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镉在海藻中的化学形态

      2011, 35(3):405-40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426) HTML (0) PDF 1023.02 K (2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紫菜、海带、裙带菜和羊栖菜中镉的存在化学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镉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4种海藻中,1 mol/L氯化钠提取态镉和 2% 醋酸提取态的镉所占比例较大,两者约占总镉含量的76.3%~92.9%。0.6 mol/L盐酸提取态、去离子水提取态和80%乙醇提取态镉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乙醇提取态(离子态镉)约仅占总镉含量的0.4%~9.2%,且对于4种海藻,紫菜中的离子态镉所占比例最低(均小于1%)。实验进一步证实以海藻中总镉含量作为检测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海藻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因此亟需建立海藻中针对毒性较强的离子态镉的检测标准限量和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以保障我国海藻产业和出口创汇经济的顺利发展。

    • 壳聚糖对Cd2+和Pb2+的吸附作用

      2011, 35(3):410-41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10) HTML (0) PDF 2.01 M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新型吸附剂,降低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研究了壳聚糖对Cd2+和Pb2+的吸附条件,探讨了pH、温度、反应时间、壳聚糖添加量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壳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 7~8和pH 5~6条件下壳聚糖对Cd2+和Pb2+的吸附能力最强;低温有利于壳聚糖的吸附;在8 h时壳聚糖对Cd2+的吸附容量达到最大,而对Pb2+的吸附在实验时间内是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其对Cd2+和Pb2+的吸附能力也增强;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对Cd2+的影响不大,而在高的金属浓度下对Pb2+的吸附率显著降低。壳聚糖对Cd2+、Pb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别符合Lagergren方程二级吸附模型和Langmuir吸附方程。研究表明,壳聚糖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单一金属溶液中,壳聚糖对Cd2+的吸附能力要强于对Pb2+的吸附能力。系统地研究了壳聚糖对Cd2+和Pb2+的吸附条件及性能,为壳聚糖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硒胁迫对小球藻的生物学影响

      2011, 35(3):417-42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17) HTML (0) PDF 1.73 M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0、5、10、20、30 mg/L硒(亚硒酸钠)分别对小球藻进行胁迫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硒胁迫对小球藻生物量、细胞内硒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30 mg/L)硒胁迫将促使小球藻提早进入衰亡期;藻细胞内硒含量、GSH-Px酶活性随硒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硒添加浓度为5、10、20和30 mg/L时,GSH-Px酶的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5.59、6.98、11.32和11.52倍;而只有当硒胁迫浓度达到20 mg/L以上时,才会导致SOD酶活性显著增大。此外,采用尺寸排阻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SE-HPLC-ICP-MS)技术对藻细胞内硒结合形态进行分析,发现了硒有3种主要的结合形态。

    • 斑尾复虾虎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2011, 35(3):321-32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22) HTML (0) PDF 1.33 M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比较分析了斑尾复虾虎鱼丹东和天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78 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上,两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丹东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以及两两序列比较的平均碱基差异数分别为(0.006 3±0.003 8),(0.889 5±0.050 8)和(3.000 0±1.634 3),均大于天津群体。基于控制区单倍型序列构建的邻接关系树可以看出,两群体个体相互混杂,没有明显的分支与之相对应。两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239 5(P=0.000),表明两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并且确切P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群体不存在随机交配现象。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单峰类型,Fu’s Fs和Tajima’D中性检验的结果也提示斑尾复虾虎鱼经历过近期群体扩张事件。基于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的峰值τ计算得到斑尾复虾虎鱼发生群体扩张事件的时间在52 400~104 900年前。

    • 印度洋中南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钓钩钩型对钓获对象的选择性

      2011, 35(3):423-42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40) HTML (0) PDF 2.13 M (1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收集的数据,研究分析和比较了3种钓钩钩型(传统金枪鱼钩、“J”形钩和圆形钩)的渔获效益及对钓捕对象的选择性。结果表明:(1) 从渔获种类上看,大眼金枪鱼和大青鲨金枪鱼钩钓获比例最高,“J”形钩和圆形钩的钓获比例相当;而长鳍金枪鱼则为金枪鱼钩钓获比例最高,其次为“J”形钩和圆形钩。(2) 大眼金枪鱼存活率以金枪鱼钩最高,“J”形钩最低;长鳍金枪鱼则为“J”形钩稍高于圆形钩,金枪鱼钩最低;大青鲨则以圆形钩最高,“J”形钩最低。(3) “J”形钩钓获的长鳍金枪鱼和鲨鱼平均叉长较金枪鱼钩和圆形钩稍大;而金枪鱼钩钓获的大眼金枪鱼平均叉长较圆形钩和“J”形钩稍大。(4) 3种钩型钓获的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大青鲨叉长分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条石鲷线粒体COⅠ和Cytb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2011, 35(3):327-33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368) HTML (0) PDF 1.31 M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PCR扩增与测序分别获得了长度为642 bp和1 138 bp的条石鲷线粒体COⅠ和Cytb基因片段。分析表明,COⅠ序列共定义了11个单倍型,存在21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4次,颠换5次。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30.6%、18.8%和26.1%。Cytb序列共定义了11个单倍型,存在26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4次,颠换3次。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9%、28.3%、14.8%和32.0%。基于COⅠ和Cytb两基因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碱基差异(K)分别为 0.795、0.008 83、5.667和 0.770、0.003 54、4.025。结果表明,条石鲷群体的COⅠ和Cytb基因片段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条石鲷资源保护及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

      2011, 35(3):429-43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990) HTML (0) PDF 5.20 M (2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共12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海大黄鱼的洄游路线。结果显示,东黄海大黄鱼只有一个种群,两处越冬场。其中,外海越冬场主要位于30°00′N~32°00′N,124°00′E~126°00′E水域,近海越冬场位于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每年3-4月,外海越冬场鱼群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5月,这部分鱼群部分向西北进入吕泗渔场沿海产卵,另一部分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的岱衢洋、大衢洋、黄泽洋和大目洋等水域产卵;到了6月,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索饵场的大黄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近海越冬的大黄鱼群体,在春季产卵洄游中,部分北上在舟山渔场与外海来的鱼群汇合,进一步游向吕泗渔场和舟山群岛沿海产卵,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猫头洋、洞头洋、乐清湾、官井洋和东引岛等水域产卵,产卵后的群体在产卵场附近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 三疣梭子蟹LGBP基因的重组表达及微生物结合实验

      2011, 35(3):334-33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76) HTML (0) PDF 1.43 M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扩增得到的三疣梭子蟹LGBP基因开放阅读框与表达载体pET-22b(+)连接,转化E.coil BL21(DE3)plysE后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检测,发现诱导组比空载体和未诱导组多出一条分子量约为41 ku的表达产物,与预测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基本一致。重组质粒在不同IPTG浓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诱导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低浓度0.4 mmol/L IPTG和30 ℃诱导能有效减少菌体蛋白的本底表达。用纯化的重组蛋白连续免疫小鼠,4周后得到抗血清,经Western-blotting检测,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微生物结合实验表明,重组表达的pET-LGBP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其与丹麦啤酒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大肠杆菌等均有结合能力。

    • 多重RT-PCR体系检测4种虾病毒的方法

      2011, 35(3):438-44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61) HTML (0) PDF 1.51 M (2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多重RT-PCR的技术原理,利用对虾传染性表皮与造血组织坏死症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黄头病毒和桃拉综合征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4对特异引物,建立多重RT-PCR体系用于虾4种病毒的检测。多重RT-PCR体系能特异地扩增出IHHNV、WSSV、YHV和TSV的目的片段:TSV特异性扩增片段508 bp,WSSV 特异性扩增片段435 bp,IHHNV 特异性扩增片段301 bp 和YHV。特异性扩增片段614 bp。结果表明,多重PCR虾病毒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其它对虾病原呈阴性。IHHNV、TSV、WSSV和YHV模板在多重PCR虾病毒检测体系中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1,1,0.02和0.2 pg。病毒感染病料检测试验中,该检测体系的检测结果与单纯PCR的检测结果呈现出较好的吻合度。

    • 泥蚶4个快速生长家系的遗传变异分析

      2011, 35(3):340-34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00) HTML (0) PDF 1.39 M (2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泥蚶4个快速生长家系(J5×Z19♀、Z7×J26♀、S1×Z3♀、S6×Z22♀)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用筛选出的9对引物组合在4个家系共124个个体中扩增出506个位点,多态位点比例72.53%。遗传结构分析表明,4个家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1.14%~60.75%。从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反映的遗传多样性来看,4个家系的遗传多样性由大到小依次为J5×Z19♀>S6×Z22♀>S1×Z3♀>Z7×J26♀。基因分化系数GST和AMOVA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家系内个体间。4家系间总遗传分化指数FST=0.383 7,说明家系间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表明,J5×Z19♀与其它3个家系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0.120 1~0.125 4),单独分出一支,而S1×Z3♀与S6×Z22♀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89 6),首先聚在一起。另外,在4个家系的指纹图谱中找到了40个特征性标记,可作为家系鉴别的分子标记。依据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分析,可有效预测快速生长家系选育的最佳亲本配组,为分子标记辅助泥蚶家系选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真空、空气和气调包装对冷藏鱼糜制品品质的影响

      2011, 35(3):446-45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00) HTML (0) PDF 1.90 M (2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真空、空气和气调3种不同包装方式对冷藏鱼糜制品品质的影响,以鱼糜制品中的鱼丸为对象,通过测定鱼丸在(3±0.5) ℃冷藏期间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真空包装(vacuum packaging,VP)、空气包装(Air)、气调包装(M1,50%CO2+50%N2;M2,75%CO2+25%N2)对鱼丸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包装和真空包装鱼丸中的优势腐败菌是微球菌属、明亮发光杆菌和乳酸菌属,其次是假单胞菌和酵母菌。75%CO2+25%N2和50%CO2+50%N2的气调包装鱼丸中主要的优势腐败菌是明亮发光杆菌和乳酸菌属,其次是微球菌属。与空气包装和真空包装相比,75%CO2+25%N2和50%CO2+50%N2的气调包装完全抑制了酵母菌、假单胞菌的生长。75%CO2+25%N2和50%CO2+50%N2的气调包装比真空包装和空气包装更有利于抑制鱼丸中微生物的生长和TVB-N值的增加,保持pH、白度和感官品质的稳定,延长鱼丸的货架期。在(3±0.5) ℃冷藏条件下不同包装对鱼丸品质的保持效果好坏依次为M2,75%CO2+25%N2>M1,50%CO2+50%N2>VP>Air,其对应的货架期分别为49、42、21和14 d。

    • 紫贻贝EST-SNP的筛选及多态性检测

      2011, 35(3):348-35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50) HTML (0) PDF 1.52 M (1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EST 数据库开发SNP是筛选SNP标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EST数据库开发紫贻贝的SNP标记,利用QualitySNP软件对紫贻贝已有的19 709条EST序列中含有4条以上同源序列的重叠群进行分析,在含有4条以上同源序列的963个重叠群中,筛选得到候选SNP位点4 833个,SNP的平均频率为129.1 bp,其中C/T和 A/G突变较多,分别占总数的28.8%和27.4%。 根据候选SNP位点设计30组引物,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结合溶解曲线分析,在30个野生个体中进行基因分型验证,6组引物(20%)没有扩增产物,10组引物(33%)没有多态性,〖JP2〗14组(47%)引物具有二等位基因多态性,稀有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83~〖JP〗0.446,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范围分别为0.166 7~0.615 4和0.155 4~0.503 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14组引物中的12个SNP位点位于基因编码区,并且全部为同义突变。研究结果表明,EST数据库中存在大量的SNP位点,差异熔解曲线法是一种高效便捷的SNP分型方法,所筛选的SNP标记可用于紫贻贝遗传学分析。

    • 斧文蛤精子超微结构与受精过程的细胞学变化

      2011, 35(3):356-36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20) HTML (0) PDF 4.01 M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镜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对斧文蛤精子超微结构与受精过程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电镜观察表明,斧文蛤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5.2~47.7 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呈稍弯曲的狭茧形,长约2.5 μm,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圆锥形,内部中轴处有亚顶体腔;细胞核为长锥形,有核前窝和核后窝。中段由线粒体围绕中心粒复合体构成,5个近球形的线粒体呈单层梅花状排列;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远端中心粒延伸出尾部的轴丝。尾部为细丝状鞭毛,内部的轴丝呈典型的“9+2”结构,外周有波浪状质膜包被。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斧文蛤受精及早期卵裂过程的细胞学变化,结果发现,斧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7~28 ℃条件下受精,受精后6 min,精子入卵并膨胀成球形;受精后12~15 min、20~25 min受精卵排出第一、第二极体;30 min左右,精、卵核膨胀形成雄、雌原核;35 min,两性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40~45 min,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分裂球;55~60 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75~80 min,第三次卵裂完成,自此次起开始进行螺旋分裂。另外,在斧文蛤受精过程中发现了约1%的多精入卵现象,其对成熟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影响很大,常造成成熟分裂紊乱和第一次卵裂染色体分离异常。

    • 致死方式对养殖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2011, 35(3):456-46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28) HTML (0) PDF 2.65 M (1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抽血和急杀致死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抽血致死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有影响,对红肉部分无影响或影响不大;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吸附草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抽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出27、29和47种挥发性成分,急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42、41和43种挥发性成分,可见致死方式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对红肉的影响较小;鱼血中确定4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4种为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达75.59%。因此,建议草鱼加工或食用前采用抽血致死方式。

    • 壬基酚(NP)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性别分化的影响

      2011, 35(3):365-37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30) HTML (0) PDF 3.24 M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外部形态观察和性腺组织学连续切片方法,确定罗氏沼虾幼虾的性别分化时期,并探讨壬基酚(NP)对罗氏沼虾幼虾(体长约1.5 cm)生长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仔虾后15 d出现生殖原基;仔虾后24 d,部分仔虾第四至第五步足基部明显凹陷,腹甲出现皱折和突起,并出现生殖管;仔虾后45 d,部分仔虾第二游泳足内侧出现雄性附肢,性腺明显区分为精巢和卵巢。处理时间短于15 d,NP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处理超过20 d,NP以明显的剂量依存关系显著抑制罗氏沼虾体长和体重(P<0.05)。实验结束时(30 d),对照组个体均已完成性别分化,精巢和卵巢内分别出现大量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但NP处理组无法鉴定性别的幼虾比例随NP剂量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幼虾外部性征出现略早于内部性征的分化,早期性别分化发生在仔虾变态后21~45 d;此外,NP可能通过干扰蜕皮及卵黄蛋白原合成从而抑制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精巢发育。

    •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刀额新对虾过敏原活性的影响

      2011, 35(3):466-47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66) HTML (0) PDF 1.81 M (1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煮(100 ℃)、蒸(100 ℃)、高压(121 ℃,0.1 MPa)这3种常见热加工方法,分别处理刀额新对虾不同的时间,通过检测总可溶性蛋白、主要过敏原含量和免疫活性的变化,分析3种热加工方式对虾类过敏原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质地剖面分析,研究虾肉经过处理后组织结构的变化。经过3种热处理后,分子量为36 ku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压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30 min时免疫活性降低了97%;在25~35 ku区域出现一条新的IgE结合蛋白。质构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高压热处理后,虾肉的硬度和咀嚼度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口感变差。结果表明:热高压处理在降低虾过敏活性的同时,对其口感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必要通过优化高温高压处理工艺,在保持虾口感及营养的基础上,降低其过敏活性。

    • 钙黄绿素标记刺参的效果及其对刺参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2011, 35(3):372-37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07) HTML (0) PDF 1.69 M (2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钙黄绿素标记刺参稚参,在Nikon 80i荧光显微镜波长450~490 nm激发光下观察其对刺参骨片的标记情况;研究了钙黄绿素浓度和染色时间对刺参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黄绿素能够标记刺参体壁、触手、管足、疣足真皮表层的骨片。实验中,钙黄绿素浓度对SOD和GSHPx的活力无显著影响,浓度在1 000 mg/L时明显抑制CAT活力。染色时间对3种抗氧化酶活力有显著影响。染色时间×浓度交互作用对SOD和CAT活力有显著影响。钙黄绿素浓度在750 mg/L,染色时间在24 h左右,对3种抗氧化酶的影响较小。

    • 我国渔业节能减排研究与发展建议

      2011, 35(3):472-48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66) HTML (0) PDF 1.23 M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地采样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每年海洋捕捞渔船的燃油消耗为637万t,其中拖网和刺网渔船分别占58.8%和22.2%,是渔船燃油消耗的主体;推算出每年渔船总燃油消耗为790万t,渔业生产领域总能源消耗为1 754万t标准煤,其中水产捕捞、养殖和加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6%、21%和13%,并以万元产值能耗为指标对渔业及其主要领域的能源利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渔业节能减排总体水平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降低渔业能耗的主要领域是拖网渔船和刺网渔船,控制渔业排放的主要领域是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标准化渔船技术、玻璃钢渔船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等是推进渔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技术支撑;参考国外渔业节能减排技术状况,提出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 高温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响应

      2011, 35(3):379-38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39) HTML (0) PDF 2.20 M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坛紫菜耐高温品系Z-61 F4代叶状体为试验材料、野生型坛紫菜叶状体为对照,研究了高温胁迫(30 ℃、26 ℃)与正常培养温度(21 ℃)下,处理不同天数(0、2、4、6、8、10 d)后坛紫菜叶状体中自由基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耐高温型坛紫菜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高温胁迫→活性氧含量上升→细胞膜氧化受损,产生过量膜脂过氧化物→细胞感受到过量的活性氧信号→抗氧化系统和渗透压调节系统共同响应,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含量下降。同时比较两种紫菜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发现耐高温型坛紫菜在高温胁迫下能同时启动抗氧化系统和渗透压调节系统,而野生型坛紫菜则只能启动渗透压调节系统,并且两种紫菜抗氧化系统的本底含量也存在着显著差别。由此说明不同品系坛紫菜耐高温性状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的应激性和本底含量存在差异。

    • 紫外辐射对条斑紫菜不同部位藻体光化学效率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011, 35(3):387-39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80) HTML (0) PDF 1.97 M (2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紫外辐射(UVR)对条斑紫菜藻体不同部位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以探讨条斑紫菜不同部位对紫外辐射反应的差异性。在全光谱 PAB(PAR+UV-A+UV-B,280~700 nm)和滤除紫外辐射UVR(UV-A+UV-B)的有效光辐射(PAR,395~700 nm)两种处理下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PAB处理后的各部位藻体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程度均高于PAR处理后,且弱光期恢复程度低、速度慢。藻体不同部位间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程度也存在差异,藻体梢部对PAB的耐受性高,恢复也较快;基部耐受性最差,恢复也较慢。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和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对不同辐射处理较敏感,PAB辐射处理后,各藻体部位的PE、PC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藻体梢部PAB处理后的PE、PC含量的均极显著升高(P<0.01)。然而不同部位藻体在PAB和PAR照射下,叶绿素a(Chl.a)和类胡萝卜素(Car)并无显著变化(P>0.05)。藻体的紫外吸收物质(MAAs)的含量从基部到梢部逐步升高,不同辐射处理前后,各藻体部位的紫外吸收物质也未显著增加(P>0.05)。总之,条斑紫菜不同部位藻体光合生理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推测条斑紫菜应对紫外辐射的策略有遮蔽作用,积累紫外吸收物质和动态光抑制作用。

    • 鼠尾藻幼苗的室内培养及有性生殖同步化

      2011, 35(3):395-40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62) HTML (0) PDF 3.30 M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优化鼠尾藻幼苗生长与同步生殖的室内培养条件,实验以长度为5 cm左右的鼠尾藻幼苗为材料,在培养箱中给予不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营养盐配比[KNO3(mg)∶KH2PO4(mg)]等生长条件,通过跟踪测量生长情况,观察记录幼苗形态变化、生殖器官形成及生殖特点,寻找有利于幼苗室内生长和繁殖的适宜组合条件,实现生殖托提前发育和受精作用的同步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条件对鼠尾藻幼苗长度增长率的影响为温度>营养盐配比>光照强度;对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为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配比。培养温度越低气囊出现时间越早。侧枝的生成与营养盐配比具有一定的关系,总体上营养盐中KH2PO4所占比例越高侧枝出现时间越晚。生殖托生成的时间受到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实验中受精卵的形成与脱落也明显受到温度的调节,温度越高生殖托生长越缓慢,卵受精时间越晚。光照越强藻体色素含量越低。室内培养的鼠尾藻完成繁殖过程比自然生长的个体提前3~4个月,并且平均每克藻体可以采苗约300棵。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