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7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7(11):0-0.

      摘要 (230) HTML (0) PDF 203.58 K (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从多倍体鲫遗传育种实践谈现代水产育种与水产种业发展*

      2023, 47(11):119101-119101. DOI: 10.11964/jfc.20231014208

      摘要 (403) HTML (0) PDF 7.93 M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鲫是多倍体鲫属复合种的统称,包括拥有100条染色体的鲫与人工驯养的金鱼以及拥有150多条和200多条染色体的银鲫。它们不仅是重要养殖鱼类,而且是稀有的具有不同倍性的脊椎动物,为研究脊椎动物单性生殖及多倍化机制提供了潜在机会。本文综述了银鲫在遗传进化上的特殊性以及近五年来揭示的基因组演化方面的创新见解,尤其是在精准育种上取得的相关重要突破,结合我们育种实践积累的经验,展望水产育种和水产种业的未来发展。

    • 鱼类良种良养良销体系的建立

      2023, 47(11):119602-119602. DOI: 10.11964/jfc.20230914174

      摘要 (496) HTML (0) PDF 3.14 M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水产业以养殖为主,捕捞为辅。在2022年的水产品产量中,淡水养殖占47.91%,海水养殖占33.15%,捕捞占18.94%。在水产养殖中,鱼类养殖产量占52.16%,呈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良种良养良销”是水产业中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种”是水产业的龙头,“良养”是水产业的保障,加工、销售等“良销”环节是拉动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水产业中有种无业、有业无种等现象还比较严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吃好鱼”及“吃放心鱼”的问题,为了加快我国水产业的发展,作者认为很有必要建立和实施“良种良养良销”体系,以推动我国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 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分子性控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3, 47(11):119103-119103. DOI: 10.11964/jfc.20230914167

      摘要 (427) HTML (0) PDF 1.43 M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 (2001—2006年),突破期 (2007—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 (2013—2023),其中在突破期重点描述了半滑舌鳎、黄颡鱼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我国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采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1号”,黄颡鱼“全雄1号”、“全雄 2号”等新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对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今后应从持续开发养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强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方法创新、优化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应用方法等方面加强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

    • 大型海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2023, 47(11):119104-119104. DOI: 10.11964/jfc.20231014184

      摘要 (334) HTML (0) PDF 1.42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型海藻栽培业是全球最活跃的渔业产业之一,近二十年增幅是整体渔业增幅的两倍以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中,中国大型海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9%,海带、紫菜、裙带菜、龙须菜以及羊栖菜产量均排名世界第一。水产种业是水产养殖业的“芯片”和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大型海藻产量99%来自人工栽培,这更体现了新品种对产业的贡献度和重要性。但目前经过审定的大型海藻新品种仅有24个,约占海水养殖新品种的18%,与其产量占比并不匹配。为此,本文介绍了大型海藻产业的特点、近60年育种技术进展和育种成果,并针对大型海藻育种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大型海藻育种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 大食物观背景下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2023, 47(11):119605-119605. DOI: 10.11964/jfc.20230914179

      摘要 (489) HTML (0) PDF 1.43 M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淡水养殖业对于优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类营养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厘清淡水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探寻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本文对2013—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淡水养殖业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种类进行了梳理统计,并对以池塘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及盐碱水体养殖共5类主要养殖模式为代表的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淡水养殖空间拓展、设施现代化、种源自给、病害防控、产品加工转化5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向,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科技进步、人才队伍、技术推广和财政资金5个维度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以期为中国淡水养殖业转变方式结构,实现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团头鲂全产业链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3, 47(11):119606-119606. DOI: 10.11964/jfc.20230914163

      摘要 (283) HTML (0) PDF 2.10 M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具有食性广、养殖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高、易捕捞、易繁殖等特点,且具有味美、头小、含肉率高、体形好、规格适中等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增加优质水产动物蛋白供应、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综述了团头鲂全产业链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新品种培育及育种技术、饲料营养需求调控及投喂技术、养殖应激与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新型养殖模式、营养品质及加工技术等,提出了具有生产性能优、抗病抗逆性强和适于加工的团头鲂种质资源的挖掘,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及精准营养供给、生态防控和高品质加工调理技术的研发等产业发展需求和研究方向,以期为团头鲂全产业链的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海水虾蟹环境适应与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

      2023, 47(11):119607-119607. DOI: 10.11964/jfc.20230914165

      摘要 (326) HTML (0) PDF 3.38 M (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 中外海洋牧场建设之比较

      2023, 47(11):119508-119508. DOI: 10.11964/jfc.20230914149

      摘要 (380) HTML (0) PDF 1.37 M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发展迅速,169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获准建设。在科技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理论、技术和装备等问题亟待解决。日本、美国等国家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早,在持续推进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从建设理念、建设技术、产业模式、技术瓶颈与发展建议等角度,比较了中外海洋牧场发展历程,总结了海洋牧场发展前景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力求为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科学对策。

    • 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对干扰的响应—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3, 47(11):119509-119509. DOI: 10.11964/jfc.20230814107

      摘要 (275) HTML (0) PDF 2.79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碳增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极大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关于生境营造和资源增殖的基础理论薄弱,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认识不清,尤其对小尺度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实现过程,以及生态承载力知之甚少。亟需针对其人工鱼礁等生境营造的环境效应和增殖放流的资源补充效应开展理论印证和定量研究,以充分认识这些人为扰动的双重性。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90余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水动力环境特征、生源要素迁移过程、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和局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小尺度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重点关注了鱼礁群布局对牧场海域水动力环境、沉积物和生源要素演变的影响,以及在增殖放流等人为扰动下生物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围绕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等关键问题,从水动力驱动、生源要素表征、生物群落重建及生态系统健康等4个方面探讨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以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海藻床等生境营造以及资源修复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历程及展望

      2023, 47(11):119310-119310. DOI: 10.11964/jfc.20230814129

      摘要 (326) HTML (0) PDF 1.33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海是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也是优良渔场,支撑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世代发生量和“海上粮仓”的可持续产出。近海渔业贡献了80%~90%海洋捕捞产量,在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近海渔业资源为切入点,我国科研人员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科技问题,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支撑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养护与管理。渔业资源研究重点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渔业发展休戚相关,本文结合不同时期国家渔业发展战略,系统回顾了195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4个发展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综合研究阶段和新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重点、调查装备及平台建设情况等;梳理了我国在近海渔业资源数量变动与渔场探查、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技术研发、科学规范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形成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等研究进展和代表性成果,及其对我国近海渔业发展、管理与资源养护政策调整的支撑作用;明确了未来渔业资源研究要注重多学科研究和综合性调查,深入解析渔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机制和机理,结合经济、社会等因素研发新的渔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实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支撑资源养护型近海捕捞业实施和渔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3, 47(11):119311-119311. DOI: 10.11964/jfc.20230914178

      摘要 (308) HTML (0) PDF 1.68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是渔业大国,2022年水产品产量达6800多万t,其中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0%。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供给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渔业生产活动对养殖水域和毗连自然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渔业生态环境学科主要研究渔业活动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渔业生产以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受损渔业水域生态修复与生境恢复等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问题。本文概括性总结了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近十年来各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推动中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控策略

      2023, 47(11):119412-119412. DOI: 10.11964/jfc.20231014209

      摘要 (339) HTML (0) PDF 1.39 M (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贝类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日益凸显。近年来,因环境胁迫和病原侵染引发的海水养殖贝类暴发性病害时有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严重阻碍了海水养殖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贝类缺乏适应性免疫,且主要养殖于开放或半开放水体,难以通过疫苗注射或环境调控等手段进行病害防控。贯彻“绿色防控”的理念,加快病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是海水养殖贝类病害防控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我国海水贝类养殖及病害发生的现状,并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和病害预警预报工作实践, 提出了海水养殖贝类病害防控策略,以期提升我国水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为保障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鱼类的干扰素系统:研究进展与我国学者的贡献

      2023, 47(11):119413-119413. DOI: 10.11964/jfc.20230814125

      摘要 (331) HTML (0) PDF 1.67 M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根据其分子结构、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生物学功能等,脊椎动物IFNs被分为I型、II型、III型和IV型。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最早拥有完善且复杂IFN系统的脊椎动物,是研究IFN系统组成、功能和演化的重要对象。根据系统发育关系,鱼类I型IFNs被分成8个亚群,分别为IFNa – IFNf以及IFNh和IFNi。不同亚群可选择性利用不同的受体复合物,通过保守的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 ISGs)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等功能。鱼类II型IFNs有2个成员,即IFN-γ和IFN-γrel,它们可分别利用CRFB13/CRFB6和CRFB17受体,通过STAT1传递信号。目前,在硬骨鱼类中还未鉴定到III型IFNs,但软骨鱼类中已鉴定到了III型IFNs及其受体亚基。IV型IFN是我国学者近期在鱼类和原始哺乳动物中鉴定到的一类新IFN基因,具有显著的抗病毒功能,受体由CRFB12和CRFB4组成。本文从基因结构、分类和命名、受体组成、信号传导以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总结了鱼类的I型、II型、III型和IV型IFNs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我国学者在鱼类IFN系统的组成与命名、受体与信号传导、晶体结构、功能、新型IFN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绩。本文不仅为今后鱼类IFN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方向,也能增强我们对鱼类IFN研究进展的系统性认识,同时也为IFN在鱼类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中国淡水鱼类寄生虫研究七十年

      2023, 47(11):119414-119414. DOI: 10.11964/jfc.20231014185

      摘要 (486) HTML (0) PDF 1.65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寄生虫是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类群之一,对鱼类苗种直至成鱼各个阶段的危害都十分严重。我国的鱼病学即是从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发端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文从病原生物学、生态学、药物学、免疫学四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淡水鱼类寄生虫自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今70年间 (1953年—2023年)的研究历程和已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进行了展望。本文为从事鱼类寄生虫学以及水产其他相关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鱼类寄生虫研究的历史、现在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动向等较为全面的素材。

    • 中国水产养殖装备发展现状

      2023, 47(11):119615-119615. DOI: 10.11964/jfc.20231014186

      摘要 (371) HTML (0) PDF 1.49 M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产养殖装备是高效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基于养殖装备、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协同发力的智慧水产养殖模式已成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与重要抓手,这也对水产养殖现有装备及其相关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智能化要求。本文梳理了池塘、工厂化、网箱、筏式和底播养殖等5种主要养殖方式装备发展现状,从数字化和智能化角度分析了环境监测、对象感知、饲料投喂、分级计数等养殖环节中常用装备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制约我国水产养殖智能装备与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水产养殖装备与技术发展的新思路,旨在实现我国从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的历史转变。

    • 海洋捕捞技术、渔具渔法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3, 47(11):119716-119716. DOI: 10.11964/jfc.20231014196

      摘要 (329) HTML (0) PDF 1.39 M (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应用船舶、机械、信息、新材料等技术,从海洋中捕捞经济渔获物并综合利用,是现代海洋捕捞业的主要特征。海洋捕捞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保护近海生态与资源、实现渔民增收和新渔村建设、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析海洋捕捞渔场探测、渔具渔法与高效自动化辅渔助渔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海洋捕捞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海洋捕捞实现节能高效、生态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捕捞技术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我国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3, 47(11):119817-119817. DOI: 10.11964/jfc.20231014197

      摘要 (320) HTML (0) PDF 1.41 M (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产品加工流通是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保障水产品常年优质安全供应、助推国家“食物安全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水产品加工流通科技持续进步,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冷冻冷藏水产品、鱼糜制品、休闲食品、干制品、罐藏食品、海藻食品、水产饲料、生物制品加工等全世界最完善的水产加工体系和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电商等新型物流模式快速发展的水产品流通体系。本文分析了水产品在提供优质蛋白质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必需营养素、平衡居民膳食结构、降低陆生动物性食物生产压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统总结了我国水产品加工流通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以消费引导加工、加工引领养殖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保障食物安全”、“构建水产品梯次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保障水产品安全优质供应”、“构建水产品功效成分的精准加工技术体系,助推建康中国战略实施”等保障我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