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5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1, 45(12):0-0.

      摘要 (2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发育、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2021, 45(12):2003-2010. DOI: 10.11964/jfc.20200512277

      摘要 (405) HTML (0) PDF 2.77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考察海洋红酵母是否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实验利用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分别按照4∶0、3∶1、2∶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显示,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率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天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天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研究表明,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及消化道组织结构和菌群的影响

      2021, 45(12):2011-2028. DOI: 10.11964/jfc.20210412737

      摘要 (383) HTML (0) PDF 3.32 M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实验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大口黑鲈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②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③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④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 宠物级鸡肉粉替代鱼粉的饲料中补充苏氨酸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糖脂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2021, 45(12):2029-2043. DOI: 10.11964/jfc.20201112498

      摘要 (381) HTML (0) PDF 2.52 M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苏氨酸水平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糖脂代谢、免疫及宠物级鸡肉粉利用率的影响,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为(4.16±0.06) g的大口黑鲈作为研究对象,设计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苏氨酸对照组(TC,65.0%鱼粉),低水平苏氨酸组(LT,65.0%宠物级鸡肉粉添加除苏氨酸以外的必需氨基酸含量至TC水平组)和苏氨酸添加组(TS,LT组添加苏氨酸含量至TC水平组),养殖实验开展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T处理组饲料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和鱼体营养物质组成,饲料中添加苏氨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宠物级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后导致的生长性能受限、饲料效率低下和鱼体营养物质组成降低等问题。宠物级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还显著降低了血浆中营养成分和多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饲料中添加晶体苏氨酸能够显著提高血浆中游离氨基酸的水平,使之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mRNA水平上,饲料中添加苏氨酸可显著改善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引起的肝脏中糖脂合成代谢抑制和分解代谢加剧的现象,同时添加苏氨酸也可显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的mRNA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苏氨酸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并增强其免疫机能。

    • 甘露寡糖对低盐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健康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1, 45(12):2044-2060. DOI: 10.11964/jfc.20210312698

      摘要 (916) HTML (0) PDF 3.16 M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低盐胁迫(盐度3)下,饲料添加不同含量的甘露寡糖(mannan oligosaccharide, MOS)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低盐条件下,给实验组对虾(0.68 ±0.01)g分别饲喂含有2、4和8 g/kg MOS的实验饲料,并将在盐度25和3条件下饲喂0 g/kg MOS饲料的对虾作为海水对照组和低盐对照组,养殖周期42 d。结果显示:① 相比于低盐对照组,海水对照组、4 和8 g/kg MOS组对虾生长性能显著升高。② 与海水对照组相比,低盐条件下各处理组对虾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硫基转移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仅低盐对照组和2 g/kg MOS组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③ α多样性分析显示,4和8 g/kg MOS组对虾肠道菌群丰富度(ACE, chao1)指数显著升高。另外,β多样性分析显示,海水对照组对虾肠道微生物与低盐条件下的各组都发生了明显分离。④ 相比于两个盐度对照组,2和4 g/kg MOS组对虾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上升。⑤ L3水平的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低盐胁迫对肠道微生物介导的功能影响较弱,而4 g/kg MOS显著提高了对虾肠道微生物介导的大多数与代谢和免疫相关通路的表达量。研究表明,饲料添加MOS能提高低盐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结构提高对虾应对低盐环境的能力,实现低盐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的饲料MOS最适添加量为4 g/kg。

    • Ccr-lncRNA172145靶向miR-206在锦鲤体色调控中的作用初探

      2021, 45(12):1955-1964. DOI: 10.11964/jfc.20201112496

      摘要 (450) HTML (0) PDF 3.76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非编码RNA在锦鲤体色分化变异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在课题组前期对锦鲤皮肤组织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筛选到4条在3种皮肤(黑色、红色、白色)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lncRNA;基于RNAhybrid 和TargetScan 靶基因预测软件,发现lncRNA172145与黑色素合成通路中miR-206之间存在靶向结合位点。借助CPC、CPAT及CNIT软件,对lncRNA172145编码能力进行分析,证实该序列为lncRNA,不具备编码蛋白的能力。然后,利用qRT-PCR 技术对该序列时空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在眼睛、黑色皮肤、鳍条及血液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自原肠胚时期表达量开始显著上升,高水平趋势一直持续到孵化后20 d。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证实lncRNA172145与miR-206之间存在靶向调控关系。最后,通过合成miR-206拮抗剂,对miR-206进行体内沉默,发现与注射阴性对照拮抗剂组和PBS组相比,miR-206拮抗剂组的lncRNA17214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研究表明,lncRNA172145可能通过靶向到miR-206,参与到黑色素合成通路的调控,这为后续深入挖掘二者在黑色素合成通路中具体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 酵母水解物对低盐胁迫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21, 45(12):2061-2071. DOI: 10.11964/jfc.20200912418

      摘要 (394) HTML (0) PDF 2.44 M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在低盐胁迫条件下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15.82±0.08) g]进行实验。实验用对虾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Y0),实验组投喂添加了3%酵母水解物的实验饲料(Y3),在室内养殖 (盐度为28) 15 d后分别放入盐度为4(S4)和28(S28)的水体中进行低盐胁迫实验,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根据饲料和盐度不同组合,分组命名为Y0S4、Y0S28、Y3S4、Y3S28)。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3%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血清酚氧化酶(PO)、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低盐胁迫1.0 h时,Y3S4组PO、TNOS活性显著高于Y0S4组;盐度因素对PO、TNOS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低盐胁迫1.0 h时,S28组PO、TNOS活性显著高于S4;饲料中添加3%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盐度对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S28组ACP活性显著高于S4。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SOD活性,提高对虾的抗氧化能力;凡纳滨对虾在低盐胁迫时,能迅速恢复PO、TNOS活性至正常水平,从而提高对虾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 弓背青鳉早期胚胎色素细胞发生及相关基因表达规律分析

      2021, 45(12):1965-1972. DOI: 10.11964/jfc.20201112486

      摘要 (828) HTML (0) PDF 2.57 M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检验“依照自然选择理论,不同群体的体色形成过程可能受到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选择作用而发生遗传分化”这一假说,实验以相同条件下人工繁育的不同纬度的弓背青鳉群体(饶平、高桥、三亚)后代(F6)为材料,使用体式荧光显微镜对早期胚胎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进行观察统计,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4种色素细胞发生关键基因(黑色素形成的限速酶基因tyr、虹彩色素细胞相关基因alksox10和pax3)在高桥群体后代早期发育(6~10、12和14肌节期)过程中的表达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高纬度饶平群体早期胚胎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分别集中出现于8肌节期和10肌节期,占比为81.9%和52.1%;高桥群体早期胚胎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分别集中出现于7和11肌节期,占比47.7%和42.1%;而三亚群体早期胚胎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分别集中出现于8和12肌节期,占比 44.0%和62.2%。对高桥F6胚胎样本的色素细胞发生相关基因经qRT-PCR检测结果发现,tyr表达水平在7~9肌节期呈现明显上调,随后趋缓;而抑制黑色素形成通路并启动虹彩细胞分化通路的sox10和pax3与下游的虹彩色素细胞相关基因alk在10~14肌节期均呈现一致的单峰表达模式。综上,本研究中弓背青鳉早期发育阶段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发生模式与鱼类经典理论相符,受tyralksox10和pax3等基因的有序表达的调控,证实了发生阶段存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群体分化,低纬度群体的虹彩细胞发生更晚,其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 不同产地传统海虾酱的风味特征

      2021, 45(12):2072-2082. DOI: 10.11964/jfc.20201112493

      摘要 (674) HTML (0) PDF 2.85 M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我国不同产地传统海虾酱的风味特征,探讨风味形成机理。实验从感官量化描述分析和营养成分分析入手,应用气相离子迁移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产地传统海虾酱的风味特征进行探究。结果发现,不同产地虾酱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显著差异,2-乙基己醇、3-乙基-2,5-甲基吡嗪、二甲胺、二甲基三硫和3-甲硫基丙醛等化合物是海虾酱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QDA结果显示,粤港澳产虾酱样品的色泽与风味评分较好,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样品,但腥味也较明显。虾酱的粗脂肪含量与QDA评分没有明显关联。水分含量为18%~28%(W%)时,虾酱的黏稠度评分最高。粤港澳产虾酱的特征香气化合物为吡嗪类,如2, 6二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等。三甲胺及二甲胺是传统海虾酱的特征风味物,含硫化合物是发酵水产调料的特征风味化合物,但也有可能源于配料中的葱、蒜等香辛料。研究表明,不同产地传统海虾酱的挥发性风味有显著性差异,气相离子迁移谱和气质联用可以高效表征气味差异。

    • 外源因子介导调控ROS对中国鲎血淋巴细胞参数的影响

      2021, 45(12):1973-1982. DOI: 10.11964/jfc.20201112483

      摘要 (853) HTML (0) PDF 3.33 M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鲎血为主要原料制备鲎试剂是我国鲎资源开发的关键产业链。我国鲎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为实现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开展对中国鲎造血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实验向中国鲎体内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灭活鳗弧菌(V),比较注射后0、6、12、24、48 h时中国鲎的血淋巴细胞总数、活性氧含量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NAC后血淋巴细胞总数(THC)、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酶(T-AOC)、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有升高趋势。NAC与不同浓度V共同刺激下,THC、ROS、MDA含量相对仅注射NAC的下降有所减缓,其他酶活性有所升高。而血蓝蛋白(HC)在整个实验中无明显变化。6~48 h,NAC组的THC、ROS与V组、NAC和V共刺激组相比呈降低趋势,共同刺激下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48 h,NAC、V及共刺激下CAT、T-AOC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对照组。NAC+106 V的MDA含量在48 h时最低,AKP活性在12~48 h呈升高趋势,而NAC组的LZM活性在48 h最高。注射NAC可降低THC、ROS,共刺激可缓和下降,V组THC、ROS升高,但其余血淋巴参数均提高。研究表明,NAC和V均能刺激中国鲎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机能;机体内的ROS含量对中国鲎血淋巴细胞增殖及再生起着重要作用。

    •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及关键种的年际变化

      2021, 45(12):1983-1992. DOI: 10.11964/jfc.20200812386

      摘要 (841) HTML (0) PDF 2.46 M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大规模增殖放流背景下山东半岛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基于2016—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资源调查与渔业种类食性文献数据,以渔业资源群落关键种作为切入点,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及关键种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16—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食物网包含物种20~22个,摄食关系数量59~65个,年际差异不大;基于优势度分析发现,伏季休渔延长后,2018年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优势度明显增加;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3048~0.3684,种间关联度为0.1451~0.1634;群落关键种均为鳀和黄鮟。鳀作为关键被捕食者,黄鮟作为关键捕食者,两者在2016—2018年均为优势种,但鳀优势度逐年下降,细纹狮子鱼从2017年开始成为优势种。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食物网结构较稳定,关键种稳定,但群落中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逐渐由高营养级种类演替到低营养级种类。

    • >综述
    • 青蛤的种质、养殖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2021, 45(12):2083-2098. DOI: 10.11964/jfc.20201212545

      摘要 (632) HTML (0) PDF 2.71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蛤是沿海地区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的滩涂及河口地区,在中国已开展了广泛的养殖和浅海增殖。本文从青蛤的基因组学、系统分类、种群多样性、遗传发育、苗种繁育、养殖生态、生理生化和营养及药用价值方面,系统地综述了青蛤的种质资源发掘、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并就野生资源的保护与评估、育苗技术与良种选育、绿色高效养殖与碳汇渔业以及营养价值与深加工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研究论文
    • 南沙群岛海域鸢乌贼摄食习性与营养生态位

      2021, 45(12):1993-2002. DOI: 10.11964/jfc.20201012452

      摘要 (715) HTML (0) PDF 2.66 M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鸢乌贼在中国南海海域资源丰富,是灯光罩网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研究对南沙群岛海域中型群和微型群鸢乌贼样品进行采集,利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其摄食习性、营养级、营养生态位及与饵料生物的关系。结果显示,鸢乌贼以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为主,且在不同生长阶段,饵料组成有所差异;胴长小于100 mm的微型群和胴长小于90 mm的中型群个体摄食以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为主,100~119 mm的微型群个体和90~129 mm的中型群个体摄食以甲壳类、头足类和鱼类为主,大于120 mm的微型群和大于130 mm的中型群个体摄食饵料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鸢乌贼中型群δ15N值范围为7.17‰~10.13‰,δ13C范围为−19.61‰~−18.10‰,微型群δ15N值范围为6.48‰~10.12‰,δ13C值范围为−19.63‰~−17.81‰。分析显示,中型群和微型群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明显,表明群体间存在对食物资源的竞争;微型群的营养生态位宽幅大于中型群,其中微型群雄性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的核心生态位重叠部分偏低。鸢乌贼中型群的营养级范围为2.54~3.41,平均营养级为2.97,微型群的营养级范围为2.34~3.41,平均营养级为2.87;微型群雄性营养级相对较低且与其他类群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其体型大小密切相关。

    • >综述
    • 微塑料染污及其对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1, 45(12):2099-2111. DOI: 10.11964/jfc.20201212517

      摘要 (832) HTML (0) PDF 3.31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微塑料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发现,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类型、分布规律、毒性以及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特性和受到影响进行了梳理,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结果显示,微塑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在海洋中垂直分布特点为底层沉积物含量较高,其次为底层、上层水域,中层水域较少;水平方向上分布特点为河口区含量较高,流场区次之,大洋区较少,微塑料毒性主要有自身毒性和联合毒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存在差异,不同栖息地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上主要与微塑料的密度相关,数量上主要与水域中微塑料的分布特性有关;不同食性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主要与其食性有关,但与鱼类个体大小、口裂、滤水量也有一定相关性。微塑料会降低海洋鱼类的繁殖率,增加其死亡率。研究表明,经过长时间演变,微塑料会在水体中重新分布,微塑料污染在种类、数量上将呈现多样化,后续的研究中应结合渔业生物、生态学,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等知识,更全面地了解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存在、分布、传递以及对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