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3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两种黄盖鲽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比较分析

      2009, 33(2):201-20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16) HTML (0) PDF 0.00 Byte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分析了钝吻黄盖鲽和尖吻黄盖鲽线粒体基因组COI、Cyt 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373 bp的核苷酸序列,两种间共检测到107处核苷酸替换,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第三密码子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3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两个蛋白编码基因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两种黄盖鲽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核苷酸替代速率最快的是D-loop,COI和Cyt b核苷酸替代速率基本一致。建议在进行黄盖鲽属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时,应该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基于Cyt b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钝吻黄盖鲽和尖吻黄盖鲽两种的分岐时间约为200万年,两种间的分化事件发生在更新世(Pleistocene)。

    • 含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的免疫刺激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欧洲鳗的免疫效果

      2009, 33(2):303-31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45) HTML (0) PDF 0.00 Byte (2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AerA)基因定向连接到pET32a(+)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SDS-PAGE分析表明,硫氧还蛋白-气溶素融合蛋白(Trx-AerA)表达量占重组菌总蛋白量的65.5%。将上述融合蛋白与商品化的QuilA混合,分别添加Mega-10、卵磷脂、胆固醇获得Trx-AerA ISCOMs。其中同时添加Mega-10、卵磷脂、胆固醇组蛋白回收率最高为10.46%,仅添加QuilA组蛋白回收率为1.82%,两者差异显著(P<0.05)。分别采用Trx-AerA、Trx-AerA ISCOMs、Trx ISCOMs经腹腔注射免疫欧洲鳗,免疫30 d后,每个实验组取5尾实验鱼采集血清,按1∶200稀释通过ELSIA法检测抗体水平,同时采用菌数为2.0×106 CFU的嗜水气单胞菌ZN1株进行攻击,测定免疫效力。结果显示:Trx-AerA免疫组相对保护率为0%(3/15),TrxAerA ISCOMs免疫组为83.3%(13/15),Trx ISCOMs免疫组为50%(9/15); 3个免疫组针对气溶素的特异性抗体水平OD450值分别为0.19,0.52,0.36,Trx-AerA ISCOMs免疫组、Trx-AerA免疫组显著高于Trx ISCOMs免疫组(P<0.05)。结果表明影响嗜水气单胞菌免疫效果的除了气溶素的抗体水平外,ISCOMs等也能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保护应答。

    • 中国南海野生斑节对虾5个地理群体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2009, 33(2):208-21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31) HTML (0) PDF 0.00 Byte (1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中国南海海域5个斑节对虾野生群体三亚群体(SY)、深圳群体(SZ)、阳江群体(YJ)、湛江群体(ZJ)、北海群体(BH)100个样品的16S rRNA 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用CLUSTAL_X排序软件对测序所得的100个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通过ARLEQUIN软件对所得100个16S rR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28个变异位点,19种单倍型。三亚、深圳、阳江、湛江以及北海等5个野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依次分别为0.004 35,0.005 86,0.010 50,0.010 81,0.011 68。三亚、深圳、阳江、湛江以及北海等5个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依次分别为0.689 5, 0.521 1, 0.573 7, 0.600 0, 0.721 1。对5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序列进行FST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北海群体分别与三亚、深圳两个群体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余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对5个群体进行AMOVA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差异。对5个群体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三亚和深圳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北海、湛江群体与三亚、深圳群体的亲缘关系很远。实验表明,中国南海海域5个斑节对虾野生群体可以为斑节对虾的选择育种提供两个基础群体:一个是三亚、深圳野生原种基础群体;另一个是湛江和北海野生原种基础群体。

    • 养殖大菱鲆中牙鲆肠弧菌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

      2009, 33(2):311-31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5711) HTML (0) PDF 0.00 Byte (3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月,山东省胶南某养殖场人工养殖的大菱鲆发生严重病害并大批死亡。病鱼的主要症状是体表溃疡,腹腔积液,肠道肿胀,肝脏萎缩,胆囊暗绿色等。从病鱼胆囊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命名为da3。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对体重为25 g的大菱鲆的半数致死量为每尾鱼2×106 CFU。通过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牙鲆肠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和脑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是病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 我国近海浒苔漂浮种类ITS与18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

      2009, 33(2):215-21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65) HTML (0) PDF 0.00 Byte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6-7月在青岛近海海域再次发生大量浒苔漂浮现象,并且江苏连云港、如东近海海域也发生了浒苔漂浮现象。实验分别对青岛、连云港、如东海域采集样本进行了nrDNA的ITS全长序列和18S rDNA序列分析及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青岛、连云港、如东海域主要漂浮种类QD-01(青岛)、QD-02(青岛)、QD-03(青岛)、LY-01(连云港)、RD-02(如东)5个样品的ITS全长序列相似性为100%,表明青岛、连云港、如东三地沿海浒苔漂浮主要种类为同一种浒苔。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个判断。根据相似性比对和BLAST分析结果,如东海域浒苔漂浮种类还发现少量另外2种绿藻(RD-01和RD-03),其中RD-01为浒苔属。浒苔主要漂浮种类与目前采集到的三地定生浒苔样本ITS全长序列比对存在一定差异,歧化度小于0.3%。

    • 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

      2009, 33(2):318-32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41) HTML (0) PDF 0.00 Byte (2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原菌对粘液的趋化作用在其对粘液层定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趋化作用是病原菌的毒力机制之一。为了解病原性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本文采用改良的毛细管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NaCl浓度、碳水化合物等对河流弧菌趋化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下,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量随着菌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室温下河流弧菌的趋化量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60 min趋于饱和;孵育温度在4~15 ℃范围内趋化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15 ℃时达最大值;pH为8时细菌的趋化性最强;NaCl浓度超过0.8 %,河流弧菌的趋化性随着浓度升高而显著减弱(P<0.05);8种碳水化合物中甘露醇、乳糖、甘露糖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P<0.01)。以上结果说明,牙鲆表皮粘液对河流弧菌有较强的趋化作用,该趋化作用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本文所揭示的河流弧菌趋化特性将对养殖牙鲆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应用一般线性模型估算鲐鲹鱼大型灯光围网渔业的捕捞效率

      2009, 33(2):220-22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15) HTML (0) PDF 0.00 Byte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型灯光围网是我国近海捕捞鲐、鲹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探讨和估算捕捞效率对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1998-2003年东黄海我国鲐、鲹大型机轮灯光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对其捕捞效率进行了估算,讨论了线性模型误差结构的选择及数据变换对结果的影响。根据鲐、鲹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数据呈正偏,以及CPUE均值与方差在对数尺度下的线性关系,选择了负二项分布、伽马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作为误差分布。研究表明,由于CPUE零值的存在,其对误差分布结构有很大影响。当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时,对数正态分布与伽马分布的CPUE需加一常数(δ),δ取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随δ增大将使估计的捕捞效率对比度得到压缩。为了避免δ取值的影响,同时采用了Delta-GLM方法。通过不同模型的比较,选择了Delta-负二项或Delta-伽马方法。根据Delta-负二项或Delta伽马方法估算结果,各渔业公司间的捕捞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2°N以北海区,捕捞效率高低依次为苏渔、辽渔、青渔、舟渔、宁渔、沪渔;台湾东北部海区,捕捞效率高低依次为苏渔、辽渔、舟渔、沪渔、宁渔、青渔。

    • 水产养殖用蛭弧菌类生物制剂的检测

      2009, 33(2):326-33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076) HTML (0) PDF 0.00 Byte (2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双层平板法以不同细菌为宿主测定了8个厂家蛭弧菌类生物制剂的噬斑含量及噬斑分离物的宿主裂解范围;以3对靶向不同类群蛭弧菌类生物的特异引物对各产品及其噬斑分离物进行了PCR检测;对两株代表性蛭弧菌分离物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通过构建蛭弧菌科进化树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地位。结果表明,被检测的8个蛭弧菌类生物制剂中有6个质量明显不合格,仅两个样品被蛭弧菌科特异引物检测为阳性,被双层平板法证实有噬斑出现。其中一个样品JSF中存在两种形态和宿主范围不同的噬斑分离物,且不同宿主菌计数结果存在明显差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两种噬斑分离物JSF1和JSF2,分别属于蛭弧菌科的类群1(噬菌蛭弧菌)和未定种的类群5。但另一样品的噬斑分离物则被证实为非蛭弧菌类生物。

    • 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模型实验

      2009, 33(2):229-23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99) HTML (0) PDF 0.00 Byte (2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正方体、金字塔及三棱柱人工鱼礁模型,选取3个不同工况6 m/s、9 m/s和12 m/s,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不同类型人工鱼礁单体和不同组合正方体模型的流场效应。结果表明,模型迎流面和背流面分别产生上升流和背涡流,其规模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来流速度下,同种模型空心模型的上升流和背涡流规模较实心模型小,空心模型背涡流回流速度随模型空隙率增大而减小;不同模型z方向的湍流强度均大于x方向。对于组合模型,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大,中心点流速均逐渐增大;一定来流速度下,当模型间距在1~1.5倍模型尺度时,流场变化最大;且模型平行组合比垂直组合产生的流场效应更大。

    • 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2009, 33(2):334-34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19) HTML (0) PDF 0.00 Byte (1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对2001-2005年间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观察分析、养殖水域环境因子的监测及其收集的气象资料,对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养殖环境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不仅与季节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子的状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筛选出与大黄鱼溃疡病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从而建立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预报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对预报大黄鱼的溃疡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程度有高度显著的效果。用该模型对舟山市2005年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报,预报的正确率达到81.2%。为能有效、适时地对发病季节大黄鱼疾病的控制,还同时给出了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季节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蟹类数量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2009, 33(2):237-24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21) HTML (0) PDF 0.00 Byte (1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蟹类资源密度的分布,及蟹类优势种、水团、水深和水文因子对蟹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和9月蟹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12.99 kg/km2和73.48 kg/km2,尾数密度为16.84×103 ind/km2和3.80×103 ind/km2,资源总量为50 845.5 kg和33 066.0 kg。蟹类密度分布,在6月,调查海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高密度区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尤其是受台湾暖流影响明显的海域;在9月仅是南部明显高于北部,其他海域分布比较均匀。瓯江径流从瓯江北口下泄,在口外形成冲淡水水团,使瓯江口北侧蟹类密度较低。瓯江口底层温度与蟹类重量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其它温盐因子正相关,但是水文因子与尾数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瓯江口蟹类最重要的优势种,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最重要的经济品种。

    • 龙须菜多糖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2009, 33(2):342-34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37) HTML (0) PDF 0.00 Byte (2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体系诱导产生的自由基降解龙须菜多糖,并对龙须菜多糖及其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反应体系中,龙须菜多糖的降解反应在2 h内基本完成,降解后得到的4种产物分子量分别为21 492,12 864,5 417和3 043 u,降解反应未导致龙须菜多糖去硫酸化,但3,6-内醚-半乳糖含量略有降低;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还原Fe3+方面,龙须菜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随分子量的降低而增强,而在清除羟基自由基方面,抗氧化活性却随多糖分子量的降低而减弱。

    •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繁殖季节性腺的组织学

      2009, 33(2):245-25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27) HTML (0) PDF 0.00 Byte (2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组织切片法研究了长江口纹缟虾虎鱼各期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每年的4、5、6月为长江口纹缟虾虎鱼的繁殖季节。进入繁殖季节的卵巢以Ⅳ期为主,4-6月的Ⅳ期卵巢分别占当月总数的62.32%、71.43%和48.41%。Ⅲ期卵巢只占当月总数的24.55%、12.33%、6.28%;Ⅴ期卵巢占13.13%、10.45%和26.67%;5、6月份Ⅵ期卵巢占5.89%、18.10%。Ⅲ~Ⅵ期的性腺指数(GSI)分别为4.49%±2.07%、31.75%±7.08%、38.33%±6.24%和7.78%±3.18%。4-6月精巢均处于Ⅳ、Ⅴ、Ⅵ期,4月以Ⅳ期为主,5、6月以Ⅴ期为主。Ⅳ~Ⅵ期精巢的GSI分别为0.66%±0.07%、0.96%±0.14%和0.43%±0.06%。纹缟虾虎鱼卵母细胞发育可以分为5个时相。Ⅲ期卵巢以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这时期液泡、卵黄颗粒出现,同时含有少量Ⅰ时相和Ⅱ时相的卵母细胞;Ⅳ期卵巢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Ⅳ时相晚期卵母细胞开始出现油球,细胞核偏移和变形,放射带明显;Ⅴ期卵巢的卵细胞游离,卵膜外的二层滤泡膜脱落;Ⅵ期卵巢主要由第Ⅱ、Ⅲ时相卵母细胞和大量的空滤泡外膜组成。纹缟虾虎鱼精巢为小叶型,精巢内生殖细胞分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各期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了精小囊,同一精小囊中的生精细胞发育同步。精子成熟后,精小囊破裂释放精子进入小叶腔,完成发育过程。

    • >综述
    • 几种养殖扇贝微卫星标记的研究进展

      2009, 33(2):348-35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26) HTML (0) PDF 0.00 Byte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三种孵化介质对黄喉拟水龟卵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

      2009, 33(2):253-25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38) HTML (0) PDF 0.00 Byte (1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温度下,分别以泥土、沙子和蛭石为孵化介质,研究了三种孵化介质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 Cantor)卵的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用泥土、沙子和蛭石作为孵化介质时,孵化期依次缩短,平均孵化期分别为61.2 d、60.9 d、59.4 d,差异显著(P< 0.05);孵化期间,卵壳外层出现龟裂现象的卵所占比率分别为0、12.5%、40%;孵化成功率分别为40%、75%、90%。三种孵化介质条件下孵出的幼体的平均体重、体高、尾长和运动能力均无显著差异,而平均背甲长、背甲宽和平均腹甲长、腹甲宽差异显著,其中以蛭石作为孵化介质时孵出的幼体的腹甲宽和背甲宽最大,且运动能力较好。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孵化介质中蛭石的孵化效果最好,蛭石作为孵化介质时黄喉拟水龟卵的平均孵化期最短、孵化率最高,且孵出幼体的个体相对较大,并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

    •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2009, 33(2):259-26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16) HTML (0) PDF 0.00 Byte (2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 不同规格瘤背石磺胃盲囊5-羟色胺和P物质分布与数量的初步研究

      2009, 33(2):265-27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02) HTML (0) PDF 0.00 Byte (2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不同规格野生瘤背石磺,按8 g以下、8~18 g和18 g以上分为3组,组织切片观察胃盲囊组织结构,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羟色胺和P物质在胃盲囊中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瘤背石磺胃盲囊主要由非纺锤型和纺锤型两种类型绒毛组成,这两种绒毛所占比例在瘤背石磺不同发育阶段明显不同,在18 g以上组中以纺锤型为主,此时纺锤型所占比例(66%)约为非纺锤型(34%)的2倍。各组瘤背石磺胃盲囊中均有大量5HT和P物质阳性细胞的分布,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粘膜层,且主要分布在非纺锤型绒毛中,5羟色胺和P物质阳性非纺锤型绒毛比例均匀约为纺锤型绒毛的10倍。5羟色胺和P物质阳性细胞数在瘤背石磺胃盲囊的分布规律,均有随瘤背石磺重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18 g以上组5羟色胺阳性细胞数(112.82 ind/cm2)约为8 g以下组(34.8 ind/cm2)的3倍,而18 g以上组P物质阳性细胞数(177.48 ind/cm2)约为8 g以下组(51.08 ind/cm2)的3.5倍。在各组中P物质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5-羟色胺,且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增加趋势更为明显。

    • 鲤肠道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离体吸收动力学

      2009, 33(2):271-27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02) HTML (0) PDF 0.00 Byte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离体灌注试验系统和茚三酮对氨基酸显色的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鲤肠道壁对氨基酸吸收和跨壁运输量,在相同的试验环境下,分别研究鲤肠道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吸收转运量。结果表明,在60 min内鲤肠道可对灌流液的氨基酸进行持续的吸收转运,并在肠道外积累;当肠道内灌流氨基酸浓度逐渐增加时,肠道外培养液中氨基酸的浓度与其起始浓度呈正相关变化,并未出现高浓度氨基酸对吸收转运的“抑制”效应;通过对吸收转运量达到最大值时试验氨基酸的浓度与吸收转运量的比较,以及氨基酸吸收转运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的比较分析表明,鲤肠道能有效地吸收、运输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鲤肠道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吸收曲线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两种氨基酸的吸收动力学方程分别为:1/V=0.125 1×1/[S]+ 0.052 4(R2=0.978 1,P<0.05)和1/V=0.188 7×1/[S]+0.028 8(R2=0.976 2,P<0.05),动力学参数为:L-甲硫氨酸:Vmax=19.08 μmol/(g·min),Kmax=2.39 mmol/L;L-苯丙氨酸:Vmax=34.72 μmol/(g·min),Kmax=6.55 mmol/L。吸收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鲤肠道对两种氨基酸的吸收是一种逆浓度、需要转运载体的主动吸收方式,且对不同的氨基酸有不同的吸收、运输特异性,鲤肠道对L-甲硫氨酸的吸收率和跨壁运输能力均强于L-苯丙氨酸(P<0.05)。

    • 镜鲤体重相关分子标记与优良子代的筛选和培育

      2009, 33(2):177-18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77) HTML (0) PDF 0.00 Byte (2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QTL分析结果进行品种培育是分子标记用于水产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镜鲤与体重相关的3个基因座(HLJ302,HLJ338,HLJ343)作为快速生长的标记,筛选出一批镜鲤亲本进行繁殖,对得到的子代进行基因分型,并将基因分型结果与检测的最大10尾个体与最小10尾个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大10尾具有优势基因型为每尾1.7个,最小10尾具有优势基因型为每尾0.7个,生长速度快群体与生长速度慢群体在体重相关基因型的富集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同时选出具有富集体重相关优势基因型的子代且生长速度快的群体一个,2008年生产出子二代。综合性状好生长速度更快的镜鲤新品系正在培育之中。

    • 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氨基酸及其随性腺发育的变化

      2009, 33(2):278-28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99) HTML (0) PDF 0.00 Byte (2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海捕银鲳亲鱼肌肉,肝脏和性腺组织的氨基酸,并分析了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氨基酸变化。结果表明,雄性V期亲鱼精巢中的牛磺酸含量最高(27.8 mg/g),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组织,而雄性V期亲鱼氨基酸总量在肌肉中最高(631.4 mg/g),其次是精巢(544.8 mg/g)和肝脏(468.0 mg/g)组织。雌性亲鱼肝脏中的牛磺酸含量(13.7 mg/g)显著高于卵巢和肌肉组织。在卵巢从III期发育到V期过程中,雌性亲鱼肌肉和肝脏中的氨基酸总量在V期下降显著,而卵巢氨基酸总量维持稳定。在总氨基酸的组成上,肌肉中含量高的氨基酸为Glu,Lys, Asp,Leu和Arg;肝脏中含量高的为Glu,Lys, Asp,Val和Leu;精巢中含量高的为Glu,Asp, Lys, Arg和Val;卵巢中含量高的为Glu,Lys,Leu,Val和Asp。性别和性腺发育阶段对亲鱼肌肉总氨基酸组成无影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III 、IV和 V期卵巢中的含量分别为17.7 mg/g, 41.5 mg/g和29.6 mg/g,且其组成随性腺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 应用重复力模型估计虹鳟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育种值

      2009, 33(2):182-18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758) HTML (0) PDF 0.00 Byte (2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性状重复观测值动物模型(重复力模型)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5个品系后代的4 026尾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肥满度)进行了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的估计,并对各个性状的表型和遗传趋势进行预测。在此模型中考虑了年份-季节固定效应、父本固定效应和母本固定效应,个体的随机效应和个体永久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该5个品系虹鳟及后代体重的遗传力为0.35,体长为0.10、肥满度为0.34。从不同评定方法的秩相关来看,用综合育种值方法与单个性状方法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其相关度分别为0.998, 0.877, 0.850,-0.071, -0.064和-0.13。用综合育种值对虹鳟个体的选择价值的评定和名次排列, 以及与单个性状的评定名次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体重、体长和肥满度性状,其表型趋势与遗传趋势基本一致的品系,均可通过表型值进行选择。

    • 虹鳟、山女鳟及其杂交子代(虹鳟♀×山女鳟)的微卫星分析

      2009, 33(2):188-19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09) HTML (0) PDF 0.00 Byte (2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 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 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3) 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 7和0.596 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 9和0.516 8, 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 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09, 33(2):288-29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67) HTML (0) PDF 0.00 Byte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选取900尾健康的斑点叉尾鮰,平均体重(5.00±0.50) g,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I、Ⅱ、Ⅲ和Ⅳ处理依次分别添加维生素E 0、50、100和1 000 IU/kg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75尾。试验期105 d。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添加水平内,维生素E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P<0.01)。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 IU/kg时,以上四个指标均达最高,分别为97.78%±0.96%,2.99%±0.50%,163.71%±5.62%和(7 478.00±62.01) g/尾,均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维生素E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鮰胃肠道、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1 or P<0.05)。100 IU/kg添加组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分别达(29.33±1.66) U/(min·mg),(196.52±17.28) U/(min·mg),极显著高于0 IU/kg添加组(P<0.01)和显著高于1 000 IU/kg添加组(P<0.05)。结果表明,维生素E在一定添加水平内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生长。

    • 肉碱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09, 33(2):295-30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85) HTML (0) PDF 0.00 Byte (2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200、300和400 mg/kg DL肉碱,饲喂平均体重(134.3±12.1) g的草鱼8周,以增重率、饲料系数(FCR)、肌肉和肝胰脏中基本成分含量、肠道脂肪消化酶、肝胰脏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等指标为判据,研究肉碱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0 mg/kg肉碱提高鱼体增重率5.70 %(P<0.05),降低FCR 5.26 %(P<0.05);添加200~400 mg/kg肉碱显著降低了肌肉和肝胰脏中的脂肪含量(P<0.05);当肉碱添加量为300 mg/kg 时,肌肉蛋白含量最高;肉碱对肌肉水分和灰分、肝胰脏的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添加200、400 mg/kg肉碱显著降低了血清胆固醇含量(P<0.05);在脂肪代谢酶活性方面,200 mg/kg肉碱组肠道脂肪消化酶和HL活性较对照组提高28.0%、38.6%(P<0.05);添加400 mg/kg肉碱提高肠道脂肪消化酶、HL及总脂酶活性41.41%、36.26%、10.66%(P<0.05),降低FAS活性47.3%(P<0.05)。综上所述,适量肉碱能改善草鱼生长性能、降低肌肉和肝胰脏脂肪含量及促进脂肪降解。建议草鱼饲料中肉碱添加量为200 mg/kg。

    • 濒危鱼类稀有白甲鱼清水江种群mtDNA D-loop序列多态性

      2009, 33(2):196-20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78) HTML (0) PDF 0.00 Byte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克隆结合DNA测序技术对分布于贵州清水江的30尾稀有白甲鱼个体mtDNA D-loop 3′端共计478 bp的碱基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该序列共发现了25个多态位点,约占其核苷酸总数的5.23%。其中23个为转换位点(AG,CT),2个为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30尾个体分属18种单倍型。稀有白甲鱼mtDNA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0 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5.092。单倍型多样度(H)为0.940,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P)为0.014。用单倍型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树由2个支系组成。稀有白甲鱼清水江种群mtDNA D-loop序列存在着丰富的多态性,表明该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