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7, 41(6):0-0. DOI: 10.11964/jfc.20170600

      摘要 (1822) HTML (0) PDF 1.63 M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凡纳滨对虾虾肉和虾头中风味物质的比较

      2017, 41(6):907-918. DOI: 10.11964/jfc.20170410820

      摘要 (2067) HTML (706) PDF 586.40 K (2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充分利用和开发虾头资源从而提高对虾经济附加值,同时探讨熟制对虾类风味产生的影响,以凡纳滨对虾生、熟虾肉和生、熟虾头为研究对象,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别对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挥发性物质和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虾头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虾肉,熟制会使粗蛋白的含量下降,但变化差异不显著;虾头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TFAA)显著高于虾肉,二者主要游离氨基酸种类相同(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苏氨酸),对虾头呈味有贡献的游离氨基酸种类更丰富;虾头和虾肉中肌苷酸(IMP)含量最高,腺苷酸(AMP)次之,二者的味道强度值(TAV)均大于1,对鲜味贡献较大。GC/MS共检测出88种挥发性物质,虾肉和虾头中分别特有29种和18种,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形成虾肉和虾头的特殊气味,熟制产生大量的醛类、酮类和芳香类物质。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虾肉和虾头中营养物质、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对风味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

    • 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罗非鱼下脚料过程相关参数变化及产脂肽动力学

      2017, 41(6):817-826. DOI: 10.11964/jfc.20161010585

      摘要 (2049) HTML (868) PDF 1.22 M (1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发酵参数与脂肽生成间的关系,实验以罗非鱼下脚料为主要基质接种纳豆芽孢杆菌,控制一定条件在三角瓶中进行固态发酵,测定发酵过程中菌体量、基质的温度、pH、水分含量、生物酶活性、蛋白含量及水解度和抗菌脂肽生成量;通过数学拟合建立底物消耗、菌体生长、脂肽生成的动力学模型,并分析各参数与脂肽生成和蛋白水解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下脚料固态基质中生长曲线为典型的S型,最大生长速率μm为0.2355×108 cfu/h,48 h菌体处于最大生长量,通过动力学模型拟合,符合Logistic模型。脂肽的生成趋势和菌体生长基本一致。同样符合Logistic模型,最大生成量为7.30 g/kg,最大生成速率为0.1112 g/h。在菌体生长过程中,基质中的蛋白酶活性在前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48 h达到最高30 304.56 U/g,随后迅速下降。在菌体生长前60 h,基质中的粗蛋白含量呈直线下降,最终水解度达26.26%,蛋白消耗动力学模型符合物料衡算理论模型。发酵过程中,基质的温度、pH和水分会发生小幅波动。研究表明,脂肽生成和菌体生长是偶联型;蛋白酶是同步合成型,蛋白酶产量可以为后续二步酶解制备小肽提供充足酶源;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度好,可以用于描述发酵过程和脂肽生成规律。本研究为利用罗非鱼下脚料固态发酵生产抗菌脂肽和营养小肽复合型活性肽工业化生产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超声辅助酶解鲣加工副产物制备蛋白胨

      2017, 41(6):919-927. DOI: 10.11964/jfc.20161210637

      摘要 (1968) HTML (799) PDF 1.19 M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水产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以鲣加工副产物为原料,采用胰蛋白酶结合超声处理制备蛋白胨,并分析了鲣加工副产物超声辅助酶解过程中蛋白酶活性、水解度、氮回收率、TCA-可溶性氮回收率、酶解产物分子量分布等指标的变化,探究了超声辅助酶解的作用时间、温度以及超声功率等因素对鲣加工副产物酶解产物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确定了蛋白胨制备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结果显示,超声处理造成胰蛋白酶酶活发生显著变化,在功率为120 W的超声场下,胰蛋白酶酶活在30 min内呈上升趋势,但在超声场处理30 min后,胰蛋白酶的酶活呈明显下降趋势,至4 h后酶活变化趋势趋于平缓。超声功率和酶解温度都会影响胰蛋白酶对鲣加工副产物的酶解效率,在超声功率240 W和酶解温度50℃条件下,氮回收率比无超声处理组提高了18.66%,水解度提高了30.43%,TCA-可溶性氮回收率提高了33.20%,且超声处理有效提高了酶解液中小分子肽的含量。超声辅助酶解鲣加工副产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5℃,超声功率240 W,酶解时间4 h,此时氮回收率为81.40%,TCA-可溶性氮回收率为40.75%。

    • 水产加工副产物中磷脂和鱼油的分离及脂质组学研究

      2017, 41(6):827-835. DOI: 10.11964/jfc.20170310748

      摘要 (2009) HTML (503) PDF 2.16 M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更好地对水产加工副产物进行加工利用,本实验建立了从水产加工副产物中同时提取制备磷脂和鱼油的方法,并分别利用多维度串联质谱鸟枪法和气相色谱法对样品的磷脂和鱼油的脂肪酸化合物进行脂质组学研究。利用改进Folch法和丙酮沉淀法制备得到副产物中的磷脂和鱼油,比较了5种不同萃取液的提取效率,其中CH2Cl2-MeOH (1∶2,V/V)混合液同时提取磷脂和鱼油效果最佳,提取率分别为0.97%和28.05%。鱼油经甲酯化反应,以正己烷为溶剂直接进样,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肪酸甲酯成分,磷脂样品采用流动注射直接进样,经三重四级杆质谱母离子扫描(PreIS)和中性质量丢失扫描(NLS)对磷脂分子实现源内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鱼油中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23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5.97%;磷脂样品中共检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丝氨酸4类共69种磷脂分子,并测出了许多含有DHA、EPA链的磷脂,如16∶0/20∶5、16∶0/22∶6、18∶1/22∶6、18∶0/22∶6、20∶0/22∶6等。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同时提取磷脂和鱼油,并且前处理简单、提取效率高,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 四种加工方式对皱纹盘鲍制品消化特性的影响

      2017, 41(6):928-936. DOI: 10.11964/jfc.20161010574

      摘要 (1697) HTML (544) PDF 11.53 M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皱纹盘鲍制品消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生鲜、煮制、罐制和干制4种方式对鲍鱼肌肉蛋白在消化酶作用下的分解情况。利用模拟胃肠液消化及SDS-PAGE比较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对鲍鱼肌肉消化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4种加工方式下鲍鱼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与生鲜鲍鱼相比,经煮制的鲍鱼较易被消化,罐制加工产品最易被消化,而干制鲍鱼最难被消化。不同加工方式对鲍鱼肌肉的组织结构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对不同皱纹盘鲍制品模拟胃肠液消化终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抑制活性(IC50)依次为罐制(464.2 μg/mL)<干制(665.4 μg/mL)<煮制(775.7 μg/mL)<生鲜(803.9 μg/mL)。研究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对鲍鱼制品在机体内的消化特性及产物对ACE抑制活性存在差异,为优化鲍鱼制品生产加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皱纹盘鲍副肌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初步性质研究

      2017, 41(6):836-844. DOI: 10.11964/jfc.20160810521

      摘要 (1923) HTML (500) PDF 3.00 M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鲍鱼肌原纤维中副肌球蛋白(PM)的性质,以皱纹盘鲍为原料,采用硫酸铵盐析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肌肉中纯化得到PM。利用肽质量指纹图谱测定其内部肽片段氨基酸序列;采用双向电泳测定其等电点;用圆二色谱研究其二级结构特征,进一步利用红外光谱对其官能团进行表征。SDS-PAGE结果显示,PM分子量约为97.0 ku。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获得36条肽段共403个氨基酸残基,与盘鲍和太平洋牡蛎PM的一致性分别为99.7%和72.0%,表明纯化蛋白确为PM。双向电泳测得PM等电点约为5.4,证明其为一种酸性蛋白。圆二色谱结果显示,PM溶液在192 nm处有一正吸收峰,在208和223 nm处各有一负吸收峰,具有典型α-螺旋结构的特征谱峰型;其热变性温度为58.1℃。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PM具有完整的α螺旋结构。对鲍鱼PM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可为鲍鱼质构相关研究及鲍鱼制品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紫菜类菌孢素氨基酸抗皮肤光老化的研究

      2017, 41(6):937-943. DOI: 10.11964/jfc.20161110609

      摘要 (1830) HTML (803) PDF 9.44 M (1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从坛紫菜中提取的类菌孢素氨基酸(MAAs)化合物对紫外线诱导产生的小鼠皮肤光老化作用的保护机制,实验采用乙醇热水提取法,提取坛紫菜中的MAAs,对其化合物的基本成分组成进行鉴定;通过观测小鼠造模部位皮肤的损伤情况,结合皮肤病理切片来评价坛紫菜MAAs对光老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并通过测定小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和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分析MAAs化合物对光老化皮肤的保护机制。结果显示,从坛紫菜中提取的类菌孢素氨基酸类化合物主要组分为Porphyra-334和Shinorine;紫菜MAAs可有效改善因紫外线诱导而产生的皮肤光老化的发生;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外涂给药组小鼠皮肤组织中SOD、GSH-Px的活性及Hyp的含量显著性提高,MDA的含量显著降低;而灌胃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相比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作用水平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紫菜MAAs对紫外线诱导的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

    • 蓝点马鲛鱼皮抗氧化肽FractionⅡ对D-Gal诱导氧化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2017, 41(6):944-951. DOI: 10.11964/jfc.20170210721

      摘要 (2038) HTML (528) PDF 9.38 M (1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蓝点马鲛鱼皮抗氧化肽FractionⅡ(1~4 ku)对氧化损伤Wistar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采用D-半乳糖(D-gal)建立衰老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D-Gal模型阴性对照组;D-Gal+维生素E(VE)阳性对照组;抗氧化肽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及肝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结合组织形态学来评价FractionⅡ对氧化损伤肝脏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各剂量组的FractionⅡ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的AST和ALT活性,提高肝脏组织的SOD、GSH-Px、CAT活性和T-AOC能力,降低MDA和NO含量及MAO水平,并成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其中效果较好的高剂量(200 mg/kg)多肽处理组SOD、GSH-Px活性分别为236.27、182.23 U/mg蛋白,达到了正常对照及阳性对照组水平;AST、ALT分别降低至302.47和220.43 U/L,MDA含量降低至138.83 nmol/mg蛋白,也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H.E.染色结果也证实,FractionⅡ在保护肝细胞完整性、维持结构清晰、抑制坏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研究表明,蓝点马鲛鱼皮抗氧化肽FractionⅡ对D-Gal诱导的氧化损伤大鼠肝脏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金乌贼肌肉中三甲胺脱甲基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2017, 41(6):845-853. DOI: 10.11964/jfc.20161210642

      摘要 (2032) HTML (665) PDF 1.16 M (1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取纯化金乌贼肌肉中的三甲胺脱甲基酶(TMAOase),本研究采用含有0.1 mol/L NaCl、pH 7.0、浓度为20 mmol/L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醋酸缓冲液提取粗酶液,经透析、浓缩处理后,通过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cryl S-300柱层析得到了纯化的TMAOase,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Sephacryl S-300柱层析的TMAOase相比粗酶纯化了209.54倍;粗酶和纯化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和50℃,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酶活性开始出现显著下降,粗酶在80℃仍残留21.9%的活性;而纯化酶在80℃时,几乎检测不到酶活;粗酶和纯化酶的最适pH均为7.0,中性条件下表现稳定,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稳定性下降,pH为9.0时,粗酶残留60.7%的活性,而纯化酶的活性仅为20.5%。以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法)测得纯化的TMAOase的Km值为22.8 mmol/L;经SDS-PAGE电泳分析,测得其分子量为21.3 ku;在化学物质中,柠檬酸和CaCl2对酶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H2O2和Na2S对TMAOase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

    • 来源于腌干鱼的乳酸菌中抗氧化酶及胞外多糖研究

      2017, 41(6):952-961. DOI: 10.11964/jfc.20170310746

      摘要 (1888) HTML (805) PDF 883.67 K (2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从腌干鱼中获取的乳酸菌在细胞内外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测定菌株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提取胞外多糖(EPS)并测定其抗氧化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分析其结构。结果显示,9株菌的SOD、GSH-Px和CAT的最高活性分别为44.67、15.26和1.23 U/mg prot,对应菌株为L21、L4和L21;9株菌的EPS产量为(5.71±0.18)~(50.33±1.89) mg/L,L21的EPS最高纯度为56.16%±1.08%。L21中EPS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较高,综合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强,结构分析发现其含有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u)和半乳糖(Gal)等4种单糖。研究表明,分离自腌干鱼的乳酸菌中,抗氧化能力越强的菌株细胞内表现出越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同时细胞外EPS的产量和纯度也较高,并且EPS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从中筛选出一株综合抗氧化能力最强的L21,可以进一步作为生物源性抗氧化剂。

    • 微波法提取龙须菜琼胶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2017, 41(6):854-860. DOI: 10.11964/jfc.20170310771

      摘要 (1979) HTML (531) PDF 940.11 K (1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微波提取法在龙须菜琼胶提取中的提取条件以及对琼胶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以山东威海地区养殖的龙须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微波提取法进行龙须菜琼胶的提取,重点研究了不同微波功率(160、480和800 W)和微波时间(2、4、6、8和10 min)对龙须菜出胶率、琼胶凝胶强度、硫酸基含量、3,6-内醚-L-半乳糖含量、凝固温度和熔化温度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法提取琼胶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60(W/V),微波功率480 W、微波时间6 min,在此条件下出胶率为16.20%,凝胶强度为1003.6 g/cm2。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对琼胶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功率的提高和时间的增加,龙须菜出胶率和凝胶强度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变化,且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有最大值;3,6-内醚-L-半乳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硫酸基含量则一直减少,且在一定范围内硫酸基含量和3,6-内醚-L-半乳糖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凝固温度和熔化温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微波功率480 W的条件下提取6 min,二者出现最大值,分别为30.0和97.4℃。研究表明,微波功率及时间是龙须菜琼胶微波法提取的重要因素,且对琼胶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的影响。

    • 大黄鱼源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致腐表型

      2017, 41(6):861-869. DOI: 10.11964/jfc.20160510398

      摘要 (2107) HTML (512) PDF 2.97 M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鉴别大黄鱼腐败菌气单胞菌的致腐能力,采用生理生化和分子方法(16S rRNA)鉴定冷藏大黄鱼货架期终点不产H2S的菌株。分析菌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胞外酶活性、三甲胺(TMA)和生物胺形成的腐败表型,将菌株接种在灭菌鱼汁中测定其致腐能力。结果显示,分离株AE03和AE04在0~37℃及0~60的盐度下生长良好,在4和25℃条件下AE03菌株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AE04菌株。2株细菌不产H2S,能还原氧化三甲胺(TMAO),分解尿素和液化明胶,氧化酶、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水解酶等都呈阳性,能利用葡萄糖。结合16S rRNA鉴定发现分离株AE03为杀鲑气单胞菌,AE04为软体动物气单胞菌。在体外培养中,2种气单胞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形成TMA和生物被膜,其中AE03菌株生成各指标的能力高于AE04菌株,同时AE03菌株还具有脂酶活性,产生生物胺,其中尸胺含量较高。气单胞菌AE03在灭菌鱼汁中产生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显著高于AE04。通过紫色杆菌CV026和根癌农杆菌A136 2种报告菌检测发现,2株气单胞菌是高丝氨酸内酯(AHLs)产生菌,其中AE03菌株产生的AHLs含量显著高于AE04菌株。研究表明,杀鲑气单胞菌AE03为冷藏大黄鱼的强致腐菌,且能分泌高含量的AHLs,研究为从群体感应角度阐明气单胞菌的致腐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鲣鳔蛋白抗氧化酶解物制备工艺

      2017, 41(6):962-970. DOI: 10.11964/jfc.20170110687

      摘要 (2116) HTML (499) PDF 6.40 M (1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提高鲣鳔蛋白的附加值,研究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活性评价指标,采用蛋白酶酶解制备活性多肽的工艺,选用菠萝蛋白酶、复合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7种酶在各自最适的条件下酶解,筛选出复合蛋白酶为最适用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加酶量、溶液初始pH、酶解温度和时间对酶解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响应面法优化鲣鳔抗氧化酶解物的制备工艺。结果显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加酶量8.53 U/mg,pH 5.54,温度50.03℃,时间5.07 h。此外,利用超滤法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酶解物进行初步分级,得到分子质量分别为大于10 000 u、3000~10 000 u和小于3000 u的3段组分,且这3段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64、0.52和0.37 mg/mL。研究表明,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酶解物的DPPH清除率达72.00%,与模型预测值71.60%接近,且其中小于3000 u的组分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甘露糖—小清蛋白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免疫活性

      2017, 41(6):870-876. DOI: 10.11964/jfc.20160710498

      摘要 (1889) HTML (497) PDF 2.36 M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以甘露糖为还原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对小清蛋白免疫活性的影响,通过将鲢重组小清蛋白(rPV)和甘露糖混合物在干热条件下(100℃)反应100 min制得糖化的rPV (M-rPV),采用Tricine-SDS-PAGE和斑点杂交(Dot-blotting)分析糖化前后rPV的聚合特性、免疫活性及消化稳定性的变化;采用圆二色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糖化对rPV的二级结构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rPV糖化后形成大分子量的片状聚集体;甘露糖糖化修饰的rPV免疫活性及消化稳定性均显著下降;美拉德反应导致rPV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而β-折叠的含量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以甘露糖为还原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可有效降低rPV的免疫活性及消化稳定性,这可能与糖化后rPV聚集体的形成及二级结构的改变有关。

    • 熟制与贮藏对凡纳滨对虾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2017, 41(6):971-983. DOI: 10.11964/jfc.20170310751

      摘要 (1837) HTML (493) PDF 3.90 M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熟制与贮藏对凡纳滨对虾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电子鼻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虾肉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和感官评定法评价虾肉风味的变化。结果显示,熟制与贮藏对虾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影响显著。凡纳滨对虾生虾、熟虾、熟虾冷却、熟虾冷却过夜及二次熟制虾分别被检出50、68、63、49和41种挥发性成分。二次熟制后,虾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所减少,感官上虾的特征鲜香气也略微减弱;一次熟制对虾肉的风味影响不大。生虾肉中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如壬醛和癸醛等对风味有显著性影响;熟虾肉中检测出壬醛、癸醛和十四醛等;二次熟制的虾肉中检测出对风味影响较大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十八醛、二丁基羟基甲苯等。熟虾经过夜(4℃)放置后,其中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总量均减少,但总量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熟制可显著增加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和总量,二次熟制与一次熟制相比,凡纳滨对虾的关键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降低;熟虾冷却后4℃贮藏12 h风味差异不显著。

    • 超高压处理对凡纳滨对虾虾仁蛋白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2017, 41(6):877-887. DOI: 10.11964/jfc.20170110674

      摘要 (2026) HTML (516) PDF 16.96 M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丰富超高压技术在虾类保鲜与加工中的应用基础理论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实验以未处理的凡纳滨对虾虾仁为对照,用超高压(100、300、500 MPa)分别处理虾仁5、10、20、30 min,分析蛋白质含量、组成和热稳定性的变化,观察虾仁肌肉组织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100 MPa处理使虾仁的肌浆蛋白含量增加,300和500 MPa处理使肌浆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超高压处理使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显著下降,使虾仁蛋白质发生了变性、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热稳定性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虾仁肌原纤维排列变得紧实致密,肌节严重收缩,肌纤维之间空隙变模糊而呈现出絮状结构。研究表明,超高压处理能使对虾蛋白质变性而产生凝胶化,从而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说明超高压可以用于加工即食虾类产品。

    • >综述
    • 鱼露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2017, 41(6):984-992. DOI: 10.11964/jfc.20170310765

      摘要 (2325) HTML (571) PDF 523.97 K (1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鱼露浓郁独特的风味及现代快速发酵工艺所存在的风味品质问题,并综述了近20年来的鱼露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探究鱼露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是可行的。结果显示,气味指纹技术与气相色谱—人工嗅辨仪—质谱(GC-O-MS)联用可以探讨鱼露特征风味的形成;鱼露的气味是融合了奶酪味、氨味、腌渍味、酸味、鱼腥臭味和肉香味的复杂刺激性气味,含硫与含氮化合物是特征挥发性化合物;鱼的种类、嗜盐微生物、酶解途径对特征挥发性化合物形成都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鱼露的挥发性风味是非常复杂的体系,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不是简单因素作用或个别化合物转化导致的。鱼露挥发性化合物研究可以解决鱼露风味品质提升的难题。

    • >研究论文
    • 捕后暂养对虾夷扇贝闭壳肌硬化的影响

      2017, 41(6):888-895. DOI: 10.11964/jfc.20170110683

      摘要 (2101) HTML (644) PDF 5.98 M (1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虾夷扇贝的捕后处置对闭壳肌的硬化产生重大影响,而硬化又是影响闭壳肌生食品质的重要因素。为延长虾夷扇贝死后硬化发生时间,通过宰杀前暂养,缓解捕后胁迫对后期闭壳肌贮藏特性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虾夷扇贝分为3组(对照组、暂养3 d组和暂养7 d组),然后去壳取闭壳肌进行0~7 d冰藏,分析闭壳肌在贮藏过程中的僵直情况、ATP关联物、K值、pH值、糖原及水溶性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不论是否经过暂养,冰藏3 d内K值均低于5%,可以满足生食要求。经过暂养,闭壳肌中ATP的含量略有升高,暂养7 d组> 暂养3 d组> 对照组。在贮藏0~2 d内,暂养组的ATP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可抑制肌肉收缩并减少汁液流失。暂养组的糖原含量和水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30 ku蛋白在暂养组中的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1~2 d。扇贝采捕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胁迫,采捕后应尽快加工,以免影响商品的品质及货架期。

    • 不同盐度条件下鱼露发酵前期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

      2017, 41(6):896-906. DOI: 10.11964/jfc.20161210666

      摘要 (1906) HTML (603) PDF 1.35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一定盐度条件下传统鱼露发酵前期挥发性风味物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建立鱼露发酵前期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及明确主要风味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分析了180和230两种盐度条件下日本鰒鱼露发酵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有80%的鱼露样品相似度良好,与对照图谱相似度达到了90%;180盐度下发酵150 d的鱼露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较大。盐度180发酵的鱼露样品组有51个共有峰,盐度230有58个共有峰,并在对照图谱中加以标定。通过对指纹图谱共有峰化合物指认,确定了乙醇、丙酮、异戊醛、1-戊烯-3-醇和2-甲基丁酸为鱼露前期发酵液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表明,盐度180发酵的鱼露更早地进入基础物质转化阶段,有利于鱼露海鲜味的生成;230盐度发酵的鱼露整体发酵进程较为缓慢,但更有利于鱼露中乳酪味和肉香味的形成。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盐度进行发酵。研究结果为揭示鱼露发酵前期主要基础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变化规律和鱼露品质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