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4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8, 42(6):0-0. DOI: 10.11964/jfc.2018060

      摘要 (1292) HTML (0) PDF 321.48 K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厄尔尼诺年春季中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

      2018, 42(6):912-921. DOI: 10.11964/jfc.20170710907

      摘要 (1696) HTML (629) PDF 1.80 M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厄尔尼诺年春季(2016年3—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72尾鸢乌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厄尔尼诺现象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厄尔尼诺年间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为59.5~207.5 mm,优势胴长组为90~150 mm,占样本总数的66.24%;雄性胴长范围为56.5~236.5 mm,优势胴长组为60~120 mm,占样本总数的78.81%,雌雄样本优势胴长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样本体质量范围为7~318 g,优势体质量组为20~140 g,占样本总数的70.18%;雄性体质量范围为7~381 g,优势体质量组为0~80 g,占样本总数的92.14%。雌性鸢乌贼净重比例范围为46.59%~86.67%,平均为70.19%;雄性为42.86%~91.11%,平均为73.12%。不同性别间鸢乌贼胴长与体质量、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胴长与体质量、净重的生长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雄性则均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全部鸢乌贼样本的性别比例为41.43∶58.57,雄性样本多于雌性样本;雌雄样本的性成熟度主要以Ⅰ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1.7%和85.79%。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胃含物主要包括头足类、中上层鱼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等。厄尔尼诺年间中沙群岛海域的平均表温较上一年度偏低0.213 ℃,可能会对该海域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使其个体变小。

    • 九孔鲍MSTN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

      2018, 42(6):817-827. DOI: 10.11964/jfc.20171010990

      摘要 (1549) HTML (606) PDF 930.08 K (2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TGF-β)中参与动物肌肉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为了解MSTN基因在九孔鲍中的功能,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九孔鲍右侧壳肌中获得了MSTN基因cDNA全长,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了MSTN在各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九孔鲍cDNA全长3 755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324 bp,3'非编码区(3'UTR)1 985 bp,开放阅读框(ORF) 1 446 bp,编码48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4.96 ku,理论等电点pI为9.41;具有N端信号肽(1~17 aa)、TGF-β前肽区域(157~367 aa)和成熟肽区域(379~481 aa),以及蛋白酶水解位点RRPR (364~368 aa)和C端生物活性区9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符合TGF-β超家族蛋白典型结构特征,且预测到2个新的蛋白酶水解位点RQRR (120~124 aa)、RYRR (235~239 a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九孔鲍MSTN基因和红鲍MSTN基因聚为一支。qRT-PCR结果表明,九孔鲍MSTN基因在检测的6个组织中均表达,且在足、右侧壳肌、外套膜中高表达,在鳃、性腺、肝脏中低表达;在检测的7个发育时期均表达且在受精卵、原肠胚、稚鲍时期高表达,在卵、4细胞期、8细胞期、幼鲍时期表达量较低。研究表明MSTN基因可能在九孔鲍肌肉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 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2018, 42(6):922-931. DOI: 10.11964/jfc.20170710905

      摘要 (1411) HTML (626) PDF 980.55 K (1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6年9月和11月对我国北方典型筏式养殖海湾—桑沟湾的筏式贝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了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分析了底栖动物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了解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36种,软体动物12种,节肢动物门甲壳类和全足类16种,棘皮动物3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贝藻区的绝对优势种为刚鳃虫和长叶索沙蚕,网箱区的绝对优势种为异足索沙蚕和多丝独毛虫。生物量和丰度的特性为9月网箱区>11月网箱区>9月贝藻区,多样性指数的趋势相反。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底质有机碳、总磷、硫化物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有关,桑沟湾大规模养殖活动对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β-葡聚糖对低氧胁迫下大黄鱼幼鱼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

      2018, 42(6):828-837. DOI: 10.11964/jfc.20170610877

      摘要 (1437) HTML (789) PDF 896.73 K (2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β-葡聚糖对低氧胁迫下大黄鱼幼鱼肝脏中丙二醛(MDA)、抗氧化酶(Cu/Zn-SOD、CAT、GPx和GR)活性和基因水平及核转录因子Keap1和Nrf 2基因水平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为(76.53±0.74) g的大黄鱼幼鱼腹腔注射浓度为0或5 mg/kg体质量的β-葡聚糖0.1 mL,再暴露在溶解氧浓度为1.5或7.0 mg/L的水体中24 h。结果显示,β-葡聚糖在常氧环境下对MDA不产生影响,但β-葡聚糖可减少低氧胁迫下大黄鱼幼鱼MDA的含量,表明β-葡聚糖可缓解低氧胁迫对大黄鱼幼鱼的氧化损伤。Nrf 2基因水平与抗氧化酶基因水平成正相关,表明Nrf 2参与了低氧胁迫下大黄鱼幼鱼抗氧化反应。Nrf 2基因水平与Keap1基因水平成负相关,表明Keap1在调节Nrf 2参与抗氧化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β-葡聚糖可缓解大黄鱼幼鱼低氧胁迫诱导的氧化损伤,核转录因子Nrf 2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基于C-R模型比较大菱鲆快速生长品系和普通养殖群体的生长特征

      2018, 42(6):932-940. DOI: 10.11964/jfc.20170710891

      摘要 (1362) HTML (628) PDF 813.87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规模家系选育技术也称为现代育种技术,具有选择效率高、可抑制遗传衰退等优点,是进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的基础。基于此,采用这项技术开展了大菱鲆快速生长性状遗传改良研究。为了系统评估大菱鲆快速生长选育的育种成效,运用C-R模型分别对选育出的大菱鲆快速生长品系和普通养殖群体的非线性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选育出的大菱鲆快速生长品系和普通养殖群体的生长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快速生长品系和普通养殖群体C-R模型的拟合度、拐点月龄、拐点体质量、最大月增体质量分别为0.999和0.997、15.228和16.858月龄、716.712和619.862 g、111.711和78.061 g;快速生长品系的瞬时生长率、瞬时生长加速率、相对生长率分别在4.5~25月龄、3~13.8月龄、3~15月龄,高于普通养殖群体,在其他相应阶段,快速生长品系的瞬时生长率和瞬时生长加速率低于普通养殖群体,而相对生长率无显著差异;快速生长品系的始速点、拐点和终速点均比普通养殖群体提前,并且快速生长期时间区间长度(12.35月龄)小于普通养殖群体(15.28月龄),其对应的体质量区间长度(1 187.680 g)大于普通养殖群体(1 027.120 g),即基于家系选育技术获得的大菱鲆快速生长品系在较短的快速生长时间区间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净增体质量,取得了更大的遗传进展。

    • 锌对团头鲂幼鱼血清1H NMR代谢组的影响

      2018, 42(6):838-845. DOI: 10.11964/jfc.20170410789

      摘要 (1383) HTML (792) PDF 797.53 K (1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发掘团头鲂对锌(Zn)敏感的代谢标志物,以3种Zn含量分别为7.4、32.1和332.4 mg/kg的半纯化饲料(分别标记为L、M和H组),喂养初始体质量为(3.6±0.1) g团头鲂12周,应用1H(氢谱)核磁共振波谱法(1H NMR)检测团头鲂血清代谢物的种类和浓度,再用最小二乘法判别(PLS-DA)和变量重要性(VIP)分析3个处理团头鲂血清的代谢轮廓和主要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血清中52种代谢物被定性和定量,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3种、有机酸16种、糖类4种、核酸组分4种、维生素3种和其他组分2种,经PLS-DA和VIP分析,3组的代谢轮廓相异,其中L组血清中脯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和葡萄糖含量较M组高,H组血清中则有12种氨基酸和葡萄糖含量较M组高。差异代谢物依次为脯氨酸、乳酸、葡萄糖、丙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肌酸、反式-4-羟基-L-脯氨酸、牛磺酸、丝氨酸、τ-甲基组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甘露糖。以上结果显示,饲料中Zn缺乏和过量会抑制团头鲂的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脯氨酸、乳酸和葡萄糖是团头鲂对Zn敏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不同月龄缢蛏新品种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2018, 42(6):941-949. DOI: 10.11964/jfc.20171111056

      摘要 (1531) HTML (1068) PDF 729.51 K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检测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不同月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随机选取4、9、11月龄缢蛏个体60个以上,测量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活体质量(W),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与4、11月龄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长,分别为0.911、0.631,与9月龄活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高,为0.65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4、9、11月龄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壳长(0.562)、壳宽(0.433)、壳高(0.394),决定系数与以上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4、9、11月龄缢蛏活体质量(W)的最优回归方程:W4=–0.756+0.039SL+0.112SWR2=0.849;W9=–10.622+0.095SL+0.404SH+0.644SWR2=0.631;W11=–23.772+0.207SL+0.805SH+0.587SWR2=0.909。研究结果为缢蛏人工选育过程中的亲贝选择和产量预测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 抑食金球藻对翡翠贻贝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018, 42(6):846-853. DOI: 10.11964/jfc.20170810923

      摘要 (1314) HTML (571) PDF 1.08 M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单种抑食金球藻及其与亚心形四爿藻的混合藻为实验组,以亚心形四爿藻为对照,探究抑食金球藻对翡翠贻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抑食金球藻显著影响翡翠贻贝的SOD活性、MDA和GSH含量,各实验组均表现出诱导升高与抑制降低交替出现的规律。单种高、中浓度的抑食金球藻在短期(3 h)内即可对翡翠贻贝的SOD活性产生影响,混合藻组中的SOD活性上升较慢,说明亚心形四爿藻可以延滞氧化还原系统的反应时间。各实验组翡翠贻贝GSH含量在2 d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混合藻组与单种抑食金球藻组相差不大,提示亚心形四爿藻对抗氧化还原损伤并未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 运用生物能量学模型预测草鱼生长、饲料需求和污染排放

      2018, 42(6):950-967. DOI: 10.11964/jfc.20170510828

      摘要 (1599) HTML (527) PDF 1.07 M (1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预测不同生长阶段草鱼生长性能、饲料需求量和污染排放量,提高草鱼投喂管理水平,本研究运用特定增长率(SGR)、日增长率(DGC)、日均增重(ADG)和热积温系数(TGC)等生长模型计算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并通过计算定期采样中实际观测值和预测值最小残差平方和法选出最优生长模型。饲料需求模型通过估算鱼类消化能需求量决定,根据能量收支原理,通过计算鱼体储积能(RE)、基础代谢能(HeE)、摄食热增能(HiE)以及尿液和鳃的代谢能(UE+ZE),来估算草鱼的消化能,再根据所用饲料的消化能含量来确定草鱼对饲料的需求量。草鱼污染物排放主要采用营养物质平衡法计算。在模型验证时,以粗蛋白分别为33%、28%、23%的饲料投喂不同生长阶段的草鱼,将草鱼体质量和饲料系数(FCR)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生长模型(SGR、ADG、DGC)相比,调整后的TGC模型能更精确预测草鱼的生长情况;草鱼体质量和FCR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显著相关;每生产1 t鱼(体质量为0.5~2 500 g),其消化能需求量约为1.55×107 kJ,消耗1 t饲料或生产1 t鱼所排放的总固态污染物分别为440和623 kg。研究表明,该复合性营养模型可以有效地估计实际养殖中草鱼生长、饲料需求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有望为草鱼差异化上市、节省饲料成本、减少饲料浪费以及养殖场的污染评价提供有效的预判工具。

    • Cu2+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免疫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2018, 42(6):854-862. DOI: 10.11964/jfc.20170810931

      摘要 (1377) HTML (878) PDF 793.69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铜离子(Cu2+)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在室内水槽(200 L)中进行为期60 d的浸泡实验。实验设置测试组(0.02 mg/L Cu2+)和对照组(自然海水),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每个水槽养殖20只海胆(13.58±0.79) g。实验中期和末期分别测定海胆增重率(WGR)、性腺指数(GI)、抗氧化酶活性和主要卵黄蛋白基因(MYP)表达量。结果显示,30 d时,测试组的WGR和GI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60 d时测试组的WGR和GI显著低于对照组;60 d时,测试组海胆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均显著低于30 d时的对应值,而丙二醛(MDA)含量较30 d时有所升高;60 d时,测试组抗氧化能力总体高于对照组,其中体腔液中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2次取样中,测试组性腺中MYP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测试组消化道中MYP基因的表达量却显著高于对照组。60 d时,测试组海胆体腔细胞中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体腔液上清液中总蛋白含量在测试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铜离子能够引起氧化应激,降低海胆的增重率和性腺指数,这可能是通过抑制性腺MYP表达量及阻碍MYP从消化道向性腺正常转运所致。

    • 亚热带网箱区底播仿刺参养殖周期内生理生态学特征

      2018, 42(6):863-869. DOI: 10.11964/jfc.20170710895

      摘要 (1522) HTML (932) PDF 642.07 K (1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现场条件下研究了亚热带网箱区底播养殖仿刺参的生理生态学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网箱区底播的仿刺参耗氧率变化范围为0.012~0.016 mg O2/(g·h),各时期数据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在实验期间仿刺参维持基本代谢的能量消耗随时间变化不大;对照区5月仿刺参的耗氧率显著高于2、3、6月,表明对照区仿刺参夏眠初期能量消耗较大。2、3月网箱区仿刺参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区,表明冬季网箱区底播仿刺参代谢更为活跃。网箱区底播仿刺参排氨率随着时间不断下降,2月排氨率[(0.061±0.009) μmol/(g·h)]显著高于5月[(0.045±0.011)μmol/(g·h)])和6月[(0.035±0.007)μmol/(g·h)],这是因为冬、春季节水温更适宜仿刺参生长,该阶段仿刺参摄食活跃,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箱区高质量的食物。5月以后网箱区仿刺参进入夏眠状态,肠道逐渐萎缩,其排氨率也随之降低。对照区仿刺参排氨率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表明其营养状态不佳。各时期网箱区和对照区的O/N比值均为10~30,表明仿刺参新陈代谢底物包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或者脂质。其中,2—5月网箱区刺参O/N比值相对于对照区较低,表明该阶段网箱区仿刺参新陈代谢底物中蛋白质所占比例较多,这与该时期网箱区较高的食物质量相对应。

    • 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物对泥鳅免疫特性的影响

      2018, 42(6):968-974. DOI: 10.11964/jfc.20170710903

      摘要 (1457) HTML (612) PDF 1.01 M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对泥鳅免疫特性的影响及其在泥鳅体内的代谢分布情况,通过在泥鳅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喂养40 d,检测泥鳅消化酶活性、血清和肝脏生理生化指标,运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FITC标记的带鱼酶解亚铁螯合肽在泥鳅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亚铁螯合肽添加量为2 g/kg时,脂肪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量为1 g/kg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实验组胰蛋白酶活性相比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清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在添加量为2 g/kg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对与正常对照组,过氧化氢酶在添加量为1 g/kg表现为显著性差异,2 g/kg的添加量表现为极显著性差异;丙二醛在添加量为2 g/kg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活体成像技术发现FITC标记的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会较长时间滞留在泥鳅体内,荧光强度主要集中在泥鳅身体上部,推测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被泥鳅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肝脏、胆囊等器官内。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2 g/kg的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能提高养殖泥鳅的消化道酶活性,增强泥鳅的非特异性免疫。

    • 黄海大头鳕0龄幼体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 42(6):870-880. DOI: 10.11964/jfc.20170710899

      摘要 (1415) HTML (703) PDF 1.66 M (1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头鳕是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沿岸海域的重要经济和生态种,研究其幼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有助于了解大头鳕的种群动态。本实验根据2016年6月、8月、10月、12月在黄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研究了黄海大头鳕种群幼体的生长规律;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方法,分析了该海域大头鳕幼体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黄海大头鳕幼体为正异速增长,体质量增长较快,b值为3.316 1。黄海大头鳕0龄幼体主要在底层盐度31.7~33.3、底层水温6.6~12.1 ℃、深度35.8~87.2 m、底质为细粉砂或黏土质软泥底质的海域中生活。研究表明,大头鳕幼体分布的季节变化与黄海冷水团的季节演变过程具有同步性。对大头鳕幼体密度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底层水温、底质、底层盐度,而深度对大头鳕幼体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 鳙和棕点石斑鱼冷藏过程中ATP关联化合物的变化

      2018, 42(6):975-983. DOI: 10.11964/jfc.20171111049

      摘要 (1777) HTML (807) PDF 1.03 M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鳙和棕点石斑鱼贮藏过程中ATP关联产物含量的变化,本研究以高氯酸溶液作为蛋白沉淀剂,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4±1) ℃和(0±1) ℃贮藏条件下鳙和棕点石斑鱼体内6种ATP关联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4±1) ℃条件下,2种鱼体内的ATP都快速降解;ADP、AMP含量则始终较低;IMP含量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鳙体内HxR含量相对较高,棕点石斑鱼体内HxR含量较少;Hx在4 d后即开始大量生成。在(0±1) ℃条件下,2种鱼肉中ATP同样很快降解,ADP、AMP含量少;IMP降解速率变缓;2种鱼中HxR生成和分解速率皆变缓;Hx生成速率较为平稳。鳙以IMP、HxR为限速步骤,棕点石斑鱼以IMP为限速步骤。研究表明,不同的贮藏温度对ATP的降解影响较小,但对其关联产物的变化速率有较大影响,且不同鱼种间ATP关联产物降解规律也有所不同。

    • 东、黄海星康吉鳗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2018, 42(6):881-888. DOI: 10.11964/jfc.20171111040

      摘要 (1930) HTML (633) PDF 1.28 M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2011年、2016年和2017年在东、黄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星康吉鳗的生长参数、死亡系数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星康吉鳗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和生长方程的拟合结果表明,其条件因子a估计值为4.5×10–4,其异速生长系数b的估计值为3.3。其渐近体长L的估计均值为102 cm,生长速率K的均值为0.21/年,理论上体长为零时的年龄t0估计均值为–0.19。通过Pauly经验公式求得星康吉鳗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33。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求得总死亡系数为3.36,进而求得现阶段的捕捞死亡系数(F)为3.03,开发率高达90%。此外求得现阶段星康吉鳗的开捕体长为30 cm,对应的开捕年龄为1.47龄,远小于其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3.70龄)和临界年龄(3.39龄)。本研究根据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估计其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开捕体长的情况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曲线,并估算其生物学参考点。随F增加,YPR先增加到最大值,再逐渐减小。现阶段星康吉鳗的YPR为27.14,而当M为0.33时Fmax估计值为0.38,YPRmax为52.89,即将F降低为1/8,可获得将近2倍的YPR;对应的F0.1为0.255,比Fmax降低了三分之一,YPR0.1(50.38)只比最大值降低了不足5%。M越大,求得的生物学参考点越大,可获得的YPR越小;当开捕体长增加时,FYPR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现阶段中国东黄海星康吉鳗的开发率过高,开捕体长过小,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为了维持星康吉鳗种群的生态健康、实现该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大幅削减其捕捞强度,降低捕捞死亡系数,同时增加开捕体长。

    • 基于GC-MS联用技术分析传统鱼露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分变化

      2018, 42(6):984-995. DOI: 10.11964/jfc.20170710908

      摘要 (1618) HTML (584) PDF 684.70 K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鱼露在不同发酵时间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以及脂肪酸对传统鱼露的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技术分析鱼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在5个不同发酵时间点的鱼露样品中共检测出7大类56种挥发性化合物,并用内标法对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量。以OVA值为依据,从56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12种对鱼露风味轮廓贡献显著的主体呈香化合物如3-甲硫基丙醛等。鱼露的主体特征风味可描述为蘑菇香味、土豆香味、麦芽香味、香草味、水果香味和鱼腥味。鱼露中的脂肪酸主要分布范围为C15~C26,不饱和脂肪酸(UFA)相对含量高达67.23%。在鱼露发酵过程中,风味相关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变化较为显著,与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证明不饱和脂肪酸是鱼露发酵过程中产生特征风味的重要前体物质。

    • 海州湾双斑蟳栖息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 42(6):889-901. DOI: 10.11964/jfc.20170610878

      摘要 (1607) HTML (915) PDF 1.46 M (1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双斑蟳栖息分布规律,实验根据2011—2016年多个季度航次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以及随机森林3种物种分布模型(SDMs)方法,结合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累积偏差解释率和交叉检验等评判指标筛选和构建了双斑蟳栖息分布模型,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双斑蟳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模型在解释因子与响应变量间的关系上基本一致;其中GAM在模型拟合上具有优势,而随机森林的预测性能明显高于传统的GLM和GAM。双斑蟳相对渔获量在年份和月份间的变异性最为显著,两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在18%和3.8%以上。水深和表层盐度对双斑蟳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大,均与双斑蟳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双斑蟳分布总体呈现冬季相对较高,夏季东北部海域高、西南部低的特点,与海州湾水深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本研究还根据FVCOM(finite-volume coasta ocean model)模拟环境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分布模型估计了双斑蟳在海州湾海域2011年各个季节的空间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 基于成像声呐的鱼类三维空间分布

      2018, 42(6):996-1005. DOI: 10.11964/jfc.20170510831

      摘要 (1473) HTML (723) PDF 2.14 M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海洋牧场中鱼群的三维空间分布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成像声呐进行位置计算的方法。将成像声呐固定在船舷外侧的水下,并保证波束发射方向和声呐移动方向一致,通过走航的方式采集水下鱼群信息。首先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包括图像构建、背景去除、目标提取等,然后利用基于交互式多模型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对水下目标进行关联处理,得到同一个目标在声呐水平视场中不同帧图像中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连续两帧图像中目标位置关系计算目标的空间坐标,最后结合关联算法获得多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以及深度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获取鱼群在水下的三维运动轨迹及其分布情况,这将为鱼类行为分析以及海洋牧场的资源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