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

      2013, 37(4):502-51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077

      摘要 (2633) HTML (0) PDF 5.33 M (2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通过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分析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了解其微量元素组成及其与表温关系,推测其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环境。结果表明,茎柔鱼耳石含有54种元素,其中Ca、Na和Sr为主要元素。总体耳石Sr/Ca大于太平洋褶柔鱼、巴塔哥尼亚枪乌贼和黵乌贼。胚胎期耳石Sr/Ca最高,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Sr/Ca与表温呈反比例关系。不同孵化月份的茎柔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耳石Sr/Ca差异不明显。Ba/Ca可看做茎柔鱼垂直移动的指标元素,茎柔鱼仔鱼至成鱼期耳石Ba/Ca呈“U”型变化,与其幼体生活在海水表层,成体生活在较深层海水相对应。茎柔鱼耳石Mg/Ca核心高外围低,可能与耳石生长率逐渐减小有关,Mg/Ca与表温呈正相关。此外,研究认为茎柔鱼胚胎期是以自身携带的卵黄囊为营养物质,此时耳石的微量元素与亲体的遗传因素相关,与外界水环境无关。

    • 鲤疱疹病毒Ⅱ型TaqMan real-time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13, 37(4):607-61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41

      摘要 (3373) HTML (0) PDF 1.86 M (2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DNA解旋酶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出长度为1 446 bp的基因编码区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PCR鉴定与测序分析确认正确后,以10倍梯度稀释重组质粒,作为标准模板进行TaqMan real-time PCR扩增,制作标准曲线,建立了鲤疱疹病毒Ⅱ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达到0.999 1,斜率为-3.412;对初始模板定量检测的范围为1×101~1×107 copies/μ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出鲤疱疹病毒Ⅱ型,而对大鲵虹彩病毒(GSIV)、锦鲤疱疹病毒(KHV)以及空白对照无检测信号。取江苏射阳和宝应两地疑似患病鲫组织核酸作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的病毒量分别为6.89×104 copies/μL和3.02×102 copies/μL。本研究建立的鲤疱疹病毒Ⅱ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因鲤疱疹病毒Ⅱ感染引起的养殖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诊断与病毒病原定量检测有重要意义。

    • 厚壳贻贝胚胎和早期幼虫神经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2013, 37(4):512-51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33

      摘要 (2670) HTML (0) PDF 7.31 M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荧光染色技术初步研究了厚壳贻贝胚胎及早期幼虫的神经发育情况以及含有不同类型神经细胞的时空分布。在厚壳贻贝从受精开始至囊胚期的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均未发现FMRF酰胺类免疫阳性信号和5-羟色胺免疫阳性信号,神经最初形成于担轮幼虫阶段,出现了FMRF酰胺类免疫阳性信号和5-羟色胺免疫阳性信号,36 hpf时,更多的FMRF酰胺类免疫阳性信号出现在幼虫顶部区域左右两侧,伸出的阳性纤维延伸后形成基底神经纤维,并延伸至正在发育的中足所在区域。在顶端区所有阳性信号中,第一个免疫信号始终处于腹部,位置未发生变化。D形幼虫阶段神经系统的FMRF酰胺类免疫阳性信号分别是顶器官的3个顶部阳性信号、侧部2个阳性信号以及足区形成的2个阳性信号。顶器官中的信号延伸出免疫活性纤维形成基底神经纤维。18 hpf时,第1个5-羟色胺免疫阳性信号出现在早期担轮幼虫的顶器官前端。在早期D形幼虫阶段,阳性信号伸出一个短小的基底神经纤维,并延伸至后来发育成的顶器官神经纤维网部位,42 hpf时,更多5-羟色胺阳性信号细胞出现在顶区域,数量增至2~3个。D形幼虫阶段(48 hpf),5-羟色胺免疫阳性信号数量增至4个,分布于脑神经节的周围,其发出的基底纤维延伸至紧密的顶神经纤维网。

    • pH和色谱柱对日本鳗鲡肝脏抗菌肽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及抗菌活性检测

      2013, 37(4):614-62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84

      摘要 (2566) HTML (0) PDF 1.30 M (2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能够快捷地分离纯化出单一的抗菌肽,实验采用不同pH值(离子交换流动相pH 3.0、4.0、5.0;反相液相层析流动相pH 2.0、4.5、7.0)缓冲液,不同色谱柱(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柱分别与反相液相层析柱)联用对日本鳗鲡肝脏抗菌肽分离纯化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琼脂板扩散法和微孔液体培养法检测抗菌活性的优缺点。结果显示:pH 4.0缓冲液为最佳离子交换流动相,蛋白提取率为16.43%,得到2个洗脱峰;反相液相层析3种pH缓冲液分离效果均不理想,凝胶过滤层析柱与反相液相层析柱联用能明显改善日本鳗鲡肝脏抗菌肽分离纯化效果,洗脱峰数量较多,峰形单一且尖锐狭窄,基线平而低。琼脂板扩散法检测抗菌活性操作简单,实验结果直观,但所需蛋白量较多,可用于蛋白粗提物抗菌活性的检测;微孔液体培养法检测抗菌活性灵敏,所需蛋白较少,可用于后期色谱分离纯化蛋白抗菌活性的检测。

    • 条石鲷鳃的组织发育及鳃上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早期变化

      2013, 37(4):520-52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95

      摘要 (2745) HTML (0) PDF 15.92 M (1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完善条石鲷的早期组织发育过程,探索条石鲷仔鱼早期高死亡率的内在发育机制,实验对鳃器官的早期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条石鲷仔鱼在1日龄时出现鳃原基;2日龄,原始鳃弓形成;3日龄,鳃丝原基出现;6日龄,鳃丝两侧的扁平细胞向外突出而形成原始的鳃小叶,假鳃出现;7日龄,鳃小叶基部出现泌氯细胞;8日龄,泌氯细胞开始分泌蛋白样物质;14日龄,鳃的结构分化发育完善。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的相对活性从胚胎分裂期不断增加,直至器官分化期。此后活性逐渐降低,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直至9日龄活性才开始上升。而12日龄之后又不断下降,到14日龄降至最低值(0.246?0.126) U/g。此后急剧上升,到18日龄升至最高值(4.731?0.309) U/g。从20日龄起,Na+,K+-ATPase的相对活性保持稳定上升,直至本次实验结束。结果表明,Na+,K+-ATPase活性的变化与鳃组织,尤其是与泌氯细胞的发育密切相关,而且在其活性较低的阶段,条石鲷仔鱼的死亡率较高。

    • 黄缘盒龟肉的酶解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013, 37(4):622-63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51

      摘要 (2629) HTML (0) PDF 1.58 M (2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龟类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通过研究龟肉酶解产物的功能特性,可以科学认识其营养保健功能。以黄缘盒龟肉为原料,羟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碱性蛋白酶为水解酶,通过正交试验L9(34)得到制备抗氧化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pH值8.0、酶解温度55 ℃、料液比1.5∶20 g/mL、加酶量(酶/底物,E/S)3.0%、酶解时间3 h,酶解液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2.08%。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结果表明,酶解产物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还具一定的还原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亚油酸自氧化抑制能力。总体而言,黄缘盒龟酶解产物在不同的体外抗氧化体系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 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特性变化

      2013, 37(4):526-53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35

      摘要 (3323) HTML (0) PDF 1.27 M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野生日本鬼鲉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定量检测了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总脂肪含量为13.85%~11.66%,极性脂肪占总脂肪含量为75.39%~72.20%。总脂肪及极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随发育而显著下降。中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有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其含量相对稳定。野生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总脂肪的主要脂肪酸为DHA(22∶6n-3),16∶0,ARA(20∶4n-6),EPA(20∶5n-3),18∶0和18∶1n-9。总脂肪及极性脂肪的DHA,ARA,EPA含量(mg/gDW)均随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而显著下降,且DHA和ARA含量均在胚胎囊胚期至尾芽期大幅降低。中性脂EPA和DHA含量随发育呈先升后降,其峰值分别出现在初孵仔鱼和2日龄(2DPH)卵黄囊仔鱼。中性脂ARA含量随发育逐步升高,峰值出现在3日龄(3DPH)卵黄囊仔鱼。在胚胎发育前期,总脂肪DHA和ARA相对EPA被选择性消耗,饱和脂肪酸(S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相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被机体选择性消耗,N 6PUFA相对N 3PUF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发育后期及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EPA相对DH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SFAs中16∶0相对18∶0被选择性消耗。胚胎发育后期阶段和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MUFAs中16∶1相对18∶1被选择性消耗。实验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阶段极性脂肪中DHA、ARA和EPA可以向中性脂肪中转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对不同类别脂肪中的重要脂肪酸的消耗具有选择性,且其选择性与发育阶段相关。

    • 虾头自溶产物中ACE抑制肽的分离鉴定

      2013, 37(4):631-64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04

      摘要 (2762) HTML (0) PDF 1.59 M (2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虾头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自溶作用,其所含蛋白质以肽和氨基酸等形式释放出来,有些肽产物具有ACE抑制活性。实验采用8 000、5 000和3 000 u的超滤膜分级分离虾头自溶产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ACE抑制肽主要分布在3 000 u超滤组分中;3 000 u超滤组分进一步经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层析、SP Sephadex C-25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ACE抑制活性提高将近8倍(IC50=0.19 mg/mL);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层析收集的高活性成分再经两次RP-HPLC纯化,分离纯化得到两条ACE抑制肽,质谱分析推测其氨基酸序列为Tyr-Pro和Leu-Pro/Ile-Pro,分子量分别为279和229 u。

    • 黄鳝卵巢初次发育成熟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013, 37(4):536-54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68

      摘要 (2601) HTML (0) PDF 18.56 M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黄鳝卵巢发育规律,观察了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黄鳝卵巢初次性成熟过程,采用定量PCR分析了gdf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cyp19a1a(P-450 aromatase)、amh(anti-M?llerian hormone)和amhrII(anti-M?llerian hormone type II recepto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4至9月龄黄鳝卵巢中卵母细胞处于初级生长期,胞质中嗜碱性巴尔比尼小体数量先增后减,形状由点变为大团块状,后又缩小。10月龄时,黄鳝卵巢青春期启动,进入次级生长期;部分卵母细胞出现皮质小泡,巴尔比尼小体消失或残存为点状。1龄时,卵巢中卵母细胞生发泡偏位或消失,达到成熟状态。卵巢中gdf9表达水平在4至12月龄都较高,变化不明显;cyp19a1a、amhamhrII表达变化趋势类似:从4月至7月龄上升,8月龄下降,10月龄又上升。研究表明,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黄鳝卵巢10月龄左右启动青春期,1龄左右可达性成熟;cyp19a1a、amhamhrII表达可能与卵巢青春期启动相关。

    • 滆湖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3, 37(4):545-55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66

      摘要 (2532) HTML (0) PDF 1.51 M (2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富营养化水质改善的效果,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对滆湖控藻网围外A区和网围内B、D、C 3区(鲢鳙比分别为1∶4、1∶2、1∶1.5)枝角类的群落结构和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并结合二者探讨了控藻网围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经鉴定,网围内外共采集到枝角类32种,隶属于7科14属。研究表明,网围内外枝角类种类组成相似,A区枝角类的年均生物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均高于网围内各区,且与B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角突网纹溞和裸腹溞属未定种。8月A区裸腹溞属未定种的生物密度显著高于B、D区,而网围内3区波动幅度不大,结果表明,体积较大的裸腹溞属未定种比其他两个小型种类更易受到鱼类捕食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和透明度是影响枝角类丰度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 大莲湖水源地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污染生物学特征与污染分析

      2013, 37(4):556-56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60

      摘要 (2861) HTML (0) PDF 1.41 M (2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污染生物学指数方法分析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污染状况,结合水质指标分析不同生物学指数对水体污染的评价效果,运用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大莲湖水源地的污染特点。结果显示,夏秋季节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浮游动物Shannon Wiener指数(H1)为0.3~1.8,Margalef多样性指数(D)为1.0~10.4;底栖动物Shannon Wiener指数(H2)为0.81~1.26,Goodnight指数(G)为0.30~0.88,均显示呈污染状态,对应水质指标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浮游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D)和底栖动物的Goodnight修订指数(G)可以更好的反应水体污染状态。综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依次为水森林>内河>池塘>外河>湖区,表明大莲湖水源地的湖区有一定的水质净化涵养作用,水源地的污染主要来自内部有机物淤积和池塘养殖,应采取地形塑造、底泥疏浚、水网沟通、控制池塘养殖等修复措施。

    • 维生素C对青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2013, 37(4):565-57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22

      摘要 (3453) HTML (0) PDF 1.41 M (2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始体质量为(7.27?0.40)g的青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维生素C(VC)含量分别为0(对照组)、16.3、33.9、69.1、137.8和277.5 mg/kg 6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饲养青鱼8周后,选取0、69.1和277.5 mg/kg VC组进行24 h氨氮胁迫(20 mg/L),研究VC对青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折线模型分析表明青鱼有效维生素C需要量为63.0 mg/kg。肌肉、肝脏和血清中VC积累量与饲料中VC含量呈正相关性,当VC添加量达到137.8 mg/kg时,肌肉和肝脏中VC积累量达到饱和。饲料中添加VC对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VC显著提高了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血清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和鳃丝Na+/K+-ATP酶活力(NKA)随饲料中VC添加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而血清皮质醇含量(COR)呈下降趋势。氨氮胁迫有使肝脏和肌肉VC含量、血清T-SOD、CAT、GSH-px活性、GSH含量和鳃丝NKA活性降低,血清VC含量、COR和MDA含量增加趋势。其中,对照组T-SOD、CAT、NKA活性、GSH、MDA和COR胁迫前后差异显著(P<0.05),氨氮胁迫使VC添加组青鱼肝脏VC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CAT、NKA活力、GSH、COR胁迫前后均无显著变化。69.1 mg/kg VC组T SOD活性胁迫前后无显著差异,但GSH px活性和MDA含量胁迫前后差异显著(P<0.05),而277.5 mg/kg VC添加组GSH-px活力和MDA含量胁迫前后差异不显著,但T-SOD活性显著降低,血清VC含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青鱼获得最好生长的饲料有效VC添加量为63.0 mg/kg,氨氮胁迫使青鱼产生免疫应激反应,而补充VC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缓解机体免疫应激,改善青鱼抗氨氮胁迫能力。

    • 一株芽孢杆菌PC024的鉴定及其抗WSSV感染效果的研究

      2013, 37(4):574-58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73

      摘要 (2603) HTML (0) PDF 2.48 M (1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WSSV的防病益生菌株,从健康中国明对虾消化道分离纯化一株芽孢杆菌PC024,经Biolog碳源利用反应、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得出该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最为相似,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有一根端极鞭毛;细胞呈球杆状,有椭圆芽孢;单个菌落呈圆形,中间略微凸起;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进化地位最接近,同源性均达到100%,综合以上4种方法的鉴定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坚强芽孢杆菌。将已鉴定的PC024菌株粘附于对虾饲料表面投喂给凡纳滨对虾20 d后,进行WSSV肌肉注射感染,测定投喂和感染后对虾血淋巴上清和肝胰腺的免疫相关酶活性,并对对虾肠道总菌数和添加菌PC024进行计数及鉴定。结果表明:添加该菌的实验组对虾相对存活率高,相对保护率达33.7%;投喂含该菌饲料的实验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的相关免疫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对虾肠道总细菌数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在实验组能够分离得到坚强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PC024可作为WSSV的防病益生菌株应用于对虾养殖生产。

    • 半滑舌鳎快速生长及高雌性家系的筛选

      2013, 37(4):481-48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28

      摘要 (2681) HTML (0) PDF 3.41 M (2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查明半滑舌鳎不同家系雌、雄鱼遗传和生理性别比例及其与生长速率的关系,并试图筛选出生理雌鱼比例高且生长快的家系,实验首先建立了22个半滑舌鳎家系,并进行同池养殖以比较生长性能,再选取5个正常雄鱼家系和5个伪雄鱼家系进行遗传性别和生理性别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家系鱼苗不仅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而且雌雄比例差异也很显著。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2个(家系16号和61号),其相对增重率分别为0.81和0.56 g/d;筛选出生长较快的家系4个(家系21、28、57和63号),其相对增重率为0.48~0.53 g/d;筛选出生长速度一般的家系12个,生长慢速家系4个。所检测的5个正常雄鱼(ZZ类型)家系的遗传雌鱼比例平均为51.87%,生理雌鱼比例平均为42.94%,遗传雌鱼转化为生理雄鱼的比例平均为14.08%。相反,检测的5个伪雄鱼(ZW类型)家系的遗传雌鱼比例平均为49.34%,生理雌鱼比例平均为4.45%,遗传雌鱼转化为生理雄鱼的比例平均为91.41%。实验发现半滑舌鳎不同家系在雌、雄生理性别比例上存在明显差异;伪雄鱼后代中的遗传雌鱼更容易转化为伪雄鱼,增加养殖群体中生理雄鱼的数量。研究表明,通过家系选育可以筛选出雌性比例高、生长速度快的半滑舌鳎家系。

    • 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ZQ0910转录调控因子rov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

      2013, 37(4):584-59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48

      摘要 (2506) HTML (0) PDF 3.12 M (2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ZQ0910株毒力相关转录调控因子rovS进行克隆及表达研究,实验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相关基因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该株细菌的rovS基因,然后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有849个碱基,编码282个氨基酸;同源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无乳链球菌ZQ0910株与无乳链球菌2 603 V与ATCC13813的rovS基因的同源性最高;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34 ku;用亲和层析后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经ELISA 检测效价达到1∶512 000。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成功克隆与表达了rovS基因,为深入探讨RovS调节因子在调节细菌的代谢、生长和毒力等多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凡纳滨对虾多个引进群体的杂交配合力分析

      2013, 37(4):489-49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39

      摘要 (2443) HTML (0) PDF 1.04 M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以7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生产家系130个,建立育种基础群体。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结合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不同引进群体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和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结果显示,对于体质量性状,UA5、UA4和SIN 3个群体的GCA值最高,分别为0.42、0.32和0.19;17个杂交组合中,UA5×SIN、UA1×UA2、UA4×UA5、UA4×SIN和UA1×SIN 5个组合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SCA值正向优势较明显,是生产优良子代的优先搭配组合;体质量和存活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环境下体质量性状GCA和SCA方差组分所占比例不同,但总体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环境下体质量性状配合力之间存在正相关,而存活性状存在负相关。

    • 黄喉拟水龟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3α重组表达及抗菌活性分析

      2013, 37(4):593-59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04

      摘要 (2341) HTML (0) PDF 5.34 M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是一种可诱导的分泌蛋白,通过相应受体对多种免疫细胞产生趋化,在多种疾病的免疫反应和炎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采用RT-PCR技术克隆出黄喉拟水龟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aCCL20)的成熟肽基因序列,通过双酶切将目的基因序列插入到表达载体pET-32a上,然后转化进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了pET-32a-CCL20融合蛋白,以该融合蛋白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Western-blotting鉴定及抑菌性检测。实验表明,融合蛋白在37 ℃、0.8 mmol/L IPTG,4 h条件下得到高效表达;经SDS-PAGE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所表达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0 ku,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并与带His标签的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经His Bind镍柱纯化后SDS-PAGE电泳检测出现单一条带,说明获得了纯度较高的MaCCL20重组蛋白。抑菌实验表明,MaCCL20重组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 长江口凤鲚幼鱼的耳石微结构、日龄与生长

      2013, 37(4):496-50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61

      摘要 (2703) HTML (0) PDF 5.74 M (1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7月、8月和9月在长江口区域从小型拖网和张网渔获物中获取凤鲚幼鱼,摘取矢耳石进行耳石微结构分析,确定凤鲚幼鱼的日龄和孵化日期,分析个体早期生长过程。凤鲚幼鱼的体长范围为25.6~63.2 mm,矢耳石形状与成鱼耳石相似,为不规则扁椭球形,只有一个翼状突起。耳石横截面磨片上具有一个核和一个原基。耳石原基的直径为12.5~22.8 μm,平均为(14.3?4.8)μm(n=111)。耳石核中心到第一个生长轮的距离为(24.9?6.4)μm(n=44)。生长轮在耳石长轴上排列较疏且不清晰,短轴上较密但清晰。凤鲚幼鱼的日龄为54~128 d,对应的孵化日期为2007年4月10日至7月23日,高峰期为2007年5月11日至6月26日。耳石半径(R)与标准体长(LS)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LS=6.68+0.065R。凤鲚幼鱼前20个生长轮宽度较窄,并有逐渐变窄的趋势,第20日轮之后,生长轮宽度逐渐变宽,至第50日轮后生长轮宽度趋于稳定。

    • 魁蚶血细胞分类及其免疫功能的初步分析

      2013, 37(4):599-60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21

      摘要 (2752) HTML (0) PDF 48.13 M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显微观察和鳗弧菌免疫刺激等手段,首次对魁蚶血细胞进行分类及免疫功能分析。魁蚶血细胞可分为3大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发育过程大致经历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4个阶段。白细胞分为: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巨核细胞。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和血栓细胞均参与血液的凝固;红细胞、白细胞均有吞噬病原菌能力,红细胞具有被动吞噬作用和免疫吸附作用,白细胞具有主动吞噬作用,嗜酸性和嗜中性细胞是吞噬病原菌的主体,嗜碱性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作用,魁蚶感染病原菌后白细胞增多并表现炎症。研究表明,魁蚶血细胞在应对外界的免疫刺激时,能作出系统免疫应答,且血细胞免疫分工明确,以抵御外界不良刺激。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