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1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7, 41(9):0-0. DOI: 10.11964/jfc.20170900

      摘要 (1506) HTML (0) PDF 295.85 K (1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萱藻丝状体对无机碳的利用

      2017, 41(9):1400-1406. DOI: 10.11964/jfc.20161110621

      摘要 (1949) HTML (593) PDF 866.42 K (1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pH漂移技术和pH电极法并结合相关抑制剂对萱藻丝状体无机碳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不同浓度CO2对萱藻丝状体碳酸酐酶(CA)的影响。结果显示,(1)萱藻丝状体pH补偿点为9.21,CO2补偿点为0.74 μmol/L。抑制剂乙酰唑胺(AZ,acetazolamide)对萱藻丝状体pH补偿点无显著影响,作用的前3个小时对无机碳的利用量无抑制作用。抑制剂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Z,ethoxyzolamide)和钒酸盐(Van)使萱藻丝状体的pH补偿点均下降到8.82,2种抑制剂作用的前3个小时对无机碳利用量的抑制率分别为55.93%和56.72%。自然条件下萱藻丝状体以游离CO2和HCO3-作为无机碳源,且HCO3-的利用依赖于ATP酶和胞内CA。(2)0.35%、0.70%和1.20%的CO2使萱藻丝状体胞内CA活性分别降低6.29%、17.44%和27.15%,CO2浓度越高对萱藻丝状体胞内CA活性抑制作用越强。

    • 印度洋公海海域黄鳍金枪鱼鱼体脂肪含量与生物学参数的关系

      2017, 41(9):1407-1414. DOI: 10.11964/jfc.20151010132

      摘要 (2046) HTML (816) PDF 3.54 M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黄鳍金枪鱼鱼体脂肪含量与其生物学参数的关系有利于确定其鱼体脂肪含量与生物学参数是否有关并掌握鱼类的生长、繁殖和渔场特性。本研究根据2013年10月到2014年4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海域延绳钓渔业调查中采集到的91尾黄鳍金枪鱼,测定了其脂肪含量和生物学参数等,应用频率统计法分析了其脂肪含量的时空分布,脂肪含量与性别、体质量、性腺成熟度的关系;应用GAM方法分析了脂肪含量与条件系数(K)、纯重系数(SI)、性腺指数(GSI)、叉长(FL)的关系。结果显示:①黄鳍金枪鱼的脂肪含量为0.1%~26.7%,平均脂肪含量为6.94%;②黄鳍金枪鱼10—12月份月平均脂肪含量总体较低,12月份以后月平均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2°N~3°N,59°E~60°E区域的平均脂肪含量最高,为15.3%,7°S~8°S,44°E~45°E区域的最低,为1.2%,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③各性别、体质量组、性腺成熟度、叉长组的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④黄鳍金枪鱼脂肪含量与条件系数(K)、纯重系数(SI)、性腺指数(GSI)、叉长(FL)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①3、4月份黄鳍金枪鱼开始进入产卵期;②2°N~3°N,59°E~60°E可能是一重要的产卵场;③雌性的繁殖能力与鱼体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枸杞岛近岸海域褐菖鲉的食性

      2017, 41(9):1415-1423. DOI: 10.11964/jfc.20160910543

      摘要 (2116) HTML (614) PDF 699.51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褐菖鲉的食性,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摄食习性,并评估了浮游动物、端足类、虾蟹类和小型鱼类等饵料生物对褐菖鲉的营养贡献。结果显示,枸杞岛近岸海域4个季节褐菖鲉的δ13C值为–18.2‰~–14.7‰,平均值为–15.6‰;δ15N值为3.3‰~9.9‰,平均值为7.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褐菖鲉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都不显著,说明不同季节之间褐菖鲉的食性差异不大。对褐菖鲉全长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其δ13C值和δ15N值随全长变化都极显著,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食性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将不同全长的褐菖鲉分为3组,其中0~19 mm为一组,20~79和80~109 mm为一组,110~199 mm为一组,ANOSIM分析3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褐菖鲉的δ13C值与虾蟹类和鱼类等饵料类群δ13C值较接近,应用IsoSource软件分析饵料类群的营养贡献时发现,麦秆虫对褐菖鲉的的营养贡献均值最大,为22.3%,鱼类、虾蟹类等饵料类群的营养贡献均值都超过了12%。枸杞岛近岸海域褐菖鲉的平均营养级为3.18,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麦秆虫、鱼类和虾蟹类,是底栖动物食性,而非浮游动物食性。

    •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的能值评估

      2017, 41(9):1424-1433. DOI: 10.11964/jfc.20160310324

      摘要 (2026) HTML (678) PDF 570.47 K (1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的生态经济性能,实验以能值理论为基础,定量分析该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特点,通过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该系统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性。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投入的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太阳能、风能、雨水能、地球循环能和河水能)和购买的外部资源(设施、苗种、电能、饵料、药品、劳动力、租金、维护费)两部分。养殖系统投入的总能值为4.51×1017 sej/(hm2·a),其中可更新资源能值总和为1.24×1016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2.75%。河水能在可更新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为9.77×1015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2.17%。购买的外部资源能值总和为4.38×1017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97.25%。饵料投入在购买的外部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其能值为3.49×1017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77.33%,其次是劳动力,能值为2.29×1016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5.08%。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太阳能值转换率TR为2.18×106 sej/J,产出能值交换率EERY为2.028,能值产出率EYR为1.028,环境负载率ELR为35.39,能值持续性指数ESI为0.029,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值指数EISD为0.059。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经济效益较高,但过多依赖购买的外部资源,对环境压力较大,可持续性较差。减少饵料投喂量、提高饵料利用率(如选择优质配合饲料及添加剂、改进投喂策略等)以及开展综合养殖是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持续性、减小环境负载率的有效途径。

    • 草鱼GH基因3'部分序列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及肌肉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2017, 41(9):1329-1337. DOI: 10.11964/jfc.20160910546

      摘要 (1991) HTML (605) PDF 517.04 K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草鱼GH基因多态性与早期生长性状及肌肉成分的相关性,实验利用直接测序法从156尾草鱼GH基因的3'部分序列中共筛选到9个变异位点(分别命名为SNP1~SNP9:G2825A、G2914T、T2966G、A3002T、T3022C、A3301G、C3463T、C3547T、C3620T)。卡方检验结果显示,9个位点均未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且均表现为中等多态性(0.25<PIC<0.5);经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SNP3、SNP4和SNP5位点为一组完美连锁不平衡,SNP2、SNP7、SNP9位点为一组完美连锁不平衡;GH基因3'部分序列5个位点单倍型分析共发现6种单倍型,其中Hap1(30.4%)所占的比例最高,Hap6(4.8%)所占比例最低。利用GLM及多重比较对草鱼GH基因中9个SNPs多态性与早期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SNP2和SNP3位点的纯合突变型在体质量、体长和粗脂肪性状上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在双倍型分析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同时含有SNP2和SNP3位点纯合突变的双倍型组合在生长和粗脂肪性状上均显著性高于其他组合。研究表明,草鱼GH基因中SNP2和SNP3位点与早期生长性状及肌肉成分存在显著性相关,可作为草鱼生长及肉质改良的候选辅助分子标记,并且为进一步对相关变异位点的功能验证奠定研究基础。

    • 贝类对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2017, 41(9):1434-1442. DOI: 10.11964/jfc.20160610424

      摘要 (1819) HTML (728) PDF 642.16 K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凡纳滨对虾单养及其与泥蚶混养实验的沉积物的理化特性、小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的变化,研究贝类对对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实验中对虾放养密度均为17×104个/hm2,泥蚶密度分别为0粒/m2(S)、60粒/m2(SC1)、120粒个/m2(SC2)和180粒/m2(SC3)。结果显示,随养殖时间增加:①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pH与氧化还原电位逐渐下降;随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底质环境恶化程度趋缓;②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随着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逐渐减少;③回归分析表明,介形类与线虫比值与对虾产量呈较好的相关性,一定密度贝类混养有利于底泥中介形类与线虫比值的提高,初步结果为养殖过程中该比值平均要达到6,单次值不低于3.5。研究表明,对虾与泥蚶混养有利于底质的改善和小型底栖动物的生长,较高密度的泥蚶(80~140个/m2)有明显净化底质的作用。

    • 核糖体DNA在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

      2017, 41(9):1338-1344. DOI: 10.11964/jfc.20160910560

      摘要 (2283) HTML (675) PDF 1.88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石首鱼核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定位了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18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与大黄鱼在宏观核型以及18S rDNA和5S rDNA染色体分布等3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厦门白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臂数FN=48;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单对5S rDNA信号分布于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大黄鱼的核型公式为2n=2sm+4st+42t,臂数FN=50;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8号染色体短臂端部;5S rDNA信号9~11对,除一对分布于臂间外,其余全部分布于着丝粒端或短臂端部。综合其他石首鱼核型数据可以推断:厦门白姑鱼呈现原始核型特征,而大黄鱼核型是原始核型经染色体重排和/或转座衍生的特化核型;石首鱼宏观核型和18S rDNA分布模式总体保守,仅少数物种存在变化,而5S rDNA位点的分布模式存在高度的种间变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石首鱼物种间核型微观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石首鱼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基因检测

      2017, 41(9):1443-1454. DOI: 10.11964/jfc.20160910554

      摘要 (2071) HTML (696) PDF 1.97 M (1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查明广西南宁、贵港和桂平养殖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及其6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为有效防控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常规方法从患病山瑞鳖的心脏和肝脏取样、分离细菌,人工感染方法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细菌鉴定采用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PCR扩增法对菌株的溶血素基因(hemolysin gene,hly)、气溶素基因(aerolysin gene,Aer)、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cytotonic enterotoxin gene,Alt)、细胞毒性肠毒素基因(cytotoxic enterotoxin gene,Act)、黏附素基因(major adhesin gene,ahal)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erine protease gene,ahp)6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患病山瑞鳖心脏和肝脏中共分离到4株优势菌SRB125、SRB142、SRB143和SRB345,对健康山瑞鳖的平均致死率为97.50%~100.00%,是引起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生化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与A.hydrophila L3-5(KP716701)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相似性均达到99.9%;6种毒力基因共包含2种毒力基因型,在4株菌株中的分布为hly+Aer+Alt+Act+ahal+ahp+hly+Aer+Alt+Act+ahal+ahp各2株,来源于南宁的SRB143和桂平的SRB345菌株均缺失ahp基因。

    • 青虾冷休克蛋白Y-box编码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7, 41(9):1345-1354. DOI: 10.11964/jfc.20160910555

      摘要 (2011) HTML (547) PDF 2.86 M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冷休克蛋白Y-box基因在青虾应答环境胁迫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实验应用RACE PCR技术首次克隆了青虾的冷休克蛋白Y-box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青虾不同组织及环境胁迫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青虾冷休克蛋白Y-box基因cDNA全长1501 bp,包括84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TR),876 bp的开放阅读框(ORF),541 bp的3'UTR,开放阅读框编码291个氨基酸。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青虾冷休克蛋白Y-box基因富含高度保守的冷休克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青虾冷休克蛋白Y-box基因与水蚤等节肢动物冷休克Y-box聚类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冷休克蛋白Y-box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在肝胰腺组织中最高,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虾冷休克蛋白Y-box基因在低温胁迫和恢复条件下在肝胰腺中的mRNA时空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冷休克蛋白Y-box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在低温和低氧胁迫3,6和12 h出现了显著上调,而在恢复刺激后其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此外,本实验对Y-box进行了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Y-box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

      2017, 41(9):1355-1364. DOI: 10.11964/jfc.20160910527

      摘要 (2292) HTML (501) PDF 2.83 M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检测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分析方法对鸢乌贼东海群体、南海群体与菲律宾海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①所有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度与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82±0.006、0.012±0.006;菲律宾海群体对应的遗传多样度均最高,分别为0.973±0.014、0.015±0.008;南海群体与东海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959±0.026、0.943±0.031,核苷酸多样度均为0.006±0.003。3个地理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②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4.6%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两两群体间Fst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群体间均具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构建的单倍型邻接系统树和最小跨度树显示,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群体存在明显的系统发育谱系结构(谱系A、B、C),3个谱系单倍型类群间也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735~0.805)。③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均表明,谱系B可能经历过近期群体扩张事件,发生群体扩张的时间在10.3~12.5万年前。综合分析认为,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的种群遗传结构模式及系统发育地理格局模式是由其栖息地海洋环境与更新世气候变化共同塑造的。建议在渔业管理上将3个地理群体划分为3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 养殖大黄鱼“白鳃病”一种新病毒病原的初步研究

      2017, 41(9):1455-1463. DOI: 10.11964/jfc.20160610430

      摘要 (2278) HTML (1287) PDF 3.64 M (1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近年来网箱养殖大黄鱼暴发的“白鳃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引起养殖大黄鱼“白鳃”关联病毒的致病机理。临床解剖观察显示:患“白鳃病”的鱼表现出极度的贫血症状、鳃丝苍白色、血液稀薄且血细胞数显著减少;内脏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鱼的肝、脾、肾脏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鱼体的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采用针对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al virus,RSIV)的引物对病鱼内脏组织核酸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患“白鳃病”病鱼样本RSIV核酸呈阴性;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患“白鳃病”病鱼脾脏和肾脏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可见直径约40~45 nm的病毒粒子。由此初步判断,浙江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白鳃病”不是由RSIV导致,而与一种直径为45~50 nm的病毒有直接关联,本研究为大黄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 基于病毒mRNA监测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快速检验方法建立及其应用

      2017, 41(9):1464-1472. DOI: 10.11964/jfc.20160810514

      摘要 (1788) HTML (534) PDF 623.38 K (1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灭活快速检验方法,从ISKNV感染CPB细胞系转录谱筛选并经qRT-PCR验证表达量最高的病毒ORF099基因作为快速检测靶基因。以质粒pMDORF099为标准品,采用qPCR方法绘制了CT值与质粒拷贝数的标准曲线,其线性方程为CT=–3.42lgx+39.455,最低检测限为3拷贝/μL,结果显示组间和组内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复性。将ISKNV病毒悬液10倍稀释成100~103拷贝/mL,分别取1 mL病毒稀释液接种CPB细胞,在第7、9和11天提取细胞总RNA,经基因组DNA去除试剂盒去除残留DNA后采用qRT-PCR方法检测ORF099基因转录本,结果显示在第7天即可从接种1个拷贝病毒的细胞中检测出ISKNV ORF099转录本。将3个浓度梯度(0.05%、0.1%、0.2%)的甲醛灭活ISKNV制备的模拟样品以及实验室制备的3批次ISKNV细胞灭活疫苗样品接种CPB细胞9 d,采用上述快速检验方法进行检测。0.05%、0.1%甲醛灭活模拟样品可检测到ISKNV ORF099基因转录本,其他样品均未检测到。而细胞盲传实验显示,0.1%终浓度甲醛灭活ISKNV接种细胞盲传3代未出现CPE,鱼体安全实验显示接种鱼体后无临床发病症状和实验鱼死亡,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病毒灭活快速检验方法比细胞盲传法和鱼体安全实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耗时短、检测效率高等优点,对提高ISKNV灭活疫苗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唐鱼群体的形态变异

      2017, 41(9):1365-1373. DOI: 10.11964/jfc.20160810506

      摘要 (1989) HTML (605) PDF 1.78 M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唐鱼是华南地区小型亚科鱼类的典型代表,国家Ⅱ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本研究利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了唐鱼8个野生种群和2个养殖群体的形态变异,旨在从形态学的角度了解唐鱼不同种群间的分化程度,为唐鱼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新鲜标本冰冻麻醉后随即置于95%酒精中固定,用Nikon D-800单反相机拍照获得固定标本的标准图像。利用tps系列软件提取地标点坐标值,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网格变形分析和判别分析来解释唐鱼的形态变异。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48.20%、23.12%和14.83%,降维效果较好。其中,Ⅱ型地标点12、13、14和15贡献较大,四者合计贡献率达71.28%,反映出唐鱼群体的形态变异主要表现在眼径大小和头部形态。逐步判别分析和交互验证分析的总体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7.6%和92.0%,能有效识别唐鱼群体。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唐鱼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基于上述结果以及唐鱼呈点状分布的事实,建议将唐鱼的7个野生种群(越南种群除外)各自作为单独的保护单元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建议禁止在野外放流养殖群体。

    • vp28蓝藻口服剂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2017, 41(9):1473-1485. DOI: 10.11964/jfc.20160910535

      摘要 (1863) HTML (614) PDF 4.37 M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转vp28蓝藻(Anabaena sp.PCC7120)口服剂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及其相应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此口服剂免疫幼虾7 d,再分别通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测定其存活率及相应的免疫指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的实验组存活率分别为78.8%和83.19%,表明该口服剂能显著增强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能力。蓝藻口服剂免疫对虾的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免疫后2 h均有上升趋势,且在48或96 h达到最高值,这表明该口服剂能引起对虾体内酶活性变化。投喂攻毒的对虾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攻毒后的对虾肝胰腺SOD活性分别比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空载体组显著提高42.10%、32.26%和16.04%,且攻毒后的肌肉SOD活性分别比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和空载体组略微提高17.70%、11.50%、15.00%以及10.00%。实验组攻毒后的对虾肝胰腺PO、CAT和AKP活性比阳性对照组分别提高12.17%、88.80%和240.07%,比野生型组分别提高21.49%、30.90%和100%;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比阴性对照组略微提高,而在肌肉中各组AC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浸泡攻毒组结果与投喂攻毒组具有类似的趋势。浸泡攻毒的实验组CAT和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且CAT活性比投喂攻毒更为显著。浸泡攻毒的实验组肝胰腺PO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和空载体组,而各组肌肉AC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转vp28蓝藻口服剂能够增强凡纳滨对虾抗病能力并延缓对虾死亡。转vp28蓝藻PCC7120本身可作为幼虾饵料直接投喂,无需提取纯化,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对虾养殖产业。

    • 半滑舌鳎食欲素B的体外重组制备与生物活性分析

      2017, 41(9):1374-1382. DOI: 10.11964/jfc.20160810504

      摘要 (1893) HTML (532) PDF 2.74 M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认识食欲素(orexin)编码的多肽orexin B对半滑舌鳎摄食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成功构建了重组半滑舌鳎orexin B/pET-32a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N端含6个组氨酸分子标签的orexin B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大小为21.14 ku,在温度37℃条件下以1.0 mmol/L的IPTG诱导6 h的orexin B重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43.5%,并主要分泌于上清液中。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获得的orexin B重组蛋白可被6×His抗体特异性识别。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可获得高纯度的半滑舌鳎orexin B重组蛋白。离体孵育实验表明,orexin B重组蛋白能促进下丘脑神经肽Y (NPY肽)的分泌和NPYorexin mRNA的表达,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在激素和基因水平上调控下丘脑摄食相关神经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orexin B蛋白的批量制备及高效促食生物制剂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 不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离子浓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鳃MRCs渗透调节功能的关系

      2017, 41(9):1383-1391. DOI: 10.11964/jfc.20160110229

      摘要 (1815) HTML (819) PDF 8.16 M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长牡蛎闭壳肌肌纤维的组织学特性

      2017, 41(9):1392-1399. DOI: 10.11964/jfc.20160710495

      摘要 (2446) HTML (1152) PDF 9.18 M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利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冷冻切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氧化还原酶(NADH-TR)组化染色法、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对长牡蛎闭壳肌平滑肌和横纹肌进行了组织学特性研究,并比较平滑肌和横纹肌肌纤维组成的差异。石蜡切片结果显示,闭壳肌中平滑肌和横纹肌肌纤维形态结构不同,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和横截面积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平滑肌肌纤维直径为(5.97±0.631)μm,肌纤维密度为(25 485.65±3917.807)根/mm2,肌纤维横截面积为(26.25±5.365)μm2;横纹肌肌纤维直径为(7.41±0.847)μm,肌纤维密度为(16 908.25±3917.807)根/mm2,横截面积为(40.45±10.083)μm2。NADH-TR染色结果显示,平滑肌中富含NADH,肌纤维染色较深,呈现深蓝紫色,主要是I型肌纤维,为氧化代谢的慢速收缩型肌纤维;横纹肌染色较浅或者基本不着色,主要是Ⅱ型肌纤维,为糖酵解代谢的快速收缩肌纤维。ATPase酶染色结果显示,横纹肌ATPase活性强,染色较深,呈现黑色,主要是Ⅱ型肌纤维;平滑肌中ATPase活性弱,着色浅或基本不着色,主要是I型肌纤维。ATPase酶染色结果与NADH-TR染色结果一致。研究阐明了长牡蛎闭壳肌中平滑肌和横纹肌肌纤维的组织学特性及收缩、代谢特性差异,为深入研究长牡蛎肌纤维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提高我国贝类肉质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