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2023.10
    • 252023.10
    • 242023.10
    • 272023.4
  • “渔业智能化装备”专辑

    为促进渔业智能化装备与信息科技创新,同时为全国渔业装备、信息科技领域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发表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拟出版“渔业智能化装备”专辑,欢迎踊跃投稿。

  • 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专辑

    为促进我国水产生物病害研究和防治水平的提高,给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发表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拟出版“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专辑,欢迎踊跃投稿(专辑客座主编:王桂堂)。

  • “水产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专辑

    为促进我国水产食品加工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持续创新,同时为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发表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拟出版“水产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专辑(正刊)“(专辑客座主编:田元勇)。

  • 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特刊

    2023年,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恰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此,《水产学报》《渔业学报(英文)》拟出版“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特刊”,并由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崔利锋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

检索
二维码
  • 微信公众平台

  • 当前目次
  • 优先出版
  • 专辑论文
    全选
    显示方式: |
    目录
    综述
    •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上的应用

      于红,林茜,李琪

      2024,48(4):049101-049101, DOI: 10.11964/jfc.20231214282

      摘要: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革命性技术,为动植物的细胞异质性图谱构建、细胞谱系追踪、免疫响应机制解析等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水产养殖动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研究中更广泛的应用,加速水产养殖动物单细胞水平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研究进程。

    • 鱼类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研究进展

      绳秀珍,王锦诚,唐小千,邢婧,迟恒,战文斌

      2024,48(4):049102-049102, DOI: 10.11964/jfc.20221213859

      摘要:

      鱼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中,鱼类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na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并被证明是嗅觉器官中抗原识别和启动黏膜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在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后可发挥快速的局部免疫响应。以NALT为靶点,对鱼类开展疫苗鼻内接种可起到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但目前,对NALT中复杂的免疫细胞与分子网络及其互作机制知之甚少。本文对鱼类嗅觉器官结构与功能、NALT的细胞与分子网络及免疫应答、鼻内接种的应答及免疫保护效果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鱼类NALT在黏膜局部发挥的免疫防御机制,以期为新型黏膜疫苗的设计与研发提供参考。

    • 鱼类白介素10的研究进展

      黎秋男,李书含,周永恒,耿毅,黄小丽,陈德芳,欧阳萍

      2024,48(4):049403-049403, DOI: 10.11964/jfc.20230113866

      摘要:

      白介素10 (IL-10)是能够参与机体免疫的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分泌,在肿瘤、感染、免疫缺陷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多种硬骨鱼IL-10基因被克隆表达,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已有不少关于鱼类IL-10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调节机制的研究。本文根据已有报道,从鱼类IL-10的基因结构、转录表达、来源与进化、生物学活性及功能、鱼类IL-10受体及信号通路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鱼类IL-10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 海洋贝类对盐度胁迫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牛东红,王宏蕾,李家乐

      2024,48(4):049104-049104, DOI: 10.11964/jfc.20221013727

      摘要:

      盐度是影响海洋贝类存活、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其生命活动时刻受到海洋局部环境中盐度变化的影响。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盐度胁迫会对海洋贝类的生长、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和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研究从分子水平来探讨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的机制。本文综述了海洋贝类在盐度胁迫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包括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转录组和基因组在海洋贝类盐度胁迫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广盐性海洋贝类在盐碱水领域中的开发潜力,为海洋贝类抗逆品种选育以及绿色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 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影响的研究进展

      陆化杰,陈子越,陈新军

      2024,48(4):049305-049305, DOI: 10.11964/jfc.20221013770

      摘要: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等3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极易影响头足类动物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海洋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变动为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为柔鱼科和枪乌贼科等经济种类,选用的海洋环境因子也多为海洋环境温度,今后应结合其他海洋环境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其他种类的影响。本文旨为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近年来气候变化事件频发下头足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环境丰容技术在鱼类增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宗航,张秀梅,刘文华

      2024,48(4):049106-049106, DOI: 10.11964/jfc.20230213895

      摘要:

      近年来,在野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鱼类福利关注度不断提升等的背景下,环境丰容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水产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在野化放流鱼类行为、增加养殖鱼类产量、提升圈养鱼类福利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环境丰容是指在增养殖生产中,采用适当方式向圈养或自然水体引入新的环境刺激,提高其异质性和复杂性,从而实现提升鱼类产量、提高鱼类福利、控制鱼类行为、改善鱼类生理目标的环境优化方式。总体来看,国际上围绕环境丰容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层出不穷,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但国内水产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简要介绍环境丰容概念和分类基础上,聚焦目前最受关注的物理丰容方式,评述了物理丰容对鱼类打斗行为、生理应激、代谢生长等重要性状和放流后的适应性行为、个体适合度等增殖性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引发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及其潜在神经可塑性机理,最后探讨了该领域以往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为增养殖苗种高效健康培育与放流鱼类野化训练提供参考。

    • 改进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范式:从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配合饲料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谈起

      王岩

      2024,48(4):049607-049607, DOI: 10.11964/jfc.20221213830

      摘要:

      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借鉴对人类和畜、禽营养研究的经验建立了研究范式。在过去70年中,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遵循已有的范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水产配合饲料技术的进步,为水产饲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全球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产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对水产饲料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养殖生产实践表明,根据一些肉食性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结果设计配方生产的饲料不能取得预期的应用效果,这意味着遵循已有研究范式所得到的结果难以完全满足现代鱼类养殖生产的需要。本文总结了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配合饲料在养殖生产中应用的曲折历程,指出早期研究明显低估了饲料蛋白水平是导致配合饲料长期无法在养殖生产中成功应用的主要原因。早期研究报道大口黑鲈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00~440 g/kg,大黄鱼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50~470 g/kg,但投喂配合饲料的鱼的生长明显比投喂冰鲜鱼的鱼慢。重新评估发现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饲料蛋白需求分别为480~510 g/kg和490~520 g/kg,投喂含适量蛋白的配合饲料时鱼生长与投喂冰鲜鱼时接近。对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饲料蛋白需求的明显低估反映出已有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范式中存在不足,其表现为:①强调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但忽视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外的其他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和摄食的作用;②强调鱼类个体生长可反映其营养需求和饲料质量,但忽视了鱼类个体生长并不能完全反映养殖产量和效益;③强调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在评价水产养殖效益方面的重要性,但忽视了投饵养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限制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④基础饲料配方对评价营养需求或饲料质量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基础饲料组成不合理导致一些研究结果缺乏实际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建议对已有范式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做如下改进:①重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其它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明确鱼类生长潜力决定营养需求,而食物营养是实现生长潜力的条件;②重视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不同饲料原料在配方的营养平衡中发挥不同的作用;③进行饲养实验时重视实验鱼种质和种群结构,重视对照组和处理组个体生长的差异幅度在判断处理效应方面的指示意义,重视饲料配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等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影响。改进后的研究范式更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生产实际,遵循其开展研究获得的结果能够更好地指导饲料配方设计,所生产的配合饲料也能更好地应用于水产养殖生产。

    • 膳食纤维过量摄入对鱼类的致病作用和机制

      蔡春芳,任胜杰,万金娟,姚仕彬,吴萍,曹霞敏,叶元土

      2024,48(4):049608-049608, DOI: 10.11964/jfc.20230513996

      摘要:

      由于环境保护和成本控制的需要,植物性饲料原料在水产配合饲料中的用量越来越高。植物性原料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DFs),使许多商品饲料中的DFs达30%以上,但由此带来的对水产动物的生理影响仍鲜受关注。本文介绍了DFs的定义、分类、理化特性、可发酵性及常见植物性饲料原料中DFs的含量,重点介绍了作者及团队在鱼类DFs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表明,黄颡鱼摄食含20%~30% DFs的饲料后会出现出血、白便、肠炎、腐皮、烂鳃、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绿肝、白肝、胆囊肿大等症状及暴发性死亡。大口黑鲈和草鱼摄食高DFs饲料后也有相似症状。DFs的致病作用不仅与饲料中DFs含量有关,还与DFs种类有关,果胶对黄颡鱼的致病性比纤维素强得多。DFs的致病机制与其对胆汁酸 (BAs)稳态和肠道微生物稳态的干扰有关。因DFs具有结合BAs的特性,这会阻碍BAs对法尼醇X受体 (FXR)等BAs受体的激活,而FXR负反馈调控BAs的合成并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大量DFs进入肠道后就会引起BAs合成亢进,提高组织中BAs水平及其疏水性并干扰BAs循环节律,再由BAs的细胞毒性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DFs还具有可发酵性,引起肠道微生物结构改变,或由BAs的抗菌作用引起肠道微生物结构改变,进而加剧包括BAs在内的代谢紊乱。DFs的致病性与其他胁迫作用具有叠加效应,加重疾病症状和进展。从DFs的致病机制出发,通过控制DFs摄入种类和摄入量、向饲料中添加BAs及牛磺酸、防止DFs与其他胁迫因子的叠加效应等方式可防控DFs诱导的疾病。本研究首次阐述了DFs过量摄入对鱼类的致病性及其潜在机制,为植物性饲料原料的高值化利用及饲料配制技术优化提供了新视角,为鱼类病害防控提供了新途径。研究结果也提示未来应进一步阐明不同植物性原料中DFs的种类、含量和特性以及水产动物对DFs的耐受范围。

    研究论文
    • 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及代表性嗅觉受体基因的表达模式

      刘宁,关素华,王卫民,刘寒

      2024,48(4):049109-049109, DOI: 10.11964/jfc.20221113805

      摘要: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 (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由疏松逐渐排列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60 dpf时期高表达;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研究表明,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相关,不同发育时期ORs主要表达部位均在嗅囊中。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ORs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 黄鹂无齿鲹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

      黄炜坪,甘松永,王庆,杨少森,黄锦雄,赵艳飞,邹翠云,黄培卫,张潇潇,陈永南,秦真东,吴锦辉,林蠡

      2024,48(4):049110-049110, DOI: 10.11964/jfc.20231214296

      摘要:

      黄鹂无齿鲹是一种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本文通过人工催产方法,获取黄鹂无齿鲹受精卵并追踪观察,旨在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条件为盐度30.26±0.67、 温度 (24.72 ± 0.32) °C 、 pH值(7.46±0.12)、溶解氧(5.13±0.33) mg/L、光照强度约3 000 lx。黄鹂无齿鲹受精卵为透明浮性圆球形,平均卵径(764.29±14.74) μm;含单油球,油球平均直径(166.32±18.28) μm。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与孵化出膜期8个阶段,再进一步细分成24个时期。受精后18 h 30 min孵化出膜,进入仔鱼阶段 (含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前仔鱼期为孵化后0~3 d,卵黄囊没有完全吸收;后仔鱼期为孵化后4~20 d,卵黄囊完全吸收。初孵仔鱼全长(1 520±19) μm,出膜后第6天油球储备耗尽并形成鳔。孵化后第20天,鱼体后脊索完全弯曲,各鳍和消化系统发育完善,体表大量色素沉淀且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仔鱼进入稚鱼阶段。研究表明,黄鹂无齿鲹的发育模式符合典型硬骨鱼类的规律,发育周期较其他鲹科鱼类更短,其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与卵形鲳鲹比较接近。本研究为黄鹂无齿鲹苗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 长期碳酸盐碱度胁迫对脊尾白虾生长及卵巢发育的影响

      张秀红,李吉涛,王佳佳,王成伟,秦桢,葛倩倩,刘萍,李健

      2024,48(4):049611-049611, DOI: 10.11964/jfc.20220413421

      摘要:

      为探讨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长及卵巢发育的影响。本研究设置3 mmol/L (对照组)、5 mmol/L和8 mmol/L三种碳酸盐碱度梯度养殖脊尾白虾60 d,比较不同碳酸盐碱度胁迫对脊尾白虾生长性能、组织结构、酶活性以及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5 mmol/L组与对照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以及成活率差异不显著,8 mmol/L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以及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胰腺组织切片显示,5 mmol/L组中部分B细胞体积增大,部分转运泡内出现颗粒物质,8 mmol/L组管腔的形态结构严重变形。鳃组织切片显示,5 mmol/L组出现轻微鳃丝肿大现象,角质层略有变形,且角质层下间隙扩张变长,上皮细胞与支柱细胞排列紊乱;8 mmol/L组鳃丝肿大,排列不规则,出现血细胞肿胀现象,鳃丝上皮细胞严重破坏,毛细血管网结构形态改变,角质层下间隙变形。肌肉组织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5 mmol/L组的碳酸酐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Na+/K+-ATP酶活性在肌肉中差异不显著;肝胰腺组织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碳酸酐酶在肝胰腺组织中差异不显著,8 mmol/L组Na+/K+-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鳃组织中,5和8 mmol/L组鳃组织中和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显著。卵巢发育统计结果显示,三组脊尾白虾卵巢均能发育,其发育至Ⅱ期的百分比分别为20.51%、10.52%和6.25%,其中5 mmol/L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8 mmol/L组显著低于对照组;3 mmol/L组和5 mmol/L组均有卵巢发育至Ⅲ期的脊尾白虾,但两组差异不显著,8 mmol/L组未见有卵巢发育至Ⅲ期的脊尾白虾。卵巢组织切片显示,8 mmol/L组卵原细胞细胞排列疏松,周围滤泡细胞排列疏松且数量较少。研究表明,脊尾白虾可以在低于8 mmol/L的碳酸盐碱度中生长发育,但高碳酸盐碱度可能会造成脊尾白虾鳃和肝胰腺组织损伤,导致其生长受到影响,同时猜测高碳酸盐碱度可能也会影响卵巢的发育速率。本研究可为开展脊尾白虾在盐碱水中的增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信息。

    • 长期饥饿胁迫下厚壳贻贝的生理生化响应及性腺转录组

      孙闻婧,陈传悦,梁泽玮,廖智,严小军,张晓林

      2024,48(4):049612-049612, DOI: 10.11964/jfc.20230213919

      摘要:

      为探究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分子适应机制,本研究以2龄厚壳贻贝为对象,开展了正常投喂 (对照组)和饥饿处理 (饥饿组)条件下的存活率统计、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以及性腺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在90 d的饥饿处理下存活率高达86%。饥饿胁迫下贻贝性腺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PEPCK)活性显著增加,己糖激酶 (HK)、磷酸果糖激酶 (PFK)、琥珀酸脱氢酶 (SDH)、苹果酸脱氢酶 (MDH)活性均显著降低。通过Illumina Hiseq ×1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对照组和饥饿组厚壳贻贝性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31 596 762和26 810 506个在其基因组上具有唯一注释的有效数据,并筛选出4 13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 082个上调和2 048个下调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在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器组织以及酶活性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DNA复制、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等与细胞分裂有关的代谢通路上。研究表明,贻贝在饥饿下通过降低细胞的能量代谢以及减缓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来维持饥饿胁迫下的生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厚壳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和分子调控机制,为今后深入解析贻贝应对饥饿胁迫的分子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揭示其适应饥饿胁迫的能量利用和再分配以及生理对策提供新的思路。

    • 夏季北黄海贝类养殖区环境因子、长牡蛎糖原和免疫指标变化的调查

      高磊,孔宁,刘冉阳,赵俊彦,邢镇,张子杨,赵宝,李庆嵩,付强,王文彪,李磊,王玲玲,宋林生

      2024,48(4):049413-049413, DOI: 10.11964/jfc.20220313357

      摘要:

      为解析夏季环境胁迫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实验针对2021年北黄海夏季高温降雨期的长牡蛎养殖海区开展了2次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海区表层水温分别为25.3和24.9 °C,盐度分别为26.41和27.87;表层海水中硅藻丰度分别为3.6×103和3×103 个/L,低于往年平均水平,甲藻多样性增加,表层海水中细菌的总丰度分别为2.10×109和2.77×1010 个/L,弧菌丰度分别为3.37×108和5.40×108 个/L;长牡蛎肝胰腺糖原含量分别为40.96和31.58 mg/g、闭壳肌糖原含量分别为6.63和8.91 mg/g;鳃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13.74和8.69 nmol/mg prot、鳃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为0.46和0.77 U/mg prot;海区养殖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IL17-5和CgTNF-1的mRNA表达量在第一次调查时相对室内暂养长牡蛎均剧烈升高;血淋巴细胞中Cg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2021年北黄海贝类养殖区在经历6—7月夏季高温降雨期后出现水温升高和盐度降低现象,硅藻丰度较往年平均水平下降而甲藻多样性增加,细菌总丰度较入夏前水平降低而弧菌丰度显著升高。与室内暂养对照组长牡蛎相比,海区养殖长牡蛎的糖原含量下降,并发生轻度氧化应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夏季养殖环境的变化规律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为预防夏季大规模死亡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崔培东,卞晓东,张雨轩,单秀娟,金显仕,赵永松,王惠宾

      2024,48(4):049314-049314, DOI: 10.11964/jfc.20220713605

      摘要:

      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11月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 (CCA) 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89种,包括鱼类50种和无脊椎动物39种。鳀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细纹狮子鱼和脊腹褐虾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生物,小黄鱼、蓝点马鲛和鲐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调查发现部分真鲷幼体及集群蓝圆鲹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4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11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

    •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

      盖帅帅,李君轶,沈丽,方冬冬,危起伟

      2024,48(4):049315-049315, DOI: 10.11964/jfc.20220813666

      摘要: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 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 Ⅱ 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111~409和107~380 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 (230.7±49.8)、(217.5±54.3)和(267.2±34.1) 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000、19~889和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 (195.8±123.6)、(153.2±118.6) 和(250.3±84.2) 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 1、3.031 9和2.977 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 ELEFAN Ⅰ 法拟合渐进体长L分别为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0.18、0.14和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106、1.89×106和2.10×10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龚师锐,王同,宋乐龄,杨扬,钟朝岳,陶宇浩,刘晓春

      2024,48(4):049616-049616, DOI: 10.11964/jfc.20230614061

      摘要:

      为了解人工养殖和选育活动对鞍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海南和福建3个省份共5个代表性采集点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的遗传变异信息进行了研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等位基因 (Na)的平均数目为7.326 (6.375~8.380),观测杂合度 (Ho)平均值为0.711 (0.625~0.775),期望杂合度 (He)平均值为0.705 (0.684~0.734),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平均值为0.659 (0.633~0.693)。其中,来自福建厦门翔安区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分子方差分析 (AMOVA)结果显示,5.3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95.45%来自所有个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 (Fst)及遗传距离结果显示,GC (感城)和CP (长坡)群体聚为一支,再与AT (澳头)群体聚为一支,然后与XA (翔安)群体聚为一支,HL (湖里)群体独立为一支。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交叉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布。总之,这三省五地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没有明显的驯化迹象。研究表明,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品种受亲本近交影响而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高,可排除因遗传因素导致的品种病害频发及养殖成活率低的原因。本研究可为鞍带石斑鱼种质评价和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体色福瑞鲤2号的肌肉品质

      龚雅婷,王兰梅,朱文彬,傅建军,罗明坤,董在杰

      2024,48(4):049617-049617, DOI: 10.11964/jfc.20230914172

      摘要:

      为探究鲤不同体色个体肌肉品质的差异,本研究以福瑞鲤2号青灰色个体 (BG)和全红个体 (WR)为对象,通过检测其肌肉色泽、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指标,评价这2种体色福瑞鲤2号肌肉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BG的b*值显著高于WR;出肉率以及肌肉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无显著差异;不同体色福瑞鲤2号的肌肉中均能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甘氨酸 (Gly)、脯氨酸 (Pro)、组氨酸 (His)和半胱氨酸 (Cys)在2组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氨基酸在2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两种体色福瑞鲤2号之间ΣEAA/ΣTAA没有显著差异;BG肉豆蔻酸 (C14:0)显著高于WR,BG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WR稍高,WR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BG稍高,二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近;WR的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BG。研究表明,体色对福瑞鲤2号的肌肉品质有影响。本研究为鱼类肉质性状改良提供基础数据和参照依据。

    • 草鱼敏感的负趋音筛选

      杨吉,邬玉娇,李晓兵,尼玛旦增,达瓦,张占,刘国勇,许家炜,柯森繁,李卫东,李冬晴,石小涛

      2024,48(4):049718-049718, DOI: 10.11964/jfc.20230213902

      摘要:

      声学屏障是一种阻拦鱼类进入危险区域进而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为筛选鱼类敏感的负趋音作为声学屏障,本研究采用6种单频音 (500~3 000 Hz)和1种宽频音 (扬子鳄吼叫声)作为实验用音对草鱼幼鱼进行负趋音的筛选研究,通过在水槽两端交替播音来对比草鱼幼鱼对不同声音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大多数实验鱼对声音有反应,扬子鳄吼叫声与其他声音组的差异显著。单频音实验组中播放500 Hz单频音时平均反应次数最大,为 (1.7±0.6)次,而播放扬子鳄吼叫声时平均反应次数高达 (5.0±0.9)次,显著高于其他实验音。在总平均速度中,宽频音组中草鱼的总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表明草鱼对扬子鳄吼叫声敏感,产生逃窜行为。研究表明,草鱼对扬子鳄吼叫声具有负趋音性,扬子鳄吼叫声是一种对草鱼具有驱赶、威慑作用的声音。本研究可为过鱼设施中辅助诱驱鱼手段及水利结构中避免鱼类的夹带提供参考依据。

    • 养殖池塘丝状藻发生关键因子调查

      唐永涛,汪晨,成永旭,孙云飞,赵良杰,钱晨,杨颖飞

      2024,48(4):049119-049119, DOI: 10.11964/jfc.20211113147

      摘要:

      以水绵和刚毛藻为代表的丝状藻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其过度生长对水体环境和养殖动物构成威胁。为探究丝状藻发生的关键因子,实验通过走访调查,筛选了5组环境相同且隶属同一家养殖户的有丝状藻池塘和无丝状藻池塘,重点对水质、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含量及丝状藻繁殖体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5组有丝状藻塘、无丝状藻塘整体水体氮磷水平无显著差异,而有4组无丝状藻塘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有丝状藻塘。5组有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为(15.72±3.60) mg/kg,而无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为(13.22±1.97) mg/kg,较前者低2.50 mg/kg。5组有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72.26±10.57) mg/kg,无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50.33±12.62) mg/kg,较前者低21.93 mg/kg。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比在5组中均小于0.5,而无丝状藻塘平均较有丝状藻塘高26.32%。低氮磷比会抑制浮游藻类的繁殖,而丝状藻则对低氮及低氮磷比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养殖开始时,底泥低氮及低氮磷比的条件使得浮游藻类在与丝状藻的初期生态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检测到的浮游藻类OTUs数量高于丝状藻繁殖体,也不能使其在上述条件下成为优势种。另外,对丝状藻繁殖体的检测发现,其广泛存在于有丝状藻塘、无丝状藻塘及水源的水体和底泥中,即使清塘、晒塘依然检测到繁殖体的存在,但清塘、晒塘能够减少丝状藻繁殖体的数量。研究表明,单独依靠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并不能完全杜绝丝状藻的发生,但可以作为一个辅助防控措施,而通过调控养殖系统的生物可利用氮含量及氮磷比左右种间生态位竞争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前景的丝状藻防控方向。本实验结果对养殖池塘的丝状藻防控研究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外来水产动物引进的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张旭昕,杜和禾,曹贞洁,吴莹,周永灿,孙云

      2024,48(4):049320-049320, DOI: 10.11964/jfc.20230614050

      摘要:

      为对引入我国的外来水产动物的风险进行定量地科学评估,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分析外来水产动物的生物性质、入侵机制和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外来水产动物传带疫情疫病的风险,并结合风险可能存在的危害与影响和风险防控管理办法等因素确定风险评估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成对比较矩阵方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构建了一个外来水产动物引进的风险定量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 (外来种生物学性质、外来种生态风险、病原生物入境、病原生物暴露、危害与影响、外来种风险防控)和30个二级指标。利用该评估体系对我国境内现有的3种外来水产动物进行定量地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鳄雀鳝的风险值R为3.948 6,为高风险等级;虾夷扇贝风险值R为2.908 1,为中风险等级;锦绣龙虾风险值R为1.868 8,为低风险等级。研究表明,该评估结果与我国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料高度吻合,说明该模型在外来水产动物引进与养殖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险评估体系对于不同类型水产动物的普适性,同时融入了对输出国水产动物疫病的综合处理能力和相关政策法规的讨论。

    • 脑室注射葡萄糖对翘嘴鳜摄食和糖代谢的影响

      曾妍芝,李红燕,王广军,谢骏,田晶晶,龚望宝,夏耘,张凯,李志斐,郁二蒙

      2024,48(4):049621-049621, DOI: 10.11964/jfc.20230313957

      摘要:

      为探究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系统的存在和对摄食的影响,实验以翘嘴鳜为研究对象,对鳜分别进行脑室注射生理盐水 (对照组)、2-DG (葡萄糖代谢拮抗剂,100 mg/kg)和葡萄糖 (10 mg/kg),探究注射后3、6和12 h不同时间点鳜摄食及糖代谢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抑制鳜的摄食,而不同时间点鳜血浆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差异。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诱导下丘脑葡萄糖激酶基因gk (glucokinase, 6 h),表明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体系的存在。且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促进可卡因和苯丙胺调节转录肽基因cart (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 3 h)的表达量,这可能与鳜mTOR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在下丘脑 (12 h)和肝脏 (6 h)中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显著上调有关。另外,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诱导鳜肝脏gk (6 h)和pk (pyruvate kinase, 3 h)的表达,促进糖酵解,表明脑室通过感知的葡萄糖水平促进分解代谢为机体供能。综上,本研究首次通过脑室注射葡萄糖探究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系统的存在,同时发现鳜下丘脑对葡萄糖脑室注射存在响应。且脑室注射葡萄糖可能通过对gk的调控影响AMPK/mTOR通路,调控机体食欲相关基因表达进而抑制摄食。研究结果为翘嘴鳜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高效利用和摄食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牛磺酸缓解脂质氧化日粮对黄河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负面影响

      刘丹,米佳丽,王俊丽,闫潇,秦超彬,杨丽萍,徐歆歆,聂国兴

      2024,48(4):049622-049622, DOI: 10.11964/jfc.20231214291

      摘要:

      为了探究牛磺酸对脂质氧化饲料饲喂下黄河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实验先用等量的氧化鱼油 (记为OFO)替换基础日粮 (记为FO)中的新鲜鱼油,接着将不同含量 (0.4%、0.8% 和1.2%,质量分数)的牛磺酸分别加入OFO组饲料中 (分别记为T0.4、T0.8和T1.2),对初始体重为 (8.74±0.01) g的黄河鲤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FO组相比,OFO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降低。上述所有指标在T0.4、T0.8和T1.2组中均显著高于OFO组。适量牛磺酸可抑制氧化脂质饮食引起的nrf2 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和keap1 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并且显著提高受Nrf2调控的下游转录因子 (grgpxsod)的mRNA表达水平。牛磺酸还能缓解氧化脂质饲料引起的肠道消化酶活性、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的降低。另外,OFO组中肠道微生物组成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明显升高,而有益菌的丰度却有所下降,这些不良现象在牛磺酸组中均得到明显改善。研究表明,牛磺酸可缓解脂质氧化饲料对黄河鲤造成的生长性能抑制、肠道组织结构破坏、消化功能下降及肠道菌群紊乱等不良影响。结合本研究结果,在氧化脂质饲料中牛磺酸的建议添加剂量为0.4%~0.8%。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牛磺酸对鱼类肠道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 饲料中添加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胡颂钦,林艳,史秀兰,迟长虹,严盈,缪凌鸿,董在杰

      2024,48(4):049623-049623, DOI: 10.11964/jfc.20230814122

      摘要: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实验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 (3.85±0.50) 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串叶松香草添加水平为0% (对照组)、2%、4%和6%的实验饲料,饲喂8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血液生化、肝肠抗氧化和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6%组的终末均重显著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加。在抗氧化能力方面,2%串叶松香草组鱼体肠道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脂肪沉积和代谢方面,4%和6%串叶松香草组鱼体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6%串叶松香草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肝脏中脂肪合成基因fassrebp1c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6%串叶松香草组肝脏中脂肪分解基因lplcpt1apparβ的表达量显著下降。CCl4溶液腹腔注射应激96 h后2%串叶松香草组累积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且应激24 h后鱼体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2%的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无不利影响,并且能够提高肠道的抗氧化能力,而当添加量增加至4%和6%时会抑制鱼体生长,并引起团头鲂幼鱼脂肪沉积。本研究结果为串叶松香草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黄鳝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肝肠健康的影响

      雷薇,李加敏,方鹏,徐嘉玲,罗天伦,徐路遥,彭墨

      2024,48(4):049624-049624, DOI: 10.11964/jfc.20240214385

      摘要: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黄鳝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肠健康的影响。选择1 200尾大小均一的健康黄鳝[初始均重(23.00±0.03) g],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配制胆汁酸添加量分别为0、125、250、375和500 mg/kg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饲喂,并分别命名为CON、BA125、BA250、BA375和BA500组。56 d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黄鳝终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BA250组显著高于CON和BA500组;饲料转化率变化呈先降后升趋势。全鱼粗蛋白含量先升后降,而肝脏粗脂肪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CON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而谷草转氨酶活性呈先降后升趋势。血清D乳酸含量呈降低趋势。血清二胺氧化酶呈先降后升趋势,在BA250组中含量最低。与CON组相比,BA125和BA250组肝脏结构较为完整,肝小叶结构明显,细胞核数量增多。过量胆汁酸 (BA375、BA500组)会导致肝细胞出现空泡化和破裂。肝脏中脂滴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肝脏accdgat2的mRNA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cpt1的mRNA表达水平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parα的mRNA表达水平在BA375时最高。肠道的绒毛宽度和固有层宽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BA500组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均显著低于CON组。黄鳝肝脏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BA250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BA250组最高,丙二醛含量在BA250组最低。肠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的含量先降后升,在BA250组显著低于CON和BA375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zo1、zo2和occludin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可提高黄鳝的生长性能,增强肝脏和肠道的抗氧化能力,且可通过上调脂肪分解代谢和抑制脂肪合成代谢降低肝脂沉积,缓解肝脏损伤,改善肝肠功能。本实验胆汁酸适宜添加量为250.0~283.3 mg/kg。本研究可为黄鳝的健康养殖积累基础数据和提供参考。

    • 盐碱水池塘不同饵料投喂条件下拟穴青蟹生长、营养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周冬平,刘磊,付媛媛,方伟,王超越,王春琳

      2024,48(4):049625-049625, DOI: 10.11964/jfc.20220713588

      摘要:

      为探究盐碱水池塘养殖条件下投喂不同饵料对池塘水质及拟穴青蟹生长、营养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青柳蛤、矛尾复虾虎鱼、鹰爪虾3种生物饵料组和1种人工配合饲料组,各组设置3个重复,实验周期4个月,分析各组池塘水质变化,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方法比较各组蟹的生长、营养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组水温、盐度与pH差异较小,而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差异较大,其中,矛尾复虾虎鱼组溶解氧从11.5降至9.2 mg/L,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分别从养殖初期0.44、0.022 mg/L上升到养殖末期的0.89、0.050 mg/L。青柳蛤组的体重 (334 g)、增重率 (332.7%)和特定生长率 (0.076 %/d)显著高于其他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高,达到66.67%,矛尾复虾虎鱼组的肥满度 (0.221 g/cm3)显著高于其他组;青柳蛤组的肌肉必需氨基酸中的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及肝胰腺呈味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在各组中最高,人工配合饲料组肝胰腺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含量在各组中最高,鹰爪虾组的肌肉呈味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在各组中最高,青柳蛤组的肌肉与肝胰腺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含量均为最高;青柳蛤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矛尾复虾虎鱼组的总胆固醇显著高于其他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葡萄糖显著高于其他组,相关性分析显示青柳蛤等生物饵料常规营养与拟穴青蟹各生长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青柳蛤组拟穴青蟹在生长、营养及血清蛋白质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作为盐碱水池塘养殖拟穴青蟹的适口饵料。本研究将为拟穴青蟹北方盐碱水池塘养殖和推广提供数据参考。

    • 饲料中间隔添加壳寡糖对仿刺参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消化的影响

      李肖凡,王荣月,黄冲,汤金伟,刘娟,黎睿君

      2024,48(4):049426-049426, DOI: 10.11964/jfc.20231014205

      摘要:

      壳寡糖是良好的免疫增强剂,但在水生动物中的应用还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间隔投喂的方式研究壳寡糖对仿刺参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消化能力、组织学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挑选体重(18.51±0.28) g的仿刺参,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实验组以3天1次的饲喂频率饲喂含0.5%壳寡糖的饲料,其余时间饲喂基础饲料,连续投喂8周后,检测该饲喂方式下仿刺参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肠道消化酶、肠道和呼吸树组织学、肠道免疫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对灿烂弧菌的抗病力。结果显示,3天1次的壳寡糖饲喂频率极显著提高了仿刺参的脏壁比和肠壁比;在免疫指标方面,显著提高了仿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能力,极显著提高了肠道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其中肠道AKP和LZM活性分别提高了70.06%和156%,肠道Aj-lyz基因表达量极显著提高了22.04%;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极显著提高了仿刺参体腔细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体腔细胞和肠道的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组织学结果显示,该饲喂频率极显著提高了仿刺参前肠肌肉层厚度和浆膜层厚度,中肠和后肠的皱襞高度和宽度。灿烂弧菌攻毒结果表明,实验组仿刺参的相对保护率达到66.67%。研究表明,3天1次的饲喂频率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仿刺参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酶、消化酶活性,并明显改善肠道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壳寡糖对仿刺参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投喂频率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 大黄鱼UBXN1基因鉴定及其过表达后的转录组分析

      张东玲,唐欣,王志勇

      2024,48(4):049427-049427, DOI: 10.11964/jfc.20221213853

      摘要:

      为探究一种包含泛素调节性X结构域的蛋白 (ubiquitin regulatory X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UBXN1)在大黄鱼抗盾纤毛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可能涉及的免疫信号通路。本实验克隆鉴定了大黄鱼UBXN1基因,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qRT-PCR)检测UBXN1在健康大黄鱼各组织中的表达,及盾纤毛虫感染后的诱导表达变化;并进行了UBXN1的亚细胞定位;转录组测序分析了UBXN1过表达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UBXN1基因cDNA全长为915 bp,编码304个氨基酸。蛋白多重序列比对和结构预测表明UBXN1是一个进化保守的蛋白,包含UBA和UBX结构域。qRT-PCR分析表明UBXN1在所检测的11种组织中均有表达,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心脏和肾脏,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盾纤毛虫感染大黄鱼后,UBXN1在脾脏、脑、肝脏和肾脏中表达量早期显著升高,后期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UBXN1在大黄鱼肾脏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在293T细胞过表达UBXN1,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到12个上调基因,4个下调基因,其中RPL41/RPL39/XIST/RNA45SN4表达量显著增加,而ATP8/ND4L表达量显著减少。研究表明UBXN1在大黄鱼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UBXN1的免疫信号通路奠定基础。

    • 斑石鲷irf3基因鉴定及其在虹彩病毒感染下的表达模式

      李开敏,王磊,巩志宏,王清滨,李华,杨桂文,黄友华,陈松林

      2024,48(4):049428-049428, DOI: 10.11964/jfc.20230213910

      摘要:

      干扰素调节因子 (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 (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 (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3,Opirf3)来自实验室斑石鲷基因组数据库,经分析鉴定Opirf3的CDS序列全长1 362 bp,可编码453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0.0 ku,理论等电点为4.97,有一个IRF结构域和一个IRF-3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pirf3在斑石鲷肝脏、鳃、心脏、皮肤、脾脏、肠、脑、肾脏、胃和头肾组织均有表达;虹彩病毒感染7 d时,免疫组织肝脏、脾脏和肾脏中Op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斑石鲷肾细胞系体外刺激实验显示,不同浓度poly I:C刺激后,Opirf3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oly I:C浓度为100 μg/mL时,肾脏细胞中Opirf3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为对照组的86.8倍。siRNA干扰后,斑石鲷肾细胞系中Opirf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下游基因IFN-αCD40、CD80和IL-1β显著下调,IL-6显著上调。以上结果可能表明Opirf3基因参与了I型IFN在斑石鲷抗虹彩病毒过程中的先天免疫反应。本研究可为斑石鲷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普通PCR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孔文迪,陈曦,杨金先,葛均青

      2024,48(4):049429-049429, DOI: 10.11964/jfc.20230714084

      摘要:

      为建立美洲鳗鲡腺瘤病毒 (AEAdoV)的检测方法,根据AEAdoV福建株 (AEAdoV-FJ)的superfamily 3 helicases (S3H)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AEAdoV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进一步评价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利用2种方法对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进行了检测,并对美洲鳗鲡体内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普通PCR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约300 bp,利用其构建的qPCR质粒标准品,其拷贝数与qPCR阈值循环数(Ct)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广,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达到0.999,扩增效率为105.067%。建立的普通PCR法和qPCR的最低检测AEAdoV拷贝数分别为100个和10个。2种方法均可特异性检测AEAdoV,而对蛙虹彩病毒 (RGV)、鳗鲡疱疹病毒 (AngHV)、鲤疱疹病毒 (KH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日本鳗鲡内皮细胞坏死病毒(JEAdoV)和花鳗鲡腺瘤病毒(MEAdoV)均无扩增反应。qPCR法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其重复性良好。临床应用结果显示,35份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采用普通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82.8%,而q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97%。对美洲鳗鲡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心脏、肝脏、鳃、鳍的AEAdoV相对含量较高,而黏液、皮肤和脾脏的病毒含量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建立的AEAdoV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证实AEAdoV与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密切相关,且在感染鳗鲡主要组织中都存在。实验结果对于研究AEAdoV的致病性,开展其流行情况和病原学情况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蓝圆鲹分离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及其抗大米淀粉老化特性

      孙乐常,孙小舒,林端权,陈玉磊,翁凌,缪松,曹敏杰

      2024,48(4):049830-049830, DOI: 10.11964/jfc.20230313933

      摘要:

      为了进一步拓展海洋鱼类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以蓝圆鲹分离蛋白为原料,利用酶解改性得到溶解性良好的蓝圆鲹分离蛋白酶解物 (BPIH),并研究其对大米淀粉 (RS)短期老化的抑制作用。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改性工艺制备BPIH,并分别按RS的3%、6%、9% (质量百分比)进行添加。通过测定RS的凝沉性、动态黏弹性、热学特性以及微观结构分析评价BPIH的抗淀粉老化活性。结果显示,响应面法确定的最佳条件:酶底比5 000∶1 (U/g)、酶解时间3 h、料液比1.00∶3.81、酶解温度46.36 ℃、酶解pH 6.30,氮溶指数 (NSI)实际值为85.41%±0.82%,与预测值86.37%接近。该酶解条件下BPIH水解度达到21.62%。BPIH中小于1 000 u的肽占79.94%,主要为小分子低聚寡肽。加入BPIH可以减弱RS的凝沉现象,降低RS在4 ℃保存过程中的储能模量 (G'),显著降低老化后RS的峰值温度 (Tp)和焓值 (ΔHr);加入BPIH的大米淀粉,老化后微观结构有较大孔洞,提升了淀粉糊化后保留内部水分的能力。研究表明,BPIH能够抑制RS在4 ℃保存期间凝胶网络和微晶结构的形成,同时可能限制了淀粉分子间的聚集,抑制或延缓RS的短期老化。本研究为蓝圆鲹分离蛋白酶解物在食品蛋白配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期刊介绍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黄硕琳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政编码:201306

电话:021-61900228

邮箱:jfc@china-fishery.com

国内统一刊号:31-12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