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盐度胁迫及恢复对牙鲆幼鱼生长、能量分配和身体成分的影响

      2008, 32(3):402-41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92) HTML (0) PDF 0.00 Byte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生物能量学方法对不同盐度对牙鲆幼鱼生长和补偿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盐度12~40的范围对平均体重为2.6 g的牙鲆幼鱼的湿重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盐度5(IS5)和47(IS47)会明显阻碍平均体重为6.9 g幼鱼的生长,但IS5的生长延缓在30 d的恢复生长(盐度19)后获得完全补偿,而IS47处理最终未能赶上IS19处理。盐度操作对幼鱼摄食能、摄入的能量分配于呼吸消耗、排粪的比例均有显著影响,而对排泄损失的能量比例没有明显影响。对于单位体重日能量分配而言,盐度操作对摄食能、呼吸消耗、生长、排粪损失的能量有明显的影响,但对排泄能量损失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盐度操作对牙鲆幼鱼身体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脂肪和能量含量有一定影响。本实验的结果表明19左右为牙鲆幼鱼生长最适合的盐度,其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特别是对低盐度表现出极强的耐受和适应能力。

    • 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对大黄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2008, 32(3):411-41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85) HTML (0) PDF 0.00 Byte (2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始体重(30.8±1.33) 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对其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分别向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100、500 mg肽聚糖,配制出3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实验在海水浮式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实验采取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2次(05:00和17:30),实验期间海水水温为27.5~30.5 ℃,盐度为29~33,溶解氧含量在7 mg ·L-1以上。饲喂实验结束后测定实验鱼的生长及相关的免疫学指标,同时每网箱取10尾实验鱼转入室内300 L水族箱内进行攻毒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肽聚糖显著影响大黄鱼的成活和生长。当饲料中添加100和500 mg.kg-1肽聚糖时,成活率(分别为95.8%和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8.3%)。当饲料中添加100和500 mg·kg-1肽聚糖时,的特定生长率(分别1.44和1.41%·d-1)显著高于对照组(1.12%·d-1)(P<0.05)。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实验组大黄鱼血液白细胞吞噬活力和血清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添加肽聚糖的两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血清替代补体途径活力则随着饲料中肽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实验组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5.0%和25.7%)显著低于对照组(64.3%)(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适宜含量的肽聚糖可显著提高大黄鱼生长率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肽聚糖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口服免疫增强剂应用于大黄鱼的养殖生产。

    • 大黄鱼幼鱼对饲料中锌需要量

      2008, 32(3):417-42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52) HTML (0) PDF 0.00 Byte (2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始体重为1.78±0.02g的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R.)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桶规格:200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大黄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ZnSO4•H2O使饲料中锌含量分别达到9.68、30.63、48.94、91.28、167.49和326.81mg•kg -1。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大黄鱼。实验采取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2次(05:30和17:30),实验期间水温为26.5~29.5°C,盐度为25~28,溶解氧含量在7mg•L-1左右。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4.2~96.7 %)无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2.47~2.77%•d-1)(P<0.05),且在91.28mg•kg-1 锌饲料组达最大值(2.77%•d-1),然而,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进一步增加,SGR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饲料锌含量显著影响大黄鱼脊椎骨、全鱼和血清中锌的含量,而对肝脏锌含量无显著影响。以SGR与骨骼锌含量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大黄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分别为59.6mg•kg-1和84.6mg•kg-1。 关键词:大黄鱼;锌需求;摄食生长

    • 我国引进条斑星鲽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2008, 32(3):321-32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6911) HTML (0) PDF 0.00 Byte (4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AFLP技术对我国条斑星鲽引进群体(烟台、大连和莱州)共63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进行分析,计算了3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并构建了UPGMA系统发生树。10个引物组合在3个群体中共扩增到827个位点,大小位于50~700bp之间。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到的多态性条带在8到37条之间不等,平均为17.9个。3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分别为29.14%、15.60%和20.31%;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799、0.0949和0.123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225、0.0658和0.0848。3个条斑星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烟台群体最高,莱州群体次之,大连群体最低,但总体水平均较低。烟台群体与大连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230,莱州群体与大连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129。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19,表明3个群体之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 不同盐度下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成份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2008, 32(3):425-43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807) HTML (0) PDF 0.00 Byte (3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蛋白质含量为20.61%、30.52%、40.43%和50.34%的4种饵料(分别为CP20、CP30、CP40和CP50),研究了饵料蛋白质含量对不同盐度下(分别为低盐度LS2、中盐度MS22和高盐度HS32)凡纳滨对虾[(0.0144±0.0047)g]生长、成活及体成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处理组对虾的肝胰腺指数(HIS)和肥满度(CF),试验为期8周。结果显示:(1)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肥满度和灰分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肝体指数、体粗蛋白、体粗脂肪和水分无显著影响(P>0.05),中盐度组对虾各指标均最高,其次为高盐度组,低盐度组最低;中、高盐度组对虾的增重率、特殊体重(长)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低盐度组对虾(P<0.05),而中、高盐度组对虾的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的各生长指标和体粗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其它各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各盐度下,对虾生长和体粗蛋白含量均随饵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投喂CP20的对虾组显著低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均先随饵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至40.43%而升高,然后稍有下降;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各盐度下对虾成活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3)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饵料蛋白质含量,除对体灰分含量存着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外(P<0.05),对其它体生化成份含量、生长及体形态指标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4)饲料蛋白质含量明显影响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组织结构,投喂CP30和CP40饵料的对虾肝小体基膜完整,投喂CP40对虾的肝小体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存储细胞(R细胞);而投喂CP20饵料的对虾肝小体分布松散,R细胞数量较小,并且部分肝小体基膜破损;而投喂CP50饵料的对虾的肝小体排列紧密,且B细胞内出现大量内容物质。结果提示,提高饵料蛋白质含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增加肥满度,但是并不能提高低盐底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不适宜,尤其是含量过低,会导致对虾肝胰腺的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 坛紫菜诱变育种的初步研究

      2008, 32(3):327-33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81) HTML (0) PDF 0.00 Byte (2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十几年来,坛紫菜品种退化、产量降低、质量下降,本实验通过诱变处理,筛选和培育优质高产的坛紫菜新品系。坛紫菜野生丝状体经一定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后,子代叶状体发生了变异,经大量培养后筛选出紫色突变体(3号Ⅰ)和经济性状优良的个体(7号Ⅰ和7号Ⅱ),通过体细胞酶解和单克隆技术快速获得诱变选育纯系,并对其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①7号Ⅰ:叶片宽(2.99±0.61)cm、生长快(30 cm以上的藻体长度平均日增长量可达6.51 cm,比对照组快55.3%)、耐高温(29 ℃正常生长,比对照组高2 ℃以上)、总藻胆蛋白含量高(104.86 mg·g-1干品,比对照组高39.0%);②7号Ⅱ:藻体窄,生长快(长度30 cm以上的藻体平均日增长量可达4.26 cm,比对照组快58.7%)、叶片薄(藻体中部厚度仅为22.5~27.5 μm,比对照组薄29.6%)、总藻胆蛋白含量高达104.24 mg·g-1干品,比对照组高39.4%);③3号Ⅰ:藻体紫色;叶片薄,藻体中部厚25.0~32.5 μm;④7号I和7号Ⅱ在生产上应用,产量分别达309.6kg·666.6 m-2和291.5 kg·666.6 m-2,比对照组高37%和29%。本研究结果为坛紫菜种质改良以及良种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 杜仲叶对草鱼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肉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2008, 32(3):434-44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833) HTML (0) PDF 0.00 Byte (1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考察杜仲叶对草鱼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2%、4%杜仲叶粉或0.1%、0.15%杜仲叶提取物,饲料平均体重(425.8±37.6)g的草鱼。经60 d饲养,各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84.3%、92.2%、96.7%、88.2%、91.7%,饲料系数分别为2.01、1.87、1.82、2.03、1.9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杜仲叶粉显著提高了草鱼增重率,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添加2%杜仲叶粉、0.15%杜仲叶提取物有提高草鱼增重率趋势(P<0.10)。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测定表明,饲料中添加4%杜仲叶粉,0.1%、0.15%杜仲叶提取物,均可极显著提高SOD活性(P<0.01),各组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对肌肉成分的分析表明,各组肌肉水分、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添加0.15%杜仲叶提取物,可显著提交肌肉蛋白、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脯氨酸、呈味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P<0.05);添加4%杜仲叶粉、0.1%、0.15%杜仲叶提取物均可提高肌肉羟脯氨酸、胶原蛋白含量。对肌肉物理性能指标的分析表明,添加杜仲叶粉或叶提取物均可降低肌纤维直径(P<0.05),其中,添加4%杜仲叶粉、0.1%、0.15%杜仲叶提取物还提高了肌原纤维耐折力(P<0.05),添加2%、4%杜仲叶粉,0.15%杜仲叶提取物降低了肌肉失水率(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杜仲叶(叶粉或叶提取物)可改善养殖草鱼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肌肉品质。

    • 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正反交鱼自繁后代F2耐盐性、生长性能及亲本对杂种优势贡献力的评估

      2008, 32(3):335-34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919) HTML (0) PDF 0.00 Byte (2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选育耐盐和生长兼优的罗非鱼,以原始亲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为对照, 正交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自繁第二代(F2)和反交鱼(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自繁第二代(F2)为试验对象, 观察和比较他们在0、15、20及25盐度中的耐盐性和生长性能,并估算杂种优势及亲本的贡献力。结果如下:(1)盐度20~25是正、反交鱼的适宜生长盐度, 他们在这一范围盐度里的日均增重率为尼罗罗非鱼在盐度0下的75%左右、萨罗罗非鱼在盐度25下的4倍左右, 表明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比较接近尼罗罗非鱼, 远优于萨罗罗非鱼。在盐度25条件下, 正交鱼比反交鱼生长快7%左右。(2)在盐度15与20下,生长速度和体重变异系数的杂种优势较明显,未发现不同盐度会导致正反交鱼成活率有显著变化。(3)不同亲本鱼类的强势性状, 如尼罗的快速生长、萨罗的高耐盐性, 对杂交后代的不同性状在不同盐度中有不同的贡献力。运用F1a1P1+a2P2所作的估算表明,对杂交后代在15~25盐度下的生长率, 尼罗的杂种优势贡献力比萨罗的大3~4倍;对杂交后代在25盐度下的耐盐性, 尼罗的贡献力几乎为零, 而萨罗的贡献力几乎为100%。

    • 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黏液黏附特性研究

      2008, 32(3):441-44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59) HTML (0) PDF 0.00 Byte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 ℃热处理10 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 ℃处理10 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黏液对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著提高河流弧菌的黏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乳糖、果糖及蔗糖能显著性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Sephadex G-100分离得到3个洗脱峰,河流弧菌对第1个洗脱峰的黏附作用最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中存在特异性黏附受体;黏液中的主要黏附受体是热稳定性较高、耐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的大分子物质。

    • 沙氏下鱵鱼(Hyporhamphus sajori)卵的形态学及遗传学鉴别研究

      2008, 32(3):342-35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79) HTML (0) PDF 0.00 Byte (2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准确鉴别在南黄海海区(33°49′N, 122° 0′E)采集的附着在海藻上的鱼卵种类,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遗传学方法开展了综合鉴别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卵呈微扁圆形,卵径1.95~2.38mm,粘着沉性;卵黄间隙较窄,卵黄囊呈乳白色,无龟裂;卵膜平滑,在其表面有5~7根细长角质管状卵膜丝;多油球数不定(4~145),油球径0.05~0.50mm,油球在卵黄囊中的位置随不同的发育时期而不断发生变化;胚体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特征符合颌针鱼目鱼卵的特征。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鱼卵受精孔明显,位于动物极的卵膜丝之间,外缘孔径12.3μm;卵膜壁孔不明显,在卵膜表面有大量颗粒状突起,密度约为50个/100μm2。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mtDNA Cyt b基因片段序列之间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间差异达18.72~21.3%,遗传距离在21.9~26.4%之间。NJ分子系统树的聚类结果也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序列聚为一支,他们共享一个单倍型,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分为两大支,其亲缘关系较远。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该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

    • 乌鳢致病诺卡氏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008, 32(3):449-45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68) HTML (0) PDF 0.00 Byte (2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6月,浙江萧山养殖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暴发一种类似细菌性的结节病,从患典型症状乌鳢肝脏和肾脏中分离到纯度一致的菌株W060622。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菌株W060622革兰氏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长或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常规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菌株具有诺卡氏菌属(Nocardia)的基本特性。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据此鉴定菌株W060622为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 富集文库-菌落原位杂交法筛选栉孔扇贝的微卫星标记

      2008, 32(3):353-36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10786) HTML (0) PDF 0.00 Byte (5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微卫星富集文库-菌落原位杂交法,筛选得到了40个栉孔扇贝的微卫星标记。用固定了(AG)15和(AC)15探针的尼龙膜(Hybond N+)捕捉含有微卫星DNA的片段,经洗脱、PCR扩增和TA克隆,构建栉孔扇贝的微卫星富集文库。利用ECL试剂盒(Amersham公司)标记的(AG)15和(AC)15探针进行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微卫星富集文库,阳性克隆经测序获得微卫星DNA。富集文库中1200个重组克隆经过菌落原位杂交后,532个(44.3%)为阳性克隆。任意挑选100个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所有的克隆都至少含有一个微卫星位点。利用软件设计了65对特异性PCR引物,40对能扩增出清晰的带谱;利用48个栉孔扇贝个体评价微卫星位点,分析表明37个位点具有多态性。不同的位点获得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14个不等,37个多态性位点共获得25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获得7.0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性信息含量值(PIC)的范围分别为0.1000~1.0000、0.1197~0.9831和0.1172~0.9782。结果表明,富集文库-菌落原位杂交法适合大规模筛选目标物种的微卫星标记。

    • 大黄蒽醌提取物对罗氏沼虾抗鳗弧菌感染的研究

      2008, 32(3):455-46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96) HTML (0) PDF 0.00 Byte (2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罗氏沼虾随机分成5组,每组三个平行,每个平行约1000尾(个体均重1 g左右),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5%、0.1%、0.2%、0.4%大黄蒽醌提取物,饲养6周后对罗氏沼虾进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测定生长以及0、12、24、48 h血清和肝胰腺溶菌酶、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T-AOC)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生长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1%组、0.4%组罗氏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饵料系数显著降低。攻毒试验Ⅰ表明,各组48 h内罗氏沼虾血清溶菌酶活性、肝胰腺溶菌酶含量、血清T-AOC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它们的最大值分别出现于0.4%组的12 h、0.2%组24 h、0.1%组12 h;肝胰腺SOD活力呈上升趋势,而血清MDA则一直下降。攻毒试验Ⅱ表明,大黄蒽醌提取物能有效地降低试验组罗氏沼虾的死亡率,提高免疫保护率,其中0.4%组的保护效果为最佳。因此,在饲料中添加大黄蒽醌提取物降低罗氏沼虾对病原的敏感性,增强机体抗病力,促进生长。

    • 台湾海峡南部条尾绯鲤生态学参数变化特征

      2008, 32(3):362-36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84) HTML (0) PDF 0.00 Byte (2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台湾海峡南部条尾绯鲤的种群资源现状,2000-2002年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船采集的条尾鲱鲤样品,进行其种群结构和生长与死亡的研究,并与1977、1994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探讨种群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条尾鲱鲤渔获群体叉长范围65~169 mm,优势叉长组101~130 mm,平均116.3 m。体重范围6~86 g,优势体重组21~40 g,平均34.4 g。年龄范围0~5龄,优势年龄组1龄,平均年龄1.12龄。渐近叉长L为182.73 mm、渐近体重W为131.42 g、生长速率K为0.4204、t0为-1.0424、体重生长拐点tr为1.5933。总死亡系数Z为2.1077,自然死亡系数M为1.0677,捕捞死亡系数F为1.0400,开发比率0.4934。与1977比较,1994年发生了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个体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和生长参数LW趋小,生长速率K增大,拐点tr提前及初次性成熟提早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种群资源基础处于最脆弱时期。2002年与1994年比较,虽然渔获个体有所增大,生长速率K有所下降,初次性成熟叉长略有加大,资源基础稍有好转,然而体重生长拐点tr继续提前,捕捞死亡系数还在加大,开发比率仍然较高,各项生态学参数与1977年比较还有较大差距,表明资源仍处于脆弱阶段,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与该渔场的底拖网渔业投入量和产出量的变化相吻合,尤其1994年以来捕捞强度和渔获量不断加大,而且大量捕捞幼鱼,已对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生态学参数趋向种群脆弱的变化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强化对渔业及资源的管理力度,以剩余产量模式估算的底拖网最大可持续开发量26.94×104t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为2180艘福建标准单拖渔船及条尾绯鲤最小可捕标准91.67 mm、16.89 g进行管理。以求条尾绯鲤等底层、近底层鱼类资源得以明显恢复,实现底拖网渔业可持续发展。

    • 黄鳍鲷骨骼肌伴肌动蛋白的纯化及其抗体制备

      2008, 32(3):464-47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38) HTML (0) PDF 0.00 Byte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ephacryl S-400凝胶过滤柱层析和电洗脱等纯化方法,首次从黄鳍鲷骨骼肌中分离纯化到伴肌动蛋白并制备了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经Protein A-Seph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高纯度免疫球蛋白G (IgG)。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斑点印迹(Dot-Blot)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等方法对纯化的伴肌动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进行分析鉴定,并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下伴肌动蛋白的变化情况。SDS-PAGE结果显示本研究从黄鳍鲷骨骼肌中分离纯化了高纯度伴肌动蛋白;Dot-Blot检测结果显示兔抗黄鳍鲷伴肌动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为5×104;Western-blot检测表明兔抗黄鳍鲷伴肌动蛋白多克隆抗体能与肌原纤维蛋白中的伴肌动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其它蛋白不发生免疫交叉反应。本实验制备的鲷鱼伴肌动蛋白高滴度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为研究该蛋白在鱼类低温保鲜过程中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 印度洋公海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的关系

      2008, 32(3):369-37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382) HTML (0) PDF 0.00 Byte (2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void

    • 鱼蛋白酶水解物的钙螯合修饰及其功能活性研究

      2008, 32(3):471-47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71) HTML (0) PDF 0.00 Byte (2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低值鱼蛋白为原料通过复合酶水解法和钙修饰法获得了蛋白质酶水解物的修饰产物并对其功能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未脱脂的鱼蛋白酶水解物钙螯合修饰的最适宜条件为蛋白质水解度为5%、螯合pH为7.0、螯合温度为20 ℃、螯合完成时间为15 min;无水乙醇分级分离可获得三种螯合组分,水不溶组分(CA)、50%无水乙醇不溶性组分(CB)和80%无水乙醇不溶性组分(CC);红外光谱分析表明,CA的钙紧密地与氨基和羰基基团结合形成螯合修饰物,并以钙为中心形成五元环,而CB和CC组分中钙只与羰基紧密结合形成环状结构;在这些螯合物组分中,CA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且高达a-生育酚的94%, 而CC具有最高的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并发现抗菌活性大小与组分的水溶性和分子中电子中继系统的电子缓冲能力有关。本文的研究可望对海洋低值鱼蛋白质的高效利用和蛋白质的酶水解物经螯合修饰后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鲟鱼硫酸软骨素的纯化及其特性

      2008, 32(3):478-48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35) HTML (0) PDF 0.00 Byte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乙醇分级沉淀、柱层析等方法纯化了鲟鱼硫酸软骨素,并对提取纯化的鲟鱼硫酸软骨素(色谱纯)与Sigma的鲨鱼硫酸软骨素(色谱纯)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在分子量、旋光度、硫酸基团含量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鲟鱼硫酸软骨素的重均、数均和Z均分子量、比旋光度、硫酸基团含量均与鲨鱼硫酸软骨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紫外可见光谱图中,鲟鱼硫酸软骨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20nm,而鲨鱼硫酸软骨素则在230 nm。这些差异表明鲟鱼硫酸软骨素在生物活性和药用功能方面可能与鲨鱼硫酸软骨素存在区别,并推测鲟鱼硫酸软骨素可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凝血活性。

    • GLM和GAM模型研究东黄海鲐资源渔场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08, 32(3):379-38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07) HTML (0) PDF 0.00 Byte (2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鲐是我国近海重要中上层鱼类,研究其资源变动、渔场分布与时空、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根据1998-2004年我国东黄海大型鲐围网渔业的生产统计和时间、空间、表温、表层盐度、表温梯度、表温的月差异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广义线性模型(GLM)对鲐资源丰度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部海域,作业渔场集中在122.5°E~124°E、26.5°N~28°N,适宜表温26.5~30 ℃,适宜表层盐度33.3~34.3,并明显集中在锋区周边海域;在北部海域,作业渔场集中在122.5°E~125.5°E、33°N~37.5°N,适宜表温15~20 ℃,适宜表层盐度31.3~32.3,集中在冷水区边缘海域。相对资源密度指数(RAI)大于0.5的海域为122.5°E~124.5°E、26.5°N~28°N,122.5°E~125.5°E、33°N~34.5°N和124°E~125°E、34.5°N~37°N。研究认为,南北不同海域鲐分布的适宜表温和表层盐度差异明显。影响鲐资源丰度的环境因子重要性一次为时间、空间和海洋环境。

    • >综述
    • 甲壳动物血蓝蛋白的研究进展

      2008, 32(3):484-49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9744) HTML (0) PDF 0.00 Byte (5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性

      2008, 32(3):387-39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62) HTML (0) PDF 0.00 Byte (2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5年9至2005年12月及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按体长组和月份变化对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具有食性杂、空胃率高、食物组成月变化明显的特点。大眼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鱿鱼、鲐、沙丁鱼、乌贼、蟹类、竹筴鱼、蛇鲭、乌鲂、刺鲷、虾类、帆蜥、鳞鲀、水母和杂鱼等14个饵料类群,其中主要食物为鱿鱼(IRI=50.84)、鲐(IRI=17.70)以及虾类(IRI=9.49)。雄性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高达52.2%,雌性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为47.7%。大眼金枪鱼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份变化,各月大眼金枪鱼食物中鱿鱼所占比重均较大,其次是鲐、沙丁鱼、对虾以及蟹类。胃含物中饵料平均重量及饵料个数月变化较为显著,且趋势较为一致。各体长组大眼金枪鱼食物中鱿鱼重量均占有一定的比例,鲐和沙丁鱼所占比重也较大,蟹类以及虾类在大眼金枪鱼的食物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各体长组大眼金枪鱼食物中平均饵料重量及平均饵料个数的变化显著,且趋势较为一致,110~140 cm体长范围内的大眼金枪鱼摄食量较大。各月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基本上都1.50~2.00之间变化,各月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0.80~1.00之间。各体长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较大,各体长组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0.85~1.00之间。

    • >研究简报
    • 钝吻黄盖鲽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08, 32(3):492-49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42) HTML (0) PDF 0.00 Byte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太湖主要鱼类食物组成

      2008, 32(3):395-40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073) HTML (0) PDF 0.00 Byte (2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4月的调查,研究了太湖8种鱼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优势种鲚鱼主要摄食枝角类、占食物个数比例89.77%±13.69%;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占个数比例70.11%±10.57%;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占食物体积比例90%以上;鲤食物中水生植物约占体积比例70%;鲫主要摄食微囊藻、占体积比例93.99%±3.34%;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和小型鱼类。分析认为,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以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在快速增加,但实际渔获量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如2003年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为10 234 t、占总鱼产力37.0%。而2004年实际渔获量中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占80%~90%,浮游植物食性鱼类渔获量仅3637.7t、占10.9%。因此,太湖现有鱼类群落组成和实际饵料构成是不吻合的。不仅如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增加对浮游动物形成了巨大牧食压力,这更利于藻类繁殖。太湖鲫鱼几乎完全以微囊藻为食物,可能对蓝藻暴发有抑制作用,应重新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