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4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人工条件下日本鳗鲡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生物学特征

      2010, 34(12):1800-1811.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07

      摘要 (7935) HTML (0) PDF 2.96 M (5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多年对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活体观察、计算机图文分析以及组织切片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鳗鲡胚胎及孵化后19 d前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3?0.5) ℃条件下,日本鳗鲡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约38 h 30 min,总积温为885.50 ℃?h。其特征与一般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基本相同,鳗鲡胚胎发育可分为14期,为典型的盘状卵裂,原肠作用通过细胞的下包和内卷完成。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与一般硬骨鱼类的仔鱼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无色透明的血细胞和S形心管;开放型的口腔,发达且不能闭合的上下颌和3对颌齿;孵化后3~9 d在身体两侧出现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发达的感觉丘,其数目为6~9对不等;以及形态不断变化的尾垂体等生物学特性。分析认为这些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孵化环境可能相对较稳定,以及仔鱼摄食方式可能为触碰后咬食的方式。

    • 碳源对反硝化聚磷菌(RC11)磷酸盐代谢的影响

      2010, 34(12):1901-190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37

      摘要 (2548) HTML (0) PDF 2.15 M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反硝化聚磷微菌由于具有同时脱氮和除磷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碳源需求,为解决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碳源竞争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纯培养方式探讨了外源性碳源、硝酸盐对反硝化聚磷菌(RC11)磷酸盐代谢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培养时,菌株RC11在外源碳源存在时发生了超量吸磷现象;缺氧培养时,菌株RC11可以利用硝酸盐而非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无外加碳源时,菌株RC11经历厌氧阶段后初期可以利用硝酸盐氧化到亚硝酸盐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行摄磷;但当亚硝酸盐的积累达到高峰时,进入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阶段,由于亚硝酸盐氮不能作为氧分子的替代物进行反硝化除磷,菌株RC11实际上处于一个厌氧环境,会引发释磷;在厌氧条件下菌株RC11具有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除磷的功能。

    • 鱼源嗜水气单胞菌质粒的指纹图谱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

      2010, 34(12):1908-191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08

      摘要 (2593) HTML (0) PDF 1.64 M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国内各地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质粒指纹图谱及质粒大小与其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分离、收集了40株不同时期来源于国内各地的鱼源嗜水气单胞菌,通过KB纸片法检测对2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后,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及HindⅢ对质粒DNA进行酶切并对质粒菌株采用溴化乙锭消除处理,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获得质粒指纹图谱,研究质粒与耐药性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且多重耐药普遍;40株嗜水气单胞菌的质粒检出率为37.5%;质粒指纹图谱与耐药相关性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与所携带质粒的数量和大小无直接关系,来源相同、耐药类型相似的菌株质粒图谱及酶切质粒图谱相似;质粒消除试验发现质粒消除率为100%,但都只能消除部分质粒;其中12株菌部分耐药表型消失,提示质粒和染色体分别编码耐药基因,2.01 kb的质粒与该菌对萘啶酸、万古霉素的耐药性有关。

    • 亚硝酸盐对红螯光壳螯虾不同组织免疫相关酶活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2010, 34(12):1812-1820.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53

      摘要 (3012) HTML (0) PDF 2.63 M (1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结合生物酶测定,研究了水体中不同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中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对肝胰腺和鳃的形态学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亚硝酸盐胁迫下,3种组织的ACP、AKP、SOD以及GSH-PX的活性都显著降低(P<0.05);随着亚硝酸盐浓度增加,酶活力呈现降低的趋势;鳃组织Na ,K -ATPase和Ca2 ,Mg2 -ATPase的活性也显示出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超微结构显示,随着亚硝酸盐浓度增加,鳃角质层受损、断裂;上皮细胞排列疏松、空泡化;细胞器变形;鳃腔内也出现空泡化现象,血细胞变形。肝胰腺上皮细胞排列杂乱无章,细胞裂解,空泡化;微绒毛受损、断裂,肝小管间距扩大、结缔组织变得稀薄,血细胞变形;高浓度组R细胞的脂滴减少,核膜解体,细胞膜破裂,空泡化加剧;F细胞的核糖体减少,空泡化加剧,内质网水肿。研究说明亚硝酸盐对红螯光壳螯虾3种组织的免疫相关酶活产生影响,并损伤肝胰腺和鳃的形态学结构,影响其生物学功能。

    • 饲料中菜粕和棉粕的不同配比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

      2010, 34(12):1917-192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74

      摘要 (2646) HTML (0) PDF 1.22 M (2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考察不同菜粕和棉粕的水平组合对异育银鲫生长、饲料利用、血浆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配制了菜粕∶棉粕(菜粕与棉粕之和为60%)分别为5∶0、4∶1、3∶2、2∶3、1∶4和0∶5的6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5.6 g的异育银鲫8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和菜粕含量减少,异育银鲫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菜粕∶棉粕为3∶2组的鱼生长最佳,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505.6%和1.33,具有最高的肥满度和最低肝体比;菜粕∶棉粕为5∶0组的鱼生长最差,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430.1%和1.52,具有最低的肥满度和最高的肝体比。各组成活率,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菜粕∶棉粕为5∶0组鱼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力相对于菜粕∶棉粕分别为3∶2和2∶3组显著增加(P<0.05);菜粕∶棉粕为3∶2组鱼的血浆碱性磷酸酶活力在各组中最高(P<0.05);血浆中总蛋白在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异育银鲫肌肉和肝脏分析发现,游离棉酚含量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而升高(P<0.05)。本研究表明,在配方中菜粕和棉粕总量为60%的情况下,菜粕∶棉粕为3∶2时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最佳,具有最高的增重率和最低的饲料系数,过高的菜粕或棉粕均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使鱼体血浆ALT和AST活力升高。

    • 体外诱导日本蟳精子顶体反应的形态变化与诱导条件研究

      2010, 34(12):1821-1828.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49

      摘要 (2777) HTML (0) PDF 2.32 M (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蟳精子顶体反应过程的形态变化,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体外诱导精子顶体反应的最佳诱导条件,并对比了离子载体A23187与卵水的诱导效果以及取自雄蟹贮精囊的精子顶体反应诱导情况。日本蟳精子的顶体反应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第Ⅰ阶段为头帽隆起;第Ⅱ阶段为头帽破裂,顶体囊外翻,辐射臂收缩;第Ⅲ阶段为穿孔器前伸,顶体颗粒聚集于顶体管后段;第Ⅳ阶段为穿孔器断裂,顶体囊外层脱落,顶体丝形成,顶体颗粒向外释放,核体积缩小。取自雌蟹纳精囊的精子,在pH为8.0、CaCl2浓度为0.30%的人工海水中,用离子载体A23187(60 μg/mL)诱导50 min,可以得到最大的精子顶体反应率(80.41%),而经卵水诱导得到的顶体反应率为73.87%。用所得出的最佳诱导条件对取自雄蟹贮精囊的精子进行处理,可得到64.37%的顶体反应率。

    • 汞离子胁迫对红鳍笛鲷抗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2010, 34(12):1829-1836.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66

      摘要 (2749) HTML (0) PDF 1.98 M (2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鱼体抗氧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对水体中汞胁迫的响应机制,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体长为(4.95?0.79) cm,体重为(4.57?2.02) g]的急性毒性及对鱼体肝脏、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静水实验条件下,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的安全浓度为0.040 mg/L。汞离子暴露6 h时,各浓度组的肝脏SOD酶活均比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随暴露时间的增加,低浓度组SOD的活性变化较小,而高浓度组鱼体肝脏SOD的活性出现被诱导或被抑制的现象,表明鱼体在高浓度汞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鳃的SOD活力在暴露6 h亦显著升高,随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SOD的活性具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MDA含量的变化表明,鳃组织在暴露6 h时已开始受到显著损伤(P<0.05),而肝在6 h时无显著变化,在12 h时开始受损伤。脑组织AChE活性在暴露6 h时略受抑制(P>0.05);暴露12 h时高浓度组显著增加(P<0.05),诱导率平均为36%;汞离子暴露24 h时,鱼脑AChE的抑制率分别为28%~38%;暴露48 h、96 h时抑制率为14%~24%、12%~17%。

    • “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的形态特征和养殖性能比较

      2010, 34(12):1837-1843.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38

      摘要 (2660) HTML (0) PDF 1.35 M (2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杂交种“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三者的外形特征和养殖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壳形和密度相关的参数中,壳宽/壳长指标差异最为显著,日本群体的壳宽/壳长指标显著地大于台湾群体(P<0.05),而“东优1号”的值则介于双亲群体之间。采用海区延绳式吊养和陆地工厂化养殖两种养成模式,分别在福建、广东和海南对“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进行为期一年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色鲍台湾群体受养成期暴发性死亡症的严重影响,存活率极低;日本群体虽然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但生长速度却显著慢于“东优1号”和台湾群体;“东优1号”杂色鲍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在3个实验点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东优1号”杂色鲍是适合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进行养殖的优良鲍新品种。

    • 条斑紫菜HSP9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0, 34(12):1844-1852.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27

      摘要 (2582) HTML (0) PDF 3.55 M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HSP90在条斑紫菜胁迫耐受中的作用,克隆了条斑紫菜HSP90基因(命名为PyHSP90),采用定量RT-PCR研究了其表达规律。PyHSP90基因包含一个长2 274 nt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757个氨基酸。PyHSP90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HSP90蛋白家族的特征序列和保守结构域,与多种生物的HSP90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在进化树上条斑紫菜等红藻的HSP90与隐藻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绿藻和陆生植物亲缘关系较远。低温和高温胁迫都能显著性地诱导条斑紫菜叶状体PyHSP90基因的表达,而且表达量与胁迫程度成正相关;低盐胁迫下PyHSP90基因表达上调;而失水胁迫下PyHSP90基因表达下调。

    • 海带组织降解过程中定殖微型生物群落的特征

      2010, 34(12):1853-185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81

      摘要 (2361) HTML (0) PDF 1.36 M (2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海带新鲜组织、降解组织及脱落碎屑中定殖微型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降解组织和脱落碎屑的总脂含量显著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降解组织和脱落碎屑中细菌脂肪酸标志18∶1(n-7)和奇数碳及支链脂肪酸含量相比于新鲜叶片有大幅度的提高,表明碎屑中定殖了繁盛的细菌群落;海带碎屑的硅藻脂肪酸标志16∶1(n-7)/16∶0比值最高,降解组织中该比值也显著高于新鲜叶片,表明硅藻类也大量定殖于海带降解组织和碎屑中。鲜海带组织中不含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DHA,而在降解叶片和脱落碎屑中都检测到一定含量的该标志物(0.65%和1.57%),指示了原生动物在海带降解组织和碎屑中的定殖。各种微型生物的定殖与生物降解作用显著改变了降解海带叶片及海带碎屑的有机碳氮特征,新鲜海带叶片组织碳、氮比值高达17.32,而降解组织和海带碎屑有机氮含量有较大幅度的升高,碳、氮比值则分别下降为6.61和6.48。研究结果表明,海带脱落碎屑并非单一成分,而是以海带降解残片为主体,同时混杂有硅藻类、细菌和原生动物群落的混合体。海带碎屑通过各种微型生物的定殖与生物降解作用,其有机氮含量升高,碳、氮比值显著下降,使其更适宜作为基于海带的养殖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食物来源。

    • 紫外辐射对浒苔游孢子附着、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0, 34(12):1860-186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15

      摘要 (2562) HTML (0) PDF 1.90 M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绿潮藻浒苔游孢子对紫外线(UVR)的敏感性,研究了相对于有效光辐射(PAR,P)增加UVA辐射(PAR UVA,PA)和全波长辐射(PAR UVA UVB,PAB)对浒苔游孢子的光合效率、附着、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 强光[900 μmol/(m2?s)]下PA和PAB辐射对浒苔游孢子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辐射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大。强光下PA和PAB辐射15、30、60 min导致浒苔游孢子最大光化学效率分别下降为28.4%、42.4%、36.5%、52.1%、64.4%、54.5%;(2) 游孢子在15 min辐射期间的附着率分别为50.0%(P)、44.9%(PA)和23.9%(PAB),紫外辐射尤其是UVB显著抑制(延迟)了游孢子的附着(P<0.05),但对24 h后游孢子的总附着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辐射处理和处理时间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3) 阳光下PA和PAB对孢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第3天PA和PAB处理的游孢子萌发率分别为P处理的57.0%和39.1%,游孢子的萌发存活决定于最初的3 d,3 d后的紫外辐射对幼苗的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4) 阳光下PA和PAB对浒苔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第5天大于4细胞的幼苗比例分别为P:72.9%;PA:14.3%;PAB:10.1%。 PA、PAB对游孢子苗面积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6.2%和68.1%。可见UVR对浒苔游孢子的光合效率、附着时间、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 PAB抑制作用比PA更强。以上结果显示,UVR影响浒苔的早期发育和存活,对浒苔种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 红鼻鱼群体结构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可视化

      2010, 34(12):1869-1876.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78

      摘要 (3059) HTML (0) PDF 1.77 M (2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分析推测影响鱼群群体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视觉、游泳能力等诸因子中,鱼类的视觉能力,包括视距和视野对鱼群结构有重要影响,其中最大视觉能力范围是主要因素。该实验结果为实验观察提供了启示。可视化仿真结果与红鼻鱼群体录像资料的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采用IBMs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的方法可行,仿真模拟的鱼群动态结果可以表现出与红鼻鱼群体实际运动相类似的分布状态。表明可视化仿真技术有助于对群体运动问题的探索和理解。

    • 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2010, 34(12):1877-188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62

      摘要 (3110) HTML (0) PDF 1.95 M (2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测定的271尾拉氏南美南极鱼生物学数据,对拉氏南美南极鱼的全长(TL)和体长(SL)组成、全长和体重(BW)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体长组成:全长范围为145~302 mm,优势全长组为200~260 mm;体长范围为135~265 mm,优势体长为160~220 mm。雌、雄个体全长(F=1.930,P=0.167>0.05)和体长(F=1.965,P=0.163>0.05)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全长与体长关系为TL=0.875 5SL 0.007 6(R2=0.984 6)(2) 全长与体重关系:拉氏南美南极鱼全长与体重关系为BW=1.084 5?10-6 TL3.396 8(R2=0.981 8),雌雄拉氏南美南极鱼叉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F=1.755,P>0.05)。(3) 拉氏南美南极鱼平均雌雄性比为1∶0.17。(4) 12月至1月,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性成熟度基本上以Ⅱ为主,而Ⅲ~Ⅵ个体则非常少。各全长组拉氏南美南极鱼性成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χ2=569.59,P<0.05)。(5) 首次性成熟全长为275 mm,而成熟率为0.026 3/mm。

    • 日本鳗鲡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的过敏原性

      2010, 34(12):1883-1890.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85

      摘要 (2685) HTML (0) PDF 1.75 M (2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日本鳗鲡皮与肌肉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溶、酸溶、盐析、冻干等方法纯化得到胶原蛋白,采用加热、饱和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纯化得到两种亚型的小清蛋白(PV-Ⅰ和PV-Ⅱ),纯化的目标蛋白经动物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印迹实验确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分别与鱼类过敏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且二者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均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提示,日本鳗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二者可引发不同患者的IgE介导特异性超敏反应。

    • 半滑舌鳎家系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测定

      2010, 34(12):1789-1794.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26

      摘要 (3294) HTML (0) PDF 1.19 M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半滑舌鳎渤海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建立了半滑舌鳎家系18个。对不同家系鱼苗进行荧光标记后放在同池进行生长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鱼苗生长速度差异显著,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2个(家系15和16号),生长较快的家系4个(家系6号、7号、16号和30号),生长速度一般的家系12个(家系1号、3号、4号、10号、12号、14号、19号、24号、27号、28号、33号和34号)。利用鳗弧菌感染其中12个家系,结果显示,2号家系感染后的成活率为79.25%,被认作抗病力强家系;2个家系(12号和14号)感染后的成活率为50%~60%,被认作抗病力较强家系;6个家系(3号,6号,7号,10号,16号和19号)成活率为35%~50%,被认作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个家系(15号、27号和30号)的成活率在35%以下,被认作抗病力差的家系。结果表明通过家系选育方法可以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半滑舌鳎优良家系,从而为半滑舌鳎高产、抗病优良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 草鱼的两种新型免疫球蛋白基因IgZ-2和IgM-IgZ

      2010, 34(12):1891-1900.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65

      摘要 (2847) HTML (0) PDF 5.25 M (1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草鱼中新发现的两种免疫球蛋白重链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其中的一种IgZ命名为IgZ-2,以区别于已报道的IgZ,另一种只有两个恒定区,一个恒定区与IgM相似而另一个与IgZ相似,这一特征与已报道的鲤的IgM-IgZ相似,故同样称为IgM-IgZ。分泌型IgZ-2的cDNA序列包含1 889 bp,编码539个氨基酸,其3′编码区包含267 bp,但缺乏5′非编码区及部分可变区序列。分泌型IgM-IgZ的cDNA全长为1 316 bp,编码361个氨基酸,其5′非编码区包含3 bp,3′非编码区包含227 bp。膜结合型IgM-IgZ由两个膜外显子与CH2中的一个剪切位点剪切而成。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IgZ-2和IgM-IgZ的恒定区存在保守的半胱氨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草鱼IgZ-2以较高的支持率与斑马鱼IgZ聚为一枝,再与草鱼IgZ、草鱼IgM-IgZ和鲤IgM-IgZ这一枝聚为一类。用半定量RT-PCR检测IgZ-2和IgM-IgZ在4条草鱼的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发现分泌型IgZ-2、分泌型IgM-IgZ和膜结合型IgM-IgZ在4条鱼中的表达存在个体差异,但主要都在免疫器官中表达。

    • 史氏鲟和达氏鳇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0, 34(12):1795-1799. DOI: 10.3724/SP.J.1231.2010.07096

      摘要 (2837) HTML (0) PDF 1.16 M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 bp,达氏鳇,434 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约信息位点。不同单倍型之间有1~10个变异位点,占碱基总数的0.2%~2.4%。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24。单倍型多样性Hd=0.7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367,核苷酸多样性Pi=0.011。而分别来自2个养殖场的2个达氏鳇养殖群体都是1个群体仅1个单倍型,2个单倍型之间仅有2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为0.005,遗传变异极度缺乏。结果提示在利用史氏鲟和达氏鳇后备亲鱼进行繁殖育苗时要充分注意近交的影响。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