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饥饿和再投喂期间尼罗罗非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

      2012, 36(6):900-90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211) HTML (0) PDF 460.35 K (2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可控条件下, 对尼罗罗非鱼[初始体质量(62.50±3.44) g]进行饥饿28 d和随后再投喂21 d的处理, 于饥饿第0、7、14、21、28天和再投喂第14、21天进行采样分析, 研究饥饿和再投喂期间尼罗罗非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IN) 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与饥饿第0天相比, 饥饿超过7 d鱼体体质量显著降低(P <0.05), 再投喂21 d显著增加(P <0.05); 肝体比随饥饿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 < 0.05), 恢复投喂后较饥饿时升高, 但显著低于饥饿前水平(P<0.05)。在血清指标上, 甘油三酯、血糖、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恢复投喂后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饥饿前水平(P<0.05);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影响(P>0.05)。在激素方面, 与饥饿第0天相比, 饥饿使血清GH含量及其肝胰脏mRNA表达丰度显著升高, 血清IGF-Ⅰ及其肝胰脏mRNA表达丰度降低, 恢复投喂后两者均显著升高(P<0.05); IN mRNA表达丰度在饥饿7~21 d显著升高(P<0.05), 饥饿第28天时无显著差异(P>0.05), 再投喂后显著降低(P<0.05)。

    •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和形态差异分析

      2012, 36(6):801-80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31) HTML (0) PDF 310.83 K (2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为亲本, 建立了北方亚种自交N(北方亚种♀×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自交F(佛罗里达亚种♀×佛罗里达亚种♂)、正交子代NF(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和反交子代FN(佛罗里达亚种♀×北方亚种♂)4个试验群体, 并对其生长性能和形态学差异进行了比较。N、NF和FN的生长性能比较结果表明, 在90~152日龄期间,3个试验群体生长速率差别不大, 在152日龄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两杂交子代。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 4个试验组在腹鳍、臀鳍硬棘、鳃耙和脊椎骨上均无差异; 正反交子代与两亲本在背鳍条、胸鳍条、臀鳍条、尾鳍条、侧线上鳞、侧线下鳞的数量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N和F聚为一支, NF和FN聚为一支, 然后这两支再汇聚; 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 累积贡献率为71.44%, 主成分1主要反映鱼体框架的变化, 方差贡献率为54.90%, 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主要反映鱼的头部、背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化, 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1.21%和5.33%。在35个测量参数中挑选11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 判别准确率为83.90%~100.00%。研究结果为杂种大口黑鲈的鉴定、育种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中华绒螯蟹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初步分离纯化与免疫鉴定

      2012, 36(6):908-91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20) HTML (0) PDF 768.54 K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从中华绒螯蟹脑组织提取液初步分离了促性腺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 使用章鱼促性腺释放激素抗体(anti-octGnRH)对分离组分进行免疫斑点印迹实验鉴定, 获得了免疫反应呈阳性分离组分, 表明脑组织粗提液中含有GnRH类似物分离组分。对该GnRH类似物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S)分析, 结果显示多肽物质分子量范围在800~1 400 u, 主要由8种小分子多肽组成, 其中一种组分的分子量与章鱼促性腺释放激素(octGnRH)分子量接近。

    • 团头鲂3个地理种群杂交效果的配合力和微卫星标记预测

      2012, 36(6):809-814. DOI: 10.3724/SP.J.1231.2012.27809

      摘要 (2822) HTML (0) PDF 296.84 K (2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2对微卫星(SSR)引物对采自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3个地理种群团头鲂的遗传多样性、杂合度和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 并以3个种群的团头鲂为亲本, 用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全同胞家系, 对F1个体体质量、全长进行了配合力分析, 以期预测各种群间配组的杂交优势。在一般配合力分析中, 父本全长和体质量配合力效应值大小依次为淤泥湖、鄱阳湖和梁子湖; 母本全长的配合力效应值大小依次为鄱阳湖、淤泥湖和梁子湖, 体质量的配合力效应值依次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在特殊配合力分析中, 鄱阳湖团头鲂种群内杂交组合相对效应值最大, 其次为梁子湖作为母本与淤泥湖作为父本的组合, 最小的为鄱阳湖作为母本与淤泥湖作为父本的组合。对3个种群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3个地理种群的团头鲂均具有较高程度的遗传异质性, 鄱阳湖群体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最大(0.848), 淤泥湖最小(0.820); 有效等位基因数以及标记索引值的结果和多态信息含量一致; 3个群体的近交系数均为负值。梁子湖与淤泥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336 2), 梁子湖和鄱阳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235 6)。通过配合力和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 可初步预测子代生长性状最佳的组合为梁子湖团头鲂作为父本淤泥湖团头鲂作为母本。

    • Ca2+、Mg2+、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风味的影响

      2012, 36(6):914-92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70) HTML (0) PDF 559.86 K (2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取L49(78)安排7水平Ca2+、Mg2+、盐度正交试验, 开展60 d凡纳滨对虾养殖试验, 通过比较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日均增长值、日均增重量及鲜味氨基酸含量, 分析养殖水体中Ca2+、Mg2+、盐度三因子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虾体风味的影响; 采取L8(27)安排2水平Ca2+、Mg2+、盐度正交试验, 分析养殖水体中Ca2+、Mg2+、盐度三因子间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虾体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体中Ca2+、Mg2+、盐度对成活率和虾体鲜味氨基酸都有显著影响(P<0.05), Ca2+、Mg2+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 其中Mg2+对成活率影响最大, Ca2+对生长影响最大, 而鲜味氨基酸受盐度影响最大。Ca2+浓度为100 mg/L和400 mg/L, Mg2+为1 200 mg/L, 盐度为10时, 成活率最高; Ca2+≥200 mg/L与Mg2+≥300 mg/L时, 生长速度无明显变化, Ca2+浓度为100 mg/L, Mg2+浓度为150 mg/L, 盐度为10~20时, 体长和体质量增加最快; Ca2+、Mg2+含量与盐度越高, 鲜味氨基酸含量越高, Ca2+浓度为400 mg/L, Mg2+浓度为750 mg/L, 盐度为35和20时, 风味氨基酸含量最高; 低盐、低钙、低镁水体显著降低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存活; Ca2+与Mg2+对成活率及体质量日均增长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影响, Ca2+与盐度对成活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影响, Mg2+与盐度对各试验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

    • 栉孔扇贝BES-SSR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2, 36(6):815-82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83) HTML (0) PDF 452.47 K (2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栉孔扇贝BAC末端序列, 发现大量微卫星DNA; 随机选择14个多态性BES-SSR标记, 在我国栉孔扇贝大连群体(DL)和青岛群体(QD)中验证标记的可用性, 同时对这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从17 447条BESs中得到微卫星3 374个, 以四核苷酸重复为主(26.6%), 五核苷酸重复次之(17.7%), 六核苷酸重复最少(12.0%)。BES-SSR引物的扩增效率为77.3%(99/128), 在作图亲本中的多态比例为33.6%(43/128), 14个基因座在两群体中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18.928 6和26.214 3,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750 5和17.089 1, 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10 0和0.420 4, 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915 6和0.945 0, 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94 0和0.930 2,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两群体间的无偏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87 9, 遗传距离为0.717 7, 平均基因分化指数FST为0.024 3, 基因流Nm为10.017 9, 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 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之间, 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两群体普遍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研究表明, 所开发的BES-SSR是高度多态位点, 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效果很好, 显示BES是微卫星标记开发和应用的重要资源。

    • 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与氮营养因子的年变化特征以及相关性研究

      2012, 36(6):922-92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87) HTML (0) PDF 2.70 M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南太湖水域近年来水质状况, 以及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之间的变化规律, 实验采用统计学方法, 对南太湖水域3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质中蓝藻生物量、氨氮和总氮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 使用SPSS 10.0中的Bivariate(pcarson)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一般有两个高位期, 一个是在每年5—6月, 另一个在每年的9—10月; (2) 南太湖入湖口的总氮浓度处于富营养水平, 并有向重富营养化发展的迹象; (3) 蓝藻生物量与氨氮浓度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102~-0.290, 呈现不相关; (4) 2008—2009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浓度的相关系数r介于-0.010~0.210, 呈现不相关; 2010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浓度的相关系数r介于-0.430~-0.474, 呈现低度负相关。结果说明南太湖入湖口的氮营养盐已经不容忽视, 湖泊中氨氮和总氮浓度升高, 将为蓝藻的繁殖生长提供条件, 蓝藻一旦暴发, 氨氮和总氮浓度反而迅速降低, 在南太湖水域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规律。

    • 泥蚶生长性状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

      2012, 36(6):825-83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08) HTML (0) PDF 303.51 K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浙江乐清泥蚶养殖群体为育种基础群, 经过2代连续选育获得了泥蚶快速生长品系, 生长对比试验发现其在壳长、壳高、壳宽、总体质量等性状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生长优势。为了研究快速生长品系的遗传结构并筛查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泥蚶快速生长品系和对照组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和电泳检测。采用40对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在64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 180条带谱, 扩增位点总多态性比例达85.6%。从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信息指数反映的遗传多样性来看, 选育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对照组群体。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0.022 4)和基因流Nm(22. 281 1)数据显示, 两群体间遗传变异很小, 存在明显的基因流动。通过比对AFLP指纹图谱的位点差异, 在 2 180条扩增带中共筛选出了7个显著性差异位点, 其中2个位点只在选育品系中出现, 2个位点在选育品系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另有3个位点在对照组中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选育品系(P<0.05)。据此初步确定这些位点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标记。

    • 对虾Toll受体及其在虾类营养免疫评价中的应用

      2012, 36(6):930-93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90) HTML (0) PDF 232.44 K (2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Toll受体是一类跨膜蛋白, 其胞外区能够识别仅表达在病原微生物上的高度保守的结构基序(motifs)—— 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并将病原入侵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 诱导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因子和免疫反应。Toll受体是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产生免疫效应的关键分子。多种对虾中存在Toll受体, 但对虾Toll受体在虾类营养免疫研究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发掘。本文综述了Toll信号途径及对虾Toll受体的研究进展, 并探讨了Toll受体在虾类营养免疫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认为对虾Toll受体表达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对入侵病原识别的灵敏性, 在今后的营养免疫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并提出了今后对虾Toll受体研究的方向。

    • 家系内大、小两种规格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

      2012, 36(6):832-83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96) HTML (0) PDF 247.99 K (2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壳长为标准, 在菲律宾蛤仔生长速度快的家系中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蛤仔, 上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 下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 采用双列杂交方法, 分别建立AB、Ab、aB、ab 4组近交家系。测量并统计分析各近交家系的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及变态情况。结果表明: 近交家系的生长顺序为AB>Ab>aB>ab, 除9日龄外, AB与ab的壳长生长差异显著(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 AB逐渐体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 在90日龄时与其它三个家系的生长差异明显(P<0.05)。杂交组Ab的生长优于aB, 表明菲律宾蛤仔前期的生长也受母本效应的影响。从6日龄起, 各近交家系开始附着变态, AB的变态率为71.12%±1.53%,与Ab、aB差异不显著(P>0.05), 与ab (41.6%±1.33%)差异显著(P<0.05)。家系内近交改变了蛤仔附着变态时期的壳长生长分布频率, 上选组AB壳长分布趋于大型化, 而下选组ab壳长分布趋于小型化, Ab, aB 两家系近似正态分布。研究表明,在家系内上选生长性状优良个体进行逐代选育是培育蛤仔速生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 虾夷扇贝脓胞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2012, 36(6):937-94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90) HTML (0) PDF 415.31 K (2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展对大连市长海县附近养殖海域近几年夏季出现的大规模虾夷扇贝死亡现象的研究, 能为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患病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提纯培养,并采用人工感染试验确定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性质;通过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对虾夷扇贝脓胞病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患病组织中分离出的其中一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菌,在水温19 ℃、注射浓度为1.09×105 CFU/mL的条件下, 该菌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对该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确定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为查氏弧菌。

    • 军曹鱼Ig μ重链的全长克隆及在各组织中的定量分析

      2012, 36(6):838-84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20) HTML (0) PDF 1.25 M (2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 克隆了军曹鱼Ig μ重链的cDNA全序列, 并通过荧光定量技术分析其在组织中的表达。军曹鱼Ig μ的cDNA全长1 933 bp, 3¢的非编码区域(UTR)为164 bp, 5¢UTR为26 bp, 开放阅读框为1 743 bp, 编码580个氨基酸, 分子量为64.831 ku, 理论等电点6.6。推测的军曹鱼Ig μ全长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鱼类的相似性最高为60%,最低为30%, 同两栖类的相似度在30%~33%, 同其他高等的动物相似度不足30%。较保守的CH4区和鱼类相似性在64%~71%, 同其他生物的相似度仅为31%~33%, 具有较强的物种特异性。军曹鱼Ig μ中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的保守位点以及FR2骨架区的GKGLEW和在FR3的YYCAR保守序列。 Ig μ链基因在健康鱼体中除了肾以外在其它各组织中均有表达, 在肠中的表达量最高。经鲨鱼弧菌刺激48、96、192 h后, 在采样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心脏、鳃、肠道在刺激后48 h表达量明显增加, 脾脏、胃和脑0 h时的表达量较高, 肝脏、头肾以及肾脏192 h后表达较显著。从时间上看, 黏膜免疫屏障最先抵御外来抗原, 其后,依次是肝脏、肾、头肾产生免疫应答, 说明系统免疫在长时间的抵御外来抗原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 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的体内外释药特性

      2012, 36(6):944-95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88) HTML (0) PDF 409.89 K (2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强力霉素原料药与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的体内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 强力霉素原料药在人工胃液、肠液和pH7.4磷酸缓冲液中的体外释放均可用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 释放较快, 在1 h内能完全溶出; 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具有显著的缓释特性, 在各介质中的体外释放均可用双相动力学方程拟合, 前期表现为快速释放, 后期为缓慢释放, 冻干粉在各介质中的释药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 pH2.0人工胃液> pH3.0人工胃液> pH4.0人工胃液>人工肠液> pH7.4磷酸盐缓冲液。强力霉素原料药包裹成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后, 经(25±1) ℃ 20 mg/kg单剂量口灌, 在斑点叉尾的药—时曲线由双峰变为单峰, 在血浆中的血药峰浓度(Cmax)减小, 峰值时间(Tmax)和消除半衰期(T1/2β)明显延长,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变大, 是一种理想的强力霉素新剂型。

    • 草鱼Ⅰ型胶原蛋白α1基因cDNA全序列克隆、组织分布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2, 36(6):849-85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41) HTML (0) PDF 1.42 M (2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和RACE方法首次克隆了编码草鱼肌肉Ⅰ型胶原蛋白的α1基因(COL1A1) 的cDNA全长序列, 为5 772 bp, 其开放阅读框为4 347 bp, 编码1 448个氨基酸。BLAST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 草鱼COL1A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金鱼同源性较高, 分别为93.90%和93.60%, 呈现出较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该基因与斑马鱼、金鱼处于同一支, 亲缘性最近。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草鱼COL1A1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7.2 ku, 理论等电点是5.44, 为α螺旋β折叠三重螺旋结构蛋白。有18段三重螺旋重复域, 22段低复杂度域, 17个功能域。COL1A1蛋白有33~69, 1 249~1 355两个绑定钙的区域和62~104一个绑定锌的区域。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的组织表达结果表明,COL1A1基因在草鱼肌肉、肠道、肝胰脏、鳃、皮肤、鳍条、肾脏和脾脏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皮肤、鳃、肾脏、鳍条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高于其他4个组织(P<0.05)。

    •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肝胰腺和血淋巴生化指标及肝胰腺显微结构的影响

      2012, 36(6):952-95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88) HTML (0) PDF 1.28 M (2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设置黄曲霉毒素B1(AFB1)为0、400、800、1 200, 1 600、2 000 μg/kg 6组饲料, 饲养初始体质量为(0.3±0.02) g的凡纳滨对虾, 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观察饲料中AFB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营养成分组成、肝胰腺显微结构以及血淋巴和肝胰腺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AFB1的增加, 各组全虾粗蛋白量无显著性差异, 1 600 μg/kg组和2 000 μg/kg组的全虾粗脂肪量高于其他组。AFB1为1 200 μg/kg时对虾增重率最低(304.67%), 2 000 μg/kg时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但成活率最低(58.33%)。随着饲料中AFB1的升高酶活性普遍呈下降趋势。2 000 μg/kg组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下降(P<0.05), 1 600 μg/kg组肝胰腺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微量ATP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最低, 但血淋巴中GST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组织切片可观察到, 饲料中含有的AFB1越高, 肝胰腺被破坏程度越高。随着饲料中AFB1含量增加, 对虾肝胰腺中AFB1残留量逐渐增加, 2 000 μg/kg组对虾肝胰腺中AFB1含量最高(95.49 μg/kg), 各实验组肌肉中无AFB1残留。

    • 海豚链球菌感染对不同品系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2012, 36(6):958-96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19) HTML (0) PDF 1.04 M (2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吉富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埃及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为研究对象, 饲养100 d后, 进行海豚链球菌(2.95×108 CFU/mL)感染试验, 分析攻毒前后各品系罗非鱼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另从各桶中取20尾鱼进行同样的攻毒试验, 统计攻毒后各时间点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 感染海豚链球菌96 h后, 吉富罗非鱼和新吉富罗非鱼对病原较为敏感, 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36.67%和38.33%; 埃及尼罗罗非鱼对病原敏感性较差, 试验期间未见死亡。吉富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和红罗非鱼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以及肝脏HSP70 mRNA的表达量在攻毒后明显提高, 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与溶菌酶活力也呈上升趋势, 碱性磷酸酶活力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低于攻毒前。埃及尼罗罗非鱼可以利用糖原和脂类产生的能量, 提高了HSPS与一些特定免疫蛋白(溶菌酶、球蛋白等)的合成, 增强了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罗非鱼选育过程中, 需要将抗病力与生长性能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注重生长速度的同时也要增强其抗应激能力, 从而为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 草鱼AP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

      2012, 36(6):859-86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49) HTML (0) PDF 412.35 K (2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氨肽酶N(APN)是肽酶M1家族的成员之一, 在蛋白质的消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草鱼APN基因的全长cDNA 序列。该cDNA全长为3 258 bp, 包含27 bp的5¢UTR序列, 552 bp的3¢UTR 序列, 2 679 bp开放阅读框, 编码892个氨基酸; 草鱼与斑马鱼基因同源性和编码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1.5%和75.4%, 与其他动物同源性分别为58.8%~61.2%和54.3%~60.2%。经预测, 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100.61 ku, 等电点为5.14, 该蛋白具有与哺乳动物十分相似的1个螺旋跨膜结构, 但跨膜区氨基酸同源性较低; 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草鱼APN基因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近; 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的发育表达, 结果显示草鱼出膜4 d后APN mRNA表达量相对稳定; APN在草鱼前肠、中肠和后肠均有较高的表达量, 以前肠组织表达量最高; 昼夜节律研究发现, 肠道APN基因06:00-18:00的表达量较18:00-06:00高。

    • 黑脊倒刺鲃vasa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2, 36(6):868-87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48) HTML (0) PDF 1.36 M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的机制, 首次从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 黑脊倒刺鲃中克隆了斑马鱼vasa的同源基因ScVHG。该cDNA长1 962 bp, 编码654个氨基酸, 氨基酸序列中含有DEAD 蛋白家族特有的9个保守结构域。经比对发现, 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与斑马鱼VASA蛋白等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与斑马鱼、罗非鱼、虹鳟、银鲫、黄鳝、金鱼、金枪鱼、草鱼的VASA蛋白相似度分别为 77%, 77%, 79%, 90%, 74% , 89%, 79% 和86%。RT-PCR结果显示: 在成鱼不同的组织中, ScVHG仅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RNA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 在精子发生中, ScVHG只在精原细胞中表达, 而在后期的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中均未发现明显的表达;在卵子发生中, ScVHG在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各个时相中均有表达, 在卵原细胞中表达最为强烈, 而在随后各时相的卵母细胞中, 阳性信号逐渐减弱。研究认为, 该基因中含有的保守序列、序列的相似性以及该基因在生殖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等结果均表明,克隆得到的ScVHG是斑马鱼vasa的同源基因, 此基因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 用于黑脊倒刺鲃以及其他鱼类生殖细胞发育机制的研究。

    • 琼胶寡糖诱导坛紫菜活性氧爆发

      2012, 36(6):969-97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244) HTML (0) PDF 982.62 K (2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琼胶寡糖诱导坛紫菜氧爆发的响应及其活性氧产生的位点。用琼胶寡糖诱导坛紫菜, 以微呼吸测量系统检测坛紫菜氧消耗的变化; 以对羟基苯乙酸(POHPAA)化学发光法检测坛紫菜的H2O2释放量; 利用DCFH-DA染色观察活性氧在细胞上的定位; 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坛紫菜NADPH氧化酶基因Phrboh的差异表达; 通过2-AMAC标记琼胶寡糖, 观察其在坛紫菜的结合部位。结果显示, 100 μg/mL琼胶寡糖处理坛紫菜, 出现两次呼吸爆发, 分别在4 min和10 min左右, 强度分别是基础呼吸的4倍和14.1倍; 5 min内出现H2O2的积累, 15 min达到峰值, 比对照组高出近10倍。10 μmol/L DPI可部分抑制H2O2的产生。3 min内Phrboh的表达已上调, 并持续近10 min。DCFH-DA染色显示, 活性氧主要产生在膜系统上。荧光标记琼胶寡糖的定位发现, 坛紫菜细胞膜上存在琼胶寡糖的结合位点。综上所述, 琼胶寡糖能识别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 并诱导坛紫菜膜系统上的H2O2爆发, H2O2的产生与NADPH氧化酶相关。

    • 一种新型抗菌肽APNT-6的溶血性和急性毒性评价

      2012, 36(6):974-978. DOI: 10.3724/SP.J.1231.7759

      摘要 (2939) HTML (0) PDF 728.28 K (2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一种以抗菌脂肽类物质surfactin、iturin和fengycin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抗菌肽APNT-6的体外溶血和小鼠口服急性毒性, 为食品应用安全性提供初步评估。将抗菌肽作100倍稀释置于兔血琼脂平板上的牛津杯中观察溶血情况; 结果显示, 经100倍稀释的抗菌肽在体外对血细胞有较强的溶血毒性。将60只小鼠按雌雄各半随机分成6组, 分别以8、40、200、1 000、5 000 mg每千克体重剂量的抗菌肽对小鼠进行一次性灌胃, 7 d内观察小鼠毒性体征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当小鼠被给予该抗菌肽5 000 mg/kg剂量时, 观察7 d无任何毒性反应, 说明高剂量的抗菌肽经口服在小鼠体内不能达到有效溶血浓度, 其口服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于5 000 mg/kg小鼠体质量, 急性毒性评级属实际无毒级。根据以上结果可知, 新型抗菌肽APNT-6在体外有溶血毒性但经口服对小鼠没有急性毒性作用。

    • 日本囊对虾原肌球蛋白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以及组织表达分析

      2012, 36(6):879-88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98) HTML (0) PDF 917.65 K (2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物过敏是人类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 主要由食物中的蛋白质引起。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PM)是食用虾蟹等甲壳动物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物质。研究从日本囊对虾肌肉组织中克隆了TPM基因, 进行了原核表达和蛋白质纯化, 并进一步制备了相应的抗体。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原肌球蛋白在日本囊对虾组织中普遍表达, 并且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而鳃和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低。研究结果为对虾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脱敏食品开发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 咸鱼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2012, 36(6):979-98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31) HTML (0) PDF 939.00 K (3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咸鱼挥发性气味特征物质,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对柳叶鱼、红牙、小黄鱼以及带鱼等4种常见鱼的咸鱼进行萃取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这4种咸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和种类各不相同, 分别得到105种、89种、88种以及7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匹配度超过80%), 以醛类、醇类以及烃类物质为主, 总量分别占了这4种鱼的49.99%、53.09%、60.54%以及86.18%。研究表明,咸鱼的特征香气以鱼腥味、青草味-脂肪味为主; 咸鱼特征风味物质是3-甲基丁醛、己醛、(z)-4-庚醛、庚醛、苯甲醛、辛醛、壬醛、1-戊烯-3-醇、3-甲基丁醇、1-辛烯-3-醇、庚醇、三甲胺。

    • 坛紫菜色素突变体色素基因的表达定量分析

      2012, 36(6):884-89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53) HTML (0) PDF 906.21 K (2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野生型和6种不同色泽的坛紫菜色素突变体为材料,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4种主要色素基因(Cpeα、Cpcα、Apcβ、Chl.a)在不同色泽突变体不同生长期(初期、盛期、末期)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不同色泽不同生长期的坛紫菜色素突变体中, 各色素基因表达水平由高到低均为Apcβ>Cpcα>Chl.a>Cpeα, 且Cpeα基因的表达水平最不稳定, 会随着生长过程发生显著变化, 而Cpcα、Apcβ和Chl.a基因表达水平则相对稳定; 此外, 对色素突变体和野生型藻体中色素基因表达水平和相应色素蛋白含量的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间没有相关性, 即各色素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藻体最终显示的颜色无关, 由此推测坛紫菜色素突变的可能机制是色素蛋白合成过程中一些相关调控基因突变所致。

    • 皱纹盘鲍内脏脂质分析

      2012, 36(6):989-99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34) HTML (0) PDF 350.91 K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皱纹盘鲍内脏脂质进行了分析。采用Folch法提取内脏总脂, 硅胶柱层析对中性脂及磷脂进行分离;TLC法对中性脂、磷脂不同组分进行分离与其主要组分的制备;10%硫酸—甲醇对样品进行甲酯化, 通过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脂肪酸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皱纹盘鲍内脏中磷脂含量可达31.58%, 不饱和脂肪酸在磷脂中含量显著高于中性脂中含量。磷脂中含有一定量的缩醛磷脂, 磷酯酰乙醇胺(PE)中缩醛型磷脂含量可达50%。研究表明, 皱纹盘鲍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磷脂, 多不饱和脂肪酸, 并含有一定量的缩醛磷脂, 具有较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应得到充分利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