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7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引物酶表达及酶学活性分析

      2013, 37(9):1401-140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10

      摘要 (2383) HTML (0) PDF 1.86 M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ORF 024序列设计引物,以AVNV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AVNV引物酶(primase)基因,同时构建表达质粒pET32a-prim,并转化至E.coli 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显示诱导表达两条蛋白条带,其中分子量为60 ku的蛋白条带与预期表达蛋白条带大小一致,另一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55 ku,经Western-blotting及质谱分析鉴定分子量60 ku的蛋白条带为AVNV-引物酶,而表达出的55 ku蛋白条带存在部分引物酶多肽片段。RNA结合荧光染料Pico-Green在30 min内荧光强度比较稳定,从而确定30 min为进行AVNV引物酶活性分析的最佳终止反应时间,并在引物合成实验中观察到30 min内引物酶活性较高。当使用多聚胞嘧啶寡核苷酸poly(d C)为模板时,重组引物酶能特异性催化底物GTP。0.1 mmol/L Zn2+可显著增强引物酶活性,而1 mmol/L Mn2+和EDTA能抑制引物酶活性。

    • 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的中国海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研究

      2013, 37(9):1304-131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30

      摘要 (2634) HTML (0) PDF 1.44 M (2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区的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状况,实验以大连(DL)、东营(DY)、连云港(LYG)、舟山(ZS)、湛江(ZJ)和漳州(ZZ)6个三疣梭子蟹地理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对中国海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用于分析的1 141 bp的D-loop全基因序列中共有185个变异位点,129个简约信息位点。60个个体中共计48个单倍型,单倍性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显示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三疣梭子蟹在过去没有出现很强的选择效应,群体大小稳定。6群体三疣梭子蟹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89 7,将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作为一个大群体来讲已产生了中度分化,群体分化时间推断为(19.68~26.05)万年。LYG分别和DY、ZJ、ZZ,以及ZJ和ZZ这4组之间无明显分化,基因流较大(Nem>5),而其他11个群组间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特别是ZS与其它5群体产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DL与其他4群体发生了中度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群体发生与扩散可能有更复杂的原因。

    •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株基质蛋白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3, 37(9):1409-141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21

      摘要 (2585) HTML (0) PDF 2.15 M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主要结构蛋白之一,是病毒感染后造成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蛋白。为分析IHNV M蛋白的序列及结构特征,研究利用敏感细胞(EPC)培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分离株(IHNV-Sn),根据M蛋白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得到M蛋白全长ORF,并且构建至表达载体pET27b(+)中,构建出pET27-M重组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蛋白基因的序列长度为588 bp,编码195个氨基酸残基,推导分子量约为21.88 ku,等电点为9.35;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M蛋白富含丝氨酸、苏氨酸以及碱性氨基酸,存在丰富的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M蛋白不含有信号肽;疏水性大于亲水性;没有跨膜区存在;抗原表位预测显示抗原性良好;结构预测显示,不存在N-糖基化位点,存在7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和15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IHNV-Sn株与美国分离株同为一簇。

    • 琼枝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EST-SSR分析

      2013, 37(9):1313-131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34

      摘要 (2115) HTML (0) PDF 1.52 M (2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野生琼枝与养殖琼枝的遗传差异,利用EST-SSR技术分析了海南东北部地区9株野生和9株养殖琼枝的遗传差异性。结果显示,用5对EST-SSR引物对18个个体的基因组进行扩增,扩增出的片段大小为250~2 500 bp,琼枝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多态性比例分别为74.29%和70.00%;野生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6,养殖琼枝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2。聚类分析图显示,在相似系数0.49处,18株群体按野生与养殖分为2大类,在相似系数0.66附近,野生群体分成3类,养殖琼枝群体分为2类,在相似系数0.73附近,野生琼枝群体分成5类,而养殖群体为3类,相似系数越高,野生群体比养殖群体分类单元越多。研究表明,野生琼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养殖琼枝群体高。

    • 一株鳢科鱼源弹状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2013, 37(9):1416-142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88

      摘要 (3198) HTML (0) PDF 6.76 M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近来鳢科鱼类疫病频发的病因,实验对采集的患病杂交鳢病料分别从细菌学和病毒学两方面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后,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回归感染实验、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病毒学分析,最终分离到一株弹状病毒,命名为HSHRV-C1207(Hybrid Snakehead Rhabdovirus-C1207)。实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在EPC、FHM、GSB、SFC、CIK等 8种细胞中都能复制,并对其中6种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用分离的病毒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可使感染的杂交鳢复制出自然发病鱼的相同症状,且死亡率达90%。感染病料组织液的EPC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子弹状病毒聚集,直径约60 nm,长度约为160 nm,形态和排列方式与已报道的鱼类弹状病毒相似。参考OIE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检测引物及根据乌鳢弹状病毒(SHRV)、鳜鱼弹状病毒(SCRV)、比目鱼弹状病毒(HIRRV)的G蛋白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对自然发病病料组织、接种病料组织的细胞进行RT-PCR扩增,仅针对SCRV的引物能扩增出大小约350 bp 的片段。对HSHRV-C1207株的G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序列同SCRV和SHRV的同源性分别为93.8% 和 20.4%,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3.7%和18.3%。用G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弹状病毒的G蛋白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毒株与水泡性病毒属聚为一支,其中与SCRV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属于诺拉弹状病毒属的SHRV相距甚远,可能为SCRV的变异株或一个新的毒株。

    • 不同培养条件对长紫菜叶状体生长及生理响应的研究

      2013, 37(9):1319-1327.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48

      摘要 (2864) HTML (0) PDF 1.58 M (2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长紫菜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研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和光照培养条件长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生理响应,主要测定藻体的生长、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17~20 ℃时,长紫菜藻体可以保持较高相对生长速率,当温度高于23 ℃时,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藻体发红并出现溃烂;长紫菜叶状体在盐度25~35下可以保持较快生长,在低于盐度25的条件下,藻体的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产生显著的变化,并观察到藻体变薄、发白、腐烂现象;在光照为3 000~6 000 lx时,藻体生长速率较为稳定,藻体在光照为9 000 lx条件下的叶绿素a含量低,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以及POD活性都出现显著增高,并观察到发红及溃烂现象。因此,适合长紫菜叶状体生长的温度为17~20 ℃,盐度为25~35,光照在6 000 lx左右。

    • 凡纳滨对虾内源优势腐败菌的分离和鉴定

      2013, 37(9):1425-143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51

      摘要 (2330) HTML (0) PDF 1.31 M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凡纳滨对虾在冷藏条件下内源优势腐败菌的种类,实验采用了细菌分离纯化法,将分离得到的内源腐败菌菌株进行分解蛋白质对比实验,筛选出分解蛋白质能力较强的菌株,进一步采用细菌自动生化系统鉴定法以及16S rRNA序列测定法进行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在冷藏条件下的内源优势腐败菌是短杆菌属细菌,可以通过控制短杆菌属细菌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虾内源保鲜技术。细菌自动生化系统鉴定结果的相似度为98.8%,16S rRNA序列鉴定结果的相似度为99.065%。

    • 珠江口海域双胞旋沟藻赤潮对卤虫幼体、鱼苗和虾苗的急性毒性

      2013, 37(9):1328-133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20

      摘要 (2470) HTML (0) PDF 1.11 M (2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2009年10月下旬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赤潮对养殖鱼类及水体中其它生物的影响,实验以卤虫幼体、金鼓鱼苗和凡纳滨对虾苗作为受试生物,在赤潮现场测试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鱼苗和虾苗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24 h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的LC50(半致死浓度)为9.55×104/mL,藻密度为2.5×103/mL的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的LT50(半致死时间)为48.5 h。60 h内该赤潮水体对鱼苗和虾苗的存活无不利影响,卤虫幼体和金鼓鱼苗均可摄食双胞旋沟藻,卤虫幼体对双胞旋沟藻的摄食率低。研究表明,双胞旋沟藻赤潮水体对卤虫幼体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在低藻密度条件下,卤虫幼体能以该藻为食并维持其生命,双胞旋沟藻对金鼓鱼苗和凡纳滨对虾苗无急性毒性作用。

    • 2010/2011年夏季南设得兰群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的种群组成

      2013, 37(9):1431-144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75

      摘要 (2325) HTML (0) PDF 1.49 M (2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主要渔场——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种群动态,利用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0′×10′小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实验分析了南设得兰群岛夏季南极磷虾种群组成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3个单元中,雌性未成体(F2)的比例最高(42.1%),其次为雌性成体(F3,35.6%),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不足20%,且均为未成体(M2),而幼体(I1)的比例仅占2.7%。12月中旬,I1阶段的磷虾个体占有一定的比例(9.6%),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较F3阶段高。12月下旬的情况与1月上旬较为相似,I1个体未出现在调查样本中,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下降,F3阶段磷虾个体比例明显上升。M2、F2和F3阶段的磷虾个体在各水层中的分布模式较为相似(PSI=90.9~97.7)。I1阶段磷虾个体主要分布在60~80 m水层(66.9%),而其它3个性成熟度的磷虾个体主要分布在40~60 m水层。

    • 温度对蜕壳后期三疣梭子蟹能量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2013, 37(9):1334-134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76

      摘要 (2275) HTML (0) PDF 1.33 M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温度对三疣梭子蟹雌蟹钙化过程中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设18、22、26 ℃ 3 个温度水平,分别在梭子蟹蜕壳后1、2、8、16 h及完全硬化5个时间点取样,测定其肝胰脏、肌肉和鳃中HK、PK、SDH的活力。结果显示:①与22 ℃条件下相比,高温(26 ℃)和低温(18 ℃)下三疣梭子蟹肌肉中PK的活力在蜕壳后1~8 h明显升高,说明高温和低温条件下梭子蟹肌肉中的糖酵解速率加大;而肝胰脏和鳃中的PK活力的峰值出现在梭子蟹蜕壳后1~2 h,表明蜕壳后1~2 h这2种组织中有较大的糖酵解速率;②3个温度水平下,梭子蟹肝胰脏中HK的活力随钙化过程的进行而降低,蜕壳后1~16 h的活力显著高于完全钙化时的活力,说明蜕壳后的梭子蟹肝胰脏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逐渐减弱,而其鳃中HK活力的变化趋势与肝胰脏中相反,说明梭子蟹的鳃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随钙化过程的进行而提高,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组织在梭子蟹钙化过程中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不同有关;③梭子蟹肝胰脏中SDH的活力在3个实验温度下蜕壳后16 h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肝胰脏在钙化过程中三羧酸循环作用逐渐加强。此外,其肌肉和鳃组织中SDH的活力在3个实验温度下的峰值均出现在前8小时,并且低温(18 ℃)的峰值明显低于高温(26 ℃),说明在这段钙化时间中,相对于低温而言,梭子蟹的肌肉和鳃中有氧代谢的加强在高温条件下更显著。在钙化过程中,低温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糖酵解作用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三羧酸循环有较明显的减弱趋势,其中三疣梭子蟹肌肉和鳃中SDH的活力明显低于高温条件,表明低温确实可以延长其蜕壳后的软壳时间。

    • 温度缓降和骤降对刺参“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群体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初步研究

      2013, 37(9):1342-134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59

      摘要 (2242) HTML (0) PDF 1.36 M (1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低温对刺参体腔液中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实验研究了温度缓降和骤降2种不同降温模式对刺参“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群体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缓降模式下,刺参“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群体体腔液中CAT活力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CAT活力变化分别为402.78~424.32 U/mL和409.81~430.08 U/mL;刺参“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群体体腔液中SOD和POD活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SOD活力变化分别为0.019~0.086 U/mL和0.014~0.069 U/mL,POD活力变化分别为0.000 45~0.000 89 U/mL和0.000 24~0.000 66 U/mL;刺参“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群体体腔液中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含量变化分别为5.83~9.79 nmol/mL和7.57~9.90 nmol/mL。(2)骤降模式下,刺参“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群体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AT活力变化分别为382.51~409.71 U/mL和383.86~399.42 U/mL;SOD活力变化分别为0.023~0.038 U/mL和0.025~0.035 U/mL;MDA含量变化分别为5.83~9.79 nmol/mL和5.57~9.90 nmol/mL;刺参“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群体体腔液中POD活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POD活力变化分别为0.000 20~0.000 70 U/mL和0.000 18~0.000 40 U/mL。(3)不同降温模式下,2个群体刺参体腔液中CAT、SOD、POD活力和MDA含量均发生变化,“水院1号” 刺参群体体腔液中CAT、SOD、POD活力变化较大连养殖刺参群体变化灵敏;SOD和POD活力略高于大连养殖刺参群体;2个群体刺参在骤降模式下脂质过氧化产生的MDA含量要显著高于缓降模式。以上结果表明,刺参对不同降温模式的免疫响应不同,“水院1号”较大连养殖刺参群体对低温的反应更灵敏,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的能力更强。

    • 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形体指数、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13, 37(9):1349-135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44

      摘要 (2489) HTML (0) PDF 1.11 M (2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评价了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形体指数、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均质量(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实验鱼,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2%、4%、6%、8%和10%的豆油,设计出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6种等氮(蛋白质含量为40%)等能(总能为16.30 MJ/kg)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肥满度(CF)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脂肪水平为9.14%时最大,为2.64%,但饲料脂肪水平为6.68%~14.07%时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指数(H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脏体指数(VSI)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略微上升趋势(P>0.05);白甲鱼幼鱼肌肉和肝脏中脂肪的含量易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饲料氮的沉积量无明显影响(P>0.05),能量沉积量则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07%时最高,氮和能量的沉积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分别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和9.14%时达到最大,脂肪的沉积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脂肪沉积率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白甲鱼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脂肪水平为9.14%时最大,为296.03 U/g,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总酯酶活性则呈先升后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达到最高;脂肪合成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说明适当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以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但过高的脂肪水平(11.35%及以上)将使白甲鱼肝脏脂肪沉积增多,不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 饲料糊精水平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3, 37(9):1359-136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89

      摘要 (2944) HTML (0) PDF 1.26 M (2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配制等蛋白质(42%),等脂肪(9%),糊精水平分别为10%、15%、20%、25%、30%的5组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0.25±0.51)g]60 d,考察饲料中不同糊精水平对其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饲料糊精水平的升高,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先增加后降低,25%组最高,并显著高于10%和15%组。30%组鱼的脏体比和肝体比显著高于10%组,同时其肝脂肪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10%组的肝糖原和血浆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10%和15%组鱼的肝胰脏和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而其肝胰脏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30%组。25%和30%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10%和15%组。10%和15%组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15%和20%组的血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30%组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活性氧(ROS)和钙离子(Ca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饲料糊精水平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血糖含量、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肝胰脏和肠道中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暗纹东方鲀幼鱼饲料中糊精的适宜水平为20%~25%。

    •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高温应激及常温恢复后团头鲂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13, 37(9):1369-1377.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35

      摘要 (2246) HTML (0) PDF 1.72 M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VE)对急性热应激及常温恢复条件下团头鲂血清生理生化、激素及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实验挑选180尾健康、规格一致的团头鲂(45.00±0.50)g,分成3组,每组4个平行,每组分别添加不同量维生素E(0、50和400 mg/kg饲料)。饲养90 d后,对团头鲂进行32 ℃应激1 d,并在25 ℃常温恢复7 d。结果表明:应激前,50 mg/kg VE组显著提高了肠道谷胱甘肽的活性(P<0.05);高温应激后,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 VE组在高温应激1 d后显著降低了谷丙转氨酶和皮质醇含量,常温恢复7 d后显著降低了谷草转氨酶、皮质醇的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碱性磷酸酶、谷胱甘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与对照组比,400 mg/kg VE添加组在32 ℃应激1 d及25 ℃恢复1 d后显著降低了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常温恢复7 d后显著降低了皮质醇浓度,在应激1 d及恢复7 d后均显著降低了丙二醛浓度(P<0.05),400 mg/kg VE添加组在高温应激1 d后显著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性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常温恢复7 d后显著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因此,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50~400 mg/kg)有利于调节血脂变化,提高团头鲂肠道抗氧化能力,并且可缓解高温应激对团头鲂血液指标波动的影响,减轻脂质过氧化水平,对团头鲂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 注射磷脂酰丝氨酸对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合成、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013, 37(9):1378-138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54

      摘要 (2388) HTML (0) PDF 5.81 M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磷脂酰丝氨酸(PS)对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合成、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PS激活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发挥酚氧化酶活性的机制,实验采用5、10和20 μg/mL 3个PS浓度对凡纳滨对虾尾节肌肉进行注射,注射量为50 μ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各处理组设3个平行组,取样时间为0、6、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了血浆血蓝蛋白含量,肝胰脏血蓝蛋白p75、p77亚基和mRNA的表达以及血浆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蓝蛋白含量在6 h内略有下降,6~36 h内呈峰值变化,24 h时达到最大值(P<0.05);血蓝蛋白亚基p75、p77和mRNA表达在0~36 h内呈峰值变化,12 h时达到最大值(P<0.05);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在36 h内呈峰值变化,12 h时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表明,PS能够激活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酚氧化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同时在短时间内引起血蓝蛋白含量下降,随后机体启动血蓝蛋白的合成机制,证实PS是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发挥酚氧化酶活性的激活因子,为对虾血蓝蛋白免疫活性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淇河鲫IL-8 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2013, 37(9):1281-128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26

      摘要 (2373) HTML (0) PDF 2.05 M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IL-8是最早发现的趋化因子,属于CXC亚家族,与鱼类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关系密切。实验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从淇河鲫总RNA反转录产物中获得了641 bp IL-8 cDNA序列,其中包含102 bp的5′非编码区,242 bp的3′非编码区和297 bp的开放阅读框。该基因编码由9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前体蛋白,前22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肽链中含有4个保守半胱氨酸,前2个半胱氨酸被1个精氨酸分隔,形成CXC结构。第一个半胱氨酸前缺乏ELR基序,其组成是DPR。由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进化分析可知,淇河鲫IL-8与鲤、鳙、草鱼、鲢等鲤科鱼类的进化关系较近,与鲤IL-8的同源性最高(9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淇河鲫IL-8在被检测的8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脾脏、头肾和脑等。研究结果对调控淇河鲫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提高淇河鲫健康养殖水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白鱼粉与两种豆粕的适宜配比

      2013, 37(9):1389-140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38

      摘要 (2435) HTML (0) PDF 1.12 M (2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8种等氮、等能和等脂的饲料,以实验鱼的生长、体组成、饲料效率、非特异性免疫和血液学参数作指标,评定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分别替代白鱼粉的可行性和适宜配比。在4水平的去皮豆粕饲料(D1~D4)和酶解豆粕饲料(E1~E4)中,白鱼粉和两种豆粕的配比均分别为45∶5、40∶12、35∶18和30∶25。用上述8种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5.32±0.05)g的大口黑鲈,每饲料设3个重复,每重复35尾鱼。采用表观饱食投喂,每天饲喂2次(8:00和16:00)。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实验鱼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当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在饲料中的含量分别高于5%和12%时,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随着饲料中白鱼粉含量从45%降低至30%,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显著升高;同时,全鱼、肌肉和内脏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呈显著降低,但脂肪含量却显著升高;肝体比和肝糖含量显著降低;实验鱼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但血清补体活性无显著差异;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但红细胞数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白鱼粉与去皮豆粕的合适配比为45%和5%,而白鱼粉与酶解豆粕的合适配比为40%和12%;豆粕经酶处理后能去除其中的部分抗营养因子,可替代饲料中11%的白鱼粉。

    • 七带石斑鱼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成熟肽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

      2013, 37(9):1290-129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91

      摘要 (2159) HTML (0) PDF 1.37 M (1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RT-PCR方法扩增七带石斑鱼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esIGF-Ⅰ)成熟肽序列。该成熟肽序列由210个碱基组成,编码70个氨基酸,包括B-C-A-D 4个结构域。将此成熟肽片段导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在IPTG诱导下成功在E.coli BL21(DE3)中融合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融合蛋白大小为11 ku,在IPTG诱导后3 h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51.8%,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重组蛋白进行变性、纯化和复性,获得了纯化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融合蛋白可特异性地被6×His抗体识别。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纯化的IGF-Ⅰ融合蛋白能促使人乳腺癌细胞MDA231细胞增殖,表明具有生物活性。

    • 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及鉴定

      2013, 37(9):1297-130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37

      摘要 (2701) HTML (0) PDF 3.65 M (1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方法,实验利用紫外线照射使黄姑鱼精子遗传失活,与卵子授精后再通过冷休克抑制极体排放进行倍性恢复,成功诱导出黄姑鱼雌核发育二倍体。精子经强度为3 800μW/(cm2·s)的紫外线照射10~100 s,受精卵孵化率呈现明显的Hertwig效应;当照射时长达到60 s以上,各实验组全部孵出仔鱼均呈现单倍体综合症。精子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受精卵冷休克起始和持续时间等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精子经紫外线照射60 s,受精2 min后卵子在3~4 ℃海水中持续冷休克10 min为最佳诱导条件组合,可以获得最高的孵化率(16%)。最佳组合仔鱼形态和细胞相对DNA含量与正常二倍体一致,经微卫星标记检验证明全部不含有父本基因,为雌核发育二倍体。实验报道了成功诱导黄姑鱼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条件,为进一步开展黄姑鱼良种选育和性别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