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对莱州湾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

      2015, 39(5):703-711. DOI: 10.11964/jfc.20140809420

      摘要 (2701) HTML (0) PDF 1.25 M (2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矛尾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等种类。2010年斑大量暴发,为唯一优势种;(3)2009—2013年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与鱼类种数、底层鱼类数和渔业资源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底层鱼类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的变动对莱州湾渔业资源量和资源结构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 不同激素对雌性花鳗鲡性体指数和发育过程中促性腺激素基因(GtHα,FSHβ,LHβ)表达的影响

      2015, 39(5):609-617. DOI: 10.11964/jfc.20141109559

      摘要 (3327) HTML (0) PDF 9.14 M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不同激素诱导花鳗鲡卵巢发育的效果并探究促性腺激素在花鳗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实验比较了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后花鳗鲡性体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的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雌鱼脑垂体中促性腺激素基因GtHα(促性腺激素亚基),LHβ(促黄体生成素亚基)及FSHβ(卵泡刺激素亚基)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鲤脑垂体萃取液(CPE)与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组合能够有效促使雌性花鳗鲡性腺发育成熟,GSI平均达22.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单独注射雄烯二酮(ADSD)和注射ADSD、CPE、hCG混合制剂诱导效果不明显,GSI仅为1%~3%。荧光定量发现,经CPE与hCG处理的亲鱼LHβGtHα的表达量不断上调,其中发育早期GtHα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而FSHβ的表达量呈现下调趋势。研究表明,CPE与hCG组合注射能够成功诱导花鳗鲡卵巢发育成熟,而ADSD对花鳗鲡卵巢发育无明显促进作用。LH在花鳗鲡卵巢发育整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FSH在花鳗鲡性腺发育早期作用显著,可能是诱导鳗鲡性腺早期发育的关键因素。

    • 肖四海湖五种渔具的鳜渔获结构特征及其对鳜资源的影响

      2015, 39(5):712-719. DOI: 10.11964/jfc.20140809415

      摘要 (3192) HTML (0) PDF 1.65 M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不同渔具对鳜资源的影响,于2007年5月和12月对长江中游浅水湖泊肖四海湖刺网、延绳钓、网簖、电拖网和电捕仪5种渔具捕获的鳜渔获物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共采集鳜样本359尾,全长分布范围为92~600 mm,优势全长集中于251~350 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0~3 380 g,优势体质量集中于300~500 g。种群由5个年龄组构成,2~3龄为优势龄组,占总数的74.6%。刺网、延绳钓和网簖对鳜有较强的捕捞选择性,网目大小为80 mm和100 mm刺网的鳜渔获物中2龄及以上成熟个体占总数的93.3%,个体平均体质量466 g,"标鳜"(0.4~0.75 kg)个体占总数量的57.0%;延绳钓捕获的鳜渔获物中2龄及以上成熟个体占总数的86.9%,"标鳜"个体占总数量的43.5%;网簖捕获的鳜渔获物中90%以上为1龄的未成熟个体。电拖网和电捕仪捕获的鳜全长范围明显较大,其渔获物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综合分析表明,刺网适于作为鳜捕捞的主要渔具,延绳钓可以作为一种鳜捕捞的辅助渔具。网簖对鳜补充群体有较大危害,不适于作为鳜的捕捞网具。电拖网和电捕仪均属于违法渔具,对鳜资源危害巨大,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禁使用。

    • 罗非鱼HSP70(tHSP70)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真核表达及质谱鉴定

      2015, 39(5):618-627. DOI: 10.11964/jfc.20141009533

      摘要 (3104) HTML (0) PDF 9.06 M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罗非鱼热休克蛋白70(tilapia heat shock protein,tHSP70)的理化特性、糖基化位点、跨膜区域、蛋白的细胞定位及信号肽与虹鳟等其他动物HSP70的相似性,以人工合成c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完整CDS,并将此DNA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pGAPZa-A连接,构建pGAPZa-HSP70表达质粒,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tHSP70蛋白,对表达上清液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分析后,采用Ni2+IDA层析脱盐纯化目的蛋白,并对所表达的蛋白进行糖基化PAS染色鉴定。对表达的蛋白进行SDS-PAGE后,将所获得的非预定大小(约100 ku)条带进行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并确定其蛋白种类。结果表明:tHSP70所含氨基酸数量为640,分子量为70 274.5 u,等电点为5.49。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体外)的半衰期为30 h,在酵母内半衰期大于20 h,而在大肠杆菌内的半衰期也大于10 h,不稳定指数为36.64,脂肪族指数为85.58。可能分别含有6个N-和O-糖基化位点,所克隆tHSP70基因与目的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完全一致,所构建的pGAPZa-HSP70质粒能在GS115中成功表达,诱导表达上清液经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分析后发现,除70 ku目的蛋白外,还出现一条100 ku条带。经糖基化PAS染色证明,此100 ku蛋白可能是HSP70糖基化的结果,且能被人的兔抗HSP70抗体识别,质谱鉴定证明该条带即是tHSP70蛋白。本研究所表达tHSP70蛋白为后续罗非鱼细胞学及抗原提呈等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山莨菪碱提高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鲫的效果

      2015, 39(5):720-727. DOI: 10.11964/jfc.20141009513

      摘要 (2838) HTML (0) PDF 1.87 M (2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山莨菪碱作为佐剂在细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中的作用,将山莨菪碱和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灭活疫苗联合浸泡免疫异育银鲫,首次浸泡免疫7 d后加强免疫1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2、4、7、11、14和21天脾脏中IgM、IL-1β、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的mRNA表达量,并在第21天进行同源菌株活菌攻击实验。结果显示,山莨菪碱组第4天 IgM和IL-1β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8.3和332.7;而无佐剂疫苗组第11天IgM和IL-1β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6.1和791.8。山莨菪碱组的补体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无佐剂组和对照组,且表达持续时间长。活菌攻击实验表明山莨菪碱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可达80.0%,显著高于无佐剂组的56.0%。结果表明,山莨菪碱与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共同浸泡免疫银鲫,可以增强脾脏中IgM、IL-1β、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基因表达,提高银鲫相对免疫保护率。

    • 三疣梭子蟹CYP302a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015, 39(5):628-637. DOI: 10.11964/jfc.20141209595

      摘要 (4520) HTML (0) PDF 2.06 M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色素P450(CYP)302a1是昆虫蜕皮激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为了研究其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实验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三疣梭子蟹CYP302a1全长cDNA序列(GenBank 登录号:KM596851)。该序列全长为3 171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 62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该氨基酸含helix-C、helix-K、helix-I、PERF及heme-binding共5个P450特征保守区域;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三疣梭子蟹CYP302a1与日本剑水蚤CYP302a1聚为一小支,再与其他物种CYP302a1聚为一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CYP302a1在不同组织和蜕皮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CYP302a1的表达量在Y器中最高,而在其他组织中均极低(P<0.05);蜕皮过程中,CYP302a1在蜕皮后期(A、B期)表达量最低,从蜕皮间期(C期)开始上升,至蜕皮前期的D1亚期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结果表明CYP302a1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调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慢性氨氮暴露诱发黄颡鱼幼鱼谷氨酰胺积累、氧化损伤及免疫抑制的研究

      2015, 39(5):728-734. DOI: 10.11964/jfc.20141209623

      摘要 (2866) HTML (0) PDF 1.01 M (2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慢性氨氮胁迫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大脑谷氨酰胺积累、肝脏抗氧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实验挑选初始体质量为(1.94±0.05)g的健康黄颡鱼幼鱼180尾,开展为期56 d的慢性氨氮胁迫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及饲料效率,氨氮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肝体比氨氮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氨氮组实验鱼大脑中氨氮和谷氨酰胺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谷氨酸含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氨氮组实验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氨氮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氨氮组实验鱼肝脏中溶菌酶活性、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呼吸爆发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14 d后,氨氮组和对照组实验鱼累计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黄颡鱼幼鱼遭受亚致死浓度的慢性氨氮胁迫,能够导致大脑中谷氨酰胺含量升高;氨氮组黄颡鱼肝脏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的过度积累表明,应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并不能被机体自身的抗氧化酶体系完全清除;亚致死浓度的慢性氨氮胁迫会对黄颡鱼幼鱼的免疫应答体系造成抑制。

    • 夏季不同形式湿地中2类厌氧脱氮菌群的分布特征

      2015, 39(5):735-744. DOI: 10.11964/jfc.20141109570

      摘要 (2738) HTML (0) PDF 2.59 M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形式湿地中厌氧脱氮菌的分布特征和关键影响因子,选择池塘、沟渠、表流和潜流4种形式湿地,采用16S rDNA克隆文库法和典型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夏季4种形式湿地中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型甲烷厌氧化菌的菌群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湿地中的AMX菌与Candidatus Brocadia fulgida相似性最高可达99%,DAMO菌与典型菌株C.Methylomirabilis oxyfera分在了不同的分支。夏季4种形式湿地中,AMX菌的Shannon多样性依次为表流湿地>潜流湿地>沟渠>池塘,DAMO菌的Shannon多样性依次为池塘>潜流湿地>沟渠>表流湿地。上覆水中TOC和NO3--N是影响AMX菌分布的主要因素,上覆水中TN、NH4+-N、pH和DO对DAMO菌分布影响最大。研究表明,夏季表流湿地底泥中所含AMX菌类别最多,池塘底泥所含DAMO菌种类别最多,不同形式湿地中均有AMX菌存在,但不确定是否存在DAMO反应,影响2类菌群分布的主要相关因子是C、N以及pH和DO。

    • 四种不同添加物对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肠道免疫基因Aj-p105、Aj-p50、Aj-rel和Aj-lysmRNA表达的影响

      2015, 39(5):638-647. DOI: 10.11964/jfc.20141009525

      摘要 (3335) HTML (0) PDF 1.29 M (2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酵母多糖(6.3 g/kg)、马氏副球菌(109 cfu/kg)、大黄(25.0 g/kg)和氟苯尼考(15.0 mg/kg)4种添加物对仿刺参[初始体质量(4.68±0.36)g]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及肠道组织免疫相关基因Aj-p105、Aj-p50、Aj-rel和Aj-lys mRNA表达的影响。每个处理分别设置5个重复,以投喂未添加上述任何成份的基础饲料组作为空白对照,养殖实验周期为60 d。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马氏副球菌能显著提高仿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活力,而添加酵母多糖可以显著提高仿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能力,但是添加氟苯尼考显著降低了仿刺参体腔细胞的呼吸爆发活力;而在仿刺参中肠肠道组织中,酵母多糖和马氏副球菌处理组免疫基因Aj-p105和Aj-p50 mRNA的表达均大幅上调,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酵母多糖添加组增幅分别为43.2%和63.1%,马氏副球菌添加组的增幅分别为49.8%和48.0%。马氏副球菌添加组中免疫基因Aj-lys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增幅为46.4%;大黄添加组中Aj-p105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氟苯尼考添加组中Aj-p50、Aj-rel和Aj-lys 的mRNA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下降。研究表明,饲料中适当添加酵母多糖和马氏副球菌可有效提高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力,而饲料中抗生素氟苯尼考的添加会降低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力。

    • 四川地区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015, 39(5):745-753. DOI: 10.11964/jfc.20141109543

      摘要 (3084) HTML (0) PDF 28.68 M (1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5月,四川省都江堰市某虹鳟养殖场暴发一种传染性疾病,幼鱼和鱼苗死亡率分别高达40%和80%。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病料进行解剖及细菌学检查、病理组织观察、人工感染实验、病毒分离、多重RT-PCR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病鱼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膨大,体表发黑,肛门拖淡黄色黏液便,解剖见鳔壁、腹膜出血,胃胀气膨大和明显肠炎;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组织病理学上,头肾、肾脏和脾脏造血组织广泛性变性、坏死,肠黏膜下层嗜酸性颗粒细胞浸润与坏死,肝细胞变性、坏死形成局灶性的坏死灶,并在一些肝细胞胞浆内见嗜酸性包涵体。将病鱼的肝脏、脾组织研磨过滤灭菌后,腹腔注射20尾健康虹鳟,注射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75%),并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取病鱼组织匀浆滤菌液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盲传3代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s,CPE)。针对IHNV、IPNV与VHSV的多重RT-PCR检测显示自然发病鱼、人工感染病鱼和病变细胞均为IHNV阳性,扩增序列与IHNV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同源性为99.9%。对分离株的糖蛋白基因"Mid-G"区域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亚洲分离株聚为一支,属于JRt基因型。本研究首次报道我国西南地区养殖虹鳟中IHNV感染引起的疾病。

    • 合浦珠母贝表皮生长因子样(EGF-like)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5, 39(5):648-657. DOI: 10.11964/jfc.20141209627

      摘要 (3207) HTML (0) PDF 49.43 M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合浦珠母贝幼体发育以及组织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合浦珠母贝EGF-like基因并做了相应的表达分析。实验结果获得cDNA全长序列4 107 bp,命名为Pf-egf1,开放阅读框(ORF)702 bp,编码234个氨基酸,包含一个信号肽序列和一个跨膜结构域,功能结构域分析发现Pf-egf1具有一个EGF-like结构域,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由3个二硫键维持,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相关蛋白的特征结构域,但其余序列与现有相关基因序列差异较大,推测可能是一个新的EGF-like基因。表达结果显示,Pf-egf1 mRNA在合浦珠母贝外套膜、闭壳肌、鳃、肝胰腺、珍珠囊、肠和性腺中均有表达,在肠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合浦珠母贝幼体发育的担轮期、D型期、壳顶期、眼点期和变态期的表达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且其在变态期的表达量极显著地高于其他时期。上述结果表明,Pf-egf1基因可能在合浦珠母贝肠道修复和幼虫变态发育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开展育珠与生长调控奠定了基础。

    • 基于空间相关性的西北太平洋柔鱼CPUE标准化研究

      2015, 39(5):754-760. DOI: 10.11964/jfc.20141109550

      摘要 (3035) HTML (0) PDF 1.46 M (2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CPUE标准化方法通常都假设名义CPUE之间是相互独立且没有相关性,然而鱼类集群分布通常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为此本研究以西北太平洋柔鱼的CPUE标准化为例,采用1999—2012年6—11月中国鱿钓生产数据以及对应的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的环境数据,将空间相关性加入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中。在空间GLM模型中运用4个距离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线性模型和高斯模型),进行标准GLM模型和4种空间GLM模型的CPUE标准化结果比较。结果发现,4种空间GLM模型均比标准GLM模型的最小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更小,标准化结果更准确。同时,在4个距离模型中,指数模型的AIC值最小,其CPUE标准化结果最佳。研究表明,在CPUE标准化中,鉴于鱼类集群与分布特性,应该充分考虑空间相关性这一因素。

    • 缺刻缘绿藻碳酸酐酶(CA)基因的序列克隆及特征分析

      2015, 39(5):658-668. DOI: 10.11964/jfc.20141009502

      摘要 (2536) HTML (0) PDF 3.69 M (1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缺刻缘绿藻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搜索到5条编码该藻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的contig序列,据此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MiαCA1、MiαCA2、MiβCA1、MiβCA2和CCA,开放阅读框(ORF)长分别为963、1 089、1 041、738和687 bp,相应编码由320、362、346、245和22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这些蛋白均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1.25%、45.31%、43.35%、42.45%和43.42%。基于缺刻缘绿藻和其他物种CA的蛋白序列所构建的Neighbor-Joining系统演化树显示,这些CA很明显地被聚类成α-、β-和γ-CA等3支。缺刻缘绿藻的2个α-CA都存在与Zn2+结合的3个His残基,2个β-CA也具有与Zn2+结合的2个Cys残基和1个His残基,但MiγCA中的Zn2+结合位点分别为Arg、His和Asn,不同于报道中的3个His。MiαCA1与莱茵衣藻的CAH3亲缘关系较近,因具有2个信号肽,它可能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并发挥作用。MiαCA2与莱茵衣藻的CAH1亲缘关系较近,因具有1个信号肽,可能在细胞的周质空间起着与CAH1类似的功能。MiβCA1和MiβCA2与莱茵衣藻的CAH7和CAH8亲缘关系更近,可能在细胞质中参与CO2和HCO3-之间的转化。MiγCA则与高等植物的γ-CA聚在一起,可能位于线粒体内发挥作用。由此推测,自缺刻缘绿藻所克隆的5个CA基因应在细胞的不同部位协同作用,通过参与CO2和HCO3-之间的转化以调节pH并实现CO2在细胞内转运的目的。

    • >综述
    • 团头鲂营养需求与健康研究进展

      2015, 39(5):761-768. DOI: 10.11964/jfc.20140609372

      摘要 (2902) HTML (0) PDF 1.02 M (2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规模在近10年不断扩大。团头鲂的营养物质需求主要以生长和营养缺乏症为评价指标。而营养物质对鱼类健康,如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等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认为,饲料中营养物质搭配合理、品质优良有利于维持鱼类生理健康,并能保护养殖水环境。此外,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在鱼类的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水产饲料应具有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和维持健康的双重作用,通过营养调控预防鱼类疾病是保证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综述了团头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以及饲料营养元素对团头鲂免疫力及抗病力影响的最新报道,以期为团头鲂高效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 >研究论文
    • 温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氧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2015, 39(5):669-678. DOI: 10.11964/jfc.20141109583

      摘要 (3270) HTML (0) PDF 2.09 M (2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温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氧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了低温及高温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超氧阴离子(O2-·)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谷胱甘肽(GSH)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及其催化的一氧化氮(NO)生成量,以及对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 ℃低温及31与35 ℃的高温胁迫均会导致O2-·显著增加,在15~31 ℃内,SOD活力与O2-·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低温胁迫导致CAT活力升高更为显著,低温与高温胁迫后,GSH含量均显著增加;高温胁迫会引起NOS活力及其催化的NO生成量显著增加;低温与高温胁迫均会引起ATP含量显著增加,但是随着温度回复至对照水平,ATP含量也回复至对照水平。结论:低温和高温胁迫均会引起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中氧代谢失衡,SOD、CAT及GSH在机体应对低温及高温胁迫导致的氧化损伤中可能扮演不同角色,NO介导的信号传导可能在应对高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低温及高温均会导致ATP含量增加,提示对虾在应对温度胁迫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能量。推测环境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可能由于超出凡纳滨对虾氧-温度忍受极限(OCLTT)而导致氧代谢失衡,并对凡纳滨对虾的能量代谢及其他生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 不同溶氧变动模式对鲻生长、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2015, 39(5):679-690. DOI: 10.11964/jfc.20150109649

      摘要 (2421) HTML (0) PDF 1.08 M (2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溶氧变动模式对鲻生长、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实验设计5种溶氧变动模式,分别为一直维持正常溶氧N处理(7.0 mg/L)、正常溶氧-低氧变动N-L处理(7.0→1.5 mg/L)、超饱和溶氧-正常溶氧变动S-N处理(14.0→1.5 mg/L)、超饱和溶氧-正常溶氧-低氧变动S-N-L处理(14.0→7.0→1.5 mg/L)和一直维持超饱和溶氧S处理(14.0 mg/L)。实验选择初始体质量为(16.07±0.11)g的鲻,在循环水装置中养殖56 d,然后测定其特定生长率、鲻血浆、肌肉、肝脏和鳃组织的乳酸(LD)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抗超氧阴离子活力(ASOR)、丙二醛(MDA)含量、总谷胱甘肽(T-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测定终末体质量为(31.47±1.44)g鲻的耗氧率、排氨率和氧氮比。结果显示,5种溶氧变动模式对鲻生长影响显著,N、S和S-N处理的鲻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N-L和S-N-L处理。S处理的鲻排氨率和氧氮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种溶氧变动模式均对鲻氧化应激指标含量影响显著。研究表明,肝脏是主要氧化应激器官。经历低氧变动模式的鲻,代谢速率下降,同时需要消耗较多的物质和能量参与氧化应激,用于生长物质和能量需求减少从而导致生长速度下降。T-GSH含量与氧化压力呈负相关,在应对低氧和超饱和溶氧产生的氧化压力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 东海、黄海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平均营养级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2015, 39(5):691-702. DOI: 10.11964/jfc.20141009521

      摘要 (2765) HTML (0) PDF 2.80 M (1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东海、黄海渔业生物群落结构长期、连续的变化特征,采取聚类和平均营养级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连续14年的底拖网秋季调查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结构的变化阶段和规律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将主要的渔业生物进行了类群划分,并分析了渔业生物群落平均营养级与资源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间范围内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水母暴发前期(1999—2003年),水母暴发期(2004—2007年)和水母暴发后期(2008—2012年)。暴发前期,资源量波峰与波谷变化周期为2年,后期则变为1年。水母暴发后,经过5年的剧烈波动发展,群落结构变化恢复到接近暴发前状态的趋势。此外,研究的主要渔业生物品种可以划分为暴发(沙海蜇)、优势(带鱼和小黄鱼)、异常(竹筴鱼)、常见(刺鲳、银鲳和黄鲫)、水母伴随(白色霞水母和海月水母)和偶见(日本鲭、龙头鱼等)6个物种类群。另据物种资源量在水母暴发前后的发生水平,偶见类群中的物种又可分为前期高后期低(龙头鱼、多棘腔吻鳕等)、前期低后期高(蓝点马鲛、大管鞭虾等)和没有变化(日本鲭)3个小类群,这些小类群中的物种具备了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指示种的特征。最后,14年的渔业生物群落平均营养级与总资源密度对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具体关系式为TL=-0.896 5·ln(CPUE)+14.142 1(TL为平均营养级,CPUE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此结果显示在营养级降低的同时会伴随整体资源量的增加,反之亦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