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4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上海崇明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

      2010, 34(9):1404-141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33

      摘要 (2880) HTML (0) PDF 1.22 M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8年1-12月对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对原生动物进行采集、鉴定,并对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种类分布、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鉴定出原生动物60种,隶属于3纲26属。优势种包括二角多甲腰鞭虫、尾眼虫、膝曲眼虫、绿急游虫、裸腰鞭虫、恩茨筒壳虫和游仆虫未定种1种;原生动物的生物密度年均值为(42 075±21 594)ind/L,生物量年均值为(1.531±1.384)mg/L;明珠湖原生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质状况密切相关;原生动物功能营养类群中,食藻者群、细菌碎屑取食者群较多,光合自养者群、食肉者群较少;影响明珠湖原生动物生态特征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叶绿素a含量、总氮和总磷。目前,明珠湖水质呈中度污染。

    • 半滑舌鳎促滤泡激素受体基因克隆及其在雌鱼生殖周期中的表达

      2010, 34(9):1309-131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96

      摘要 (2421) HTML (0) PDF 1.83 M (2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简并引物扩增及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半滑舌鳎促滤泡激素受体(FSHR)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3 105 bp,编码704个氨基酸,含有典型的跨膜螺旋结构区域(TM helix),属于糖蛋白激素受体(GHR)家族。该基因编码区共有19个Ser,4个Thr和5个Tyr磷酸化位点;3个潜在的N基端糖基化位点,分别是62NISS,226NGIK和356NSTS;441T为潜在的PKC位点。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半滑舌鳎FSHR含有GpHR家族的特殊信号序列,如82CCAF,481ERW,594FTD和667NPFLY,含有10个LRRs(LRR1-10)。组织表达分析表明,FSHR表达广泛,除在性腺中大量表达外,其他非性腺组织也有表达,尤其以脾、肾、头肾表达最较高。采用125Ⅰ标记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雌鱼血清中E2含量的季节变化,发现4月时E2含量最低,10月时含量最高。卵巢中FSHR mRNA在10月表达量最高,1月最低。

    • 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与实例应用

      2010, 34(9):1414-141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60

      摘要 (2471) HTML (0) PDF 1.33 M (2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结合2006年4月发生在舟山沿岸渔场的韩国籍现代独立轮溢油事故案例,探讨了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提出了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溢油事故污染指标子体系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子体系二大部分构成。其中溢油事故污染指标子体系主要包括溢油品种特征、溢油时间特征、溢油空间特征,溢油区域环境特征、溢油动态特征和采取的防范措施;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子体系主要包括污染前后天然渔业资源的种类、单位面积资源生物数量,各种资源生物的损害率、损失量、恢复措施和所需费用。同时提出溢油事故渔业损害的评估程序和在不同情形下,各指标参数的选取方法。案例研究结果得出该事故造成渔业受到严重影响的海域范围在100 km2(≥5.0 mg/L)以上,鱼卵和仔鱼的总损失量分别为6 700万个和117 000万尾,鱼、虾和蟹类幼体总损失量分别为3 681、17 045和406万尾,底栖动物总损失量为8 162万个,事故海域渔业资源恢复直接所需总费用为1 822万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索赔提供参考。

    •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大菱鲆选育F1优良家系发育的动态研究

      2010, 34(9):1319-132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55

      摘要 (2757) HTML (0) PDF 1.56 M (2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Box-Jenkins建模原理,采用ARIMAR(p,d,q)模型,以大菱鲆选育F1优良家系为研究对象,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在3~27月龄间不同发育阶段体重的生长速度进行动态模拟,建立各家系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家系E1×E♀2和F2×E♀4符合ARIMAR(2,0,0)模型(2个家系的模型都不含常数项),家系F4×N♀3、E2×F♀1和F1×F♀4符合ARIMAR(1,0,0)模型(3个家系的模型都不含常数项),且所建模型的残差均为白噪声。由此预测出27~27.5及27.5~28月龄各家系体重生长速度,经与相应实测数据的验证说明,5个家系各自所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大菱鲆体重生长速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对各家系体重生长速度的趋势预测有一定的适用性。通过对每一家系后期生长速度的预测,结合前期生长速度的实测值,综合分析体重生长速度的动态变化,为在大菱鲆选择育种过程中确定最佳选择时间提供理论依据。

    • 饲料锌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组织积累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010, 34(9):1420-142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80

      摘要 (2763) HTML (0) PDF 1.17 M (2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七水硫酸锌为锌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锌0,50,100,150,200,400 mg/kg,制成6种含有不同锌水平的精制饲料(19.95,71.06,118.50,174.00,226.10和411.20 mg/kg),投喂初始体重为(62.89±0.51) g的星斑川鲽幼鱼66 d,研究饲料锌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成分、组织锌积累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增加,星斑川鲽的增重率(WGR)显著升高(P<0.05),在174.00 mg/kg锌饲料组达最大值,而锌水平高于174.00 mg/kg时,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SGR)变化不显著(P>0.05),SGR和WGR的变化趋势相同,且SGR的最大值及饲料系数(FCR)的最小值均出现在174.00 mg/kg锌饲料组;全鱼营养成分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锌添加量为0 mg/kg饲料组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411.20 mg/kg锌饲料组的全鱼、脊椎骨和肌肉中锌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当饲料锌水平为118.50~411.20 mg/kg时,全鱼、脊椎骨和血清中锌积累量显著高于19.95 mg/kg和71.06 mg/kg锌饲料组(P<0.05),饲料锌水平对肝脏锌含量无影响(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增加均显著升高(P<0.05),而锌水平高于174.00 mg/kg时,上述指标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锌可以显著提高星斑川鲽的生长性能和组织锌积累量、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功能。以WGR为评价指标,折线回归分析表明,星斑川鲽幼鱼对饲料中锌的最适需要量为167.88 mg/kg。

    • 草鱼PGC-1α基因的表达及饲喂n-3 HUFAs对其影响

      2010, 34(9):1327-1334.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13

      摘要 (2793) HTML (0) PDF 1.22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获得了草鱼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部分cDNA序列(GenBank注册号为HM015283),并进行了序列同源性分析;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检测了PGC-1α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的表达状况;研究了投喂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对草鱼肝胰脏PGC-1α基因时序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草鱼PGC-1α基因部分cDNA序列长度为612 bp,与人、牛、小鼠、斑马鱼和金鱼等动物的同源性为75%~97%;该基因在草鱼肝胰脏、肾脏、肌肉、心脏、鳃等10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肾脏和心脏中表达丰度最高,在精巢和脾脏中表达丰度最低;草鱼摄食HUFAs饲料后第7天PGC-1α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随后又迅速下降。研究首次克隆得到草鱼PGC-1α基因部分cDNA序列,并发现该基因在草鱼能量代谢水平高的组织中表达较高,且其表达受到HUFAs的调控,其时序表达模式为先升高,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 不同蛋白水平下添加晶体氨基酸对罗非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010, 34(9):1429-143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79

      摘要 (2582) HTML (0) PDF 1.12 M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主要研究不同蛋白水平下添加晶体氨基酸(CAA)对罗非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饲料为全植物蛋白实用饲料,通过调整豆粕含量,设置出4个蛋白梯度(蛋白含量:34%、32%、30%和28%),每个蛋白水平下设置不添加CAA组(34CP28CP)和添加CAA组(34AA28AA),后者通过添加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使之在饲料中的水平分别达到1.43%、0.75%和1.05%,满足罗非鱼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实验结果显示,34AA、30AA和28AA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1 074.75%、951.60%、815.12%和4.11%、3.92%、3.69%)显著高于相应的不添加组(869.85%、641.25%、523.75%和3.79%、3.33%、3.05%),32AA与32CP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917.45%对882.27%、3.87%对3.81%)。从增重率的增长幅度来看,30%和28%蛋白水平下添加CAA的效果更为明显(48.4%、55.6%对23.6%、4%)。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保留率和能量保留率方面,34CP、34AA、32CP和32AA 4组间没有显著差异;30CP和28CP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此蛋白水平下添加晶体氨基酸上述指标可得到显著提高,并达到34%蛋白水平。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晶体氨基酸的添加对饲料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和能量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饲料磷的消化率。除32%蛋白水平外,其它蛋白水平下添加晶体氨基酸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罗非鱼的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研究结果表明,罗非鱼饲料中添加晶体氨基酸是有效的,当饲料蛋白水平从34%降低至28%时,通过补足必需氨基酸,不会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造成负面影响。

    •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的MSAP分析

      2010, 34(9):1335-134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28

      摘要 (2426) HTML (0) PDF 1.13 M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一代、子二代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DNA甲基化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 DNA甲基化率与壳宽、总重等表型值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壳长、壳高、软体重和闭壳肌重4个性状表型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闭壳肌重与甲基化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 虾夷扇贝、栉孔扇贝、F1代、F2代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32.79%、24.13%、19.98%、20.18%,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两种扇贝杂交的结果;F1代的甲基化模式经过了重新调整,其变化相对其亲本主要有4种类型:甲基化水平相同、去甲基化、超甲基化、次甲基化,且去甲基化位点多于超甲基化位点。结果证实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丰富了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内容。

    • 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鱼种生长、消化率及体成分的影响

      2010, 34(9):1439-144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21

      摘要 (2585) HTML (0) PDF 1.11 M (2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的鱼油、豆油、猪油、花生油和混合油(鱼油∶豆油∶猪油=3∶4∶3)制成5种等氮试验饲料,饲喂均重为(6.04±0.05)g的异育银鲫60 d。结果表明,混合油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鱼油组和猪油组(P<0.05),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豆油组的肠体比显著高于鱼油组和猪油组(P<0.05);猪油组的肝体指数(HSI)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猪油组的内脏指数显著高于混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对肥满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鱼体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磷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肝脏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和花生油组(P<0.05);肝脏中粗蛋白鱼油组和豆油组显著高于猪油组和花生油组(P<0.05);猪油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当豆油和花生油单独添加时,与添加鱼油组表现出相似的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体成分,而单独添加猪油,鱼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不如其他油脂。建议生产上鱼油、豆油和猪油混合添加,使得油脂中各种脂肪酸的比例适中,不但节约了饲料成本,而且异育银鲫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效果。

    • 缺刻缘绿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特性及在氮饥饿过程中相对转录量的分析

      2010, 34(9):1343-135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85

      摘要 (2606) HTML (0) PDF 1.76 M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莱茵衣藻和普通小球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BL09485和BAB78717)的保守区(TMFWALF和HHDIGTH)设计简并引物,以缺刻缘绿藻H4301总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PCR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克隆了缺刻缘绿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EU658930),它与莱茵衣藻的这个基因具有69%相似性。该基因cDNA序列长2 330 bp,其中5′-非翻译区长107 bp;3′-非翻译区912 bp,且具有明显的poly(A)尾巴;开放阅读框1 311 bp,编码一个43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9.06 ku,等电点7.85;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膜结合蛋白,含有2个疏水区域和3个保守的组氨酸簇基序。将该基因的cDNA序列与其DNA序列比对后,发现该基因在其编码区存在6个内含子,剪切位点均符合“GTAG”规则。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氮饥饿培养过程中,缺刻缘绿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相对转录量在4 h时可能因休克显著提高(P<0.05),然后开始下调,12 h开始显著下降(P<0.05),并在20 h降到最低(约为完全培养基的11.6%),此后保持在低水平(为完全培养基的23.2%)波动(P<0.01)。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结果表明,在氮饥饿培养过程中,花生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百分含量逐步提高,而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ω3合成途径的产物,如α-亚麻酸和十六碳三烯酸(16∶3ω3)的百分含量在40 h或96 h后都显著降低(P<0.05)。这些结果表明缺刻缘绿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在氮饥饿过程中的相对低转录量,导致ω3合成途径相关产物百分含量的降低,确保了该藻沿着ω6途径来合成与积累花生四烯酸以提高其百分含量。另外,十六碳二烯酸(16∶2ω6)、亚油酸及花生四烯酸都可能是该克隆基因所编码ω3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反应底物。

    • 大黄素、维生素C及其配伍对团头鲂生长、生理生化指标、抗病原感染以及两种HSP70s mRNA表达的影响

      2010, 34(9):1447-145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91

      摘要 (2786) HTML (0) PDF 1.21 M (2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1 200尾健康的团头鲂,体重为(133.44±2.11)g,随机分成4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含50.3 mg/kg维生素C,以L-抗坏血酸-2-多聚磷酸酯为Vc源),另外3组为试验组,投喂饲料是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60 mg/kg大黄素、700 mg/kg Vc、60 mg/kg大黄素+700 mg/kg Vc。连续投喂60 d后,检测团头鲂生长、肌肉成分、血液和肝脏生化指标以及两种热休克蛋白70 s(HSP70s)mRNA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团头鲂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成活率,以综合评价大黄素、高剂量Vc及其配伍对团头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Vc组显著提高了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血清中总蛋白(TP)、溶菌酶(LSZ)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水平,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诱导型HSP70 mRNA的基础表达水平,降低了饵料系数、死亡率、血清中皮质醇(COR)、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配伍组虽然血清中TP、LSZ的含量以及肝脏HSP70 mRNA水平显著升高,肝脏MDA的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但均未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其它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还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肝脏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而Vc和配伍组的CAT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一些指标如血清中葡萄糖(GLU)、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胆固醇(CHOL)、肝脏组成型HSC70 mRNA的表达水平、鱼体形体指标以及肌肉组成成分等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攻毒试验也表明,大黄素和高剂量Vc组能显著提高攻毒后鱼的成活率(P<0.05),而二者配伍后效果反而下降,其相互作用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坛紫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010, 34(9):1354-136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63

      摘要 (2666) HTML (0) PDF 1.22 M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野生型坛紫菜纯系(♀)和红色型坛紫菜纯系()作为杂交亲本,结合四分子分析法及单个体细胞克隆的丝状体途径,创建了由157个株系组成的坛紫菜DH作图群体,并用经过筛选的24对SRAP引物和16对SSR引物对父母本及作图群体各株系进行双标记分析,获得了224个多态性标记,其中157个标记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根据标记间的连锁规律,首次构建了坛紫菜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所构建的遗传图谱由包含124个标记(含SRAP标记104个,SSR标记20个)的5个连锁群组成,总长度为879.2 cM,平均标记间隔为7.09 cM,各个连锁群长度为134.2~213.6 cM,包含标记18~31个。最后采用3种不同方法计算得到坛紫菜的估计基因组长度平均为955.3 cM,由此得到坛紫菜遗传连锁图谱的基因组覆盖率为92.0%。

    • 老化参池刺参腐皮综合征致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2010, 34(9):1460-146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03

      摘要 (2460) HTML (0) PDF 1.23 M (2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病刺参体表病灶组织分离出菌株060330B,其优势度高达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导致健康刺参出现与自然患病刺参相同的症状。通过形态学观察、API半自动化鉴定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表明,菌株060330B具有假单胞菌属的特征,其表型特征与恶臭假单胞菌相似。对该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其与恶臭假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9.5%。菌株060330B可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并视为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原之一。通过对多起不同来源患病刺参的研究表明,使用年限长、淤泥层厚呈黑色并伴有腥味的养殖池塘在该时期容易导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

    • 坛紫菜优良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

      2010, 34(9):1363-137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26

      摘要 (2542) HTML (0) PDF 1.13 M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从象山湾采集回来的坛紫菜叶状体的体细胞再生群体中筛选出细长型生长快的叶状体,再次进行体细胞克隆,从它的体细胞再生体中再次选育出生长最快的叶状体,依此法连续筛选3次,最后获得一个快速生长的优良品系(XS-1),其F1代的叶状体在生长速度、成熟期、3种主要光合色素含量等方面明显优于野生型品系(wt)。在相同条件下培养80 d,XS-1品系的F1代叶状体平均体长达128.8 cm,是wt品系的10.45倍;XS-1品系的F1叶状体群体的成熟高峰出现时间比wt品系推迟20 d;在波长350~750 nm 之间,两个品系的叶状体活体吸收光谱中均出现5个吸收峰,但XS-1品系的各峰峰值均远高于wt品系;XS-1品系的叶状体总藻胆蛋白含量高达80.4 mg/g,比wt品系提高了188%,而它的Chl.a含量比wt品系提高了32%;XS-1品系的叶状体平均厚度为32.2 μm,比wt品系减少15%。研究结果表明,XS-1品系是一个生长快、颜色和品质好、遗传稳定的优良品系,有望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 对有分枝长石莼(缘管浒苔)的研究

      2010, 34(9):1371-137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77

      摘要 (2599) HTML (0) PDF 1.37 M (2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有分枝的和气囊状的长石莼。在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分别采集到了有分枝的长石莼,对有分枝的长石莼进行研究表明,分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分枝,另一种是假分枝。同时研究了有分枝的长石莼的生活史,与无分枝长石莼的生活史相同,其生活史亦是单倍的配子体与二倍的孢子体相互交替的同形世代交替。在2008年度暴发的绿潮中采到了气囊状且具分枝的类似长石莼藻体,气囊状的结构可以使此类长石莼漂浮在海面生长。漂浮的绿潮藻成为生殖细胞的附着基质,大量的生殖细胞在囊状藻体上附着生长,可能成为黄海海域漂浮海藻泛滥的原因之一。

    • 亚洲龙鱼形态结构及幼鱼生长特性

      2010, 34(9):1379-138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84

      摘要 (2958) HTML (0) PDF 1.21 M (3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亚洲龙鱼(金龙鱼)形态结构和幼鱼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金龙鱼身体侧扁并延长,具腹棱,吻尖,口斜上位,颐须一对,体被大型圆鳞,鳞式23~25 3/3;背鳍18~19,腹鳍1+4,臀鳍25~26,胸鳍1+6,尾鳍15;舌端宽圆,游离,内具软骨,鳃弓5个,鳃耙数15~17;胃大壁厚,呈“U”形盘曲,幽门盲囊2个;肝脏左叶大于右叶,鳔1个,长度几与腹腔相当,性腺一个,成熟雌鱼大约有30~60粒成熟卵,卵径可达12~15 mm;(2) 人工养殖条件下的金龙鱼体长(L)与体重(W)呈幂函数关系:W=0.023 5L2.876 3(R2=0.986 7),说明其体长生长与体重生长略有差异,为异速生长类型;(3) 金龙鱼幼鱼5月龄前体长增长较慢,之后快速生长,体长(AL)和月龄(m)呈线性相关,关系式为AL=-0.007 7m3+0.161 5m2+1.363 3m+6.688 3(R2=0.998 7);幼鱼体重增长较快,体重(W)生长与月龄(m)的关系为W=-0.133 6m3+5.554 5m2-6.915m+9.911 6(R2=0.997 2);日增重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波动,12月龄时最大3.06 g/d;(4)金龙鱼幼鱼期的肥满度随月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 南海北部海域多齿蛇鲻的种群分析

      2010, 34(9):1387-139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75

      摘要 (2869) HTML (0) PDF 1.33 M (2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 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 24~0.030 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群;而且,在经历快速增长、变异和瓶颈期之后,多齿蛇鲻种群就以小群体模式继续快速增长,形成地理群体。

    • 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的研究

      2010, 34(9):1395-140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89

      摘要 (2830) HTML (0) PDF 1.59 M (2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考察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利用2008年4月(春季)和9月(夏季)这两个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生态类型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特征、以及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65.31 kg/km2)和尾数密度(15.89×103 ind/km2)都低于兴化湾重量密度(638.4 kg/km2)和尾数密度(19.73×103 ind/km2),夏季相反,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 728.83 kg/km2)和尾数密度(158.81×103 ind/km2)远远大于兴化湾重量密度(1 378.20 kg/km2)和尾数密度(58.15×103 ind/km2)。这些与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资源生态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依据优势性分析,在兴化湾,优势种以地方种为主,除了六指马鲅,其它主要优势种优势性不明显,对总密度变化的贡献不大。而闽江口,优势种大多是洄游性经济鱼类,其中凤鲚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优势种。春季洄游性鱼类尚未游到闽江口海域产卵,这是闽江口鱼类资源重量密度远远小于兴化湾的原因。夏季有较多鱼类洄游到闽江口,是这一海域鱼类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春季,鱼类重量密度高值出现在闽江口南部,主要是南部出现了前鳞鲻、凤鲚、龙头鱼等洄游性经济鱼类。在兴化湾,洄游性鱼种六指马鲅和竹筴鱼,地方性鱼种皮氏叫姑鱼和鳐科,魟科鱼类大量出现湾口,这是该水域鱼类数量较高的原因。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