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5卷第0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基于耳石日龄信息的东海海域剑尖枪乌贼日龄生长及种群结构研究

      2021, 45(06).

      摘要 (382) HTML (0) PDF 1.23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剑尖枪乌贼为东海重要经济枪乌贼资源之一,研究其产卵群体的组成、年龄与生长规律是了解其生活史的基础。本研究根据2017和2018年的9月-翌年2月拖网采集的东海剑尖枪乌贼样本,通过耳石日龄信息研究其群体组成及其生长规律的性别及年间差异。结果表明,胴长和体质量组成年间存在差异(P<0.05),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读取耳石日龄进行逆推算发现,两年优势日龄组均为190-220d,雄性日龄组成存在年间差异(P<0.05),逆推算结果显示,孵化高峰期为3-5月和8月,春、夏产卵群体为优势群体。春季产卵群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以逻辑斯蒂曲线拟合最佳,夏季产卵群体分别以von-Bertanffy和逻辑斯蒂曲线拟合最佳。在180-270d内,春季产卵群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快于夏季产卵群体,240d后雄性个体的胴长生长速率快于雌性,而体质量生长速率慢于雌性。春季产卵群体的初次性成熟日龄小于夏季产卵群体,并且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日龄小于雌性。综合分析认为:不同年份存在不同产卵群体,且不同性别间的生长规律存在差异。因此,通过耳石日龄信息揭示种群的日龄与生长,为全面了解剑尖枪乌贼生活史特征提供基础资料。

    • 发酵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后凡纳滨对虾对赖氨酸的需求量

      2021, 45(06):910-919. DOI: 10.11964/jfc.20201112508

      摘要 (541) HTML (0) PDF 1.22 M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后,饲料赖氨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成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而确定凡纳滨对虾对饲料赖氨酸的需要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0%、0.75%和1.00%的晶体赖氨酸配制成五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含粗蛋白41.5%、粗脂肪7.5%),实测各组赖氨酸含量分别为2.43%、2.65%、2.87%、3.06%、3.24% ,记为Lys0,Lys25,Lys50,Lys75,Lys100。选择初始体重在(2.0±0.1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为期56天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Lys75组达到最高 (P<0.05),且该组饲料系数最低;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不受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影响(P>0.05)。Lys75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而对虾肌肉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则不受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影响(P>0.05);肌肉必需氨基酸中的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甘油三酯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Lys75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四组(P<0.05) 。对SGR、FCR与饲料赖氨酸水平进行二次曲线拟合分析,凡纳滨对虾对赖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88%(饲料粗蛋白的6.94%)、2.89%(饲料粗蛋白的6.96%)。

    • 四种糖作为碳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1, 45(06):920-928. DOI: 10.11964/jfc.20200712334

      摘要 (568) HTML (0) PDF 213.40 K (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四种常见的糖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0.36±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从多种糖类中选择常见的四种糖(葡萄糖、果糖、淀粉、蔗糖)作为糖源配制饲料,试验共计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养殖周期为56d,每种糖源的添加量为20%。[结果]:(1)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淀粉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但各组间的肝体比和含肉率无显著差异(P>0.05)。全虾体营养成分,蔗糖组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葡萄糖组的灰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粗蛋白与水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对虾肠道消化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性的淀粉组与蔗糖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及果糖组(P<0.05),淀粉组与蔗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胃蛋白酶活性的淀粉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3)各组间的凡纳滨对虾肠道OTU、Ace及chao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shannon指数淀粉组及蔗糖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simpson指数的淀粉组显著低于蔗糖组,而蔗糖组又显著低于葡萄糖组(P<0.05)。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蔗糖组较葡萄糖组明显增多,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淀粉组较葡萄糖组明显增多,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纲水平上,各处理组间的对虾肠道菌群的差异性较显著,淀粉组对虾肠道中黄杆菌、γ变形菌、放线菌及噬纤维菌是明显高于蔗糖组与葡萄糖组。[结论]综上所述,凡纳滨对虾对淀粉和蔗糖的吸收利用优于葡萄糖和果糖,同时,淀粉和蔗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影响,淀粉和蔗糖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糖源。

    • 虹鳟源嗜冷黄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021, 45(06):929-939. DOI: 10.11964/jfc.20200512260

      摘要 (1018) HTML (0) PDF 6.79 M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主要感染鲑科鱼类并可导致细菌性冷水病(BCWD),该病通常在低温条件下流行发生,死亡率较高,严重制约我国鲑鳟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实验从患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溃烂肌肉处分离到两株致病菌(CH06和CH07),并对其进行了理化特性、分子特征、基因型、血清型、耐药性和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CH06和CH07株对虹鳟幼鱼具有较高致病性,其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7.1×105和1.1×105 CFU/mL,攻毒剂量与临床病症出现时间呈反比。理化特性分析表明CH06和CH07株在TYES琼脂平板上呈煎蛋状外观,产黄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能水解明胶和酪蛋白,不能水解淀粉,不能利用果糖、半乳糖和七叶苷等。16S rRNA基因比对结果显示CH06和CH07株与嗜冷黄杆菌模式株NBRC15942的同源性分别为99.35 %和99.42 %。综合理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确定CH06和CH07菌株为嗜冷黄杆菌。利用多重PCR方法鉴定CH06和CH07株的血清型均为1型(Fd型);MLST分析显示CH06和CH07株的基因型分别为ST-12和ST-78型。CH06和CH07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谱略有不同,均对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敏感;CH06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耐药,而CH07株对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中度敏感。组织病理变化表明,病鱼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溶解坏死,细胞核溶解消失;脾脏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增多;肌纤维间隙增宽、断裂、弯曲不齐,部分肌细胞肌浆溶解呈蜂窝状。本实验首次从国内养殖虹鳟体内检出嗜冷黄杆菌,并初步研究其分类地位、致病性和耐药性,以期为虹鳟细菌性冷水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锦鲤microRNA-137系统进化、靶基因验证及表达分析

      2021, 45(06):831-845. DOI: 10.11964/jfc.20201012438

      摘要 (1091) HTML (0) PDF 65.50 M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 microRNA-137(miR-137)与锦鲤体色形成的关系,本实验对已报到的14种鱼类miR-137前体序列(precursor miR-137, pre-miR-137)进行比对,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hood, ML)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分析其在体色发生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并预测其靶基因,随后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最后利用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7-3p与靶基因的靶向关系,并分析miR-137与靶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锦鲤与鲤的pre-miR-137序列相似度最高,且pre-miR-137序列在所有鱼类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对miR-137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多个靶基因富集在色素沉积、色素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定量结果显示,锦鲤出膜后11天(day post hatched, dph)miR-137-3p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显著降低;miR-137在锦鲤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眼和肌肉中表达量较高,在皮肤和鳍条等色素细胞存在的组织中也有较高表达,且白色组织表达量显著高于红色组织。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miR-137-3p可结合在mitfa 3'-UTR上抑制其表达,但对sprb并无显著抑制作用;miR-137与mitfa和sprb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显著负相关,但在组织中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发现,miR-137在鱼类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与锦鲤体色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可靶向调控mitfa参与体色的形成,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 miR-137在锦鲤体色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 鳗鲡疱疹病毒对欧洲鳗鲡的致病性研究

      2021, 45(06):940-947. DOI: 10.11964/jfc.20200812370

      摘要 (859) HTML (0) PDF 4.40 M (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致病性,用一株从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NA16108),研究了其对欧洲鳗鲡幼鳗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注射AngHV的鳗鲡体表出现黏液脱落、鳍条出血、红头等症状;鳃部出现黏液增多、出血,肝脏褪色、肿大,脾脏和肾脏肿大等病变;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鳗鲡的体表黏液及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次级鳃瓣增生、出血、呼吸细胞肿胀坏死,脾脏细胞坏死、黑色素细胞聚集,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坏死、玻璃样病变、管腔变窄等病理症状;这与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发病特征是一致的。致死率分析显示,从第4天开始攻毒组鳗鲡开始出现死亡,第7天和第14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26.7%和56.7%;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在攻毒鳗鲡肝脏、脾脏、肾脏、肠道、鳃和皮肤黏液中均可检测到AngHV;另外,用鳗鲡卵巢细胞系(eel ovary cell line, EO)从攻毒鳗鲡主要内脏器官中重新分离出AngHV;这表明鳗鲡发生了AngHV的系统侵染。本研究表明,AngHV是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致病病原,这为深入开展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日本沼虾细胞自噬基因ATG13和ATG101的克隆及其低氧胁迫下表达分析

      2021, 45(06):846-861. DOI: 10.11964/jfc.20200612316

      摘要 (486) HTML (0) PDF 4.99 M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 ATG) ATG13和ATG101在甲壳动物应答低氧胁迫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采用RACE PCR技术通过克隆测序和基因序列拼接,首次克隆了日本沼虾的细胞自噬基因ATG13和ATG101全长cDNA序列,日本沼虾的细胞自噬基因ATG13 cDNA全长2 043 bp (NCBI登录号:MT084347),包括211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449 bp的3′ UTR和1 383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开放阅读框编码460个氨基酸;ATG101 cDNA全长1 051 bp (NCBI登录号:MT084348),包括18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373 bp的3′UTR和660 bp的开放阅读框,开放阅读框编码219个氨基酸。通过软件和生物信息网站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日本沼虾的细胞自噬基因ATG13富含高度保守的LC3作用结构域(LIR);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日本沼虾的细胞自噬基因ATG13与凡纳滨对虾ATG13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实验分析表明,日本沼虾ATG13和ATG101在其肝胰腺和脑组织表达量较高,而在肌肉中表达量较低,利用qRT-PCR追踪其在肝胰腺组织低氧胁迫过程中出现的表达差异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日本沼虾在低氧胁迫 6和24 h时,其细胞自噬基因ATG13和ATG10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恢复常氧12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G13和ATG101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日本沼虾ATG13和ATG101蛋白表达丰度基本与基因表达模式相似。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氧6和24 h后,肝胰腺组织中的溶酶体开始出现自噬空泡,表明急性低氧胁迫会诱导自噬体的形成,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日本沼虾应对低氧胁迫下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 一种凡纳滨对虾新的C型凝集素基因(LvLc2)的克隆及免疫应答特征

      2021, 45(06):948-957. DOI: 10.11964/jfc.20210112595

      摘要 (407) HTML (0) PDF 3.75 M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C型凝集素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及终端效应物,同时参与“非己”识别和对入侵病原的清除过程,在甲壳动物天然免疫防御机制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结果提示,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克隆获得了一个新的C型凝集素基因(LvLc2 GenBank注册号:KR020738)。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vLc2基因的ORF区全长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5'-UTR 为11 bp,3'-UTR 为126 bp;其预测的分子量为17.16 ku,理论等电点为4.54;其推断的氨基酸序列氨基端有含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羧基端含有一个保守的糖识别结构域(CRD)。该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各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肠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胃、肝胰腺、血细胞等组织或细胞,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利用脂多糖(LPS)和肽聚糖(PGN)刺激对虾后,比较分析了LvLc2的表达变化特征,不同类型的病原表面多糖可在刺激后不同时期引发LvLc2基因的应答改变,表明其具有潜在的广谱应答模式,同时针对不同病原又具有不同的表达特征,显示了其识别结合和间接免疫效应的差异。对其作用特征的探讨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对虾C型凝集素在病原感染过程中功能和作用机制。

    • 红鳍东方鲀易逝期锁鲜处置对冰藏品质的延迟效应

      2021, 45(06):958-970. DOI: 10.11964/jfc.20200612312

      摘要 (966) HTML (0) PDF 5.29 M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养殖鱼类冷鲜品的源头“锁鲜”机制及可行性,以养殖红鳍东方鲀为研究对象,离水后分两个阶段进行品质解读,屠宰及死后处置环节为品质易逝期(QDP),冷藏流通过程为后品质易逝期(P-QDP),探讨易逝期冷却处置对后易逝期的延迟效应。健康活体离水后立即进行人道致死排血,随即置于-1℃冰海水中冷却20min,再经沥水、分割及漂洗等加工处理,产品与碎冰一并装箱进入冰藏;对照组除了不做冷却处置其它处理条件相同。以僵直指数、pH、乳酸、ATP关联化合物及K值等为指标,对鱼体死后生化代谢变化进行跟踪分析;同时,跟踪肌肉显微结构变化对肌肉品质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①易逝期冷却处置可使鱼体温度在20min内由10.9℃迅速降至2.7℃; 由于河鲀鱼加工特殊的强漂洗处置,导致约1h加工后鱼体温度明显回升至8.5℃;进入冰藏后12h左右,两组鱼体温度均下降至0.5℃左右。②从肌肉显微结构可以明显观察到易逝期冷却处置对后易逝期品质的延迟效应。无论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随着冰藏期延长,均可观察到肌肉细胞逐渐瓦解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处理组与对照组形成鲜明对比,0d时,与处理组相比,对照组的细胞结构已显现崩解迹象;冰藏期间,肌原纤维间隙增大,肌质网结构肿胀,肌小节存在不平行排列等现象均比处理组明显;特别是在4d,对照组的肌小节碎片化严重,且Z线和I带中断,细胞结构模糊,整体破坏程度比处理组严重得多。③各项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生化指标分析未能敏锐检测到两组差异。两组生化代谢速率趋同:僵直进程较为相似,僵直状态均能持续4-5天,乳酸、pH,核苷酸代谢速率几乎同步,K值相差较小,贮藏至8d均为15%左右。研究结论为,离水后鱼品品质存在一个品质易逝期,且对后易逝期的鲜品品质有延迟效应。易逝期对鱼体冷却处置,延缓肌肉细胞结构瓦解,对鱼品品质具有明显的“锁鲜”效果,这对提升我国水产品品质,从根本上改善国产水产品品质形象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 高温胁迫下大黄鱼肝脏的蛋白组学

      2021, 45(06):862-870. DOI: 10.11964/jfc.20200812374

      摘要 (548) HTML (0) PDF 174.23 M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大黄鱼在高温胁迫条件下蛋白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应用TMT(tandem mass tag)标记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大黄鱼耐高温组和不耐高温组的肝脏组织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共鉴定到3 369个蛋白,其中有687个差异表达蛋白,包括281个上调蛋白和406个下调蛋白。用PRM(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 PRM)对随机挑选的13个蛋白进行验证,其结果与TMT标记的蛋白组学分析结果一致。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高温胁迫对大黄鱼的蛋白质折叠、能量代谢有显著影响,其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 HSP70)、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葡萄糖调节蛋白(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GRP)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在大黄鱼应对高温胁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大黄鱼高温适应机制,并为选育大黄鱼耐高温品种提供参考。

    • 东海及黄海南部带鱼的海底水温分布特征分析及分析方法改进

      2021, 45(06):871-886. DOI: 10.11964/jfc.20200312208

      摘要 (489) HTML (0) PDF 868.00 K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渔业生物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是渔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分析鱼类的适宜水温范围则是该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度大面调查获得的带鱼资源分布数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水温范围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避免了分析当中的一些主观因素,创建了一种新的生物主体温度范围分析方法,并与传统频率方法和先前生物主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频率法覆盖站点比例相对较好,但生物量覆盖率相对差一些;先前生物主体法,生物量累积覆盖率最高,站点覆盖率也相对不错,缺点是操作过程加入的主观因素较多,且分布范围不连续、包含个别狭小范围;新方法,因其温度范围相对集中、短小,导致站点和生物量两方面的覆盖率均不是很高,但其所确定温度范围内的生物量密度最高,找到了能容纳最多生物量的最小范围,且分布范围相对连续集中。生物空间分布的特征会直接影响温度范围分析方法的结果,比如带鱼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明显低于小黄鱼,即带鱼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导致带鱼频率分布中的一个分支与其生物主体分布保持良好的一致性,而小黄鱼却没有这样的结果、其频率分布与生物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分析还发现,生物量较高的群体一般均分布在水温较高的水域,这可能与群体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快速生长的需求相关。生物空间上分布聚集的不均匀特征,可能与物种的食物需求和捕食特点相联系。根据带鱼高生物量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推测该群体可能对应带鱼的春夏生殖鱼群和秋季生殖鱼群。

    • 沅水三种常见鱼类趋流行为研究:水电梯级开发的指示意义

      2021, 45(06):971-981. DOI: 10.11964/jfc.20200412222

      摘要 (392) HTML (0) PDF 1.74 M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水电梯级开发下鱼类的趋流行为,采用自制鱼类游泳能力及代谢测定装置,研究了三种沅水常见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大眼鳜(Siniperca knerii) 和黄颡鱼(Tachysurus?fulvidraco)幼鱼的趋流游泳能力及代谢特征。结果表明: 鲫、大眼鳜和黄颡鱼的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0.79±0.14BL/s、1.16±0.07 BL/s和0.75±0.09BL/s,相对偏好游速分别为2.31±0.11BL/s、1.86±0.04BL/s、1.60±0.03 BL/s,相对临界游速分别为3.43±0.37BL/s、2.58±0.32BL/s 和2.68±0.13BL/s。同样条件下黄颡鱼偏好游速、临界游速、呼吸频率和耗氧率均显著低于鲫和大眼鳜 ( P<0.05)。三种鱼呼吸频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均随着流速增加明显增加,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它们的呼吸频率都在3BL/s流速下存在峰值。鲫和大眼鳜摆尾频率和耗氧率最高值出现在2BL/s流速,黄颡鱼则是1.5BL/s。随着流速的增加,鲫趋流率从静水组的64.1%增加到4BL/s的100%,大眼鳜和黄颡鱼从静水组的60.2%和58.9%增加到2-3BL/s的100%。3种鱼类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鲫在静水条件下以“逆流前进”和“顺流而下”为主。大眼鳜静水和大多数流水条件下以逆流静止状态为主。黄颡鱼在静水组和较低流速组(<1BL/s)长时间保持逆流静止状态,随着流速的增大,逆流静止比例迅速减少,逆流后退时间比例不断增加。本研究结果为梯级开发背景下鱼类的运动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及运动方式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 >综述
    • 三角帆蚌贝壳基质蛋白研究进展

      2021, 45(06):982-991. DOI: 10.11964/jfc.20200612302

      摘要 (585) HTML (0) PDF 239.00 K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贝壳和珍珠是碳酸钙在有机基质调控下形成的结构高度有序的生物矿化物。贝壳的有机基质包括贝壳基质蛋白、糖和少量的脂类,其中贝壳基质蛋白对贝壳和珍珠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三角帆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育珠蚌,有关三角帆蚌贝壳基质蛋白的研究对于揭示淡水珍珠形成机理和培育高品质淡水珍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已发现的与三角帆蚌棱柱层和珍珠层形成相关的26个基质蛋白,包括氨基酸组成、一级结构、高级结构等结构特征,以及参与贝壳碳酸钙沉积、贝壳有机框架形成、晶体形貌调控、贝壳着色调控及与珍珠重量性状的关联性等生物矿化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中国深远海网箱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1, 45(06):992-1005. DOI: 10.11964/jfc.20200612314

      摘要 (775) HTML (0) PDF 23.61 M (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远海网箱养殖是一种新型水产养殖模式,具有技术先进、环境友好和成鱼品质高等优点,因此,它对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本文在介绍我国普通网箱与深水网箱、国外深远海网箱发展简况的基础上,概述2017年前后中国深远海网箱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加以展望,旨在为推动我国深远海网箱养殖业发展提供参考。我国深远海网箱养殖业前景广阔,但相关工作仍任重道远。

    • >研究论文
    • 四种微藻投喂对三角帆蚌生长、产珠性能、内壳层颜色和微量元素的影响

      2021, 45(06):899-909. DOI: 10.11964/jfc.20191212114

      摘要 (816) HTML (0) PDF 5.27 M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 集约化养殖优质的饵料微藻,本实验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探究投喂不同藻株[小环藻 (Cyclotella sp.)、小球藻 (Chlorella sp.) 、二形栅藻 (Scenedesmus dimorphus) 、旋转单针藻(Monoraphidium contortum)和混合藻 ]对三角帆蚌生长、产珠性能和内壳珍珠层颜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喂不同藻对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显著 (P<0.05) ,投喂小环藻组三角帆蚌的体重增重率、壳长增长率、壳宽增长率和壳高增长率最佳。二形栅藻组次之,且壳长增长率略高于小环藻组。小球藻组、旋转单针藻组和混合藻组生长较差。珍珠增重率以小环藻组最佳,显著高于其它4组 (P<0. 05) 。小环藻和二形栅藻组珍珠正圆率显著高于旋转单针藻组(P <0.05)。不同饵料微藻对斧足和外套膜微量元素含量影响显著(P<0. 05),特别是投喂小环藻组斧足Ca元素含量最高(12637.3±624.39 mg/kg);不同饵料微藻对内壳色影响显著(P<0. 05),小环藻组内壳色亮度最低,色差最小,饱和度较大。混合藻组内壳色亮度最高,色差最大,饱和度最小。二形栅藻组各值处于中间水平 (P<0.05) 。综合考虑,小环藻是三角帆蚌最佳的饵料微藻,二形栅藻次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