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标记探讨凤鲚3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特征

      2008, 32(1):1-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69)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凤鲚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采用凤鲚长江(21尾)、闽江(22尾)和珠江(22尾)群体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的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3群体cyt b基因片断607 bp的一致序列。序列有102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6.8%,其中68个为简约位点。各单倍型的变异全部是转换或颠换,无插入和缺失。(A+T)含量为57.6%,大于(G+C)的含量42.4%。核苷酸多态性以闽江群体最高,其它两群体较低。自然选择检验显示3群体内部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自然选择作用。在所获得的65个序列中,共检测到34种单倍型。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为0.3%~1.2%之间,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8%~10.8%之间。长江群体与珠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为10.8%,长江群体与闽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10.6%,而珠江和闽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8%。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0.25%,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75%,提示群体间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提示长江群体和闽江以及珠江群体间的分化可能已达亚种水平。

    • 3种中华绒螯蟹群体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测定与进化分析

      2008, 32(1):8-1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522) HTML (0) PDF 0.00 Byte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长江与移居到英国泰晤士河、美国旧金山湾的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I(COII)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在693 bp的序列长度中,长江群体、泰晤士河群体和旧金山湾群体分别有20、8、7个变异位点;它们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433、0.8158、0.7821;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048、0.0031、0.0039。AMOVA分析表明:长江群体与泰晤士河群体和旧金山湾群体已出了显著的遗传分化,而泰晤士河群体和旧金山湾群体间却未出显著的遗传分化。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关系树和最小拓展网络分析显示,旧金山湾群体与泰晤士河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流,旧金山湾的中华绒螯蟹群体除直接来自中国长江外,也可能有一部分来自先移居于欧洲的群体。

    • 草鱼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2008, 32(1):13-2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92)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RACE-PCR方法扩增出草鱼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 分泌型的重链全长cDNA。其cDNA全长为1 940 nt,包含5′非编码区20 nt,3′ 非编码区189 nt,开放阅读框1 731 nt,编码576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草鱼IgM与鲤的相似性高达68%,与斑马鱼、斑点叉尾鮰、鳜以及大西洋鳕的相似性分别为61%、43%、33%和30%。ClustalX比对结果显示:草鱼IgM中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的保守位点。进化分析表明,草鱼IgM与斑马鱼的IgM聚为一枝。荧光定量PCR显示草鱼IgM的mRNA主要在头肾、中肾和脾脏中表达,表明了这三个免疫器官是IgM表达的主要场所。

    • 三倍体和二倍体银鲫精巢组织学的比较

      2008, 32(1):21-2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91) HTML (0) PDF 0.00 Byte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染色体数为150±的三倍体和染色体数为100的二倍体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的精巢组织学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三倍体和二倍体银鲫的精巢组织学结构基本相同,属于小叶型,都是由外膜和实质构成,各精小叶呈辐射状分布,一个小叶由数个精小囊组成。其精原细胞存在于精小叶内壁上,精母细胞和未成熟的精子细胞位于精小囊中,精子成熟后从精小囊进入小叶腔。三倍体银鲫成熟精子的体积为(11.8±2.80) μm3,二倍体平均为(6.8±1.8) μm3,二者的比例接近3﹕2。结果表明三倍体银鲫的精巢能够发育成熟,其精子发生过程正常,经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精子;因此三倍体的黑龙江银.鲫是具有双倍性特征的多倍体群体。

    • 哲罗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2008, 32(1):27-3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08)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精子的超微结构。哲罗鱼的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卵圆形,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核中染色质致密,存在着不规则的网络状间隙。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近端中心粒为9组三联微管结构,与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部分线粒体彼此融合,形成复合线粒体。尾部细长,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尾部的近核段有许多囊泡包围着轴丝,远核段则无此结构。尾部有对称排列的波纹状侧鳍。

    • 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觉器官的形态、分布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008, 32(1):32-3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6308) HTML (0) PDF 0.00 Byte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在捕食行为中的作用及其功能形态学关系,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行为学实验方法对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的形态、分布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位于上颌前部吻勾内表面及舌上表面前、中区,吻勾内表面味蕾为Ⅰ型味蕾,舌上表面味蕾主要由Ⅱ型味蕾组成;行为学实验发现:半滑舌鳎吻勾内表面和舌表面的味蕾对食物味道和软硬度均非常敏感,仅吞食具有一定味道和软硬度的适口性食物。扫描电镜和行为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口腔内的Ⅰ型和Ⅱ型味蕾都具有机械感觉和化学感觉的功能。同时探讨了半滑舌鳎口腔味蕾形态及分布对捕食习性的适应意义。

    • 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品质的比较

      2008, 32(1):39-4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00)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仪器分析法(营养成份分析和质构分析)与感官评价法有机结合,以对虾口感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对虾品质鉴定体系,并以此法对无公害海水养殖、传统海水养殖及传统淡水养殖对虾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生产的对虾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对虾的机体营养成分组 成差异不大,只有无公害虾肌苷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达2.76 mg·g-1。氨基酸分析中表明:无公害海水养殖对虾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等指标优于其余样品;无公害虾的感官指标基本上与海水虾相似,3种虾的色泽和气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无公害虾的滋味及口感均比其它两组对照好;多汁性指标则以淡水虾最佳。在质构分析方面,3种虾硬度指标差异显著(P<0.05),无公害虾与海水虾在肌肉的弹性及咀嚼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淡水虾差异显著(P<0.05),其结果与感官评价基本一致。本文全面比较3种对虾品质上差异,揭示对虾口感差异内在因素,为对虾品质评价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 大头鲤、黑龙江鲤、德国镜鲤及其杂种F3肌肉品质的比较

      2008, 32(1):45-5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88)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大头鲤、黑龙江鲤、德国镜鲤及杂种F3背部肌肉的肉色、嫩度、pH、失水率、系水力和肌纤维性状进行研究,评价杂种F3的肌肉品质。结果表明:(1)杂种F3肌肉的亮度为47.37,红度为1.85,黄度3.27,嫩度为1.65 kg·f,pH 6.62,失水率为22.54%,系水力为97.30%,肌纤维的横截面积为128.76 μm2,纤维的密度为每平方毫米183.38根,肌纤维面积的比例为55.55%。(2)杂种F3与亲本肌肉品质的比较,肉色亮度与黑龙江鲤相近,高于大头鲤和德国镜鲤;红度与大头鲤和黑龙江鲤相近,低于德国镜鲤;嫩度与大头鲤相近,小于黑龙江鲤和德国镜鲤;肌纤维的横截面积与大头鲤相近,小于黑龙江鲤和德国镜鲤;肌纤维密度与大头鲤相近,大于黑龙江鲤和德国镜鲤;pH、失水率、系水力、肉色的黄度和肌纤维面积的比例与3亲本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杂种F3具有与大头鲤相似的肌肉品质,经进一步选育可以育成一个优质的鲤新品系。

    • 大黄鱼(♀)与鮸(♂)杂交的遗传分析

      2008, 32(1):51-5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04)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大黄鱼(♀)和鮸(♂)进行属间杂交,获得了56.25%的受精率,45.24%的孵化率和0.65%的鱼苗成活率。对杂交亲本与子代进行了微卫星和AFLP标记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微卫星位点(LYC0003,LYC0006,LYC0007,LYC0008)都可扩增出清晰的亲本差异条带,26个F1个体中均未出现雄鱼特有条带;4 对选择性扩增引物(E-ACC/M-CAG, E-AAC/M-CAT, E-AAC/M-CTA, E-AGC/M-CTC)共检出326个AFLP条带,143条母本特异性条带中有132 条出现在子代中,94 条父本特异性条带中只有18 条出现在子代中,子代中另出现了33 条非亲条带。F1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91,与母本、父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53、0.271;F1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16,与母本、父本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59、1.307,表明杂交子代与母本大黄鱼之间具有极高的遗传同质性,属异精雌核发育个体。

    • 大菱鲆不同进口群体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差异

      2008, 32(1):58-6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611) HTML (0) PDF 0.00 Byte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2005年间,分5批收集不同批次进口的大菱鲆群体,从各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利用人工授精技术, 通过不平衡巢式交配设计,构建了5种杂交组合,测试其杂交子一代生长性能,为培育优良的大菱鲆养殖新品种提供基础资料。5个杂交组合共生产31个家系,在初孵仔鱼第25天和第80天,从每个家系随机取样50尾,测定其体长、体重等性状值,计算各杂交组合和家系25~80 d的绝对增重率,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比较各组合、家系间的生长性能的差异,并对不同家系25 d和80 d的体长体重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25 d、80 d体重性状间存在较大变异,80 d体重LSD多重比较显示丹麦与法国进口群体的杂交组合(D×F)子一代生长优于其它杂交组合。系统聚类分析表明,丹麦×智利(D×C)组合与丹麦×法国(D×F)组合生长性能较为接近聚为一类,丹麦×西班牙(D×S)组合、丹麦×英国(D×E)组合和英国×西班牙(E×S)3个组合聚为一类,且前者的生长速度高于后者。家系间生长性能聚类分析表明,生长速度最快的家系分布在不同的杂交组合,80 d体重的组合内家系间方差分析也表明组合内家系间存在较大变异。组合间和家系间生长分析发现大部分组合和家系在25 d和80 d的体长、体重性状值排序上不一致。家系相关分析表明,25 d体长、体重与80 d体长、体重间相关系数(0.132、0.096)和决定系数(0.017、0.009)均较小,25 d体长体重对80 d体长体重的影响甚微。

    • 草鱼幼鱼对烟酸需要量

      2008, 32(1):65-7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61) HTML (0) PDF 0.00 Byte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鱼幼鱼的初始体重为12.43±0.80g,试验分为7组,其饲料中烟酸含量分别为5.1、9.8、16.6、32.2、66.7、130.1、271.5 mg•kg-1,每组设3个重复,每桶30尾鱼,日投喂率2%~3%,饲养试验周期为8周。研究不同含量烟酸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组分、造血功能及血脂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烟酸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草鱼幼鱼的存活率,对草鱼幼鱼肥满度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32.2 mg•kg-1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其它各组存在显著差异;2.添加烟酸对草鱼全鱼水分、灰分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中烟酸含量为66.7mg•kg-1时,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及9.8 mg•kg-1组;3.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但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16.6 mg•kg-1及以上时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和9.8 mg•kg-1组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的饲料中烟酸最低需求量为25.5 mg•kg-1。 关键词:草鱼;烟酸;生长;需要量

    • 木薯粉对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2008, 32(1):71-7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69)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健康的吉富罗非鱼(体重1.29±0.25 g)为实验鱼,配制五种木薯粉含量分别为0%、10%、20%、30%和40%的等氮(粗蛋白为32%)、等能(总能为16 kJ·g-1)实验饲料,饲喂罗非鱼56 d,每饲料组设三个重复,研究不同含量木薯粉对吉富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及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木薯粉能提高罗非鱼的增重和蛋白质效率,其中以40%木薯粉组的效果最佳,其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1470.99%(P<0.05)、2.36(P<0.05)和1.27(P<0.05)。(2)40%木薯粉组的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分别较 对照组提高13.87%(P<0.05)和7.93%(P<0.05)。(3)40%木薯粉组的全鱼粗蛋白、粗灰分分别较对照组显著提高7.07%(P<0.05)和8.78%(P<0.05),粗脂肪降低了13.00(P<0.05)

    • 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2008, 32(1):77-8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395) HTML (0) PDF 0.00 Byte (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分析了10尾黄斑篮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黄斑篮子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4.52%、1.09%、19.64%和4.71%。肌肉中含有18 种氨基酸,总量为68.33%(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30.40%,占氨基酸总量的44.48%;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黄斑篮子鱼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07,4 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4.36%(质量分数,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13%和18.03%,明显的高于其它几种经济鱼类;矿物元素比例合理,微量元素中锌和硒含量较丰富,表明黄斑篮子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 分离大豆蛋白对幼建鲤生长性能及肠道的影响

      2008, 32(1):84-9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09)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体重为(11.34±0.16) g健康建鲤720尾,平均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分离大豆蛋白代替白鱼粉蛋白0、40%、60%、80%和100%的等氮饲料,进行为期9周的生长试验,探讨对其生长性能及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鱼粉蛋白组相比,当替代60%~100%时,增重、特定生长率、采食量、肠重、肠长和前肠后肠皱襞高度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同时,前、后肠出现上皮顶端细胞脱落、固有层变宽且其中白细胞数量增多等病理症状;当替代80%~100%时,中肠后肠溶菌酶含量显著升高,而中肠、后肠抗体水平分别于替代60%~80%和60%时显著升高(P<0.05=,之后则相对降低。由此可知,与白鱼粉相比,分离大豆蛋白降低幼建鲤生长性能;高比例替代导致肠道生长发育受阻、上皮完整性受损;肠黏膜受损的原因涉及肠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变化;以饲料系数为衡量指标所确定的分离大豆蛋白在幼建鲤饲料中代替白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40%。

    • 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大黄鱼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008, 32(1):91-9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40)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始体重为(1.93±0.11) mg的大黄鱼稚鱼(12日龄)为实验对象,以微粒饲料(micro diet, MD)分别替代0%、25%、50%、75%和100%生物饵料(live prey, LP),探讨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大黄鱼稚鱼生长、存活、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30 d的摄食生长实验表明: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显著影响大黄鱼稚鱼的生长、存活、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当微粒饲料替代50%和75%生物饵料时,两组间的特定生长率(SGR)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100%替代水平(P<0.05=;同时,75%替代水平SGR显著高于0%和25%替代水平(P<0.05=。存活率在各处理组间的差异关系与SGR的变化趋势类似。鱼体粗蛋白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其中50%、75%和100%替代水平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0%和25%替代水平(P<0.05=,而鱼体粗脂肪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当微粒饲料替代100%生物饵料时,其胰段和肠段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组(P<0.05=,而其余各处理组之间淀粉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各处理组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大黄鱼苗种生产中,在12日龄以后使用优质微粒饲料替代50%~75%的生物饵料是可行的。

    • 日本对虾抗白斑病子三代的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能力及免疫特性

      2008, 32(1):98-10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73)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进行日本对虾抗病良种的选育,本文用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病毒粒子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粗提液注射感染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和普通日本对虾,观察其死亡率,同时测定WSSV感染后0,4,24,48和96 h血淋巴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注射WSSV 14 d内抗病子三代和普通对虾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5%和85%,前者的抗病保护率达82.4%;感染前前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高于后者,且PO,AKP和蛋白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感染后两者血淋巴检测的5项指标在96 h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除ACP以外,抗病子三代的其他指标都比普通日本对虾的高。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育的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能够有效地抵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侵染,其免疫指标也高于普通日本对虾。

    • 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直接与病原菌相结合的主要蛋白的鉴定

      2008, 32(1):105-11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15) HTML (0)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将其血清分别与溶藻酸弧菌,哈维氏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病原菌孵育,采用亲和蛋白质组学和Western-blotting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纯化、鉴定和确证其中可与病原菌直接结合的蛋白。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种病原菌与虾血清孵育5 h后均可与对虾血清中分子质量约为75 000 (p75) 的蛋白相结合,而孵育15 h 后既可与p75相结合,还可与分子质量约为77 000 (p77) 的蛋白以及0~4种不同分子质量的蛋白相结合。经MALDI-TOF/MS分析和Mascot搜索引擎检索,p75和p77蛋白分别与凡纳滨对虾中分子质量约为75 000、77 000的2个血蓝蛋白亚基具有显著一致性。尤其是p75蛋白还可与兔抗血蓝蛋白75 000亚基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由此推断,凡纳滨对虾血清中与病原菌直接结合的主要蛋白为血蓝蛋白,提示血蓝蛋白全蛋白可能具有抗菌活

    • 一株非PSP产毒的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影响

      2008, 32(1):111-11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01)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一株非PSP产毒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株AC-1)对甲壳类生物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存活、生长及种群繁殖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该藻对黑褐新糠虾有急性致死作用,96 h LC50为5 000 cells·mL-1。研究该藻各组分:藻液、藻细胞重悬液、藻细胞培养过滤液、内容物对糠虾存活的影响时,发现只有藻液和藻细胞重悬液显著降低了糠虾存活率,过滤液和内容物也有影响,但不显著,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活体藻细胞的毒性最强。通过对糠虾63 d的慢性毒性实验研究,发现在密度为50 cells·mL-1藻液中,糠虾的繁殖就受到了不利影响。试验进行到63 d结束时,糠虾日最高产虾数、总产幼虾数、总产虾天数都明显减少,初次产虾时间推迟,繁殖中断增加。且该藻对黑褐新糠 虾亲虾的存活、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糠虾亲虾的存活率为对照的71%,而体长和体重分别为对照组的87.3%和97.8%,但差异尚不显著(P>0.05)。可见,相关亚历山大藻(AC-1)虽然不产生PSP毒素,但也能对甲壳类生物的种群数量和资源补充产生不利影响。

    • 尼罗罗非鱼鱼皮胶原蛋白中游离基清除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2008, 32(1):117-12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34) HTML (0) PDF 0.00 Byte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菠萝蛋白酶和Alcalase酶依次对尼罗罗非鱼皮胶原进行复合酶解。研究了该酶解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该酶解产物具有较强的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还原能力。采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将该酶解物分离成5个组分,即TGH-Ⅰ(>10 ku), TGH-Ⅱ(10~5 ku), TGH-Ⅲ(5~3 ku), TGH-Ⅳ(3~1 ku)和TGH-Ⅴ(10 ku)。其中TGH-Ⅴ组分显示出最强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因此采用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和反向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对该组分进一步分离纯化。纯化得到的肽具有很强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值为4.6 μg·mL-1。通过质谱分析可知,该肽的分子量位于311.3~932.8 u之间。

    •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国际河流流域的管理制度

      2008, 32(1):125-13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72)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对国际河流流域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与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国际河流流域管理的理念与制度应向流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方向变革。在分析现代国际水法中有关综合性流域管理的法律制度缺失、关于国际水道生态系统保护与保全的规定又过于原则和不全面,严重制约和妨碍了国际河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国际河流流域综合性管理,应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保护生态系统为核心,不能将流域内的环境资源割裂开,应关注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保护,更要关注外界因素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把流域内有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也纳入流域管理范围。笔者认为,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国际河流流域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应包括:公平合理利用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预防原则;流域信息共享原则;对阈值进行识别与规定的原则;区域联合管理与国家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提出构建如下法律架构:行政综合决策制度;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分配制度;流域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产业制度;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制度。

    • 坛紫菜的细胞学观察

      2008, 32(1):131-13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24)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雌雄异体紫菜减数分裂的发生时期,对坛紫菜生活史的各阶段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用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冰醋酸=3∶1)分别固定室内培养的坛紫菜各生活阶段的活体材料,在明亮处放置数日使细胞褪色至白色。然后,先用铁矾苏木精染液对固定材料进行染色处理,再进行压片、显微观察和拍照记录。观察结果表明,精子囊细胞、叶状体营养细胞和2个细胞的壳孢子萌发体中的核相是单倍的,染色体数N=5;果孢子、丝状体细胞、膨大细胞和壳孢子的核相是双倍的,染色体数2N=10。精子囊细胞、果孢子和丝状体细胞的分裂是有丝分裂。在壳孢子萌发的第1次细胞分裂过程中,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细线期、偶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和后期等;壳孢子萌发的第1次细胞其分裂结果导致了染色体数目减半。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雌雄异体的坛紫菜生活史中,壳孢子萌发的初始分裂是减数分裂。

    • 红毛菜的超微结构

      2008, 32(1):138-14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10)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产于福建莆田的人工栽培红毛菜为材料,对红毛菜原叶体、原孢子、果孢子、营养藻丝及孢子囊枝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观察结果较完整地展示了红毛菜各生长细胞及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红毛菜原叶体的生长发育及构造变化与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相关,本文描述了原叶体生长发展与无性生殖细胞发生的关系及特征。研究结果还表明,该类植物具有星状色素体和蛋白核,显示红毛菜亚纲植物特有的色素体结构;原叶体细胞色素体无围周类囊体,细胞之间无纹孔连丝,具原始红藻特征;营养藻丝细胞间有纹孔连丝,色素体具围周类囊体,表现真红藻特征;孢子囊枝细胞色素体无围周类囊体,细胞间有纹孔连丝,与原叶体、丝状体营养藻丝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之处,显示红毛菜亚纲、真红藻亚纲两纲特点。

    • 底拖网调查数据的Delta-模型分析及其在黄海小黄鱼和银鲳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2008, 32(1):145-15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77)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底拖网调查(扫海面积法)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design-based method)和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其中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常见,而基于模型的方法则较少应用。本文介绍了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的Δ-分布模型分析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2000年秋季黄海小黄鱼和银鲳的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小黄鱼资源的平均分布密度为66.3kgkm-2,95%置信区间为(23.4,109.2)kgkm-2;总资源量均值为14626.9t,95%置信区间为(5168.4,24085.5)t。银鲳资源密度均值为19.0kgkm-2,95%置信区间为(3.5,34.5)kgkm-2;总资源量均值为4194.3t,95%置信区间为(773.2, 7615.4)t。传统的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得到的置信区间范围则较宽,且下限出现负值。上述结果表明Δ-分布模型法的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与资源评估方法。

    • >综述
    • 鱼类生态形态学研究进展

      2008, 32(1):152-16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31) HTML (0) PDF 0.00 Byte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