2024, 48(8):089601-089601. DOI: 10.11964/jfc.20230413990
摘要:为了解轮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轮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相关文献的搜索、收集、阅读和归纳总结,通过对轮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和统计,提出轮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发展趋势及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测序技术的发展,轮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相关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目前已经报道的轮虫线粒体全序列有12个记录,共6种物种,主要集中于蛭态轮虫和臂尾轮属轮虫,蛭态轮虫线粒体基因组含1条环形染色体,臂尾轮属轮虫含两条环形染色体。所有轮虫线粒体基因组均含有基本的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编码基因,22个tRNA编码基因 (18~32个)。另外,少数轮虫如萼花臂尾轮虫含有额外的cytb基因拷贝。由于轮形动物中的轮虫体型微小,克隆培养困难,研究人员相对较少,轮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有待进一步深入。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中获得的序列可以用于轮虫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轮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学研究、轮虫隐种研究、轮虫分子鉴定研究、轮虫地理谱系学研究。
李鹏飞,张帅帅,刘明珠,黄静,王剑,钟明兰,欧武阁,何琼玉,韦红玲,余庆
2024, 48(8):089402-089402. DOI: 10.11964/jfc.20221113800
摘要:动物疫病的暴发不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阻碍着人工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须针对疫病病原开发快速检测技术和病原防控技术来预防病害的暴发。核酸适体(aptamer)是针对特定靶标,利用指数富集配基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SELEX)筛选得到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功能性单链寡核苷酸。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阐述了核酸适体的优势以及其在人工养殖动物病原微生物防控中的研究进展,同时重点讨论了核酸适体在应用方面的5种挑战,(1)核酸适体筛选技术的局限性;(2)核酸适体在治疗方面缺乏稳定性与安全性;(3)核酸适体在生物体内如何持续性发挥靶向治疗作用;(4)核酸适体在活体实验中的精确性有待提高;(5)核酸适体与其他检测方法能否串联,从而构建全面性的检测平台。目前核酸适体针对养殖动物病原领域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在快速检测与靶向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凤仪,石建高,张健,张文阳,李亚婕,赵亮,曹贻儒,吕昌麟,王淑婷
2024, 48(8):089703-089703. DOI: 10.11964/jfc.20230714074
摘要: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现代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功能性渔用材料迎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功能性渔用材料在蓝色粮仓建设、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水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发综合性能更加优越的功能性渔用材料,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功能性渔用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防污材料、可降解材料、发光材料、抗菌材料等功能性渔用材料的应用进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功能性渔用材料的快速崛起和产业化应用等提供参考。
2024, 48(8):089604-089604. DOI: 10.11964/jfc.20220113265
摘要:为发掘蓝色体色中与虹彩细胞呈色相关的基因,实验选取全蓝、白化全蓝七彩神仙鱼分别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的皮肤组织,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皮肤组织转录组序列比对,共有2 192个差异表达基因 (DEGs),其中1 270个基因上调,922个基因下调,DEGs主要富集至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肌动蛋白结构组织、嘌呤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氧化磷酸化和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白化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转录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共有3 168个DEGs,其中1 859个基因上调,1 309个基因下调,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核糖核苷二磷酸代谢过程、ADP代谢过程、阳离子结合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通路。为进一步发掘与虹彩细胞呈色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数据库比对分析,在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筛选出32个DEGs,在白化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筛选出38个DEGs,其中alkal2b、gpnmb、fhl2、pka与虹彩细胞发育相关,pgam、prtfdc1、pnp、slc23a1、slc2a9、rab38、rdh10、psat1、paics与虹彩细胞中鸟嘌呤合成及运输相关。本研究为深入解析鱼类蓝色结构色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2024, 48(8):089105-089105. DOI: 10.11964/jfc.20220113318
摘要:为研究维甲酸类X受体 (RXR) 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实验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罗氏沼虾Mr-RXR基因,通过实 时 荧 光 定 量 PCR (qRT-PCR)分析了Mr-RXR及其他蜕皮相关基因 (MIH、EcR、E75和CHIT) 在罗氏沼虾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并采用RNA干扰(RNAi)探究Mr-RXR对罗氏沼虾蜕皮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Mr-RXR基因cDNA全长2 241 bp (GenBank登录号MZ501612),包括36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 (UTR) 和719 bp的3′UTR,开放阅读框 (ORF) 为1 386 bp,共编码461个氨基酸。罗氏沼虾RXR氨基酸序列与甲壳动物同源性较高,存在保守的DNA结合域 (DBD) 和配体结合域 (LBD)。Mr-RXR在罗氏沼虾所有组织中均表达,精巢、眼柄、心脏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其表达水平随蜕皮周期改变,眼柄和肌肉组织中均在蜕皮前期表达量最高,与EcR基因表达模式基本同步;E75和CHIT基因表达模式较为相似,眼柄和肌肉组织分别在蜕皮前期和蜕皮后期高表达;MIH基因仅在眼柄组织表达,且蜕皮间期表达量最高。采用3 μg dsRNA/g虾的剂量进行为期12 d的RNAi实验诱导Mr-RXR沉默,罗氏沼虾出现大量死亡,qRT-PCR显示,眼柄和肌肉中Mr-RXR干扰效率分别为79%和55%。眼柄组织中Mr-RXR基因沉默后,MIH基因表达未受影响,EcR、E75和CHI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肌肉组织中,Mr-RXR沉默仅造成CHIT基因表达水平的显著下降,推测Mr-RXR可能通过影响EcR、E75和CHIT基因表达调控罗氏沼虾蜕皮过程。本研究结果将为甲壳动物蜕皮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024, 48(8):089606-089606. DOI: 10.11964/jfc.20220513497
摘要:为探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 (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 protein)在日本沼虾低氧胁迫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实验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 PCR技术获得日本沼虾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的cDNA全长序列,采用半定量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分析其在日本沼虾不同组织、不同低氧阶段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分析了低氧下日本沼虾Bax蛋白的表达与定位。日本沼虾Bax基因cDNA全长2 287 bp (NCBI登录号:MZ823353),包括5′非编码区(UTR)为42 bp,3′UTR为814 bp,开放阅读框(ORF) 1 431 bp,编码476个氨基酸。通过软件和生物信息网站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日本沼虾细胞凋亡基因Bax富含高度保守的BH1、BH2及BH3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日本沼虾Bax基因与斑节对虾等甲壳动物Bax聚为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RT-PCR结果表明,日本沼虾Bax基因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在脑中表达量最低。在低氧胁迫1~96 h时,日本沼虾鳃和肝胰腺组织Bax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日本沼虾Bax蛋白表达丰度基本相似。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体外重组蛋白Bax,并将纯化重组蛋白免疫兔子获得抗血清。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鳃和肝胰腺Bax蛋白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鳃上皮细胞和肝细胞中。最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日本沼虾血细胞凋亡率在低氧胁迫9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日本沼虾Bax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丰度相吻合。研究表明,日本沼虾Bax基因在日本沼虾不同组织应答低氧胁迫分子过程中均具有促凋亡作用。本研究可为探明日本沼虾不耐低氧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2024, 48(8):089607-089607. DOI: 10.11964/jfc.20230213922
摘要:为了阐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i类基因 (HcGSTP1) 在三角帆蚌类胡萝卜素转运中的作用,并探讨该基因表达与三角帆蚌壳色的相关性。本实验克隆并鉴定了三角帆蚌HcGSTP1基因,对其进行了序列特征和进化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和原位杂交(ISH )技术检测了HcGSTP1基因在三角帆蚌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利用RNAi技术对其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HcGSTP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1 31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区为618 bp,编码205个氨基酸,包含一个GST-N-pi结构域和GST-C-Pi结构域。qRT-PCR结果显示,HcGSTP1基因在紫蚌肝胰腺和斧足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白蚌,且在紫蚌边缘膜和中央膜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cGSTP1基因在外套膜的外褶、背膜区、腹膜区、部分中褶以及外褶与中褶连接处出现明显的阳性信号。RNAi技术结果显示,HcGSTP1基因在边缘膜中表达的干扰率达83.74%,同时发现边缘膜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 (TCC) 降低了30.12%。上述实验结果初步证实HcGSTP1基因参与三角帆蚌类胡萝卜素的转运,进而可能会影响贝壳及珍珠呈色,为深入理解三角帆蚌类胡萝卜素转运及贝壳和珍珠颜色形成机制补充了分子依据。
2024, 48(8):089608-089608. DOI: 10.11964/jfc.20211013131
摘要:为分析人工诱导星康吉鳗卵巢发育组织脂质代谢,实验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 (UHPLC/Q-Orbitrap MS)对人工诱导星康吉鳗卵巢发育不同时期肝脏、卵巢、肌肉和血浆进行了脂质组学分析,并测定了肝脏代谢酶活。对不同发育阶段星康吉鳗组织脂质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肝脏、肌肉、卵巢和血浆中各鉴定出68、27、63和212种脂质标志物,主要包括磷脂酰丝氨酸 (PS)、磷脂酰乙醇胺 (PE)、磷脂酰胆碱 (PC)、甘油三酯 (TG)和鞘磷脂 (SM)等。4种组织中TG、甘油二酯 (DG)和神经酰胺 (Cer)等脂类物质在发育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肝脏代谢中,脂肪酸合成酶、肝脂酶和脂蛋白脂酶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主要参与了TG、磷脂和脂肪酸的代谢。研究表明,星康吉鳗卵巢发育过程中主要组织的TG、磷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脂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也与脂质代谢特征相对应。
张家荣,高云涛,高云红,李明月,秦宏宇,谢婷,关长涛,贾玉东
2024, 48(8):089609-089609. DOI: 10.11964/jfc.20220113292
摘要:精准化投喂是保障大型围栏养殖鱼类高效摄食的关键,而肠道是鱼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探明其组织形态结构可为精准化投喂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了5种围栏适养鱼类(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鳍马面鲀、梭鱼)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统计了比肠长,肠道褶皱高度、宽度、数量,环肌、纵肌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比肠长数值大小为梭鱼>绿鳍马面鲀>斑石鲷>圆斑星鲽和牙鲆;前肠褶皱发达程度为梭鱼>圆斑星鲽>斑石鲷>牙鲆>绿鳍马面鲀;肠道肌层厚度为斑石鲷>圆斑星鲽>梭鱼>牙鲆和绿鳍马面鲀;肠道杯状细胞数量为梭鱼>斑石鲷>牙鲆>圆斑星鲽>绿鳍马面鲀。相关性分析发现,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鳍马面鲀肠道肌层与褶皱呈显著负相关,与杯状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梭鱼肠道肌层与褶皱呈显著正相关。综上,5种鱼类比肠长,肠道褶皱数量、高度、宽度,环肌和纵肌厚度以及杯状细胞数量和各参数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种属间差异,这表明5种围栏适养鱼类对摄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程不同,采取了不同策略保障正常营养状态,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大型围栏适养鱼类制定精准化摄食投喂策略,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
2024, 48(8):089310-089310. DOI: 10.11964/jfc.20220713601
摘要:欺骗岛是位于南极南设得兰群岛西南方向的火山岛,该岛附近海域受岛上活火山的影响显著,生物资源丰富。为探究该海域内鱼类物种组成,本实验通过对欺骗岛海域环境DNA (eDNA)样本采集、高通量测序开展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从欺骗岛海域5个采样站点的环境样本中共检测出南极鱼类1目6科23属31种,调查得到的大部分鱼类物种均在以往南极传统渔业资源调查中出现。eDNA序列相对丰度最高的鱼类物种为裘氏鳄头冰鱼和花纹南极鱼,分别占鱼类总丰度的53.52%和28.27%。近岸站点和远岸站点间的α和β多样性的各项指数差异较大,但远岸站点间鱼类物种组成相差不大。研究表明,环境DNA技术作为传统渔业调查方法的补充,对环境干扰小,可以对欺骗岛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快速检测。本研究结果可为欺骗岛海域的鱼类多样性监测和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024, 48(8):089311-089311. DOI: 10.11964/jfc.20220713618
摘要:为了解舟山及其邻近海域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监测和保护其多样性,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舟山及其邻近海域9个站位共采集了27个水样,采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eDNA) metabarcoding技术确定了各站位鱼类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舟山及其邻近海域共检出52种鱼类,隶属于18目37科49属,有4种鱼类仅注释到属级分类阶元。其中,鲈形目和鲭形目占比最高,分别为28.85%和15.38%,不同海域优势种存在较大差异。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表现趋势基本相同,均表现为舟山近海海域>长江河口海域>舟山外海海域。各鱼种eDNA在不同水层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3种,且多数鱼种序列丰度在水层间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水层偏好高度吻合。此外,通过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同一时间相同海域的eDNA metabarcoding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表明目前eDNA技术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调查方法。未来可以将eDNA metabarcoding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渔业资源监测,提高检测效率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本研究可为岛礁海域的鱼类群落调研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 48(8):089312-089312. DOI: 10.11964/jfc.20221113780
摘要:为了探究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本实验以鳌江口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范围指数 (gri)、生境特异性指数 (hsi)和种群规模指数 (psi)识别群落稀有种;根据稀有度大小对物种进行排序,形成稀有种-常见种和常见种-稀有种2个物种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逐一添加物种,比较物种多样性 (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变化,确定稀有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α多样性在稀有种-常见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加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均匀度指数仅在2020年先上升后下降,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在常见种-稀有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的加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β多样性在稀有种-常见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的加入群落异质性 (βSOR)和嵌套组分 (βNES)呈上升趋势,周转组分 (βSIM)呈下降趋势;在常见种-稀有种物种序列,随着物种的加入βSOR、βSIM和βNES均呈上升趋势。综上,稀有种对群落α多样性贡献更大,并影响群落β多样性的周转组分,而常见种对嵌套组分影响更大。因此,对不同类型物种应采取不同的生态保护策略,研究结果为鳌江口红树林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以期更好地保护该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
2024, 48(8):089613-089613. DOI: 10.11964/jfc.20221213820
摘要:为探究生物絮团(BFT)系统中泡沫体积与生物絮团及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求通过泡沫体积判断生物絮团的运行情况。实验采用3组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进行100 d的实验研究,测定泡沫体积、水体表面张力及水环境因子等参数,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泡沫体积变化与生物絮团、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泡沫体积与总氨氮(TAN)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71。泡沫体积受生物絮团状况影响,与絮团体积(FV)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66。泡沫体积由增转降的日期与生物絮团开始形成的日期高度拟合,二者相差在5 d内。随着生物絮团的形成,泡沫体积逐渐降低。当生物絮团成熟稳定时,泡沫体积会维持在0.011 0 m3/t以下(1 t水体生成0.011 0 m3泡沫)。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泡沫体积的变化判断生物絮团的运行情况。本研究可提高生物絮团的可控性,对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 48(8):089614-089614. DOI: 10.11964/jfc.20221213850
摘要:为了探究生物活性肽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实验首先通过紫贻贝肽直接刺激厚壳贻贝稚贝,观察其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随后选用具有不同诱导能力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和南海雷辛格氏菌,在形成生物被膜过程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紫贻贝肽,分析其对生物被膜形成及膜成分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生物被膜的变化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紫贻贝肽可显著诱导稚贝附着,1.0 g/L的紫贻贝肽诱导效果最高,且显著提高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10.0 g/L的紫贻贝肽诱导效果最低,且显著降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紫贻贝肽对细菌生物被膜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生物被膜诱导稚贝附着能力受到影响。综上,紫贻贝肽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稚贝附着,也能通过影响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附着。本研究可为探究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贻贝稚贝附着阶段的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2024, 48(8):089615-089615. DOI: 10.11964/jfc.20221113816
摘要:为研究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添加精氨酸对杂交鳢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浆生化、抗氧化酶活性、葡萄糖代谢以及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重 (22.02±0.02) g的杂交鳢450尾,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分别投喂碳水化合物水平为21.34% (低,LC组)、27.45%(高,HC组)和27.38%(添加Arg,Arg组)的3种实验饲料饲喂8周。结果显示,与低碳水化合物饲料(LC组)相比,高碳水化合物饲料(HC组)显著降低杂交鳢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沉积率(PDR),饲料系数(FCR)提高,精氨酸组(Arg组)的添加显著降低了FCR,显著提高了WGR、SGR、PDR、全鱼粗蛋白和血浆蛋白含量。与LC组相比,HC组血浆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表达量显著升高,肠道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肝脏POD、GSH-Px活性、肝脏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葡萄糖转运蛋白-2 (GLUT2)、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热休克蛋白70 (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氧化应激和肝脏炎症提示,喂食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的杂交鳢患有肝脏疾病。饲喂添加Arg的饲料可以通过减少MDA的含量和增强T-AOC、POD、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来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与HC组饲料相比,饲喂添加Arg饲料的杂交鳢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 (IL-8)、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显著降低,抗炎因子TGF-β、HSP70和热休克蛋白90 (HSP90)表达量显著升高,提示饲料补充Arg后肝脏炎症反应得到缓解。研究表明,Arg通过上调肝脏胰岛素相关基因蛋白激酶B (AKT)、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和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PEPCK、葡萄糖-6磷酸酶 (G6P)和丙酮酸激酶 (PK)的表达来促进胰岛素的产生和糖原分解,从而调节鱼类的肝糖代谢。综上,高碳水化合物饲料可诱发杂交鳢的氧化应激和炎症,而补充Arg可增强抗氧化活性,缓解炎症,促进葡萄糖代谢。
2024, 48(8):089416-089416. DOI: 10.11964/jfc.20221213829
摘要:为探究贝类细胞胞外陷阱对联苯菊酯(BF)胁迫的响应,实验以皱纹盘鲍血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浓度BF (0、0.01、0.10、1.00 mg/L)对血细胞细胞活力、胞外陷阱(ETs)、活性氧(ROS)产量以及ROS、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皱纹盘鲍血细胞的细胞活力随着BF浓度升高分别降低至90.40%、80.22%和72.28%,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特征。BF降低了皱纹盘鲍血细胞活力,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特征。不同浓度BF刺激后,pi3k 表达量极显著上调,分别为对照的2.16 、3.32 和3.32 倍。在0.01 mg/L BF 刺激下,akt表达量极显著上调,在1.00 mg/L BF刺激下达到最高,为对照的5.34 倍。在0.01 mg/L BF刺激下,hif-1α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1.00 mg/L BF刺激时升高最为显著,为对照的11.63 倍。在BF诱导形成ETs过程中,血细胞ROS产量增加,且ROS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通过添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发现ETs的形成受到抑制,表明ROS参与了ETs形成过程。同时,在ETs形成的过程中,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提升,初步表明糖酵解反应参与到ETs的形成过程。与对照组相比,pk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在BF浓度为1.00 mg/L时表达量最高;hk的表达量在所有刺激浓度下均极显著升高,且在BF浓度为1.00 mg/L时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ROS和糖酵解反应参与了BF诱导的皱纹盘鲍细胞胞外陷阱发生过程,BF可能会通过干扰血细胞发挥正常的细胞免疫反应,继而对细胞造成一定的免疫毒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