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杂交及其子代的遗传分析

      2013, 37(6):801-808.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38

      摘要 (2904) HTML (0) PDF 2.46 M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远缘杂交的可行性,构建了2个杂交家系(LN1和LN2)。检测了杂交F1的倍性,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和鮸状黄姑鱼(♂)可以成功杂交产生形态正常后代,45日龄成活率能达到30%左右,但杂交受精率(29.0%、32.6%)与孵化率(75.0%、76.7%)要显著低于大黄鱼自繁(P < 0.05)。杂交幼鱼体型修长,头为尖钝型,体侧布满黑褐色斑点;DNA相对含量测定和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杂交后代是杂交二倍体,另外有少量的杂交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杂交幼鱼形态兼具有双亲的特征,与大黄鱼明显不同;至45日龄为止,杂交二倍体和三倍体生长速度均慢于大黄鱼。研究结果为大黄鱼(♀)和鮸状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 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

      2013, 37(6):904-909.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69

      摘要 (2756) HTML (0) PDF 1.30 M (2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微生物膜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海洋化学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微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其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底栖硅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等随日龄变化情况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同时,利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不同日龄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微生物膜的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明显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28 d达到最高值,其干重、细菌和硅藻密度分别为0.87 mg/cm2、1.5 × 107cells/cm2、1.0 × 106 cells/cm2,均与日龄显著相关。叶绿素a含量在14 d时达到最大,为2.22 μg/cm2,随日龄的增加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a含量与日龄无直接关系。随着日龄的增加,微生物膜诱导的稚贝附着率逐渐增加,28 d 时达到最高值,为76%。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膜的活性与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显著相关,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17、0.711和0.754。然而,微生物膜的附着诱导活性与叶绿素a无直接相关性。细菌群落结构在厚壳贻贝稚贝附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脊尾白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2013, 37(6):809-815.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65

      摘要 (2859) HTML (0) PDF 1.01 M (2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4月龄的池塘养殖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77尾测定体长、全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一腹节高、第一腹节宽、腹部长、额剑上齿数目、额剑下齿数目和体重共11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及决定系数,并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应。通径分析显示,脊尾白虾体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一腹节宽对体重的通径系数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直接影响体重的主要指标,其中以体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468**),而其余指标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均较小,是影响体重的次要因素,经逐步回归分析后均被剔除;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体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第一腹节宽对体重的回归方程,其回归截距及相应的回归系数分别为-3.277、0.470、0.980、0.528和1.942。研究表明,体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第一腹节宽与体重的复相关系数R2=0.976,说明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已经找到。

    • 饲料中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代谢反应的影响

      2013, 37(6):910-919. DOI: 10.3724/SP.J.1231.2013.38575

      摘要 (2758) HTML (0) PDF 1.06 M (2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低蛋白水平(40%)下,饲料中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和糊精)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初始体重:8.12?0.04 g)生长性能和代谢反应的影响。对照组饲料中未添加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含40%的蛋白质和18%的脂肪。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调节脂肪水平到12%,分别添加15%的葡萄糖、蔗糖和糊精配制3组实验饲料。在流水式养殖系统中进行9周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大菱鲆成活率均高于95.24%,并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对照组和糊精组大菱鲆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 < 0.05)。各组间的日摄食率(DFI)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对照组和糊精组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蔗糖组(P < 0.05),但葡萄糖组FE与其它各组无显著差异(P > 0.05);各处理组间蛋白质和脂肪表观消化率(ADC)未受碳水化合物种类的显著影响(P > 0.05),而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ADC依次为:葡萄糖组>糊精组>蔗糖组(P < 0.05)。葡萄糖组的能量ADC最高,蔗糖组的最低(P < 0.05);除对照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外,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对大菱鲆肌肉常规组成及糖原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肝脏的脂肪和糖原含量。大菱鲆肝脏脂肪含量依次为:对照组>糊精组>蔗糖组>葡萄糖组(P < 0.05),肝脏糖原含量依次为:葡萄糖组>蔗糖组>糊精组>对照组(P < 0.05);不同碳水化合物种类对大菱鲆幼鱼血浆葡萄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 > 0.05),但显著影响血浆胰岛素、总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AGs)的含量(P < 0.05)。总的来说,在本实验条件下大菱鲆对糊精的利用效率显著高于葡萄糖和蔗糖;饲料中添加15%的糊精能够将饲料脂肪水平从18.29%降到12.39%而对大菱鲆生长、存活和饲料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大菱鲆体内的糖代谢与脂肪代谢存在着协调作用,其中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三疣梭子蟹型微卫星标记的发掘及多态性分析

      2013, 37(6):816-822. DOI: 10.3724/SP.J.1231.2013.38343

      摘要 (2143) HTML (0) PDF 1.23 M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发掘三疣梭子蟹I型微卫星标记,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NCBI数据库已公开的13985条三疣梭子蟹EST序列中搜索微卫星位点。结果显示,共搜索到287个微卫星位点,其中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序列(173个),占总数的60.3%;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序列(79个),占总数的27.5%;四、五、六核苷酸重复位点较少;在二核苷酸重复位点中,AC/GT重复位点最为丰富,占二核苷酸重复位点总数的53.8%,AG/CT重复次之,占二核苷酸重复位点总数的37.0%,AT和GC重复较少。挑选14个I型微卫星标记在野生三疣梭子蟹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发现 8个位点呈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平均遗传杂合度(H)分别为0.57和0.63。其中6个多态性位点的PIC值大于0.5,呈现较高多态性特征。研究表明,基于三疣梭子蟹EST数据发掘Ⅰ型微卫星标记的方法切实可行。本研究发掘的Ⅰ型微卫星标记将为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分析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疾病预报

      2013, 37(6):920-926.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27

      摘要 (2790) HTML (0) PDF 1.17 M (2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灰色(GM)预报模型,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养殖水域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把水温、悬浮物、无机氮和COD选作先行指标,用这些因子的不同组合建立了GM(1,5)、GM(1,4)和GM(1,3)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由无机氮和COD构成的GM(1,3)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5.304%。用GM(1,1)模型对大规模细菌性疾病发生的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0.5%。

    • 基于微卫星标记整合长牡蛎遗传图谱

      2013, 37(6):823-829.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23

      摘要 (2567) HTML (0) PDF 1.18 M (2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连锁图谱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图位克隆的前提条件。但是,已发表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遗传图谱上的共显性标记数量仍然较低。微卫星标记是可重复性良好,多态性丰富的共显性标记,可以在不同的家系和实验室间通用,是构建整合图谱理想的锚定标记之一。为了提高长牡蛎遗传图谱上的微卫星标记密度,本研究利用6个家系图谱间的共有微卫星标记作为锚定标记,构建了长牡蛎的整合图谱。该整合图谱包含161个微卫星标记,覆盖10个连锁群,图谱长度和平均间距分别为615.4 cM和3. 8 cM,各连锁群的标记数介于10~24之间,连锁群长度为47.3~73.3 cM,是目前密度最高的长牡蛎微卫星图谱。不同作图家系连锁群上的标记分组保持一致,但标记顺序出现差异。该图谱将为今后长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新的遗传工具。

    • 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株PCR鉴定和PFGE基因型分析

      2013, 37(6):927-935. DOI: 10.3724/SP.J.1231.2013.38506

      摘要 (2453) HTML (0) PDF 1.75 M (2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近年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及其基因型变化信息,采用特异PCR方法对2006~2012年从广西发病罗非鱼分离获得的77株临床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2006~2011年分离获得的37株流行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0株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 S. iniae) 其余57株鉴定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S. agalactiae)。2006~2007年获得的19株流行菌株中有18株为海豚链球菌(94.7%),仅1株无乳链球菌;2009~2012年分离的58株流行菌株中56株为无乳链球菌(96.6%),仅2株海豚链球菌。PFGE图谱聚类显示,海豚和无乳链球菌分别聚类为两个大分支,20株海豚链球菌共产生4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在83.9~100%之间;17株无乳链球菌共产生5 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在47.4~100%之间。研究表明,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已从过去(2008年前)以海豚链球菌为主转变为现在(2009~2012年)以无乳链球菌为主;流行菌株PFGE基因型存在多样性。

    • 杂色鲍同种移植炎症因子1的克隆及其在应激下的表达

      2013, 37(6):830-839.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63

      摘要 (2270) HTML (0) PDF 3.19 M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同种移植炎症因子 AIF-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 AIF-1)是一种由干扰素γ诱导的含有EF-hand结构域的钙离子结合蛋白,其功能主要是参与移植排斥、免疫炎症反应、自身炎性和非炎性的损伤等。本文首次克隆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AIF-1基因cDNA全序列,其全长为942 bp,开放阅读框为456 bp,编码151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IF-1在杂色鲍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血淋巴和鳃中表达量最高。高温应激下,AIF-1在鳃组织中各时相表达均显著上调,并在温度升至31℃时达到最高。而血淋巴和肝胰腺中AIF-1在高温应激前4个时相表达无显著差异,到了96 h均显著上调。缺氧应激下,AIF-1在血淋巴中表达变化没有显著差异,而鳃中24 h显著下调,192 h显著上调。副溶血弧菌感染实验表明AIF-1基因在感染后3 h、24 h和48 h均检测到AIF-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高温和缺氧应激以及弧菌感染均显示AIF-1基因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说明AIF-1基因可能作为免疫因子在应激等状况下发挥重要作用。

    • 高体鰤类结节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2013, 37(6):936-943.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04

      摘要 (2809) HTML (0) PDF 34.36 M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美兰染色法对患疑似类结节病的高体鰤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高体鰤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白色小结节,直径大约1mm;活体压片,观察到脾脏和肾脏中有散在短杆状细菌和大量呈团块状聚集的细菌结节;光学显微镜下,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细菌聚集形成的嗜碱性结节,肾间质淤积的血液中也有大量细菌;透射电镜观察到肾脏和脾脏中有些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有些菌体聚结成团形成结节,未见病毒颗粒。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到两端极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鞭毛,长0.8~2.6μm,宽约0.6μm。患病高体鰤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淤血和淋巴细胞增生;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脱落、坏死;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坏死;肠绒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肠绒毛中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增多;脑皮质和髓质毛细血管淤血,少量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依组织病变、病原形态和特性,患病高体鰤为类结节病。本文对高体鰤类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草鱼头肾发生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2013, 37(6):840-850. DOI: 10.3724/SP.J.1231.2013.38530

      摘要 (2846) HTML (0) PDF 21.37 M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草鱼头肾的组织发生发育,应用组织学技术,对1~103dph(day post hatching)的草鱼的头肾进行研究,描述了头肾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头肾中免疫球蛋白M(IgM)阳性细胞及过碘酸雪夫氏(PAS)阳性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结果显示:6dph,出现头肾原基,原基中原肾管分化形成的肾小管之间出现散在的干细胞。7dph至16dph,造血干细胞逐渐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增加;17dph至103dph,肾小管逐渐退化至完全消失,网状内皮系统支持下的淋巴造血组织构成头肾的主要部分。40dph,肾上腺细胞团开始出现。65dph,与成鱼头肾的组织结构接近,作为淋巴-肾上腺组织存在。PAS阳性细胞最早在7dph出现;IgM阳性细胞最早出现于17dph;之后,IgM阳性细胞及PAS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分布于整个头肾组织。研究表明:65dph,草鱼头肾在组织上发育基本成熟;头肾作为草鱼免疫器官的早期发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只具有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组织结构逐步发育完善。

    • 基于GAM模型研究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影响因素

      2013, 37(6):944-950. DOI: 10.3724/SP.J.1231.2013.38336

      摘要 (2607) HTML (0) PDF 1.39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枪鱼围网是现代金枪鱼渔业中捕捞效率最高的方法,研究其沉降性能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围网捕捞效率。利用2011年9~12月金枪鱼围网渔船“金汇7号”在中西太平洋作业时所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分析了围网沉降深度(H)与放网时间(T),放网速度(V0),括纲(L)及跑纲(L1)的松放长度,10m、60m和120m三个水层流速(V10,V60及V120)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评价了各因子对沉降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具中部沉降深度与时间的关系为:H= -0.0002 t2 0.4086t 1.8099 (R2 = 0.9993);(2)沉降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网具中部沉降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V = 2.5×10–7 t2 - 6×10–4 t 0.4412 (R2 = 0.9852);(3)GAM模型中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V60、V120和L四个因子对H有着显著的显著(P<0.05),且影响大小依此为V120、L、T和V60;(4)GAM模型分析表明,沉降深度随放网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放网时间集中在500~550s之间;流速的大小与沉降深度呈负相关;括纲投放长度主要集中在1800m左右。

    • 盐度对瘤背石磺不同部位Na /K -ATP酶活性、围心腔液和腹腔液渗透压及离子含量的影响

      2013, 37(6):851-857.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07

      摘要 (2702) HTML (0) PDF 1.21 M (2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不同部位Na /K -ATP酶活性、围心腔液和腹腔液渗透压及离子含量(Na 、K 和Cl-)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瘤背石磺[湿重(10.24 ? 2.16) g] 600只,在不同盐度条件下(5、15、25、35和45)采用模拟生态环境的方式饲养30 d。结果显示:(1) 瘤背石磺腹腔液和围心腔液的盐度和渗透压均随着环境盐度的升高而增高,且腹腔液的盐度和渗透压的增高幅度均大于围心腔液;(2) 围心腔液中Na 、Cl-和K 含量随环境盐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离子浓度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值,但盐度对Na 和Cl-含量有显著影响,对K 含量无显著影响。(3)瘤背石磺不同部位的Na /K -ATP酶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贲门胃、肠、表皮、肌肉和围心腔膜等部位的Na /K -ATP酶活性较高,同时,盐度激活不同部位的Na /K -ATP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性,肝胰腺、贲门胃和表皮的Na /K -ATP酶在低盐度时活性较高,而幽门胃、肠、肾及围心腔膜等在高盐度时Na /K -ATP酶被激活,酶活性较高。研究表明:盐度能显著影响瘤背石磺腹腔液和围心腔液的渗透压和离子浓度以及各器官的Na /K -ATP酶活性,贲门胃、肠和肌肉等均是其离子转运和渗透调节的主要部位,具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

    •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中国大陆鱿钓船CPUE标准化

      2013, 37(6):951-959. DOI: 10.3724/SP.J.1231.2013.37897

      摘要 (3073) HTML (0) PDF 1.40 M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重要的头足类渔业之一,对其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PUE)进行标准化是对其资源评估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根据2000~2010年我国在西南大西洋的产量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表温,表温水平梯度,海面高度,叶绿素浓度),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general linear model)和广义加性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对其CPUE进行标准化。GLM模型结果表明,年、纬度、表温以及交互项年与纬度对CPUE影响最大。GAM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年、月、经度、纬度、表温、海面高度以及交互项年与纬度、年与经度对CPUE影响较大。根据AIC数值,包含上述8个显著变量的GAM模型为最佳模型,对CPUE的解释率为49.20%。高CPUE出现在夏季表温为12~16?C、海面高为-20~20cm、46.5?~48.5?S海域。研究表明,GAM模型较GLM模型更适合用于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CPUE标准化。

    • 高温对虾夷扇贝体腔液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2013, 37(6):858-863. DOI: 10.3724/SP.J.1231.2013.38305

      摘要 (2949) HTML (0) PDF 1.33 M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内检测了虾夷扇贝对高温突变的耐受能力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与相关免疫酶活力。实验分两个阶段:实验I,将在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驯化到20、22、24及26℃温度水平,检测虾夷扇贝的存活及相关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5~22℃处理组虾夷扇贝存活率均大于85.21%,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处理组存活率最低,为26.33%。随温度升高,虾夷扇贝体腔液中T-AOC和MDA含量变化显著(P<0.05),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CAT活力随温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实验II,将在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放到20、22、24及26℃温度水平,并在1-、2-、4-、8-、12-、24-、48-和96h时检测其存活和相关免疫指标。结果显示,经96 h胁迫,15~24℃处理组间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大于82.29%。但26℃处理组虾夷扇贝在经12h胁迫后,其存活率降为0。虾夷扇贝在8-,12-,24-, 48-,和 96h 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 27.52、24.41、24.37、24.24和23.81℃。

    • 曼氏无针乌贼荧光染色标志方法研究

      2013, 37(6):864-870.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43

      摘要 (2506) HTML (0) PDF 5.64 M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一种高效的标志方法,为更加准确地评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的效果提供技术保障。以曼氏无针乌贼为试验对象,利用茜素络合物(ALC)浸泡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对其内壳进行标志。设置5个浓度梯度组和2个时间段,测量并观察曼氏无针乌贼胴背长、体质量及存活率。将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尾饲养于直径2.5 m的圆形水泥池内,分别在染色后5、12、19、26 d进行随机取样并对标志曼氏无针乌贼进行高温处理5 min,解剖出内壳观察标志色保留状况。最佳染色剂浓度和浸染时间分别为90 mg/L和24 h;曼氏无针乌贼胴背长和体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P>0.05);26 d后内壳标志色依然清晰保留初染时的椭圆形粉红色圆圈,高温处理前、后着色部位的范围和颜色均未发生变化。ALC荧光染色标志法兼具体内标志和外部可见的双重效果,标志曼氏无针乌贼的存活率和标志色保持率均为100%。结果表明本方法简单,高效,能进行批量标志处理,是一种理想的曼氏无针乌贼标志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自然条件下的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四分体发育与性别表型观察

      2013, 37(6):871-883.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70

      摘要 (3202) HTML (0) PDF 16.67 M (4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野生坛紫菜的性别真相以及野外的性别观察与室内遗传杂交实验所得性别结果相反的原因,对可能影响天然坛紫菜性别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5.8S rDNA保守区域的序列分析结果证实,野生坛紫菜群体中的雌雄同体与雌雄异体个体均属同一物种。坛紫菜颜色突变体与野生型间的杂交品系在天然条件下栽培所产生的F1叶状体出现了亲本色的分离与重组,95.6%的小叶状体(约5 mm)为由2-4色块构成的颜色嵌合体,它们长大后的每个色块只出现一种性别,颜色嵌合体也是性别嵌合体,该结果与室内杂交实验一致,这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坛紫菜的减数分裂位置与性别分离模式均未改变。但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近基部的1–2个色块严重滞育,仅形成肉眼较难发现的小藻块,构成假根和基部,它们基本不成熟,造成嵌合体的绝大部分藻体由梢部的1-2个色块发育而来,嵌合体比例降至42.1%。但即使是雌雄嵌合的个体,由于梢部色块面积通常较大且成熟远早于中、基部色块,在成熟期的初、中期, 成熟个体几乎均为梢部色块成熟,表现为单性,在成熟期的晚期,中部色块开始成熟,雌雄同体比例大幅度上升。本研究表明,在天然条件下生长的坛紫菜仍以雌雄同体为主,但减数分裂产物的四分体不均衡发育以及藻体的梢、中、基部的不同步成熟均极大地降低了叶状体真实性别被观察到的概率,单凭肉眼一次性抽检,其性别往往以雌雄异体为主,少数为雌雄同体。

    • 枸杞岛铜藻空间分布机制初探*

      2013, 37(6):884-893. DOI: 10.3724/SP.J.1231.2013.38429

      摘要 (2764) HTML (0) PDF 1.41 M (2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查清铜藻(Sargassum horneri)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内和站点间)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朝波(wave exposure)站点(P<0.05),朝波站点的水运动大小和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了水运动大小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低潮带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而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与铜藻分布密度最相关(r=-0.337,p=0.001),粗糙度次之(r=0.175,p=0.092),与坡度和坡向相关性不高,说明了与水深相关的光照条件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和生长的另一个限制因子。研究表明:附着基物理特征不是影响铜藻分布的主导因子,由水运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影响到铜藻所需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到铜藻的分布与生长,由此推断出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

    • 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013, 37(6):894-903. DOI: 10.3724/SP.J.1231.2013.37834

      摘要 (2652) HTML (0) PDF 1.74 M (2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2008年,通过调查千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5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5种;浮游动物现存量两年的季节变化为:浮游动物密度在两年中的春季都形成高峰,2007年5月密度为840.9 ind./L,2008年6月密度为850.5 ind./L;生物量在两年中的春秋季节形成双高峰,2007年、2008年的5月和9月生物量分别为1.89 mg/L,1.63 mg/L和0.837 mg/L、0.802 mg/L;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水平分布为从河流区至湖泊区依次递减;浮游动物密度的垂直分布为:河流区(1号点)和过渡区(4号点)的浮游动物密度都于水深4米时达最大值,分别为为830.0 ind./L、349.0 ind./L,湖泊区于水深8米时达到最大值,为335.9 ind./L。大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透明溞、蚤状溞、球状许水蚤等和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台湾温剑水蚤等在各个位点4-12米水层生物量较高。影响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分布的环境因子很多,溶解氧与原生动物、桡足类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总氮、硝酸盐、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轮虫、枝角类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 大部分原生动物优势种恩茨筒壳虫(Tintinnidium entzii)、淡水筒壳虫(T.fluviatile),浮枝角类的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等与溶解氧(DO)呈正相关性,与水温呈负相关性;轮虫中的缘板龟甲轮虫 (Keratella.tcinensis),枝角类的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长额象鼻溞(B.longirostris)等与总氮、总磷、氨氮、硝酸氮呈正相关性;奇异六腕轮虫(Hexarthra.mira)、短尾秀体溞(Diaphansoma brachyurum)与叶绿素a(Chla)呈正相关性;大部分桡足类如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与水温呈正相关性。透明溞在2-6月份主要受到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上行效应的影响较大,而其他月份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