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不同施肥方法对鱼蚌综合养殖水体水化学的影响

      2013, 37(3):407-41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057

      摘要 (3216) HTML (0) PDF 1.41 M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155天的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施肥方法对鱼蚌综合养殖水体水化学的影响。鱼蚌放养种类为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鱼蚌比例为1.5:1。施肥处理为:施鸭粪(DM)、施化肥(CF)和结合施鸭粪和化肥(DC)。实验期间定期采样分析水化学指标。各施肥处理间透明度(SD)、溶氧(DO)、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钙离子(Ca2 )、镁离子(Mg2 )、总碱度、总硬度、氨氮(TAN)、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NO2-N)、活性磷(PO4-P)、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均无显著差异,但围隔CF内PO4-P/TP显著高于围隔DM,5月20日 ~ 7月18日围隔CF内pH显著低于围隔DM。随养殖时间延长,各处理SD、DO、Ca2 和Ca2 /Mg2 呈下降趋势,但TAN、NO2-N、TN、TP和CODMn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基础上少量施鸭粪、化肥或结合施鸭粪和化肥不会导致鱼蚌综合养殖水体主要离子、总碱度、总硬度、TAN、硝酸态氮、NO2-N、PO4-P、TN、TP和CODMn含量产生显著差异。相比之下,施化肥的水体CODMn较低,PO4-P/TP较高;施鸭粪的水体CODMn较高,PO4-P/TP较低;结合施鸭粪和化肥的水体CODMn和PO4-P/TP介于施化肥和施鸭粪的水体之间。鉴于结合施鸭粪和化肥的水体珍珠产量高于单独施鸭粪或施化肥的水体,可认为该施肥措施有利于三角帆蚌生长及其珍珠囊内的珍珠质分泌。

    • 夏季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综合增温潜势

      2013, 37(3):417-42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82

      摘要 (2784) HTML (0) PDF 1.09 M (2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河蟹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 、CH4 、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均表现为CO2 、CH4 和N2O的源,其中CH4夏季排放量达(42.62±9.55~95.09±10.89)g/m2,CO2排放量达(6.91±2.18~12.52±3.11)g/m2,N2O有微弱排放;夏季河蟹池塘保持一定的水生植物覆盖能显著减少CO2/ CH4的排放,较无水草种植区域,减少CO2排放 52.47g/m2,减少CH4排放 5.61 g/m2,对N2O排放无显著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不种植水生植物的1.85倍,池塘养殖河蟹生态养殖温室气体减排空间巨大。

    • 基于M-C作图鉴定牙鲆不同二倍体的遗传特征

      2013, 37(3):321-32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56

      摘要 (2710) HTML (0) PDF 1.16 M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牙鲆选育基础群体为亲本,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制备普通二倍体(ND),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GD-1)、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GD-2),并利用MGD-1发育达性成熟的雌鱼与同时诱导的性反转伪雄鱼交配制备近交二倍体(MGD1H)。从牙鲆遗传连锁图谱选择均匀分布于24个连锁群的72个微卫星标记,用4个MGD-1家系估计微卫星标记与着丝粒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假设无交叉干涉的情况下,17个标记位于着丝粒区域,19个标记位于连锁群中部,36个标记位于远着丝粒区域。分别选择上述区域的微卫星标记鉴定牙鲆4种二倍体的遗传特征。分析结果显示,4种二倍体的等位基因数(A)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在不同区域变化范围较小,ND的A和PIC均为最高,MGD1H则表现为最低。随着标记与着丝粒之间距离的增加,4种二倍体的观测杂合度逐渐升高,纯合度逐渐降低。纯合个体比例在着丝粒区域最高,为8.8%-29.1%;在远着丝粒区域最低,为2.4%-23.2%。其中,MGD-1和MGD-2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其余二倍体。由此证明,选择连锁群上不同位置的微卫星标记对鉴定牙鲆不同二倍体的遗传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 黄海典型断面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2013, 37(3):425-43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74

      摘要 (2795) HTML (0) PDF 1.70 M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黄海渔业资源结构的动态变化,实验基于2006年9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07年3月和5月(春季)对黄海南部三个典型断面(S1断面位于南黄海南部北部水域,S2断面位于黄海和东海交界处,S3断面位于黄海南部中部水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断面的渔业种类更替、生物量变动、多样性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156种,其中鱼类109种,底层鱼类占89.0%。各季节总体前10位渔业种类的渔获量均占总渔获量的60%以上,且主要渔业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以小黄鱼、黄鮟鱇、细纹狮子鱼、鳀和脊腹褐虾等为主。各季节S2断面的主要渔业种类组成有显著变化,而S1和S3断面的主要渔业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各种类渔获量在总渔获量中的比例变化很大;各个断面渔业生物个体体重一般都小于40g。黄海南部海域从南向北各断面渔业资源种类多样性递减;各季节的渔业种类数与群落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各断面渔业资源结构从北向南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底层温度和盐度的关系密切。

    • 半滑舌鳎生长因子midkine的定点改造及原核表达

      2013, 37(3):330-33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7969

      摘要 (2792) HTML (0) PDF 2.51 M (1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的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 semilaevis)MK成熟肽活性与功能,对半滑舌鳎生长因子midkine成熟肽进行定点改造及原核表达。根据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的特点,实验利用SOEing PCR法对半滑舌鳎MK成熟肽进行定点突变。将改造后的半滑舌鳎成熟肽MK克隆到载体质粒pET32a(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MK,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菌株中。SDS-PAGE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IPTG诱导表达后半滑舌鳎重组蛋白MK存在于大肠杆菌上清中,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3 kD。研究表明,本实验对半滑舌鳎生长因子midkine成功进行了定点改造,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且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

    • 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

      2013, 37(3):436-44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18

      摘要 (2317) HTML (0) PDF 1.40 M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广东沿岸牡蛎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时空分布情况,于1989-1993和2003-2012年间每年3月份采集广东沿岸海域的近江牡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DDTs的含量,同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的残留量、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安全性与生物质量。结果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检出率为96.9%,检出的样品中含量范围为0.11~76.3 ng/g,平均值是(3.87±7.40) ng/g。在时间上,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含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点, 1980s-1990s初期为显著下降阶段,2003-2007年先小幅反弹后略微下降,2008-2012年总体呈归于平稳的趋势,且该时段各年份间无显著差异(P > 0.05)。空间上,1980s初期珠江口岸段牡蛎体DDTs含量远高于粤东、粤西岸段,随着时间推移,3个岸段之间含量差距逐渐缩小,1989年之后各年间3个区域DDTs平均含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显示,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1989-1993年和2003-2007年时段内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评价结果表明,就DDTs而言,广东沿岸海域所有样品均未超我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近年来大部分站点牡蛎食用安全,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 剑尾鱼脑细胞系的建立及细胞色素P4501A的诱导表达

      2013, 37(3):337-34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02

      摘要 (2530) HTML (0) PDF 10.66 M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剑尾鱼对多种环境污染物敏感,是生态毒理学研究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相关细胞系的构建可为其系统应用提供基础。为了构建剑尾鱼脑细胞系及探讨其细胞中CYP1A的诱导效应,本研究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对剑尾鱼脑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经连续继代培养,建立了可稳定传代的脑细胞系,命名为SFB。SFB最适培养液为含有15% 胎牛血清( FBS) 的DMEM/ F-12和L-15等比混合培养液,培养条件为27℃,5%CO2。生长特性研究表明,第65 代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 0h,显示出旺盛的生长和分裂能力。染色体分析发现培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48条,SFB核型公式为2n=2st 46t,臂指数( NF)= 48,与剑尾鱼一致。诱导实验表明:SFB在10-8~10-5mol/L的苯并芘B(a)P诱导下CYP1A mRNA表达量显著提升,且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因而,脑细胞系的建立为剑尾鱼的毒理学评价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其系统的生态毒理学应用打下基础。

    • 氨基脲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生物富集与消除规律研究

      2013, 37(3):443-44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75

      摘要 (2740) HTML (0) PDF 1.10 M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了氨基脲在栉孔扇贝闭壳肌、外套膜和鳃、消化盲囊不同组织中生物富集和消除规律的研究。在(14±2)℃水温条件下,将栉孔扇贝分别浸浴于氨基脲浓度1.0 μg/L、5.0 μg/L和20.0 μg/L的海水中8天进行富集试验,第9天起每天换水进行消除试验。在所研究的三个组织中,随海水中氨基脲浓度的增加,蓄积量逐渐增加。消化盲囊富集最高值最大,富集能力最强,而且表现出最快的平均消除速度。栉孔扇贝各组织对氨基脲的富集作用:消化盲囊>外套膜和鳃>闭壳肌;且各组织中氨基脲含量与曝污浓度呈现正相关。氨基脲主要富集在栉孔扇贝的消化盲囊及外套膜和鳃中,闭壳肌中含量较少。栉孔扇贝各组织对氨基脲的消除作用:闭壳肌>外套膜和鳃>消化盲囊,即便如此,在高浓度条件下,闭壳肌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氨基脲含量才能降低至0.50 μg/kg以下。采用DAS 2.0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程序,处理曝污后栉孔扇贝体内的氨基脲含量-时间数据,计算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发现:各组织AUC相差较大,说明组织不同,对药物的蓄积能力有所差别。以20.0 μg/L浓度为例,经42天消除试验后,闭壳肌(5.94 μg/kg)、外套膜和鳃(9.87 μg/kg)及消化盲囊(15.81 μg/kg)中均有氨基脲存在,且远高于规定值,各组织氨基脲消除率逐渐降低,依次为91.3%、90.0%、89.6%。在本试验条件下,氨基脲在1.0 μg/L、5.0 μg/L和20.0 μg/L浓度下连续曝污8天后,建议其消除期分别定为15天、50天和70天;并且水温高时可适当缩短消除期,水温低时可适当延长消除期。本研究所得的药时曲线可为贝类氨基脲污染的净化提供数据支持。

    • 八种鲤养殖品种线粒体Cyt 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2013, 37(3):344-35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58

      摘要 (2755) HTML (0) PDF 1.08 M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八种鲤养殖品种的线粒体Cyt b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获得425bp的Cyt b序列,其中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8﹪、29﹪、29.7﹪、14.5﹪,A T含量(56.5﹪)高于G C含量(43.5﹪),翻译为141个氨基酸,其中突变多数存在于缬氨酸和异亮氨酸之间(两个氨基酸都为不带电荷的疏水性氨基酸),其变异不影响Cyt b的功能,说明该蛋白是一个进化缓慢的蛋白,适合用于遗传进化分析。14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个单倍型,其中75.5﹪的个体属于单倍型Hap 2,而单倍型Hap 1主要分布在三种表现型为镜鲤的品种。AMOVA分析结果和利用Kimurar2模型分析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都表明德国镜鲤、散磷镜鲤和红镜鲤亲缘关系较近,而蓝鳞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高寒鲤亲缘关系较近,分析结果与其选育背景相一致。同时发现,松浦鲤的遗传多样度较赵莹莹所测有所降低,建议之后的保种过程中加强管理以保证其遗传多样性。

    •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VP4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2013, 37(3):450-45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10

      摘要 (2793) HTML (0) PDF 6.10 M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流行株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本研究构建了能高效表达GCRV HZ08株主要衣壳蛋白VP4的重组表达载体pET32a-S6,利用纯化的VP4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过克隆和筛选,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VP4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2C2、2F3和5E5。抗体经亚型鉴定均为IgG1,轻链为kappa 链;间接ELISA试验证明,三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McAb可特异性识别GCRV-HZ08,与GSRV,ISKNV,IHNV均无交叉反应。选择2C2作为腹水生产细胞株,免疫小鼠后腹水ELISA效价为1:720000;IFA和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这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McAb能够特异性识别GCRV-HZ08病毒粒子。本研究制备的McAb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为GCRV流行株检测方法的建立及VP4蛋白相关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千岛湖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形态度量学和D-loop序列分析

      2013, 37(3):351-35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015

      摘要 (2839) HTML (0) PDF 2.28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千岛湖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为材料通过形态度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千岛湖中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各地理种群是否发生分化。形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的散布图显示:三个群体的标本重叠在一起,表明三个水域的大眼华鳊没有发生形态上的分化。通过对线粒体D-loop区的序列分析共发现了27个变异位点,35个单倍型。NJ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均未显示出各群体有分化的趋势。三个群体的平均碱基组成差异很小,且A T含量(64.82%)高于G C含量(35.18%),各群体均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的特点,汾口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0.968?0.018,π=0.00476?0.00049),临岐次之(h=0.968?0.017,π=0.00453?0.00041),富文最低(h=0.937?0.037,π=0.00330?0.00035)。各群体间均具有较强的基因流(Nm>4),其中汾口和富文之间最强(Nm=27.40)。两两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都呈现出不显著的轻度分化(Fst<0.05,P>0.05)。主成分分析和线粒体序列分析综合表明千岛湖各水域的大眼华鳊属于一个随机交配群体。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渔业资源鱼类,建议继续保持千岛湖大眼华鳊的基因流格局,减少人为因素对该物种在库区活动的影响。

    • 复合益生菌对草鱼养殖水体水质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2013, 37(3):457-46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105

      摘要 (2879) HTML (0) PDF 1.28 M (2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草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水质调节剂对水体水质和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处理组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总氮浓度一直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处理组硝酸盐氮浓度低于对照组,且在第18天时下降了56.59%(P<0.05);处理组的总无机氮含量低于对照组,且在第15天时下降了28.75%(P<0.05)。处理组正磷酸盐和总磷浓度略低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第15天水样的454焦磷酸盐测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菌群多样性更高,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减少了91.21%(P<0.01)和21.75%(P<0.01),拟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分别增加了288%(P<0.01)、435%(P<0.01)和848%(P<0.01)。在变形菌门中,α-变形杆菌和β-变形杆菌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18%(P<0.01)和18%,γ-变形杆菌比对照组降低了78.82%(P<0.01)。

    •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抗WSSV选育家系的建立及其抗病特性

      2013, 37(3):359-36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139

      摘要 (2680) HTML (0) PDF 1.23 M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2007年在人工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的基础上进行一代个体选育(G1)后,对凡纳滨对虾连续进行了4代家系选育,共建立120个抗WSSV家系,感染实验结果表明: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7%±9.83%, 8.66%±11.52%, 9.52%±8.84% 和 13.79%±12.86%;G2~ 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7、1.40、0.97和0.87。根据每个家系对虾的成活情况可分为敏感、中等抗性和高抗性家系,G2至G5敏感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占76.5%、55.2%、51.4%和33.3%,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44%±1.09%、0.78%±1.70%、2.27%±2.76%和2.44%±3.09%,感染WSSV后2~3 d出现1个急性死亡高峰;中等抗病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占0、20.7%、31.1%和38.5%,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9.08%±1.46%、10.7%±1.41%和11.36%±3.30%,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值大于第2高峰;高抗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G4除外),分别占23.5%、24.1%、17.1%和28.2%,抗病成活率分别为22.23%±5.21%、22.7%±12.30%、24.45%±6.56%和28.98%±8.09%,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至小于第2高峰。经连续的定向选育,选育对虾抗病性状一代比一代强,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能,特别是高抗对虾不仅死亡率低且其死亡高峰推迟2~3d,延缓了对虾WSSV暴发的时间,但是每代每尾对虾平均产卵量逐年下降(P<0.05)。

    • 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对虾池颤藻(Oscillatoria sp.)溶藻效果研究

      2013, 37(3):465-47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69

      摘要 (3215) HTML (0) PDF 1.41 M (2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颤藻(Oscillatoria sp.)为对虾养殖池塘中的一种常见的有害蓝藻。本实验以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的除菌体滤液和颤藻为基础,研究各自在不同阶段的溶藻效果,通过测定藻体干重、叶绿素a含量以及藻蓝蛋白含量,探究溶藻效果的最佳作用阶段及其作用机理,为改善对虾养殖水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稳定期和衰亡期的除菌体滤液对颤藻的溶藻效果均影响极显著(P<0.01):7天后颤藻干重分别减少了51.77%、47.04%,叶绿素a含量分别降低了67.60%、59.13%,藻蓝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33.51%、30.97%;溶藻细菌除菌体滤液对延滞期的颤藻溶藻效果影响极显著(P<0.01):7天后颤藻干重减少了63.90%,叶绿素a含量下降了69.72%,藻蓝蛋白含量升高了54.17%。因此,本研究显示侧孢短芽孢杆菌培养至稳定期的除菌体滤液对延滞期颤藻的溶藻效果最好。

    • 栉孔扇贝17β-HSD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2013, 37(3):367-37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69

      摘要 (2990) HTML (0) PDF 10.91 M (1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性激素涉及动物的性别、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调控等功能,已知脊椎动物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7β-HSD)在性激素合成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而17β-HSD4主要参与雌二醇和雄烯二醇的灭活。本研究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一个表达序列标签(EST),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得到1条全长为2417 bp 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2223 bp,编码740个氨基酸。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为17β-HSD4基因。半定量RT-PCR发现该基因在栉孔扇贝精巢、卵巢、肌肉、外套膜、鳃、肝胰腺和肾脏等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和肾脏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qRT-PCR检测该基因在栉孔扇贝成熟期精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增殖期和休止期的精巢和各时期卵巢的表达。由此推测栉孔扇贝多种组织中均可以合成17β-HSD4,并且可能参与精巢的成熟调控。

    • 一种微生物絮团的生化分析及其对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2013, 37(3):473-48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34

      摘要 (3194) HTML (0) PDF 1.26 M (2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红糖与尿素为碳氮源在自然海水中培养微生物絮团,获得絮团产物,对该产物离心后进行初步的生化分析表明,絮团产物上清液中微生物胞外产物重均分子量为213281Da。絮团沉淀物中多糖含量占29.6%,氨基酸含量占12.6%。将絮团产物按0、0.02、0.1、0.5、2.5%的比例添加至低蛋白饲料中投喂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14d后分别测定实验对虾血清溶菌活力、抗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2.5%的对虾血清中抗菌与溶菌活力最高(P<0.05),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0.5%与2.5%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较低蛋白饵料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实验对虾后,结果显示饵料中添加0.1%微生物絮团产物组对虾的死亡率最低。综合分析认为对虾摄食微生物絮团后,能够显著提高对虾的非特异免疫力,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得到增强。

    • 中间球海胆Y-box基因分子特性和表达分析

      2013, 37(3):376-38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08

      摘要 (2941) HTML (0) PDF 4.25 M (1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Y-box 蛋白是从细菌到人类都高度保守的一类蛋白家族,为获得其在中间球海胆的生物学功能,实验克隆了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yotus intermedius)Y-box基因的全长cDNA,并进行了定量表达模式分析。Y-box基因全长cDNA为2425bp,该序列具有一个81bp的5′非编码区,1348bp 3′非编码区,ORF为996 bp。其cDNA编码331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37.4KD,理论等电点是8.55,属于亲水性蛋白。中间球海胆Y-box前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包含3个结构域:氨基酸N末端,亲水结构域C末端,冷休克结构域(cold shock domain CSD),其中CSD区为Y-box蛋白家族中保守结构域。海胆Y-box蛋白质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88.22%,延伸链占9.97%,α–螺旋1.98%,无?–折叠。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22.37%~41.26%之间,在保守结构域CSD区同源性达到75%以上。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大西洋鲑(Salmo salar)、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斑马鱼(Danio rerio)、非洲爪蟾蜍(Xenopus tropicalis)、原鸡(Gallus gallus)、小家鼠(Mus musculus)、人(Homo sapiens)、七鳃鳗(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金鱼(Carassius auratus)聚为一支属于脊椎动物,摇蚊(Chironomus tentans)、果蝇(Drosophila virilis)聚为一支陆地无脊椎动物,加州海兔(Aplysia californica)、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yotus intermedius)聚为一支,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实时定量PCR检测Y-box基因在中间球海胆体腔液、管足、围口膜、雄性性腺、雌性性腺、肌肉和肠7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差异不显著。温度胁迫下中间球海胆Y-box基因的表达均表现为下调,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Y-box基因的表达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 雌核发育橙黄色锦鲤的遗传、性腺发育及外形等特征研究

      2013, 37(3):390-39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02

      摘要 (3622) HTML (0) PDF 3.47 M (1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经紫外线灭活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BSB)精子激活橙黄色锦鲤(Cyprinus carpio L.Koi)的卵子,在4℃的水温下冷休克处理卵子30分钟使其染色体加倍,结果获得了较高孵化率(30.6%)和存活率(24.2%)的雌核发育锦鲤。经染色体数目检测和染色体组型分析等方法证明雌核发育锦鲤为二倍体,其染色体数目为2n=100。在1年龄时随机对10尾雌核发育锦鲤性腺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其性腺全部为卵巢;并且在2年龄时的繁殖季节随机检测100尾雌核发育锦鲤,没有1尾能挤出精液,表明雌核发育锦鲤全部为雌性,为证明雌性锦鲤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X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还对雌核发育锦鲤与母本的的SOX基因遗传关系、外形、体色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雌核发育锦鲤与母本有相同的SOX基因扩增片段,为证明其为雌核发育锦鲤而非杂交后代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雌核发育锦鲤保留了母本体态优美的特点,且具有色泽更鲜艳等优点。雌核发育锦鲤的获得为该观赏鱼的提纯复壮和遗传改良以及性别决定和性别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生长、发育与性成熟

      2013, 37(3):397-40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174

      摘要 (2791) HTML (0) PDF 18.27 M (1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几年跟踪调查研究了不同养殖条件下,斑节对虾生长发育、外生殖器发育、性腺发育及性成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斑节对虾雌雄外生殖器官发育和头胸甲长呈线性关系;②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斑节对虾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个体无显著差异。雄性精荚出现的生物学最小型个体,为头胸甲长3.1 cm,体长11.1 cm,体质量20.0 g;雄性性成熟个体为头胸甲长3.7 cm,体长13.0 cm,体质量37.0 g以上。池养雌性斑节对虾的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以纳精襄的发育完全(可与雄虾交配)为标志,其最小性成熟个体为头胸甲长4.3 cm、体长15.1 cm、体质量53.0 g左右,雌性性成熟个体为头胸甲长5.0 cm,体长17.0 cm,体质量75.0 g以上;③池塘养殖斑节对虾性成熟与日龄和养殖环境相关。鱼塭雄虾精荚出现的最早时间为日龄120d前后,其性成熟日龄约为160 d;池塘养殖雄虾精荚出现的最早时间为日龄150 d前后,其性成熟日龄约为260 d。鱼塭雌虾最早交配发生在日龄165 d前后,性成熟日龄205~236 d,池养雌虾最早交配发生在日龄240~280 d,性成熟日龄295~360 d以上。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