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4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6, 40(10):0-0. DOI: 10.11964/jfc.20161000

      摘要 (1585) HTML (0) PDF 1.26 M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红螯螯虾XO-SG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

      2016, 40(10):1606-1612. DOI: 10.11964/jfc.20150609931

      摘要 (1891) HTML (918) PDF 5.38 M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酶解的方法获得红螯螯虾眼柄XO-SG复合体的单个神经细胞,并依据显微观察对XO-SG神经细胞进行分类,同时利用Leibovitz's L-15等作为基础培养基离体培养解离的神经细胞。目的是建立虾类XO-SG神经细胞的分类标准并确定合适的培养条件,便于在体内外开展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研究。结果显示,根据神经细胞形态特点,红螯螯虾XO-SG神经内分泌细胞分为6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细胞在细胞大小以及显微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建立了红螯螯虾眼柄XO-SG神经元的体外原代培养方法,细胞在改良的L-15培养基中存活状态良好,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可以在体外存活14 d。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同类型神经细胞的再生速率存在差异,部分细胞在第2天就出现再生的轴突或树突。再生过程基本可以持续7 d,随后细胞开始萎缩凋亡。本研究为红螯螯虾眼柄神经细胞的分类以及利用神经细胞在体外开展虾类的内分泌代谢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和研究平台。

    •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中国近海棱鳀属鱼类DNA条形码

      2016, 40(10):1513-1520. DOI: 10.11964/jfc.20151010101

      摘要 (2392) HTML (568) PDF 1.31 M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中国大陆近海棱鳀属鱼类的分类地位,采用国际通用的COⅠ基因5'端652 bp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中国近海棱鳀属全部6种鱼类62尾标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发现,所分析样品的序列碱基组成为T:29.0%,C:26.3%,A:25.3%,G:19.4%,A+T含量(54.3%)高于G+C含量(45.7%),转换/颠换率为3.76。6种棱鳀属鱼类组成5个自展支持率为100%的分支,除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各为单系但聚合为一支外,其余4种均独立成支;分支内与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0.0%~0.4%)和17.7%(15.7%~19.0%)。赤鼻棱鳀、汉氏棱鳀、杜氏棱鳀和长颌棱鳀均符合Hebert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15.7%~18.6%)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0.0%~0.3%)的标准,确定了它们的物种有效性。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的种内遗传距离皆为0.1%,与其他4种棱鳀的种内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但二者种间遗传距离仅为0.6%,明显低于其他物种间的种间遗传距离,属于一般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范围,表明二者亲缘关系很近;由于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分子系统树上各为单系,二者可作为同一物种的2个不同亚种处理,但也不排除是2个近期分化形成物种的可能,在资源管理上应作为2个不同的进化显著单位分别加以管理。

    • 莱州湾鱼类群落的关键种

      2016, 40(10):1613-1623. DOI: 10.11964/jfc.20151210196

      摘要 (2672) HTML (673) PDF 2.02 M (1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键种对群落结构稳定性起着决定作用,它的筛选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对莱州湾渔业底拖网数据,以摄食关系为基础构建了莱州湾鱼类群落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网,运用网络分析法计算了该关系网的13种重要性指数及Key Player Problem参数(FDFDR)。根据13种指数的排序结果、聚类信息和3个Key Player Problem参数,对莱州湾鱼类群落的关键种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13种重要性指数可划分为4个信息组:a(D、CC、ICTI1TI7)即基本信息组、b(DinHinKt)即信息输入组、c(DoutHoutKb)即信息输出组和d(BCK)即信息控制组。细纹狮子鱼(DDinBC、CC、ICHinTI1TI7KKtFDFDR)和六丝矛尾虾虎鱼(DoutHoutKb)在莱州湾鱼类群落的网络分析结果中处于最高地位,密切联系着群落的其他种群,控制着群落的结构和能流,属于群落的关键种,其中细纹狮子鱼是关键捕食者,控制着群落中其他重要食物竞争者和捕食者密度,六丝矛尾虾虎鱼是关键被捕食者,通过维持捕食者的密度来限制其他被捕食者的密度。

    • 入侵地和原产地太湖新银鱼群体遗传结构

      2016, 40(10):1521-1530. DOI: 10.11964/jfc.20151010099

      摘要 (2225) HTML (543) PDF 1.47 M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太湖新银鱼快速适应新环境和快速入侵的遗传学机制,本研究利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5个入侵地和2个原产地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显示,入侵地滇池、邛海、抚仙湖和三峡库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原产地高,入侵地洱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原产地太湖而高于巢湖群体,原产地巢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邛海群体和其他群体的遗传关系最远,太湖与抚仙湖的遗传关系最近。ANOVA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太湖新银鱼群体内(95.7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4.22%,固定系数(Fst=0.0422)显著,表明太湖新银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小尺度遗传分化,两两遗传分化指数也证实了这一点。MVSP主成分分析显示邛海、三峡库区、巢湖和滇池群体有明显的分化。由此推断,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显著的遗传结构差异性可能是太湖新银鱼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

    • 筏式虾夷扇贝养成期不同密度生长与经济效益分析

      2016, 40(10):1624-1633. DOI: 10.11964/jfc.20150709966

      摘要 (1938) HTML (544) PDF 1.31 M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养殖过程中各项成本(扇贝成本、劳动力成本、养殖设备成本等),讨论筏式虾夷扇贝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的经济效益。2013年5月9日-2014年4月9日,在一龄虾夷扇贝养成至二龄贝期间,设置10枚/层、15枚/层、20枚/层、25枚/层和30枚/层5个密度组,测量统计扇贝壳高和累积死亡率等指标评价其生长情况和经济效益。不同养殖密度生长测量结果表明:低密度养殖组别(10枚/层、15枚/层)平均壳高大于高密度养殖组别(20枚/层、25枚/层和30枚/层)(P<0.05),低密度养殖组别累积死亡率低于高密度养殖组别(10枚/层<15枚/层、20枚/层 < 25枚/层 < 30枚/层)(P<0.05),一龄至二龄养成期间,低密度养殖在壳高性状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同养殖密度生长指标结合经济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在一龄虾夷扇贝总量一定和养殖浮筏数量一定两种经济模型下,10枚/层密度组的经济效益最高;综合分析表明:筏式虾夷扇贝低密度养殖在生长性状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转变当地养殖企业及个体户“多养多收益”观念,引导低密度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

    • 黄颡鱼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2016, 40(10):1531-1541. DOI: 10.11964/jfc.20151110137

      摘要 (2503) HTML (569) PDF 4.97 M (1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中国黄颡鱼群体遗传变异规律,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对本研究采集到的5个群体和文献收集的4个群体共258尾黄颡鱼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基因交流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13 bp的控制区片段上,9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在0.336±0.095~0.700±0.078之间,核苷酸多样度为0.087%±0.096%~ 0.258%±0.208%。基于所有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存在两个主单倍型。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水系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差异,其中洪泽湖和射阳河群体遗传结构位置不确定。群体历史动态分析表明,黄颡鱼群体存在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发生在末次间冰期时期。研究表明,9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呈现中-低等水平;射阳河和洪泽湖群体与长江和黄河水系在历史上尤其在黄河夺淮期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导致其遗传结构位置不确定。黄颡鱼有效种群数量变化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有一定关系,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后的末次间冰期升温可能导致了黄颡鱼群体扩张。

    • 土壤中单宁和植酸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液态发酵研究

      2016, 40(10):1634-1642. DOI: 10.11964/jfc.20160510395

      摘要 (1522) HTML (708) PDF 1.28 M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从土壤中筛选能够同时降解单宁和植酸的微生物,本实验利用富集培养技术,分离、筛选、鉴定土壤中的单宁和植酸降解菌,并研究其在液态发酵下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从土壤中共获得109株纯菌落,包括39株细菌、46株酵母菌以及24株霉菌。分别用单宁筛选性培养基和植酸筛选性培养基筛选上述菌株,获得27株植酸降解菌和14株单宁降解菌,其中霉菌M-6、M-3和M-1可以同时分解单宁和植酸,且霉菌M-6的水解圈直径大于M-3和M-1。在液态发酵条件下,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20~35℃),霉菌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呈现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在发酵温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P<0.05)。随着发酵pH的升高(pH 4~7),霉菌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其中单宁酶活力在发酵pH值为5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植酸酶活力在发酵pH值为5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发酵pH 4和7处理组(P<0.05),但与发酵pH 6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菌落和菌株形态学以及分子测序方法,鉴定M-6为黑曲霉。因此,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M-6、M-3和M-1)能够同时水解单宁和植酸的降解菌,在液态发酵条件下,黑曲霉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0℃,最佳发酵pH值为5。

    • 食蚊鱼CYP19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16, 40(10):1542-1555. DOI: 10.11964/jfc.20151210182

      摘要 (1906) HTML (736) PDF 3.76 M (1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硬骨鱼类CYP19基因与生物的性别分化和激素调节相关,因此可开发用来探究环境激素污染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本研究首次克隆和分析了食蚊鱼CYP19a cDNA的全系列,为将CYP19基因作为监测环境激素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实验数据。根据CYP19a基因cDNA保守区域设计引物,扩增保守区域并测序。采用RACE法扩增食蚊鱼CYP19a基因cDNA序列全长,对其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将序列应用于CYP19a mRNA转录水平的RT-PCR法检测中。成功克隆食蚊鱼CYP19a基因全长,获得CYP19a基因总长为2020 bp,ORF为238~1791 bp,共编码518个氨基酸,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有关信号肽、跨膜螺旋、亲水性/疏水性、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析,与其他硬骨鱼类底鳉、青鳉、平鲷、鲫、鲤和斑马鱼的性腺CYP19a基因作同源性比较,其基因相似度分别为93%、84%、84%、71%、71%和66%。用MEGA6.0软件对19个物种的CYP19a基因进行聚类分析,食蚊鱼CYP19a基因与底鳉、青鳉同源性最高,说明芳香化酶在进化上相对保守。确定从食蚊鱼性腺所克隆的CYP19a基因是芳香化酶基因,证明食蚊鱼的芳香化酶是由CYP19aCYP19b两种基因编码的。食蚊鱼卵巢芳香化酶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片段,并具有催化活性。

    • 三种水生动物细胞系对两株蛙病毒敏感性的比较

      2016, 40(10):1643-1647. DOI: 10.11964/jfc.20160110244

      摘要 (1870) HTML (576) PDF 4.39 M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3个不同物种的水生动物细胞系,包括爪蟾肾细胞系(A6)、大鲵胸腺细胞系(GSTC)和鲤上皮瘤细胞系(EPC),分别用沼泽绿牛蛙蛙病毒(RGV)和大鲵蛙病毒(ADRV)感染,进一步研究细胞病变显微形态、病毒滴度、细胞病变与不同感染时间的相关性等。结果显示,在光镜下可见感染病毒的细胞发生病变,A6 和 EPC 细胞肿胀或破裂;GSTC 细胞收缩或聚在一起形成多层。同种水产动物细胞系对不同蛙病毒的敏感性不同,在A6、EPC和GSTC细胞中,RGV的滴度分别为103.6、105.9 和 106.6 TCID50/mL;ADRV的滴度分别为104.3、105.4 和106.1 TCID50/mL,表明GSTC细胞系对两种蛙病毒都更敏感。研究为后续蛙病毒致病机理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重要实验材料。

    • 尼罗罗非鱼肌肉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2016, 40(10):1648-1656. DOI: 10.11964/jfc.20151010109

      摘要 (1843) HTML (519) PDF 12.70 M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1种尼罗罗非鱼肌肉组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体系,实验将尼罗罗非鱼肌肉组织蛋白质提取后,用双向电泳(2-DE)分离蛋白质,分别对蛋白质样品的制备方法、IPG胶条长度及pH范围、SDS-PAGE凝胶浓度及染色方法4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和优化。结果显示,采用液氮研磨-丙酮沉淀法制备样品蛋白质,使用24 cm pH 4~7的IPG胶条进行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第二向SDS-PAGE电泳采用浓度为12.5%的凝胶进行,双向电泳后的凝胶采用硝酸银染色法进行染色处理,该条件下扫描所得尼罗罗非鱼肌肉蛋白质二维电泳图谱具有蛋白质分离程度好、斑点清晰、分辨率高及横纹少等优点。研究表明,技术体系适用于尼罗罗非鱼肌肉蛋白质的分离,可用于后续罗非鱼肌肉蛋白质组学研究。

    • 池蝶蚌组织蛋白酶L1-like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2016, 40(10):1556-1566. DOI: 10.11964/jfc.20150509890

      摘要 (1843) HTML (596) PDF 7.03 M (1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淡水贝类是否存在组织蛋白酶L的亚型及其亚型的免疫相关作用,本实验利用已构建的池蝶蚌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筛选获得与之同源的EST序列,结合RACE技术进一步克隆了池蝶蚌一个新的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HsCtsL1-like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F015273)。该序列全长为1280 bp,5'-非翻译区(5'UTR)为31 bp,3'-非翻译区(3'UTR)为256 bp,开放阅读框区(ORF)为993 bp,编码33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6.86 ku,理论等电点为6.2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HsCtsL1-like与其他软体动物相对应序列具有共同结构特征,包含信号肽、前肽抑制域和成熟肽三部分,在其他物种中已鉴定的CtsL签名序列标签(ERF/WNIN、GNFD、GCXGG和QCHN等)在HsCtsL1-like中均可找到。其氨基酸序列同缢蛏CtsL1(AGL33704.1)同源性最高,达67%;与报道的三角帆蚌CtsL(ADV03094)和池蝶蚌中另一个CtsL(AEX88474)仅均为52.9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sCtsL1-like与缢蛏、长牡蛎和合浦珠母贝的CtsL1聚为一分支,推测HsCtsL1-like属于CtsL家族中的亚型1。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显示,HsCtsL1-like mRNA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卵巢和精巢。注射鳗弧菌后,血细胞和肝脏HsCtsL1-like 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暗示其是一个免疫有关的基因,参与了池蝶蚌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

    • 厚壳贻贝Wnt4基因时空表达

      2016, 40(10):1567-1575. DOI: 10.11964/jfc.20160410378

      摘要 (2705) HTML (699) PDF 5.17 M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Wnt4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发育阶段和组织生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厚壳贻贝Wnt4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3342 bp,开放阅读框为1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该序列与人、小鼠、海胆、栉孔扇贝和长牡蛎等物种的同源性分别为61%、61%、60%、71%和7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Wnt4基因在厚壳贻贝成体多个组织中(外套膜、闭壳肌、鳃、雌雄性腺、足和消化腺)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推测可能与贝壳形成有关;Wnt4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发育阶段高表达主要集中在壳顶期,并推测Wnt4基因可能参与了贝壳形态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以及某些器官的形成与发育。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双壳贝类Wnt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坛紫菜过氧化氢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

      2016, 40(10):1576-1585. DOI: 10.11964/jfc.20151010130

      摘要 (2142) HTML (746) PDF 5.84 M (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氧化氢酶(CAT)是植物细胞抗氧化酶的主要成员,在逆境胁迫下的活性氧(ROS)清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RACE扩增技术克隆获得了坛紫菜CAT基因的全长,被命名为PhCAT(Genbank收录号:KM655303)。该基因全长1983 bp,可编码包含542个氨基酸的多肽,与条斑紫菜CAT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为83.08%。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确认PhCAT属于CAT基因家族。PhCAT基因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失水胁迫条件下,PhCAT的基因表达水平只在失水率≥60%时才显著上调;不同时间水平的高温胁迫条件均可诱发PhCAT基因的上调表达。而CAT酶活测定结果却显示,各种水平的失水胁迫条件下,坛紫菜细胞内的CAT酶活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条件下的酶活水平;高温胁迫24 h时,CAT酶活水平显著增强,而其余时间点的酶活水平则显著降低。研究表明CAT酶在坛紫菜高温胁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失水胁迫应答中却没有发挥明显作用。

    • 重组虹鳟IFN-γ2的原核表达及抗IHNV活性分析

      2016, 40(10):1586-1594. DOI: 10.11964/jfc.20150810013

      摘要 (2022) HTML (619) PDF 3.35 M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虹鳟IFN-γ2(rtIFN-γ2)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活性的相关数据,实验根据NCBI已发表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经植物血凝素刺激后的虹鳟头肾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471 bp的该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将该基因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约为38.4 ku。重组蛋白经复性、纯化后在CHSE-214细胞上进行抗IHNV活性分析,结果显示,rtIFN-γ2在CHSE-214细胞上抗IHNV活性为6.63×106 U/mg。Real-time PCR结果显示,rtIFN-γ2免疫后,虹鳟头肾、脾、肝中IRF-1、IRF-2、IFN-I、IFN-γ和Mx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总体而言免疫后2天机体抗病毒状态弱于免疫后1天。攻毒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免疫后1天进行IHNV攻击时,鱼死亡率为40%,而免疫后2天进行IHNV攻击时,鱼死亡率达到80%。研究表明,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的重组虹鳟IFN-γ2不仅具有体外抗IHNV活性,更能激发虹鳟的抗病毒状态,从而为虹鳟抵抗IHNV感染提供一定的保护力。

    • 半滑舌鳎黑色素聚集激素重组制备与生物活性分析

      2016, 40(10):1595-1605. DOI: 10.11964/jfc.20151110173

      摘要 (1960) HTML (863) PDF 4.97 M (1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半滑舌鳎黑色素聚集激素(MCH1)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成熟肽片段,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成功构建了重组MCH1/pET32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可产生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半滑舌鳎MCH1重组蛋白大小为29.9 ku,32℃条件下以0.2 mmol/L IPTG诱导6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49.8%。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MCH1重组蛋白可被6×His抗体特异性识别。经Ni2+-NTA亲和柱纯化,可获得高纯度的MCH1重组蛋白。采用垂体离体孵育方法测试蛋白活性,MCH1重组蛋白可有效刺激或抑制垂体MCH和MSH肽的分泌,MCH肽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在100 nmol/L达到峰值,MSH肽水平显著升高。随着外源MCH1重组蛋白浓度的增加,垂体MCH1MCH2 mRNA表达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OMC-aPACAP mRNA表达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POMC-b、MCHR1、MCHR2、MITF基本没有变化,表明获得的半滑舌鳎MCH1重组蛋白具有调节垂体激素分泌和基因表达的生理功能。本研究可为研制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调控的专用生物制剂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