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4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0, 44(9):0-0. DOI: 10.11964/jfc.20200900

      摘要 (398) HTML (0) PDF 294.70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翻背症”对方斑东风螺主要消化酶及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2020, 44(9):1502-1512. DOI: 10.11964/jfc.20190911972

      摘要 (909) HTML (0) PDF 2.90 M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方斑东风螺消化及免疫系统对“翻背症”的应答机制,采集了健康(对照组)和“翻背症”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方斑东风螺,采用TCBS平板计数法检测螺体内弧菌含量,试剂盒法检测螺体内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等免疫相关酶和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体内弧菌含量随病情的发展而显著增加,晚期达到最大值。发病早期,CAT、SOD、POD、ACP和胃蛋白酶等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发病中期,POD、AKP、LZM活性均上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发病早期;与发病早期相比,CAT、SOD、ACP、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CAT、ACP活性仍显著升高,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而SOD、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发病晚期,各消化酶与免疫相关酶活性均较发病中期有所下降,但POD、ACP活性仍显著高于对照组,CAT、SOD、AKP、LZM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翻背症”方斑东风螺体内弧菌的暴发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与消化系统均参与了机体病害免疫应答反应,且可以采用CAT、POD和ACP活性作为方斑东风螺“翻背症”的检测评价指标。

    • 西伯利亚鲟海豚链球菌和鲟疱疹病毒Ⅱ型混合感染的诊断与病理损伤

      2020, 44(9):1408-1415. DOI: 10.11964/jfc.20200512268

      摘要 (678) HTML (0) PDF 3.06 M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年8月,四川彭州与邛崃的养殖西伯利亚鲟发生一种以出血为临床特征,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为明确其病因,本研究对发病鲟的肝脏、肾脏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鲟疱疹病毒Ⅱ型(AciHV-2)的PCR检测。从患病鲟体内分离到2株G+链状球菌,其16S rRNA序列(MN416231、MN416230)与GenBank中海豚链球菌16S rRNA序列同源性达99%,在以16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分离菌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同时基于海豚链球菌lctO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为阳性,鉴定2株分离菌为海豚链球菌。提取患病鲟肝脏、肾脏组织DNA进行AciHV-2特异性PCR检测,扩增出501 bp的特异性条带,在以AciHV-2 polymerase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检测样本与AciHV-2聚为一支。病理组织学上,患病鲟的多组织器官发生明显损伤,尤其是肝脏、肾脏、鳃、脾脏和肠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到肝脏、肾脏组织内大量直径200~220 nm的疱疹病毒样颗粒与0.7~0.8 μm的链球菌入侵细胞,并导致细胞损伤。综上,诊断患病西伯利亚鲟的病因是海豚链球菌与AciHV-2混合感染。

    • 刺参养殖池塘中新敌害生物澳洲异尾涡虫的鉴定及其危害

      2020, 44(9):1513-1524. DOI: 10.11964/jfc.20200312209

      摘要 (708) HTML (0) PDF 3.27 M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导致辽宁大连、山东东营的2家养殖场池塘养殖刺参大量化皮死亡的新的敌害生物进行鉴定并确定其对养殖刺参的危害。本实验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涡虫的分类地位,通过生态学方法确定了其生态适应条件,通过切割后培养的方法观测了其再生能力,通过与刺参苗种的共培养实验测试了该物种对刺参的危害及其危害方式。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该涡虫体长0.96~3.26 mm,体宽0.49~1.93 mm,外观黄色或黄褐色,头部钝圆,具一对暗红色棒状眼点,尾部具两条并列的尾垂;显微镜镜检发现其表皮下分布密集的虫黄藻,体表周生纤毛,雌雄同体,口后具有两个生殖孔;对该物种 COⅠ及18S rDNA基因片段扩增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构建基于18S rDN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生物与澳洲异尾涡虫序列同源性达99.64%,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18S rDNA分子鉴定结果,将该生物鉴定为澳洲异尾涡虫;进一步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生物具有避光性,其适宜温度为18~24 °C,适宜pH为5.5~8.0,适宜盐度为20~40;再生实验表明,该物种具有很强的前后轴极性再生能力;该生物与刺参的共培养实验表明,澳洲异尾涡虫对刺参体表表现出很强的趋向性,可以吸附在刺参体表导致刺参苗种溃疡、化皮甚至死亡,但刺参的体腔、肠道、呼吸树内均未发现虫体寄生。研究表明,澳洲异尾涡虫是营自由生活的池塘养殖刺参的一种新的敌害生物,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并防范该敌害生物。

    • 养殖银鲳虹彩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及分子检测

      2020, 44(9):1416-1423. DOI: 10.11964/jfc.20190511784

      摘要 (683) HTML (0) PDF 3.13 M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年7月,宁波象山某养殖场内银鲳出现集中死亡现象,累积死亡率高达80%以上,为探究此次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患病银鲳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透射电镜观察、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分析来对其病原进行鉴定,以便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患病银鲳临床表现为厌食、身体失衡、脾脏肿大、肝脏颜色异常等病征。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银鲳肝脏、脾脏和肾脏均出现直径10~15 μm、细胞质嗜碱性的肿大细胞。进一步的透射电镜观察则在脾脏、肾脏等组织细胞内发现了病毒包涵体结构以及大量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40~160 nm。通过虹彩病毒特异性PCR检测发现,患病组织样品为虹彩病毒阳性。此外,通过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序列分析,发现银鲳源病毒与大黄鱼虹彩病毒(GenBank 登录号:AY779031.1)MCP同源性最高为99.76%,认为此分离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 RSIV)类群。本实验首次报道了全人工养殖环境下银鲳感染虹彩病毒的病例,该研究将为养殖银鲳虹彩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单壁碳纳米管载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评价

      2020, 44(9):1424-1434. DOI: 10.11964/jfc.20190411755

      摘要 (656) HTML (0) PDF 3.16 M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细菌的疫苗候选蛋白,本实验根据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挑选了2个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A0KLQ6和A0KH89),以A0KHR9(OmpAII)为对照,通过比较外膜蛋白与碳纳米管载外膜蛋白通过腹腔注射与浸泡免疫模式,比较和评价斑马鱼的免疫反应与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腹腔注射组和浸泡组与普通蛋白组对比,碳纳米管载蛋白能够显著提高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腹腔注射组在5 μg剂量下免疫A0KHR9、A0KLQ6和A0KH89蛋白分别获得61.60%、65.39%和84.96%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immune protection rate,RPS),在5 μg剂量下免疫碳纳米管载蛋白SWCNTs-A0KHR9、SWCNTs-A0KLQ6和SWCNTs-A0KH89分别获得68.10%、77.50%和90.43%的RPSs。浸泡组在40 mg/L剂量下免疫A0KHR9、A0KLQ6和A0KH89蛋白分别获得30.80%、25.85%和37.80%的RPSs,在40 mg/L最高剂量下免疫碳纳米管载蛋白疫苗SWCNTs-A0KHR9、SWCNTs-A0KLQ6和SWCNTs-A0KH89分别获得63.60%、73.74%和68.49%的RPSs。研究表明,铁离子限制下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A0KLQ6和A0KH89等能够作为抗嗜水气单胞菌的亚单位疫苗候选蛋白,而单壁碳纳米管载蛋白通过注射免疫与浸泡免疫均能显著提升免疫疗效,是一种疫苗的适宜纳米载体。以上研究为寻找高效的嗜水气单胞菌亚单位疫苗候选蛋白及佐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 鱼类组蛋白核苷酸的多态性及其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中的作用

      2020, 44(9):1525-1538. DOI: 10.11964/jfc.20200712323

      摘要 (575) HTML (0) PDF 3.29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组蛋白是染色体核小体的重要组分,在调控染色质结构、基因转录、个体发育等不同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鱼类组蛋白基因是否存在核苷酸的多态性以及组蛋白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会影响鱼类的抗病力,本实验以斑马鱼和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克隆了组蛋白H2A的全长开放阅读框;利用过表达技术、菌落平板计数、感染存活分析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不同变异体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实验发现鱼类组蛋白H2A存在着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异体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0%~100%;而两两H2A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体氨基酸序列之间最多只有3个位点存在差异。通过体内和体外抗菌实验可知,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的多态性显著影响H2A的抗菌活性。此外,筛选出的抗菌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异体在斑马鱼体内的过表达,不仅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还能显著增强斑马鱼对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的抗病力。本研究为筛选具有抗病作用的组蛋白H2A免疫保护原奠定了重要基础。

    • 鳗鲡疱疹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

      2020, 44(9):1435-1440. DOI: 10.11964/jfc.20191112056

      摘要 (742) HTML (0) PDF 2.97 M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本实验利用一株从欧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病毒株,研究了其增殖特性及其对主要鱼类细胞系的感染敏感性,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热、酸碱、氯仿和乙醚等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结果发现,AngHV感染的鳗鲡卵巢细胞系(eel ovary cell line, EO)内可见典型的疱疹病毒样颗粒,细胞出现时序性细胞病变;AngHV可在EO细胞系内稳定传代,较适宜扩繁温度为25~27 °C,不能在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 papilloma cyprinid cell line, EPC)、草鱼卵巢细胞系(grass carp ovary cell line, CO)、胖头逓肌肉细胞系 (fathead minnow cell line, FHM)、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系(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 line, CHSE-214)、虹鳟性腺细胞系(rainbow trout gonad cell line, RTG-2)及蓝鳃太阳鱼细胞系(bluegill fry cell line, BF-2)等鱼类细胞内增殖;理化特性分析表明,37 °C处理30 min,AngHV滴度降低不明显,而56 °C处理30 min可完全灭活AngHV;AngHV对酸(pH 3.0)敏感,而对碱(pH 10.0)较耐受,同时对氯仿和乙醚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AngHV的综合防控及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 中华鲟IFN-γ的免疫调控作用

      2020, 44(9):1539-1548. DOI: 10.11964/jfc.20200712346

      摘要 (549) HTML (0) PDF 3.14 M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中华鲟IFN-γ的免疫调控作用,实验通过中华鲟转录组获得IFN-γ cDNA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TRI-st-IFNγ,原核表达IFN-γ蛋白,检测其在病毒和细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SDS-PAGE显示,中华鲟IFN-γ重组蛋白大小为19.17 ku,以可溶性表达为主,浓度为0.998 mg/mL;荧光定量PCR显示,IFN-γ蛋白能够诱导中华鲟肾脏细胞中下游相关抗病毒基因MxViperinCXCL家族中CXCL11-L1、CXCL11-L2表达;与EPC细胞共孵育能够有效抑制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aemia of carp virus,SVCV)引起的细胞病变和增殖,并对SVCV病毒的GPN 3个基因表达量呈现出极显著性下调;在体外能够调控抑制嗜水气单胞菌、中间产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并对其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 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免疫原性蛋白的鉴定

      2020, 44(9):1441-1447. DOI: 10.11964/jfc.20190611828

      摘要 (552) HTML (0) PDF 2.79 M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鉴定CyHV-2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本研究用分离的CyHV-2-YC-1分离株(下简称CyHV-2)感染异育银鲫尾鳍细胞系(GiCF),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对细胞感染液中的CyHV-2进行纯化,纯化后的CyHV-2病毒免疫小鼠制备抗CyHV-2多克隆抗体。纯化的病毒颗粒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抗CyHV-2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质谱鉴定。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50%~66%的蔗糖梯度多见完整囊膜包裹的CyHV-2病毒颗粒,也有少量囊膜破损的病毒颗粒。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CyHV-2多克隆抗体与多种病毒蛋白具有特异性免疫反应,质谱鉴定显示,其中8种主要免疫原性蛋白分别是ORF92、ORF115、ORF25、ORF57、ORF66、ORF72、ORF131和ORF132。研究表明,通过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提纯CyHV-2病毒颗粒后,本研究制备的抗CyHV-2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CyHV-2病毒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本研究将为CyHV-2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更多的候选抗原。

    • 黑头软口鲦上皮瘤细胞ifn-1基因的表达及抗病毒活性

      2020, 44(9):1448-1456. DOI: 10.11964/jfc.20190611855

      摘要 (853) HTML (0) PDF 3.03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体外表达黑头软口鲦上皮瘤细胞(EPC)I型干扰素(IFN-1),本实验通过RT-PCR从EPC中扩增ifn-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IFN-1,并转化到感受态细胞Transetta(DE3),体外纯化后检测其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ifn-1编码区大小为552 bp,编码184个氨基酸,与草鱼干扰素1(CiIFN1)亲缘关系最近。通过SDS-PAGE分析,重组表达质粒pET-32a-IFN-1在宿主菌中可明显表达约35 ku的融合蛋白条带,且部分呈可溶性表达,进而通过亲和纯化可溶性重组IFN-1(rIFN-1),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效价较高的抗IFN-1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细胞内源性的IFN-1。定量PCR显示rIFN-1与EPC细胞孵育可以诱导抗病毒蛋白Mx1的表达,并抑制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引起的细胞病变(CPE)及SVCV的复制,表明rIFN-1具有抗病毒活性。

    • 日本鳗鲡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2020, 44(9):1549-1560. DOI: 10.11964/jfc.20200512271

      摘要 (845) HTML (0) PDF 3.76 M (1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类进化上古老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广泛分布于细菌、植物和动物中。哺乳动物MIF兼具酶催化活性和趋化作用,在机体炎症反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探究MIF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本实验利用PCR技术克隆获得了日本鳗鲡MIF基因(AjMIF)。预测的AjMIF前体肽含MIF特征性的硫醇蛋白氧化还原酶活性基序Cys57-Ala-Leu-Cys60,以及异构酶活性相关的保守氨基酸残基,如Pro2和Cys81等。荧光定量结果显示,AjMIF在日本鳗鲡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中肾和肠。脂多糖刺激8 h后,头肾、中肾和鳔中AjMIF表达量显著上调;PolyI:C刺激8 h后,鳃、皮肤和肠中AjMIF表达量显著上调。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8 h后,肠和鳃中AjMIF表达量极显著上调;感染16 h后,鳃组织中MIF表达量显著升高;感染24 h后皮肤和鳃中MIF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此外,本研究构建了AjMIF原核表达质粒,在获得重组蛋白的基础上研究了rAjMIF异构酶活性。结果显示,1 nmol重组蛋白在pH 6.2时异构酶活性为2.6 U,而在pH 8.0,酶活性为36.6 U。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MIF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银离子长效杀菌效应的机制研究

      2020, 44(9):1457-1466. DOI: 10.11964/jfc.20190911945

      摘要 (2036) HTML (0) PDF 58.59 M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抗生素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银离子因其具有抗菌作用,而且还具有安全、无耐药性、稳定性高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为了探究银离子的抗菌机制,本试验选择几种常见水生细菌,研究其对银离子的耐受性和细菌种内和种间的“僵尸效应”(即被银离子杀死的细菌可以杀死其他新鲜的细菌),以进一步明确银离子长效杀菌的机理。细菌对银离子耐受实验发现,银离子对五种细菌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生长抑制。同种细菌和异种细菌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僵尸效应”,并且随着银离子浓度的提高,“僵尸效应”的效果越明显。为进一步研究银离子杀菌机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银离子处理后的嗜水气单胞菌和无乳链球菌,结果显示银离子处理后的细菌出现胞质皱缩,细胞膜呈弥散状态,甚至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流,最终致使细菌死亡。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阐明了银离子长效杀菌的机制,并发现细菌之间存在的“僵尸效应”,为研发新型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 美洲鳗鲡致病性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2020, 44(9):1561-1571. DOI: 10.11964/jfc.20200812377

      摘要 (818) HTML (0) PDF 3.08 M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海南某鳗鲡养殖场患病美洲鳗鲡大量死亡的原因,从患病美洲鳗鲡肝脏和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AB01,回归感染证实该菌株为导致此次美洲鳗鲡患病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判定菌株AB01为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AB01对美洲鳗鲡的半致死浓度为4.63×106 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患病美洲鳗鲡的肝脏、脾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脏中部分肝索排列紊乱,细胞肿胀,胞核溶解,胞质疏松,结构模糊,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空泡;脾脏中胞质多处稀疏,伴有大面积损伤。药敏检测显示,鲍曼不动杆菌AB01对头孢噻吩、头孢唑啉、阿奇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利福平、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敏感,对氟苯尼考、氨苄西林等9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氨曲南和四环素等20种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

    • 草鱼miR-462通过靶向cx32.2、slc9a3.1和tbk1调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诱导的免疫应答

      2020, 44(9):1467-1476. DOI: 10.11964/jfc.20200212162

      摘要 (751) HTML (0) PDF 2.89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miR-462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肾脏细胞(Ctenopharyngodon idella kideny, CIK)后的调控机制,实验利用荧光定量技术检测了CIK细胞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miR-462表达水平的变化;运用RNAhybrid软件预测miR-462的靶基因,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进行确定;此外还分析了miR-462对靶基因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在CIK细胞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过程中,miR-462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cx32.2slc9a3.1tbk1的表达先降低后升高,与miR-462的表达模式呈负相关。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显示,miR-462可靶向cx32.2slc9a3.1tbk1的3′非编码区抑制其表达,过表达miR-462可以显著抑制cx32.2、slc9a3.1tbk1的表达。转染miR-462模拟物后,下游slc4a4atnfrsf5、cxcl9和cxcl11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研究表明,miR-462参与调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草鱼CIK细胞中的免疫应答。cx32.2slc9a3.1tbk1被鉴定为miR-462的靶基因。miR-462可通过靶向slc9a3.1tbk1影响下游基因的功能。

    • >综述
    • 水产动物抗菌肽研究进展

      2020, 44(9):1572-1583. DOI: 10.11964/jfc.20200512276

      摘要 (849) HTML (0) PDF 2.72 M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菌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内的小分子多肽物质,为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或杀伤作用。抗菌肽具有无污染、无残留、广谱抗菌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有望代替抗生素用于水产动物病原性疾病的防控。近年来,抗菌肽已在水生甲壳动物、水产软体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等水产动物中得到报道,但其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对不同水产动物中的抗菌肽进行了分类,对各类抗菌肽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从直接杀伤作用、非膜靶向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等三个方面对抗菌肽的免疫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期望能够为今后在水产动物中开展抗菌肽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研究论文
    • 乳酸乳球菌Q-9胞外多糖对鲤先天免疫应答、抗氧化活性和抗病性能的影响

      2020, 44(9):1477-1487. DOI: 10.11964/jfc.20200212145

      摘要 (614) HTML (0) PDF 2.88 M (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乳酸乳球菌Q-9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coccus lactis Q-9, EPS-9)对鲤免疫应答、抗氧化活性以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性能的影响,实验将提取并纯化的EPS-9 (250、500和1 000 μg/mL)与鲤头肾细胞体外共培养,检测头肾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吞噬活性,以及孵育液中一氧化氮(NO)和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将300尾健康鲤[(47.66±0.43) 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阴性和阳性)灌喂无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处理组分别灌喂不同浓度的EPS-9 (250、500和1 000 μg/mL),1次/天,连续处理7 d后取血液和肝胰腺组织。随后,阳性组和处理组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阴性组用无菌PBS处理,感染24 h后取血液和肝胰腺组织。分别检测血清中NO和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及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肝胰腺组织中的抗氧化(T-AOC、T-SOD、CAT、GSH、GSH-Px和MDA)指标。体外结果显示,EPS-9能显著增强鲤头肾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吞噬活性,并提高NO、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合成量。体内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PS-9灌喂处理能显著上调血清中NO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量,LZM和AKP活性,以及肝胰腺的抗氧化水平。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NO、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及LZM、AKP的活性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但无论感染与否,EPS-9处理组血清中抗炎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均显著升高。研究表明,EPS-9在体内和体外均具备提高鲤的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活性和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

    • 谷氨酰胺对GF-1细胞中C-Myc蛋白的表达与神经坏死病毒复制的关系研究

      2020, 44(9):1385-1396. DOI: 10.11964/jfc.20190911969

      摘要 (627) HTML (0) PDF 2.25 M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C-Myc表达、谷氨酰胺代谢和神经坏死病毒复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首先克隆了斜带石斑鱼鳍条细胞(GF-1)中的C-Myc基因(GF-1-C-Myc),结果显示GF-1-C-Myc 基因cDNA全长814 bp,开放阅读框(ORF)有285 bp,编码95个氨基酸(aa),有亮氨酸拉链结构域与螺旋-环-螺旋(HLH)结构域。表达和纯化了GF-1-C-Myc 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 与免疫印迹法(WB)检测了GF-1-C-Myc 基因的表达和神经坏死病毒的复制。结果显示,缺乏谷氨酰胺会同时抑制GF-1-C-Myc基因的表达和NNV的复制,添加谷氨酰胺可同时促进GF-1-C-Myc的表达和NNV的复制;此外,NNV感染可上调GF-1-C-Myc 基因的表达,并显著消耗GF-1 细胞培养液中的谷氨酰胺。研究表明,GF-1-C-Myc基因可调控宿主谷氨酰胺代谢,从而有利于神经坏死病毒的复制。本结果为防控神经坏死病毒的感染提供了参考。

    • 鱼源致病菌皮特不动杆菌Ap-W20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毒力特征分析

      2020, 44(9):1488-1501. DOI: 10.11964/jfc.20200212147

      摘要 (549) HTML (0) PDF 3.30 M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皮特不动杆菌是一种新兴的鱼源致病菌,为了对该菌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并为该菌引起的鱼类疾病防治提供技术储备,实验选取皮特不动杆菌菌株Ap-W20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毒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Ap-W20全基因组序列总长为4 399 705 bp,GC含量为38.78%,共预测到4 230个编码序列(CDS),存在4个质粒,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CP027658~CP027662。ANI分析结果证实,Ap-W20属于皮特不动杆菌,且Ap-W20与已知人源皮特不动杆菌AP_882(96.69%)和环境源皮特不动杆菌PHEA-2(96.55%)相似度较高。Ap-W20与AP_882、PHEA-2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Ap-W20中的基因岛、前噬菌体和质粒数量最多,这很可能与它们各自的分离环境和致病力有关。通过与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比对,在Ap-W20全基因组中预测到286个毒力基因,主要与黏附和抗吞噬等有关。Ap-W20中还存在Ⅰ、Ⅱ和Ⅵ型分泌系统、多套双组分调控系统以及细菌素合成基因簇等,表明鱼源皮特不动杆菌可能存在复杂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对鱼源皮特不动杆菌全基因组进行了毒力特征分析,为该菌引起的鱼类疾病防治奠定了基础。

    • 四川地区养殖鲫鲤疱疹病毒Ⅱ型的鉴定及病理学研究

      2020, 44(9):1397-1407. DOI: 10.11964/jfc.20190711875

      摘要 (523) HTML (0) PDF 4.21 M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疾病病因和流行特点,对患病鲫进行剖检、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及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患病鲫临床表现为离群独游、浮头、全身发黑及体表出血等。剖检发现鳃、肝脏、肾脏等器官出血、肿胀和坏死,鳔点状出血。组织病理观察显示,鳃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及脱落;肾脏局灶性坏死;脾脏组织广泛变性坏死,造血系统崩解;肝脏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透射电镜观察到脾脏和肾脏中存在4种大小不同的病毒颗粒,分别为DNA病毒内核、空衣壳、实心衣壳和有包膜的成熟病毒粒子。未成熟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核,成熟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质。电镜下可见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在细胞核内完成核酸复制和核衣壳装配,囊膜蛋白在出核后获得。细胞核萎缩、核染色质边缘化,线粒体肿胀、坏死、嵴断裂,细胞质空泡化。取患病鲫组织匀浆滤菌后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cell line,EPC)和胖头鲤肌肉细胞系(fathead minnow cell line, FHM),盲传3代后未见细胞病变。通过腹腔注射患病鲫组织匀浆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实验组鲫表现出与自然感染鲫相同的临床症状,对照组鲫正常,实验组累积死亡率为80%。用PCR方法检测CyHV-2的解旋酶基因片段,扩增出预期大小相符的目的条带。利用邻近法对该病毒的解旋酶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与CyHV-2(YZ-01)的同源性为99%。以上实验结果证实了CyHV-2是导致这次疾病暴发的原因。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