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4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6, 40(4):0-0. DOI: 10.11964/jfc.20160400

      摘要 (2077) HTML (0) PDF 749.06 K (1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缢蛏选优群体和全同胞家系早期生长性能的比较

      2016, 40(4):603-611. DOI: 10.11964/jfc.20151010120

      摘要 (2664) HTML (551) PDF 1.32 M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比较缢蛏早期的生长性能,以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为亲本材料,分别建立了群体繁育组(QF)、群体选优组(QX)和27个全同胞家系(F1、F2、...F30),其中F18、F24和F28 3个家系由于幼虫死亡率过高而淘汰,全同胞家系建立采用单对配对的方法。对各实验组的受精率、D幼率、变态率、不同阶段的生长速度和规格大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实验组受精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和变态率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发育阶段各实验组的个体大小、生长速率不同,群体选优组(QX)在幼虫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显著大于群体繁育组(QF)。全同胞家系间存在着生长差异,其中家系F2、F7、F9、F13、F19壳长显著大于群体繁育组(QF);家系F5、F6、F14、F25、F27壳长显著小于群体繁育组(QF)。通过比较各家系和群体组早期的生长性能,筛选到优良群体和家系资料,为今后缢蛏良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优良实践材料。

    • 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选择效应

      2016, 40(4):612-617. DOI: 10.11964/jfc.20150409829

      摘要 (2565) HTML (569) PDF 1.25 M (2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牡蛎是一种世界性的养殖贝类,同时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壳色美观和快速生长是目前长牡蛎遗传育种的2个重要目标。2010年通过长牡蛎壳色性状的家系选育,获得了壳白、壳黑、壳金和壳紫4种壳色品系。实验以第二代壳金品系为基础群体,对长牡蛎壳金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分析了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壳高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结果显示,养成阶段选择组的壳高均大于对照组,350日龄后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幼虫期,壳高性状的平均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549±0.277、3.717%±2.611%和0.339±0.171,养成期分别为0.436±0.138、8.253%±1.014%和0.270±0.086。选择组的贝壳金黄色和外套膜金黄色比例分别提高了22%和10%。研究结果为长牡蛎壳金优良品系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 草鱼MSTN-1基因多态性及与早期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关联分析

      2016, 40(4):618-625. DOI: 10.11964/jfc.20150309749

      摘要 (2730) HTML (560) PDF 3.09 M (1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草鱼MSTN-1基因多态性及与早期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相关性,本研究扩增出全长为3824 bp的草鱼MSTN-1基因,用长江选育草鱼群体对MSTN-1基因多态性进行筛选和验证。结果共发现3个多态性位点(Locus 1:C1799T,野生型EE/突变型EF;Locus 2:C1842T,野生型HH/突变型HI;Locus 3:TGAAGCGCTGGTTCT/2585-,野生型BB/缺失型BD)。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3个位点及其组合型(剔除个体数少于3的组合)与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相关性,发现2个位点对幼鱼生长性状表型差异有显著影响,但3个位点对肌肉成分差异均无显著影响。多重比较发现,单倍型HI突变组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HH野生组,BD突变组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性低于BB野生组;多倍型中存在HI突变组合的体长、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存在BD突变的组合在体长性状方面显著低于其他组。表明草鱼MSTN-1基因3个SNPs中,HI突变是对草鱼生长性状的有利突变,BD突变是不利突变,而EF突变无显著影响,可将MSTN-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草鱼选育的候选基因。

    • 大口黑鲈ghrelin基因SNPs的筛选及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

      2016, 40(4):521-527. DOI: 10.11964/jfc.20150709989

      摘要 (2154) HTML (593) PDF 9.04 M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ghrelin是脊椎动物的一种脑肠肽,有促进摄食的功能,并能促进生长激素(GH)释放,参与能量平衡调控和糖类代谢。为探索ghrelin基因多态性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相关性,针对大口黑鲈ghrelin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实验采用直接测序法获得了2个SNPs位点:S1(A-642C)和S2(A-639C)。随机选取同批繁殖、同塘养殖的大口黑鲈采用SnaPshot方法进行SNPs位点检测和分型。结果显示,实验群体在ghrelin基因2个SNPs位点上基本处于哈温平衡,S1和S2共组成5种双倍型(D1、D2、D3、D4和D5)。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1位点AC型个体在体高与全长上显著高于CC型个体,S2位点AA型个体在头长上显著高于AC型个体。双倍型D1在体质量、全长和体高方面显著高于双倍型D3,在体质量、体宽和体高方面显著高于双倍型D4。本研究在大口黑鲈ghrelin基因启动子区域获得的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s标记,可为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帮助。

    • 七种不同结构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2016, 40(4):626-633. DOI: 10.11964/jfc.20150910075

      摘要 (2364) HTML (551) PDF 1.13 M (2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不同结构糖源饲料对初始体质量为(0.14±0.01) g的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成及相关代谢的影响。实验共设7个处理,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7种结构不同的糖源:葡萄糖、果糖、葡萄糖+果糖(1:1)、蔗糖、麦芽糖、玉米淀粉和糊精,添加水平为20%。每处理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50尾虾,实验期56 d。结果表明,实验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有显著影响,呈现多糖> 蔗糖> 其他,其中葡萄糖组最低;实验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的全虾水分、灰分、蛋白质无显著影响,但对脂肪、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显著。不同结构的糖源饲料对糖代谢相关酶及产物产生显著影响,对脂肪和蛋白代谢酶及产物影响不显著。

    • 鲫皮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与部分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2016, 40(4):528-536. DOI: 10.11964/jfc.20150709994

      摘要 (2226) HTML (523) PDF 2.32 M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鱼类皮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及质谱鉴定,以鲫为实验动物,采用蛋白双向电泳(2-D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进行鲫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上样量为800μg,采用18 cm、pH 3~10 IPG胶条,等电聚焦80000 Vh,2-DE图谱检测为214个皮肤蛋白点,匹配率达88%;对其中31个蛋白点进行MS/MS鉴定为22种蛋白,包括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角蛋白、锌指蛋白585B、效应蛋白Rab15、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168、NCK1相关蛋白,肌酸激酶、烯醇化酶、丙酮酸脱氢酶、腺苷酸激酶同工酶等;进行蛋白功能聚类(GO)分析发现12种生物学过程,主要参与代谢、细胞、有机体、免疫应答、生物调节和信号等过程。本研究首次初步揭示鲫皮肤蛋白质组及分子机制,以期为鱼类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 嗜水气单胞菌引致的金钱鱼细菌性疾病

      2016, 40(4):634-643. DOI: 10.11964/jfc.20150709976

      摘要 (2441) HTML (562) PDF 2.61 M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离鉴定实验室养殖的金钱鱼暴发性疾病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分离的方法,从病鱼肝脏分离得到一株G-短杆菌(Ah201416),对其进行电镜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对病鱼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并根据科赫法则,用分离株对健康金钱鱼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该菌株电镜下观察细菌大小为0.8~1.0μm×1.0~2.0μm(宽×长),无芽孢和荚膜,生理生化特性与嗜水气单胞菌基本一致;16S rRNA序列(登录号:KR006248)与Gen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ATCC7966)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与Ah聚为一支。病理切片分析发现,发病金钱鱼与正常金钱鱼相比,鳃小片细胞不同程度地脱落,伴有白细胞浸润;肠绒毛结构消失,肌肉层疏松明显;肾脏中肾小管细胞脱落,管腔中有坏死细胞,并出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肝脏细胞形态不规则,伴有血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其对健康金钱鱼96 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7.35×107 CFU/mL。研究表明,发病金钱鱼中分离的Ah201416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丰富了金钱鱼细菌性病原的研究,此结果为金钱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凡纳滨对虾肠道内产消化酶益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2016, 40(4):537-546. DOI: 10.11964/jfc.20150309745

      摘要 (2735) HTML (566) PDF 2.06 M (2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具有消化酶活性且安全的益生菌,从凡纳滨对虾肠道中初步分离得到576株细菌,对菌株进行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能力的定性及定量测试,筛选出产酶种类多且产酶能力强的菌株11株。对筛选出的11株菌进行了幼虾浸浴实验、药敏性实验和溶血性实验,以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将11株菌的菌悬液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养殖水体中进行浸浴实验,浸浴结束后用鳗弧菌进行刺激,测定不同浸浴组幼虾相关免疫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确定其对幼虾的保护效果。综合消化酶活性、菌株对幼虾的保护效果及生物安全性,筛选得到4株效果较好的菌株。菌株的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细菌1号、2号和4号分别与芽孢杆菌(Bacillus sp. PCSAS2-38,GQ284495.1)、蜡样芽孢杆菌(B. cereus strain N419,JN400121.1)及苏云金芽孢杆菌(B. thuringiensis strain EA26.1,KC758847.1)的相似性均为100%,9号菌株与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 strain PSB-03,FJ866782.1)相似性达到99%,为后续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

    • 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放射孢子虫的发现及鉴定

      2016, 40(4):644-651. DOI: 10.11964/jfc.20151210185

      摘要 (2531) HTML (583) PDF 9.51 M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2±1.1)μm;3个极囊梨形,呈点状聚集分布在孢体顶端,极囊长(4.53±0.4)μm,宽(3.4±0.4)μm;3个尾柄几乎等长,刺状,从孢体基部向下伸展,尾柄间夹角>100°,尾柄长(195.0±15.7)μm,宽(11.5±0.8)μm。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划归为橘瓣放射孢子虫集合类群。1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放射孢子虫与鲫体表寄生武汉单极虫为同一物种,序列相似率为99.8%~100%。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发现单极虫类群中多数种类的放射孢子虫阶段主要寄生在苏氏尾鳃蚓体内。本研究首次发现和报道了鲫寄生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寡毛类宿主及其放射孢子虫的形态特征,为鲫粘孢子虫病生态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 α-tubulin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仿刺参肠道再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2016, 40(4):547-557. DOI: 10.11964/jfc.20150910083

      摘要 (2787) HTML (569) PDF 3.27 M (2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仿刺参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的序列及结构信息,初步研究该基因在仿刺参肠道再生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数据挖掘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首次克隆得到仿刺参α-tubul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仿刺参α-tubulin基因cDNA全长为1641 bp,共编码453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的5'端非编码区为153 bp,3'端非编码区为126 bp,推算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0.33 ku,等电点为4.89,属于亲水性非跨膜蛋白质,且氨基酸序列中含有微管蛋白特有的信号序列GGGTGSG。通过与13种已公布物种的α-tubulin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仿刺参α-tubuli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核生物的α-tubulin蛋白序列具有非常高的保守性,与南极岩斑鳕α-tubulin相似性高达90%。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α-tubulin基因在仿刺参肠组织再生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α-tubulin基因在仿刺参肠组织再生不同时期均有表达,其相对表达量在肠组织再生17 d时最高,5 d时最低。本研究在获得仿刺参α-tubulin基因结构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印证了真核生物α-tubulin基因的高度保守性,同时表明α-tubulin基因参与仿刺参肠道再生过程。

    •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筛查渔业水域环境中抗生素残留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16, 40(4):652-663. DOI: 10.11964/jfc.20151110161

      摘要 (2582) HTML (562) PDF 1.16 M (2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技术建立水中常用的42种抗生素残留快速筛查方法。采用固相萃取富集净化的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目标药物经液相色谱仪C18反相柱分离,1%甲酸乙酸铵水溶液-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利用正离子源全扫描模式进行检测,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浙江省内主要渔业环境水质样品抗生素残留的筛查工作。渔业水域环境中42种抗生素定量限(LOQ,S/N=10)为0.010~0.120μg/L。3个水平加标的平均回收率为60.7%~97.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8.01%。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对抽取的60批次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磺胺甲(口恶)唑、磺胺间甲氧基嘧啶、磺胺吡啶、磺胺氯哒嗪、恩诺沙星5种药物,含量为25.6~106.7 ng/L。本实验建立的渔业水质中抗生素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质谱分析方法,灵敏、准确、定性能力强,可以成功应用于渔业环境水质样品抗生素残留的筛查工作。

    • 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

      2016, 40(4):558-565. DOI: 10.11964/jfc.20150309796

      摘要 (3140) HTML (571) PDF 1.86 M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斜带石斑鱼肝细胞为实验对象,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原代培养,旨在探讨稳定可靠的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和胰蛋白酶(含EDTA)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肝细胞,细胞悬液于DMEM/F-12、M199和L-15培养液中培养;细胞活力及数量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并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同时,测定不同时间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白蛋白(ALB)和尿素氮(BUN)的含量,以分析肝细胞生长状态。结果表明,组织块方法不适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培养,未见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培养效果,细胞产量达到1.6×108个/g肝重,活细胞数达到95%;L-15培养基细胞生长明显优于DMEM/F-12和M199培养基;启动原代培养的48~72 h阶段肝细胞生长代谢旺盛,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显著降低,ALB和BUN含量显著升高。结果显示,0.25%的胰蛋白酶常温消化法适合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分离,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L-15培养基,肝细胞在启动原代培养的48~72 h生长代谢旺盛。

    • 草鱼体组成的数学描述

      2016, 40(4):566-576. DOI: 10.11964/jfc.20150709984

      摘要 (2744) HTML (549) PDF 2.39 M (1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草鱼体组成进行定量描述,本研究从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并采纳了51个草鱼营养生理相关研究的数据,数据点约3700个,草鱼体质量为1.52~694.80 g。通过数据整理、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草鱼蛋白质含量和内脏重(y,g)与体质量(x,g)间的线性关系分别为y=0.1604x-0.3645,R2=0.994;y=0.1059x-0.3097,R2=0.9875。随着草鱼体质量增加,草鱼脂肪和灰分含量(尤其是脂肪含量)受饲料组成的影响逐渐增加。草鱼全鱼每沉积1 g蛋白质伴随着4.57 g水分保留,而每沉积1 g脂肪会导致水分含量减少0.95 g。草鱼肝脏每沉积1 g脂肪会导致其水分含量减少0.66 g,说明草鱼不同组织沉积脂肪导致的水分损失率不尽相同。本研究亦表明,肠系膜是草鱼脂肪沉积的重要部位,肠系膜、肝脏和肌肉脂肪的积累是全鱼脂肪含量上升的重要原因,全鱼脂肪累积伴随着内脏重的增加。本研究的执行有利于定量描述草鱼体组成规律,为草鱼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作用。

    • 不同氮源加富对海带生长、光合固碳和氮吸收特性的影响

      2016, 40(4):577-584. DOI: 10.11964/jfc.20150709962

      摘要 (2783) HTML (598) PDF 1.32 M (2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海带在适应不同氮源加富后的生理特点,本研究设置了自然海水、氨氮加富和硝氮加富3种不同的氮培养条件,在不同氮条件下适应培养7 d后,分别测定海带孢子体的生长、不同无机碳浓度下的光合速率(P-Ci曲线)和氮吸收情况。结果显示,2种氮源加富均能促进藻体的生长,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Ci曲线符合饱和动力学曲线,2种氮源加富均提高了最大光合速率(Vmax)和半饱和常数(Ks),但Vmax在2种氮源加富培养中没有显著差异,而氨氮加富的藻体具有较大的Ks值。与自然海水相比,硝氮加富提高了Vmax/Ks比值,氨氮加富对其没有影响。叶绿素a(Chl.α)和类胡罗卜素(Car)的含量均被氮加富提高,且在氨氮加富和硝氮加富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含量被2种氮加富降低,且在氨氮加富中具有更低的值。与自然海水相比,氨氮加富促进了海带对氨氮的吸收,同时抑制了对硝氮的吸收;而硝氮加富仅提高了硝氮的吸收速率,对氨氮吸收没有影响。综上所述,2种氮源加富虽都能提高海带的碳、氮吸收速率,但氨氮加富在氮利用中具有优势,而硝氮加富在碳固定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氨氮加富对氮利用的促进和硝氮加富对碳固定的促进作用互相抵消,因而2种氮源加富培养藻体之间的生长速率未出现显著差异。

    •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崂山湾夏季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

      2016, 40(4):585-594. DOI: 10.11964/jfc.20150709965

      摘要 (2655) HTML (565) PDF 2.96 M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崂山湾是黄海沿岸众多海湾之一,也是当前增殖放流的重要水域,研究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食物网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8月在崂山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该海域夏季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并通过测定稳定同位素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夏季鱼类群落的优势鱼种共有10种,包括六丝矛尾(鱼叚)虎鱼、中华栉孔(鱼叚)虎鱼、红狼牙(鱼叚)虎鱼、皮氏叫姑鱼、白姑鱼、小黄鱼、绿鳍鱼、短吻红舌鳎、斑(鱼祭)和赤鼻棱鳀;夏季崂山湾不同月份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各优势鱼种间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6月鱼类群落食物的主要来源均为底层饵料,而8月鱼类群落的食物来源则更广泛。崂山湾夏季2个月鱼类群落的优势鱼种间的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最大分别相差4.61‰和3.70‰。崂山湾6月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包括了中营养级鱼类和高营养级鱼类,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90,主要是底栖动物食性鱼类;而8月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包括了低营养级鱼类和中营养级鱼类,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37,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2种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崂山湾夏季10种优势鱼种除皮氏叫姑鱼、斑(鱼祭)、短吻红舌鳎和绿鳍鱼的营养级与体长无线性相关外,其余优势鱼种的营养级均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主要由于它们随着体长的增加,摄食高营养级的饵料增加,低营养级的饵料减少,自身的营养级也随之升高。

    • 零换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2016, 40(4):595-602. DOI: 10.11964/jfc.20150709985

      摘要 (2361) HTML (580) PDF 688.87 K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本实验估算了零换水养殖模式下的遗传参数,分析该模式与大换水量养殖模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G×E),为后续留种、配种方案制定等育种规划工作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定向交尾建立了51个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利用荧光标记识别家系,采用零换水养殖模式混养52 d后,测量并记录2个养殖池中的3822尾存活虾的体质量、体长及性别等信息。采用线性(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REML算法,基于个体动物模型和父母本阈值模型估计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力。结果显示,收获体质量和存活率具有较大变异系数。收获体质量和体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9±0.08和0.43±0.07,均属于中高遗传力(h2≥0.15);存活的遗传力为0.11±0.03,属于低遗传力(h2≥0.15)。收获体质量与收获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8±0.01;收获体质量和体长与存活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15和0.34±0.15。对于体质量和存活性状,零换水和大换水量养殖模式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11和0.65±0.11,G×E效应显著(K>0.5)。综上所述,凡纳滨对虾在零换水养殖模式下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但是与大换水量常规养殖模式相比,家系间存在较大的重排序效应,因此针对该养殖模式应单独建立选育系进行新品种培育。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