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42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8, 42(11):0-0. DOI: 10.11964/jfc.20181100

      摘要 (1028) HTML (0) PDF 317.93 K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急性氨氮暴露对大弹涂鱼炎性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8, 42(11):1704-1710. DOI: 10.11964/jfc.20170610858

      摘要 (1192) HTML (678) PDF 788.66 K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大弹涂鱼炎性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挑选初始体质量为(15.14±0.05) g的健康大弹涂鱼幼鱼180尾,进行96 h的急性氨氮胁迫实验。结果显示,大弹涂鱼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为8.99 mg/L总氨氮(0.11 mg/L非离子氨,T-AN);氨氮胁迫后TNF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于12和96 h时显著上调,96 h时表达量达到0 h时的2倍;IL-1基因的mRNA表达量12 h时显著上调,为0 h时表达量的6倍;氨氮胁迫后IL-6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于12和96 h时显著上调,表达量达到0 h时的1.5倍;氨氮胁迫后IL-8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24 h时出现显著下调。研究表明,大弹涂鱼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为8.99 mg/L总氨氮;半致死浓度的氨氮胁迫48 h后,TNFIL-1、IL-6和IL-8基因的mRNA表达量持续升高,推测过度炎性应激可能是导致鱼类氨中毒死亡的原因之一。

    • 纳米ZnO和常规ZnO、ZnSO4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比较

      2018, 42(11):1804-1816. DOI: 10.11964/jfc.20171211076

      摘要 (1226) HTML (688) PDF 1008.73 K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纳米ZnO、常规ZnO和ZnSO4对斑马鱼氧化应激毒性的强弱,探究纳米ZnO的毒性作用与其释放的Zn2+和本身特性的关系,研究了纳米ZnO、常规ZnO、ZnSO4对斑马鱼肝脏、肠、鳃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将斑马鱼分别暴露于纳米ZnO、常规ZnO、ZnSO4水体中,在4、24和96 h后,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斑马鱼肝脏、肠、鳃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实验组中肝脏、肠和鳃中BaxBcl-2、TNF-α及IL-6 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纳米ZnO、常规ZnO、ZnSO4均引起斑马鱼各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使组织中凋亡基因和炎症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激活生物体内的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途径,引起细胞死亡或机体炎症,其中纳米ZnO的致氧化损伤作用最强。研究表明,纳米ZnO对斑马鱼的氧化应激毒性强于常规ZnO和ZnSO4,而纳米颗粒本身特性是导致纳米ZnO毒性作用的主要原因。

    • 菲律宾蛤仔福建与广东群体的双列杂交

      2018, 42(11):1711-1718. DOI: 10.11964/jfc.20171011011

      摘要 (1135) HTML (657) PDF 499.29 K (1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9月–12月,以菲律宾蛤仔福建养殖群体和广东野生群体子一代为亲本,开展了双列杂交实验,建立了两个自交组和两个杂交组,研究了杂交子代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均有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但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幼虫期的生长受母体效应影响显著,稚贝期的生长杂交效应主要受交配方式影响。相反,幼虫期的存活受配对方式影响最显著,稚贝期的存活受卵源影响显著。在幼虫期,杂交组与自交组在生长和存活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稚贝期,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壳长和壳高在30日龄以后,正反交组的平均生长速率显著快于自交组。在40日龄时,壳高和壳长总杂交优势值达到最大,分别为25.64和27.00。这可能是因为杂种优势的表达具有时期差异性。在幼虫期,福建自交组表现出最高的存活率,为36.45%±1.85%;稚贝期,广东自交组存活率最高,为52.27%±2.13%。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未观测到杂种优势,这可能是由于两个杂交亲本群体与存活相关的基因频率无差异或者检测次数较少所致。

    • 异育银鲫武汉单极虫病发生、发展、消退和消失的病理变化与PCR分析

      2018, 42(11):1817-1828. DOI: 10.11964/jfc.20171211082

      摘要 (1415) HTML (621) PDF 1.03 M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武汉单极虫病疾病过程和病理变化等特点,根据患病异育银鲫体表孢囊内有无成熟孢子和成熟孢子的崩溶解程度,将该病划分为发生、发展、消退和消失4个疾病时期,并分别进行病理变化观察和巢式PCR分析。结果发现,发生期的病鱼体表刚形成的孢囊使鳞片和皮肤微微隆起,孢囊乳白色,孢囊内分布着正在繁育逐渐增多的营养体,尚未出现成熟孢子;发展期的病鱼孢囊内已出现成熟孢子,孢囊逐渐增多增大,其表面黑色素细胞增加而呈灰黑色,感染强度高的病鱼出现死亡或畸形;消退期的成熟孢子通过破裂孢囊流入水体或不同步地崩溶解而减少直至全部溶解,孢囊随之逐渐缩小,使得黑色素细胞更为密集,此时期病鱼病情减轻不再出现死亡现象;消失期的病鱼孢囊平坦,内已无成熟孢子,只残留逐渐减少的成熟孢子崩溶解物质,黑色素细胞逐渐减少,最后原孢囊部位被结缔组织取代。巢式PCR分析结果表明,巢式第一轮和第二轮PCR在4个疾病时期都分别能扩增出1 584和853 bp的武汉单极虫目的条带,但在消失期的后期只有巢式第二轮PCR扩增出853 bp目的条带,说明残留的核酸物质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后原孢囊部位巢式PCR扩增已无条带出现。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武汉单极虫寄生部位在4个疾病时期的病理变化特点,而且明确了疾病消退和消失的2种方式,孢囊内成熟孢子通过破裂孢囊进入水体的方式和首次发现的孢囊内成熟孢子通过崩溶解的方式。

    • 三角帆蚌hcSRCR1基因的克隆及在不同壳色选育系中的表达模式

      2018, 42(11):1719-1728. DOI: 10.11964/jfc.20171211107

      摘要 (1237) HTML (645) PDF 927.03 K (1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道夫受体(SR)是一类对化学修饰的脂蛋白具有很强结合活性的糖蛋白家族。本研究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三角帆蚌hcSRCR1基因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00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8.16 ku,理论等电点为5.55;预测含有2个SRCR结构域和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SRCR1 mRNA和蛋白表达模式基本相同,均在三角帆蚌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普遍较低,且在紫色选育系外套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选育系。外套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cSRCR1基因主要在外套膜外褶的内、外上皮细胞层以及腹膜处的上皮细胞层中表达。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cSRCR1基因与贝壳珍珠质颜色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珍珠颜色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 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幼虫变态的诱导

      2018, 42(11):1729-1736. DOI: 10.11964/jfc.20171211081

      摘要 (1358) HTML (876) PDF 821.93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本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单体苗种生产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阐明了岩牡蛎单体苗种的最适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密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能显著诱导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最适诱导浓度为5×10–5 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1 h,提高诱导浓度和延长诱导时间导致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稚贝壳高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对低于8个/mL幼虫密度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但稚贝壳高和存活率在8个/mL的培育密度下显著低于0.5~4个/mL,研究表明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岩牡蛎单体时,可大批量处理眼点幼虫,但稚贝充气培养的最适培养密度应不高于4个/mL。

    • 凡纳滨对虾LvRab5B蛋白与IHHNV病毒蛋白的互作

      2018, 42(11):1829-1839. DOI: 10.11964/jfc.20170810929

      摘要 (1087) HTML (595) PDF 1.82 M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LvRab5B蛋白在凡纳滨对虾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实验分别构建了LvRab5B蛋白在昆虫和酵母细胞中的融合表达载体,将不同的载体导入不同的细胞中,利用免疫荧光和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研究了LvRab5B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以及LvRab5B蛋白与病毒IHHNV之间的互作关系;通过qRT-PCR方法研究了该蛋白在健康对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凡纳滨对虾分别感染IHHNV和WSSV后不同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LvRab5B基因融合蛋白能够在昆虫细胞中表达;LvRab5B蛋白与IHHNV病毒衣壳蛋白CP无相互作用,而与非结构蛋白NS1相互作用明显,与非结构蛋白NS2作用较弱。qRT-PCR结果显示,LvRab5B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心脏、鳃腺、肠道、胃、肝胰脏和肌肉中都表达,在肠道中表达量最高,肝胰脏次之;LvRab5B蛋白在凡纳滨对虾机体感染病毒前后的表达情况不同,感染初期表达降低,随后迅速上升,末期下降。研究表明,LvRab5B基因参与凡纳滨对虾抵抗IHHNV和WSSV病毒的先天免疫过程,为进一步研究LvRab5B蛋白在对虾机体中的免疫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PI/Rh123双染和流式细胞术作用下不同盐度对葡萄牙牡蛎精子质量及受精的影响

      2018, 42(11):1737-1746. DOI: 10.11964/jfc.20180211171

      摘要 (1229) HTML (669) PDF 637.24 K (1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葡萄牙牡蛎精子为对象,采用碘化丙啶(PI)/罗丹明123(Rh123)双染与流式细胞术(FCM),研究了不同盐度胁迫(10、15、20、25、30、35)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并对受胁迫精子进行授精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精子的存活率、运动时间和活力先升高后降低;葡萄牙牡蛎精子的适宜盐度为20~35,活力较高的盐度范围为25~35;通过双染和FCM检测了精子质膜完整性和线粒体活性,发现盐度胁迫先对精子质膜造成损伤,后对线粒体活性造成伤害;低盐胁迫(10、15)对精子损伤严重,胁迫15 min时质膜受损比例高达67.26%±2.35%。人工授精结果显示,低盐胁迫下精子受精率和卵裂率显著降低,且卵裂阶段出现畸形及分裂停止等现象,表明精子质量不仅严重影响了受精过程,还对卵裂造成一定影响。本实验不仅探究了PI/Rh123双染和FCM检测牡蛎精子质膜完整性和线粒体活性的可行性,还结合显微观察全面评价了精子质量,为牡蛎精子质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扇贝内脏团中耐镉菌株的分离及其吸附镉机理

      2018, 42(11):1840-1847. DOI: 10.11964/jfc.20170910985

      摘要 (1234) HTML (749) PDF 735.41 K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扇贝内脏团中微生态系统与扇贝高能力富集镉(Cd)的关系,从自然环境中采集的栉孔扇贝内脏团中分离、纯化了2株耐Cd细菌(编号为菌株A和B),运用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通过金属吸附实验研究了耐Cd菌株对Cd的吸附能力及其对Cd的吸附特性,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d胁迫条件下耐镉菌株细胞形态与结构变化,探讨了其对Cd的吸附机理。结果显示,2株菌株(A和B)在固体培养基上能耐受Cd的浓度分别为100和80 mg/L。经16S rDNA测序鉴定菌株A与Nitratireductor sp.亲源关系最近,菌株B与Ruegeria sp.亲源关系最近。2株菌株对Cd的吸附率远高于铜(Cu)、锰(Mn)、锌(Zn)和铅(Pb)等重金属。在50 mg/L Cd浓度的液体培养基中,菌株A、B对Cd富集量分别为48.57和 42.14 mg/g,富集系数分别为971.4和842.8。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过Cd处理后,2菌株数量均有所减少,细胞中出现空泡,菌株A细胞外沉淀增多,菌株B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凹陷,表明胞外沉积作用可能是耐Cd菌株对Cd富集作用的重要途径。

    • 基于不同纯化策略的4种对虾血蓝蛋白的凝集活性及分子基础对比分析

      2018, 42(11):1747-1753. DOI: 10.11964/jfc.20170610873

      摘要 (1178) HTML (901) PDF 914.70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既往研究表明,对虾血蓝蛋白(hemocyanin, HMC)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菌等多种免疫学活性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IgSF)分子,但迄今为止,其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尚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HMC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和层析、凝集素层析技术获得4种HMC成分:A-HMCs、A-HMCl、AL-HMCs和AL-HMCl,发现其对不同细菌的凝集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AL-HMCs和AL-HMCl对大肠杆菌和副溶血弧菌的凝集活性明显强于A-HMCs和A-HMCl,前者约为后者的2~32倍。继而,通过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和凝集素印迹技术对不同HMC的蛋白质组成和糖基化修饰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种HMC在2-DE图谱上表现为6~7个差异明显的蛋白质点,且与伴刀豆凝集素(concanavalin A, ConA)、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lutinin, PNA)、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 UEA)和双花扁豆凝集素(dolichos bifows agglutinin, DBA)等4种凝集素的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A-HMCl 6个蛋白点均可识别4种凝集素,而A-HMCs 6个蛋白点中仅有4、3个点分别与UEA、DBA反应呈阳性,AL-HMCs和AL-HMCl可以与UEA、PNA特异性显色的点分别为其总蛋白点的3/7、2/6。由此推测,对虾血蓝蛋白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可能与其蛋白质组成和糖基化修饰水平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 3种对虾的图像测量技术与人工测量方法的比较分析

      2018, 42(11):1848-1854. DOI: 10.11964/jfc.20170910971

      摘要 (1104) HTML (803) PDF 698.91 K (1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虾形态参数测量传统上使用游标卡尺,但误差较大。为提高对虾形态测量的智能化水平,实验录用图像测量技术测量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和刀额新对虾3个品种的体长、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所得结果与游标卡尺测量值比较。实验共测量对虾421尾,获得数据15 156个。基于Bland-Altman作图法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开展2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评价和重复性评价。结果发现,(1)图像测量技术与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的差值95%以上落在LoA范围内,且LOA CI在专业意义上可接受,说明二者一致性好;(2)图像测量技术对每尾对虾同一角度的识别结果一致;识别3个角度的ICC分别为0.996、0.973、0.957,与1名测量者用游标卡尺3次测量的ICC(ICC=0.997、0.980、0.965)无显著差异,但高于3名测量者(ICC=0.991、0.952、0.947),说明图像测量技术同一角度的重复性最佳;(3)图像测量技术识别同一角度的结果最接近假定真值,变异程度最小,相对误差分别为1.52%、2.37%、3.74%。研究表明,图像测量技术与游标卡尺一致性好,且重复性优于后者,具有非接触、测量快、适用广泛等特点,可代替游标卡尺应用于对虾形态参数测量之中。

    • 茜素络合物对鲤仔鱼耳石标记特征研究

      2018, 42(11):1754-1765. DOI: 10.11964/jfc.20171211105

      摘要 (1244) HTML (924) PDF 1.05 M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00 mg/L的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对鲤仔鱼进行48 h的水环境浸泡标记,以探讨该ALC标记方法的特征,及其对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鱼体ALC浸泡、续养恢复与耳石ALC标记区域形成和消失的时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荧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其中星耳石的标记效果最佳,微耳石次之。耳石上荧光信号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与鱼体ALC浸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均存在1 d的时滞。此外,浸泡标记过的鲤仔鱼在进行了长达50 d的续养恢复后,其耳石上的ALC标记环仍清晰可见。研究表明,ALC标记法所形成的标记环在耳石上可长期存在,使用ALC对鲤仔鱼进行生态标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 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2018, 42(11):1766-1777. DOI: 10.11964/jfc.20170610856

      摘要 (1696) HTML (1017) PDF 829.98 K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 °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 大黄鱼高温适应的转录组学分析

      2018, 42(11):1673-1683. DOI: 10.11964/jfc.20171111029

      摘要 (1422) HTML (1096) PDF 941.66 K (1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大黄鱼高温胁迫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实验利用Illumina Hiseq 2 500的125 pair-ended测序模式分别对大黄鱼高温处理组和常温对照组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照组(3个生物学重复)和高温处理组(3个生物学重复)分别获得15.28和13.92 Gb测序数据,GC含量平均值约为51%。过滤后的高质量测序reads使用Bowtie2软件比对到大黄鱼参考转录组序列上估计基因表达量,进而进行基因表达差异统计学检验。以常温对照组为参比,高温处理组中阈值设为|log2(FC)| > 2和FDR < 0.05,共检测到1 259条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21条基因为高表达,438条基因为低表达。随机选取12条差异表达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转录组分析可靠。进一步将所有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大量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与氧化还原反应、蛋白质折叠和去折叠、糖和脂代谢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生相关。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大黄鱼高温适应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 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稻—虾系统中不同“碳/氮”投喂方式对克氏原螯虾食性的影响

      2018, 42(11):1778-1786. DOI: 10.11964/jfc.20171211115

      摘要 (1446) HTML (653) PDF 699.47 K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克氏原螯虾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对稻田中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碳源(麸皮、葡萄糖)调节饲料“碳/氮”(C/N)分别为8,12,16三个组别进行投喂,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各组克氏原螯虾的食性。结果显示,①不同C/N投喂组中不同规格成虾肌肉中的δ13C和δ15N值均较本底显著降低,成虾肌肉的δ13C值随投喂饲料C/N的增加而下降,B组不同规格成虾肌肉的δ15N值均较其他两组高。同一C/N投喂处理组中,1级小规格成虾肌肉的δ13C和δ15N值均为最高。②通过食性分析,组A中不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占比38.03%~44.17%,组B中饲料仍为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的第一食物来源,但是占比下降为22.13%~25.35%,组C中1级小规格成虾中有机碎屑为第一食物来源,占19.93%,2级中规格成虾及3级大规格成虾的第一食物来源饲料进一步下降为18.85%和19.40%,组B及组C中浮游动物、藻类、喜旱莲子草等天然饵料食物来源占比均较组A显著增加。研究表明,通过优化C/N的投喂模式,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对于稻田天然饵料的利用率,避免饲料的过度使用和浪费,有利于实现对稻田资源的合理利用。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大口黑鲈驯食相关SNP开发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018, 42(11):1684-1692. DOI: 10.11964/jfc.20171010987

      摘要 (1279) HTML (660) PDF 713.11 K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口黑鲈为肉食性鱼类,传统养殖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冰鲜鱼为饵料,冰鲜鱼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多余的冰鲜鱼残饵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并降低养殖成本必须减少冰鲜鱼的使用量,本实验以选育适合人工配合饲料饲喂大口黑鲈为研究目标,用人工配合饲料作为饵料驯化大口黑鲈幼鱼,在驯食后14和16 d,测定其体质量、全长、体高等生长指标。同时在大口黑鲈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的SNP位点中,选择其所在序列的基因功能与能量代谢有相关性的7个SNP位点进行SNaPshot分型,用SPSS 19.0进行卡方分析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序列Unigene031044中的C1332G位点、Unigene085384中的A741G位点和Unigene022319中的A284G位点在体质量、全长及体高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这3个SNP位点所在的基因经预测分别与雌二醇17β脱氢酶12B (hsd17b12b)基因、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家族成员1(acsl1)基因和琥珀酸脱氢酶组装因子2(sdhaf2)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上述3个SNP位点的变异可能影响了基因表达产物对脂肪酸代谢或三羧酸循环的调节功能,与大口黑鲈对人工配合饲料的利用能力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本研究筛选得到的与驯食相关的SNP位点为大口黑鲈功能基因多态性的进一步研究,及加快大口黑鲈食性改良与驯化育种的遗传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2018, 42(11):1787-1803. DOI: 10.11964/jfc.20171211087

      摘要 (1356) HTML (579) PDF 1.02 M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化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本实验于2016年4月至9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场开展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水质及浮游植物的监测,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113种浮游植物(包含20个未定种),分别属于7个门、59个属别,从种的数量上来看,绿藻门 > 硅藻门 > 蓝藻门 > 裸藻门 > 黄藻门 > 金藻门 > 甲藻门,18种(含3个未定种)优势种,第一批次共鉴定出10种(含1个未定种)优势种,第二批次共鉴定出14种(含2未定种)优势种,养殖初期优势种为硅藻门,之后是绿藻门,最终以蓝藻门为优势种。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可知,绿藻门主要受pH、无机氮的影响(包括总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蓝藻门主要受磷含量的影响(总磷和活性磷),硅藻门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温度、pH以及氮磷含量的变化。

    • 鲤和草鱼IL17受体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识别、起源进化及表达分析

      2018, 42(11):1693-1703. DOI: 10.11964/jfc.20180311198

      摘要 (1353) HTML (658) PDF 812.07 K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鲤科鱼类最具代表性的二个物种—鲤和草鱼IL17受体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实验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别在鲤和草鱼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和注释,然后对得到的基因进行结构域和系统发育学分析,最后在12个不同组织中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鲤和草鱼中分别注释得到9个和5个IL17受体基因家族成员。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不存在鱼类特有的基因,在硬骨鱼类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比较基因组学结果显示,与四足动物相比,大多数硬骨鱼类中IL17受体基因没有明显增多。鲤与草鱼等其他硬骨鱼类相比,除IL17RB以外,其余IL17受体基因家族成员均加倍。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全基因组复制后不同基因拷贝的功能发生了分化。研究表明,虽然硬骨鱼经历第三轮全基因组复制,但是由于复制发生时间久远,大多数基因已经发生改变或退化,进而在基因组中丢失。而鲤第四轮基因组复制时间发生在820万年前,复制发生时间较近,故复制后的基因基本得以保留。但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度保守基因(例如IL17RB),也会发生在极短时间内出现丢失现象。鲤和草鱼健康组织的表达谱分析结果同样表明,鲤IL17受体基因的不同拷贝之间已经发生了快速进化及亚功能化,并且这种现象在鲤四倍体基因组中普遍存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