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及其他倍性鱼cdc2基因cDNA全序列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3, 37(1):1-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37

      摘要 (2533) HTML (0) PDF 1.67 M (2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产生二倍体卵子的分子机制,实验采用PCR和cDNA末端快速分离法,克隆获得了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G3)、二倍体红鲫、三倍体湘云鲫和四倍体鲫鲤的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c2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显示这四种不同倍性鱼cdc2基因均编码含有302个氨基酸蛋白,而且编码的蛋白都含有与其他CDK激酶相当保守的序列PSTAVRE;同源性分析发现这四种鱼cdc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度大于97.6﹪,说明Cdc2蛋白在这四种不同倍性鱼具有高度保守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cdc2基因在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G3),二倍体红鲫,三倍体湘云鲫,四倍体鲫鲤早期卵巢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G3)cdc2基因比普通二倍体红鲫和三倍体湘云鲫表达要高,比四倍体鲫鲤的表达水平低。该研究从分子水平证明了G3早期性腺中存在着大量的多倍体卵原细胞。同时,研究表明cdc2基因在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早期卵巢的高表达暗示着G3多次进入S期却不经历M期导致二倍体配子的产生。

    • 17a-甲基睾酮对食蚊鱼形态雄性化及目标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3, 37(1):9-1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12

      摘要 (2690) HTML (0) PDF 1.16 M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17a-甲基睾酮(MT)暴露对雌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体长(BL)、体重(BW)、身体健康指数(CF)以及臀鳍第3鳍条长度(FL)、分节数(FJ)和最宽处宽度(FW);臀鳍雄激素受体基因(ARα)和卵黄蛋白原基因(VTGα)mRNA表达的影响。挑选出生后大约18 d的雌性幼鱼共250条,分别半静水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T(0.5、5、50和500 nM)实验组中,并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实验持续21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雌性幼鱼暴露21 d后BL、CF均没有显著差异,只有50 nM and 500 nM高浓度组食蚊鱼的BW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显的(p<0.05)下降;雌性幼鱼臀鳍第3鳍条FJ明显增加,FL随之延长,并且FW也出现明显增宽(p<0.05);雌性幼鱼暴露于MT 21 d之后,ARα mRNA表达水平呈现与剂量相关的上升,而VTGα mRNA表达水平呈现与剂量相关的下降(p<0.05)。结果表明:MT的雄激素效应明显,导致雌鱼生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形态雄性化;VTGα和A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理想的生物标记。

    • 鲳亚目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2013, 37(1):16-2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167

      摘要 (3314) HTML (0) PDF 1.66 M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鲳亚目是世界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因其分布广泛、形态多样性较高,鲳亚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有诸多争议和疑问。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沿海8种鲳亚目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上其他鲳亚目鱼类的同源序列,探讨其序列变异和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鲳亚目5科13属32种鱼类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为T:22.2%、C:24.5%、A:30.0%、G:23.3%;科间遗传距离为0.060~0.120,属间遗传距离为0.009~0.125,种间遗传距离为0.000~0.163;长鲳科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鲳科的鲳属处于系统进化树的顶端,无齿鲳科、方尾鲳科、双鳍鲳科与鲳科的低鳍鲳属和真鲳属聚类。结合形态学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长鲳科是鲳亚目中最先分化的原始单系群;无齿鲳科和方尾鲳科为单系群,它们与非单系群的双鳍鲳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鲳科为并系群,内部存在与地理区系相对应的2个分支,提示了该科鱼类早期的分化模式。同时,本文也探讨了16S rRNA基因在鲳亚目鱼类系统进化研究中的适用性。

    • 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2013, 37(1):26-3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7800

      摘要 (2435) HTML (0) PDF 1.35 M (2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筛选的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湖南湘西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的洞穴的盲高原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统计量等参数,评估各盲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各群体间遗传分化。16个微卫星标记在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3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不等。3个群体各个多态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3625~0.946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386~0.9065。3个群体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平均为0.2632、0.2313、0.3035。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分子变异方差分析( AMOVA) 结果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92.84%)来自群体内,仅有7.16%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数据表明3个群体处于未分化状态,遗传一致性较大。

    •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七个引进群体生长性能评估

      2013, 37(1):34-4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68

      摘要 (2603) HTML (0) PDF 1.31 M (2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凡纳滨对虾七个引进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巢式交配和人工授精,2011年,用源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7个群体建立了130个全同胞家系(17个杂交组合,正反交合并,7个自交组合)。各家系的仔虾、幼虾经中间暂养和标记后混合,在河北黄骅(HBHH)和青岛鳌山(QDAS)两个养殖场养殖,测定了153日龄虾体重性状。用混合线性模型估计不同群体和家系体重最小二乘均值,计算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评估不同群体和杂交组合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各群体体重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3~26%;UA5、UA4和SIN三个群体为亲本的153日龄虾体重最小二乘均值均较高,分别比群体均值高5.34%、2.51%和1.67%,是体重性状育种的优良亲本;杂交组合均值(18.14g)比自交组合(17.17g)高5.65%,杂交组合UA4×UA5体重最小二乘均值最高(19.52g),比杂交组合均值高7.61%;组合杂种优势率在-1.77%~11.72%,均值为5.45%,大部分杂交组合(>75%)存在正向杂种优势, UA1×UA2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最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并为实现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 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3, 37(1):43-5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107

      摘要 (2792) HTML (0) PDF 2.36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ACE技术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中克隆到酚氧化酶原基因CqproPO,CqproPO基因cDNA全长为2962bp,开放阅读框为1998bp,编码665个氨基酸,N端含有3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其结构中含有两个铜离子结合位点,预测分子量为75.86KDa;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红螯光壳螯虾CqproPO与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的同源性最高为79%,其次是淡水螯虾74%、挪威龙虾69%、美国龙虾67%等;进化分析发现CqproPO与克氏原鳌虾、淡水螯虾、挪威龙虾、美国龙虾等虾的酚氧化酶原亲缘关系最近;Realtime-PCR实验结果表明,CqproPO 在血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肠、触角腺、鳃等;在肝胰腺中有适量表达;WSSV感染后红螯光壳螯虾CqproPO mRNA在血细胞、肝胰腺和鰓组织中具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但感染组和免疫后感染组mRNA表达量分别在感染后12h和24h达到最大值,且在3种组织中2个感染组的CqproPO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1.3-2.55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CqproPO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下降。免疫后再受病毒感染的虾,CqproPO mRNA的表达量在3种组织中总体高于感染组,表明免疫增强剂可使机体的抗病毒能力增强,对防御WSSV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 拟穴青蟹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2013, 37(1):55-6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16

      摘要 (2746) HTML (0) PDF 1.54 M (2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 hydrogenase,GAPDH)是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的关键酶之一。采用RT-PCR、RACE等技术,获得了拟穴青蟹gapdh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44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008 bp,编码335个氨基酸残基。同源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他一些物种具有很高相似性,推测gapdh基因具有很高的保守性。经荧光定量PCR检测,gapdh基因在拟穴青蟹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胸神经团、眼柄神经节、卵巢、表皮中表达量较高。在拟穴青蟹卵巢发育过程中,gapdh基因在卵巢发育早期(Ⅱ期)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发育成熟期(Ⅴ期)表达量最低,由此推测GAPDH主要参与了卵巢的细胞分裂增殖过程。

    • 中华绒螯蟹精巢特异表达蛋白DMRT-like:抗体制备及免疫鉴定

      2013, 37(1):63-6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047

      摘要 (2558) HTML (0) PDF 1.79 M (2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Dmrt是性别调控因子DoublesexMab-3的相关基因,近年报道了中华绒螯蟹EsDmrt-like只在精巢中表达,为了验证EsDMRT-like蛋白是否在中华绒螯蟹精巢中特异表达及其功能,根据中华绒螯蟹EsDmrt-like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ET-32a-EsDmrt-like,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融合表达和SDS-PAGE分析表明,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46 ku。利用Ni柱亲和纯化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获得EsDMRT-like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检测表明该抗体既能特异地识别重组蛋白,又能特异识别精巢中EsDMRT-like蛋白,并且该抗体仅在精巢中检测到EsDMRT-like蛋白的表达,分子量约为52 ku,为预期单体分子量的二倍。Western-blotting检测变性后精巢总蛋白,该抗体能识别52和34 ku两条条带,证明了二聚体的存在。这一结果暗示EsDMRT-like可能通过形成二聚体形式调控中华绒螯蟹精巢发育。

    • 泥蚶34个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在格粗饰蚶中的通用性检测

      2013, 37(1):70-77.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07

      摘要 (2957) HTML (0) PDF 1.22 M (2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泥蚶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拼接获得的大量EST序列开发SSR标记,在1 123条EST序列里筛查到73条含有SSR位点的EST序列,其中54个位点适合设计引物,在位点两侧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46对引物获得稳定扩增的位点,引物在泥蚶奉化群体的多态性检测中发现,有34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共扩增出122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2~7个,平均每个位点产生3.59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分别为0.000~0.600、0.078~0.771、0.106~0.718;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显示,13个位点偏离了平衡状态;用Nr和 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对含有多态性SSR的EST进行了基因注释,25个SSR位点来自注释基因序列。将34对泥蚶多态性SSR引物在格粗饰蚶中进行了通用性检测,结果有11对成功扩增,8对表现为多态,通用率为23.53%,这些通用引物可用于两种蚶的遗传多样性评价、系统进化分析、比较作图和基因发掘等研究。

    • 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影响

      2013, 37(1):78-8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66

      摘要 (2326) HTML (0) PDF 1.16 M (2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 4、0.15×10 4、0.30×10 4 cells/mL)条件下,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的毒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初始密度为0.1×10 4cells/mL条件下,同一生长期内细胞毒性比其他3个密度条件下高。HPLC检测微小亚历山大藻含有的毒素为GTX1-4,含量分别为2.14、2.08、4.97、5.04 fmol/cell。综合考虑微小亚历山大藻在生长过程中的细胞最大密度、达到最大密度所用时间以及细胞毒性大小等因数,采用(0.10~0.15)×10 4 cells/mL接种密度培养微小亚历山大藻,能够达到较好的产毒效果

    • 活性和热灭活原籍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SE6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3, 37(1):86-9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46

      摘要 (2933) HTML (0) PDF 1.12 M (2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灭活益生菌在海水鱼养殖中的应用前景,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活性和热灭活原籍嗜冷杆菌SE6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225尾斜带石斑鱼幼鱼[(14.6±0.2)g]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T0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T1和T2分别投喂添加1.0×108 cfu/g活性和热灭活嗜冷杆菌SE6的基础饲料,饲喂期为60 d。结果表明,实验前期(0~30 d),实验组T1和T2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全期(0~60 d),实验组T1和T2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饵料系数均下降,其中实验组T1显著低于对照组T0(P<0.05)。实验30 d时,实验组T1和T2血清IgM和补体C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60 d时,实验组T1的补体C3水平、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0(P<0.05),实验组T2的补体C3水平、T-SOD活力、IgM含量和溶菌酶活力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活性和热灭活嗜冷杆菌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石斑鱼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并能提高石斑鱼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热灭活嗜冷杆菌的应用效果略低于活性菌,但其具有安全性高、质量稳定、生产储藏容易等优势,在海水鱼养殖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 高丝氨酸内酯酶AI-96对嗜水气单胞菌NJ-1浸浴攻毒斑马鱼保护效应的研究

      2013, 37(1):94-10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7951

      摘要 (2816) HTML (0) PDF 1.23 M (2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旨在评价斑马鱼口服高丝氨酸内脂酶AI-96对嗜水气单胞菌NJ-1浸浴攻毒的保护效应。实验设置基础料与实验料两组饲料,实验料是在基础料中按3 U/g饲料添加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AI-96(以下简称AI-96),通过高浓度(2.5×10 8 cfu/mL)及低浓度(0.7×10 8 cfu/mL)两组剂量的嗜水气单胞菌 NJ-1(以下简称NJ-1)分别浸浴攻毒斑马鱼,在12h、24h、3d、7d和14d取鳃丝、肠道壁、肝和肾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取样器官中NJ-1量,并统计攻毒周期内的死亡率,来评价高丝氨酸内酯酶AI-96的保护力。试验结果表明在攻毒周期内所取组织内均检测到NJ-1,按菌数肠>鳃>肝>肾,其中高NJ-1剂量未加酶组各组织NJ-1数量均分别明显高于低剂量处理组。在高剂量攻毒条件下,加酶组各组织NJ-1数量均显著低于未加酶处理组(P < 0.05),鳃除外;在低剂量攻毒条件下,未加酶组的NJ-1数量在鳃(3d)、肠(0.5、1、3、7及14 d)、肝(3d)和肾(7d)显著高于加酶组(P < 0.05),其余差异不显著(P > 0.05)。此外无论在高、低剂量攻毒条件下,加酶组的死亡率均低于未加酶组,其中低剂量攻毒7d及以后其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P < 0.05)。因此口服AI-96可以有效预防NJ-1 ≤0.7×108 cfu/mL范围内的侵袭。

    • 超低温冷冻对脊尾白虾精子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2013, 37(1):101-10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7994

      摘要 (2620) HTML (0) PDF 1.27 M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超低温冷冻保存(-196 ℃)对脊尾白虾精子内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与顶体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脊尾白虾精子超低温冷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设置对照组(未添加抗冻剂)、3个实验组[分别添加DMSO(V/V)10.0%、12.5%、15.0%],于冷冻0、1、3、5、7、15 d 取样测定各酶活性。结果表明,经冷冻后,除GR外,其他所测酶活性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以对照组酶活性下降幅度最大。GR活性在冷冻7 d内显著升高,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在冷冻15 d时又出现下降。添加15.0%DMSO组所测酶活性均高于同期其它各组,表明15.0%DMSO对精子内酶的保护作用较好。冷冻15 d后15.0%DMSO组的SDH、LDH和Na+/K+-ATP酶活性由(28.500±1.453)U/mL、(1290.836±27.603)U/L和(2.605±0.232)μmol/(mg?h)分别降至(15.300±0.950)U/mL、 (363.713±13.943)U/L和(0.542±0.186)μmol/(mg?h);SOD和CAT活性由(106.497±7.217)U/mL、(383.632±4.731)U/g分别降至(17.036±0.321)U/mL、(166.940±1.910)U/g;顶体酶活性从(3.521±0.010)μIU/106降至(1.212±0.043)μIU/106;而GR活性由(217.042±6.962)U/L上升至(302.787±24.558) U/L。从冷冻后各酶下降幅度来看,超低温冷冻对SOD活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Na+/K+-ATP酶。

    •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VP5蛋白功能及免疫原性分析

      2013, 37(1):109-11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170

      摘要 (2316) HTML (0) PDF 1.18 M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前期研究中分离到一株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并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该病毒株的M5基因编码VP5蛋白,该蛋白与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μ2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及相似的NTPase结合保守区域,推测VP5蛋白也同样具有NTPase活性。为检测VP5蛋白是否具有NTPase活性及其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采用已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VP5重组蛋白,通过孔雀绿钼酸铵法检测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的NTPase活性。采用 DNAstar软件预测M5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性,综合蛋白亲水性、表面可及性与表面抗原性三项指标,预测编码蛋白可形成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区域数多达86个,提示VP5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用重组蛋白VP5免疫健康草鱼,通过人工攻毒实验检测VP5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VP5重组蛋白具有NTPase活性,且其NTPase活性依赖于Mg2+或Na+/K+,而Ca2+的存在可能抑制其活性;VP5蛋白可诱导草鱼产生高水平的抗体滴度,并显著提高IgM mRNA的表达水平,但未能为草鱼提供抗GCRV感染的保护。研究首次证实GCRV-GD108株VP5蛋白具有NTPase活性,但不能为草鱼提供免疫保护作用。

    • 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CRV诱导CCK细胞凋亡的研究

      2013, 37(1):117-12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99

      摘要 (2674) HTML (0) PDF 8.79 M (2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CRV)诱导斑点叉尾鮰肾脏细胞(CCK)发生凋亡的机理,以CCRV感染的CCK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DNA片段化检测、TUNEL反应、亚G1期细胞检测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等方法进行实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细胞后,细胞变圆、皱缩,随后细胞脱落,细胞单层呈网状,感染72 h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感染48 h后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的染色质固缩、核边缘化或破裂,可观察到凋亡小体,细胞凋亡率随时间增加;DNA片段化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细胞12 h后细胞基因组DNA出现片段化,随后逐渐增强,72 h达到最高;TUNEL反应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细胞72 h后细胞基因组DNA断裂,有大量游离3末端自由羟基(-OH)存在。亚G1期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48 h后,约53.44%细胞处于亚G1期;利用JC-1检测试剂盒检测病毒感染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病毒感染细胞24 h后线粒体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膜电位变化显著。紫外线灭活与热灭活的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不能诱导斑点叉尾〖XCF5H.TIF;?.5?.5〗肾脏细胞发生凋亡,表明细胞凋亡依赖于病毒复制。

    • 溶藻弧菌鞭毛蛋白flaC基因DNA疫苗对红笛鲷的免疫保护研究

      2013, 37(1):125-13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36

      摘要 (2812) HTML (0) PDF 2.09 M (1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溶藻弧菌鞭毛蛋白flaC基因DNA疫苗对红笛鲷的免疫保护作用,实验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flaC并将该质粒肌肉注射红笛鲷,采用PCR、RT-PCR、ELISA和攻毒试验等方法检测了该真核表达质粒在红笛鲷组织内的分布、表达和对红笛鲷的免疫保护。PCR结果显示,免疫接种7和28 d,注射点周围肌肉、鳃、肾脏、肝脏和脾脏都存在质粒分布;RT-PCR结果显示,免疫接种后第7天、14天和28天,红笛鲷不同组织内均有目的基因表达。ELISA结果表明,鱼血清内产生了抗FlaC蛋白的抗体,表明DNA疫苗免疫后鱼体表达了目的蛋白,并诱导产生了相应抗体。攻毒实验表明,免疫后的红笛鲷能较好地抵抗致病性溶藻弧菌的感染。结果表明,质粒pcDNA-flaC可能是抵抗溶藻弧菌感染的有效的疫苗候选物。

    • 交联方法对草鱼皮胶原蛋白海绵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2013, 37(1):132-14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095

      摘要 (2762) HTML (0) PDF 3.08 M (2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不同交联方法对草鱼皮胶原蛋白海绵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以草鱼鱼皮为原料,提取、纯化胶原蛋白并制备胶原海绵材料。在此基础上,分别用紫外交联、热交联、戊二醛交联以及EDC/NHS交联方法处理胶原海绵,通过测定材料的交联度、热变性温度、拉伸强度和体外抗酶降解性能,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交联效果。结果发现,提取所得的草鱼皮胶原蛋白为典型的 Ⅰ 型胶原;经不同方法交联处理后,海绵材料交联度依次为戊二醛(72.0%)>EDC/NHS(32.5%)>热交联 (29.9%)>紫外交联(15.6%);与对照胶原材料相比,戊二醛处理后,胶原材料的热变性峰值温度(67.4 ℃)、最大拉伸强度(125.6 kPa)和体外抗酶降解性能均有显著提升(P<0.05);EDC/NHS处理后,胶原材料的热变性焓显著提升(6.86 J/g),同时材料的拉伸强度(98.6 kPa)和体外抗酶降解性能也得到适度增加(P<0.05)。紫外交联和热交联对草鱼皮胶原材料性能的改善作用比较有限,并可能导致胶原分子的部分变性。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戊二醛处理可导致草鱼皮胶原三螺旋分子内产生新的共价键交联从而使材料性能改善,而EDC/NHS处理主要导致胶原分子间产生新的氢键交联并可提高胶原材料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戊二醛和EDC/NHS交联能有效提高胶原海绵材料的性能,而热交联和紫外交联对材料性能的改善作用非常有限。

    • 2010年绿潮藻营养成分分析及其食用安全性评价

      2013, 37(1):141-15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7402

      摘要 (2298) HTML (0) PDF 1.09 M (2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几年来,中国南黄海海域连续暴发的绿潮灾害引起了广泛关注,为综合利用绿潮藻,实验采用国标规定方法,对2010年采自江苏和山东的绿藻类海藻的基本营养成分、叶绿素、氨基酸、矿质元素及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占绿潮藻组成成分的35.82%~52.43%;粗蛋白含量随采集时间的不同变化较大,为31.04%~12.11%;粗脂肪含量很低,不足藻体的1%;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随采集时间的延后其含量显著下降;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含量可达37.45%,呈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其中Ca、Fe、Zn等含量都较高,重金属元素Pb、Hg、Cd等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中的限量要求。固着绿藻的成分变化不明显。

    • >综述
    • 中国主要海洋底层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3, 37(1):151-16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253

      摘要 (2473) HTML (0) PDF 1.09 M (3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了中国海洋主要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历史和科研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和绿鳍马面鲀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概述的内容包括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鉴别和划分、生活史型的演变、种群和群体结构、种群数量变动、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摄食习性、性成熟周期、性腺成熟指数(GSI)、产卵群体生殖力、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路线、资源量和渔获量、各种作业渔船的调整及其捕捞力量的限制措施等,并展望了中国海洋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