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6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铜藻的受精卵发生与幼孢子体发育

      2012, 36(11):1706-171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617) HTML (0) PDF 918.07 K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室内培养,观察铜藻受精卵的发生与幼孢子体发育,搞清楚幼孢子体的适宜培养条件,为全人工育苗奠定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雌性生殖托的基部和中部首先集中排放卵子,并粘附于生殖托表面进行受精和发生。刚释放的卵子具有8个核,受精后8个核逐渐融合成1个大核。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为垂直于长轴的横分裂,形成2个细胞的幼孢子体,第二次分裂也为横分裂,发生在靠近幼孢子体一极的顶端处,产生一个“假根原细胞”,后者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假根。受精后约48 h,受精卵经多次横纵分裂形成具有假根芽的幼孢子体。培养15 d,幼孢子体已长出2个叶片,体长超过3 mm。培养50 d,幼孢子体体长超过20 mm,长出约10个叶片。在幼苗的早期培育阶段,较高的温度和长光照有利于苗体的生长和叶片数增加,适宜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1~24 ℃,光密度40 μmol photons.m-2.s-1,光周期14 L:10 D。

    • 超低温冷冻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形态结构的影响

      2012, 36(11):1717-172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78

      摘要 (2640) HTML (0) PDF 1.16 M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超低温冷冻对胚胎形态结构的影响, 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 运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细胞分裂期、原肠期和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分别用玻璃化液处理和经超低温冷冻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 (1)显微观察表明, 细胞分裂期胚胎在玻璃化液中用二步平衡法处理后吸水膨胀明显, 三步平衡后胚胎形态无明显变化, 超低温冷冻后, 卵黄物质从细胞中溢出, 细胞破损严重; 原肠期胚胎在玻璃化液中用二步平衡法处理后, 外部形态与鲜胚无明显差异, 经过冷冻后, 所有胚胎内部变成粉红色, 胚体由原来的透明变成不透明状, 细胞膜边缘模糊似绒毛状; (2)扫描电镜观察, 玻璃化液处理后的所有原肠期胚胎表面褶皱呈沟壑状, 形成一层网状结构; 透射电镜观察, 处理后胚胎细胞内出现白色团块, 细胞边缘变得粗糙有突起, 细胞内冰腔清晰可见, 空泡形成, 80%以上线粒体解体, 细胞破裂明显; (3)组织切片观察, 原肠期胚胎细胞外面的膜脱落破损, 胚层内有大小不一的冰腔, 细胞内出现明显的空泡。原溞状幼体期胚胎经过玻璃化液处理后, 外部形态与鲜胚间无明显区别, 但经过超低温冷冻后, 95%以上胚胎组织呈弥散状, 部分卵黄物质碎裂成颗粒状, 胚胎的细胞膜脱落, 胚层内出现大量冰腔和空泡, 90%胚胎表面皱缩凹陷, 但仍有10%的胚胎表面保持光滑完整, 表明原溞状幼体期胚胎是适合进行冷冻保存的时期。

    • 长江口雌性成体纹缟虾虎鱼不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012, 36(11):1725-173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34

      摘要 (2270) HTML (0) PDF 407.48 K (2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测定和比较了性腺发育至Ⅴ期的雌性成体纹缟虾虎鱼的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水分、总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1) 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 且差异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总脂含量分别为1.32%±0.08%、7.75%±0.38%和26.73%±0.59%。3种组织间的总脂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其中卵巢中总脂含量最高, 其次为肝脏中的含量, 肌肉中含量最低。(2) 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总量明显高于肝脏和卵巢, 3种组织中SFA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 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 16:1含量最高,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分别为11.90%±0.71%、15.28%±2.42%和9.49%±0.37%, 3种组织间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w3PUFA和w6PUFA在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中含量 (P<0.05), 而肌肉和肝脏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依次升高, 在3种组织间的含量分别为30.17%±1.02%、30.53%±0.50%和34.33%±0.71%, 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中的含量(P<0.05), 而后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3种组织中DHA/EPA的比值分别为1.50、1.75和1.59, w3PUFA/∑w6PUFA的比值分别为6.44、8.05和7.00。DHA/EPA和w3PUFA/∑w6PUFA均在肝脏中最高, 其次为卵巢, 肌肉中最低。

    • 摄食水平对岩原鲤幼鱼摄食代谢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2012, 36(11):1731-173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783

      摘要 (2399) HTML (0) PDF 495.18 K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考察摄食水平对岩原鲤幼鱼摄食代谢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在(25±0.5) ℃条件下, 将实验鱼[体质量(13.05±0.17) g]轻度麻醉后灌喂不同摄食水平(通威鲤鱼种饲料, 饵料分别为体质量的0 %、0.5 %、1 %和2 %)的混合饵料, 随后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其耗氧率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显示, 各个摄食处理组和对照组的静止代谢(RMR)无显著性差异; 摄食后, 各摄食水平组岩原鲤代谢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变化趋势; 0.5%和1 %摄食水平的SDA耗能和峰值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但都显著低于2%摄食水平组(P< 0.05)。摄食水平从0.5%上升到2%, 摄食代谢峰值(PMR)和SDA系数无显著性变化; 摄食组运动前代谢率显著高于禁食组(P< 0.05), 但摄食组的运动代谢峰值、代谢率增量和过量耗氧(EPOC)与禁食组无显著性差异; 岩原鲤幼鱼的最大代谢率MMR和MMR/RMR 显著大于其PMR和PMR/RMR(P < 0.05)。研究表明, 随着摄食水平的上升, 岩原鲤幼鱼主要通过SDA时间的延长来满足SDA耗能增加的需求; 摄食对岩原鲤力竭运动后代谢恢复过程无显著性影响。

    • 基于AMMI模型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2012, 36(11):1633-163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119

      摘要 (2731) HTML (0) PDF 397.36 K (2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选育具有普适性的优良家系和适于某一特定环境的优良大菱鲆家系, 实验以大菱鲆选育F2的10个优良家系为材料, 利用随机区组设计, 将其推广到5个不同的实验点进行养殖实验, 采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 (AMMI)分析方法, 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显示, 家系和环境互作效应(G×E)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10.82 %, 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其对产量差异的影响大于家系基因型间对产量差异的影响, 为家系效应的1.44倍; 综合双标图AMMI模型分析和稳定性参数分析, 家系G5和G8的产量较高, 分别为844.796和868.888 g, 稳定性参数也最小, 分别为1.154 975和2.668 016, 属于高产、稳产、广适应性较好的家系, 其基因型适于新品系(或新品种) 选育; 通过双标图分析, 5个实验点可被分为3组, E3为一组, E5为一组, E1、E2和E4为一组。家系G6的产量为851.768 g, 在环境E3条件下最高产, 适于在E3条件下推广; 家系G10的产量为911.664 g, 在环境E5条件下最高产, 适于在E5条件下推广; 而G2的产量为784.764 g, 在环境E1、E2和E4条件下最高产, 适于在环境E1、E2和E4条件下推广。

    • 低氧胁迫对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

      2012, 36(11):1739-1747.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729

      摘要 (2302) HTML (0) PDF 565.67 K (2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低氧胁迫条件下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变化及机体抗病力变化, 将九孔鲍置于不同的溶解氧环境中, 观测相关免疫因子变化。结果显示, 在水温为(22.1?1.3) oC, 盐度为30.72?0.54, pH值为8.20?0.14的海水环境中, 溶解氧含量由(7.49?0.14) mg/L下调至(2.53?0.16) mg/L后120 h内, 平均体质量为(14.25±2.21) g的九孔鲍未见死亡, 而每只鲍注射5.0?105 CFU 副溶血弧菌后120 h内实验鲍的累计死亡率高达91.11%?7.70%, 比对照组(11.11%?3.83%)累计死亡率高出80%, 血淋巴抑菌清除率下降至?(3 340.47%?298.57%), 显而易见, 低氧胁迫使得九孔鲍拮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抵抗力显著下降。低氧(2.53?0.16) mg/L胁迫下, 九孔鲍血淋巴细胞数量(THC)下降30.62%?4.87%、血淋巴细胞吞噬率下降62.77%?5.79%、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数量下降22.21%?5.89%。低氧胁迫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内MPO活性上升(9.63%?7.59%)~(22.90%?13.73%)、CAT活性提高(7.68%?6.83%)~(56.28%?13.96%), 反映出低氧胁迫下九孔鲍体内应激反应产生的物质氧化加剧, 血淋巴细胞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溶解氧含量由(7.49?0.14) mg/L下调至(4.51?0.12) mg/L后九孔鲍已明显处于低氧胁迫和应激反应状态, 120 h内的累计死亡率达到37.78%?3.85%, 血淋巴抑菌率下降至883.56%?123.22%; THC、血淋巴细胞吞噬率、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2- 数量等最大降幅分别达到12.51%?6.59%、21.90%?15.84%、12.93%?5.74%; MPO活性在原有水平的?(10.61%?4.20%)~(7.13%?6.45%)之间波动, CAT活性在?(5.17%?18.08%)~(16.26%?10.85%)之间变化。

    • 牙鲆遗传作图及生长性状QTL定位

      2012, 36(11):1640-164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25

      摘要 (2544) HTML (0) PDF 803.89 K (1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牙鲆日本群体和韩国群体杂交的92个F1个体作为分离群体, 利用微卫星标记和Join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牙鲆遗传连锁图谱。共有221个SSR标记用于连锁图谱构建, 雌性图谱中, 共178个微卫星标记定位到22个连锁群上, 观测总长度为(G oa )599.0 cM, 覆盖率(C oa )达76.27%。雄性图谱中, 共194个微卫星标记定位到23个连锁群上, G oa 为693.4 cM, C oa 为78.82%。对全长、体质量、体高3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 得到可解释3个性状的89.6%特征的一组数据, 命名为牙鲆生长性状GT。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对牙鲆生长性状GT进行QTL定位, 取LOD经验值2.5为QTL存在的阈值; 对微卫星标记进行性状—标记之间的回归分析。本研究共定位3个与牙鲆生长性状GT相关的QTLs, qGT-f4 qGT-m20 qGT-f20,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7.60%, 13.74%, 10.27%。在性状—标记之间的回归分析中, 得到22个与生长性状GT相关(P<0.05)的微卫星标记, 单个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介于3.70%~10.42%, 其中6个微卫星标记scaffold558_51720、scaffold558_26183、scaffold903_69232、scaffold485_47120 、scaffold1262_77386、scaffold809_65154与生长性状GT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 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0.42%、7.31%、10.07%、10.07%、8.39%和11.26%。

    • 鱼类过敏原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2012, 36(11):1748-175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86

      摘要 (2446) HTML (0) PDF 766.88 K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制备一种能够缓慢释放的鱼类过敏原——小清蛋白的海藻酸钠微球,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出形态完好的海藻酸钠-小清蛋白微球,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差式扫描量热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并初步探究微球中小清蛋白在模拟肠液pH环境中的释放动力学参数。测得海藻酸钠对小清蛋白的包埋率为69.24%, 蛋白装载率为21.06%, 微球表面粗糙并分布有大量的微小孔洞, 体外释放实验测得前5 h小清蛋白释放迅速, 而后逐渐达到最大值, 其释放动力学符合Higuchi模型和Ritger-Peppas模型。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可以作为包埋小清蛋白的载体并实现小清蛋白的缓慢释放, 其释放机理符合骨架溶蚀蛋白扩散机制。

    • 鲫和鳜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012, 36(11):1650-1657.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95

      摘要 (2794) HTML (0) PDF 606.40 K (2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清蛋白(parvalbumin, PV)是鱼类的主要过敏原, 为分析淡水鱼PV的序列及结构特征,采用RT-PCR方法, 从鲫和鳜肌肉中分别克隆得到2种小清蛋白的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4种基因的序列长度均为330 bp, 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 推导分子量在11.6 ku左右, 等电点为4.45~4.69。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克隆得到的这4种PV序列均含有丙氨酸-14、亮氨酸-16、半胱氨酸-19、苯丙氨酸-67、谷氨酰胺-69以及苏氨酸-79等β型PV特征性残基序列, 表明克隆的目的基因均为β型PV。鲫的2种PV序列相似性为80.73 %, 鳜的2种PV的序列相似性为83.49 %。对克隆得到的PV序列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显示, 这4种PV序列均含有3个螺旋-松弛-螺旋结构, 即EF-手型结构, 其中靠近C端功能域的两个手型结构为Ca2﹢结合位点。

    • 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的构建及制备条件优化

      2012, 36(11):1754-176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79

      摘要 (2414) HTML (0) PDF 1.37 M (2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菌蜕具有完整细菌表面抗原结构, 可诱导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成为疫苗制备的候选之一,为了探讨鳗鲡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疫苗的可行性, 实验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噬菌体PhiX174裂解酶基因(Lysis E)的温控表达载体, 转化迟缓爱德华氏菌, 成功制备其菌蜕, 并对菌蜕形态、溶菌动力学、裂解效率以及制备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细菌菌蜕表面形成溶菌孔道, 细胞因内容物流失而发生明显的皱缩; 构建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诱导后1 h开始裂解, 5 h后裂解基本完成, 裂解效率为99.99%, 冷冻干燥后重悬涂布平板, 未检出活菌, 电镜观察表明冻干前后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 构建的迟缓爱德华氏菌分别在OD600值为0.4和0.6进行诱导, 其裂解过程和裂解效率没有明显区别; 分别用LB、BHI、NB 3种培养基进行比较研究, 其中LB培养基制备的菌蜕细胞较完整、裂解完全, 是制备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最优培养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 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 为鳗鲡爱德华氏菌病疫苗开发奠定了基础。

    • 锦鲤酪氨酸酶基因序列分析及在不同锦鲤品系的组织表达

      2012, 36(11):1658-166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357) HTML (0) PDF 835.07 K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色是锦鲤一种重要的体色,其通过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来表现,而酪氨酸酶又是黑色素合成中重要的限速酶。本研究获得了锦鲤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cDNA序列,并利用半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在锦鲤不同品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得到了长约1 779 bp锦鲤酪氨酸酶cDNA,包括长1 608 bp开放阅读框,编码535个氨基酸。cDNA和蛋白水平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酪氨酸酶在鱼类间的保守性要高于鱼类与其他脊椎动物间的保守性。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酪氨酸酶基因在皮肤、肝、心、脑和眼中都有表达,其中眼部和黑色皮肤表达最高,其次是脑,红色和黄色皮肤,肝和心的表达最低。同组织间眼、肝、心、脑的酪氨酸酶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皮肤中有差异表达,黑色皮肤表达最高,其次是红色和黄色皮肤,在白色皮肤中也有少量表达。

    •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 ICP46核输出信号序列的定位与功能鉴定

      2012, 36(11):1763-176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52

      摘要 (2561) HTML (0) PDF 542.24 K (2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是一种重要的鱼类传染性病毒, 可导致石斑鱼死亡率达90%以上, 给石斑鱼的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SGIV ICP46(infected cell polypeptides 46)是一个立即早期基因, 可能参与细胞的生长调控, 并对病毒复制有重要作用。在SGIV ICP46序列中存在一段富含亮氨酸(Leucine, L)的潜在核输出信号(nuclear export signal, NES)。为了深入研究该段NES序列在SGIV ICP46核转运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构建了3个NES缺失的突变体: 仅含NES之前片段的突变体(ΔNESa)、仅含NES之后片段的突变体(ΔNESb)和不含NES的全长片段(ΔNESc), 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观察这些突变体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转染细胞实验结果表明, 野生型EGFP-ICP46重组蛋白可以有效地被输出细胞核, 荧光信号主要分布在胞质区; 相反, NES缺失的EGFP-ICP46-ΔNES重组蛋白不能被有效地输出细胞核, 呈现与EGFP对照相同的泛细胞分布特征。突变实验证明, NES对SGIV ICP46输出细胞核具有决定性作用。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卵黄蛋白原mRNA在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表达

      2012, 36(11):1667-167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30) HTML (0) PDF 527.40 K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应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卵巢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和肝胰腺两种组织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卵巢发育情况把凡纳滨对虾的卵巢分为:卵原细胞增殖期,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次级卵黄发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罗氏沼虾的卵巢分为: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次级卵黄发生期,成熟期和抱卵期。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的卵巢和肝胰腺中都有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随着卵巢的发育,凡纳滨对虾卵巢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前5个阶段不断增加,分别为:1.1, 5.9, 10.4, 26.9, 85.0,恢复期急剧减少,为1.6。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也不断增加,分别为:1.3, 3.3, 7.1, 37.3, 51.6,恢复期急剧减少,为1.0。罗氏沼虾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前四个阶段不断增加,分别为:3.4, 12.6, 15.2,38.9,抱卵期急剧减少,为2.9,而卵巢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卵黄蛋白原合成的贡献比较小,分别为1.0, 1.3, 1.7, 4.8, 1.5。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分离株VP2基因抗原表位区融合表达及免疫特性的分析

      2012, 36(11):1770-177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26

      摘要 (2373) HTML (0) PDF 512.09 K (2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IPNV-ZYX分离株主要结构蛋白VP2的抗原表位区基因(616 bp), 命名为IPNV VP2 COE, 将其克隆到pCold TF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Cold TF-VP2 COE, 在大肠杆菌BL21(DH5α)感受态表达, 经SDS-PAGE电泳分析, 表达蛋白约78 ku, 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该蛋白, 制备抗血清, 间接ELISA结果显示, IPNV (ATCC VR-1318)细胞培养物与鼠抗VP2 COE蛋白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效价为1∶12 800; 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鼠抗VP2 COE血清可与黑龙江某渔场已知感染IPNV虹鳟肝组织产生特异性的荧光, 以上两项结果表明, 表达IPNV VP2 COE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为IPN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疫苗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线粒体COⅠ和Cytb基因序列的北太平洋柔鱼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2012, 36(11):1675-168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85) HTML (0) PDF 585.31 K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线粒体DNA的COⅠ和Cytb基因序列对北太平洋柔鱼2个产卵季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经PCR扩增与测序分别获得600bp COⅠ与481bp Cytb基因序列。二者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基于COⅠ和Cytb两基因序列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24、0.729?0.033、0.00570?0.00325、3.421和28、0.852?0.016、0.00645?0.00373、3.101。分析认为,北太平洋柔鱼群体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单倍型邻接树、两两群体间的Fst值以及AMOVA分析结果均表明,北太平洋柔鱼2个产卵季节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不存在显著的群体遗传结构。初步认为,柔鱼2个产卵季节群体的产卵场与孵化期在时空分布上的连续性、柔鱼个体较强的游泳能力以及海流的作用,使得群体之间具有较强的基因流。

    • 挤压蒸煮操作参数对鱼蛋白高水分模拟产物组织化效果的影响

      2012, 36(11):1776-178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38

      摘要 (2427) HTML (0) PDF 687.44 K (2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高水分鱼蛋白的挤压组织化进行研究, 以双轴挤压设备操作参数中的进料水分、腔体温度、螺杆转速、进料速率和电机转速为影响参数, 挤压模拟产物的纤维化程度、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色泽为响应因素, 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 探讨了高水分挤压重组技术对鱼蛋白模拟肉类产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首先, 高水分组织化模拟产物具有明显的天然肉类的纤维结构、方向性、弹性和口感。其次, 进料水分对产物的纤维化度、硬度和咀嚼性影响相当显著(P<0.01), 对模拟物色泽中的L*和a*影响显著(P<0.05), 进料水分的增加使产物的纤维化度、硬度、咀嚼性和a*降低, 但提升产物 L*; 腔体温度对产物的咀嚼性和a*影响特别显著(P<0.01), 对硬度影响显著(P<0.05), 升高腔体温度会增加的产物咀嚼性和a*, 硬度则先上升后下降; 进料速率对产物的纤维化度影响极其显著(P<0.01)。

    • 黄渤海春季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

      2012, 36(11):1685-169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33) HTML (0) PDF 687.10 K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动物资源状况,于2010年5月采用底拖网调查,对黄渤海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共捕获甲壳类32种,其中虾类18种,蟹类13种,口足类1种;不同海区优势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在各海区均为优势种,是黄渤海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甲壳类物种之一;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平均相对资源密度组成进行研究,各海区甲壳类生物量均以蟹类密度最高,黄渤海蟹类平均相对资源量为2.97kg/h,丰度均以虾类密度最高,黄渤海虾类平均资源密度为1825ind/h;对黄渤海甲壳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各海区生物量排序为黄海北部>黄海南部>黄海中部>渤海;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无论根据生物量还是丰度,黄海南部的多样性指数最高,黄海中部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对各海区甲壳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研究,毗邻海区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相似性指数相对较高。

    • 温度、频率和水分含量对罗非鱼介电特性的影响

      2012, 36(11):1785-179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01

      摘要 (2373) HTML (0) PDF 611.88 K (2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同轴探针法在温度10~90 °C、频率300~3 000 MHz、干基水分含量3.8590~0.1161 g/g d.b.的条件下对罗非鱼的介电特性值(介电常数ε?, 介电损失率ε?)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罗非鱼4个部位(前部、中部、尾部、腹部)的介电常数相近, 最大部位差为4.91, 平均部位差为2.37; 4个部位介电损失率变化趋势相同, 只有腹部的值偏小, 这是由于腹部脂肪含量相较于其他部位稍高。但是由于这种差别微小, 成分对介电损失率的影响可以忽略, 所以本研究中以4个部位介电常数、介电损失率的平均值为指标, 考察温度、频率、水分含量对罗非鱼介电特性值(ε?, ε?)的影响。温度一定时, 介电常数随频率升高而降低; 频率一定时, 介电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温度和频率一定时, 介电常数随水分含量的降低而急剧降低。频率的升高使得介电损失率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 在2 300 MHz附近出现拐点, 拐点之前, 介电损失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拐点之后, 介电损失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介电损失率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降低。可算得罗非鱼在915、2 450 MHz频率下, 10~90 °C, 3.859 0~0.1161 g/g d.b.时的穿透深度, 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出罗非鱼介电特性值及穿透深度的回归预测方程, 预测值与实验值呈良好的一致性。

    • 北部湾长肋日月贝的生物学性状与资源时空分布

      2012, 36(11):1694-170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33) HTML (0) PDF 809.84 K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通过一周年的连续季节性独立站点底拖网调查进行长肋日月贝采样,测定生物学性状(794个)、统计渔获量并进行资源评估,研究其形态性状与质量的关系、生长发育的变化以及资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4个形态性状质量对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的偏相关影响依次为:壳长>壳宽>壳高>铰合线长,其中壳长、壳宽和壳高是决定质量性状的主要因素,软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分别占总体质量、软体质量的约50%。生长研究表明,夏季主要是贝壳的生长,春季主要是软体部分的生长。长肋日月贝为雌雄同体,在一年中多次产卵。该资源于北部湾主要分布在20~50m水深的20?15′~21?15′N、108?~109?′E海域,底质以泥、泥沙和沙泥为主,在空间上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由南向北呈递增趋势,由西向东先增后减。资源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夏季为最高,春季至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依次为8.72 kg/km2、13.93 kg/km2、9.82kg/km2和5.90 kg/km2。对表层水温、盐度和浮游生物等环境因子的遥感数据分析表明:表层水温对资源分布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达0.972,与其余两种参数不呈线性相关。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