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8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黄颡鱼肝脏胞质中NADP依赖性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Pc)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

      2014, 38(10):1705-171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56

      摘要 (2403) HTML (0) PDF 1.86 M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DEAE Sepharose离子交换、Sephadex G-25凝胶过滤等方法对黄颡鱼肝脏胞质中NADP依赖性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Pc)进行纯化,并研究其相关的酶学性质。结果显示,IDPc的比活力为7.94 U/mg,亚基分子量为36.7 ku。IDPc活性最大时的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65℃,活化能为81.33 kJ/mol,底物米氏常数KmNADP和KmIC分别为0.056和0.175 mmol/L,底物最大反应速率VmNADP和VmIC分别为9.04 和10.51 U/mg,催化效率KcatNADP和KcatIC分别为0.16和0.06 min/mg,产物NADPH对IDPc表现为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NADPH为0.034 mmol/L。IDPc的催化作用强烈依赖于金属离子Mn2+、Mg2+,没有金属离子存在时反应几乎不进行,二价金属离子激活IDPc的顺序为Mn2+>Mg2+>Zn2+>Ca2+>Cu2+,Cu2+几乎不能激活IDPc的活性。Ca2+和Zn2+既是激活剂也是抑制剂,与其作用浓度有关,Cu2+基本上对其无影响。通过对IDPc系统的酶学性质探讨,能够为深入研究IDPc催化与调节机制奠定基础。

    • 条纹锯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

      2014, 38(10):1714-172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79

      摘要 (2705) HTML (0) PDF 1.73 M (2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条纹锯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实验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分析了采用6种抗冻保护剂(GLY[甘油]、DMSO[二甲基亚砜]、PG[丙二醇]、EG[乙二醇]、METH[甲醇]、DMA[二甲基乙酰胺])在4种浓度(5%、10%、15%、20%,v/v)下对条纹锯精液的冷冻保存效果。结果发现,以HBSS为稀释液,采用程序降温仪分步降温冷冻保存条纹锯精液,37℃水浴解冻后的精子中,15% PG 作为抗冻保护剂的精子运动率最高,达到(93.1±0.9)%,与鲜精差异不显著(P>0.05),15% PG 作为抗冻保护剂的精子水浴解冻后精子的运动速度最高,平均直线速度、平均曲线速度、平均路径速度分别达到了(88.3±0.3)μm/s、(76.2±0.5) μm/s、(86.7±0.7) μm/s,与鲜精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种类及不同浓度抗冻保护剂保护下,15% PG 作为抗冻保护剂的精子解冻后 1 min内运动率变化与鲜精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15% PG为条纹锯最佳抗冻保护剂,可用于条纹锯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

    •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体表色素的变化和色素带的形成

      2014, 38(10):1722-173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40

      摘要 (3191) HTML (0) PDF 26.92 M (5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条石鲷早期发育过程重要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广东饶平通过全人工繁殖和池塘育苗,观察了条石鲷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体表色素的变化和色素带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统计了每个发育阶段不同色素带的出现频率。结果显示,条石鲷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黄色素和褐色素3种,均为菊花状色素,其色素的发生和变化从胚体期开始贯穿了整个早期发育阶段。随着仔、稚鱼发育,色素细胞由小变大,分枝从较短、较少到较长、连成网状再到分枝更密、更短,细胞由稀疏、均匀分布到成丛密集分布,鱼体颜色也由浅且透明变得很深。将条石鲷体表色素带的形成过程分为8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无色素带和7条色素带的形成;色素带最初是从头顶和腹部下方对应于前3条色素带的3个菊花状色素的出现开始的,12~16 d是色素带痕迹基础的形成期;在水温22~27℃条件下,从17 d形成第1条色素带开始,至 32 d形成7条色素带;不同阶段色素带的出现频率不同;色素带的形成时序为第3条→第4条→第2条→第1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研究表明,色素带的形成是条石鲷仔、稚、幼鱼变态的重要特征,所有色素带的形成都是从1个或几个色素细胞的发生开始的。

    • 灯笼鱼属仔稚鱼的发育形态及其分类检索

      2014, 38(10):1731-174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29

      摘要 (2753) HTML (0) PDF 2.88 M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灯笼鱼属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灯笼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78年4—5月和8—10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1979年5—6月西太平洋热带水域,1984年4—7月、1984年12月—1985年1月和1985年4—6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灯笼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了栉刺灯笼鱼、闪光灯笼鱼、粗鳞灯笼鱼、斑点灯笼鱼、金焰灯笼鱼、东方灯笼鱼、钝吻灯笼鱼和灯笼鱼Myctophum sp.等8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发育形态,并引用发光灯笼鱼、双灯灯笼鱼、粗短灯笼鱼、短颌灯笼鱼、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的形态特征,构建了目前全球已了解的11种灯笼鱼以及3种未定到种的Myctophum sp.、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仔稚鱼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显示,灯笼鱼属仔稚鱼鱼体细长,头部呈三角形、微扁,眼非圆形,眼部脉络组织发达或有发达眼柄支撑,颊部、胸鳍和鳃盖骨边缘具黑色素,消化管末端内侧或外侧色素均匀分布,两颌生有小利牙,具脂鳍,发育过程除金焰灯笼鱼外均具有发达扇形胸鳍,这是灯笼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金焰灯笼鱼形态特征独特,头部非常扁平,两眼眼柄非常发达,向体外两侧伸展,消化管末端游离于体外。仔稚鱼两眼前后是否具眼柄和眼部脉络组织形状,上下颌骨末端是否具黑色素,胸鳍柄和鳍条间黑色素有无,尾柄末端、脂鳍和臀鳍后缘是否具黑色素斑分布,消化道末端色素的分布等发育形态特征是该属仔稚鱼种类鉴别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 长江口外海域夏末温跃层与底层水低氧现象研究

      2014, 38(10):1747-175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03

      摘要 (2787) HTML (0) PDF 8.52 M (2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长江口外海域2009年夏末调查的温盐和溶解氧(DO)资料,采用垂向梯度法对夏末长江口外海域温度垂向结构类型进行划分,计算了温跃层深度、强度和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等参数。长江口外海域夏末水温垂向结构类型及其温跃层强度的分布表现为长江冲淡水、黄海沿岸流、台湾暖流表层暖水和台湾暖流深层冷水交汇、混合的态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温跃层深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之间为负相关,温跃层深度与垂向最小DO浓度之间为正相关,温跃层强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之间为正相关。最接近DO供给源的上温跃层强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69)。温跃层越浅、强度越大,对底层水低氧现象的影响越大。温跃层、特别是上温跃层引起的水体层化阻碍DO向底层输运,起到了物理隔氧的作用,与低氧现象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低氧现象在长江口外海域从春末到秋季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过程的重要环境控制因素。

    • 条斑紫菜耐高温品系的特性分析与海区中试

      2014, 38(10):1758-176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79

      摘要 (2660) HTML (0) PDF 10.74 M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和海区栽培实验验证条斑紫菜耐高温品系(T-17)优良性状的稳定性和栽培适用性。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品系(WT)相比,T-17品系的叶状体,在生长率、最大光化学效率、主要光合色素含量、藻体厚度和产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优势。将在18℃下培养50 d的小苗再在18、22和24℃下培养35 d,T-17的绝对生长率分别为WT的17.71、15.81和33.00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WT的4.59、4.38和9.15倍,最大光化学效率分别为WT的1.17、1.29和1.58倍。WT的小苗在22、24和25℃下再分别培养25、15 和10 d,叶片的颜色就转深变黑,藻体卷曲变硬,出现腐烂;而T-17的小苗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相同的天数仍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藻体不变硬,无腐烂,说明T-17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此外,在日龄65 d的叶状体中,T-17的Chl.a和总藻胆蛋白(PE+PC)的含量分别是WT的1.45和1.54倍;T-17的平均厚度比WT减少26.4%。T-17的壳孢子放散量与WT相比差别不显著。在海区栽培试验中,T-17品系前4次收割的鲜菜总重量比当地栽培野生种(Wt)增加了16.3%,1~4次收割的鲜菜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分别为Wt的1.06、1.12、1.17和1.27倍,而Chl.a含量分别是Wt的1.41、1.49、1.52和1.91倍,总藻胆蛋白含量分别是Wt的1.94、2.04、2.03和2.34倍。研究表明,与野生型品系相比,T-17品系在产量、品质和耐高温性等方面均明显提高,且性状稳定,生产适用性好,有望在生产上规模化栽培。

    • 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黄鳝生长、体成分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4, 38(10):1770-177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83

      摘要 (2627) HTML (0) PDF 1.09 M (2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黄鳝幼鱼生长、体成分、骨骼矿化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商业配方为基础,磷酸二氢钙为磷源[Ca(H2PO42],配制磷含量分别为0.67%、0.91%、1.05%、1.29%和1.53%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1.5 m×2.0 m×1.5 m),每个网箱放养实验鱼[初始体质量(34.4±0.3) g]100尾,进行7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中磷含量从0.67%增加到1.05%,黄鳝幼鱼各组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显著升高(P<0.05),当磷含量高于1.05%后各指标进入平台期。折线模型分析[Y=104.67-46.07(1.10-X),R2=0.944]显示,当饲料中磷含量为1.10%时可满足黄鳝生长需要;(2)随着饲料中磷含量的增加,实验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和肥满度显著升高(P<0.05),而粗脂肪含量和肝体比显著下降(P<0.05);(3)饲料磷含量增加,可显著提高实验组全鱼灰分和全鱼磷含量(P<0.05)。折线模型分析[Y=0.988-0.635 4(1.05-X),R2=0.928]显示,当饲料中磷含量为1.05%时可满足黄鳝全鱼磷累积需要;饲料磷含量增加也显著提高了脊椎骨钙和磷含量(P<0.05),但脊椎骨钙磷比无显著差异。折线模型分析[Y=7.696-0.985 5(1.10-X),R2=0.956]显示,当饲料中磷含量为1.10%时可满足黄鳝脊椎磷累积需要;(4)饲料磷水平对血清中的磷和钙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磷含量为1.10%,可以满足黄鳝对磷最大的组织储存需要以及最佳的生长效果。

    • 条石鲷促性腺激素β(FSH,LH) 亚基cDNA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2014, 38(10):1673-168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99

      摘要 (2295) HTML (0) PDF 6.59 M (1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同源性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了条石鲷GtHβ cDNA序列,并分析了GtHβ mRNA在条石鲷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和在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垂体、卵巢、脑中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发现,条石鲷FSH cDNA全长554 bp,ORF长363 bp,编码了120个氨基酸,前1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条石鲷LH cDNA全长857 bp,ORF长450 bp,编码了149个氨基酸,前24个氨基酸为信号肽。FSH和LH包含了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ys)和一个N-糖基化位点,在LH的第4和第5个Cys之间存在着硬骨鱼类特异性的Cys-Ser-Gly-His(CSGH)区域。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显示,条石鲷FSH和LH与鲈形目鱼类的进化关系较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发现,FSH mRNA和LH mRNA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性腺;FSH mRNA在头肾和肾脏中不表达,LH mRNA在头肾中不表达。周期表达分析显示,垂体中的FSH mRNA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LH mRNA在Ⅴ期达到最大值;卵巢中的FSH mRNA在Ⅴ期达到最低值,而LH mRNA在Ⅴ期达到最大值;脑中的FSH和LH mRNA在Ⅴ期达到最低值。激素分析显示,血清中FSH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而LH在Ⅴ期达到最大值,血清中FSH和LH水平与垂体中FSH mRNA和LH mRNA表达趋势一致。

    • 吉富罗非鱼亮氨酸需求量研究

      2014, 38(10):1778-178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51

      摘要 (3055) HTML (0) PDF 1.13 M (2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53.65±0.05) 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4尾鱼),分别饲喂亮氨酸(Leu)水平为1.11%、1.51%、1.90%、2.29%、2.69%、3.08%和3.48%的7种等氮等能(粗蛋白32%)的半精制饲料56 d,旨在评价吉富罗非鱼对Leu的最适需求量。结果表明,以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在投饲率为4%~6%时,罗非鱼饲料中适宜的Leu为2.28%~2.33%。随饲料Leu水平的增加,罗非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全鱼和肌肉水分差异不显著。罗非鱼胃蛋白酶、肠蛋白酶、肠脂肪酶、肠淀粉酶和Na+-K+-ATP酶的活性也随饲料Leu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除肠脂肪酶活性在2.69%水平组最高外,其他指标均在2.29%水平组达到最大值。同时,罗非鱼肠道表皮生长因子(EGF)、肠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溶菌酶(LZM)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也均在Leu为2.29%水平组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罗非鱼(50~200 g)饲料Leu的最适需求量为2.28%~2.33%(占饲料蛋白的7.11%~7.26%),该Leu水平能显著促进肠粘膜的发育,增强胃肠消化、吸收能力和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从而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和饲料的转化。

    • 翘嘴鳊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2014, 38(10):1786-179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55

      摘要 (2433) HTML (0) PDF 988.65 K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新型杂交鱼翘嘴鳊(二倍体鲂鲌F1♀×团头鲂♂)的肌肉营养价值,实验运用生化方法测定和分析了翘嘴鳊、翘嘴红鲌、团头鲂、二倍体鲂鲌F1(团头鲂♀×翘嘴红鲌♂)的肌肉营养成分,包括这些样品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翘嘴鳊与其原始亲本相比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低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脂肪酸分析发现翘嘴鳊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DHA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原始父母本和其他有关鱼类(P<0.05);翘嘴鳊肌肉中具有较高呈味氨基酸比例,该比例高于其父母本的相应比例。研究表明,翘嘴鳊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优质鱼类。

    • 凡纳滨对虾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 基因(Lv-SOCS)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2014, 38(10):1687-169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66

      摘要 (2885) HTML (0) PDF 3.78 M (2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凡纳滨对虾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SOCS)在病毒引发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本实验根据前期的转录组和表达谱结果提示信息,首次克隆了凡纳滨对虾的SOCS基因(Lv-SOCS,GenBank注册号:KJ000426),利用在线软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白斑杆状病毒(WSSV)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SOCS的ORF区1191 bp,编码397个氨基酸,预测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有1个SH2结构域和1个SOCS-box结构域,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主要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肠道和肝胰腺中表达。在WSSV感染后中晚期(6~48 hpi),Lv-SOCS可以被显著诱导,在血细胞中呈明显上调表达趋势,表明该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体内由WSSV引发的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v-SOCS基因在对虾应答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冻结和冻藏对中华绒螯蟹蟹肉品质的影响

      2014, 38(10):1793-179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74

      摘要 (2640) HTML (0) PDF 1.25 M (2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冻结和冻藏对中华绒螯蟹蟹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冻结和冻藏中华绒螯蟹的蛋白质特性、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关联成分、Ca2+-ATPase活性以及解冻汁液流失率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中华绒螯蟹较耐冻结但不耐冻藏,冻藏2周后蟹肉弹性程度开始下降。中华绒螯蟹在冻藏过程中,蟹肉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Ca2+-ATPase活性以及解冻汁液流失率都发生明显变化。冻藏12周后相对于新鲜蟹,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Ca2+-ATPase活性以及解冻汁液流失率分别下降了25.3%、100%、41.6%和增加了9.2%。普通冻藏(-20℃)条件下,中华绒螯蟹蟹肉发生快速蛋白质分解和ATP降解,表现为游离氨基酸成分与ATP关联物成分都发生很大变化,蛋白质变性显著、汁液流失现象严重等。推测中华绒螯蟹蟹肉不耐冻藏可能与其自身的自溶酶和ATP酶类有关。

    • 盐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及离子转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4, 38(10):1696-170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11

      摘要 (2598) HTML (0) PDF 1.50 M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鱼类适应盐碱水环境的生理变化机理,将尼罗罗非鱼从淡水直接转入4个不同盐碱混合梯度组(A组:盐度10,碱度1 g/L NaHCO3;B组:盐度10,碱度2 g/L NaHCO3;C组:盐度15,碱度1 g/L NaHCO3;D组:盐度15,碱度2 g/L NaHCO3)中进行为期96 h的急性胁迫实验,分别检测胁迫后0、6、12、24、36、48、72和96 h时尼罗罗非鱼的血清渗透压、血清Na+、K+、Cl-浓度以及鳃中Na+-K+-ATP酶(NKA)和碳酸酐酶(C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以及鳃中NKA基因和CA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程度均与其盐碱胁迫浓度间呈正相关,变化过程随着实验时间推移均呈现为先升、后降,最后趋于平稳。B、D组血清渗透压峰值出现在24 h,A、C组出现在36 h。血清Na+、K+、Cl-浓度均在24 h达到峰值。B、D组NKA基因mRNA表达峰值出现在24 h,A、C组出现在36 h;除A组外,其余各组CA基因mRNA表达峰值时间出现在24 h。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一定的盐碱适应能力,盐碱胁迫下NKA、CA是参与离子转运、渗透压调节的重要转运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