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3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大口黑鲈MyoD基因结构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选

      2009, 33(1):1-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826) HTML (0) PDF 0.00 Byte (2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技术和基因组步移技术从大口黑鲈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MyoD基因及其5′调控区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3 797 bp,其中5′调控区长1 077 bp,MyoD基因转录区由3个外显子(分别为591、81和78 bp)和2个内含子(分别为1 077和486 bp)组成。5′调控区含有与肌肉特异性基因转录密切相关的转录调控元件E box、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肌肉特异性金属硫蛋白结合位点(MTBF)及一些转录反应调控元件(TATA box、OCAAT box、OCT1、PRE、AP4、Pit1)。运用PCR-SSCP技术和直接测序法进行大口黑鲈MyoD基因SNP位点筛选,结果表明MyoD基因序列中存在7个突变点,均位于内含子上。养殖群体中这7个突变点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比例范围在0.042~0.353之间。本研究结果为SNPs位点与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 太湖似刺鳊鮈染色体组型分析及细胞核DNA含量

      2009, 33(1):9-1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68) HTML (0) PDF 0.00 Byte (2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HA、秋水仙素碱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活体培养法,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运用Micromeasure version 3.3染色体分析软件和Photoshop 7.0对似刺鳊鮈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取似刺鳊鮈血细胞、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为材料,以鸡血细胞为DNA标准(2.50 pg/2c),使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似刺鳊鮈细胞核DNA含量。结果显示:染色体众数2n=50,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0.86~2.32 μm,平均长度为1.63 μm,未观察到次缢痕及异配型染色体,亦未发现有随体,核型公式为18m+20sm+8st+4t,NF=88。6个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尾鳍3.779 pg/2c,鳃4.007 pg/2c,肌肉3.819 pg/2c,性腺(卵巢4.242 pg/2c、精巢1.842 pg/2c),肝脏3.905 pg/2c。尾鳍、鳃、肌肉和肝脏的细胞核DNA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血细胞DNA含量(P<0.01);卵巢细胞核DNA含量约为精巢的2倍。

    • 利用线粒体DNA标记分析中国东南沿海拟穴青蟹种群遗传结构

      2009, 33(1):15-2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86) HTML (0) PDF 0.00 Byte (2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的种群遗传结构,对10个地理种群130只拟穴青蟹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522 bp的DNA片段共发现1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1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2为10个地方种群的共享单倍型,占个体总数的56.15%,而大部分单倍型为稀有单倍型,只在少数种群的个别个体中出现。10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为h=0.6738,核苷酸多样性水平为π=0.1987%,基本呈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10个种群的总体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ST≈0.05),但是极为显著(P<0.005)。基于单倍型频率和序列遗传距离法分析的共同结果,广西北海种群与大多数种群的遗传分化显著,而海南三亚种群分别与海南红树林和广东台山种群遗传分化显著。Mantel检验显示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分子进化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自然选择在分子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暗示该物种在最近经历了一个快速的种群爆发及扩张事件。

    • 蟹类原肌球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2009, 33(1):24-2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75) HTML (0) PDF 0.00 Byte (2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分别克隆得到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原肌球蛋白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三个基因的序列长度均为855 bp,编码284个氨基酸残基,三者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3%。三种蟹的原肌球蛋白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甲壳类动物的原肌球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锯缘青蟹的原肌球蛋白基因与pGEX-4T-3载体连接后,经IPTG诱导得到分子量约为61 ku的融合表达蛋白。通过与甲壳类过敏患者血清的免疫印迹反应,证实融合表达的原肌球蛋白具有过敏原性,表明原肌球蛋白是蟹类的主要过敏原之一。该融合蛋白有望用于甲壳类食物过敏诊断试剂的开发与应用。

    • 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生态特征

      2009, 33(1):30-3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697) HTML (0) PDF 0.00 Byte (2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的季节变化、水团对丰度分布的影响、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以及其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主要受盐度影响。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0.42 ind/m3),主要集中在长江口羽状锋(122°40′~123°30′E)处,冬季丰度最低(0.00 4 ind/m3) 。中型莹虾 (Lucifer intermedi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夏季,中型莹虾的贡献率(0.97)远大于细螯虾(0.12)。中型莹虾平均丰度夏季最高(8.93 ind/m3),春季为0.28 ind/m3,秋季为0.14 ind/m3,冬季最低 (0.005 ind/m3)。细螯虾在春季平均丰度0.11 ind/m3, 夏季0.67 ind/m3,秋季0.13 ind/m3,冬季0.004 ind/m3

    • 高温胁迫对球等鞭金藻3011和8701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2009, 33(1):37-4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74) HTML (0) PDF 0.00 Byte (2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3011和8701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35~50 ℃)对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温胁迫下2株金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o(PSⅡ的潜在活性)、ΦPSⅡ(PS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rETR(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和qP(光化学淬灭)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也逐步增大。NPQ(非光化学淬灭)的变化趋势则与其他荧光参数不同,3011的NPQ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8701的NPQ变化则与胁迫温度有关,35和40 ℃处理下NPQ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45 ℃处理下NPQ则先上升后下降。3011与8701的耐热性存在一定差异。3011在40 ℃下处理10 min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各荧光参数基本恢复,而在45和50 ℃下处理10 min后,各参数均不能恢复。8701在35和40 ℃处理10 min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荧光参数Fv/FmFv/Fo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而在45 ℃下处理10 min后,各参数均不能恢复。本文还对高温胁迫下2株金藻的响应机制以及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高温微藻品系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 长石莼(缘管浒苔)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2009, 33(1):45-5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68) HTML (0) PDF 0.00 Byte (2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发现Ulva linza的生活史包括单性生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三种方式。单株培养时,发现有些配子体通过放散两鞭毛的配子完成单性生殖;有些孢子体通过放散两鞭毛或四鞭毛的中性游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同时,有性生殖则由配子体和孢子体相互交替完成;多株培养时,雌雄异体的配子体成熟后,分别放散两鞭毛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接合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孢子体,孢子体成熟后放散四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运动一段时间后固着,随后发育成配子体。Ulva linza的生活史是单倍的配子体与二倍的孢子体相互交替的同形世代交替。在Ulva linza的生活史中,无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占有优势。因为不论是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的游孢子还是单性生殖过程中的配子,一经附着即可生长,无须经过有性生殖雌雄配子的接合过程,这就缩短了繁殖周期,加之配子囊和孢子囊放散配子和孢子的数量很大,在海况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使Ulva linza大量繁殖,从而可能成为“绿潮”的成因之一。

    • 人工诱导花鳗鲡的精巢发育成熟及其精子的生物学特性

      2009, 33(1):53-5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96) HTML (0) PDF 0.00 Byte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肌肉注射HCG的处理方式(剂量为500 U/kg体重,每周注射1次,注射时间为6周)诱导雄性花鳗鲡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率达80.0%。对人工催熟花鳗鲡精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花鳗鲡精子头部长径为(3.81±0.69) μm,短径为(1.24±0.15) μm;尾部长度为(24.83±3.05) μm;精液pH为7.3~7.5,精子密度每毫升1.02×1010尾。精子的适宜盐度为15~20,其中盐度为15时,精子激活比率最高,快速运动时间以及精子的寿命最长。精子的pH适宜范围为6.0~8.0,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精子的活力与寿命。另外,4 种金属离子(Mg2+、Ca2+、Na+和K+)对花鳗鲡精子活力与寿命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金属离子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精子的活力、缩短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而MgCl2、CaCl2、KCl、NaCl溶液浓度为0.4~0.6 g/mL时,精子活力最好,最高激活比率为3级(41.0%~60.0%)。

    • 紫外灭活的异源和同源精子诱导的半滑舌鳎单倍体胚胎发育过程比较

      2009, 33(1):60-6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74) HTML (0) PDF 0.00 Byte (2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在雌核发育研究中紫外灭活的异源精子的细胞质等是否对“受精”卵的发育产生影响,本文对紫外灭活的异源和同源精子诱导的半滑舌鳎单倍体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胚盘形成期、二细胞期、多细胞期和囊胚期,异源和同源精子诱导的半滑舌鳎单倍体胚胎发育时序及形态无显著差异。之后,灭活的异源精子诱导的单倍体胚胎发育速度比同源精子诱导的单倍体胚胎要慢,至受精后18 h 48 min已慢1个发育时期,说明在发育前期,异源精子诱导的单倍体胚胎发育阻力更大。肌节期后,同源精子诱导的半滑舌鳎单倍体胚胎发育也严重受阻,与异源精子诱导的单倍体胚胎发育速度无显著差异;且单倍体胚胎陆续大量死亡,但异源精子诱导的单倍体胚胎死亡率明显要大于同源精子诱导的单倍体胚胎。异源和同源精子诱导的单倍体胚胎孵出的仔鱼均表现有单倍体综合症,外形基本一致。为确保紫外线处理将精子完全灭活,当紫外灭活的异源和同源精子诱导的半滑舌鳎单倍体胚胎发育至原肠后期时,各取30粒用倍性分析仪检测其倍性,结果显示全为单倍体。

    • 越冬期饥饿对河川沙塘鳢雌鱼卵巢发育的影响

      2009, 33(1):70-7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19) HTML (0) PDF 0.00 Byte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投喂鲜活中华米虾(Cardina sinensis)作为正常对照,对处于越冬期的雌性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饥饿试验。至试验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组鱼的体重、肝体指数发生了显著(P<0.05)和极显著的下降(P<0.01);卵巢内可供继续发育形成成熟卵子的3时相中、后期卵母细胞数量骤减,卵巢整体发育程度仅到达Ⅲ期,滞后于正常投喂组的Ⅳ期卵巢,提示饥饿对越冬雌性亲鱼的性腺发育造成了不良影响。试验同时发现,饥饿组的性腺指数在28 d内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饥饿组卵巢中卵黄脂磷蛋白的含量、肝脏中卵黄蛋白原的基因表达量及血清中的卵黄蛋白原含量都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前两项指标在28 d时分别回升到了(14.31±1.11) μg/mg和2081.08±124.86的水平,与对照组已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切片观察发现,饥饿组卵巢中退化卵子的卵黄崩解产物被重吸收,细胞质中只剩余大量小泡。研究结果提示,饥饿状态下雌性河川沙塘鳢体内可能启动了一种性腺发育补偿机制,且该机制有多种表现形式,能使机体通过消耗自身贮能来保证子代繁殖任务的完成。

    • 红螯螯虾输精管的结构及精荚的形成

      2009, 33(1):78-8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103) HTML (0) PDF 0.00 Byte (2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蛋白电泳等多种方法,对红螯螯虾输精管结构和精荚形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红螯螯虾精荚为一个连续的管状结构,由精子群、精荚基质和精荚壁组成; 精荚壁完全包裹精子,分初级、次级精荚壁2层;初级精荚壁由致密的纤丝组成,包裹精子和精荚基质;次级精荚壁由大小不等的小泡和疏松的纤丝组成,包裹在初级精荚壁之外。红螯螯虾输精管可分为前、中、后输精管,其上皮细胞均具有合成、分泌精荚形成物质的功能;前输精管卷曲段的高柱状上皮分泌弱嗜酸性丝状分泌物,主要成分为中性粘多糖和蛋白质,形成均匀的初级精荚壁;中输精管的高柱状上皮成丛状向内腔突起,具有分泌泡,其分泌物为嗜酸性、颗粒状物质,主要成分为酸性粘多糖和蛋白质,形成不均匀、黏性极好的次级精荚壁。后输精管结构较简单,肌层较前两者厚,同时管腔更大,其内精荚结构完整。后输精管与射精管相连处有一狭部,内有瓣膜相隔。射精管肌层厚,上皮明显突起,内无精荚。

    • 虾夷扇贝体形性状对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2009, 33(1):87-9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648) HTML (0) PDF 0.00 Byte (2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虾夷扇贝表型性状资料,分析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其相关程度,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为扇贝的选择育种奠定基础。试验随机抽取126只体形规则的3龄大连獐子岛海区底播增殖的虾夷扇贝,其中雌雄各63只,测定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活体重(Y)、软体重(Z)和闭壳肌重(W),分别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形性状为自变量对软体重和闭壳肌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的分析了体形性状对虾夷扇贝解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壳长、壳宽、壳高与活体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壳宽是影响雌性软体重的主要因素,壳长、壳宽是影响雄性软体重的主要因素,而混合组受3个壳尺性状的共同影响;影响虾夷扇贝闭壳肌重的主要因素是壳宽,壳长、壳高的作用不显著;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不显著因子,建立了壳长、壳高、壳宽对软体重、闭壳肌重的回归方程:(1) 雌性Z= -128.573 +1.355X2+1.407X3W= -8.216 +0.869X3;(2) 雄性Z=138.493+1.082X1+2.524X3W= -11.855 + 0.955X3;(3) 混合Z= -133.939 +0.606X1+0.679X2+ 1.709X3W= -9.525+ 0.896X3。通过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对两性状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量,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多性状选择方案,为虾夷扇贝选育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 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对花鲈生长、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2009, 33(1):95-10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68) HTML (0) PDF 0.00 Byte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花鲈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影响的研究,设计了5个不同维生素E水平(0.6、24.7、49.0、98.8、198.2 mg•kg-1)的等氮等能饲料,对花鲈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每个水平含3个重复,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10.1g左右的花鲈20尾。饲养试验在海水网箱(1.5×1.0×1.0 m)中进行。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 mg•kg-1时,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花鲈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为60.5 mg•kg-1左右;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 mg•kg-1时能显著影响鱼体的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粗脂肪不受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影响,然而对鱼体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 mg•kg-1时,花鲈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但当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0 mg•kg-1后,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变化不显著;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随着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98.8 mg•kg-1时,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较高。综上所述,花鲈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E适宜添加量为60.5~98.8 mg•kg-1左右。

    • 鲤硒缺乏的病理学研究

      2009, 33(1):103-11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45) HTML (0) PDF 0.00 Byte (2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健康幼鲤360尾设置3个相同平行处理,每个处理用鱼120尾,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投以0、0.15、0.30和0.45 mg/kg硒水平的饲料,各试验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粮中硒含量高低呈负相关,其发病率分别为46.7%、33.3%、13.3%和0%,死亡率分别为26.7%、16.7%、6.7%和0%。病鱼出现特征性的“瘦背症”和脊柱弯曲等症状。组织学上最突出的变化表现为营养性肌病、营养性肝病、胰腺的变性、坏死等多器官组织的退行性变化。超微结构上,骨骼肌纤维、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甚至发生溶解,整个线粒体呈囊泡状。硒缺乏幼鲤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

    • 白斑综合征病毒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力和抗病毒能力的影响

      2009, 33(1):112-11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55) HTML (0) PDF 0.00 Byte (2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调动或激活虾类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动物的免疫机能,增强动物的抗病毒能力。有关卵黄抗体对对虾体内酶活力及抗病毒能力的影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连续投喂的方法,用3个水平(1%、0.5%、0.1%)的Ig-Guard(shrimp)制成的试验饲料,同时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饲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20 d,分别测定了第5,10,15,20 d血淋巴的酚氧化酶(PO)、溶菌酶(UL)、酸性磷酸酶(ACP)及肌肉匀浆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活性,并对血清及肌肉匀浆液中蛋白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免疫组的PO、UL、ACP、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20 d后,用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投喂感染。攻毒后第7 d各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7.95%、23.08%、35.90%。实验结果说明,Ig-Guard(shrimp)能有效提高对虾免疫因子的活性,对于提高抗WSSV感染能力也有一定作用。将对虾免疫因子活性和累计死亡率协同分析,摄食低浓度Ig-Guard(shrimp)组较之高浓度组的酶活力高,其累计死亡率低,故笔者建议适当地投喂低浓度Ig-Guard(shrimp)更为合理。

    • 刺参腐皮综合征重要病原灿烂弧菌DNA的探针制备及应用

      2009, 33(1):119-12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16) HTML (0) PDF 0.00 Byte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腐皮综合征是近年来刺参养殖最重要的疾病,导致刺参大批死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以其主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DNA为模板,PCR扩增出16s-23s间隔区序列,将该片段克隆进pMD19-T Vector,转化大肠杆菌DH5a,获得重组质粒转化菌并进行测序。根据序列、设计引物,合成177bp的地高辛标记DNA探针。该探针对灿烂弧菌的DNA呈现特异性,而对其它细菌Vibrio fluvialis、Vibrio anguillarum、Vibrio alginolyticus、Aeromonas hydrophila、Vibrio harveyi、Vibrio parahaemolyticus、Vibrio vulnificus的核酸均呈阴性;探针对灿烂弧菌DNA的检出极限为6.25pg, 具有较高敏感度。应用该探针对人工感染以及从青岛、烟台、威海获取的腐皮综合征发病海参和养殖水体进行斑点杂交探针检测,其检出率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成功用于快速检测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重要病原灿烂弧菌。该方法应用于刺参腐皮综合征的检测尚属首次,它将为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快速诊断、疾病防治和养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 海产蟹类血卵涡鞭虫病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技术

      2009, 33(1):126-13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63) HTML (0) PDF 0.00 Byte (2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寄生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血卵涡鞭虫虫体为抗原,制备了多克隆血清抗体。抗体经健康梭子蟹血淋巴吸附处理后,间接ELISA检测效价达7680。应用该抗体建立了血卵涡鞭虫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采用常用显微镜检、PCR及 IFAT三种方法对采集的养殖青蟹、梭子蟹、及海捕梭子蟹等18个样本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常规显微镜检阳性检出率为33.3%,而IFAT及PCR检测阳性率77.8%,符合率达100%;阳性虫体被染上黄绿色荧光,而正常梭子蟹血细胞则未被染色;可检测到血卵涡鞭虫不同生活阶段的营养体、腰鞭孢子及合孢体阶段。本文为血卵涡鞭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活史研究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

    •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7种拟除虫菊酯的残留量

      2009, 33(1):132-13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81) HTML (0) PDF 0.00 Byte (2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7种拟除虫菊酯残留量同时测定的气相色谱(GC-ECD)法。样品中的菊酯用环己烷和乙酸乙酯提取,乙腈饱和的石油醚去脂肪,过LC-Florisil柱净化,正己烷定容,用带电子俘获器的气相色谱仪检测。该方法在1~100 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2;在5、10、20 μg/kg 3个添加浓度水平下的回收率在70.0%~114.8%之间,日内精密度为1.2%~9.8%(n=5),日间精密度为3.8%~11.2%(n=3);根据2倍信噪比计算,联苯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的最低检测限为1 μg/kg,氯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的最低检测限为2 μg/kg。

    • 鱿鱼皮胶原蛋白的功能特性

      2009, 33(1):139-14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64) HTML (0) PDF 0.00 Byte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试了鱿鱼皮胶原蛋白的特征吸收光谱和分子量分布,比较了胶原蛋白的溶解性、保水性、湿润性、吸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等应用功能特性。结果表明:(1)3种方法(热水法、酸法和酶法)提取的鱿鱼皮胶原蛋白均在220 nm处有最大吸收,胶原蛋白的分子量为220 ku左右;(2)热水法和酶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的溶解性能要好于酸法胶原蛋白;(3)提取的3种胶原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保水性,分别为0.54%、0.52%和0.55%;(4)热水法和酶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的润湿性较好;(5)3种胶原蛋白均具有良好的吸油性,分别为2.7、3.0和3.3 mL/g;(6)3种胶原蛋白拥有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其中酸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的即时乳化性最好,但酶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最好;(7)3种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其中酸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最好,分别为83%和67%。

    • 鲣鱼肝脏水解物对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

      2009, 33(1):146-15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03) HTML (0) PDF 0.00 Byte (2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鲣鱼肝脏水解物对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提高低值水产品废弃物的利用价值。方法:用高果糖饲料饲喂SD大鼠,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实验组大鼠饲料中分别添加5%和10%鲣鱼肝脏酶解物(KPLH)。分别测定大鼠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浓度。同时还测定了肝脏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浓度以及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G6PDH、ME、FAS、CPT)活性。结果:5%和10%KPLH添加均不同程度地明显降低大鼠血清TG浓度(P<0.05),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P<0.05),降低动脉硬化指数(P<0.01),降低肝脏TG浓度(P<0.001)。5%KPLH明显降低大鼠肝脏ME、G6PDH和FAS活性(P<0.05、P<0.01和P<0.05)。结论:鲣鱼肝脏水解物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以及预防脂肪肝的作用。

    • 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特性及其肉质嫩度的比较

      2009, 33(1):151-15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94) HTML (0) PDF 0.00 Byte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采用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胶原蛋白(总胶原蛋白、热溶性胶原蛋白、热残留胶原蛋白)和肌纤维直径3种评定方法,分别测定了4地区中华绒螯蟹肌肉的组织特性,并初步探讨了采用综合指数法比较肉质的嫩度。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肌纤维小片化指数为50~90;肌纤维直径为350~560 μm;总胶原蛋白含量为0.1~0.18 g•(100 g)-1;热溶性胶原蛋白含量为0.03~0.12 g•(100 g)-1;热残留胶原蛋白含量为0.04~0.1 g•(100 g)-1。与牛肉相比,中华绒螯蟹肌肉的肌纤维较粗,胶原蛋白含量较低。3种评定方法均可以划分出不同地区河蟹间肌肉嫩度等级,但各指标间的嫩度排序有差异。肌纤维直径的分辨率最高,而胶原蛋白的分辨率最低。采用综合指数法评定肉质嫩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B> C> A> D(雄);A> C> B> D(雌)。

    • >综述
    • 头足类角质颚的研究进展

      2009, 33(1):157-16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831) HTML (0) PDF 0.00 Byte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世界传统经济渔业资源的衰退,头足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对其资源状况、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不断地开展。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捕食器官和硬质组织之一,具有结构稳定、耐腐蚀、储存信息良好等特点,可作为分类和生物学研究等的重要材料。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的成果,系统描述了角质颚的形态特征,对其在头足类生物学和分类地位、资源量估算、捕食动物的食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做了综述。分析认为,尽管角质颚在头足类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其在年龄鉴定和资源评估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加以解决。

    • >研究简报
    • 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

      2009, 33(1):165-17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65) HTML (0) PDF 0.00 Byte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种间杂交的方法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异源四倍体,且对扇贝异源四倍体的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后代的倍性构成进行分析。综合受精率、D形幼虫率、幼虫的发育状况及倍性比率等参数,得出50mg/L 6-DMAP持续处理15min抑制异源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为适宜诱导组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处理15min诱导组获得17.30%的四倍体。作者还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 红毛菜的移栽与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2009, 33(1):171-17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50) HTML (0) PDF 0.00 Byte (2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将福建莆田的红毛菜引种到广东南澳岛海域进行试验性栽培,并测定了其部分的光合生理特性和主要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红毛菜在南澳岛海域生长良好;光合作用特性测定显示,红毛菜的饱和光强约为210µmolm-2s-1,且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红毛菜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所占比例高达50%以上,其中EPA(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41.20%,达到499.82mg/100g干重,明显高于南澳岛栽培的另外两种经济红藻坛紫菜和龙须菜。总之,红毛菜南移引种到广东省南澳岛海域进行栽培是可行的;红毛菜含有较高EPA的含量,可以考虑将其作为EPA生产的原料。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