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014, 38(1):1-14.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40

      摘要 (3030) HTML (0) PDF 1.28 M (2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GenBank中团头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的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3种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同时对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排列紧密,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和1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L区)。除ND6和8个tRNA在L链上编码外,其余的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4种鲂属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均呈现出较强的A+T偏向性和C碱基偏好。全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共有758个变异位点,其中非简约性信息位点有691个,占总变异位点的91.16%,简约性信息位点有67个,仅占总变异位点的8.84%。22个tRNA基因中只有11个存在种间变异,共23个变异位点,主要发生在tRNA三叶草结构的TΨC和DHU臂环上。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共检测出626个变异位点,这些变异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占总变异位点的82.59%,其中变异位点数最多的是Cyt b基因,达84个,其次是ND 4基因(83个)。因此,Cyt b和ND4基因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用于鲂属群体间的遗传学研究。基于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的ML树和BI树均显示,三角鲂与厚颌鲂的亲缘关系最近,团头鲂与它们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广东鲂与前述3种鲂属鱼类的亲缘关系均较远。

    • 不同鳊鲂鱼类群体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结构分析

      2014, 38(1):15-22.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83

      摘要 (2935) HTML (0) PDF 3.89 M (2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对不同鳊鲂鱼类进行群体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构建了6个鳊鲂鱼类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团头鲂和长春鳊6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5.17、6.11、3.50、6.56、5.22、5.22,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34 2、0.720 4、0.546 2、0.681 2、0.675 2、0.559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5 6、0.666 9、0.472 0、0.630 6、0.606 4、0.517 0,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厚颌鲂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表明,钱塘江三角鲂和团头鲂首先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较近,为0.560 6;厚颌鲂与长春鳊的遗传距离最远,为1.759 2。引物Mam03和EST37产生的特异条带可将鲂属和鳊属鱼类区分,鉴定出鳊属鱼类长春鳊;引物TTF3、EST37、TTF2/TTF10、EST66依次组合可区分出鲂属东江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这3个群体。研究结果为我国鳊鲂鱼类种质资源保存、种群鉴定和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黄鳍马面鲀种群分析

      2014, 38(1):23-32.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64

      摘要 (2441) HTML (0) PDF 1.55 M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5个黄鳍马面鲀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判定南海北部不同海域之间及南海北部与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黄鳍马面鲀的种群归属。结果表明,在156个个体的779 bp Cyt b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56个变异位点和58种单倍型,5个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 95~0.004 15,遗传分化性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20 1~0.980 4)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2 62~0.004 69)的特点;分子方差分析和遗传分化指数显示,黄鳍马面鲀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群体系统发育树结构均未出现明显的以地方群体为单位的家系式分支或者聚簇。比较5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发育关系并结合种属界定标准判定,南海北部和南沙西南部陆架5个黄鳍马面鲀群体属于同一个种群。

    •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中国沿海和泰国普吉岛里氏拟石磺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014, 38(1):33-40.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12

      摘要 (2321) HTML (0) PDF 1.40 M (2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COⅠ序列的分析,研究了中国沿海及泰国普吉岛8个里氏拟石磺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171个样本中共检测出单倍型101个,117个多态性位点,里氏拟石磺具有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74±0.005)和核苷酸多样性(0.032 2±0.001 3)。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50.99%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49.01%的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群体间遗传分化固定指数(Fst)、基因流(Nm)及遗传距离分析表明,里氏拟石磺已明显分化为显著的遗传结构。遗传距离模式(IBD)检测显示,里氏拟石磺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历史动态检验推断,湛江(ZJ)、苍南(CN)、东寨港(HN)、文昌(WC)及普吉岛(TH)种群可能经历过历史上的种群扩张事件。中国沿海群体扩张时间推测大约为0.781~0.725 Ma BP,泰国普吉岛群体约为0.035 Ma BP,两者可能伴随更新世冰期的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发生。

    • 香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2014, 38(1):41-46.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90

      摘要 (2580) HTML (0) PDF 1.05 M (2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香鱼是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的一种珍稀名贵经济鱼类,本实验比较分析了香鱼养殖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45 bp的控制区部分序列上,鳌山卫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0.198 4±0.092 4)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00 8±0.000 9)显著低于东张水库野生群体(h=0.810 5±0.067; π=0.002 6±0.002 0),两群体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Fst=0.447,P=0);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日本香鱼个体与中国香鱼亲缘关系较远;东张群体的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经历过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无论是养殖群体还是野生群体,中国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不容乐观。

    • 山东沿海魁蚶繁殖周期与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

      2014, 38(1):47-55.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01

      摘要 (2724) HTML (0) PDF 12.90 M (1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山东省鳌山卫海区魁蚶的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每月采集样品1次,测定采样点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性腺的季节变化,并分别测定外套膜、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和足组织的生化成分(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区魁蚶雌雄比例为1:1,雌雄性腺发育同步,全年只有1个繁殖期;配子发生始于2月,分别有25.0% 和53.9% 的雌雄个体性腺进入形成期,随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而发育,6月大部分个体成熟并有部分进入排放期,至 8月配子集中排放(雌:58.3%;雄:69.2%)。生化分析显示,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性腺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著降低;所有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在3—7月显著高于其它月份,并且性腺中的含量高于其他组织,于5月达最大值64.2%,表明糖原在魁蚶繁殖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在除闭壳肌外的其他3种组织中出现冬季和产卵盛期两个低谷,暗示蛋白质能够弥补糖原的供能不足,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

    • 1999—2011年东、黄海鲐资源丰度年间变化分析

      2014, 38(1):56-64.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37

      摘要 (2402) HTML (0) PDF 1.42 M (2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9—2011年我国鲐大型灯光围网渔业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估算了影响CPUE的时间(年、月)、空间(经度、纬度)、捕捞性能和环境效应,并以年效应作为资源丰度指数,分析了东、黄海鲐资源丰度的年间变化,东、黄海鲐资源丰度指数的年间变化与产卵场海表面温度以及捕捞强度间的关系。GAM结果表明,时间、空间、捕捞和环境变量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11.69%,其中变量年的解释率最大,占总解释率的38%。结果显示,1999—2011年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指数(abundance index,AI)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来更是持续下降,丰度指数由2008年的1.22降至2011年的0.82。东、黄海鲐资源丰度指数年间与产卵场呈正相关,关系式为AI=-3.51+0.23SST(P<0.05),这表明较高的产卵场SST对鲐资源量增加有利。过高的渔获量以及我国群众围网渔业渔船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近年来鲐鱼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 中华白海豚骨骼的描述

      2014, 38(1):65-75.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53

      摘要 (2658) HTML (0) PDF 26.07 M (2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详细了解中华白海豚骨骼的特征,将收藏于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1副中华白海豚标本,经过解剖→取骨→煮制→酒精脱脂→汽油脱脂→漂白→串制骨骼等步骤制取骨骼标本,对其骨骼系统作较为全面的测量,并对测量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V型骨最大高、最大宽和最大厚等尺度均呈现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的特点;胸椎质量与椎体长之间存在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R2=0.864 1);尾椎质量与椎体高之间、质量与椎体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964 6,R2=0.912 8);尾椎质量与椎体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指数关系(R2=0.970 9)。二次函数能很好地拟合V型骨质量与最大高之间的数学关系(R2=0.754 6);左、右肋骨完全对称;左、右胸肋完全对称。

    • 半滑舌鳎白化现象的初步研究

      2014, 38(1):76-83.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38

      摘要 (2171) HTML (0) PDF 13.44 M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半滑舌鳎家系对其白化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共建立半滑舌鳎家系17个,首先对这17个家系白化率进行了抽样统计和方差分析,并对部分家系的白化个体的眼睛异常率进行了统计;其次,选取其中白化率较高的4个家系,对白化个体和正常个体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最后,对白化率较高的4个家系白化个体和正常个体的抗鳗弧菌病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家系个体白化率有较大的差别,3号家系白化率最高,高达94.50%,15号、33号和37号家系白化率为0.00%;父本为养殖群体的家系的平均白化率最高,为19.68%,父本为野生群体的家系的平均白化率最低,为3.21%,父本为选育群体的平均白化率为7.50%,但3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个家系的白化个体眼睛异常率较高,5号家系为48.48%、10号家系为45.83%和12号家系为88.89%。选取4个家系对其白化个体和正常个体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同一家系中3~4月龄白化个体在全长、体宽和体质量方面均显著或极显著小于正常个体,但生长至12~13月龄时,这种差异基本不显著,1号和17号家系白化个体的全长、体宽和体质量甚至超过了同家系的正常个体;1号和17号家系白化个体的日增重分别超过了同家系的正常个体。对选取的4个家系的白化个体和正常个体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发现,白化个体的死亡率均低于同家系正常个体,1号和17号家系的白化个体的抗病性相对同家系正常个体较突出,死亡率分别比正常个体低24.92%和20.2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野生群体的后代白化率较低,白化现象会伴随一定比例的眼睛异常,白化个体初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加快,甚至会超过正常个体,并且同一家系中白化个体的抗病性要优于正常个体。

    • 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高温耐受性的比较

      2014, 38(1):84-90.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80

      摘要 (2420) HTML (0) PDF 2.42 M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温耐受值(CTMax)为评估日本囊对虾稚虾高温耐受性的重要指标,本实验探讨了不同暂养温度(24、28和32 ℃)和升温速率对CTMax值的影响,同时利用CTMax和环境响应系数ARR比较了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的高温耐受性差异,并从二者的地理分布、耗氧率、窒息点和温度系数Q10生理代谢指标对其高温耐受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的暂养温度和升温速率对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的CTMax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2)在相同升温速率下,32 ℃组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CTMax值高于形态变异类型Ⅰ(P<0.05),各实验温度范围内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ARR值都显著大于形态变异类型Ⅰ(P<0.05);(3)各温度组中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高于形态变异类型Ⅱ(P<0.05);(4)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在24~28 ℃的Q10值小于28~32 ℃的Q10值,而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则与此相反,二者的适温范围不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日本囊对虾稚虾的CTMax值、耗氧率和窒息点均有影响,主要分布于南海水域的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高温耐受性强于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的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

    •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摄食、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

      2014, 38(1):91-98.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52

      摘要 (2739) HTML (0) PDF 1.02 M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5种饲料分别含有0、12.0%、25.0%、37.0%和49.5%的SPC以替代相应的鱼粉,并分别添加0、0.83%、1.65%、2.48%和3.30%的必需氨基酸混合物(L-lysine:DL-methionine:L-leucine:L-valine:L-threonine=18:6:3:2.5:2)以平衡各组饲料的氨基酸组成。每种饲料投喂3个水族箱(300 L),每个水族箱放养实验鱼16尾,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31.1±0.1) g。经过9周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SPC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下降(P<0.001)。然而,当使用0~37.0%的SPC替代鱼粉时,各处理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SPC替代鱼粉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之间也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SPC不能作为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鱼粉的有效蛋白源,造成SPC替代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其对大菱鲆饲料适口性的显著影响。

    • 闽东海域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

      2014, 38(1):99-108.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50

      摘要 (2799) HTML (0) PDF 1.21 M (2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肪和脂肪酸是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结构物质和能量来源。亲鱼的脂肪和脂肪酸储备影响其繁殖性能和早期仔鱼的发育。为了获知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本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及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了繁殖季节闽东海域野生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总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亲鱼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含量分别为:35.76%,15.11%,22.07%和22.14%(占组织干重)。极性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在精巢中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卵巢,在肌肉中最低。性腺从Ⅳ期发育到Ⅴ期,雌鱼卵巢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显著增加,雄鱼肌肉极性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中性脂肪中卵巢的20:5n-3(EPA,2.25~3.87 mg/g)、22:6n-3(DHA,6.71~13.03 mg/g)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17.20~29.64 mg/g)含量最高,极性脂肪中精巢的EPA(0.38~0.27 mg/g)和DHA(3.12~3.59 mg/g)含量最高。性腺中n-3/n-6比值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中。随着卵巢发育,DHA等必需脂肪酸在雌鱼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脂肪类别之间存在转移现象。研究表明,银鲳亲鱼各组织的总脂肪含量、总脂肪组成及脂肪酸绝对含量(mg/g干物质)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性腺发育,必需脂肪酸总体上表现为由肌肉和肝脏向性腺中转移,且性腺中脂肪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性脂肪中。

    • 光照周期对褐牙鲆幼鱼生长、能量分配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4, 38(1):109-118.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75

      摘要 (2542) HTML (0) PDF 1.10 M (2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循环水实验系统中,设置1 L:23 D、9 L:15 D、12 L:12 D、15 L:9 D、24 L:0 D(光L:暗D)共5个光照周期处理组,研究其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束时褐牙鲆幼鱼的体质量为41.10~43.98 g,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体质量未表现出与日光照周期长短的相关性。日生长系数只在21~30 d阶段内出现显著差异,整个实验期间的平均日生长系数为1.86~2.02,不同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日生长系数随日光照周期的延长略呈下降趋势。不同阶段的摄食率在31~40 d阶段出现显著差异,12 L:12 D处理组摄食率显著高于9 L:15 D处理组。在整个实验期间,1 L:23 D的褐牙鲆幼鱼摄食率为1.64,显著低于12 L:12 D的褐牙鲆幼鱼的摄食率(1.79)。整个实验期间,1 L:23 D的褐牙鲆幼鱼平均饲料转化效率为113.49,显著高于12 L:12 D、15 L:9 D、24 L:0 D的褐牙鲆幼鱼,并略高于9 L:15 D的褐牙鲆幼鱼,饲料转化效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实验期间摄食能的分配比例仅在排泄能上出现显著差异,15 L:9 D最高,12 L:12 D最低,其他各项能量分配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周期对耗氧率影响显著,15 L:9 D最高,为0.252 mg/(g·h),24 L:0 D最低,为0.173 mg/(g·h)。耗氧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浆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随光照时间延长也未表现出明显变动趋势。血浆褪黑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2 L:12 D处理组MT含量最低,但与其他处理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束时肌肉RNA/DNA比值随光照周期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动趋势,其中15 L:9 D和24 L:0 D处理组的肌肉RNA/DNA比值显著高于1 L:23 D处理。肝脏RNA/DNA比值以12 L:12 D最高,15 L:9 D最低。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褐牙鲆幼鱼摄食量和饲料转化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但摄食量减少的处理组由于耗氧率降低因而饲料转化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光照周期对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光照周期明显影响血浆褪黑素、肌肉和肝脏RNA/DNA比值,但生化指标的差异与生长无明显相关性。

    • L-苹果酸对吉富罗非鱼肠道结构功能及肝脏TCA循环效率的影响

      2014, 38(1):119-126.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96

      摘要 (2585) HTML (0) PDF 6.81 M (1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选取体质量为(37.94±0.09)g吉富罗非鱼幼鱼 420尾,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1.0、2.0、4.0、8.0、16.0和32.0 g/kg L-苹果酸的饲料,进行为期154 d 的生长实验,研究L-苹果酸对罗非鱼肠道组织结构和功能及肝脏TCA循环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L-苹果酸水平的增加,前肠和中肠绒毛高度、密度、肌层厚度均在16.0 g/kg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肠绒毛高度、密度和肌层厚度逐渐降低(P<0.05)。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在1.0 g/kg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蛋白酶、肝脏ATP含量随着L-苹果酸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肠Na+-K+-ATP酶活力、肠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含量在16.0 g/kg组达到最高值;肝脏柠檬酸合酶活力在8.0 g/kg到达最大值。研究表明吉富罗非鱼饲料中适量添加L-苹果酸(1.0~8.0 g/kg),能改善罗非鱼前肠和中肠的形态结构,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提高肠消化和吸收能力,同时提高肝脏TCA循环效率。

    • 溶藻弧菌诱导马氏珠母贝血淋巴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2014, 38(1):127-135.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58

      摘要 (2419) HTML (0) PDF 1.62 M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马氏珠母贝免疫防御机制,筛选免疫防御相关功能基因,以致病性溶藻弧菌人工感染的马氏珠母贝血淋巴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溶藻弧菌诱导的马氏珠母贝血淋巴cDNA差减文库;以马氏珠母贝管家基因β-actin作为差减指标检测该文库的差减效率;对选取的6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文库的差减效率可达210倍;PCR阳性检测显示差减片段为100~750 bp,对随机挑取600个克隆的测序结果显示,共获得414个有效EST序列;通过BLAST同源性比对,有167个EST序列(占40.34%)与NCBI数据库中已知功能蛋白质具较高同源性,其中7个EST序列(占1.69%)与免疫防御相关基因同源;此外,204个EST(占49.28%)在数据库中未发现同源序列。研究表明,SSH技术能有效富集马氏珠母贝血淋巴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结果为探索马氏珠母贝免疫基因作用机理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杂交鳢(斑鳢♀×乌鳢♂)弹状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14, 38(1):136-142.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78

      摘要 (2367) HTML (0) PDF 1.67 M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能在临床上快速、准确检测杂交鳢弹状病毒(HSHRV)的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PCR 技术扩增HSHRV-C1207 G蛋白的全长序列,构建重组质粒,作为荧光定量PCR 的标准品,根据HSHRV-C1207 G 蛋白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43 bp 片段的引物和TaqMan 探针,以标准品为模板建立HSHRV 的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可重复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标准曲线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斜率为-3.290;荧光定量PCR 最低可以检测到10个病毒核酸分子拷贝,而传统PCR 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103个拷贝;38个平行样品重复性实验组内变异系数为0.84%;对其他6种水产养殖常见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21 份患病鳢样品进行检测,其中18 份为阳性,与细胞分离和电镜观察结果相同;以传统PCR 方法检测同样的样品,仅13 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较好的用于临床HSHRV 的检测,对病毒病原定量检测与杂交鳢弹状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金枪鱼鱼骨胶原肽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014, 38(1):143-148. DOI: 10.3724/SP.J.1231.2014.48851

      摘要 (2789) HTML (0) PDF 1.58 M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制备金枪鱼鱼骨胶原肽,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利用酶解、超滤、凝胶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抗氧化胶原肽,采用氨基酸序列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序列,利用质谱(ESI-MS)确定其分子量,采用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实验对胶原肽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金枪鱼鱼骨胶原蛋白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2步酶解和分离纯化得到1个十肽(TFCH-P2),经氨基酸序列分析和质谱(ESI-MS)确定其氨基酸序列为Gly-Pro-Ala-Gly-Pro-Ala-Gly-Glu-Gln-Gly(GPAGPAGQEG),分子量为839.87 u([M+H]+ 840.68 u)。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GPAGPAGQEG对羟自由基(EC500.18 mg/mL)、DPPH自由基(EC50 0.97 mg/mL)、ABTS自由基(EC50 0.52 mg/mL)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EC50 0.38 mg/mL)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GPAGPAGQEG亦显示出良好的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胶原肽GPAGPAGQEG抗氧化活性良好,可以用于抗氧化相关的功能食品、药物或者食品添加剂。

    • >综述
    • 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2014, 38(1):149-160.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99

      摘要 (2721) HTML (0) PDF 1.18 M (2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其总产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0%左右。日本鲭、蓝圆鲹和鳀等中上层鱼类生活史大多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一般比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较快,因此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更为广阔。本文综述了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鱼类渔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年产量位于前列的日本鲭、蓝圆鲹、蓝点马鲛、银鲳和鳀等5种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和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化等资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结果,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