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9, 43(1):0-0. DOI: 10.11964/jfc.2019010

      摘要 (1595) HTML (0) PDF 240.18 K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鱼类基因组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9, 43(1):1-14. DOI: 10.11964/jfc.20181211599

      摘要 (2360) HTML (740) PDF 757.29 K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十年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我国在鱼类BAC文库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QTL定位、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结合国际上鱼类基因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比较指出,从2008—2013年,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全面跟跑状态,从2014—2018年,我国水产科学家奋起直追,加快鱼类基因组研究步伐,在短短5年内,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Genetics、Nature上相继发表了半滑舌鳎、鲤、草鱼、牙鲆和海马等养殖鱼类的基因组精细图谱,使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从全面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状态,特别是在个别方向和少数种类上实现了领跑。同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鱼类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展望了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 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与趋势

      2019, 43(1):15-35. DOI: 10.11964/jfc.20181211602

      摘要 (1903) HTML (613) PDF 742.64 K (1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综述了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的应用。以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为分界点,首先回顾了早期水产养殖生物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以及为开展全基因组测序所做的相关基础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水产生物全基因组测序和经济性状遗传基础解析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发展趋势。水产生物经济性状遗传机制高度复杂,从全基因组角度阐明其遗传机制仍有很多难题,但基因决定性状是生物学法则之一,探索这一过程的奥秘引人入胜。

    • 水产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2019, 43(1):36-53. DOI: 10.11964/jfc.20181211592

      摘要 (1932) HTML (644) PDF 850.88 K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产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发展。获得与经济性状连锁的标记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 因此, 本文重点介绍了获得基因/标记技术的进步, 探讨了基因/标记与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论述了准确鉴定性状紧密连锁的基因/标记的难度, 指出难点主要源于基因组对性状的形成具有非常复杂的影响。近十年来, 已有多个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的品种在产业上应用, 表明这项新技术具有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同时指出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包括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不足之处, 其根本原因在于鱼类性状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多变, 从而决定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具有发展阶段论的特征。

    •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2019, 43(1):54-61. DOI: 10.11964/jfc.20180211173

      摘要 (1760) HTML (981) PDF 605.32 K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树突状细胞(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DCs的类型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类DCs的细胞标记。总结了鱼类DCs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形态学观察方法;现有研究表明,鱼类DCs具有吞噬细菌、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D4+T细胞的活化、表达DCs的标记基因、被Toll样受体的配体激活、迁移能力、引起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生物学功能;不同鱼类DCs的分子标记并不完全一样;鱼类的头肾、肾、鳃、皮肤、胸腺、脾、肠等均有DCs的分布。目前,对鱼类DCs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①鱼类DCs目前缺乏明确的细胞标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鱼类DCs的分离、体内分布与功能的研究水平;②加强和完善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掌握各种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方法;③加强鱼类DCs在抗原递呈中的功能研究,对深入分析鱼类免疫机理,合理设计和应用疫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中国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格局现状与分析

      2019, 43(1):62-80. DOI: 10.11964/jfc.20171211092

      摘要 (2075) HTML (746) PDF 951.09 K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开展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体系建设,已在包含湖泊、水库、河流、河口和海洋等不同水域先后建成523处保护区。根据国土类型、水域类型、地理分区、行政区划、水系或海域划分等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现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水域类型分配、空间布局和主要保护对象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内陆水域保护区数量远多于海域保护区数量,而河流型保护区平均面积则显著小于海洋型保护区平均面积,各类型保护区布局有待优化;内陆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以及长江、黄河、黑龙江、淮河、珠江等流域,西南和华南地区相关水系分布较少,保护区空间分布有待改善;黄颡鱼、鳜、翘嘴鲌、鲤、中华鳖等物种被30处以上保护区设为主要保护对象,尚有69种国家级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未被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设置的合理性有待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体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必须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对存在的不足,需要研究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相适应的管理对策,制定发展规划与生态红线,达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优质、健康发展。

    • 蓝色增长背景下的海洋生物生态城市化设想与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2019, 43(1):81-96. DOI: 10.11964/jfc.20180211193

      摘要 (1904) HTML (1020) PDF 1.17 M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为解决过度捕捞、污染、不可持续的沿岸渔业方式对栖息地、栖息地生态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产生的不可逆转破坏,以及传统渔业、养殖业转型难、环境污染大、渔业资源衰退、渔民生计受到威胁等严峻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其中以FAO提出的“蓝色增长”与我国提出的“海洋牧场”理念框架最具针对性与代表性。伴随着新趋势与理念的产生,相关技术必须及时提供支撑。然而,围绕“蓝色增长”与“海洋牧场”的环境整体性与技术可行性及其关键支撑技术,尚未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开发。本文通过对学界海洋牧场建设目标、核心工作以及其潜在问题进行梳理,整合目前“蓝色增长”与“海洋牧场”的主流技术,借鉴城市生态学中这一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学科的相关技术与体系,提出海洋生物的生态城市化设想及海洋生物生态城镇化设想的海洋牧场选址与规划、生境营造、生物资源增殖与行为控制以及管理四大关键技术,并详细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实用性与技术整合的实用性,以期为海洋牧场相关研究者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撑与参考。

    • 我国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与实施途径

      2019, 43(1):97-104. DOI: 10.11964/jfc.20181211596

      摘要 (1979) HTML (736) PDF 561.92 K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蓝色粮仓建设对保障食物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催生新兴产业、彰显国家权益、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突破产业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科技和产业背景下,如何卓有成效地构建蓝色粮仓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明确了蓝色粮仓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蓝色粮仓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实现渔业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以及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总体目标,从聚焦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链,坚持原创驱动、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强化集成示范、支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实施途径,即按照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谋划,陆海统筹布局,针对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流通加工五大产业类型需求,实施良种引领、空间拓展、技术升级、产业示范四大行动,建立智慧养殖、智能捕捞、绿色加工三大体系,满足优质蛋白供给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大需求,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蓝色粮仓。

    • 多维视角下的新时代水产养殖业发展

      2019, 43(1):105-115. DOI: 10.11964/jfc.20180911441

      摘要 (1736) HTML (837) PDF 785.38 K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经济因素的驱动,我国水产养殖规模和集约化水平在快速扩大和提高,同时,土地、淡水和鱼粉等资源制约日趋明显,氮磷排放、碳足迹、生态足迹在迅速增大,因此,我国水产养殖业需要生态集约化发展。从多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可以推知,内陆大水域未来仅适于发展不投饲的养殖种类或称净水渔业,近岸(10 m以浅、距岸2 km以内或有遮蔽的海域)可发展不投饵的贝、藻养殖和增殖,离岸(距岸2 km以外、水深10~50 m)应增殖、养殖并举,深远海养殖(50 m以深、高海况开放海域和12 n mile以外的专属经济区海域)大有可为,陆基池塘生态集约化改造和陆基循环水养殖的阳光工厂化改造任重道远。

    • 发酵工程与轻工生物技术的创新任务和发展趋势

      2019, 43(1):206-210. DOI: 10.11964/jfc.20181011510

      摘要 (1593) HTML (640) PDF 571.08 K (1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业生物技术的任务是把生命科学发现转化为工业产品、系统和服务,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发酵工程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重塑发酵工业和轻工业。本文系统总结了发酵工程在大宗发酵产品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节能减排、食品加工过程安全问题解决和功能营养品生物制造四个方面的创新任务。最后,本文展望了发酵工程的发展趋势,发酵智能化技术与装备体系和发酵智能化工业新模式将引领发酵工程领域的未来。

    • 渔业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展望

      2019, 43(1):211-231. DOI: 10.11964/jfc.20181011512

      摘要 (1681) HTML (783) PDF 786.64 K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渔业管理一直是世界各渔业国家所面临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渔业的特点,指出中国的渔业管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为复杂、更为困难,描述了中国渔业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中国渔业政策的发展脉络,指出在中国的渔业发展中渔业政策对渔业生产始终起着指导和推动的作用,认为中国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为基本框架,层次结构完备,措施有力,不断完善和强化的渔业管理制度。然后,介绍了渔业管理的主要理论,梳理了中国学者对渔业管理研究的主要文献,指出中国通过水产养殖支撑不断增长的水产品消费需求,成功解决了水产品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对减少捕捞野生渔业资源发挥了重大作用。文章归纳了中国渔业管理的主要制度和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述,认为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引进先进的渔业管理理念,促进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五大产业蓬勃发展,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不断加大,依法治渔能力显著提升;但是由于中国渔业的特点和渔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渔业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的渔业发展规划,展望了中国的渔业管理将朝着渔业资源总量控制、强化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的方向发展。

    • 新加坡观赏鱼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9, 43(1):116-127. DOI: 10.11964/jfc.20180911442

      摘要 (2014) HTML (1577) PDF 914.00 K (1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加坡是一个小岛国,农业用地及用于养鱼的海域面积均很有限。但新加坡观赏鱼产业相当独特和成功,是世界第一观赏鱼出口国,向80多个国家出售超过1 000种鱼类,2016年的年收入达到4 300万美元。该产业的成功主要源于其在许可证颁发,生物安全控制,养殖,包装,运输和疾病控制等各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特征。新加坡正在努力驯养和培育许多高价值的海洋物种和新的淡水物种,并开发新型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上游研究侧重于开发和使用基因组工具来培育新品种并维持野外种类的遗传多样性。但由于养殖鱼类的空间有限,邻国竞争激烈,该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其市场份额正在减少。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总结新加坡观赏鱼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讨论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保持该产业领先地位的建议。

    • 鱼类脂肪酸β-氧化研究进展

      2019, 43(1):128-142. DOI: 10.11964/jfc.20181211589

      摘要 (2093) HTML (1143) PDF 775.98 K (1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肪酸β-氧化是动物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在动物生理活动的能量供应和代谢内稳态的维持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哺乳动物中,关于脂肪酸β-氧化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是在鱼类中,脂肪酸β-氧化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水产养殖业对提高饲料脂肪分解供能和降低鱼体脂肪的要求日益迫切,鱼类脂肪酸β-氧化反应及其组成和调控体系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产业界的关注。为此,本文从鱼类脂肪酸β-氧化体系组成和关键酶系、β-氧化的组织和底物特异性、β-氧化体系调控因子以及鱼类脂肪酸β-氧化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全面综述了鱼类脂肪酸β-氧化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鱼类脂肪酸β-氧化反应及其组成和调控体系在鱼类与哺乳动物之间,乃至不同鱼种之间的异同,以期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鱼类脂代谢与调控体系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鱼类肠道菌群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2019, 43(1):143-155. DOI: 10.11964/jfc.20181011476

      摘要 (1703) HTML (605) PDF 926.74 K (1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肠道发育、抵抗病原入侵、调节机体能量吸收和脂质代谢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鱼类学研究中,由于种类繁多、食性差异大、生存环境复杂多变,导致鱼类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总结常见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鱼类饵料组成、水环境因子、物种、基因型、发育阶段、养殖模式及投喂策略对鱼类肠道菌群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期为鱼类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2019, 43(1):156-167. DOI: 10.11964/jfc.20180411228

      摘要 (1787) HTML (899) PDF 934.48 K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原生纤毛类寄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并导致死亡,给海水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刺激隐核虫体表寄生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鱼类黏膜免疫机制的良好病原模型,可为高效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展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已有研究表明,受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斜带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上清液能使幼虫发生阻动,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时,多种免疫细胞如NC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寄生虫周围聚集,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量在寄生虫感染部位上调,暗示其调节的免疫细胞也参与抗虫免疫;此外,研究发现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和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和滋养体均具有杀灭作用,已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免疫实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是可行的。

    •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

      2019, 43(1):168-187. DOI: 10.11964/jfc.20181011472

      摘要 (1871) HTML (856) PDF 957.41 K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简要概述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鱼类病毒、虾类病毒、两栖和爬行动物病毒等。此外,本研究还展望了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 水产加工副产物源抗氧化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9, 43(1):188-196. DOI: 10.11964/jfc.20180811427

      摘要 (1715) HTML (574) PDF 609.42 K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是水产资源大国,近年来的水产加工业发展较快,产生了大量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其中许多副产物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通过酶解得到不同功能性活性肽,进而实现高值化的利用。提高对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对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制备抗氧化肽的来源、抗氧化肽分离纯化方法、抗氧化检测评价方法以及抗氧化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水产品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9, 43(1):197-205. DOI: 10.11964/jfc.20180911453

      摘要 (1693) HTML (888) PDF 635.99 K (1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新的加工技术势在必行。冻干食品以其优良的营养品质,易流通、贮藏和方便食用,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水产品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前处理工艺(切片处理、超声波处理、浸渍处理、涂膜处理等)、冻干工艺参数(预冻工艺参数、干燥条件等)、品质变化(感官、质构、营养、风味、滋味、复水性)和品质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并重点探讨水产品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今后的研发趋势,为水产真空冷冻干燥制品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