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8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急性操作胁迫对刀鲚应激反应相关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

      2014, 38(6):803-81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29

      摘要 (2475) HTML (0) PDF 3.08 M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刀鲚应激反应中相关神经内分泌因子作用的分子机理,采用手工捕捉的方式对刀鲚进行了急性操作胁迫。通过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刀鲚应激反应后头肾和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刀鲚胁迫刺激后血浆皮质醇含量极显著性升高,血浆皮质醇浓度平均升高56.48%,头肾皮质醇含量显著性升高,头肾皮质醇浓度平均升高49.68%,表明急性操作胁迫确实引起刀鲚的应激反应。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刀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硬骨鱼紧张肽(UI)、阿黑皮素原(POMC)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上述神经内分泌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CRH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性下降,POMC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性下降,UI基因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但不显著。上述结果显示,皮质醇、CRH、UI和POMC等神经内分泌因子通过鱼类下丘脑—脑垂体—肾间腺轴参与刀鲚应激反应的调节,为进一步了解刀鲚胁迫应答的作用机理,实现对其有效调控打下基础。

    • 西伯利亚鲟桑葚心病理组织学和病因的初步研究

      2014, 38(6):904-911.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67

      摘要 (2193) HTML (0) PDF 8.83 M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心脏囊肿状病变的西伯利亚鲟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因初步探讨,使用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技术,对患病西伯利亚鲟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患病西伯利亚鲟心脏表面可观察到米粒大、息肉状、紫褐色的囊状肿物,似桑葚状,心外膜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形成囊肿。组织病变为心外膜囊肿,呈动态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囊肿上皮由扁平变为立方上皮;囊肿壁逐渐增厚与分化,使囊腔不断增多变大,腔内有大量未分化的圆球形、梭形等不同成熟度的血细胞,形成血管组织,并浸润着大量游离或团状分布细胞,整个病变类似一种肿瘤型的恶性增生,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并浸润炎性细胞;肾间质和脾脏淋巴细胞增多。鳃小片之间观察到大量细菌侵袭上皮细胞;鳃小片上皮细胞严重肿胀增生。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有大量细菌;该病可能与微量元素有关,所观察到的细菌不是直接病因。本实验对西伯利亚鲟桑葚心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查明病因、临床诊断防治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浒苔抑藻物质的分离及其对赤潮微藻的抑制作用

      2014, 38(6):813-81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10

      摘要 (2268) HTML (0) PDF 5.73 M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液液萃取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对抑藻物质EPME(methanol extracts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进行分离,通过监测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细胞数量,观察藻细胞形态,分析分离组分的抑藻活性。结果表明,EPME经液液萃取法分离,获得4个组分Ⅰ、Ⅱ、Ⅲ和Ⅳ,得率分别为29.0%、19.0%、12.7%和5.45%。其中,仅组分Ⅱ具有明显的抑藻活性。当浓度为1.0 g/L时,组分Ⅱ对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3.4%、44.9%和54.3%。组分Ⅱ经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获得5种组分,组分Ⅱ-A、Ⅱ-B、Ⅱ-C、Ⅱ-D和Ⅱ-E。其中,组分Ⅱ-B和组分Ⅱ-C具有明显抑藻活性,并致使3种赤潮微藻的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破碎和色素减褪等。进一步采用波长扫描和化合物检测方法,分析出此2种组分中含有内酯、香豆素类化合物,并确定了此2种组分硅胶GF254薄层层析分离的适宜展开剂,为后续纯化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 巨藻幼苗光合、呼吸作用的初步研究

      2014, 38(6):820-82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62

      摘要 (2268) HTML (0) PDF 17.68 M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巨藻幼苗发育及生理生态适应性规律,以巨藻配子体为材料,研究光照周期(10 L:14 D、12 L:12 D、14 L:10 D、16 L:8 D)对配子体采苗的影响;以光照强度、温度、营养盐浓度3种环境因子设置单因素实验,研究其对巨藻幼苗(0.5~1 cm)的表观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及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的影响,并进行上述3因素对RGR的正交实验。结果显示:(1)10 d后显微观察发现,长光照周期(14 L:10 D、16 L:8 D)下采苗效果较好,配子体大量发育为孢子体。(2)光强为70 μmol/(m2·s)、温度为13℃和氮营养盐浓度为2 mg/L(N/P=10:1,下同)的条件下幼苗的RGR较大,表观光合速率较强。90 μmol/(m2·s)光强组的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其RGR显著小于其他实验组。10℃组的RGR显著小于13℃(P<0.05)。氮营养盐浓度上升到8 mg/L,RGR显著降低。(3)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幼苗的表观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0.2 mg/L组的Pn显著小于6 mg/L、8 mg/L组,且Rd与其他组差异性显著(P<0.05)。(4)相同光强下,温度升高,Pn随之降低,在40~80 μmol/(m2·s),10℃、13℃组与16℃、19℃组的Pn差异性显著。经正交实验验证,适宜巨藻幼苗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40~70 μmol/(m2·s)、温度13℃、氮营养盐浓度2 mg/L。

    • 草鱼快速启动过程的加速—滑行游泳行为

      2014, 38(6):829-83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57

      摘要 (2381) HTML (0) PDF 2.48 M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种不同体长的草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温(20.00±1.50)℃条件下通过惊吓的方式进行了快速启动过程的加速—滑行游泳行为观察,测定了草鱼的疾冲速度,即实验鱼突然加速达到的最大速度。结果发现,体长为(8.47±0.73)cm(稚鱼)、(17.93±1.27)cm(幼鱼)、(51.24±3.24)cm(亚成鱼)的绝对最大疾冲速度及达到最大疾冲速度所需时间分别为(1.449±0.424)m/s(0.294 s)、(2.359±0.434)m/s(0.294 s)、(2.899±0.457)m/s(0.378 s);相对最大疾冲速度分别为(17.099±5.009)BL/s、(13.156±2.418)BL/s、(5.659±0.891)BL/s;实验鱼达到最大疾冲速度后,均以身体保持直线的方式滑行减速。草鱼的绝对疾冲最大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对疾冲最大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减小,且稚鱼的相对疾冲最大速度显著高于亚成体。3种实验鱼的绝对游泳加速度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亚成鱼绝对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值显著高于幼鱼和稚鱼,而亚成鱼的相对疾冲游泳加速度和相对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值显著小于稚鱼。

    • 养殖密度对流水养殖系统中俄罗斯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2014, 38(6):835-84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04

      摘要 (2466) HTML (0) PDF 1.77 M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将初始体质量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置于2.5(SD1)、3.6(SD2)和4.7 kg/m3(SD3)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 m×4.4 m×0.45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90 d。结果显示:低密度组(SD1)幼鱼增重率(WG)、体长增长率(LG)、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转化率(FCR)分别为362.01%±15.87%、55.88%±4.77%、(1.79±0.03) %d、114.95%±4.52%,显著高于高密度组(SD3)的272.30%±2.74%、46.34%±6.22%、(1.53±0.02) %/d、94.49%±1.96%,而SD3组幼鱼生长离散程度和死亡率显著高于SD1组幼鱼;随养殖密度增加,幼鱼体内蛋白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但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较高的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夏季产卵种群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2014, 38(6):843-852.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31

      摘要 (2300) HTML (0) PDF 1.89 M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我国鱿钓船于2012年12月—2013年3月渔汛期间,在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作业时随机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夏季产卵种群样本(雌性148尾,雄性99尾),初步研究了其种群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渔汛期间阿根廷滑柔鱼夏季产卵种群雌性胴长172~252 mm,雄性胴长164~248 mm。随着月份推移,雌性占比逐月递减,从12月份的84.21%递减至次年3月份的27.03%;雄性个体占比则逐月递增,从12月份的15.79%递增至次年3月份的72.97%。雌性样本超过30%的个体性腺发育成熟并且部分处于繁殖期,雄性个体超过60%的个体性腺发育成熟并且部分处于繁殖期。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均在性腺功能发育成熟时达到最大值,但是雌性胴长大于雄性,体质量却小于雄性。性腺指数、缠卵腺指数和精荚复合体指数随着个体生长逐渐增长。雌性个体性腺指数为0.001 2~0.31,平均值0.074;缠卵腺指数为0.003 1~0.55,平均值0.29;两者随着个体生长逐渐增长,在性腺功能成熟时达到最大值。雄性个体性腺指数为0.007 5~0.084,平均值0.038;精荚复合体指数为0.000 79~0.035,平均值0.012;两指数在繁殖期时达到最大值。

    • 大鹏澳牡蛎养殖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2014, 38(6):853-86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01

      摘要 (2603) HTML (0) PDF 1.20 M (2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中国南海典型的浅海养殖区——大亚湾大鹏澳牡蛎养殖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牡蛎养殖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3 460.52万元,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为17.30万元/hm2。在各项服务价值组成中,供给服务中的养殖生产服务价值(3 158.00万元)占主要份额(91.26%);此外,文化服务中的休闲娱乐(124.00万元)和科研服务(71.52万元)也比较可观,分别占价值总量的3.58%和2.07%;其他服务价值,如氧气生产(31.34万元),气候调节(61.06万元)以及废弃物处理(14.60万元)所占份额较小。2013年,养殖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降为814.10万元,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降为4.07万元/hm2。在各项服务中,养殖生产服务价值(540.00万元)较2012年出现大幅度降低,但仍占主要份额(66.33%);氧气生产(31.34万元),休闲娱乐(124.00万元)和科研服务(71.52万元)价值与2012年持平,但其所占份额有所提升,分别占服务价值总量的3.85%,15.23%和8.79%;调节服务(包括气候调节与废弃物处理)价值相较2012年有大幅度下降,而其所占份额却有所上升。2013年养殖区生态服务价值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养殖生产服务价值的大幅度降低造成的,而养殖规模过大和海区环境老化是造成该结果的直接原因。总体来说,牡蛎养殖大大提升了海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但是必须对养殖模式进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大鹏澳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 团头鲂两个生长阶段适宜蛋白/脂肪比的需要量

      2014, 38(6):861-86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26

      摘要 (2228) HTML (0) PDF 1.16 M (2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在相同配方体系下研究团头鲂两个生长阶段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的需要量,以初均重为(35.07±0.45)g(幼鱼)、(101.65±1.82)g(育成鱼)两个阶段的团头鲂为实验鱼,以秘鲁鱼粉、酪蛋白、大豆磷脂、豆油等原料配制半纯化饲料,在蛋白质26.93%~35.63%、脂肪10.24%~3.35%范围内,设置蛋白/脂肪比浓度分别为2.63、3.20、4.07、5.33、7.25和10.64共6组饲料。分别在池塘网箱养殖85和56 d,每组实验鱼设置4个平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蛋白/脂肪比水平的增加,两个阶段的团头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DR)、能量保留率(ERR)总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脂肪比为5.33组达到最高;饲料系数(FCR)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脂肪比为5.33组达到最低。分别以实验鱼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沉积率(PDR)及能量保留率(ERR)作为评价指标,经过回归分析可知,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需要量为6.09~7.58,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2.83%~33.98%、脂肪水平为4.48%~5.39%;在日均摄食量为5.06 g/100 g体质量的条件下,团头鲂幼鱼对饲料蛋白质每日需要量为1.66~1.72 g/100 g体质量,对饲料脂肪每日需要量为0.23~0.27 g/100 g体质量。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需要量为4.03~4.34,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0.19%~30.72%、脂肪水平为7.07%~7.49%。在日均摄食量为3.61 g/100 g体质量的条件下,团头鲂育成鱼对饲料蛋白质每日需要量为1.09~1.11 g/100 g体质量,对饲料脂肪每日需要量为0.26~0.27 g/100 g体质量。

    •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许氏平鲉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比较研究

      2014, 38(6):769-77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06

      摘要 (2789) HTML (0) PDF 1.54 M (2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许氏平鲉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许氏平鲉线粒体DNA控制区高变区片段,并对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51 bp的线粒体控制区片段中,养殖群体单倍型多样度(0.540±0.067~0.815±0.021)明显低于野生群体(0.883±0.053~0.944±0.028),而核苷酸多样度(0.001±0.001~0.007±0.004)与野生群体(0.004±0.003~0.007±0.004)相差不大,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在52个单倍型中,养殖群体仅占12个,且有6个单倍型与野生群体共享。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和AMOVA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以及养殖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大,而野生群体间遗传变异较小,组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且不显著(ΦCT=-0.013;P>0.05)。单倍型最小跨度树和NJ系统发育树均未检测到明显的谱系结构。

    • 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尼罗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

      2014, 38(6):869-87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75

      摘要 (2828) HTML (0) PDF 1.01 M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尼罗罗非鱼对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分别采用每天投喂(S0)及饥饿1 d+投喂3 d(S1F3)、饥饿1 d+投喂5 d(S1F5)、饥饿1 d+投喂7 d(S1F7)、饥饿2 d+投喂3 d(S2F3)、饥饿2 d+投喂5 d(S2F5)和饥饿2 d+投喂7 d(S2F7)6种不同的循环投喂模式,用含33%蛋白质和8%脂肪的饲料饲养尼罗罗非鱼(均重13.50 g),饲喂期为43 d。结果显示,S0组的增重率(806.74%)最高,与S1F3、S1F5和S1F7组差异不显著,但分别比S2F3、S2F5和S2F7组显著提高40.3%、33.6%和10.4%;S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5.36%),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采用循环投喂模式没有改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但却能明显提高日摄食率;各实验处理组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鱼体灰分含量、肌肉RNA/DNA比值及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S1F3、S1F5和S1F7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与S0组差异不显著,但S2F3、S2F5和S2F7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S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S0组。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在S1F3、S1F5和S1F7模式下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而在S2F3、S2F5和S2F7模式下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且均是通过提高恢复投喂期间的摄食量来实现补偿生长。在获得完全补偿生长的3组中,S1F3组的实际投喂天数最短,仅为33 d,比每天投喂模式缩短了23.3%,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1 d+投喂3 d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生长性能的影响

      2014, 38(6):877-88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84

      摘要 (2817) HTML (0) PDF 1.05 M (2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红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α-淀粉为主要糖源,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并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配制实验饲料。实验设3个蛋白水平(35%、40%和45%),每个蛋白水平下设4个脂肪水平(4%、7%、10%和13%),共12种饲料,饲料可利用能变化范围为12.4~17.8 kJ/g,蛋白能量比变化范围为21.9~32.0 mg/kJ。每种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水族缸放养12只牛蛙[初始平均体质量为(91.5±1.1)g],每日饱食投喂 2次,实验周期56 d。结果发现,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而13%脂肪组的牛蛙肝脏出现颜色不均一和肝体脆化无韧性的现象。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显著影响牛蛙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其中,40%蛋白组牛蛙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蛋白组,与45%蛋白组无显著差异。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饲料效率显著升高,而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保留率无显著差异。饲料脂肪水平与牛蛙全体的脂肪含量和总能水平正相关,但不影响牛蛙全体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牛蛙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和脂蛋白酯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牛蛙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7%,适宜蛋白能量比为27.7 mg/kJ。

    • 两种杂交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

      2014, 38(6):778-785.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39

      摘要 (2739) HTML (0) PDF 2.81 M (2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两种杂交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实验采用传统形态学测定与现代框架测定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和虎龙斑(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外观方面,青龙斑与亲本相比,其斜带边缘清晰连贯,而虎龙斑体侧分布有不同于亲本的大型环状斑;在外部形态框架方面,青龙斑背鳍前端及躯干形态都偏向于母本,呈现出背腹部压缩的细长型,而虎龙斑背鳍前端的框架形态偏向于母本、躯干的框架形态却偏向于父本,呈现出两种框架形态组合的特点。综合传统可量数据和框架数据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种杂交石斑鱼在外部形态方面更偏向于母本。

    • 中华绒螯蟹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rs-EcR)的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2014, 38(6):786-79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39

      摘要 (2963) HTML (0) PDF 13.73 M (1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蜕皮激素受体(ecdysteroid receptor,EcR)介导调控甲壳动物蜕皮生长、附肢再生等重要生命活动。为了解EcR在人工控制甲壳动物的繁殖和生长中的作用,采用RACE方法结合同源克隆技术,首次从中华绒螯蟹Y-器官中克隆得到蜕皮激素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Ers-EcR,登录号:KF736985),并进行了结构解析和组织表达分析。结果发现,Ers-EcR编码基因全长2 176 bp,开放阅读框为1 638 bp,编码545个氨基酸,具有DNA结合域(DBD)和配体结合域(LBD)等典型的核受体超家族结构域,但不具有信号肽结构。其中,DBD含有8个保守的Cys残基,可以形成2个锌指结构(C156-C159-C173-C176、C192-C198-C208-C211),是典型的DBD特征。多重序列比对分析表明,Ers-EcR氨基酸序列与拳手招潮蟹同源性最高,达到9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成体中华绒螯蟹Ers-EcR基因在Y-器官和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血液、肠道、卵巢、眼柄、心脏和肝胰腺中有一定表达,在鳃、胸神经节和精巢表达量较低。这表明Ers-EcR基因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不具有典型的特异性,提示Ers-EcR基因可能参与体内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

    • 氟苯尼考在鲫和草鱼体内的药代/药效动力学联合参数及其临床给药方案的研究

      2014, 38(6):888-895.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83

      摘要 (2394) HTML (0) PDF 1.50 M (2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氟苯尼考在鲫和草鱼体内的药代学、药效动力学联合参数,并制定氟苯尼考对鲫、草鱼的精确用药方案,本实验结合氟苯尼考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CAAh01的体外药效学研究和口灌不同剂量的氟苯尼考在鲫、草鱼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确定了氟苯尼考防治该致病菌引起的鲫和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给药方案。研究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对CAAh01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 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 μg/mL,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MPC)为6.0 μg/mL,防耐药突变选择窗(MSW)为0.5~6.0 μg/mL。按10、20、30 mg/kg体质量剂量对鲫、草鱼口灌氟苯尼考后,在鲫体内,血药浓度大于MPC的维持时间分别为5、8、24 h;AUC24/MIC分别为177.06、265.90、426.50;Cmax/MIC分别为15.59、21.32、31.24。在草鱼体内,血药浓度大于MPC的维持时间分别为0、0、3 h;AUC24/MIC分别为38.60、75.08、121.94;Cmax/MIC分别为4.75、10.08、19.99。研究表明,综合血药浓度维持MPC以上的时间、AUC24/MIC或Cmax/MIC指标,氟苯尼考适用于鲫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其防突变用药方案为剂量30 mg/kg,每日1次给药,休药期不低于20 d。对于草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氟苯尼考不宜连续使用。

    • 编码缺刻缘绿藻乙酰辅酶A羧化酶BCCP亚基的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4, 38(6):794-80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24

      摘要 (2379) HTML (0) PDF 2.85 M (1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在氮饥饿对缺刻缘绿藻花生四烯酸(ArA)合成与积累的影响,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设计简并引物进行反转录(RT)-PCR扩增,克隆了编码该藻异质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的2个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的基因序列。其中MiBCCP1基因的cDNA序列长1 267 bp,包含的5’-非翻译区(UTR)长44 bp,3’-UTR长524 bp,开放阅读框(ORF)长699 bp,编码232个氨基酸并含有45个氨基酸序列的叶绿体定位信号肽;预测成熟蛋白分子量约为20 ku。MiBCCP2基因的ORF长789 bp,编码263个氨基酸并含有49个氨基酸的叶绿体定位信号肽,推测成熟蛋白分子量约为22 ku,但其羧基端缺乏生物素酰基化位点。邻接法(NJ)构建的聚类图显示它们分属于2个不同的分支(靴带值为100)。采用半定量反转录(RT)-PCR技术分析这2个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氮饥饿光照培养条件下,它们的相对转录量都先短暂升高然后持续下调,从而表明缺刻缘绿藻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能力有下降的趋势。结合该藻的ArA含量在该培养条件下明显增加的结果,推测胞质中同质型ACCase对缺刻缘绿藻ArA合成与积累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 两种壳色福寿螺免疫功能的比较研究

      2014, 38(6):896-90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28

      摘要 (2599) HTML (0) PDF 17.88 M (1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黑壳和黄壳福寿螺免疫功能的差异,本实验研究了氯硝柳胺对两种壳色福寿螺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对四川地区黑壳福寿螺和黄壳福寿螺血细胞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X)、中性红(NRD)、脂类(PAS)和糖原(SBB)细胞化学染色的观察及中性红试验(NRRT)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黑壳福寿螺对氯硝柳胺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77 mg/L和0.46 mg/L,均高于黄壳福寿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阳性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且颗粒细胞中的颗粒物质呈强烈阳性;黑壳福寿螺ACP、AKP、POX阳性比例均大于黄壳福寿螺,且前者AKP和POX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大于后者,NRD和SBB着染程度和阳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黑壳福寿螺PAS着染程度更为强烈。NRRT实验发现,黑壳福寿螺血细胞的中性红滞留时间(9.15 min)是黄壳福寿螺的1.8倍。研究表明,黑壳福寿螺对氯硝柳胺死亡率及血细胞AKP、POX、糖原成分及中性红滞留时间是影响其与黄壳福寿螺免疫功能差异的重要因素。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