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7(2):0-0.

      摘要 (98) HTML (0) PDF 215.25 K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 (2017—2021)

      2023, 47(2):029301-029301. DOI: 10.11964/jfc.20220913677

      摘要 (938) HTML (0) PDF 2.40 M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 (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①长江历史 (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②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䱗、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③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 (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④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长江江豚个体数量整体稳中有升,分布范围有所扩大;⑤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较好,整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2019—2020年最大水面19663 km2,最小水面14281 km2,消落区总面积6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⑦禁捕前,长江捕捞渔业从业者以初中学历以下的中老年为主。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全面禁捕退捕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的生态工程,更是渔民产业转型生存条件改善的民生工程,禁捕后鱼类资源将有显著恢复,长江江豚种群规模也有望稳中有升,但濒危鱼类的处境依然堪忧,衰退的消落区将成为制约未来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因素。作为长江流域重要水域全面禁捕前展开的系统调查,本调查结果可以为长江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准。

    • 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现状、变迁与渔业资源变动

      2023, 47(2):029302-029302. DOI: 10.11964/jfc.20221013723

      摘要 (544) HTML (0) PDF 7.13 M (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中-大尺度遥感监测手段,对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开展调查与分析,重点阐述长江流域从自然水体为主向人工水面为主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全长江流域历史最大水面约63 360 km2,最小水面约26 396 km2,历史最大消落面积约36 964 km2。2019—2020年“一江两湖七河”最大水面约为19 663 km2,最小水面约为14 281 km2,消落区面积6 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2001—2020年和1984—2000年两时段相比,地表水减少水面中超过80% 来自于具有自然水文情势的消落区,而新增水面中,由于水库充填导致的河流水面增加达5 500 km2,致使长江流域水域类型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然水体占比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鱼类资源现存量也下降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本研究首次明确反季节性消落区的概念,探讨了长江流域河流梯级水库充填形成的反季节性消落区与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 关键栖息地丧失的关系。

    • 长江流域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2023, 47(2):029303-029303. DOI: 10.11964/jfc.20220913720

      摘要 (368) HTML (0) PDF 2.39 M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区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受胁及保护现状,本研究以长江水系自然分区为主将长江流域分为11个地理单元,采用编目法揭示区域内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使用G-F指数方法测度区域物种多样性;运用权重赋值法评估区域内物种的受胁现状及各区域的保护优先性。结果显示,该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共281种,其中两栖类225种,隶属2目9科37属;爬行类56种,隶属3目9科22属。该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特有种及其比例分别为119种和42.35%;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及比例分别为60种和22.06%;受胁物种数和比例分别为102种和36.30%。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出“上游高下游低和右岸高左岸低”的分布格局;对于水生两栖动物,金沙江-雅砻江流域 (JSYL)、岷江-沱江流域 (MJTJ)和乌江-赤水河-清江流域 (WCQ) 保护优先性更高;对于水生爬行动物,江源区 (JY)、太湖流域 (TH)和中下游干流区间 (ZXG) 保护优先性更高。研究表明,长江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不可替代性强,保护关注度大,保护紧迫性高,建议进一步加强流域内本底资源调查,建立科学高效的联防、联控一体化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域物种多样性监测及评价机制,以及注重增加科研投入与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本研究为长江流域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

    • 长江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2023, 47(2):029304-029304. DOI: 10.11964/jfc.20220913722

      摘要 (219) HTML (0) PDF 1.60 M (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放流数量不足及长江和近海过度捕捞导致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甚微,其结果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增殖放流均无法达到自然繁殖群体的补充水平。本文探究了近40年来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在保护、管理和决策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提出在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① 应编制和实施《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优先项目;② 应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为指引,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先计划;③ 应设立中华鲟和长江鲟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专项,对现有涉栖息地或保护区生态补偿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唯有以恢复长江鲟和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才有望延续和恢复其自然种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 长江垂钓渔业调查研究

      2023, 47(2):029305-029305. DOI: 10.11964/jfc.20220913700

      摘要 (113) HTML (0) PDF 4.00 M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干流各江段在长江十年禁渔的新形势下垂钓渔业状况,2017—2018年对长江干流872位垂钓者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垂钓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钓具类型主要为手竿和海竿,占钓具总量的80%以上。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垂钓者渔具年投入50%以上样本在500元以下;在长江中下游50%以上样本在1000元以上。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垂钓者人数分别估算为2 344、4 764、4 600和6 649位,对应江段年垂钓量分别估算为45.0、294.7、171.1和478.7 t,年垂钓量占对应江段鱼类资源现存量比例分别为8.6%、2.0%、1.8%和3.6%;垂钓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影响相对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为引导垂钓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划定禁钓区、禁钓期,建立天然水域钓具、钓法的白名单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资源、树立垂钓渔业品牌。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023, 47(2):029306-029306. DOI: 10.11964/jfc.20220913696

      摘要 (442) HTML (0) PDF 2.57 M (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向家坝坝下江段,随着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相继蓄水运行和“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可能会发生改变。为探究“十年禁渔”前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基于该江段2017—2019年渔获物监测数据,对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相似度、物种优势度、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4种,隶属于7目21科83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27种,外来物种有12种,分别占总种类数20.15%和8.96%。鱼类群落以底层、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等级聚类分析 (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 (NMDS)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的群落类型基本可分为3组,宜宾、泸州与合江可以聚为一组,巴南、江津分别独立成组。保护区干流优势种共有14种,其中瓦氏黄颡鱼是整个研究区域的优势种,在合江站点的优势度最高,IRI值为27.00%。Shannon-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Margalef 指数和Pielou 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25~3.306、0.883~0.942、5.833~8.811和0.699~0.773,表明保护区干流鱼类物种丰富,群落分布均匀度较高。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江津站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其余站点鱼类群落结构均受到中度干扰。本研究补充了保护区干流鱼类群落研究的基础数据,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十年禁渔”生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2023, 47(2):029307-029307. DOI: 10.11964/jfc.20220813662

      摘要 (143) HTML (0) PDF 1.84 M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 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 沱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及多样性

      2023, 47(2):029308-029308. DOI: 10.11964/jfc.20211213251

      摘要 (120) HTML (0) PDF 1.84 M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十年禁渔”前沱江中游江段鱼类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于2017—2020年对该江段鱼类资源进行了8次调查,并对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相似度、种群优势度、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87种,隶属于5目14科52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8种,外来物种6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0.69%和6.90%。鱼类群落以底层、缓流型、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蛇、鲤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00~3.742、0.873~0.968、5.374~11.323、0.737~0.887,表明沱江中游鱼类群落分布均匀。等级聚类分析 (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 (NMDS)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沱江中游江段鱼类的群落类型基本可分为3组,莲花山、麻柳坝工业园与铁路沟可以聚为一组,万古庙、五里店水电站、资州大桥、银山镇、二水厂与西林渡口聚为一组,沱桥独立成组。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西林渡口和沱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其余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均受到中度干扰。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沱江中游鱼类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鱼类占比减少,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本研究补充了沱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的基础数据,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十年禁渔”生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赤水河流域样点独特性对鱼类β多样性的贡献

      2023, 47(2):029309-029309. DOI: 10.11964/jfc.20220913721

      摘要 (544) HTML (0) PDF 2.12 M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赤水河流域鱼类多维度β多样性的纵向空间格局,以期为鱼类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基于2019和2020年赤水河流域40个样点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各个样点对鱼类物种、功能、分类和环境β多样性的贡献程度 (又称样点独特性),同时对各个指数间的互补和冗余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赤水河共采集到鱼类125 (亚)种,隶属于7目20科80属,其中土著鱼类112 (亚)种,外来鱼类13 (亚)种。鱼类物种β多样性的值为0.719,样点S1、S2、S22和S27的物种独特性显著不同于其他样点。鱼类功能β多样性的值为0.009,样点S10、S20、S21、S28和S36功能独特性与其他样点存在显著差异。鱼类分类β多样性的值为0.004,样点S20、S21、S28和S32的分类独特性显著高于其他样点。样点环境独特性的变异范围为0.010~0.058,最高的4个点为S22、S29、S33和S34样点。随着鱼类丰富度的增加,样点物种独特性呈现出先降低再增加的U型变化趋势。不同维度的样点独特性指数间互补程度较高,然而样点功能独特性和样点分类独特性比样点物种独特性解释了较多的多样性变异。研究表明,β多样性能够揭示淡水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格局及维持机制,鱼类多样性评估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维度的生物和非生物多样性。

    • 乌江鱼类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2023, 47(2):029310-029310. DOI: 10.11964/jfc.20220913685

      摘要 (198) HTML (0) PDF 1.54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乌江鱼类本底资源数据,实验对乌江鱼类种类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2017—2021年,先后在贵州省乌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12次。对收集到的5 065尾、约204 kg渔获物进行统计,共鉴定出107种,隶属于6目22科 73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53种,占采集总数的49.53%。乌江鱼类物种多样性G-F指数为0.57,上、中、下游G-F指数分别为0.40、0.47和0.45,上游鱼类科属间的多样性小于中、下游。乌江中游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Margalef丰富度指数 (D)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 3.54、 9.63和0.81。渔获物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尼罗罗非鱼、蛇、鲫和䱗的重量和数量占比均位于渔获物前十。将IRI值大于500的列为乌江优势种,则有鲫、䱗、中华倒刺鲃和马口鱼。研究表明,乌江梯级水电的开发对流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渔获物组成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长江全面禁捕前开展的调查,研究结果丰富了乌江鱼类资源本底数据,将对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 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3, 47(2):029311-029311. DOI: 10.11964/jfc.20220813657

      摘要 (188) HTML (0) PDF 2.13 M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1年6月和11月在长江中游5个江段(宜昌、石首、嘉鱼、武汉、湖口)开展了鱼类和环境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6 335尾,隶属6目13科50属7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2种),占总种数的70%。在3种生活习性类型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数最多(80%);在3种摄食类型中,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6%);在3种产卵类型中,产黏性卵鱼类的物种数最多(5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瓦氏黄颡鱼、银鲴、三角鲂、铜鱼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5.11、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3、平均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昌和湖口江段鱼类群落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石首、嘉鱼和武汉江段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宜昌为一类群;石首、嘉鱼和武汉为一类群;湖口为一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NH4+-N和底质类型是影响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鱼类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鱼类占比减少,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长江口日本鳗鲡苗的时空分布与捕捞生产现状

      2023, 47(2):029312-029312. DOI: 10.11964/jfc.20220313355

      摘要 (262) HTML (0) PDF 1.82 M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长江口日本鳗鲡的苗汛特征与捕捞生产现状,于2017—2020年在长江口开展了定点监测和走访调查,分析了长江口鳗苗的汛期规律、捕捞努力量及捕捞产量和产值。研究发现,长江口鳗苗旺发期为2-4月,主要捕捞区域分布在东旺沙、佘山岛和南汇嘴附近水域。长江口鳗苗捕捞努力量呈现下降趋势,有效网口面积从2017年的78.72万m2,下降到2020年的50.40万m2,下降了36%。长江口鳗苗汛期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PUE)和总捕捞产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017和2020年较高,分别为(4 474±256) 尾/100 m2和(5 220±1 063)尾/100 m2,2018和2019年较低,分别为(1 917±335)和(1 365±257) 尾/100 m2。研究表明,长江口鳗苗生产值受到捕捞总产量影响,近4年来逐渐下降。建议进一步加强长江口鳗苗的资源监测和科学评估,指导规范鳗苗捕捞生产。

    •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

      2023, 47(2):029313-029313. DOI: 10.11964/jfc.20220913695

      摘要 (150) HTML (0) PDF 2.76 M (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 000 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 (3—6月)、育肥期 (8—10月)和越冬期 (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 (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②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 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③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638.57×10?5 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④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 禁捕前鄱阳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2023, 47(2):029314-029314. DOI: 10.11964/jfc.20220813664

      摘要 (142) HTML (0) PDF 3.65 M (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ABC曲线) 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现状分析及禁渔效果初步评估

      2023, 47(2):029315-029315. DOI: 10.11964/jfc.20220913698

      摘要 (192) HTML (0) PDF 2.02 M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于2021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长江下游鱼类群落进行4次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采集鉴定鱼类84种,分属10目18科63属,其中47.62%为鲤科鱼类。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但鱼类种类较历史记录偏少。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鱼类种类数、种群数量和重量空间差异显著,季节差异不明显。群落优势种为光泽黄颡鱼、鳊、鲢、短颌鲚、贝氏䱗等9种。4种摄食功能群中,肉食性(47.62%)和杂食性(40.47%)鱼类物种比例较高;洄游习性方面,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6.19%);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6.43%)。大型经济鱼类占总量比例低,但个体相对较大,因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更高。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为3.28,水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长江下游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依然存在,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禁渔效果初步显现,鱼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均有所增加。建议进一步加强禁捕期科研监测,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长江下游鱼类资源得以有效恢复,巩固禁捕成效。本研究可掌握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基本特征及变动趋势,为长江下游禁渔效果评估和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提供支撑。

    • 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建议

      2023, 47(2):029316-029316. DOI: 10.11964/jfc.20211213221

      摘要 (191) HTML (0) PDF 3.75 M (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对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评估的有效性,于2021年5—7月在长江中游10个站位开展了鱼类资源捕捞监测,每个站位连续监测15 d,从日捕获量、物种记录数、渔获物群落结构等3方面着手,对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等的设置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连续11 d捕捞监测所得累计日均渔获量基本达到稳定,连续15 d捕捞监测可以记录到站位近70%的鱼类种类数,所得累计鱼类群落结构基本达到稳定。网具类型、规格的使用覆盖对监测结果中鱼类种类记录数、鱼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网具使用量对监测结果中日均渔获量有明显影响。10个监测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结合监测站位间的空间距离来看,鱼类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相关评估之前,有必要对监测数据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检验,网具类型、规格和使用量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应予以适当考虑,各具体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评估应由相应具体江段的监测结果来支撑。本研究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 十年禁渔初期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变化的水声学研究

      2023, 47(2):029317-029317. DOI: 10.11964/jfc.20220913687

      摘要 (307) HTML (0) PDF 1.96 M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科学评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在金沙江下游水库的初步实施效果,实验于2020年11月和2022年5月在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和水声学调查,并分析了鱼类资源的变化情况。渔获物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11月共采集到鱼类2科9种,其中䱗、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2022年5月共采集到鱼类5科14种,其中蛇、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间、不同区域、不同水层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022年5月的鱼类密度 (0.60 尾/1 000 m3)高于2020年11月 (0.46 尾/1 000 m3),鱼类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不均匀性;不同调查时期的鱼群密集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2020年11月大部分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2022年5月则差异显著;2022年5月的上层鱼类密度 (0.44±0.83 尾/1 000 m3)显著大于2020年11月 (0.06±0.15 尾/1 000 m3);不同水层的鱼类分布差异显著,2次调查均表现为下层大于中、上层;估算得到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尾数分别为3.22×106 尾 (2020年11月) 和3.53×106 尾 (2022年5月)。综上所述,水声学调查方法适用于金沙江下游水库的鱼类资源监测工作,十年禁渔实施后向家坝库区鱼类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 长江十年禁渔后保护与发展

      2023, 47(2):029318-029318. DOI: 10.11964/jfc.20221013724

      摘要 (251) HTML (0) PDF 1.76 M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是我国鱼类多样性最高的河流,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渔业资源产区。然而,近几十年来受水域污染、水工程建设、湖泊围垦、航运发展、过度捕捞和外来种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面临着逐渐衰退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鱼类种类数减少、鱼类濒危物种程度加剧、鱼类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鱼类资源呈衰退趋势和外来物种种类增多等。长江十年禁渔,对恢复长江水生态环境和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作者建议统筹协调长江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的关系,创新流域管理体制与机制,根据长江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适时调整服务目标,其目的旨在实现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规制——以《长江保护法》为视角

      2023, 47(2):029319-029319. DOI: 10.11964/jfc.20220613555

      摘要 (178) HTML (0) PDF 1.46 M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中居于重心地位。但多种因素,尤其是法律规制的长期空位和缺失,导致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为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长江保护法》在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注重目标导向,并就搭建全流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筑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物资源监测以及深入推进禁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系统部署,为我国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需指出的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旧存在配套制度迟滞影响实效、迁地保护作用发挥不突出、多重执法主体造成状态混乱、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制度缺位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快配套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重视迁地与就地双重保护作用、完善长江流域综合执法体系、填补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漏洞等完善建议,以期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