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5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1, 45(10):0-0. DOI: 10.11964/jfc.20211000

      摘要 (279) HTML (0) PDF 221.07 K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棉籽蛋白源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及健康的影响

      2021, 45(10):1703-1714. DOI: 10.11964/jfc.20210412748

      摘要 (428) HTML (0) PDF 2.91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棉籽蛋白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应用的可行性,用4种不同质量的棉籽蛋白替代30%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CPC0为对照组,CPC1,CPC2,CPC3,CPC4),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饲喂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12.20±0.11) g] 8周。结果显示,4种棉籽蛋白的营养组成、棉酚、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不同,以CPC3棉籽蛋白质量最优。CPC3组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各实验组全鱼常规营养成分和肌肉氨基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异。CPC3组肝脏SOD、GSH-Px活性以及CATSOD mRNA表达水平最高,MDA含量最低。CPC3组肝脏抗炎因子IL-10、TGF-β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而促炎因子IL-1βIL-8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此外,棉籽蛋白源会显著影响大口黑鲈肝脏蛋白质代谢,CPC3组ALT、AST活性以及基因P13KAKTm-TORS6K14E-BP表达水平最高。同时发现,CPC3组大口黑鲈肠道SOD酶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且肠道通透性指标(二胺氧化酶活性、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也最低。棉籽蛋白源也影响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研究表明,棉籽蛋白质量对大口黑鲈生长和健康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棉籽蛋白CPC3效果最佳,显著改善大口黑鲈的肝脏和肠道健康,进而促进其生长。因此,棉籽蛋白CPC3可以作为大口黑鲈饲料的优质蛋白源。

    • 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需求量

      2021, 45(10):1715-1725. DOI: 10.11964/jfc.20200912393

      摘要 (582) HTML (0) PDF 2.65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锌的适宜需求量,以酪蛋白、明胶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以ZnSO4·H2O为锌源制作半精制基础饲料,分别向基础饲料中添加0、25、50、100和200 mg/kg锌,制成5种含不同锌水平饲料(24.8、48.8、78.9、126.1和223.6 mg/kg干物质)(命名为Zn-25、Zn-49、Zn-79、Zn-126和Zn-224),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0.99 ±0.07) g的大口黑鲈幼鱼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补充25 mg/kg锌(Zn-49)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增重率,降低了饲料系数,进一步提高锌的添加量后,各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趋于稳定。当饲料锌含量为25~49 mg/kg时,T-SOD和CuZn-SOD活性增加,锌含量达到49 mg/kg后,其活性保持基本稳定,而AKP活性在Zn-79组最高。大口黑鲈全鱼和脊椎骨中的锌含量随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当饲料锌含量达到126 mg/kg (Zn-126)后,全鱼和脊椎骨中的锌含量不再显著增加,而全鱼铁、骨铁、骨锰含量和全鱼铁、锌沉积率则随饲料锌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在半精制饲料中补充锌可以显著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提高血清免疫能力、全鱼锌和骨锌的沉积,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全鱼锌和骨锌为指标,基于折线模型确定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需求量分别为45.5、44.6、121.8和130.5 mg/kg干物质。

    • 池塘内循环水“跑道”养殖与池塘传统养殖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较

      2021, 45(10):1621-1633. DOI: 10.11964/jfc.20210412770

      摘要 (923) HTML (0) PDF 4.44 M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池塘内循环水“跑道”养殖与池塘传统养殖鱼类在肌肉营养品质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方面的差异,以翘嘴鲌为研究对象,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对两种养殖方式下的翘嘴鲌肌肉进行了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与分析,并建立了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翘嘴鲌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方式下的翘嘴鲌肌肉蛋白脂肪无显著性差异,“跑道”养殖组翘嘴鲌显著提高了肌肉中必需氨基酸[(8.54 ±0.01) g/100 g]和总氨基酸含量[(17.36 ±0.00) g/100 g]。在两种翘嘴鲌肌肉中共鉴定到23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相较于池塘传统养殖组,“跑道”养殖组提高了翘嘴鲌肌肉中2-庚酮、正己醇和1-辛烯-3-醇的含量,降低了乙醇、2-丁酮、3-羟基-2-丁酮、丁醛、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正戊醛、正庚醛、苯甲醛、正辛醛和壬醛的含量。“跑道”养殖组翘嘴鲌相较于池塘传统养殖组,降低了部分能产生不愉悦气味的化合物的含量,具有改善肌肉挥发性气味的潜能。研究表明,“跑道”养殖翘嘴鲌在不改变肌肉成分的基础上,改善了翘嘴鲌肌肉氨基酸和风味物质的组成。以上结果为池塘内循环水“跑道”养殖模式养殖下的翘嘴鲌肉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 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2021, 45(10):1726-1739. DOI: 10.11964/jfc.20200712355

      摘要 (1015) HTML (0) PDF 2.90 M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锌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抗病力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以ZnSO4·7H2O作为锌源,在对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40、60、80、100、150 mg/kg有效锌配制成7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45±0.01) 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幼虾8 周。结果显示:① 随着饲料中锌水平的提高,对虾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蛋白质效率(PE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60 mg/kg组WGR和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0 mg/kg组FCR最低,PER和SR最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② 80~150 mg/kg组虾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0~80 mg/kg组虾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③ 40~150 mg/kg组对虾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④ 饲料中添加锌提高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表明锌可改善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⑤ 在人工急性感染哈维氏弧菌的实验中,随着锌水平的提高,对虾存活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锌添加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80 mg/kg组存活率最高,抗病力最强。⑥ 在对虾肠道物种多样性分析中,40和100 mg/kg组对虾肠道有效OTU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锌水平的增加,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提高,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适宜水平的锌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提高抗病力;当饲料中缺乏锌时,对虾的生长和抗病力较差;而过量的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虾的生长,但未出现不良病症。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饲料中添加94.46 mg/kg锌可显著改善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以抗病力作为评价依据,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锌的最适添加量为80 mg/kg。

    • 温度和摄食率对鲈鲤幼鱼摄食代谢特征的影响

      2021, 45(10):1634-1641. DOI: 10.11964/jfc.20200912390

      摘要 (468) HTML (0) PDF 7.29 M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和摄食率对鲈鲤幼鱼摄食代谢特征的影响,在15和25 ℃条件下驯化4周后,以泥鳅块为饵料,按不同的摄食率(15 ℃下摄食率为1%、2%和4%体质量,25 ℃下摄食率为1%、2%、4%和6%体质量)投喂实验鱼[体质量(38.35±0.49) g,体长(14.22±0.10) cm],随后测定其耗氧率并计算其摄食代谢相关参数。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摄食率下,25 ℃驯化组静止代谢率、摄食代谢峰值、特殊动力作用(SDA)总耗能和SDA系数都显著高于15 ℃驯化组;25 ℃驯化组在2%和4%摄食率下的SDA时间显著小于15 ℃驯化组。在25 ℃驯化组中,4%摄食率组的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时间和SDA总耗能都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但是显著低于6%摄食率组,4%和6%摄食率组的峰值时间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2%、4%和6%摄食率组的SDA系数显著低于1%摄食率组;在15 ℃驯化组中,4%摄食率组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时间和SDA总耗能都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各个摄食率组的峰值时间和SDA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相比于低温条件,25 ℃水温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鲈鲤幼鱼对食物的快速消化和吸收;随着摄食率的增加,鲈鲤幼鱼通过代谢峰值的增加和SDA时间的延长来满足其SDA耗能增加的需求。本研究结果为鲈鲤的养殖实践和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饲料中添加脱氧胆酸钠对大口黑鲈生长、糖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1, 45(10):1740-1752. DOI: 10.11964/jfc.20210312665

      摘要 (851) HTML (0) PDF 5.92 M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脱氧胆酸钠作为大口黑鲈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效果,实验配制了脱氧胆酸钠添加量分别为0 (对照组)和300 mg/kg的2种实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 (10.80±0.12) g的大口黑鲈8周后,分析了脱氧胆酸钠对大口黑鲈生长、代谢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脱氧胆酸钠显著增加了大口黑鲈的终末体质量、体长和肥满度(CF),而对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全鱼的总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脱氧胆酸钠显著增加了肝脏和肌肉中糖异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脱氧胆酸钠通过增加肌肉中糖原合成酶(GCS)的活性显著增加了肌肉中糖原的含量,而对肝脏中的糖原含量则无显著影响。此外,脱氧胆酸钠显著增加了胆囊中胆汁酸的含量,结果发现,脱氧胆酸钠主要通过下调肝脏中胆汁酸受体基因(fxr)的表达,以及上调胆固醇合成酶7α-羟化酶基因(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大口黑鲈摄食含脱氧胆酸钠的饲料后,肠道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微生物丰度下降,放线菌门的丰度升高。研究表明,脱氧胆酸钠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肌糖原的积累以及胆汁酸合成的增加,并会对肠道菌群组成产生影响。因此,脱氧胆酸钠可以作为大口黑鲈的一种饲料添加剂,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扩展胆汁酸盐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日粮中裂殖壶藻油配伍外源性EPA对草鱼幼鱼脂肪酸组成、FAD、ELO基因表达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2021, 45(10):1642-1656. DOI: 10.11964/jfc.20200912417

      摘要 (476) HTML (0) PDF 2.40 M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摄食含有裂殖壶藻硬脂油日粮的草鱼可能通过节省DHA合成所需的能量和促进脂解作用供应能量以减少蛋白质分解的共同作用下,刺激蛋白质沉积,获得比摄食鱼油更好的生长效果。为探究草鱼日粮中应用富含DHA的裂殖壶藻硬脂油后是否需要配伍EPA及其可能机制,实验配制5组等氮等能日粮饲养草鱼[(22.70 g±0.80) g]49 d,分别以鱼油(F-O);藻油硬脂(S-O);藻油硬脂(DHA)∶EPA=3∶2(SE1-O);藻油硬脂(DHA)∶EPA=1∶1(SE2-O);EPA(E-O)提供5组饲料中的0.52% 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 PUFA)。结果显示: ① 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系数(FCR)在各组间均无差异;② S-O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E-O组;③ S-O组肌肉DHA含量显著高于F-O组、SE1-O组和E-O组;④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SE2-O组血栓形成指数显著高于F-O组,S-O组和SE2-O组胆固醇血症指数显著低于F-O组;⑤ E-O组的腹腔脂肪细胞显著大于F-O组和SE1-O组,且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转录水平显著下调;肌肉中的脂肪酸去饱和酶(FAD)转录水平在E-O组显著高于S-O组,脂肪酸延长酶(ELO)转录水平在S-O组显著下调。研究表明,裂殖壶藻油单独或配伍EPA使用对草鱼生长、n-3 LC PUFA含量及脂肪组织水解无显著影响。仅以EPA为n-3 LC PUFA来源时,会减弱脂肪组织的水解并降低肌肉粗蛋白的含量。日粮中高水平的DHA会减弱机体合成LC PUFA的能力。相对于EPA,草鱼可能更需要DHA,生产中可以单独使用裂殖壶藻油,而无需配伍EPA。

    • 饲用枯草芽孢杆菌HGcc-1对鲤肠肝健康、血清补体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1, 45(10):1753-1763. DOI: 10.11964/jfc.20210312697

      摘要 (732) HTML (0) PDF 2.55 M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枯草芽孢杆菌HGcc-1对鲤肠肝健康、血清补体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选择体质量为(13.10±0.39) g健康鲤,随机分为HGcc-1添加组和对照组,养殖20周后测定生长指标,用试剂盒检测了鲤血清内毒素(LPS)、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补体和溶菌酶,并对肠道菌群进行了16S rRNA测序,同时将添加组和对照组的肠道菌群转接至无菌斑马鱼,然后检测无菌斑马鱼体内毒素结合蛋白 (LBP)、ALT、AST的水平和C3、C4基因表达量;最后还检测了HGcc-1直接作用于无菌斑马鱼时,无菌斑马鱼的ALT、AST的水平和C3、C4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HGcc-1对鲤的增重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HGcc-1显著降低鲤血清内毒素、ALT和AST水平;同时HGcc-1添加组血清总补体水平显著升高。在门水平上,HGcc-1添加组中梭杆菌门丰度比对照组增加了47.1%;变形菌门丰度比对照组减少了70.7%;在属水平上,HGcc-1添加组中鲸杆菌属(的丰度比对照组增加了47.1%;柠檬酸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的丰度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56.6%和70.9%。利用无菌斑马鱼模型进一步发现,HGcc-1添加组鲤肠道菌群显著降低了无菌斑马鱼LBP含量和AST水平,显著上调了无菌斑马鱼补体C3和C4基因表达;与此同时,HGcc-1与无菌斑马鱼直接互作也降低了鱼体ALT和AST水平。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HGcc-1能够改善鲤肠肝健康、血清补体以及肠道菌群稳态。本研究为枯草芽孢杆菌HGcc-1的下一步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团头鲂PGC1α分子特征及其对营养限制、高糖饲料和葡萄糖负荷的响应

      2021, 45(10):1657-1666. DOI: 10.11964/jfc.20201212543

      摘要 (372) HTML (0) PDF 2.70 M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 γ辅激活因子1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 1α,PGC1α)基因在团头鲂糖代谢中的作用,实验从团头鲂肝脏中克隆获得了PGC1α基因的片段序列,并对其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研究了饥饿、高糖(糖水平:45%)饲料及葡萄糖负荷对团头鲂脑和肝脏PGC1α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获得的团头鲂PGC1α基因cDNA 片段长为2 566 bp,其中包含1 404 bp的开放阅读框并编码467个氨基酸,与草鱼的同源性为96.79%;与正常投喂组相比,饥饿10 d组鱼脑和肝脏中PGC1α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饥饿再投喂1 h后恢复至对照组的表达水平。饲喂高糖饲料(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鱼脑和肝脏中PGC1α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此外,葡萄糖负荷后,脑和肝脏中PGC1α的mRNA水平在2 h内显著降低至最小值,随后逐渐升高至基础水平。研究表明,PGC1α在团头鲂糖代谢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3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 45(10):1764-1774. DOI: 10.11964/jfc.20200912403

      摘要 (342) HTML (0) PDF 5.41 M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3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3.43 ±0.05) g的乌鳢36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了108 CFU/g的乳酸乳球菌L21(L21组)、植物乳杆菌W21(W21组)、粪肠球菌L2(L2组)的实验饲料,8周后,采集乌鳢血清、肝脏、脾脏、肾脏和肠道,以检测相关指标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的3种乳酸菌均可显著提高乌鳢的平均增重率(AWGR)、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R),其中L21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L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W21和L2组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均不显著。各组织中IL-1βIL-8IL-10TNF-α基因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乳酸菌对肠道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乳酸乳球菌L21对乌鳢的应用效果最好,能够提高乌鳢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免疫基因表达,但对血清抗氧化能力并无显著影响。

    • 不同水温与饲料磷水平对日本沼虾生产性能、组织及水体磷含量的影响

      2021, 45(10):1667-1676. DOI: 10.11964/jfc.20201212554

      摘要 (726) HTML (0) PDF 2.32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不同水温与饲料磷水平对日本沼虾生产性能、组织及水体磷含量的影响,实验采用3×3因子设计,设定3个水温梯度(20、25和30 ℃)和3个饲料磷水平(1.1%、1.5%和1.9%),共9组(分别命名为20/1.1、20/1.5、20/1.9、25/1.1、25/1.5、25/1.9、30/1.1、30/1.5和30/1.9),每组4个重复。虾饲养于室内循环系统中,养殖期为8周。结果显示,从水温来看,30 ℃组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20 ℃组,但与25 ℃组间差异不显著,而摄食量和饵料系数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此外,30 ℃组的磷保留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且该组血淋巴磷含量显著高于25 ℃组,而与20 ℃组无显著差异。从饲料磷水平来看,1.9%磷水平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磷保留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而磷摄入量与饵料系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1.9%磷水平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1.5%磷水平组,但与1.1%磷水平组差异不显著。此外,1.1%磷水平组全虾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且该组的血淋巴钙含量显著高于1.9%磷水平组,而与1.5%磷水平组无显著差异;1.5%磷水平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1.1%磷水平组,但与1.9%磷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水温和饲料磷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摄食量、磷摄入量、磷保留率、血淋巴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峰值分别发现于20/1.1、25/1.9和30/1.9、30/1.1、30/1.9及25/1.5组。另外,水体磷含量随时间延长显著升高,而20/1.5组水体磷含量极显著高于25/1.1组和30/1.1组。研究表明,当水温为30 ℃而饲料磷水平为1.1%时,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及饲料效率最优,同时其对水体中磷的排放量也较低。

    • 黄曲霉毒素B1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及肝脏功能的影响

      2021, 45(10):1775-1786. DOI: 10.11964/jfc.20201212564

      摘要 (843) HTML (0) PDF 2.63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对黄颡鱼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功能的影响,用添加不同梯度黄曲霉毒素B1(AFB1)(0、50、100和200 μg/kg)的4种等氮等脂配合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6.00±0.10) g的黄颡鱼幼鱼8周。结果显示:① 饲料中添加AFB1对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饲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等均无显著影响,但使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而高含量AFB1(100和200 μg/kg)显著降低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② 随着AFB1添加量的上升,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③ AFB1添加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和200 μg/kg AFB1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④ AFB1添加组肝脏sod基因及炎性因子il-1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200 μg/kg AFB1组cat基因及炎性因子il-8、il-10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⑤ 通过组织学观察,AFB1会引起部分肝细胞出现轻微萎缩、肝细胞核移位、细胞界限模糊和肝细胞内空泡化的现象。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AFB1含量低于200 μg/kg不影响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但饲料中AFB1≥50 μg/kg时会影响黄颡鱼幼鱼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引起肝脏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造成肝脏功能损伤。

    • 饲料不同钙磷比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性能、矿物质沉积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2021, 45(10):1677-1691. DOI: 10.11964/jfc.20201212536

      摘要 (924) HTML (0) PDF 3.28 M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不同钙磷比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矿物质沉积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配制5种等氮等脂(46%粗蛋白和7%粗脂肪)钙磷比分别为1.00∶2.00、1.00∶1.50、1.00∶1.00、1.00∶0.75和1.00∶0.50的实验饲料。选择初始体质量为(12.82±0.37) g的梭子蟹1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钙磷比为1.00∶1.00和1.00∶0.75的饲料,其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显著高于其他组。钙磷比为1.00∶0.50饲料组幼蟹血淋巴的谷草转氨酶(GOT)显著高于其他组,碱性磷酸酶(AKP)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随着饲料钙磷比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幼蟹肝胰腺、肌肉和甲壳中的磷含量随着钙磷比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且钙磷比1.00∶2.00组幼蟹磷含量显著高于1.00∶0.50组。钙磷比1.00∶1.50和1.00∶1.00组幼蟹肝胰腺AT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幼蟹肝胰腺己糖激酶(H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随饲料钙磷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钙磷比为1时,梭子蟹肝胰腺的HK和SDH酶活性最高。此外,钙磷比1.00∶1.00组显著上调了梭子蟹肝胰腺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nd1、sdhccytbcox Ⅱ)的表达水平,当钙磷比为1.00∶0.75时,显著上调了幼蟹肝胰腺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ATPase6、sirt3和nrf1)的表达量。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模型得到梭子蟹最适钙磷比为1.06~1.26,在此范围内能促进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维持组织的最适磷沉积以及很好地促进能量的产生。

    • >综述
    • 鳜养殖概况及摄食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2021, 45(10):1787-1795. DOI: 10.11964/jfc.20200812371

      摘要 (693) HTML (0) PDF 2.27 M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鳜是我国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2019年其养殖产量已达33万t。本文从养殖现状、养殖模式及良种选育等方面介绍鳜的养殖概况。同时,鳜摄食习性独特,终生以活鱼为食。养殖生产中,主要以活饵料鱼直接饲喂,这种以鱼养鱼的方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极大。据此,本文从环境因素和饵料性质等方面概述了影响鳜摄食的外在因素,并从摄食感觉器官和摄食调控因子剖析鳜摄食特性的内在因素,这有助于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调整鳜的摄食习性,为其转食配合饲料提供必要的支撑。此外,需加强鳜摄食调控机制及营养生理需求特性的研究,实现鳜配合饲料的突破,促进其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 >研究论文
    • 大菱鲆对饲料精氨酸的需求量及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大菱鲆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2021, 45(10):1692-1702. DOI: 10.11964/jfc.20210312693

      摘要 (406) HTML (0) PDF 2.25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大菱鲆最适饲料精氨酸需求量及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大菱鲆生长和代谢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43.07±0.10) g的大菱鲆为对象,使用酪蛋白和明胶作为蛋白质来源,鱼油和大豆卵磷脂作为脂质来源,配制5组等氮等脂(51%粗蛋白和12.5%粗脂肪)的精制饲料,通过添加晶体氨基酸混合物,使得饲料中精氨酸含量分别为干物质的1.92%、2.65%、3.40%、4.17%和4.88% (对应饲料号为1、2、3、4、5),以喂食1.92%精氨酸水平饲料的处理组作为对照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40%~4.88%饲料精氨酸水平(占饲料蛋白质6.66%~9.52%)显著改善了大菱鲆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基于特定生长率(SGR)的折线回归分析,大菱鲆的最适饲料精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3.17%,饲料蛋白质的6.21%。适宜的饲料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鱼体蛋白含量和血浆总蛋白水平,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浆葡萄糖水平。此外,适宜的饲料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肝脏脂肪酸合成、脂肪酸β-氧化、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显著降低了肝脏氨基酸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3.40%~4.88%饲料精氨酸水平(占饲料蛋白质6.66%~9.52%)可以调节大菱鲆的营养代谢,并促进大菱鲆的生长。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