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2, 46(4):0-0.

      摘要 (162) HTML (0) PDF 217.74 K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基于束缚的胁迫调控对潜水采捕虾夷扇贝活品贮运稳定性的影响

      2022, 46(4):605-615. DOI: 10.11964/jfc.20200912394

      摘要 (276) HTML (0) PDF 1.76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束缚对活体施加胁迫调控干预,探讨流通环节虾夷扇贝的活力保持机制,为开发贝类高端活品提供理论及方案等参考。参考实际流通链,设置由2 d活水暂养和4 d无水贮运构成为期1周的模拟活品供应链;设计两个处理组,分别为暂养前束缚组(Tb)和暂养后束缚组(Ta),对照组C则全程无束缚。期间对扇贝闭壳肌ATP关联物、腺苷酸能荷(AEC)、磷酸精氨酸ArP、pH及糖原等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比表观活力及风味品质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束缚处置具有明显的胁迫调控效果,有助于活品在贮运环节活体活力的保持,且束缚发生越早效果越好。具体表现:①ATP,ArP,糖原等与活力有关的生化指标分析结果为Tb>Ta>C,在模拟流通链第6天时,处理组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C,并且Tb组更具优势。②外套膜的缩边程度与刺激响应时间两个表观活力指标呈正相关,缩边程度越大则刺激响应时间越长,即活力状态越差。束缚调控措施在暂养环节对各组活力影响差别不大,但在后续无水贮运期间则呈现了明显的延迟效应,刺激响应时间依次为C>Tb>Ta,揭示束缚使扇贝进入临时“休眠”状态而对外界刺激迟缓;此外,不同束缚时间节点对活力保持效果也呈现差异,Tb组后期活力优于Ta组。③束缚对暂养中各组活品风味特性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同样对无水贮运的活品产生明显的延迟效应;虽各组风味品质均呈下降趋势,但Tb组则呈现明显的鲜味和甜味优势,表明早期束缚对活品风味品质的维持同样存在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束缚可有效地对活品扇贝进行胁迫调控,以减少活品贮运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进而保持活力,且早期束缚更有利于对活品活力和风味品质的维护。

    • >综述
    • 中国深蓝渔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愿景

      2022, 46(4):706-717. DOI: 10.11964/jfc.20210512869

      摘要 (592) HTML (0) PDF 1.48 M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蓝渔业是“养-捕-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体系,是实现“以养为主、三产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现代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机载体。其生产体系覆盖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的近海和远海以及大洋极地等海洋空间,将“种-养-捕-加-网”等不同关键环节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蓝色粮仓”的拓展与延伸,对于保障优质蛋白供给、拓展养殖新空间、支撑蓝色经济增长和坚守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科技工作日益加强与产业化实践不断深入,深蓝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逐步涌现。本文综合分析了发展深蓝渔业的战略意义,阐述了其蕴含的主要生产功能,总结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针对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深蓝生物遗传资源解析、打造工业化绿色生产模式、高品质捕捞大洋极地资源、研发海陆联动加工技术与装备、构建渔业船联网系统等重点科技任务,凝练了实施科技能力提升工程、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打造多元人才聚集高地、建立产业创新示范园区等措施建议,旨在为促进深蓝渔业科技进步和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提供借鉴与参考。

    • >研究论文
    • 东海岱衢族大黄鱼资源变动的原因探析及重建策略

      2022, 46(4):616-625. DOI: 10.11964/jfc.20211013126

      摘要 (330) HTML (0) PDF 1.35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海岱衢族大黄鱼历史上曾是我国近海特有的最重要底层经济鱼类之一,但现在是我国着力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对象。为阐明大黄鱼资源变动及其衰退的影响因素,揭示大黄鱼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及其资源难以恢复的原因,本研究以1950—2020年浙江省大黄鱼捕捞产量为样本,运用指标分析法,分析岱衢族大黄鱼资源种群数量变动与敲罟作业、围捕“中央渔场”越冬群体等渔业重大事件的相关性,追踪导致大黄鱼资源衰退的原因;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法,阐述了大黄鱼生物学特性及其演变和对栖息地的适应性表现。结果显示:①大黄鱼资源衰退乃至枯竭的主要原因是敲罟作业、拦捕进港鱼和捕捞越冬场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引起;②大黄鱼具有寿命长、性成熟晚、种群结构复杂等特点,同时还有较强的栖息地环境选择性,其中温度、盐度、流速、底质、饵料生物是关键环境要素;③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的生活史型虽然也偏离了原来的选择位置,但仍然属于K选择对策者。研究表明,大黄鱼资源难以恢复的主要因素除了人为因素(如捕捞强度过大)影响外,可能还与大黄鱼偏K选择的生活史型与栖息地的选择性有关。本研究从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的环境选择性角度提出了大黄鱼今后的保护与增殖策略,为恢复与重建东海岱衢族大黄鱼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 试论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2022, 46(4):626-635. DOI: 10.11964/jfc.20220113291

      摘要 (461) HTML (0) PDF 1.39 M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特,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新模式,本研究分析了其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其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多元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策略与途径,即通过“场景驱动”以优化宏观布局,利用“种业牵动”、“牧养互动”和“装备推动”以完善产业体系,采用“强强联动”以创新协同范式,运用“政策促动”以实现整体升级,构建场景匹配的三场连通、三产融合的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发展新模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和体系化的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半滑舌鳎lnc-XR_003049606.1及其靶基因pmelb在无眼侧皮肤黑化过程中的表达

      2022, 46(4):529-536. DOI: 10.11964/jfc.20211113161

      摘要 (856) HTML (0) PDF 4.14 M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人工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皮肤经常出现黑化现象的成因,实验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全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预测得出lnc-XR_003049606.1与pmelb在基因层面上存在反式调控的关系。在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皮肤中克隆获得pmelb的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melb的cDNA序列全长1 755 bp,编码584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63.94 ku,理论等电点为5.12,预测的二级蛋白结构含有1个Pleckstrin同源域、1个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富胱氨酸基序、1个Src同源3域、1个Src同源2域和1个酪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pmelb与其他鱼类对应的基因聚为一支。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半滑舌鳎的pmelb与大菱鲆和牙鲆的相似性最高 (分别为68.05%和66.28%)。分别通过分析半滑舌鳎lnc-XR_003049606.1和pmelb的表达分析发现,lnc-XR_003049606.1在1龄半滑舌鳎的皮肤和肝脏中表达,皮肤中表达量在60 d达到顶峰,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而pmelb则主要在皮肤中表达,表达量在时间线上先升高再降低。本研究初步探究了lnc-XR_003049606.1和pmelb间的表达关系,为进一步筛选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过程中起作用的关键基因提供了思路。

    • >综述
    • 基因编辑技术在贝类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2022, 46(4):636-643. DOI: 10.11964/jfc.20210813004

      摘要 (846) HTML (0) PDF 1.59 M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因编辑是进行生物体遗传修饰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动物模型制备、动植物遗传改良、基因治疗等多个研究领域。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更是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一场技术革命,高效、精准、低成本的CRISPR技术已成为目前人们探究基因功能、解析生命现象的重要工具,在贝类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本文就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作用原理及其在贝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贝类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贝类基因功能解析、经济性状调控、基因挖掘、遗传改良等研究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三角帆蚌kinase X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初探

      2022, 46(4):537-545. DOI: 10.11964/jfc.20201012453

      摘要 (834) HTML (0) PDF 1.67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角帆蚌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育珠蚌,在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雄性个体有着明显的产珠优势,因此对性别决定的相关研究至关重要。研究发现Sox9基因在许多物种中起到性别决定的作用,kinase X基因是蛋白激酶(PKA)合成中至关重要的基因,而Sox9基因很可能受到PKA激酶的调控。实验通过RACE法克隆kinase X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该基因在2龄雌雄三角帆蚌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干扰链对kinase X基因及下游基因Sox9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kinase X基因全长1 652 bp,编码430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kinase X基因在雄性性腺中表达量最高,雌雄间差异极显著;RNA干扰结果显示,合成的干扰链均对kinase X基因有着一定的干扰效率,其中干扰链1的干扰率最高,在雌性中的干扰率为83.1%,雄性中为81.9%,同时干扰链1干扰后Sox9基因的表达量在雌性中下降了90.3%,雄性中下降了56.6%,推测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性别决定过程。本实验为三角帆蚌性别决定和雄性单性化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
    • 雌雄同体鱼类性别分化及性转变研究进展

      2022, 46(4):644-656. DOI: 10.11964/jfc.20200612311

      摘要 (938) HTML (0) PDF 3.09 M (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脊椎动物中,鱼类具有多样的性别分化方式,大致可分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以及单性生殖3类。一般情况下,鱼类性别决定后,性腺可分化为卵巢或精巢,并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而在雌雄同体鱼类,其性别可以从雌性转变为雄性、雄性转变为雌性或者在雌雄两种性别间进行多次转变。雌雄同体鱼类具有多种性别转变形式,是研究脊椎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的理想模型。因此,本文从性腺发育组织学变化、性激素分泌、神经内分泌、性别决定与分化基因的分子调控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雌雄同体鱼类性别分化与性转变相关的研究进展,为更深入地研究鱼类性别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滆湖鱼类群落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2, 46(4):546-556. DOI: 10.11964/jfc.20200812358

      摘要 (767) HTML (0) PDF 1.49 M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滆湖鱼类群落现状及动态,于2017—2018年在该湖设置16个采样点,使用多网目刺网和地笼对鱼类群落进行了周年季度采样,同时测定各采样点的水温(WT)、水深(WD)、透明度(SD)、pH值、叶绿素a (Chl.a)、总氮(TN)和总磷(TP)等环境因子,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鱼类36种,隶属4目8科。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刀鲚为优势种,鲢和鲫为常见种。在3种生态类群中,定居型鱼类物种数最多(83.3%);在5种功能摄食群中,杂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7.2%),鱼类物种组成在月份间和空间上均无显著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单位努力捕获数量(NPUE)、丰富度指数(R)、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性差异显著,但单位努力捕获重量(BPUE)在季节间无差异,以上5个参数中仅R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和TP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滆湖鱼类多样性下降明显,物种组成和产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与水质污染导致的水草急剧退化、增殖放流、过度捕捞和江湖阻隔有关。

    • 黄海南部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仔稚鱼的分布和漂移趋势

      2022, 46(4):557-568. DOI: 10.11964/jfc.20201112499

      摘要 (679) HTML (0) PDF 5.75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早期资源特征对鱼类种群的研究和渔业资源的评估管理具有极大的价值。实验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黄海南部近岸水域设置47个站点,每月大潮期间使用仔稚鱼网采集仔稚鱼,揭示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漂移趋势,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环境因子与之关联。调查共采集到棘头梅童鱼仔稚鱼2 385尾,出现在6—10月,6月丰度最高 (165.15 尾/100 m3),并呈逐月降低的趋势,同时各月样品中最优势的发育阶段依次从前弯曲期仔鱼变为了稚鱼。前弯曲期和弯曲期仔鱼集中分布在北部靠近海州湾水域,向海扩散的范围相对较大,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则集中分布在中部近岸水域。GAM模型结果显示,经纬度对丰度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52.3%,其次是月份和表层盐度。研究表明,实验所涉及黄海南部近岸水域是棘头梅童鱼早期阶段的保育场,其仔稚鱼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州湾海域6月的产卵群体,鱼卵和前弯曲期仔鱼被动漂流扩散开后,随着生长发育,同时在表层盐度、表层水温和水深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下,一部分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向岸聚集。9月整个早期群体都发育到稚鱼为主,并随后从仔稚鱼网的样本中消失。

    • >综述
    • 中国鲇形目鱼类核型研究进展

      2022, 46(4):657-673. DOI: 10.11964/jfc.20200612297

      摘要 (351) HTML (0) PDF 1.74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展鱼类核型分析对鱼类的遗传、变异、分类、系统演化、性别决定、杂交育种以及环境污染监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鲇形目鱼类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染色体进化与性染色体分化的良好材料。本文综述了我国35种鲇形目鱼类及其杂交子一代和多倍体的核型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类群中的核型特征,并对部分类群的染色体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展望了鲇形目鱼类核型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为我国鲇形目鱼类的染色体与基因组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海洋环境变化对北太平洋柔鱼个体生长的影响

      2022, 46(4):569-582. DOI: 10.11964/jfc.20201012455

      摘要 (774) HTML (0) PDF 2.31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环境变化会对海洋生物个体大小及其生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短生命周期的种类。为此根据2009—2012、2015—2016年8—10月采集的6091尾北太平洋柔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雌雄个体生物学特征在不同海洋环境年均存在显著差异。柔鱼胴长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PDOI)呈滞后1年的正相关。PDO冷期厄尔尼诺年(2009年)柔鱼个体较同期拉尼娜年(2010和2011年)柔鱼个体大,但超强厄尔尼诺年(2015年)柔鱼个体明显偏小。同时,超强厄尔尼诺年(2015年)出现低SST和Chl. a浓度的现象,不利于柔鱼生长,并抑制性腺发育。而较高SST和Chl. a浓度为柔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性腺发育,柔鱼个体相对较大。研究表明,不同海洋环境年柔鱼生物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PDO、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SST和Chl. a浓度的综合作用是影响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

    • >综述
    • 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建议

      2022, 46(4):674-682. DOI: 10.11964/jfc.20210312688

      摘要 (837) HTML (0) PDF 1.67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对保障我国优质水产蛋白供给具有关键作用。大黄鱼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最高的品种,种质资源是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系统开展大黄鱼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回顾了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从科研、育种技术体系、产业和人才等方面剖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围绕大黄鱼种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创制主线,提出了针对复杂经济性状 (如抗病、抗逆和饲料利用效率等)创制重大新品种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大黄鱼良种覆盖率的显著提升,以及大黄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种保障。

    • >研究论文
    • 基于微卫星标记评估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长、体质量以及抗WSSV性状的遗传参数

      2022, 46(4):583-593. DOI: 10.11964/jfc.20200512253

      摘要 (338) HTML (0) PDF 2.07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更加准确地评估凡纳滨对虾体长、体质量以及抗WSSV性状的遗传参数,实验利用8个微卫星位点对凡纳滨对虾69个家系母本和子代进行基因分型,并利用分型信息进行系谱重构和分子亲缘关系相关度的计算,以重构系谱、分子亲缘关系度以及物理系谱分别构建加性遗传相关矩阵,进而对体长、体质量和抗WSSV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最终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比较三者对遗传参数评估的预测能力以及准确性。分型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166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12~45个,亲本和子代群体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9.50个和18.13个,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18和0.709,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49和0.775,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711和0.750,所有位点均表现高度多态性。遗传力分析结果显示,利用物理系谱、重构系谱以及分子亲缘相关度对体长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19±0.031、0.120±0.032、0.132±0.030,对体质量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76±0.039、0.182±0.040、0.172±0.034,对抗WSSV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35±0.033、0.134±0.033、0.098±0.031,在体长、体质量以及抗WSSV性状的遗传力中,以分子亲缘相关度评估的标准差小于重构系谱和物理系谱。通过交叉验证,三者对遗传参数评估的预测能力以及准确性从高到低分别为分子亲缘相关度、重构系谱、物理系谱。研究表明,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评估凡纳滨对虾体长、体质量以及抗WSSV性状遗传参数比利用物理系谱评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但同样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评估,直接利用子代的亲缘相关度比重构系谱具有更好的效果。本研究为凡纳滨对虾遗传参数的评估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为进一步良种选育提供了参考资料。

    • >综述
    • 中国大鲵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

      2022, 46(4):683-705. DOI: 10.11964/jfc.20210812993

      摘要 (426) HTML (0) PDF 4.02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大鲵是全球现生最大的两栖动物,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与经济价值。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野生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人工养殖子二代及之后子代可作为水产品或药食资源加以利用。作为一种我国特有且珍稀的水生动物,在兼具保护与利用的双重特性下,大鲵种质资源现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尽管有多重保护地位加身,其野生种群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目前的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方式与人工增殖放流迁地保护方式在实施方式和效果层面均有待评估与优化。与之相对的是,随着人工繁养殖技术的逐步成熟,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大鲵逐渐成为一种较具市场前景的新兴养殖品种。然而,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仍是目前最大的瓶颈问题之一。大鲵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高端水产品,其蕴含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功效正在逐步被揭示。受市场供需、产业发展与科研投入的影响,目前其养殖规模仍然较小,产品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仍亟待加强。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和团队的工作实践,从大鲵基本生物学及栖息地特征、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人工繁殖与疾病防治、营养活性成分与产业化利用等方面对其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综合概述,总结成功经验,指出存在问题,以期为未来针对这一特有珍稀物种的种质资源研究、保护方案制订、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 >研究论文
    • 一株虹鳟源嗜冷黄杆菌CH06的基因组进化及毒力相关基因分析

      2022, 46(4):594-604. DOI: 10.11964/jfc.20200912406

      摘要 (579) HTML (0) PDF 5.94 M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揭示我国鱼类病原菌嗜冷黄杆菌的基因组进化及其致病机制,本实验对嗜冷黄杆菌毒力菌株CH0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分析并挖掘其毒力相关基因。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CH06的基因组大小为2 836 981 bp,GC含量为32.56%,注释出2 437个编码基因。通过平均核苷酸一致性 (ANI) 分析结果显示,CH06与12株嗜冷黄杆菌的ANI值均高于99%,菌株CH06应属于嗜冷黄杆菌分支。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CH06含有5个插入序列、4个基因岛和3个前噬菌体,揭示这些可移动遗传元件推动了CH06的基因组进化。系统进化树和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发现,CH06与菌株CSF259-93和FPG101亲缘关系较近。分泌系统分析显示,CH06中存在Ⅰ型分泌系统(type I secretion system,T1SS)和Ⅸ型分泌系统 (T9SS)。通过蛋白结构域特征分析发现,CH06包含56个T9SS效应蛋白和29个双组分系统元件,表明嗜冷黄杆菌可能存在复杂的致病机制和调控机制。本研究对CH06的基因组进化以及毒力相关基因进行分析,为我国鱼类病原嗜冷黄杆菌的进化、多样性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