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0, 44(1):0-0. DOI: 10.11964/jfc.20200100

      摘要 (500) HTML (0) PDF 298.45 K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草鱼肝细胞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肝细胞miR-122/33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0, 44(1):1-10. DOI: 10.11964/jfc.20181211575

      摘要 (1280) HTML (0) PDF 1.94 M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泌体是具有磷脂双分子膜结构的纳米级囊泡,能够参与机体多种生理过程。实验探讨了草鱼肝细胞外泌体的分离鉴定方法,并初步研究外泌体对草鱼肝细胞中miRNAs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以草鱼肝细胞L8824为材料,通过超速离心获得外泌体,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示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检测外泌体粒径和数量,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分析其标志蛋白CD63的表达,最后用正常肝细胞和油酸诱导的脂肪肝细胞源外泌体孵育草鱼肝细胞,通过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两种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对草鱼肝细胞中miR-122/33及免疫相关基因(TNF-α,NF-κB,IL-1β,IL-6和IL-10)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肝细胞外泌体为30~150 nm的不均匀囊泡,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的膜结构;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呈阳性表达;NTA技术检测显示外泌体囊泡占所有囊泡的50%以上;脂肪肝细胞源外泌体显著提高了肝细胞中miR-122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研究表明,通过超速离心法可成功分离草鱼肝细胞外泌体,且脂肪肝细胞源外泌体在草鱼肝细胞免疫调节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中国明对虾calcineurin 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竞争行为中作用的初探

      2020, 44(1):11-20. DOI: 10.11964/jfc.20190111623

      摘要 (896) HTML (0) PDF 2.12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明对虾在养殖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行为,对其生长性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N)是高度保守的Ca2+/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依赖性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由催化亚基(CN-A)和调节亚基(CN-B)组成,是参与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的多功能蛋白质。CNB在Ca2+/CaM的介导下主要在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前期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出的与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中包括CNB基因。为了进一步明确CNB在中国明对虾竞争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中国明对虾CNB基因(FcCN-B)的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其在高竞争能力组(HCG)和低竞争能力组(LCG)组间不同组织(神经节、心脏、胃、肝胰腺和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cCN-B的cDNA全长序列为2 867 bp,包括95 bp的5'非编码区(UTR),54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 232 bp的3' UTR,其中ORF中具有4个保守的EF-hand Ca2+ 结合结构域。蛋白质同源性分析显示,FcCN-B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8.8%~93.8%),其中最高的是中华绒螯蟹(93.8%)和黑腹果蝇(90.5%);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别独立为一支,且中国明对虾与中华绒螯蟹单独聚为一支,之后与黑腹果蝇聚类关系最近,提示FcCN-B在中国明对虾中可能具有与其在中华绒螯蟹和果蝇中相类似的功能。Real-time PCR定量结果显示,FcCN-B在HCG组的神经节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LCG组,而其在HCG组的心脏中的表达极显著低于LCG组。研究结果表明,calcineurin B基因在中国明对虾的竞争行为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将为解析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的分子机制奠定重要的基础。

    • 拟穴青蟹Cactus基因的cDNA克隆、序列及生物学功能

      2020, 44(1):21-32. DOI: 10.11964/jfc.20181211604

      摘要 (737) HTML (0) PDF 3.45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取拟穴青蟹Cactus基因cDNA全长、分析基本生物学信息,并初步探索其在病原物刺激下的免疫反应,实验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拟穴青蟹Cactus(SpCactus)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其cDNA全长为2 035 bp,开放阅读框(ORF)1 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6.01 ku。对蛋白理化性质进行预测发现,SpCactus为亲水性蛋白,等电点pI为4.91。经预测,SpCactus与其他物种的IκB蛋白具有相似的功能结构域。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SpCactus与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的Cactus蛋白同源性均高达62%,相似度为73%。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pCactus与甲壳动物聚为一支,与无脊椎动物聚为一大支。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发现,SpCactus基因在拟穴青蟹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心脏、眼柄、血液和鳃,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低。LP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均能显著诱导SpCactus基因的表达。本实验成功扩增了SpCactus基因全长,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理化性质预测,初步探讨了其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免疫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 深凹壳型香港牡蛎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2020, 44(1):33-42. DOI: 10.11964/jfc.20181111538

      摘要 (583) HTML (0) PDF 1.60 M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野生香港牡蛎天然采苗的2龄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指数D为指标,按照10%留种率和1.755选择强度,利用截头法进行深凹壳型香港牡蛎的群体选育;分析了幼虫期、中间培养期、养成后期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发现,选择组的壳高和壳型指数D均大于对照组,遗传参数估算值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幼虫期,壳高的平均选择反应、平均遗传获得、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63±0.167、1.678%±0.416%、0.207±0.095,中间培养期分别0.639±0.115、7.618%±2.666%、0.364±0.065,养成后期分别为0.668±0.179、8.861%±3.072%、0.381±0.102。养成后期,壳型指数D的平均选择反应、平均遗传获得、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748±0.066、9.090%±0.565%、0.426±0.038。研究结果为培育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 鳜脑神经元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2020, 44(1):43-48. DOI: 10.11964/jfc.20190111630

      摘要 (692) HTML (0) PDF 1.70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鱼类神经细胞模型极少,物种间的差异性使鳜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为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鳜脑神经元细胞模型进一步研究鳜神经系统,本实验取3月龄鳜,联合胶原酶消化法和机械吹打法分离出鳜脑细胞,用含20% FBS的L15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接种在细胞培养瓶内,于28 ℃无CO2培养箱中培养,3 d后更换培养基,待细胞贴壁长满瓶底后进行传代培养;采用Neu-N和β-tubul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鉴定鳜脑细胞神经元纯度。结果显示,鳜脑细胞分离培养2 d后贴壁状态较好,随着时间延长,贴壁细胞增多,细胞突起相互连接,培养5 d后神经元胞体丰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突起相互间形成了明显的神经网络。经Neu-N和β-tubul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鉴定鳜脑神经元细胞纯度可达95%以上。研究表明,该鳜脑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简单易行,且可获得高纯度的鳜脑神经元细胞。

    • 西北太平洋北方拟黵乌贼耳石外部形态特性分析

      2020, 44(1):49-60. DOI: 10.11964/jfc.20190411772

      摘要 (659) HTML (0) PDF 2.44 M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8年9—11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339尾北方拟黵乌贼样本,对其耳石外形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北方拟黵乌贼具有长窄的吻区和宽大的翼区。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TSL)、吻侧区长(RL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可以作为北方拟黵乌贼耳石外形变化的特征因子。协方差分析表明,MW、LDL和WL与胴长的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TSL和RLL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MW、RLL、TSL、LDL和WL与体质量的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分析表明,TSL、RL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雄性个体的MW、LDL和雌雄个体的W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雌性个体的LDL则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雄性个体的LDL和MW与体质量的关系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雌性个体的LDL、MW和TSL最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而其余特征参数则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随着胴长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都逐渐增大,但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背区、侧区、吻侧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35.66%、55.84%、75.23%和85.82%左右。

    • 基于GLM和GAM的日本鲭太平洋群体补充量与产卵场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2020, 44(1):61-70. DOI: 10.11964/jfc.20180811426

      摘要 (825) HTML (0) PDF 1.74 M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日本渔业机构提供的1980—2016年日本鲭太平洋群体资源丰度(补充量和亲体量)数据,对补充量的自然对数进行正态性检验,通过正态性检验的时间为1980—1999年,再结合产卵场海洋环境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对1980—1999年日本鲭太平洋群体产卵场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亲体量[ln(spawning stock biomass),ln(SSB)]与补充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GLM模型结果显示,考虑因子的综合效应,影响程度依次为ln(SSB)×年、ln(SSB)、SSS×年、SSS对补充量的影响最显著;考虑单因子对补充量的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产卵场SST、SSH、年份、ln(SSB)和SSS。GAM模型研究表明,基于赤池信息准则,包含年份、产卵场SST和SSH的GAM模型为最优模型,模型中各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年份、产卵场SST、产卵场SSH;考虑单因子对补充量的影响,GAM模型中影响程度依次为年份、产卵场SSS、ln(SSB)、产卵场SST和SSH,补充量的适宜SSH范围为62~65 cm,适宜SSS范围为34.72~34.74和34.78~34.83,适宜SST范围为20.2~20.6 ℃。当ln(SSB)>6.0时,补充量处于较高水平。

    • 黑点青鳉的生长和摄食行为发育

      2020, 44(1):71-78. DOI: 10.11964/jfc.20181211603

      摘要 (943) HTML (0) PDF 1.89 M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黑点青鳉实验室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对其摄食行为发育进行研究,了解其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发育状况,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摄像机结合镜面成像的方法,对黑点青鳉胚后发育阶段90 d摄食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黑点青鳉的生长特征和摄食行为发育。结果显示,幼体体长平均生长率为2.579 %/d,体长与日龄间关系为y=3.132+0.383x−0.004x2+0.000 03x3R2=0.98。通过各项摄食行为指标将其幼体生长发育分为3期6个阶段:仔鱼期(0~10 d)分为前仔鱼期(0~4 d)和后仔鱼期(5~10 d),稚鱼期(11~30 d)分为前稚鱼期(11~18 d)、中稚鱼期(19~24 d)和后稚鱼期(25~30 d),幼鱼期(31~65 d)。黑点青鳉幼体出膜4 d后开始投喂初孵卤虫,至10 d所有鱼苗均能捕食。黑点青鳉仔鱼期幼体死亡率较高,但摄食能力稳步提升,至该期末,摄食成功率提升至45%~55%,摄食效率达0.5~0.6 个/min;稚鱼期幼体的各项摄食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对饵料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摄食速率提高,响应距离也逐渐增长,摄食量增大,摄食成功率已提升至90%~95%;幼鱼期各项摄食指标已接近成鱼,摄食效率达9个/min以上,摄食功能已趋于完善。研究表明,黑点青鳉在仔鱼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响应距离短、摄食速率低下,摄食成功率与摄食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其自身的发育以及摄食能力的稳定提升,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逐步提高,成活率趋于稳定。养殖期间,通过密切注意黑点青鳉的摄食行为变化,改变投喂的数量和频次,使更多的仔鱼尽快过渡到稚鱼期,可能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 运用超声波标志法分析水槽养殖条件下大黄鱼行为特性

      2020, 44(1):79-84. DOI: 10.11964/jfc.20181211582

      摘要 (668) HTML (0) PDF 1.77 M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养殖大黄鱼的行为特征,于2018年8月27日至28日利用超声波标志法,对4尾大黄鱼使用体内植入法进行24 h行为跟踪,获得了水槽中养殖大黄鱼昼夜垂直运动深度及水平位置数据。结果显示:① 垂直运动,实验鱼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运动深度依次为(0.89±0.51) m (18:00—24:00)、(0.73±0.50) m (次日0:00—6:00)、(1.04±0.50) m (次日6:00—12:00),(1.00±0.45) m (次日12:00—18:00),总体活跃深度为0.50~1.25 m;② 水平运动,根据水槽水平区域划分可知,实验鱼在水槽壁周围出现的次数约(159.0±9.5)次,占总体数据约27%,非绕壁运动区域出现次数约(489.0±12.5)次,占总体数据约73%,说明实验鱼主要集中于水槽内部进行无规则运动,偶尔出现绕壁运动。本实验首次运用超声波标志跟踪法研究了水槽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的行为特性,旨在为分析养殖大黄鱼运动行为和活动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 饲料中维生素A对青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糖脂代谢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0, 44(1):85-98. DOI: 10.11964/jfc.20190511785

      摘要 (838) HTML (0) PDF 1.91 M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维生素A(VA)对青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糖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选取360尾初始体质量为(6.10±0.10) g的青鱼幼鱼,随机分配至3个实验组中,每个实验组设置3个平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以无维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菜籽油为脂肪源、糊精为糖源,同时添加矿物质混合物和维生素混合物(无VA添加)配制成3组实验饲料,分别以饲料1 (Diet1)、饲料2 (Diet2)和饲料3 (Diet3)表示。在饲料1、饲料2和饲料3中分别添加0、2 200和20 000 IU/kg VA醋酸酯(500 000 IU/g),经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1100, Agilent, 美国)检测后实验饲料中VA的实际含量分别为178.2、2 058.9和18 436.2 IU/kg,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VA缺乏会显著降低青鱼幼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VA缺乏会显著降低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增加总胆固醇(TCH)浓度。饲料中添加2 058.9 IU/kg VA能显著提高肝脏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2 (GLUT-2)、HK、葡萄糖激酶(GK)、PF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表达。当饲料中VA含量为2 058.9 IU/kg时,对肝脏脂肪酸转运蛋白-1 (FATP-1)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 (CPT-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 (CPT-2)基因表达。当饲料中VA缺乏时,CPT-1和CPT-2基因表达受到显著性抑制;当饲料中添加过量VA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2 (ACC-2)和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同时,VA过量组中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基因表达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2 058.9 IU/kg VA可以促进青鱼幼鱼生长,提高肝脏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促进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平衡,同时促进脂肪酸合成和转运。

    • 大鲵幼体蛋白质的需求量

      2020, 44(1):99-110. DOI: 10.11964/jfc.20181111533

      摘要 (764) HTML (0) PDF 2.19 M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 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大鲵幼体饲料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5.9%~58.3%(干样基础),该饲料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大鲵幼体胃的泌酸能力、机体消化吸收和抗氧化能力,增加鲵体营养素的沉积,从而促进生长和饲料的转化;而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抑制大鲵的生长。

    • 南北接力养殖对皱纹盘鲍营养成分的影响

      2020, 44(1):111-117. DOI: 10.11964/jfc.20181011475

      摘要 (779) HTML (0) PDF 1.52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鲍的南北接力养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养殖模式,旨在提高南方鲍鱼在夏季的存活率。鲍鱼通常在4月份从中国南方运至北方,11月返回南方。本实验探讨了这种模式对皱纹盘鲍营养成分的影响。测定方法主要依据GB 5009系列。研究样品于2017年12月采样,为相同饵料喂养(龙须菜)的商品鲍。两组鲍分别为全年于南方养殖(连江)的皱纹盘鲍和南北接力养殖的皱纹盘鲍。结果发现,两组鲍足肌中灰分、胶原蛋白、粗脂肪和糖原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南北接力组(水分:76.50%WW,蛋白质48.40%DW)相比于全年于南方养殖组(水分:73.70%WW,蛋白质:56.80%DW)有较高的水分含量和更低的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方面,全年于南方养殖的皱纹盘鲍(0.07 mg/100g)足肌中硒的含量高于南北接力养殖组(0.05 mg/100 g)。呈味氨基酸方面,南北接力养殖方式下的皱纹盘鲍,其足肌谷氨酸、牛磺酸、精氨酸、赖氨酸和呈味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全年南方养殖组。脂肪酸方面,两组鲍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但南北接力养殖组的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研究表明,南北接力养殖模式对皱纹盘鲍的营养成分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但总体上看差别并不显著。

    • 弧菌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2020, 44(1):118-129. DOI: 10.11964/jfc.20190111652

      摘要 (682) HTML (0) PDF 2.27 M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如何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实验选取了对厚壳贻贝附着具有不同诱导活性的弧菌Vibrio cyclitrophicusV. chagasiiVibrio sp. 22形成单一生物被膜,观察弧菌动态演替中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和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探究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弧菌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被膜细菌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聚集现象,细菌密度和膜厚度也随着时间变化呈先增多后减少。除了Vibrio sp. 22,V. cyclitrophicusV. chagasii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膜厚度与稚贝附着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测弧菌生物被膜胞外产物的显微激光共聚焦结果分析发现,胞外多糖随着时间先增多,然后开始下降。相对比而言,胞外蛋白和胞外脂质无显著性变化。因而,胞外多糖变化规律与稚贝在被膜上附着变化相一致,表明胞外多糖是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调控厚壳贻贝附着的重要因素。本实验初步探讨了生物被膜动态演替特征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对于后续进一步在海区开展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与海洋底栖动物附着相互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人工鱼礁礁体生物附着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添加芽孢杆菌对池塘中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

      2020, 44(1):130-141. DOI: 10.11964/jfc.20181111520

      摘要 (718) HTML (0) PDF 1.87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添加芽孢杆菌对池塘水体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实验组(添加芽孢杆菌池塘)与对照组(普通池塘)水体和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同时分析了两种池塘水体和底泥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8、9月实验组池塘水体中TN、${\rm{NH}}_4^ + $-N和${\rm{NO}}_3^ - $-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底泥中的${\rm{NO}}_3^ - $-N、${\rm{NH}}_4^ + $-N、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池塘水体中发酵单胞菌属(Zymomonas)、玫瑰单胞菌(Roseomonas)、脱氯单胞菌(Dechloromonas)和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这些细菌群落中,脱氯单胞菌、噬几丁质菌属有去除硝酸盐的作用,发酵单胞菌属、玫瑰单胞菌具有脱氮的功能。实验组池塘水体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水体中优势细菌群落中的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GeothermobacterHaliscomenobacter与硝酸盐、总磷呈负相关性,与氨氮、总氮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通过向池塘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改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结构,从而实现对池塘理化因素的调节。研究结果为降低水产养殖尾水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罗非鱼湖病毒对吉富罗非鱼和E-11细胞的感染

      2020, 44(1):142-155. DOI: 10.11964/jfc.20190111649

      摘要 (683) HTML (0) PDF 2.95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罗非鱼湖病毒在吉富罗非鱼体内和敏感细胞E-11中的感染特性,实验首先从人工感染罗非鱼湖病毒的吉富罗非鱼脾脏中获得罗非鱼湖病毒第4片段基因组,其cDNA全长1 250 bp,开放读码框长度为1 065 bp,编码354个氨基酸。通过进化树分析,该蛋白是罗非鱼湖病毒血凝素—酯酶融合蛋白(HEF)。随后通过在大肠杆菌大量表达和提纯GST融合HEF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兔抗TiLV-HEF多克隆抗体。ELISA结果显示获得的抗血清效价高于1∶51 200,并且获得的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病毒的TiLV-HEF蛋白。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TiLV的感染造成鱼体表面溃疡、全身性出血以及眼晶状体混浊等症状。H.E染色结果显示,肝脏形成合胞体,脾脏中含铁血黄素增加和部分细胞空泡变性。头肾出现淋巴细胞坏死,体肾蛋白质沉淀和肾小球坏死等病理症状。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该病毒在所有组织中均有分布,其中脾脏、头肾和鳃中的病毒丰度高于肝脏、体肾和脑组织。通过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发现TiLV感染E-11细胞后,HEF蛋白在细胞质中。TiLV可以通过感染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肝脏、脾脏、头肾、体肾、鳃和脑等组织而引起疾病。

    • 红鳍东方鲀死后僵直及生化变化特性

      2020, 44(1):156-165. DOI: 10.11964/jfc.20190111636

      摘要 (762) HTML (0) PDF 3.33 M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养殖红鳍东方鲀为研究对象,活体速杀放血去内脏,设冰藏组和室温组进行6 d对照贮藏。贮藏期间观察记录鱼体死后僵直状态并监测僵直指数,跟踪分析肌肉生化变化,生化指标包括ATP及关联物、糖原、pH以及肌肉蛋白磷酸化等。结果显示,冰藏组在死后7 h左右才开始发生僵直,僵直指数最大可达89%,并可维持20~24 h;冰藏至第4天,僵直指数仍可分别保持在9%和16%。室温对照组中没有明显观察到僵直发生发展过程,虽然测出最大僵直指数为71%,但僵直现象转瞬即逝。死后贮藏过程中糖原水平迅速下降,室温对照组贮藏至第3天几乎消耗完全,而冰藏组消耗殆尽发生在5 d以后;肌肉pH分析结果与糖原变化趋势相似,冰藏组的pH值较室温对照组下降的慢,且高于室温对照组。速杀后至僵直开始,各处理组ATP均迅速消耗,IMP快速积累且为主要核苷酸降解产物;冰藏组IMP在第3天左右达到最大值9.5 μmol/g,随后开始呈下降趋势,贮藏到第6天时IMP仍保持在7.5 μmol/g左右,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室温对照组则为IMP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9.2 μmol/g后迅速下降,Hx积累量明显增多。蛋白质磷酸化结果表明,鱼体死后的僵直状态或程度与肌肉蛋白组分性质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值得关注的是与糖酵解酶有关的蛋白组分,其磷酸化程度在室温组和冰藏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即室温组具有更高的磷酸化水平,这与室温组所表现出的更加活跃的糖酵解进程相吻合。研究表明,红鳍东方鲀死后有良好的冰藏稳定性和高IMP积累的特点,同时蛋白质磷酸化水平与僵直进程所表现的关联值得进一步探索。

    • >综述
    • 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

      2020, 44(1):166-177. DOI: 10.11964/jfc.20190711882

      摘要 (915) HTML (0) PDF 1.90 M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椎动物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保守,但不同类群的最上游的性别决定基因却大不相同,尤其是鱼类,其性别决定基因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性别决定包括环境性别决定和遗传性别决定,环境性别决定主要受温度、光照、激素和pH等的影响,而遗传性别决定一般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决定。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信号通路参与介导了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鱼类有多个性别决定基因都是TGF-β信号通路的成员,且该信号通路对于鱼类的性别分化也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鱼类已报道的性别决定基因或候选基因,详细综述了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各种功能,并探讨了该信号通路参与鱼类性别决定的可能机制,这对认识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分化中的作用和性控育种有重要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