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3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9, 43(12):0-0. DOI: 10.11964/jfc.20191200

      摘要 (465) HTML (0) PDF 269.78 K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总目录
    • 总目录

      2019, 43(12):0-0. DOI: 10.11964/jfc.20191217

      摘要 (491) HTML (0) PDF 618.39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个体差异对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

      2019, 43(12):2501-2510. DOI: 10.11964/jfc.20181211569

      摘要 (686) HTML (0) PDF 999.97 K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角质颚结构稳定、信息量大,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的重要材料。根据2017年5—8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个体差异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宽(URW)、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喙长(LRL)和下侧壁长(LLWL)可作为外形特征因子描述鸢乌贼角质颚的外形变化。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结果显示,主要外形特征因子在不同性别、不同胴长组和不同性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主要外形特征因子与脊突长(CL)的比值基本稳定。研究表明,在个体生长过程中,角质颚各区的比例基本稳定,胴长121~150 mm和性腺成熟度Ⅲ期可能是鸢乌贼角质颚外形生长的拐点。

    •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体征生长及生殖投入

      2019, 43(12):2511-2522. DOI: 10.11964/jfc.20180611323

      摘要 (681) HTML (0) PDF 1.28 M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 南海北部海域大眼鲷资源的时空异质性

      2019, 43(12):2523-2532. DOI: 10.11964/jfc.20190111648

      摘要 (659) HTML (0) PDF 1.40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渔场形成过程,并为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09—2014年南海捕捞信息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运用重心分布、自举法(Bootstrap)和地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分布和时空异质性。结果发现,2009—2014年大眼鲷资源密度总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极显著,最高值为2012年的(26.69±7.34) g/(h·kW·nets)。不同年份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均分布在南海北部50~100 m等深线间,资源密度重心年际分布差异不显著,主要集中于调查海域中部。大眼鲷资源密度在70~90 km的尺度范围内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及良好的空间结构性(块金系数<25%),主要受环境因素的作用;在90 km以上的尺度范围,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受随机成分影响较大。

    • 鸢乌贼目标强度绳系控制法测量

      2019, 43(12):2533-2544. DOI: 10.11964/jfc.20180611318

      摘要 (694) HTML (0) PDF 1.06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9月在南海北部(18°42.9'N,113°05.5'E)附近的深海海域,利用Simrad EY60型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120 kHz)和自制的鸢乌贼绳系控制装置对25尾鸢乌贼逐尾进行了单体目标强度(TS/dB)的测量,探讨了鸢乌贼单体目标探测中脉冲长度决定水平(PLDL/dB)、最小标准脉宽(min NPL)、最大标准脉宽(max NPL)和短轴角度最大标准偏差(MIA)等参数的变化对鸢乌贼单体目标强度测量的影响,分析了鸢乌贼单体TS的变化规律,并归纳了鸢乌贼TS与胴长的关系。结果显示,①随着PLDL增大,所探测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并在PLDL=6 dB时达到峰值,而平均TS则呈单调增加趋势;随着min NPL增大,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减少,在min NPL<0.7范围内,平均TS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当max NPL<1.2时,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随max NPL的增大而增加,但平均TS却随之减小,当1.2<max NPL<1.8时,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但平均TS 则基本保持稳定;鸢乌贼单体目标数量随MIA的增大而增加,但平均TS则随之减小。②本研究中鸢乌贼单体目标探测参数的优化组合为PLDL=6.00 dB,min NPL=0.7 dB,max NPL=1.8 dB,MIA=0.8°。③活体鸢乌贼单体平均T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48.6 dB和-63.63 dB,其对应鸢乌贼的胴长(ML/cm)分别为25.2 cm和12.4 cm,鸢乌贼TS与其ML的关系为TS=34.22 lg ML–98.23 (N=16,R2=0.603)。本实验首次尝试利用绳系控制法海上现场测量活体鸢乌贼的目标强度,为今后继续深入研究鸢乌贼声学散射特性积累了资料,亦能为其他头足类或鱼类目标强度的海上现场测量提供参考。

    • 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ScHsc70 基因SNPs筛查与耐高温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2019, 43(12):2439-2448. DOI: 10.11964/jfc.20181111527

      摘要 (698) HTML (0) PDF 755.75 K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取缢蛏ScHsc7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耐高温性状的相关性,通过直接测序方法克隆了ScHsc70基因全长序列,长度为4 048 bp,包括6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编码区1 950 bp,从其外显子区域筛查到6个潜在的SNPs,分别命名为Rs1(g. 588 C>T)、Rs2(g. 840 C>T)、Rs3(g. 885 T>A)、Rs4(g. 1233 A>G)、Rs5(g. 1467 T>G)、Rs6(g. 1482 T>C)。利用Sanger测序方法,对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耐高温群体和对照组群体潜在SNPs进行基因分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在0.111 2~0.371 8之间,对照组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267 0)高于耐高温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236 5)。ScHSc70基因SNPs与耐热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Rs1、Rs3和Rs4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耐高温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单倍型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ScHsc70基因SNPs可形成2个单倍体块,7种单倍型,其中CCT单倍型与耐高温性状显著相关;本实验发现,Rs2和Rs3处于连锁状态(r2=0.86,LOD=25.56,Dx=1.0),可以作为缢蛏与耐高温遗传育种的SNP标签。综上所述,Rs1、Rs3、Rs4和单倍型CCT均可作为缢蛏耐高温遗传育种的候选辅助分子标记,为后续的抗逆性相关SNPs筛选与功能验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 仿刺参幼参对饲料中维生素B6需求量的研究

      2019, 43(12):2545-2553. DOI: 10.11964/jfc.20180911449

      摘要 (676) HTML (0) PDF 734.24 K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仿刺参幼参对维生素B6的最适需求量,配制维生素B6实测含量分别为1.23、5.29、9.35、17.47、33.71和66.17 mg/kg的6组实验饲料D1、D2、D3、D4、D5和D6组,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2.23±0.11) g的仿刺参幼参12周。结果显示,①随着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实验仿刺参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先升后降,在D5组达到最高值;体壁粗蛋白含量先升后降,D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D1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②体腔液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先升后降,D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③随着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肠道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肠壁厚度及绒毛长度均显著升高。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仿刺参幼参饲料中维生素B6的适宜需求量为45 mg/kg。

    • 三角帆蚌类丝状基质蛋白基因silkmaxin的克隆及其在贝壳和珍珠生物矿化中的作用

      2019, 43(12):2449-2458. DOI: 10.11964/jfc.20181111542

      摘要 (761) HTML (0) PDF 1.09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贝壳基质蛋白指导了珍珠形成过程中碳酸钙的成核、晶体生长和晶型选择等关键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珍珠形成的分子机理,本实验使用RACE-PCR技术克隆得到一个新的贝壳基质蛋白基因,并命名为silkmaxin。组织表达分析和原位杂交分析表明,该蛋白于外套膜缘膜部外上表皮组织特异性表达,证明silkmaxin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属于珍珠层基质蛋白。silkmaxin基质蛋白氨基酸序列富含甘氨酸(Gly,33.0%)和丝氨酸(Ser,10.4%),蛋白结构由β-折叠构成,类似丝状蛋白结构。分析珍珠形成早期珍珠囊中该蛋白基因的表达发现,silkmaxin基因在珍珠囊内碳酸钙沉积物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RNA干扰实验可知,贝壳基质蛋白是珍珠层文石小片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因子,当silkmaxin基因表达被抑制,文石小片的成核、大小和形状均发生了改变。

    • 黑棘鲷内脏结节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019, 43(12):2554-2566. DOI: 10.11964/jfc.20181011489

      摘要 (760) HTML (0) PDF 1.27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4月,浙江台州某海水养殖公司跑道式养殖池黑棘鲷大量发病,病鱼活力下降、食欲减退、体表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且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结节,同时伴随大量腹水。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从典型结节病濒死黑棘鲷器官分离到革兰阴性短杆菌。分离病原菌AS15对健康黑棘鲷的致病力结果显示,AS15腹腔注射可使健康黑棘鲷发病死亡,死亡黑棘鲷可出现自然发病症状,在(24±1) ℃的条件下,(25±2) g黑棘鲷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6.5×104 CFU/尾。经API 20E鉴定,分离菌株AS15生理生化特性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典型菌ATCC15947相似度为86.2%,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的相似度为82.8%;AS15的16S rDNA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达99%,gyrB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8%;16S rDNA进化树显示,AS15与ETT883、LADL05-105聚为一簇,gyrB进化树与LADL05-105、NCIM2056聚为一簇;采用4种爱德华氏菌属种特异性引物对AS15进行PCR分析,结果显示,AS15可扩增出类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表明AS15属类杀鱼爱德华氏菌成员。分析了AS15的菌毛基因、sodB等毒力基因,发现AS15具有fimAfimBfimCfimD等4种菌毛基因和sodBcitCesrBmukFkatB等毒力基因。本实验首次从黑棘鲷上检出致病性类杀鱼爱德华氏菌,该菌对黑棘鲷的发病机制和毒力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 四种鲍45S rDNA在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

      2019, 43(12):2459-2467. DOI: 10.11964/jfc.20181211591

      摘要 (719) HTML (0) PDF 838.33 K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皱纹盘鲍、西氏鲍、绿鲍和杂色鲍等4种鲍的核型特征,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比较定位了上述4种鲍的45S rDNA位点。皱纹盘鲍中约83%的中期细胞均检出2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13号和16号染色体的长臂端部。西氏鲍中约7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端部、14号和17号染色体长臂端部。绿鲍中约8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4号、6号和8号染色体长臂的端部。杂色鲍中约6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3号、4号和12号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此外,4种鲍均有少数中期相的45S rDNA位点数高于众数,这提示,除了明确的45S rDNA位点外,4种鲍可能均有若干个不稳定的45S rDNA位点。实验结果丰富了鲍细胞遗传学研究资料,同时为鲍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四川彭州地区养殖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病理学观察

      2019, 43(12):2567-2573. DOI: 10.11964/jfc.20180511284

      摘要 (668) HTML (0) PDF 1019.68 K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期,四川省成都彭州市某虹鳟养殖场暴发流行疾病,导致养殖虹鳟死亡率高达90%。现场采样观察发现患病鱼主要症状为背部发黑,鳔壁、腹膜严重出血,心包积液,空肠、空胃和显著肠炎。同时对病鱼进行细菌学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细菌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病理学观察发现脾脏有典型凝固性坏死,肝脏组织广泛变性、坏死,肠道黏膜下层水肿,肠上皮充血及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脑膜和心外膜水肿。将病鱼的脾组织研磨过滤除菌后,腹腔注射60尾健康虹鳟,注射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计死亡率达85%),试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而对照组无异常。取病鱼的脾脏组织研磨过滤后接种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FHM),细胞感染3 d后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针对编码IHNV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显示,患病鱼、人工感染病鱼和病变细胞均为IHNV阳性,扩增序列与IHNV糖蛋白基因同源性为98.2%。对该病毒分离株的G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亚洲分离株聚为一簇,属于JRt基因型。

    • 龙须菜卤代烷烃脱卤酶基因的转录及原核表达

      2019, 43(12):2468-2475. DOI: 10.11964/jfc.20181011496

      摘要 (730) HTML (0) PDF 1.02 M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卤代烷烃脱卤酶(HLD)是一类能降解卤代脂肪化合物的酶,为今后将藻类HLD用于环境中卤素化合物的降解提供资料,本实验利用生物信息学、荧光定量PCR和pET28a表达系统对大型红藻龙须菜中HLD的酶学特性、转录表达和原核表达进行了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龙须菜中HLD基因(记为GlHLD)开放阅读框长969 bp,理论分子量约为36.33 ku,等电点约为5.53;该GlHLD序列与绳状龙须菜的一条HLD序列(PXF45553.1)完全一致,与绳状龙须菜和皱波角叉菜等红藻优先聚类。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高温下底物1,2-二氯乙烷和植物激素水杨酸可促进GlHLD基因的表达,其表达量分别为常温组的3.64、2.64和2.43倍。GlHLD与pET28a质粒构建的重组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出具有脱卤酶活性的蛋白;该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为16 ℃、0.1 mmol/L IPTG诱导12 h,最后用镍柱对GlHLD蛋白进行了初步纯化。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藻类HLD家族及获得高纯度HLD酶奠定了基础。

    • 不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2019, 43(12):2574-2583. DOI: 10.11964/jfc.20181011509

      摘要 (633) HTML (0) PDF 1.14 M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不冻液处理后的优质养殖石斑鱼在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本研究对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后,测定其在模拟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肌肉微观结构及其在物流条件下的温度曲线、感官评价、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菌落总数和K值的变化,并与空气冻结处理、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不仅可使鱼肉保持新鲜的品质,而且能明显延长常温流通货架期,物流时间可达到80 h,该时间下其TVB-N达到26.88 mg/100 g,K值47.965%,菌落数为5.88 lg (CFU/g),鱼肉肌肉纤维结构完整,接近新鲜鱼肉,感官评价结果好,比静止空气冻结组延长10 h,比无冻对照组延长30 h。本研究可为优质石斑鱼的保藏提供新的保鲜、保真、保质技术,为当前石斑鱼从养殖产地直销到消费者家中的常温物流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 花鲈鳃与鳔器官发育的组织学与形态学观察

      2019, 43(12):2476-2484. DOI: 10.11964/jfc.20180711362

      摘要 (838) HTML (0) PDF 1.33 M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花鲈鳃与鳔器官的发生机制,实验采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接合形态学观察对出膜后1~45 d花鲈胚后发育的鳃与鳔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花鲈仔稚鱼鳃的胚后发育分为4个阶段,鳃原基出现期(0~3 d)、鳃丝分化期(4~14 d)、鳃小片分化期(15~25 d)与鳃器官完善期(26~45 d)。在水温15~18 ℃条件下,花鲈孵化后的第1天,鳃原基出现;孵化后的第15天,仔鱼假鳃上分化出鳃小片结构;孵化后的第25天,仔鱼各鳃弓上均分化出鳃小片结构;孵化后的第45天,稚鱼鳃结构发育完全,与成鱼相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花鲈鳔器官的发育时期分为形成、扩张、充气和退化4个阶段。花鲈初孵仔鱼未出现鳔原基,在孵化1 d后,仔鱼出现鳔原基,5 d后仔鱼鳔开始扩张,11 d后仔鱼鳔充气完成,13 d后仔鱼鳔开始退化。

    • 全球主要渔业国家水产科学研究态势及其热点透视

      2019, 43(12):2584-2596. DOI: 10.11964/jfc.20191012023

      摘要 (669) HTML (0) PDF 896.04 K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客观地揭示全球主要渔业国家水产科学的研究态势及其研究热点,以2000—2018年InCites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文献数据作为统计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文献的增长趋势、被引情况及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等方法,探究全球水产科学的研究态势及其研究热点。结果显示,在水产科学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态势方面,美国的文献数量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现动态波动,近年来略有下降趋势;中国大陆的研究文献基本上呈指数增长,并呈稳步上升趋势,至2018年接近美国的发文数量;其他国家都呈现较为平稳的动态波动。载文期刊分布均符合布拉德福提出的文献离散规律,各国载文量排名在前20的期刊大多为国际顶级期刊,其学术上的影响力较大。优势学科领域基本集中在海洋淡水生物学、兽医学、海洋学、动物学、免疫学、湖沼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但各国侧重点不一致。研究表明,全球主要渔业国家研究热点主要为:①基于生物学参考点的渔业管理与保护研究;② 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评价研究;③开展渔业资源的基础生物学研究;④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研究等主题。各研究热点间均呈现高度融合的现象,促进了综合性交叉学科的发展。

    • 饲料纤维源对大口黑鲈生长、血浆生化指标、肠道抗氧化能力和组织学的影响

      2019, 43(12):2485-2493. DOI: 10.11964/jfc.20190511814

      摘要 (726) HTML (0) PDF 723.94 K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评价纤维源在鱼饲料中的营养生理功能差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豆渣(SF)、发酵豆渣(FF)、羧甲基纤维素(CF)和微晶纤维素(MF)配制成相同纤维水平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饲喂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21.59±0.12) g] 8周,从生长、血浆生化、肠道抗氧化以及组织学等指标比较不同纤维源对大口黑鲈的作用差异。结果显示,CF组大口黑鲈的终末体质量(FBW)、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其他组,而饲料系数(FCR)、肝体比(HSI)和肝脂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CF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同时发现,CF组大口黑鲈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Na+, K+-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而一氧化氮(NO)含量以FF组最高。与其他组相比,CF组大口黑鲈肝脏外观发白,肝细胞空泡化严重,后肠绒毛机械性损伤加剧。研究表明,饲料不同纤维源会显著影响大口黑鲈的肝脏和肠道健康,进而影响其生长性能,而且应重新评估羧甲基纤维素作为水产饲料黏合剂的可行性。

    • 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过程中自噬体与微管相互作用

      2019, 43(12):2494-2500. DOI: 10.11964/jfc.20180811406

      摘要 (679) HTML (0) PDF 771.25 K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方面研究提示自噬在病毒侵染增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虾类自噬研究报道极少,了解虾类细胞自噬将为虾病害免疫研究开辟新的思路。自噬相关蛋白LC3是自噬过程的标志性蛋白,存在于自噬体膜上,前期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红螯光壳螯虾自噬相关蛋白LC3(CqLC3)和微管蛋白α-tubulin (Cqα-tubulin)具有互作关系。为深入揭示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体的运输途径,本实验通过体外重组构建了蛋白表达载体pET-HIS-CqLC3和pET-GST-Cqα-tubulin,并诱导表达,利用亲和层析法分别纯化获得HIS和GST融合表达蛋白HIS-CqLC3和GST-Cqα-tubulin,利用GST pull-down实验验证发现,CqLC3与Cqα-tubulin存在相互作用。微管抑制剂长春新碱解聚微管后,利用MDC染色法检测自噬体发现,红螯光壳螯虾细胞微管解聚破坏后自噬体积累增多,细胞不能正常完成自噬反应,因此可知,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体可通过CqLC3与微管相互作用,微管在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过程中对自噬体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次揭示了虾类细胞自噬反应中自噬体的运输途径,研究结果为虾类细胞自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