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

      2010, 34(5):704-71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15

      摘要 (3077) HTML (0) PDF 316.61 K (2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地理群体的3龄菲律宾蛤仔(Pp莆田群体、Dp大连群体、Tp东京群体)进行了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地群体菲律宾蛤仔子代的上选组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R)和现实遗传力(hR2)随着日龄的增大而减小,即R幼虫培育期0.804±0.084>稚贝期0.705±0.039>养成期0.671±0.024;hR2幼虫期0.458±0.051>稚贝期0.402±0.025>养成期0.382±0.013。从总体水平上分析,菲律宾蛤仔R为0.726±0.107 4,莆田群体、大连群体、东京群体的R分别为0.758±0.101、0.690±0.049、0.732±0.059;hR2为0.414±0.044,莆田群体、大连群体、东京群体的hR2分别为0.432±0.058、0.393±0.028、0.417±0.033。地理群体间的R和hR2次序为莆田群体>东京群体>大连群体,且彼此间无显著差异。

    • 草鱼呼肠孤病毒衣壳蛋白VP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I-VP7的构建及鉴定

      2010, 34(5):807-81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381

      摘要 (3254) HTML (0) PDF 337.95 K (2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编码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主要衣壳蛋白VP7 0.9 kb的基因片段连接至克隆载体pMD19-T中,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经检测为正确序列后,再将目的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筛选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CI-VP7。然后构建pCI-VP-GFP重组表达质粒(即GFP基因与VP7的一段上游基因融合表达),用PCR及酶切方法鉴定克隆的正确性。并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入真核细胞COS-1和CIK进行瞬时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GFP基因与VP7的一段上游基因被成功转染到 COS-1和CIK细胞,并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进而证明pCI-VP7可以成功的表达,为GCRV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资料。

    • 壳聚糖和益生菌对异育银鲫非特异免疫功能及血清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2010, 34(5):711-71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37

      摘要 (3079) HTML (0) PDF 440.40 K (2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壳聚糖和益生菌是否通过甲状腺激素、皮质醇对异育银鲫的非特异免疫功能的进行调控,试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壳聚糖A、0.50%壳聚糖B、0.20%益生菌以及0.50%壳聚糖A与0.05%益生菌的混合物制备试验饲料,饲养异育银鲫64 d后,测定各组鱼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白细胞吞噬活性、脾脏溶菌酶活性、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异育银鲫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皮质醇含量。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壳聚糖、益生菌或其混合物对异育银鲫白细胞总数无显著影响,但是可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活性和脾脏溶菌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外周血多形核细胞数量(P<0.05)。除了壳聚糖A能够显著提高异育银鲫脾脏B淋巴细胞转化能力之外,其余试验组的脾脏T、B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饲料中添加壳聚糖、益生菌或其混合物可以显著提高异育银鲫血清中T3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异育银鲫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P<0.05),除了壳聚糖B对异育银鲫血清中T4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之外,其余均可显著降低异育银鲫血清中T4的含量(P<0.05)。因此,壳聚糖、益生菌可能通过提高血清T3水平、降低血清皮质醇水平增强异育银鲫的非特异免疫功能。

    • 鳊鱼鱼糜蛋白质结构与凝胶特性关系的研究

      2010, 34(5):814-81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15

      摘要 (2590) HTML (0) PDF 300.71 K (2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蛋白质对于鱼糜凝胶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鳊鱼鱼糜贮藏过程中肌球蛋白化学作用力、激光拉曼光谱等的变化探讨蛋白质结构对鱼糜凝胶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鱼糜在-80 ℃、-20 ℃冻藏过程中,肌球蛋白含量、离子键、氢键与疏水相互作用含量呈现先快后慢的二段式下降趋势,与其凝胶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在0 ℃和5 ℃贮藏过程中,肌球蛋白含量、离子键和氢键含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与凝胶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疏水相互作用为先增加后减少,由此可见,肌球蛋白含量、离子键和氢键含量在维持鱼糜蛋白高级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激光拉曼光谱结果显示α-螺旋结构是维持鳊鱼糜蛋白质网状结构的主要构象,在贮藏过程中,部分α-螺旋结构转变成无规卷曲,使包埋于肌球蛋白分子内的疏水性残基暴露于分子表面,进而发生蛋白变性;贮藏温度越高,无规卷曲结构越多,蛋白变性程度越大,表现在凝胶强度降低越多。鱼糜贮藏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变化的研究对于阐明鱼糜凝胶形成机理和防止鱼糜蛋白变性具有一定意义。

    • 大菱鲆体表粘液细胞组化研究及高温胁迫对其类型和分布的影响

      2010, 34(5):719-72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04

      摘要 (2982) HTML (0) PDF 322.43 K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体重(150±10) g,体长(18±2) cm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利用阿利新蓝-过碘酸希夫氏试剂(ABPAS,AB染液pH 2.5,pH 1.0)染色方法,研究高温23和27±0.5 ℃)胁迫对大菱鲆体表黏液细胞分布与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不断升高的外界刺激下,体表皮肤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分布与数目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与对照组(常温(16±0.5) ℃)相比,Ⅱ型粘液细胞增幅最大,Ⅳ型次之,Ⅰ型变化不显著,而Ⅲ型增幅呈现出无规律性。讨论认为,体表粘液中含丰富的溶菌酶、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等水解酶类,其酸性环境可以溶解寄生物从而保护机体,但是,随着水温不断增加,病原微生物活力提高,对鱼体构成威胁,而Ⅱ型和Ⅳ型粘液细胞均为使AB呈阳性的酸性粘多糖,随温度的升高其分泌的酸性粘液成分而显著增加,可有效地防止病原菌侵入,为体表粘液的免疫防御功能提供证据。

    • 三疣梭子蟹养殖塘表层底泥异养细菌群落比较研究

      2010, 34(5):820-82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81

      摘要 (3381) HTML (0) PDF 395.87 K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菌落菌体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比对的方法,对三疣梭子蟹养殖健康塘和病害塘表层底泥中的异养细菌进行了比较研究。分离得到的255株细菌可分为13个菌落类群,33个菌体亚群。对占异养细菌总数34.5%的两个优势亚群(A-NS-SpR亚群,不产芽孢的球杆状菌;B-SF-SR亚群,产芽孢的短杆状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A-NS-SpR亚群属于变形菌门中的2个纲3个科8个属约12个种,其中Halomonas ventosaeDonghicola eburneus两个种数量最多,占该亚群菌株的59.1%。B-SF-SR亚群属于厚壁菌门芽孢菌纲的3个科4个属约12个种,其中Bacillus decolorationisHalobacillus trueperi两个种数量最多,占该亚群菌株总数的60.6%。从属的水平上讲,BacillusHalomonas是优势属。A-NS-SpR亚群在健康塘中的丰度(菌株数量)明显高于病害塘,但多样性(种属数量)差别较小,其中Rhodobacteraceae科在两个塘中的数量差别最大。与此相反,B-SF-SR亚群在健康塘和病害塘中的丰度相当,但健康塘的多样性明显多于病害塘,B. decolorationisH. trueperi在病害塘中的优势更明显。

    • 脂多糖、多巴胺与蛋白激酶抑制剂联合作用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吞噬率、胞吐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2010, 34(5):726-73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89

      摘要 (3367) HTML (0) PDF 354.12 K (1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脂多糖(LPS)、多巴胺(DA)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吞噬、胞吐及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LPS、DA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和胞吐酚氧化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LPS、DA与血细胞孵育30 min后,高浓度(1~10 mg/L或μmol/L)处理组对虾血细胞数量均随作用浓度增大而明显下降,胞吐酚氧化酶活力则显著升高,LPS处理组对虾血细胞吞噬率显著升高,而DA处理组对虾血细胞吞噬率则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在LPS作用下,分别加入蛋白激酶C(PKC)、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抑制剂chelerythrine、genistein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吞噬和胞吐作用均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剂对吞噬的抑制效果为genistein>chelerythrine,对胞吐的抑制效果则为chelerythrine>genistein;在DA作用下,加入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后,血细胞吞噬作用得到增强,但对胞吐作用无明显影响,chelerythrine、genistein均抑制对虾血细胞的胞吐作用,抑制剂的作用效果为chelerythrine>genistein,两种抑制剂对吞噬均无显著影响。

    • 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氧化胁迫效应

      2010, 34(5):733-73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09

      摘要 (3265) HTML (0) PDF 388.62 K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类的毒性及致毒机理,采用24 h换水式生物试验研究了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96 h急性毒性,分光光度法检测了6、12、24和48 h 后0.01、0.02和0.04 μg/L溴氰菊酯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等氧化胁迫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4、48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56 0、0.099 3和0.056 2 μg/L,安全浓度为5.62 ng/L;在整个暴露过程中,溴氰菊酯各个处理组都引起了氧化胁迫相关指标的变化。SOD和CAT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都呈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规律,MDA含量则一直高于对照组。暴露6 h后,0.01 μg/L浓度组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4 μg/L浓度组MDA含量约为对照组的1.98倍(P<0.05);暴露12 h后,MDA仍保持较高水平,0.02 μg/L浓度组MDA含量约为对照组的1.76倍(P<0.05);暴露24 h后,各浓度组CAT活力分别比对照组上升了70.98%、73.05%和66.67%(P<0.01);暴露48 h后,0.01、0.02 μg/L浓度组的SOD活力分别下降了60.38%和45.60%(P<0.01);各指标变化没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效应。结果提示,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毒性极强,在48 h内可以通过氧化损伤途径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鉴于对溴氰菊酯的高度敏感特点,克氏原螯虾也可以被用作水环境中菊酯类农药污染有效的指示生物。

    •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东、黄海鲐资源评估及管理策略风险分析

      2010, 34(5):740-750. DOI: 10.3724/SP.J.1231.2010.05941

      摘要 (3208) HTML (0) PDF 455.97 K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基于贝叶斯的剩余产量模型,东、黄海鲐资源进行评估,确定了当前鲐资源开发利用状态,估算了在不同收获率水平下未来5年鲐资源量和年总可捕捞量,分析了管理策略实施后鲐资源崩溃的风险。结果表明,2006年东、黄海鲐正遭受过度捕捞,但其资源量并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决策分析表明,收获率为0.3是最适预防性的管理策略,在该策略下,鲐平均资源量将从2006年的451千吨将增加到2011年的871千吨,2011年资源量恢复到BMSY的概率为0.48,而过度捕捞的概率为0。

    • 利用OneMap软件构建鲤遗传连锁图谱

      2010, 34(5):649-65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42

      摘要 (3512) HTML (0) PDF 345.58 K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使用R环境中的OneMap软件包,以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云南大头鲤(♀)为祖父母本所培育的110个F2个体为作图群体,以荧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luorescent amplifica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fAFLP) 为主要分子标记,采用远交全同胞家系模型构建鲤的遗传连锁图谱。结果显示,110个F2个体中共产生1 513个清晰的fAFLP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911个;另开发多态性的EST标记12个,最后总计923个标记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OneMap软件包构建的遗传图谱含有238个fAFLP标记和8个EST标记分布在50个连锁群上,总图距为2 876.64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4.68 cM,图谱覆盖率为66.56%。

    • 三横山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诱集效果初探

      2010, 34(5):751-75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381

      摘要 (3596) HTML (0) PDF 456.35 K (1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FM,以下同)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7年5、9月和2009年3、5、7月对上三横山人工鱼礁B区与泥底区进行了拖网本底和跟踪调查,并于2009年1-8月对下三横山人工鱼礁A区与鳗头山岩礁和泥底区进行了刺网调查。采用CPUE、Margalef种类丰富度d、经济种类数变化、Whilm多样性指数H′′等反映FM的资源状况。结果显示:(1)鱼礁A区和岩礁区在CPUE、种类丰富度、经济种和多样性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者各指标与泥底区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2)鱼礁B区,投礁后CPUE和经济种数都明显高于投礁前也大于同期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礁区平均丰富度水平高出同期对照区31.1%(P<0.05);多样性水平相对投礁前和对照区都有一定提高,但尚无显著差异(0.05<P<0.1)。三横山人工鱼礁区已经发挥了积极的FM诱集效果和资源增殖作用。

    • 罗非鱼AMH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010, 34(5):656-66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21

      摘要 (2734) HTML (0) PDF 384.23 K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也称苗勒氏管抑制物质(mu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 MIS),为肽类生长因子,属于TGF-β生长和分化因子家族。为研究AMH对奥利亚罗非鱼性腺发育的作用,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罗非鱼AMH基因的抗原性,选择抗原性较强的22~243氨基酸作为目的片段构建了AMH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融合表达。首先利用RT-PCR方法从性腺中扩增出长约663 bp的目的序列AMH基因,克隆至T载体中,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分析确认序列的正确性后将此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5x-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AMH,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了高表达,目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8.7%。菌体经溶菌酶裂解,制备无细胞抽提液,GSTrap FF column柱层析后得到分子量为49 ku单一条带的目的蛋白。目的蛋白经FactorXa酶切裂解,GSTrap FF column过柱纯化后得到纯化的AMH蛋白,分子量为26 ku,浓度为2.6 mg/mL。以每只20 μg的剂量4次免疫ICR小鼠,免疫小鼠可以检测到特异性针对AMH蛋白的血清抗体应答,免疫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加强免疫第5周后抗体效价为0.672±0.411,达到高峰值,血清效价为1∶2 000。试验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 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刺参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化

      2010, 34(5):760-76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68

      摘要 (3253) HTML (0) PDF 395.75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刺参的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刺参饵料中含有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大型绿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等,其中硅藻、褐藻和细菌在全年的食物贡献比较大,各种饵料来源比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实验期间,刺参体壁的硅藻脂肪酸标志22:5(n-3)相对含量很高(7.24%~14.45%),且16:1(n-7)/16:0比值全年在0.73~1.82之间(平均1.10),表现出典型的硅藻脂肪酸特征,表明硅藻是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褐藻脂肪酸标志20:4(n-6)在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中相对含量较高(4.88%~8.16%),且在秋冬季节达到较高水平,表明秋冬季节褐藻类对刺参的食物贡献可能较大。噬纤维菌—黄杆菌类的脂肪酸标志奇数碳及支链脂肪酸(Odd & br FAs, 5.31%~8.29%)和变形细菌的脂肪酸标志[18:1(n-7), 5.85%~6.86%]相对含量比较高,表明细菌在全年都是刺参重要的食物来源。主成分分析发现,1月份刺参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褐藻及细菌;3月份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大型绿藻的食物贡献较大;6月份大型绿藻在刺参的食物来源中占较大比重;7月份细菌和大型绿藻的食物贡献较大,细菌在8、9月份的食物来源中占较大比重,褐藻和细菌在10、11月份的食物贡献较大。

    • 西伯利亚鲟Sox9基因cDNA全长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检测

      2010, 34(5):664-67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381

      摘要 (2920) HTML (0) PDF 444.49 K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Sox9基因在西伯利亚鲟侧线神经发育过程当中所起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西伯利亚鲟Sox9基因cDNA全长序列,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Sox9 cDNA 全长为1 409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 083 bp,5′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19 bp和3′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307 bp。1 083 bp的ORF共编码36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1 221.7 U。序列分析表明,其与施氏鲟的亲缘关系较近,其次是斑马鱼。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西伯利亚鲟Sox9基因在各组织以及在胚胎发育各时期中的相对表达量检测发现,Sox9在西伯利亚鲟中的表达具明显的组织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其中,在肝,肾,肌肉,胰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然而,大脑组织中的表达量与以上4个组织相比,处于极高水平,达到胰脏中相对表达量8.9倍,达到表达量最低点肾脏中的近21倍。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Sox9均有表达。在原肠期、神经胚期及视泡形成期,Sox9基因的表达量均较高,特别是在原肠期其表达量达到西伯利亚鲟整个胚胎发育期的最高点,相当于表达量最低点心脏形成期的1.9倍。在神经胚期和视泡形成期,Sox9的相对表达量也相对处于较高水平,仅比原肠期略低,其相对表达量是心脏形成期1.2倍和1.4倍。本研究将为今后深入研究Sox9基因在西伯利亚鲟侧线神经节分化发育、细胞迁移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积累了资料。

    • 冷、热休克法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的比较研究

      2010, 34(5):768-77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59

      摘要 (3069) HTML (0) PDF 423.45 K (2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冷、热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结果表明,在卵受精后2 min,5 ℃处理20 min,胚胎时期的三倍体率达70%左右,孵化率50%左右,幼鱼时期三倍体(含嵌合体)的检出率为25%,此条件为冷休克处理的优化参数;在卵受精后2 min,40 ℃处理2 min,胚胎时期的三倍体诱导率达58%,孵化率为39%,幼鱼时期三倍体(含嵌合体)的检出率为40 %,此条件为热休克处理的优化参数。正交分析得出,冷休克条件下起始休克时间是原肠期三倍化率和孵化率的重要影响因子,温度对畸形个体的产生有重要影响;热休克条件下,参考三倍体率、畸形率、孵化期相对存活率三者而言,休克温度均是重要因素。比较观察到冷休克处理组的胚胎受损情况严重,后期的成活率较热休克处理组要低,总体诱导效果逊于热休克处理组。

    • 鲢中国土著群体与海外移居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2010, 34(5):673-67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74

      摘要 (3124) HTML (0) PDF 342.77 K (1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鲢原产东亚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最大种类。自上世纪60年代始,我国长江、珠江、黑龙江鲢自然群体资源急剧衰退;与此同时,鲢被广泛移植世界各地,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新的自然群体。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从长江群体内(邗江、老河)、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群体间以及中国土著群体和海外移居群体(多瑙河、密西西比河)间三个层面上分析了鲢自然群体在世界范围内的遗传格局,结果表明:邗江、老河、珠江、黑龙江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H)分别为0.0481±0.1151、0.0659±0.1333、0.0510±0.1155、0.0661±0.1364,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群体分别为0.0576±0.1250、0.0540±0.1221;国内土著群体遗传多样性(0.0729±0.1295)高于海外移居群体。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差异对群体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率为8.14%,而群体内差异的贡献率为91.86%。长江石首与邗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FST值为0.07011(p<0.01),长江、珠江、黑龙江群体间的FST值为0.07044(p<0.01),中国土著群体与海外移居群体间的FST值为0.04243(p<0.01),鲢在国内土著群体内、土著群体与海外群体间的不同层面上均表现分化显著。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监测海内、外鲢群体的遗传变化趋势积累基础资料。

    • 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

      2010, 34(5):777-78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53

      摘要 (3645) HTML (0) PDF 421.84 K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伯利亚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和进化发育研究材料。对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成熟西伯利亚鲟卵呈球形、黑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2.9 mm;在水温15.5~18.0 ℃下,受精卵历时133 h开始孵出,所需总积温为2 173~2 369 ℃·h;根据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将其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共34个发育时期,并对胚胎发育各期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

    • 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2010, 34(5):680-68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31

      摘要 (3242) HTML (0) PDF 402.68 K (2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往研究表明,福建近海的蓝圆鲹分属2个地理种群,即东海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为研究这两个群系的遗传结构,对蓝圆鲹闽东(30尾)和闽南(32尾)种群进行了AFLP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种群62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6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64个。闽东和闽南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2.70 %、58.97 %,0.187 5、0.180 9和0.287 8、0.276 3。与其他鱼类对比显示,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说明种群遗传结构尚未遭到明显破坏;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蓝圆鲹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而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Nm显示2个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种群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位点差异数分布显示2个种群有基本相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蓝圆鲹闽东和闽南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因此可将福建海域的蓝圆鲹划归同一个管理保护单元。较强的扩散能力及海洋环流可能是造成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 缘管浒苔rbcL全长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2010, 34(5):786-79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69

      摘要 (3435) HTML (0) PDF 470.25 K (1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缘管浒苔光合作用第一关键酶Rubisco大亚基基因(rbcL)全长c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分离。首先应用RT-PCR方法获得了rbcL大片段c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 101 bp ,并进行了测序分析。然后分别应用5′RACE方法和3′RACE方法获得2个克隆序列,其序列长度分别为371 bp 和579 bp,并进行了测序分析。在此基础上,将3个片段序列进行拼接,获得了Rubisco大亚基全长cDNA序列(1 472 bp),其中包括1 425 bp的编码区序列及47 bp的前导序列(NCBI登录号:DQ813496),并推断出蛋白质序列(474个氨基酸)。对序列进行了相关生物信息分析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与已克隆出全长rbcL基因的7种绿藻比较具有较高同源性,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了82.07% ~ 85.78%和88.00%~94.11%,其中与蛋白核小球藻蛋白质序列同源性最高,为 94.11%。在此基础上,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缘管浒苔rbcL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或藻类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并且进一步应用在线软件程序进行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分析和三级结构预测。

    • 日本沼虾微卫星引物筛选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0, 34(5):688-695. DOI: 10.3727/SP.J.1231.2010.06708

      摘要 (3381) HTML (0) PDF 350.36 K (1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CT)15、(CA)15两种生物素标记及磁珠富集法构建了太湖日本沼虾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120个微卫星克隆中83个位点的核心序列重复在10个以上,长度介于191~ 580 bp,平均为311 bp;重复类型中,(CA/GT)n及 (AG/TC)n分别占59.09%及20.45%,还检测到(GC)n、(AAG)n、(ACAA)n和(GGCAGA)n等17种类型,包括25.75%完美型、20.45%非完美型和53.80%复合性。用其中12条微卫星引物扩增吴江、滨湖、宜兴和吴兴4个群体24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各位点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除Mni86、Mni103和Mni114外,其它群体位点大都表现显著的杂合子缺失,4个群体的遗传分化为低度分化(FST<0.05),4个群体中97.58%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仅有2.4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吴江和吴兴群体亲缘关系最近,与宜兴和滨湖群体亲缘关系渐远。

    • 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序列分析

      2010, 34(5):696-70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59

      摘要 (3494) HTML (0) PDF 395.45 K (2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核糖体DNA通常被选作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核糖体DNA中IGS部分序列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的生长。报道了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序列的分离和序列特征。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长11 660 bp,包括18S(1 873 bp),ITS1(317 bp),5.8S(163 bp),ITS2(614 bp),28S(4 461 bp)和IGS(4 240 bp);不同部分AT含量在40.1%~48.6%之间,低于果蝇(55.8%~80.0%),高于鲤(22.0%~43.7%)。平均100个核苷酸含简单重复序列(SSR)数由高到低依次为ITS2(0.98%),IGS(0.49%),28S(0.38%),ITS1(0.32%),18S(0.21%),5.8S(0%)。个体内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个体内存在两类ITS2序列,其中一类在405 nt处有一12 bp(CGCAGGACCACC)插入序列。中华绒螯蟹rDNA的IGS部分长4 240 bp, AT含量为42.6%。IGS部分包含一个有约7个连续136~139 bp单元组成的重复序列区,重复序列单元中存在XhoⅠ内切酶位点,为河蟹特有的重复序列;重复序列区后有一个由182个碱基对形成的柄和21 bp的环组成的发夹结构。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序列的揭示将为继续研究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标记和挖掘与生长率相关的核糖体DNA分子特性提供理论基础。

    • 条斑紫菜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2010, 34(5):796-80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05

      摘要 (3287) HTML (0) PDF 540.11 K (2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对前沟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甲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浸泡条斑紫菜干粉,经抑藻圈方法检测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的抑藻活性。通过测定藻细胞密度和细胞体积,观察藻细胞形态,分析藻细胞内叶绿素、蛋白质和多糖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抑藻活性最大的提取物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分析,并依次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液液分离法对此提取物做了进一步分离。结果表明,当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浓度超过16 g/L时能显著抑制4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尤其是对前沟藻和米氏凯伦藻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中,甲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此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的生长抑制显著且具有浓度效应,在16 g/L时,此提取物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0.5%、79.9%、67.1%和65.1%。同时,致使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3种赤潮微藻体积变小,运动能力下降,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破碎和色素减褪等现象;4种赤潮微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显著减低。通过液液分离法甲醇提取物进一步分离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4种提取物。其中,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