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4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6, 40(6):0-0. DOI: 10.11964/jfc.20160600

      摘要 (1737) HTML (0) PDF 1.27 M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口虾蛄食性分析

      2016, 40(6):903-910. DOI: 10.11964/jfc.20151110177

      摘要 (2124) HTML (526) PDF 655.78 K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口虾蛄的食物组成,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5年5月在汕尾红海湾海域采集的口虾蛄及其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不同饵料生物在口虾蛄食物中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口虾蛄的δ13C值为-18.1‰~-16.3‰,δ15N值为10.9‰~13.5‰,平均值分别为-17.1‰±0.5‰和12.7‰±0.7‰。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大,表明口虾蛄的食物来源较多。口虾蛄的食物主要由鱼类、虾类、贝类、蟹类和桡足类组成。其中,贝类为口虾蛄的主要食物,平均贡献率为38.6%;其次为蟹类和桡足类,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2.9%和16.0%;虾类的平均贡献率为13.6%;鱼类的平均贡献率最低,仅为8.9%。根据δ15N值及营养级的计算公式得出,口虾蛄的营养级为3.01±0.22,在其5类食物中,桡足类的营养级最低,仅为1.77±0.12;其次为贝类;蟹类和虾类的营养级分别为2.78±0.21和2.89±0.16;鱼类的最高,为2.98±0.15;它们的营养级均低于口虾蛄。此外相关分析显示,口虾蛄的δ15N值与其个体体质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不同大小的口虾蛄营养级有所差异。

    • 脉红螺交配后性选择机制

      2016, 40(6):911-916. DOI: 10.11964/jfc.20151210187

      摘要 (2400) HTML (511) PDF 458.11 K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交配后性选择是雌性混交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选择机制较为复杂,是性选择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脉红螺是我国重要的大型经济贝类之一,繁殖形式为多雌多雄混交模式。为了研究该模式繁殖机制,本研究利用6个微卫星标记及行为学观察对脉红螺3个家系进行父权分析。结果表明,3个家系均存在多父性现象,证实脉红螺繁殖属于真正遗传意义上的雌性混交模式。3个家系中父权比例与父本的6个形态学参数及交配持续时间不存在关联性,但均表现出最先与母本交配的父本其后代比例最高,而最后交配的父本其后代比例最低,表明脉红螺交配后性选择存在最先雄性精子优先受精现象,这一现象符合"topping off"假说,即最先交配的雄性排放了大量精子占据了受精囊的主要空间,导致其子代的比例最高;而最后交配的雄性由于受精囊空间的限制,其精子占据空间最少。本研究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交配后性选择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 温度和盐度对羊鲍胚胎发育及幼虫发育的影响

      2016, 40(6):917-924. DOI: 10.11964/jfc.20151010098

      摘要 (2006) HTML (473) PDF 1.45 M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水温和盐度对羊鲍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的影响,以人工驯化后的野生羊鲍为实验材料,采用温度、盐度单一和双因子组合方法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羊鲍孵化率和成活率受温度、盐度影响显著,28℃时,胚胎发育时间最短,孵化率最高,26℃时,幼虫发育时间最短,成活率最高。胚胎发育适宜温度为24~28℃,最适温度为26~28℃。盐度为24时,羊鲍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时间最短,孵化率和成活率最低;盐度分别为30和32时,孵化率和成活率最高。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8~32,最适盐度为30~32。温度盐度交互作用对羊鲍孵化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对成活率影响差异显著。通过响应曲面模型优化,得出温度为24.61℃,盐度为32时,孵化率和成活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5.32%和81.20%,满意度为0.848。研究表明,羊鲍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对温度、盐度的敏感性不同,对高温高盐的耐受性强于低温低盐。

    • 刺参围堰养殖中大叶藻的生态功能

      2016, 40(6):925-932. DOI: 10.11964/jfc.20151010126

      摘要 (1935) HTML (497) PDF 1.52 M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围堰池塘内海草--大叶藻的生态功能并为将其引入刺参池塘养殖提供理论基础,对大叶藻区和裸露砂质底质区的温度、溶氧进行了比较测定,对刺参及其食物组成的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并与邻近自然海域草场系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春夏季大叶藻区底部温度比裸露砂质底质区温度低约0~0.33℃;0~25%的低大叶藻盖度下,海草区和裸露底质区溶氧差异不显著,50%~100%的中高盖度下,海草区表层溶氧显著高于裸露底质区,高约0.12~0.62 mg/L,底层溶氧低于裸露底质区,约0~0.38 mg/L;春季末,该海草环境下的刺参δ13C和δ15N比值分别为-15.27‰和8.11‰,具有与相邻自然草场系统中刺参明显不同的同位素特征值(-20.12‰和10.95‰)。混合模型的分析表明,其食物组成中来自大叶藻的贡献约为13%~52%,高于底栖硅藻(4%~49%)、悬浮颗粒有机物POM(23%~39%)以及附着生物(0~22%)。而邻近的自然草场中,来自POM和褐藻海蒿子的食物贡献最大,0.95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CI)分别为24%~54%和1%~53%,而海草丛生大叶藻的贡献为0~27%。本研究表明,大叶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夏季池塘底部水温,增加水体溶氧,同时为刺参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这在池塘组成相对简单的环境下是尤为重要的。

    •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日本牙鲆尾部神经分泌系统转录组分析

      2016, 40(6):833-843. DOI: 10.11964/jfc.20151010134

      摘要 (2101) HTML (489) PDF 8.41 M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发掘日本牙鲆响应光周期变化的重要功能基因,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分析8L:16D、12L:12D和16L:8D等3个光周期条件下日本牙鲆尾部神经分泌系统(caudal neurosecretory system,CNSS)的基因表达变化。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3个样品分别产生了5 807 622、6 147 140和6 116 872个Clean reads。分别对8L:16D、12L:12D和16L:8D条件下的文库进行两两比较,共获得200个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属于生物学过程、细胞定位和分子功能的42个类别。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共涉及29条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糖异生、钙离子信号转导、血管平滑肌收缩和光信号转导等通路。上述结果不仅加深了对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功能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索硬骨鱼类光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

    • 印度产紫菜Pyropia chauhanii优良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

      2016, 40(6):933-945. DOI: 10.11964/jfc.20151210201

      摘要 (2110) HTML (481) PDF 19.16 M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培育出藻体薄且适合在我国南方高水温海区栽培的紫菜新品种,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和高温胁迫处理印度产紫菜Pyropia chauhanii野生型品系(PC-WT)的叶状体,分离出优良品系PC-M,随后通过研究2个品系在耐高温性、生长、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单孢子和壳孢子放散量等方面的差异后发现,在18和23℃温度组中,2个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分裂率和假根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27和29℃温度组中,PC-M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比PC-WT品系分别提高了250.7%和305.4%,分裂率分别提高了42.4%和67.1%,假根发生率分别提高了86.6%和175.3%;将在23℃下培养30 d的叶状体分别置于18、23、27和29℃下培养10 d,在18、23和27℃组中,PC-M品系的叶状体绝对生长率分别是PC-WT品系的5.1、5.3和7.5倍,特定生长率分别是PC-WT品系的1.3、1.3和1.8倍;在27℃下培养15 d或在29℃下培养10 d,PC-WT品系的叶状体均放散了大量的单孢子,藻体流失严重,仅剩下基部,而PC-M品系的叶状体均没有放散单孢子、藻体形态完整、光泽好、生长速率快,培养至30 d后才发生轻微的卷曲。与PC-WT品系相比,常温组(23℃)的PC-M品系的3种主要光合色素(chl.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以及壳孢子放散量分别提高了39.4%、209.8%、94.8%和36.7%,但藻体的平均厚度反而减少了31.6%。上述结果证实,与PC-WT品系相比,PC-M品系具有藻体薄、色素含量高、生长快、耐高温、壳孢子放散量大、单孢子不放散等优点,有望被培育成适宜栽培的新品种。

    • 中华绒螯蟹ELOVL6 cDNA全长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016, 40(6):844-855. DOI: 10.11964/jfc.20151210193

      摘要 (2163) HTML (527) PDF 2.29 M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自身脂肪酸合成能力,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华绒螯蟹ELOVL6 cDNA序列全长(GenBank accession:KT779219)。该序列全长2247 bp,包括235、873和1139 bp的5'非编码区(5'-UTR)、开放阅读框(ORF)和3'非编码区(3'-UTR),编码290个氨基酸(AA),具有ELOVL家族的全部特征:6个跨膜区、高度保守的组氨酸簇HXXHH、多个保守区以及内质网滞留信号KXKXX。分析发育树表明,ELOVL2与ELOVL5聚为一支,ELOVL6聚为另一支,其中中华绒螯蟹ELOVL6与其他节肢动物ELOVL6聚为一支,与凡纳滨对虾聚为一小支。采用异源表达方法研究ELOVL6编码的蛋白质对脂肪酸的作用,GC-MS结果显示,转基因的酵母培养物C16:0和C16:1n-7含量下降,而C18:0和C18:1n-9的含量升高,同时有新产物C18:1n-7产生。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ELOVL6基因在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及不同脂肪源喂养下的表达情况,显示该基因在肠道、胃、心脏、肝胰腺、胸神经节、肌肉、眼柄、鳃和脑神经节9个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不同脂肪源饲喂的结果中,肝胰腺、肌肉、卵巢和精巢4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各组织在全鱼油组饲喂下表达量最低,其中用全豆油组饲喂后,肝胰腺中的表达情况显著升高,明显高于全鱼油组和鱼油豆油混合组。以上结果综合表明,中华绒螯蟹中ELOVL6能够催化C16的饱和及C16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延长,同时受到饲料中不同脂肪源的一定影响,这为探究中华绒螯蟹PUFA合成途径及脂肪酸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 克氏原螯虾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与黏附特性

      2016, 40(6):946-955. DOI: 10.11964/jfc.20150910088

      摘要 (2172) HTML (518) PDF 16.73 M (1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安徽省当涂县淡水养殖克氏原螯虾暴发性疾病的病原,取濒临死亡的病虾分离病原。从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细菌(命名为XLX1分离株),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检查、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XLX1分离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进一步对XLX1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携带黏附素基因情况和细胞黏附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替考拉宁和米诺环素敏感或中敏,对其他7种测试药物呈现耐药。该分离株携带黏附素基因cfaure基因簇;序列分析发现ureABC结构基因和ureD关键辅助基因高度保守,在虾源分离株与人源参考株间前者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93.2%~98.3%和91.7%~97.4%,后者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90.8%~98.3%和94.7%~98.7%;与人源参考株相比,虾源分离株UreABC结构蛋白中第294、600和608位氨基酸,以及UreD蛋白中的第62和122位氨基酸发生了有意突变。XLX1分离株可以聚集方式黏附于EPC细胞周围,平均黏附菌数为29.8±5.3,但随黏附时间延长,EPC细胞出现病变。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防控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魁蚶过氧化氢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6, 40(6):856-866. DOI: 10.11964/jfc.20151010106

      摘要 (2152) HTML (509) PDF 6.34 M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出魁蚶过氧化氢酶(SbCAT)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为2181 bp,包括1431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96 bp的5'端非翻译区(UTR)和654 bp的3'-UTR。其中ORF编码47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4 ku,理论等电点为8.03。SbCA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所选动物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相似度为68%~96%,SbCAT氨基酸具有CAT基因家族的特征性序列,包括CAT活性位点,1个亚铁血红素结合位点及3个催化位点残基。此外,SbCAT还具有保守的亚铁血红素结合口袋与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结合位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SbCAT的组织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bCAT mRNA在所检测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外套膜中表达量较高,在肝胰腺和红细胞中表达量较低。经鳗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后,鳗弧菌刺激组的外套膜表达量一直较低,其他组织均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SbCAT可能在魁蚶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不同生长阶段的坛紫菜对琼胶寡糖激发的响应差异研究

      2016, 40(6):956-964. DOI: 10.11964/jfc.20150910055

      摘要 (1984) HTML (518) PDF 1.45 M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坛紫菜对琼胶寡糖激发子的抗性响应差异,选择生长期为50、60、80、110和140 d的坛紫菜叶状体以及自由丝状体,检测在琼胶寡糖刺激后各生长阶段坛紫菜的H2O2释放,相关防御基因(Phhsp70、PhrbohPhsodPhlox)的表达,以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丝状体H2O2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叶状体,100 μg/mL琼胶寡糖可诱导不同时期坛紫菜的H2O2爆发。丝状体响应琼胶寡糖刺激后,4个防御相关基因出现显著上调,而叶状体各生长阶段的基因上调幅度较小,各基因变化趋势不同。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但C8类物质较多。经寡糖处理后,80 d叶状体和丝状体时期的挥发性物质增加的种类较多。研究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坛紫菜对琼胶寡糖刺激的响应能力和方式不同,以丝状体的响应最强烈。

    • 环型和圆型钓钩的力学性能

      2016, 40(6):965-975. DOI: 10.11964/jfc.20150709997

      摘要 (1892) HTML (485) PDF 6.38 M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在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推广应用圆型钓钩,必须掌握圆型钓钩、环型钓钩受力时的位移和应变等力学性能。实验对环型钓钩3.4~4.5和圆型钓钩14/0~4.5采用万能实验机进行拉伸实验,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测试系统对实验过程中钓钩的位移、应变等进行动态测量。结果显示:(1)当拉力为0~500 N、500~800 N时,圆型钩14/0~4.5最大应变分别为0.012、0.018,环型钩3.4~4.5最大应变分别为0.010、0.025;(2)当拉力为0~500 N、500~800 N时,圆型钩14/0~4.5最大位移分别为5.16 mm、8.50 mm,环型钩3.4~4.5最大位移分别为4.36 mm、6.01 mm。环型钓钩3.4~4.5为4.36 mm。对环型钓钩3.4~4.5和圆型钓钩14/0~4.5应变、位移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环型钓钩3.4~4.5、圆型钓钩14/0~4.5力学性能无显著性差异。研究建议今后在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推广应用圆型钓钩。

    • KK-42对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2016, 40(6):867-872. DOI: 10.11964/jfc.20150509869

      摘要 (2044) HTML (514) PDF 744.21 K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KK-42对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水产基地自行繁殖的2月龄幼虾(体长1.2~2.0 cm)为材料,捕捞后暂养于流水养殖水槽,水温(26±1)℃,每天投喂2次,1周后用于实验研究。用1.95×10-4 mol/L的KK-42溶液(处理组)或不含KK-42溶液(对照组)浸润1 min,取出,一部分用于幼虾生长速率、蜕皮周期的测定;从剩余部分中选择处于蜕皮间期(C)和蜕皮前期(D)的幼虾,Real-time PCR分析表皮几丁质酶1基因(Mnchi-1)的转录水平,同时进行表皮几丁质酶的活力测定。在实验观察期间,KK-42处理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率的升高出现在处理后的前2周。随着幼虾的生长,蜕皮周期的持续时间均趋于延长,在4个连续测定的蜕皮周期中,KK-42处理能明显缩短前2个周期的时程,分别从(8.70±1.07)、(9.81±0.43) d/周期缩短为(6.93±0.97)、(8.11±1.20) d/周期。KK-42处理可显著上调C期表皮Mnchi-1的表达,在第3、6和9 h,其mRNA水平比对照组高10倍以上,酶活性同比提高2倍以上;KK-42对D期的影响相对较弱,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及酶活性仅在12 h显著升高。结果表明,KK-42能显著诱导D期、尤其是C期表皮Mnchi-1基因的表达,提高几丁质酶活性,推测幼虾对旧表皮的分解提前至C期,这可能是KK-42缩短幼虾的蜕皮周期、促进其生长的分子机制之一。

    • 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

      2016, 40(6):873-881. DOI: 10.11964/jfc.20160210288

      摘要 (2253) HTML (509) PDF 1.37 M (2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传统形态度量法和框架分析法构建了31个反映体型的形态比例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种投喂方式下,施肥(组A)、施肥+1/2投饲(组B)、施肥+投饲(组C)、投饲(组D)总共56尾鳙的这些性状进行分析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头高/体长、4-6/体长、5-6/体长、5-8/体长等7个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其他24个性状差异显著,但头长/体长在组A、组C和组D中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分成2支,其中组A单独聚为一支,而组B、组C和组D共同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4.6%,其散点图显示,组B、组C和组D部分样本重叠在一起,与组A完全分开。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了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不同处理组鳙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2.7%、87.5%、64.3%和87.5%,说明了本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投饲养殖方式下鳙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但头部相关的主要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头部至背鳍躯干部距离显著增大,形成了头部偏小的假象。本研究首次以数据结果阐释投饲养鳙仍符合人们喜食的大鱼头特征,为该养殖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 >综述
    • microRNA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2016, 40(6):976-988. DOI: 10.11964/jfc.20151010135

      摘要 (2364) HTML (515) PDF 1.02 M (2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miRNAs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与靶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水平上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负调控,导致mRNA的翻译抑制或降解。大量研究表明,miRNA在躯体发育、癌症、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脂肪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近来在水产动物中,有关miRNA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然而对其进行全面总结的报道较缺乏。本文综述了miRNA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miRNA在水产动物中表现为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本文也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以后更好地研究水产动物miRNA的功能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长江南京江段长颌鲚生境履历的反演研究

      2016, 40(6):882-892. DOI: 10.11964/jfc.20151010127

      摘要 (2223) HTML (479) PDF 7.67 M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EPMA),对2009年和2014年采自长江南京段的长颌鲚耳石微化学进行了研究,反演了其生境履历。结果显示,这些长颌鲚耳石上元素Sr/Ca值的动态可分为两类。一类Sr/Ca值出现显著波动,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87±0.36),而且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生境的较高值(4.80±0.80),甚至出现了外海高盐度生境的高值(7.85±0.57),反映了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特征。另一类Sr/Ca值稳定3.0以下(14NJC09和14NJCE10),仅反映出在淡水生境中生活的履历。上述结果均得到了耳石Sr面分布的验证。上述"反演"的结果首次发现,传统上认为的一定是溯河洄游的长颌鲚,也可能存在有淡水定居个体。单纯利用上颌骨的长短并不能作为有效判别长江刀鲚资源群体中溯河洄游个体和淡水定居个体的标准。

    • 基于最大熵模型分析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分布

      2016, 40(6):893-902. DOI: 10.11964/jfc.20150509873

      摘要 (2473) HTML (484) PDF 44.10 M (1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8-2010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海域得到的生产数据及海洋环境数据(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捕捞主渔汛期间(1-4月)阿根廷滑柔鱼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同时与实际作业位置相比较,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分析不同年份分布差异的原因。模型运算结果显示:阿根廷滑柔鱼潜在分布区域的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南北方向上,2008年和2009年的潜在分布区域较为广泛,而2010年的潜在分布区域较为狭窄,且主要分布在45°S以南的区域。Jackknife检验表明,SST是影响阿根廷滑柔鱼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SST等温线分布可用来表征海流的强弱进而影响阿根廷滑柔鱼的分布,其中12℃等温线可以作为寻找渔场的一个指标。SSH等高线分布及其涡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阿根廷滑柔鱼分布。chl.a只能间接地反映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分布,不能很好地作为表征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分析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分布及其差异原因应主要观察SST和SSH的变化。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