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6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2, 46(9):0-0. DOI: 10.11964/jfc.20220900

      摘要 (137) HTML (0) PDF 243.59 K (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5种海水养殖石首鱼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比较

      2022, 46(9):1701-1712. DOI: 10.11964/jfc.20201212561

      摘要 (154) HTML (1097) PDF 2.14 M (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海水养殖石首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及宿主遗传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采用基于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福建宁德三都澳养殖的5种石首鱼类(大黄鱼、黄姑鱼、状黄姑鱼、和眼斑拟石首鱼)的肠道菌群进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各样本得到unique tags的数目为20 351~43 347个,上述5种鱼类分别得到479、626、603、518和556个操作分类单元 (OTUs),分类注释结果显示,这些OTUs可划归33门273属。5种石首鱼类肠道内容物和肠道壁样品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为主要优势菌群,约占总菌量的70%,在大黄鱼肠道菌群中,螺旋菌门细菌占比达26.19%,也是其主要优势菌群。在属分类水平上,芽孢杆菌属、发光杆菌属、弧菌属、金黄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等属细菌是5种养殖石首鱼类的主要类别。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分析表明,Shannon多样性指数:黄姑鱼>状黄姑鱼>眼斑拟石首鱼>>大黄鱼,这些养殖石首鱼类的肠道内容物菌群的多样性均高于肠道壁。对上述鱼类种间的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显示,大黄鱼与眼斑拟石首鱼之间肠道菌群的相似度要高于黄姑鱼、状黄姑鱼和,而黄姑鱼、状黄姑鱼和间的相似度较高。研究表明,5种海水养殖石首鱼类肠道菌群中存在自身特色的核心菌群,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与种类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相似,说明肠道菌群结构与宿主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养殖石首鱼类饲料及益生制剂的开发、病害的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宿主遗传因素对鱼类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提供相关实验证据。

    • 罗非鱼-鱼腥草共生系统中鱼菜不同配比对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2, 46(9):1604-1619. DOI: 10.11964/jfc.20210512871

      摘要 (220) HTML (985) PDF 2.50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罗非鱼-鱼腥草共生系统中鱼草不同配比对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构建了相同池塘覆盖面积不同鱼腥草种植密度 (350、450、600和0 g/m2) (M1)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池塘覆盖面积占比 (5%、10%、15%和0%) (M2)的两种养殖模式。通过在以上两种模式养殖条件下,研究各组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以及水体和鱼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讨了罗非鱼-鱼腥草池塘共生系统中鱼草的相对最佳搭配比例。结果显示,在M1实验模式下,不同密度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改善养殖水体氨氮 (NH4+-N)、亚硝氮 (NO2-N)、硝酸氮 (NO3-N)、总氮 (TN)、总磷 (TP)、正磷酸盐 (PO43-P)等水质指标,且在3个月养殖周期内,初始种植密度为450 g/m2的鱼腥草浮床组与350和600 g/m2实验组相比,效果相对更加稳定。16S rRNA V4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M1模式下各组鱼腥草均能显著优化鱼体肠道和水体的菌群结构,并增加菌群多样性,且养殖时间越长,优化效果越明显。相同月份中,实验组450和350 g/m2比600 g/m2优化效果相对更稳定。在不同月份下,环境变化对罗非鱼肠道及水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鱼腥草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影响。在M2实验模式中,各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净化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其TN、TP、NH4+-N、NO2-N、NO3-N和PO43-P等均呈曲线变化。研究表明,在该养殖周期内,鱼腥草覆盖面积为10%的实验组对养殖水体NH4+-N、NO3-N、TN、TP以及PO43-P等指标的净化效率较实验组5%和15%稳定。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面积鱼腥草浮床均能增加养殖水体和鱼体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而言,10%覆盖面积组的效果更稳定。此结果为完善罗非鱼-鱼腥草共生养殖模式的鱼草配比提供了数据支撑。

    • 筏式养殖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形成原因初步研究

      2022, 46(9):1713-1720. DOI: 10.11964/jfc.20200912413

      摘要 (140) HTML (929) PDF 2.27 M (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筏式养殖虾夷扇贝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症状形成机制,讨论虾夷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和褐色沉积症状相关性。2017—2019年的3—10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症状发生过程和出现比例,统计虾夷扇贝累积死亡率。设计防咬合扇贝养殖笼,统计褐色沉积症扇贝出现比例。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褐色沉积物质成分,讨论内在形成原因。 结果显示,防咬合扇贝养殖笼内养殖扇贝累积死亡率为87.6%,褐色沉积症状出现比例为74.5%,扇贝间咬合导致的损伤不是褐色沉积症出现的原因。褐色沉积物质红外光谱谱型与牛血清白蛋白粉末谱型一致,且具备蛋白质特征峰酰胺Ⅰ带和酰胺Ⅲ带,揭示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物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6月中下旬出现症状后持续至8月,与扇贝开始死亡时间吻合。2017—2019年褐色沉积症状比例为85.7%、1.54%和10.9%,扇贝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0.4%、49.2%和48.16%,揭示褐色沉积症状与筏式养殖虾夷扇贝夏季死亡具有相关性 (r=0.992),其形成原因可能与病原感染相关。

    • 糖蜜添加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菌群结构的影响

      2022, 46(9):1620-1631. DOI: 10.11964/jfc.20210312711

      摘要 (175) HTML (1083) PDF 3.68 M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糖蜜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其水体菌群的影响,实验利用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添加糖蜜调节水体碳氮比的处理组(C/N=16.0)与无添加的对照组(C/N=8.5)这2种模式下第4、13和34天时水体菌群结构差异,并通过PICRUSt2软件对菌群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尽管糖蜜添加对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对虾存活率;第4天时水体菌群Shannon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上升,第13与34天时均显著下降。添加糖蜜后,处理组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蓝细菌门和γ-变形菌纲丰度则显著低于对照组,β-变形菌纲丰度在第4和34天时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丰度在第4和13天时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对照组。科水平上,处理组第4、13和34天时微杆菌科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4天时红杆菌科和黄杆菌科丰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德沃斯氏菌科、产碱菌科和列文氏菌科丰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第13天时海仙菌科和环杆菌科丰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脱醌菌科丰度在第34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糖蜜后,处理组芽殖杆菌属和脱醌菌属等优势属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海仙菌属等丰度则显著下降。菌群功能预测结果显示,第34天时,丰度排序前20的代谢功能项在处理组的富集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糖酵解/糖异生等8项属于碳水化合物代谢或能量代谢的功能均高度富集。研究表明,糖蜜适量添加可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优势菌群相对丰度,优化水体菌群结构,并增强其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通路功能,从而提高对虾存活率。本研究为糖蜜作为有机碳源应用于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 莆田近海孔烂病海带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2, 46(9):1721-1731. DOI: 10.11964/jfc.20210112619

      摘要 (580) HTML (1078) PDF 2.21 M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莆田近海孔烂病海带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健康海带(HT)、孔烂病海带(DT)、健康海带养殖区海水(HS)和孔烂病海带养殖区海水(DS)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利用冗余分析研究了海水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HT和DT样本的Ace、Shannon和Heip指数均具有显著差异,HS和DS样本的Ace和Shannon指数具有显著差异,Heip指数则无显著差异,各样本的微生物群落分区明显。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显示,盐单胞菌科在HT和DT样本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63%和49.01%,蓝细菌门在HS和DS样本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4.45%和3.89%,假交替单胞菌科在DS样本中的相对丰度为30.87%,在HS样本中却不足1%。环境因子关联分析显示,HS和DS样本中盐度和温度指标差异显著,对海水微生物群落变异的解释度分别为46.75%和42.42%。海水优势细菌群落中的蓝细菌与盐度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优势细菌群落中的黄杆菌科、红杆菌科、假交替单胞菌科和弧菌科与盐度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孔烂病的发生可能与海带微生物中的盐单胞菌和海水微生物中的蓝细菌、假交替单胞菌有密切的联系,盐度和温度可能是导致海水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 罗氏沼虾性成熟前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2022, 46(9):1632-1645. DOI: 10.11964/jfc.20210212650

      摘要 (192) HTML (716) PDF 1.87 M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罗氏沼虾养殖群体在性成熟前后表型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实验随机选取人工养殖的罗氏沼虾1 106尾,对其体质量、全长、体长等15个性状进行测量,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阐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性成熟前后及同一阶段雌雄群体之间,影响体质量的关键指标以及所构建的关键表型性状多元回归方程截然不同。在性成熟后,雌雄个体呈现出明显的性二态现象,除第二步足长和第二步足重存在雄性极显著大于雌性外,雄性全长、体长、额剑长、头胸甲高、腹长、腹高和腹部重都极显著小于雌性,这可能与性成熟后雌性通过发达的头胸甲和腹部来提升其繁殖能力有关。统计结果显示,被保留的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大于0.85,表明本研究已确定影响各群体体质量的关键性状。研究表明,将罗氏沼虾的性成熟状态和雌雄群体的优良表型作为选育依据,并有效利用影响体质量的关键性状指标,有利于其选育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可为罗氏沼虾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肌肉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

      2022, 46(9):1732-1742. DOI: 10.11964/jfc.20210412735

      摘要 (363) HTML (871) PDF 1.60 M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池塘循环水槽 (in-pond raceway system,以下简称IPRS)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肌肉中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实验以传统大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system,以下简称TPS)为对照,利用GC-MS技术对两种模式下的斑点叉尾鮰肌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分离鉴定,并结合ROAV确定了不同模式下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IPRS及TPS模式分别检测出49种及5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醛类、烃类、醇类及酯类等4大类组成,IPRS模式斑点叉尾鮰肌肉中醇类和酮类物质均高于TPS模式,IPRS模式1-戊醇、1-戊烯-3-醇、乙酸乙烯酯、2-壬酮、2,3-辛二酮、1,3-戊二烯、十五烷等物质相对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TPS模式,己醛等部分醛类物质在含量较高时易呈现令人不愉快的气味,IPRS模式优势显著。IPRS模式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1-辛烯-3-醇、己醛、庚醛、辛醛、壬醛、2,6-壬二烯醛、癸醛、2,4-癸二烯醛及 (E,E)-2,4-壬二烯醛,其中庚醛、2,6-壬二烯醛为IPRS特有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表明,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肌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较大影响,IPRS模式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优于TPS模式,适合斑点叉尾鮰集约化、高密度养殖。

    • 3种黄颡鱼SOCSs基因分子特性及致病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2022, 46(9):1537-1552. DOI: 10.11964/jfc.20201012465

      摘要 (669) HTML (754) PDF 2.44 M (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是JAK/STAT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信号受体的重要抑制因子。为探究SOCS在鱼类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及其母本黄颡鱼和父本瓦氏黄颡鱼为对象,克隆了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3个免疫相关基因(SOCS1、SOCS2和SOCS3),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SOCS1、SOCS2和SOCS3基因分别在3种黄颡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氏菌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全长分别为561、735和672 bp,分别编码186、244和223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结构均含有保守的SH2结构域和SOCS盒。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表达在被检的8个不同组织中呈现组织特异性。在两种致病菌感染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及其双亲的SOCS1、SOCS2和SOCS3基因在肝脏、鳃和头肾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在前24 h显著升高,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鮰爱德华氏菌感染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双亲,表现出较双亲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且具有病原特异性。该结果为进一步解析黄颡鱼SOCS家族免疫防御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 >综述
    • 藤壶幼虫附着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转录组和蛋白质组

      2022, 46(9):1743-1756. DOI: 10.11964/jfc.20210312718

      摘要 (185) HTML (1332) PDF 2.70 M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藤壶是一种重要的海洋污损生物,其在海洋工程设备表面的附着严重地影响着设备的使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发展环境友好的藤壶防除技术离不开对藤壶附着机理的深刻理解,而目前对于藤壶附着变态过程的调控机理尚未研究清楚。藤壶幼虫的附着涉及幼虫的生长发育、基底的探索、变态过程以及藤壶胶的分泌等多个复杂过程,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难以对这些过程进行详尽地分析。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成为研究污损生物附着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揭示藤壶幼虫附着机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藤壶附着机理的研究,总结了利用组学方法研究藤壶幼虫的附着和变态过程、藤壶胶的成分和固化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防污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研究论文
    • 应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萱藻丝状体扩增条件

      2022, 46(9):1646-1655. DOI: 10.11964/jfc.20210512826

      摘要 (179) HTML (548) PDF 5.73 M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优化萱藻丝状体扩增条件,提高萱藻丝状体的扩增速率,以实验室萱藻种质库保存的丝状体为实验材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设计对萱藻丝状体扩增条件进行了响应曲面优化探索。结果显示,以增重倍比为指标,确定了扩增萱藻丝状体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0.45 °C,光照强度78.13 μmol/(m2·s),外加氮磷比16.19。在该条件下扩增10 d,萱藻丝状体增重倍比为(299.21%±13.58%),显著高于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设计实验条件下获得的萱藻丝状体增重倍比。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模型可靠。为评价优化培养后萱藻丝状体的发育情况,对丝状体进行了20 d的诱导,结果显示,优化培养后的萱藻丝状体呈深褐色,细胞质充盈,孢子囊比例(26.37%±5.22%)比对照组的孢子囊比例(18.10%±3.51%)提高了45.69%;优化条件下的孢子囊直径平均为 (19.75±0.21) μ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孢子囊直径 (16.91±0.36) μm。研究表明,在萱藻丝状体扩增过程中,对扩增环境条件进行调控,设置合适的营养盐浓度配比,可以实现较高的扩增速率,并促进丝状体的孢子囊发育。

    • 脊尾白虾Strawberry Notch1基因的克隆及免疫功能

      2022, 46(9):1553-1561. DOI: 10.11964/jfc.20201212548

      摘要 (232) HTML (804) PDF 3.22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Strawberry Notch1基因(SBNO1)在甲壳动物中的免疫功能,实验对脊尾白虾SBNO1的cDNA序列全长、系统进化、组织分布以及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后SBNO1和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脊尾白虾SBNO1 cDNA序列全长4 353 bp,共编码1 380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质量158.91 ku,理论等电点4.81。qPCR分析显示,脊尾白虾SBNO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性腺次之。利用RNAi干扰SBNO1显示,脊尾白虾在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后,干扰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未干扰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脊尾白虾后显著影响了Notch信号通路中SBNO1、NumbDelta在肝胰腺中的转录情况,而Jagged的表达差异不显著。SBNO1和Numb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elta的表达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脊尾白虾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后的免疫。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的机制,为抗病脊尾白虾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常用渔药及水体pH对生物质炭填料系统硝化作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2, 46(9):1656-1668. DOI: 10.11964/jfc.20210312680

      摘要 (556) HTML (868) PDF 2.35 M (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质炭膜架作为一种新型填料,具有较高的单位比表面积,利于硝化微生物群落的附着,污水净化能力较强,在未来人工湿地的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和渔药的使用,是否会妨碍人工湿地中填料作用的充分发挥尚未明确。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生物质炭膜架除污能力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不同pH (E1:6.5、E2:7.5和E3:8.5)和常用渔药 (F1:氟苯尼考,6 mg/L;F2:土霉素,20 mg/L)处理组,研究生物质炭填料系统降氨氮效率及其附着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硝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均为最高。② E1、E2、E3组降氨氮速率分别为0.247、0.249、0.305 mg/(L·h),均低于对照组(pH=8.2) [0.323 mg/(L·h)];低pH条件下硝化螺旋菌的相对含量略有降低,而脱硫杆菌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③ F1、F2组降氨氮速率一致,均为0.172 mg/(L·h),低于对照组[0.323 mg/(L·h)];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硝化螺旋菌与脱硫杆菌相对含量无显著变化,推测氟苯尼考和土霉素抑制了菌的活性,致使氨氮降解速率下降。研究表明,弱碱性水体有助于提高生物质炭填料净化水质的能力,而氟苯尼考或土霉素的使用会影响生物膜上脱氮微生物的群落丰度和活力,并抑制降氨氮能力。因此,使用抗生素类渔药治疗时,应配合其他水质调节措施来控制养殖水体的氨氮含量,保证养殖对象安全,最大化发挥生物质填料的养殖尾水净化效果。

    • 织锦巴非蛤不同颜色斧足的转录组

      2022, 46(9):1562-1571. DOI: 10.11964/jfc.20211213246

      摘要 (154) HTML (1019) PDF 1.60 M (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织锦巴非蛤斧足颜色差异的分子机制,以指导高品质织锦巴非蛤的选育工作,实验对织锦巴非蛤橘黄色和浅白色的斧足进行二代和三代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分析。二代测序结果显示,6个样品共产生44.82 Gb clean data,GC含量为35.30%~38.21%,Q30碱基百分比均在94.43 %以上。三代测序结果显示,橘黄色斧足组和浅白色斧足组分别得到16 968和21 611条高质量转录本,将其与各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获得5 058条有注释信息的全长转录本。以三代全长转录本作为参考序列,将二代数据比对回参考序列,鉴定到57个差异表达转录本。其中,橘黄色斧足组相对于浅白色斧足组有34个差异转录本表达量上调,23个差异转录本表达量下调。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对随机挑选的12个差异表达转录本进行验证,其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肌肉成分、能量代谢等都影响织锦巴非蛤斧足颜色的调控,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 (PPARs)调节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肌钙蛋白是肌肉的重要组成成分,精氨酸激酶 (AK)参与了色素富集过程中的能量供应。研究表明,PPARs、肌钙蛋白和AK在织锦巴非蛤色素富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一株松鼠葡萄球菌JS-1对鲫的致病性及其灭活疫苗保护作用

      2022, 46(9):1669-1679. DOI: 10.11964/jfc.20210712969

      摘要 (510) HTML (628) PDF 3.64 M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松鼠葡萄球菌JS-1对鲫的致病性及其灭活疫苗保护作用,本实验设计了注射感染实验、投喂感染实验和灭活疫苗保护实验,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和酶活性检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注射实验中鲫全身性出血、肝脏充血肿大,96 h LD50为5×106 CFU/mL。投喂含不同浓度JS-1的饲料后,鲫肝脏、脾脏、肾脏出现病变,细胞坏死;血清中转氨酶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浓度 (HG)组降低趋势最明显,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鲫肝脏和脾脏中TNF-αIFN-γ表达量均先增加后减少,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注射灭活疫苗后,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碱性磷酸酶、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经灭活疫苗免疫后的血清中,特异性IgM和总IgM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增加,注射感染JS-1 10 d后鲫的存活率达83.3%。研究表明,松鼠葡萄球菌JS-1对鲫的致病性强,其灭活疫苗可为鲫提供有效的保护,为松鼠葡萄球菌疫苗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 冬季低水温鳜短期饥饿和摄食的生理状态比较

      2022, 46(9):1572-1581. DOI: 10.11964/jfc.20211213232

      摘要 (198) HTML (698) PDF 2.27 M (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鳜短期饥饿与摄食的生理状态,实验以我国鳜主产区广东省的冬季水温为参照,在(13±1) °C的水温条件下,选取体质量为(84.13±0.14) g的鳜90尾,分为饥饿组(饥饿15 d)和摄食组(摄食15 d),实验结束后测定各项理化指标。结果显示:①摄食组鳜的体质量、肝糖原、全鱼与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饥饿组,摄食组增重7.54%,而饥饿组减重8.39%。②摄食组鳜血浆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饥饿组,但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饥饿组,各类血细胞数量与血糖水平则无明显差异。③摄食组鳜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饥饿组,肠道组织结构发育更好。④摄食组鳜肝脏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饥饿组,且饥饿组部分肝细胞有明显的结构损伤,脂滴数量显著少于摄食组。⑤摄食组鳜的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血浆、脾脏、肾脏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饥饿组。⑥摄食组与饥饿组鳜背肌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但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差异,摄食组鳜背肌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饥饿组,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饥饿组。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摄食组增重而饥饿组减重,两种处理增重量差值达15.93%,且饥饿组存在消化和免疫能力下降,肝脏抗氧化能力减弱,细胞结构损伤的隐形危害,而摄食组的鳜消化、免疫及肝脏功能相对正常,背肌蛋白与脂肪含量更高,脂肪酸组成得到改善,氨基酸组成稳定。

    • 齐口裂腹鱼Hsp60 cDNA克隆及其在无乳链球菌感染中的mRNA表达

      2022, 46(9):1680-1688. DOI: 10.11964/jfc.20210212643

      摘要 (155) HTML (614) PDF 2.48 M (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齐口裂腹鱼热休克蛋白60基因(SpHsp60) cDNA序列的分子特征和在细菌感染中的响应情况,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2 277 bp的SpHsp60 cDNA序列,预测编码575个氨基酸,其与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齐口裂腹鱼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显示,SpHsp60在肝胰脏中表达量最高,血液次之,而在皮肤、肌肉和肠道中表达量低。无乳链球菌感染过程中,血液、肝胰脏、中肾和脾脏的SpHsp60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6 h发生显著变化,提示组织中SpHsp60能快速响应感染。肝胰脏和中肾在感染后6~72 h表达量变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脾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SpHsp60可能通过快速响应参与齐口裂腹鱼对抗细菌感染的过程,研究为肝胰脏和中肾组织中Hsp60 mRNA表达量作为齐口裂腹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危险信号分子提供基础数据。

    • 养殖密度对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2, 46(9):1582-1592. DOI: 10.11964/jfc.20210512834

      摘要 (209) HTML (789) PDF 1.95 M (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初始体质量为(7.89±0.45) g的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为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 (1.16 kg/m3)、中密度组 (1.74 kg/m3)和高密度组 (2.32 kg/m3)三个密度组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生产实验,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密度组西伯利亚杂交鲟生长指标、体成分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现低密度组幼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各密度组实验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存在显著差异,粗脂肪和粗蛋白未出现显著差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GSH-ST)的活性在实验末期低、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肝脏丙二醛 (MDA)含量不断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MDA和CAT在实验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差异。高密度组与生长相关的生长激素受体基因 (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 (IGF-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组与应激相关的热休克蛋白70基因 (HSP70)表达水平在45 d出现差异,90 d后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低密度组热休克蛋白90基因 (HSP90)表达水平在30 d时显著低于中、高密度组,实验末期,3个密度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本实验中、低密度条件下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建议将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养殖密度控制在1.16~1.74 kg/m3

    • 壳寡糖对虎龙斑的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2, 46(9):1689-1700. DOI: 10.11964/jfc.20201212539

      摘要 (188) HTML (777) PDF 2.15 M (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壳寡糖 (OCS)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在石斑鱼免疫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实验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 (对照组)、200、400、800和1600 mg/kg的壳寡糖,配制出5种实验饲料并投喂虎龙斑4周后,分析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虎龙斑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壳寡糖能显著提高石斑鱼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肥满度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对虎龙斑中肠的免疫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壳寡糖可显著提高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激活炎症因子TNF-α、IL-1β、TGF-β1、TOR和TLR3的表达,提高GPx、CAT和MnSOD的表达来改善抗氧化能力,并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ZO-2、ZO-3和Claudin-3α的表达。通过微生物组高通量测序来揭示壳寡糖投喂石斑鱼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肠道细菌优势类群丰度和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是800 mg/kg组的益生菌所占丰度增加,细菌群落β多样性差异明显,可改变其群落组成结构。哈维氏弧菌攻毒7 d后,800 mg/kg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并显著改善肠道形态。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壳寡糖能促进虎龙斑的生长、提高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及增强抗病力。

    • 以嘉陵江为例构建并分析有毒鱼类风险评估体系

      2022, 46(9):1593-1603. DOI: 10.11964/jfc.20201112500

      摘要 (164) HTML (632) PDF 1.83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人们对淡水有毒鱼类的认知、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为有毒鱼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实验初步构建了有毒鱼类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嘉陵江已知的18种有毒鱼类展开应用探索。该风险评估体系从有毒鱼类毒性属性、群体属性以及社会属性展开,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通过对各有毒鱼类的各指标赋值,再根据各指标已确定的权重,从而得出各有毒鱼类的风险评估值,确定其风险等级。风险评估赋值得分结果显示,鲤最高,为36分,福建纹胸最低,为21分,云南光唇鱼次之,为25分;其余15种有毒鱼类中,有7种得分介于26~30分以及8种得分介于31~35分。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在嘉陵江已知的18种有毒鱼类中,有4种被界定为高风险有毒鱼类,包括草鱼、鲤、鲇以及鳜,其余14种皆为中风险有毒鱼类。卡方检验 (χ2)结果发现,嘉陵江不同风险等级有毒鱼类在食性类别、分布水层、分布范围及繁殖特征上差异不显著。该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限于对有毒鱼类的认知,本评估体系难免存在不足,未来应当加强对有毒鱼类的研究,以不断地完善该评估体系。本研究加强了人们对于有毒鱼类的了解,为有毒鱼类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