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1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7, 41(12):0-0. DOI: 10.11964/jfc.20171200

      摘要 (1423) HTML (0) PDF 311.71 K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饲料羟基蛋氨酸钙、DL-蛋氨酸对花鲈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017, 41(12):1908-1918. DOI: 10.11964/jfc.20161210663

      摘要 (1558) HTML (523) PDF 618.50 K (1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饲料羟基蛋氨酸钙(MHA)与DL-蛋氨酸(DLM)对花鲈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比较两种外源蛋氨酸的生物效价及在饲料中适宜的蛋氨酸添加水平。饲料中添加外源蛋氨酸有效含量为0%、0.2%、0.4%、0.6%、0.8%的MHA或DLM,配制9种实验饲料(对照组、MHA 0.2、MHA 0.4、MHA 0.6、MHA 0.8、DLM 0.2、DLM 0.4、DLM 0.6和DLM 0.8)。用该9种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5.67±0.05) g的花鲈8周后,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蛋氨酸形式与水平均显著影响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增加,鱼体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蛋氨酸添加量为0.6%时达到最大值;此外,羟基蛋氨酸钙组鱼体增重率均高于同水平DL-蛋氨酸组。蛋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饲料系数与鱼体组成,饲料系数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蛋氨酸水平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粗蛋白与此相反,水分与灰分则差异不显著。随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对照组相比呈升高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与之相反。随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降低的趋势。蛋氨酸添加组溶菌酶(LZM)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肠道蛋白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0.6%添加量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饲料添加外源蛋氨酸会显著促进花鲈的生长,其中添加0.6%水平的蛋氨酸,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蛋氨酸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花鲈饲料适宜的蛋氨酸水平为1.57%;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羟基蛋氨酸钙的生物学效价为DL-蛋氨酸的134.15%;添加外源蛋氨酸可以提高花鲈肝脏抗氧化能力,有利于鱼体的肝脏健康。

    • 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云纹石斑鱼杂交家系建立及遗传效应

      2017, 41(12):1817-1828. DOI: 10.11964/jfc.20161210630

      摘要 (1759) HTML (541) PDF 548.36 K (1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4尾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27尾云纹石斑鱼雌鱼授精建立父系半同胞家系28个,在家系鱼苗生长到130 d时,从所有家系中共选取1294尾鱼苗,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体质量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4组父系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能,利用线形混合模型(line mixed mode)对母本和父本遗传效应进行预测,利用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法(MINQUE)对5个生长性状方差组分进行估计,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生长性状遗传相关、遗传力进行估计,采用调整无偏预测法(adjusted unbiased prediction, AUP)预测父母本的加性及显性随机遗传效应。结果显示,5个生长性状之间的加性、显性、基因型和表现型遗传相关基本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5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为(0.521±0.020)~(0.805±0.018),广义遗传力为(0.521± 0.017)~(0.832±0.011)。27个雌性亲本中有7个(5766、6436、5779、5798、5782、6440、5790)在5个生长性状上达到了极显著的正向加性效应,4个雄性亲本中有1个(8920)达到了极显著的正向加性效应,其后代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其他雄性的后代。28个杂交组合中有7个(5766*5777、6436*8932、5779*8932、5798*8932、5782*8932、6440*8920、5790*8920)在头长、体高和体质量3个性状上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显性效应。本研究首次开展了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云纹石斑鱼远缘杂交及遗传效应预测研究,为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核蛋白、磷蛋白与基质蛋白的表达、抗体制备及免疫原性比较

      2017, 41(12):1919-1927. DOI: 10.11964/jfc.20170110679

      摘要 (1717) HTML (567) PDF 1.56 M (1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能够引起鲤科鱼类大量死亡,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重要疫病,也是我国唯一被列为一类疫病的鱼类传染病。为建立SVCV的快速免疫学诊断方法,研究其主要结构蛋白间的免疫原性差异,实验首先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克隆并诱导表达,纯化SVCV的核蛋白(N)、磷蛋白(P)和基质蛋白(M),并进一步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血清,抗血清经Protein A 柱进一步纯化获得3种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对抗体效价和特异性进行分析验证。结果发现,SVCV的N、P和M重组蛋白均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大量表达,且表达的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实验动物产生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3种蛋白抗体均与SVCV重组蛋白及天然蛋白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ELISA结果显示,针对P蛋白制备的抗体效价最高,可达409 600;针对N和M蛋白制备的抗体效价也均大于204 800。同时,特异性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3种蛋白抗体均仅与SVCV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与SVCV宿主其他易感病毒均不发生交叉反应。实验结果将对SVCV的快速诊断及疫苗开发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

    •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特异性vapA基因检测杀鲑气单胞菌

      2017, 41(12):1928-1935. DOI: 10.11964/jfc.20161110608

      摘要 (1692) HTML (551) PDF 1011.52 K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早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研究旨在建立杀鲑气单胞菌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 PCR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毒力阵列蛋白基因(vapA)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可重复性和应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种间特异性,仅对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有阳性扩增,与其他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构建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质粒拷贝数与循环阈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所得标准曲线分别为y=-4.8345x+42.535,相关系数R2为0.998,最低检测限为34拷贝/μL,较常规PCR的灵敏度高出约1000倍。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人工感染的虹鳟病样,15个被检样品呈阳性反应,与细菌常规鉴定方法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杀鲑气单胞菌检测方法快速、特异、灵敏,可用于临床诊断和疫病监测。

    • 一种免疫诱导型鲤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2017, 41(12):1829-1837. DOI: 10.11964/jfc.20160810515

      摘要 (1557) HTML (849) PDF 846.52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发掘适用于基因工程抗病育种的鱼类启动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对鲤Rab GTP酶(Ras-associated binding-GTPases 1a3,Rab1a3)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证实该基因在鳃、头肾等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密切相关的组织内转录水平较高,且免疫激活后转录显著增强,符合基因工程抗病育种所需的外源免疫基因转录模式。从鲤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中,使用Rab1a3基因特异引物筛选获得包含该基因区域的文库克隆,测序获得该基因完整序列,以及上下游调控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到长度为1014 bp的鲤Rab1a3基因启动子序列,该启动子不具有典型的TATA盒或CpG岛特征,存在多个免疫相关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草鱼肾组织细胞系内验证该启动子活性,结果显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都能够在该启动子驱动下表达,证实该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且启动子活性在受到免疫诱导后增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启动子活性在免疫刺激后增强至免疫刺激前的8.67倍。研究表明,鲤Rab1a3基因启动子有望被开发成为免疫诱导型的基因工程元件,驱动外源免疫基因在鱼体内适时表达,抵御外界病原感染,同时避免非必要条件下的过度表达形成生长负担。

    • 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短期投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2017, 41(12):1936-1945. DOI: 10.11964/jfc.20161010594

      摘要 (1506) HTML (516) PDF 2.94 M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以投喂含有15 mg/kg AFB1饲料的凡纳滨对虾作为实验组,不含AFB1饲料投喂的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第2、4、8、12天取肠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TOR信号通路中的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eif4ebp),真核翻译起始因子1a (eif4e1a),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eif4e2)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基因,与免疫相关的转录因子DorsalRelish基因,酚氧化酶原(proPO)基因以及黏蛋白样围食膜因子(mucin-like PM)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AFB1对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AFB1的添加会对mTOR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实验组对虾eif4ebp基因自第2天起发生显著上调,此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eif4e2和eif4e1a基因皆在第8和第12天被显著抑制;p70s6k基因在第2和第4天呈现下调趋势,并于第12 天回升至初始水平。AFB1同时也刺激了免疫系统的响应,实验组Dorsal基因和Relish基因均被显著诱导,并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roPO基因于第4和第8天显著上调并于第12天回落至初始水平;mucin-like PM基因在第2、4、8天均显著上调。AFB1的添加也破坏了凡纳滨对虾肠道正常的组织形态,出现上皮细胞核肥大、边缘模糊、上皮细胞层部分脱落等现象。研究表明,AFB1严重影响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不仅对肠道黏膜造成机械损伤,同时对肠道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产生影响。

    • 利用微卫星荧光多重PCR技术分析壳白长牡蛎3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017, 41(12):1838-1846. DOI: 10.11964/jfc.20161110611

      摘要 (1658) HTML (708) PDF 570.03 K (1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壳白长牡蛎人工选育对群体遗传变异的影响,实验利用4个多重PCR组合共1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连续3代壳白长牡蛎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及基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6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量为7.2~12.6,等位基因丰度为6.8~11.0,期望和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72~0.769和0.486~0.542;与野生群体相比,3代选育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显著降低,但平均期望杂合度并无显著差异。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60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39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近交系数Fis范围为0.215~0.342。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范围为0.005~0.076,处于中—低等的遗传分化水平。研究表明,虽然连续选育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人工选育群体依然表现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仍可以一定的选择压力对选育群体进行人工选育。

    • 海芦笋黄酮的抗氧化作用及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7, 41(12):1946-1955. DOI: 10.11964/jfc.20161110612

      摘要 (1568) HTML (704) PDF 625.61 K (1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探究海芦笋黄酮的活性作用,研究海芦笋黄酮在体外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对CCl4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通过分析海芦笋黄酮对4种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反映海芦笋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将海芦笋黄酮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75、150、300 mg/(kg·d)]对小鼠连续灌胃8 d,通过腹腔注射CCl4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海芦笋黄酮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以及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影响,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在体外抗氧化实验中,海芦笋黄酮对4种自由基都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在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与模型组对比,各剂量海芦笋黄酮均能使血清中ALT、AST、ALP酶活性、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使肝脏SOD活性、GSH含量显著增加。海芦笋黄酮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肝脏CAT活性显著升高。肝脏切片结果显示各剂量组肝组织损伤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海芦笋黄酮对由CCl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预防保护作用,其急性肝损伤保护机制可能与黄酮对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削弱、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有关。

    • 条斑紫菜双单倍体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

      2017, 41(12):1847-1857. DOI: 10.11964/jfc.20161210641

      摘要 (1698) HTML (612) PDF 947.61 K (1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条斑紫菜叶状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及相互间的遗传关系,是开展分子育种的基础。实验以条斑紫菜野生型品系(Py-WT2,父本)和红色突变型品系(Py-HT,母本)杂交后产生的杂合丝状体为材料,构建由152个品系组成的条斑紫菜双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叶状体的6个经济性状(L50、W50、FW50、SGR-L、SGR-W、SGR-FW)的表型值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发现,各性状均为数量性状。L50和SGR-W为超亲遗传性状,其余4个性状的变异介于双亲之间,其中W50偏向于母本,FW50、SGR-L和SGR-FW偏向于父本。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21.11%~56.68%,均属中等强度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L50、W50和FW50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SGR-L、SGR-W和SGR-FW相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估算出L50、W50和FW50的遗传力分别为58.17%、64.00%和57.64%,控制3个性状的基因对数分别为6.61、12.63和8.09,遗传力(y)与基因对数(x)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0.2922x2-4.6533x+76.162(R2=1)。基因间互作方式的检测结果显示,控制L50和控制FW50的多基因间均分别不存在互作;控制W50和控制SGR-W的多基因间均分别存在互补作用;控制SGR-L和控制SGR-FW的多基因间均分别存在重叠作用。研究表明,条斑紫菜叶状体L50和FW50的遗传力高、基因对数少且基因间无互作,可进行早代选择。另外,L50、W50和FW50之间的相关性高,可进行间接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 鲁氏耶尔森菌invF基因无痕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

      2017, 41(12):1858-1866. DOI: 10.11964/jfc.20170310731

      摘要 (1761) HTML (616) PDF 2.05 M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氏耶尔森菌是一种具有广泛致病性的条件致病肠杆菌。三型分泌系统(T3SS)是该菌的重要毒力系统,其中invF基因是T3SS功能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为探讨invF和T3SS对Y. ruckeri致病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Y. ruckeri SC09株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融合PCR方法,将invF基因的上、下游片段A、C融合,构建同源臂AC;将获得的同源臂AC连接入自杀质粒pLP12,构建pLP12-invF同源重组载体;pLP12-invF电转化进入供体菌株大肠杆菌β2163,并利用接合转移方法转入受体菌株Y. ruckeri SC09,利用抗生素正向筛选和vmt反向筛选分别对插入突变株和缺失突变株进行筛选,并利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对Y. ruckeri invF缺失株进行鉴定;对突变株和野生株进行菌体菌落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融合PCR、AC片段经氯霉素抗性正向筛选和vmt反向筛选,PCR鉴定和测序鉴定后,成功获得了Y. ruckeri SC09 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突变株,突变株和野生株菌体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突变株菌落较野生株小,各个时期突变株的生长浓度较野生株低。研究表明,采用自杀质粒pLP12和大肠杆菌β2163接合转移系统,利用抗生素正向筛选和vmt反向筛选技术,在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无显著影响的情况下,可简捷高效地获得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突变株。

    • 盐度与pH对花鲈孵化、初孵仔鱼成活及早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017, 41(12):1867-1877. DOI: 10.11964/jfc.20161210662

      摘要 (1700) HTML (749) PDF 780.82 K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我国北方海域花鲈繁育适宜盐度和pH处理的设定,及促进早期花鲈苗种推广,本研究针对不同盐度(0、15、20、25、30、35和40)与pH(5.5、6.5、7.5、8.5和9.5)条件下,北方人工繁殖花鲈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及饥饿10 d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花鲈初孵仔鱼进行不投饵耐饥饿实验,记录每日存活率(SR)及最终生存活力指数(SAI)。最后观测低盐0、养殖盐度30与高盐45对花鲈早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北方海域花鲈受精卵适宜孵化盐度为20~35,以盐度25组孵化率最高,适宜pH为6.5~7.5,以pH 6.5组孵化率最高。低盐15组中,具最低的孵化率及最高的畸形率,但在最终饥饿SR的统计中,低盐15组的SR及SAI明显高于盐度30与35组,推测低盐15接近花鲈体液等渗点,降低了渗透调节中的能量消耗,更利于存活。初孵仔鱼饥饿实验中,盐度20组SR下降相对平缓,在第8天仍有12.66% 的SR(其他组已为0)。饥饿1 d时,各pH组SR均小于90%,以pH 6.5组SR最高,为89.11%。与盐度处理组相比,花鲈初孵仔鱼对pH变化较为敏感,其孵化率及最终SR显著低于盐度处理组。花鲈早期幼鱼盐度处理组中,低盐0与高盐45将对此规格花鲈幼鱼产生较大损伤,以高盐45抑制最显著,应为苗种盐度推广的上限,而花鲈生长盐度30与各处理盐度相比,较适合花鲈早期幼鱼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北方海域花鲈繁育适宜盐度和pH处理的设定,及提高花鲈孵化率、育苗成活率与早期苗种推广提供基础资料。

    • 温度、流速对恩诺沙星在虹鳟体内吸收、分布的影响

      2017, 41(12):1878-1887. DOI: 10.11964/jfc.20161010593

      摘要 (1514) HTML (564) PDF 737.67 K (1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因素会对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为研究温度和水流速度对药物在虹鳟体内药物代谢的影响,以虹鳟为实验对象,设置3个温度(5、10、15 ℃)和流速(8、16、24 cm/s),水温由自动循环水族缸的控温系统调控,流速由鱼类生态测量仪调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组织中恩诺沙星含量。结果发现,在5、10、15 ℃时,血浆Tmax分别是8.67、4.78、2.39 h;T1/2α分别是0.86、0.80、0.77 h;T1/2β分别是49.18、45.81、38.35 h;AUC分别是140.49、130.40、112.78 μg/(L·h)。实验温度下,表现为温度升高会加快药物的吸收和分布,即吸收分布速率增大,达峰时间缩短。在8、16、24 m/s 3个实验流速下,血浆Tmax分别是8.57、6.03、4.04 h;T1/2α分别是5.47、2.16、0.27 h;T1/2β分别是26.54、6.93、2.13 h;T1/2ka分别是7.68、5.00、2.01 h。实验流速下,表现为流速增大会加快药物的吸收和分布,即吸收分布速率增大,达峰时间缩短。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及水流速度的增加会加速恩诺沙星在虹鳟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 海州湾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空间结构的季节变化

      2017, 41(12):1888-1895. DOI: 10.11964/jfc.20161210635

      摘要 (2091) HTML (743) PDF 756.38 K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枪乌贼和短蛸是头足类中重要的经济种类,一般为一年生,其空间分布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由于受调查时间的限制,鲜有在该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根据2011年春季(5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以及变异函数等方法分析了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的空间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①日本枪乌贼和短蛸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强,存在局部空间热点,变异函数分析结果与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基本一致。②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空间自相关的尺度存在季节变化,两个物种均表现为在春季的空间结构性较强,而在秋、冬季的空间结构性较弱,春季的空间自相关性程度高于秋、冬季。③在春季,二者均在35.0°;~35.5°;N、120.0°;~121.0°;E海域存在一个空间热点,在资源密度最高的季节时其空间分布呈现出随机性特征。物种的空间分布模式可能与环境的季节变化以及其洄游分布和摄食习性相关。本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的生活史特性及其栖息地,可为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的地标点法分析

      2017, 41(12):1896-1907. DOI: 10.11964/jfc.20170210715

      摘要 (2053) HTML (581) PDF 1.85 M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水系的太湖、洪泽湖、高宝湖、长荡湖、阳澄湖以及巴城、兴化“泓膏”养殖水域和长江口崇明自然水域等知名产区产中华绒螯蟹形态上的差异,首次运用地标点法研究其形态的产地差异性。背甲以及腹甲的形态使用地标点法进行分析,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其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了许多Ⅱ型地标点,其贡献率为82.637%~97.698%,作用较大,解释了主要形态变异。特别是相对扭曲主成分的判别分析对雄性以及雌性蟹背甲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研究表明,不同产地养殖环境可以导致中华绒螯蟹的形态出现差异;而以背甲为对象的形态地标点法分析应该可以作为判别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的有效方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