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草鱼肾细胞中双氟沙星代谢酶的酶动学

      2010, 34(3):404-40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45

      摘要 (2998) HTML (0) PDF 2.41 M (1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色素P450s(CYPs) 主要参与动物体内药物代谢。水产养殖中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常会导致治疗失败,这通常与CYP活性的诱导有关。然而,关于鱼类CYP的诱导却知之甚少。为获得有关CYP诱导的信息,实验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的方法测定了草鱼肾细胞(CIK)中CYPs的特异性诱导剂对双氟沙星(DIF)的代谢作用及酶动学分析。对照组和β-萘黄酮(BNF)诱导组的酶动学方程分别为1/V=0.137 5×1/[S]+0.003 和1/V=0.024 5×1/ [S]+ 0.001 3。DIF与经BNF处理的CIK共孵育后,其代谢量增加了1倍,酶动学参数Clint和Vmax值分别增加了7倍和2倍。BNF是CYP1A的特异性诱导剂,因此,CYP1A可能参与了DIF的代谢。

    • 辛基酚对鲤的雌激素效应

      2010, 34(3):410-41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25

      摘要 (2790) HTML (0) PDF 2.21 M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辛基酚对鲤的雌激素效应。经10、50、100、300和500 μg/L辛基酚暴露32 d后,鲤存活率和肥满度与对照组无差异;性腺指数变化明显,雌鱼性腺指数随暴露剂量的增大而增大,雄鱼性腺指数随暴露剂量的增大而减小;50 μg/L及以上暴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辛基酚能诱导鲤雄鱼产生卵黄蛋白原,暴露剂量为10 μg/L组有部分雄鱼肝脏匀浆和血液中检出卵黄蛋白原,50、100和300 μg/L组卵黄蛋白原含量随辛基酚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 500 μg/L组卵黄蛋白原含量低于300 μg/L组、高于100 μg/L组,均为极显著差异(P<0.01)。

    • 口虾蛄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免疫活性

      2010, 34(3):415-42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07

      摘要 (3400) HTML (0) PDF 2.98 M (1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肌球蛋白(TM)是甲壳类动物的主要过敏原,其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保守性。本研究以口虾蛄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明TM是否是其主要过敏原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研究。利用过敏患者血清通过免疫印迹法确定口虾蛄的主要过敏原分子量约为36 ku。通过制备丙酮粉、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及加热等方法纯化了该主要过敏原。采用抗中华绒螯蟹TM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学性质分析表明该蛋白为TM。抑制性免疫印迹和抑制性ELISA实验表明口虾蛄TM与凡纳滨对虾和锯缘青蟹等甲壳类动物的TM具有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但与贝类动物杂色蛤的免疫交叉性较低。通过ELISA方法对甲壳类动物的TM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口虾蛄肌肉中TM的含量约只有凡纳滨对虾TM含量的1/45,但仍具有一定的致敏性。

    • 菲律宾蛤仔过敏原可视化抗体微阵列玻片的检测方法

      2010, 34(3):422-42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20

      摘要 (2710) HTML (0) PDF 2.54 M (1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H2O2作为信号示踪系统,建立了一种可视化抗体微阵列检测菲律宾蛤仔过敏原的方法。对孵育时间、抗体浓度等免疫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改良双抗体夹心法,将菲律宾蛤仔过敏原的兔多克隆抗体固定于琼脂糖三维芯片上,依次加入待检样品、菲律宾蛤仔鼠多克隆抗体和HRP-羊抗鼠IgG,孵育后加TMB显色,肉眼观察后,用平板扫描仪获取扫描图象,采用GenePixPro 6.0软件分析灰度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可检出10 ng/mL的菲律宾蛤仔过敏原,片内平均变异系数(CV)为5.99%,片间为10.3%;香肠及蟹棒中3个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73.54%~95.44%;4 ℃存放4个月内抗体微阵列玻片活性保持稳定。该方法不需要大型精密仪器,结果直观可见,可以发展为对多种过敏原进行同时检测,具有良好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 扇贝中麻痹性毒素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2010, 34(3):428-43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37

      摘要 (2880) HTML (0) PDF 2.80 M (1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麻痹性毒素标准品,以毒化扇贝为试验材料,对扇贝中的麻痹性毒素(PSP毒素)进行了提取和分离纯化。以酸性80%乙醇溶液反复提取麻痹性毒素,得到了总毒性为6170 MU的毒素粗提液。毒素粗提液经过超滤、Bio-Gel P-2凝胶柱层析和Bio-Rex 70离子交换柱层析等二次层析柱分离纯化后得到以膝沟藻毒素群(GTXs)为主的纯化PSP毒素。HPLC分析结果显示,扇贝中主要含有膝沟藻毒素GTX3,GTX1、GTX2、GTX3、和GTX4的组成比例约为2∶4∶14∶1(以HPLC上的峰面积比例计)。纯化后的毒素可以作为标准物质用于GTX1-4的HPLC分析。

    • 超高压处理对梅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2010, 34(3):329-33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381

      摘要 (3110) HTML (0) PDF 2.84 M (2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察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协同温度3因素,应用质构仪,得到了梅鱼鱼糜凝胶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和凝胶强度等特性参数,并以凝胶强度为指标,对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协同温度进行了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超高压处理条件,即:压力300 MPa、保压时间15 min、协同温度20 ℃,所得凝胶强度为363.15 g·cm。分析凝胶特性结果得到:压力在200 MPa时,梅鱼鱼糜已经开始形成凝胶;保压时间5 min以后,凝胶特性无显著性影响;随着协同处理温度的升高,凝胶特性显著降低。压力、保压时间、协同温度3因素对凝胶强度的影响顺序为压力>协同温度>保压时间。压力大于300 MPa、保压时间大于5 min时,超高压处理对鱼糜凝胶内聚性无显著性影响;协同温度大于20 ℃时,内聚性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超高压与热处理比较结果发现,经超高压处理的梅鱼鱼糜凝胶强度优于热处理,是热处理的2.2倍,经超高压处理之后的凝胶硬度低于热处理的凝胶硬度,仅为热处理的67%,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持水性和白度,超高压处理均高于热处理的凝胶,其中弹性增加明显,为热处理的1.6倍。超高压和热处理两种组合处理方式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之后再经热处理得到的梅鱼鱼糜凝胶特性与单一的两段式热处理方式基本接近,而热处理之后再经超高压处理则对梅鱼鱼糜凝胶结构破坏严重。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能促进梅鱼鱼糜凝胶的形成,获得更好的品质,在鱼糜加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虾夷扇贝毒素对ICR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2010, 34(3):435-44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72

      摘要 (2879) HTML (0) PDF 2.84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雌性ICR小鼠为研究对象,尾静脉注射虾夷扇贝毒素24 h后处死,通过脑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以及钙结合蛋白S100免疫染色,研究了虾夷扇贝毒素对小鼠浦肯野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尾静脉注射虾夷扇贝毒素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细胞质有明显变化,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核有收缩而用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虾夷扇贝毒素作用后,小鼠浦肯野细胞的S100蛋白表达增多,而其他组织则没有明显变化。浦肯野细胞形态学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结合蛋白的变化说明虾夷扇贝毒素可能对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

    • 南蓝鳕鱼糜中L型组织蛋白酶的研究

      2010, 34(3):336-34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19

      摘要 (3036) HTML (0) PDF 2.64 M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南蓝鳕鱼糜中提取肌动球蛋白,对肌动球蛋白进行凝胶层析,测定各收集组分中L型组织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组织蛋白酶L依然存留于肌动球蛋白样品中,多次漂洗以及稀释-沉淀处理亦不能有效将其除去。凝胶层析图谱分析表明,该酶可能是肌动球蛋白非结合型酶。对凝胶层析所得粗酶液进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得知该酶最适温度为45 ℃,正好落在鱼糜凝胶劣化发生范围之内。专一性底物及酶激活剂、抑制剂影响研究表明,该酶为内含巯基的半胱氨酸型组织蛋白酶。该酶最适pH为5.5,在近中性pH范围内依然有较高的残留活性,表明该酶具有潜在凝胶劣化能力。

    • 鲢肌球蛋白重链球状结构域的cDNA克隆及结构解析

      2010, 34(3):441-44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06

      摘要 (2781) HTML (0) PDF 3.73 M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已经获得的两种鲢肌球蛋白重链同工型基因(低温型sc-w和高温型sc-s)在3′端展现的明显差异,设计了2个特异性的反向引物,以鲤科鱼类肌球蛋白重链5′端的保守序列为正向引物,通过Long-PCR对编码鲢两种肌球蛋白重链同工型的球状结构域(Subfragment-1,S1)的全长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推断出它们一级结构的氨基酸序列。研究结果表明,sc-w与sc-s在S1的初级结构上显示80.5%的同源性、与已经报道的草鱼低温型(gc10)有97.2%的高同源性;sc-s则与草鱼中间型(gcI)和高温型(gc30)显示了分别为98.4%和97.1%的高同源性。低温型的scw和gc10在S1初级结构上展现的特有变异主要发生在43个氨基酸残基位点,其中15个属保守性残基。对S1区域中两个功能性的表面环loop1(与ATP结合位点有关)和loop2(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有关)的结构解析发现,sc-w和gc10在两个表面环的长度、残基电荷分布和氨基酸组成等方面与其它同工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了这两个表面环的结构差异可能影响了栖息于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淡水鱼的肌球蛋白“分子马达”功能。分子系统树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鱼类栖息环境温度对其肌球蛋白同工型的基因和功能歧化的影响。

    • 壳聚糖对鲢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2010, 34(3):342-34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89

      摘要 (3117) HTML (0) PDF 3.30 M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壳聚糖添加到鲢鱼糜制品中,测定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全质构(TPA)、失水率和色泽,研究壳聚糖的脱乙酰度(DD)、分子量(MW)以及添加量对鲢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采用电镜扫描观察凝胶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壳聚糖DD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影响较大,DD为64%时,凝胶强度提高了约34%,失水率减少了29.1%;壳聚糖MW对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影响小;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鱼糜凝胶强度、TPA都有明显的增加,失水率减少(P<0.05),添加1.0%壳聚糖的鱼糜凝胶强度与添加4.0%淀粉的鱼糜凝胶强度相当; 微观结构可看出壳聚糖与鱼糜形成网络结构。结果说明壳聚糖是鱼糜制品良好的品质改良剂。

    • 罗非鱼皮明胶的脱腥方法及理化性质

      2010, 34(3):349-35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82

      摘要 (3930) HTML (0) PDF 3.31 M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罗非鱼鱼皮明胶为原料,通过感官评定比较活性炭吸附法、酵母菌发酵法及乳酸菌发酵法的去腥效果,从中筛选出适宜的脱腥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不同的脱腥条件对明胶溶液透明度及腥味感官评分值的影响。同时对经脱腥处理后的明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其挥发性成分,为工业化制备无腥味罗非鱼皮明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法、酵母菌发酵法及乳酸菌发酵法均对明胶溶液具有脱腥作用,它们之间的脱腥效果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活性炭吸附法脱腥效果最好。正交试验确定的活性炭吸附脱腥的适宜条件为添加1.5%(w/v)活性炭到5%(w/v)明胶溶液中,40 ℃吸附30 min。经脱腥处理后制得的明胶无腥味,粗蛋白含量为91.3%,凝胶强度高达301 g,透明度增加,水不溶物减少;GC-MS分析结果显示,明胶溶液脱腥前检出的挥发性成分有33种,其中大部分是酯类物质,其次是醇类、酮类和烯类等物质,明胶溶液脱腥后检出的挥发性成分有26种,种类及相对含量比脱腥前的少,减少的主要是烯类和酮类物质。研究表明,活性炭吸附法能有效去除明胶的腥味,改善其理化性质,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无腥味罗非鱼皮明胶。

    • 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生长性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0, 34(3):450-45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41

      摘要 (3595) HTML (0) PDF 4.06 M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鱼粉和豆粕分别为主要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源,研究饲料中不同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幼鱼生长性能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4∶1、3∶1、2∶1和1∶1四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等氮等脂饲料配方,按配方制备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D1、D2、D3和D4。牙鲆幼鱼随机分配到12个设有循环水系统的玻璃钢桶内(900 L),每3桶鱼饲喂一种饲料,每天投喂饲料2次,每次达到表观饱食,饲喂期为56 d。以增重率(WGR)、饵料系数(FC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指数(HSI)、肥满度(CF)、鱼体成分和饲料成本为依据,综合评价饲料中不同比例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的饲养效果。通过测定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游离脂肪酸(FFA)、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研究饲料中不同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随豆粕比例的增加,WGR、PER和SGR逐渐降低,FCR逐渐增加,当饲料中豆粕比例在24%以上时差异显著(P<0.05);HSI逐渐增加,且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F也逐渐降低(P>0.05)。鱼体水分含量随饲料中豆粕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则逐渐降低,其中,D3、D4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随饲料中豆粕比例的增加,牙鲆血清BUN和肝脏TP含量呈逐渐升高(P>0.05),而血清GOT活力、血清GPT活力和肝脏FFA含量呈逐渐降低(P>0.05);牙鲆血清TP和HDL-C含量随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P<0.05),血清TG和肝脏TG含量则升高,且D3、D4组显著高于D1、D2组(P<0.05);D1组牙鲆血清CHO、LDLC和肝脏CHO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较高比例的豆粕替代鱼粉会降低牙鲆生长性能,并干扰其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牙鲆生长指标、蛋白质和脂肪代谢指标、鱼体成分和饲料成本等因素,要获得较佳的养殖效益,牙鲆饲料中豆粕添加量以16%为宜。

    • 罗非鱼肠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2010, 34(3):357-36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43

      摘要 (3013) HTML (0) PDF 4.06 M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罗非鱼肠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电泳技术和层析技术等对罗非鱼肠道蛋白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鱼肠匀浆经超声波提取的粗酶液,用30%~70%的硫酸铵盐进行盐析、HitrapTM-Q FF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及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罗非鱼肠蛋白酶纯品,其比活为335 U/mg,得率为32.8%;SDS-PAGE电泳为单一蛋白酶带,分子量为28 ku。该酶最适pH为 8.0~8.5,在pH 7.0~9.0的条件下稳定;最适温度为37~42 ℃,热稳定性好;该酶的Km值和Vmax值分别为0.605 g/L和 9.407 μg/min。金属离子Ag+、Pb2+对蛋白酶有完全抑制作用,Na+、K+对该酶无抑制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完全抑制该酶活性,胃蛋白酶抑制剂和脲素对该酶有一定抑制作用,EDTA没有明显抑制作用,DTT能激活该酶活性,该酶为丝氨酸蛋白酶。

    • 壳聚糖投喂方式对草鱼抗饥饿胁迫能力的影响

      2010, 34(3):459-46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47

      摘要 (3053) HTML (0) PDF 3.07 M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壳聚糖,采用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方式A:连续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方式B:连续投喂添加0.5%壳聚糖的饲料,连续组;方式C:先投喂0.5%壳聚糖饲料再投喂基础饲料且每15天间隔投喂,不连续组)饲喂初始体重(19.46±0.04) g的草鱼60 d后,对草鱼进行饥饿胁迫处理[各投喂方式分为投喂组(feeding,F)和饥饿组(starvation,S)],以生长、一氧化氮(nitrogen oxide,NO)含量和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为指标考察壳聚糖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抗饥饿胁迫处理的能力。结果显示,(1)连续组和不连续组60 d时草鱼增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 d饥饿处理后也呈现投喂组和饥饿组的增长率和增重率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2)对照组头肾、肝胰脏NO含量和血清、头肾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高于投喂组(P<0.05),连续组除头肾外NO含量和各组织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连续组除脾脏外NO含量和除肝胰脏外的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05)。显然,饥饿对不同组织的影响不同,不同处理对草鱼抗应激能力的影响也不同。相比较而言,连续组和不连续组比对照组有更高的抗饥饿胁迫能力,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合经济性与实用性来考虑,建议采用不连续投喂的方式给予草鱼壳聚糖,以提高其生长性能和抗饥饿胁迫的能力。

    • 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微囊赖氨酸对草鱼生长和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2010, 34(3):466-47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24

      摘要 (3093) HTML (0) PDF 3.34 M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考察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微囊赖氨酸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配制了豆粕含量为23%(高豆粕组),15%(低豆粕组)的两种实用饲料,在低豆粕饲料中补充晶体赖氨酸或微囊赖氨酸,使赖氨酸达到与高豆粕组一致的水平,共4个处理组,即高豆粕组、低豆粕组、低豆粕+晶体赖氨酸(晶体赖氨酸组)、低豆粕+微囊赖氨酸(微囊赖氨酸组),每处理设3个平行。饲养平均体重为(49.0±2.0) g的草鱼8周。结果表明,各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279.3%、239.7%、245.6%、277.5%,饲料系数为1.62、1.88、1.85、1.62。与低豆粕组相比,添加晶体赖氨酸对草鱼生长无改善(P>0.05),而添加微囊赖氨酸则提高草鱼增重率15.8% (P<0.05),降低饲料系数0.24(P<0.05),在增重率与饲料系数方面达到与高豆粕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对草鱼摄食上述4种饲料0、1、2、3、4、5 h后的血浆总游离氨基酸浓度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微囊赖氨酸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与高豆粕组、低豆粕组一致,即在饲后3 h达到高峰,而添加晶体赖氨酸使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吸收峰值提前。晶体赖氨酸经微囊化后,其水中溶失率显著降低(P< 0.05),仅相当于晶体赖氨酸的28.37%。上述结果提示,在降低豆粕的饲料中添加晶体赖氨酸对草鱼的生长无改善作用,而添加微囊赖氨酸则显著提高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

    • 鲳鱼货架期预测模型的电子鼻评价与研究

      2010, 34(3):367-37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87

      摘要 (3118) HTML (0) PDF 3.40 M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电子鼻对鲳在不同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下的挥发性气味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电子鼻测定获得的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与判别因子分析(DFA)。将电子鼻PCA与DFA分析获得的鲳的气味变化突变点作为气味变化的切分点与理化品质指标值(菌落总数)相结合,建立了鲳在273~283 K下的Q10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电子鼻PCA与DFA分析能很好地将贮藏于273、283与293 K下的鲳随着贮藏时间变化的气味进行区分。贮藏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鲳的TVBN与菌落总数值回归拟合方程均符合一级化学动力学模型(R2>0.95)。基于电子鼻PCA与DFA分析获得的283 K与293 K下的气味变化切分点与相同温度下理化品质指标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采用Arrhenius动力学模型推导公式求得鲳在273~283 K与283~293 K温度段内菌落总数的Q10值,并结合283 K与293 K温度下电子鼻PCA与DFA分析获得的气味变化货架期切分点,从而得到鲳在273~283 K与283~293 K温度段内的Q10货架期预测模型为:SL(275~283 K)=3×3.008(283-T)/10与SL(283~293 K)=1.5×3.423(293-T)/10。上述模型预测的货架期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所获得的两个温度段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能很好地对273~283 K与283~293 K温度段下鲳的货架期进行预测。

    • 不同脂肪(能量)蛋白比饲料对梭鲈幼鱼生长的影响

      2010, 34(3):474-48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030

      摘要 (3082) HTML (0) PDF 2.89 M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了5种不同脂肪(能量)蛋白比的配合饲料对初始平均体重(7.75±1.17) g梭鲈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脂肪蛋白水平的饲料,以能量蛋白比为45.94 kJ/g试验组的生长速度最快[SGR为(2.86±0.17)%/d]、饲料系数最低(FCR为1.57±0.12)、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保留率最大,分别为98.44%±2.38%和30.88%±3.83%;以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为变量因子,以梭鲈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保留率为指标,通过二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梭鲈最大生长速度时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9.80%,脂肪含量为8.79%,总能为18.53 MJ/kg,脂肪蛋白比为0.22,能量蛋白比为46.56 kJ/g;梭鲈获得最大的蛋白质沉积率时,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8.76%,脂肪含量为9.18%,总能为18.65 MJ/kg,脂肪蛋白比为0.24,能量蛋白比为48.12 kJ/g;梭鲈获得最大的能量保留率时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8.55%,脂肪含量为9.45%,总能为18.72 MJ/kg,脂肪蛋白比为0.25,能量蛋白比为48.56 kJ/g;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可以降低鱼类耗能时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表明饲料脂肪对蛋白质有节约效应;饲料的能量蛋白比过高(58.79 kJ/g)或过低(42.54 kJ/g)时,梭鲈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保留率均显著低于其他能量蛋白水平组(P<0.05)。

    • 基于高温非酶途径的秘鲁鱿鱼内源性甲醛的控制

      2010, 34(3):375-38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99

      摘要 (2908) HTML (0) PDF 3.05 M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甲醛(FA)为指标筛选确定了秘鲁鱿鱼抑制剂种类,分析了抑制剂作用特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FA抑制剂组合和作用浓度。结果表明,柠檬酸(CA)、CaCl2、MgCl2、茶多酚(TP)、桑叶黄酮(MF)能有效抑制秘鲁鱿鱼肌肉和上清液高温FA形成,Na2SO3、Fe2++Asc、Fe2++Cys促进鱿鱼FA的生成。低浓度CA、CaCl2和TP能减少鱿鱼上清90%以上的FA,最佳抑制浓度分别为10 mmol/L、10 mmol/L和0.1%。抑制剂CA、CaCl2、MgCl2能显著减少鱿鱼高温氧化三甲胺(TMAO)分解生成FA、二甲胺(DMA)和三甲胺(TMA),而TP和MF能有效结合鱿鱼高温生成的FA。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FA抑制剂组,即为0.04% TP、10 mmol/ CaCl2。该复合抑制剂能显著降低鱿鱼片中的FA和DMA含量,对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抑制剂对鱿鱼等水产品加工中FA控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饥饿与再投喂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基本营养成分及RNA/DNA比值的影响

      2010, 34(3):481-48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58

      摘要 (3641) HTML (0) PDF 3.34 M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5.8±1.7) ℃条件下,测定了方斑东风螺(5.25±0.53) g在不同时间(7 、15 、25 和40 d)饥饿处理后再投饵30 d过程中的生长参数、基本营养成分及组织RNA/DNA比值的变化。饥饿状态下,螺体水分含量逐渐上升,第15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脂肪与糖原含量均下降,并分别于饥饿15 d、25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肌与肝胰脏中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生长后,除饥饿40 d组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该组其余营养成分及其它各组相应指标均恢复至或接近对照组;RNA/DNA比值除在饥饿40 d组肝胰脏中仍较低外均接近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幼螺摄食率(FR)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量、食物转化率(FCE)在前3处理组及特殊生长率(SGR)在饥饿7 d与25 d组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饥饿15 d组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40 d组尽管FR显著提高,但体重增量、FCE及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幼螺饥饿时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供能,7~25 d饥饿后可表现补偿生长效应,且组织RNA/DNA比值可作为预测幼螺营养状态的良好生理指标。

    • 鳕鱼骨钙片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

      2010, 34(3):382-38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63

      摘要 (2969) HTML (0) PDF 2.89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利用鳕鱼加工中产生的鱼骨下脚料,研究采用碱醇法制备了鳕鱼骨钙粉,探讨了鳕鱼骨钙片制备方法,同时以Wistar大鼠为模型研究鳕鱼骨钙片的生物学功效。结果表明,采用NaOH和乙醇浸泡制取鳕鱼骨钙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 mol/L NaOH溶液,浸泡时间30 h,乙醇浓度60%,浸泡时间15 h,制取的鳕鱼骨粉钙含量为27.8%,磷含量12.2%,蛋白质含量3.67%,脂肪含量0.44%。骨粉色泽洁白,无任何异味;粘合剂选用浓度为4%的聚乙烯吡咯烷酮乙醇溶液,填充剂与奶粉的配比为1∶2;崩解时间实验显示鳕鱼骨钙片崩解时间小于12 min,无须添加崩解剂。动物实验表明,鳕鱼骨钙片2 g/(kg·d)和鳕鱼骨钙片5 g/(kg·d)可显著提高大鼠血钙、血磷和骨钙含量,具有促进骨生长、提高骨密度和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

    • 3种淡水对虾在冻藏过程中蛋白质特性的变化

      2010, 34(3):389-39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87

      摘要 (3103) HTML (0) PDF 0.00 Byte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目前市场上主要的3种养殖对虾为对象,以肌原纤维蛋白盐溶解度、Ca2+-ATPase活性与蛋白质表面的巯基含量为指标,探讨了不同温度冻藏过程(-10、-20、-30、-40 ℃)对虾虾肉蛋白质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评价了不同冻藏温度对对虾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3种蛋白质的冷冻变性指标应用于对虾时出现一定差异。Ca2+-ATPase活性比较灵敏,能较好反映-10~-40 ℃不同冻藏温度引起的蛋白质变性的程度。肌原纤维蛋白盐溶解度能够反映-20 ℃以上冻藏过程中蛋白质变性程度的差异,而-20~-40 ℃的差异难以区分。-10 ℃冻藏时,肌原纤维蛋白的盐溶解度下降明显,而-20 ℃冻藏时下降程度较小,-20、-30、-40 ℃冻藏时肌原纤维蛋白的盐溶解度没有明显区别。-10~-40 ℃冻藏对于巯基含量变化都不大。第二,冻藏过程中3种对虾蛋白质冷冻变性较轻度,比一般鱼类在冻藏过程中稳定,虾比大部分鱼类更耐冻。第三,冻藏温度越低Ca2+-ATPase活性下降程度越小, -10~-40 ℃冻藏时其差异性有比较明显区分,表明Ca2+-ATPase活性更适合于虾的质量评价。第四,-20 ℃冻藏对于虾类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实用冻藏温度可取-20 ℃。

    • 凡纳滨对虾虾头自溶动力学

      2010, 34(3):395-40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57

      摘要 (2723) HTML (0) PDF 3.97 M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温度、pH和底物浓度等对凡纳滨对虾虾头自溶过程的影响,以及自溶产物随自溶时间的变化规律:0~5 h内自溶反应产物的溶出遵循一级反应速度方程:Y=39.496e-0.3913xKP=-1.146 4Y+59.506,Pe = -0.716 7Y+32.551;溶出总蛋白和5 000 u以下自溶产物及残余蛋白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自溶过程中,温度、pH、固液比是影响自溶速率常数(Ka)的重要因素。自溶过程中,40~50 ℃温度范围内,Ka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50 ℃时Ka值达最大值,50~60 ℃,Ka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pH与固液比对Ka的影响不呈规律性,在pH 9、固液比1∶3时Ka值分别达最大值。利用自溶速率常数的对数与绝对温度的倒数建立了Arrhenius方程LnKa= -13 654/Tk+41.353,经此方程验证了所建立自溶动力学方程的有效性。在自溶初始阶段(0~1 h),5 000 u以上自溶产物占较大比例,为58%,自溶2~3 h 5 000 u以下产物的比例增幅较快,3 h 时5 000 u以下产物达66.8%,自溶4~5 h后5 000 u以下产物增加趋缓,为71.47%。自溶过程中,从0 h到5 h,大部分脂肪族氨基酸溶出2~8倍不等,特别是天门冬氨酸(Asp),自溶前为0.017 mg/100 mL, 自溶5 h后含量增加将近8倍,达0.13 mg/100mL,谷氨酸(Glu)增加量次之,自溶前为0.041 mg/100 mL,自溶5 h后为0.17 mg/100 mL;杂环氨基酸脯氨酸(Pro)、组氨酸(His)和含硫氨基酸胱氨酸(Cys)、甲硫氨酸(Met)溶出量较少,特别是胱氨酸(Cys)和脯氨酸(Pro),胱氨酸的平均含量基本保持在0.006~0.009 g/100 mL,脯氨酸平均含量基本保持在0.07~0.09 g/100 mL。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