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鱼肉水解蛋白对大黄鱼稚鱼存活、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

      2006, 30(4):502-50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333) HTML (0) PDF 0.00 Byte (2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始体重(1.6±0.18) m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稚鱼(12日龄)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实验。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通过双酶水解制得鱼肉水解蛋白(FPH,粗蛋白72%),分别以鱼肉水解蛋白替代0%、25%、50%和75%的鱼粉蛋白配制出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微颗粒饲料,同时,以生物饵料(冷藏桡足类)为对照组,研究饲料中不同鱼肉水解蛋白对大黄鱼存活、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以FPH替代25%的鱼粉蛋白时,其存活率(32.6%)显著高于其余的各替代水平(P<0.05),但与生物饵料组(33.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FPH替代水平的升高,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逐渐下降,但当替代水平为25%时,其SGR(10.5% day-1)与全鱼粉组(10.4% day-1)和生物饵料组(10.3% day-1)之间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FPH替代水平的升高,鱼体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脂肪酸的分析结果也表明随着饲料中FPH升高,鱼体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适宜水平的鱼肉水解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将显著提高大黄鱼稚鱼存活率,可能有利于其生长,而过高的替代水平则起到阻碍作用。在大黄鱼微颗粒饲料中FPH替代鱼粉蛋白在0%~25%之间是否能更有利于大黄鱼稚鱼的存活、生长和发育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达氟沙星在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

      2006, 30(4):509-51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286) HTML (0) PDF 0.00 Byte (2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牙鲆随机分为3组,单剂量静注(健康)和口灌(健康对照和鳗弧菌感染)达氟沙星,进行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比较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药物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数据采用MCP-KP自动化药动学分析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牙鲆静脉注射达氟沙星(5 mg·kg-1)后,血药经时过程符合无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口灌给药(10 mg·kg-1)健康及感染牙鲆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肝脏和肾脏中药物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与健康牙鲆药动学参数相比较,达氟沙星在鳗弧菌感染牙鲆中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由256.07 mg·h-1·L-1降为209.18 mg·h-1·L-1,最大血药浓度由5.699 μg·mL-1降低为2.932 μg·mL-1,消除半衰期由27.758 h延长为46.195 h,生物利用度由71.21%降低为58.17%。

    • 肌注和口服氟苯尼考在中华鳖体内残留分析及药代动力学

      2006, 30(4):515-51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12) HTML (0) PDF 0.00 Byte (2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给药条件下,氟苯尼考在中华鳖体内的残留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健康中华鳖160只,随机分为2组,按30 mg·kg-1剂量分别单次肌注或口服氟苯尼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华鳖血浆和肌肉药物残留浓度,利用3P87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数据。肌注和口服时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肌注给药的动力学方程C=16.72(e-0.15t-e0.52t)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76.45 μg·mL-1·h-1,吸收半衰期(T1/2Ka)=1.31 h,半衰期(T1/2Ke)=4.48 h,最高血药浓度Cmax=7.09 μg·L-1;口服给药的动力学 方程为C=39.99(e-0.19t-e0.4t),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109.42 μg·mL-1·h-1,吸收半衰期(T1/2Ka)=1.73 h,半衰期(T1/2Ke)=3.63 h,最高血药浓度Cmax=10.64 〗μg·L-1。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口服情况下,在中华鳖体内吸收快,血药浓度高,维持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在肌肉中消除缓慢。

    • 酶联免疫法测定水产品中呋喃唑酮代谢物AOZ的残留

      2006, 30(4):520-52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01) HTML (0) PDF 0.00 Byte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酶联免疫法对水产品中呋喃唑酮代谢物残留测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稀释倍数对回收率影响显著,而乙酸乙酯提取次数、光照条件和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无显著影响。向样品中分别添加0.60、2.00、6.00 μg·kg-1 3个浓度水平的呋喃唑酮代谢物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96.0%和100.0%;批内变异系数为1.76%~12.57%,批间变异系数为5.43%~8.58%,最低检测限为0.3 μg·kg-1。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较好, 适用于水产品中呋喃唑酮代谢物残留的筛选。

    • 暗纹东方鲀非01霍乱弧菌的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2006, 30(4):525-53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28) HTML (0) PDF 0.00 Byte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养殖暗纹东方病害调查中,从呈典型症状病鱼腹腔和肠道粘液中分离到2株(J-1和H-3)菌株,经生化特性和血清型鉴定为非01群霍乱弧菌(Non-01 Vibrio cholerae)。注射、创伤和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为进一步确认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使用P1、P2引物,以非01群霍乱弧菌N92001菌株和01群霍乱弧菌N16961菌株为对照,对分离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451bp的DNA片段。根据现有霍乱弧菌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3,P4,以N16961菌株为阳性对照,PCR扩增结果均得到大小为400 bp的DNA片段。在对H-3菌株的扩增片段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得到407bp序列,该菌株与N16961菌株中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的完全一致,证实该片段源于ctxA基因。进一步说明从暗纹东方体内分离到的J-1和H-3菌株具有霍乱肠毒素ctxA,有一定的致病力。

    • 中华鲟、史氏鲟及达氏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2006, 30(4):531-53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53) HTML (0) PDF 0.00 Byte (2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 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 kD, 896 kD和924 kD;3种鲟鱼Ig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 kD,都具有29 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 kD的轻链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显示鲟鱼的Ig为四聚体。Western-blotting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鲟鱼Ig的重链与其Ig具有同样的抗原性,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可被兔抗鲟Ig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轻链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则呈阴性。免疫沉淀反应的结果显示,3种鲟鱼的血清及其Ig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血清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兔抗鲤Ig血清无免疫沉淀反应,这表明3种鲟科鱼类的Ig在结构和序列上是较为相似的,而与鲤鱼等高等硬骨鱼类的Ig存在较大的差别。

    • 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褐牙鲆卵杂交胚胎的发育及胚后发育

      2006, 30(4):433-44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54) HTML (0) PDF 0.00 Byte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与褐牙鲆卵授精,培育出了生长健康的杂交鱼苗。并对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OLIMPUS显微镜连续观察和描述了冷冻精子受精杂交胚胎的发育,在水温15~17.1 ℃,其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孔封闭、肌节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胚等时期的发育,经历65 h 57 min完成胚胎发育进入胚后发育,发现胚胎搐动15 min后心脏开始跳动。利用OLIMPUS解剖镜每天观察和记录一次鱼苗的生长形态,并测定其体全长;将杂交鱼苗的胚后发育划分为卵黄囊吸收期(出膜后1~6 d)、变态前期(出膜后7~25 d)、变态期(出膜后25~30 d)和变态后生长期(出膜30 d以后)4个时期。对16~17 ℃、18~19 ℃、20 ℃和22~23 ℃4个温度环境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杂交胚胎宜于在16~20 ℃的水温下发育,鱼苗在22~24 ℃孵化出膜后2~3 d大量死亡。对18~19 ℃、20 ℃、22 ℃、和24 ℃ 4个温度下稚鱼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变态期稚鱼在22~24 ℃水温下饲养时变态和生长速度较18~19 ℃快。

    • 溶藻弧菌外膜蛋白(Va-OMP)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

      2006, 30(4):538-54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05) HTML (0) PDF 0.00 Byte (2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初步制备的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Va-OMP)、溶藻弧菌蛋白分子量58 kD外膜蛋白(Va-OMP58)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Va)灭活菌苗、溶藻弧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Va-LPS)菌苗等进行主动保护性和被动保护性的实验比较,VaOMP、Va-OMP58免疫组小鼠免疫后用活菌攻击,免疫保护率为62.5%~86.7%,而Va-LPS组和Va灭活菌苗组的免疫保护率为50%~62.5%,对照组的免疫保护率仅为6.7%。用不同抗血清免疫小鼠,活菌攻击后,Va-OMP组存活率达到53.3%和66.7%,VaOMP58组次之,存活率为40%和50%,Va灭活菌组的存活率为33.3%和46.7%,对照组为13.3%。与对照组相比较,Va-OMP组差异较显著,保护效果较好。溶藻弧菌外膜蛋白和蛋白分子量58 kD外膜蛋白的保护性效果高于溶藻弧菌灭活菌苗和溶藻弧菌脂多糖的保护性效果,证明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迟发性超敏反应试验也证明,OMP能诱发变态反应,间接证明OMP具有较强的引起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能力。因此实验证明,Va-OMP、Va-OMP58是能在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的保护性抗原。

    • 盐度驯化对史氏鲟鳃Na+/K+ 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

      2006, 30(4):444-44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00) HTML (0) PDF 0.00 Byte (2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史氏鲟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Na+、K+、Cl-)浓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史氏鲟驯化过程中血清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史氏鲟在不同盐度(10、20、25)下经过驯化,鳃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鳃Na+/K+ATP酶活力(P<0.05),其活力是对照组的2~2.5倍。驯化过程中,3种不同盐度阶段下鳃Na+/K+ATP酶活力首先表现为下降,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活力逐渐增加,最后下降并趋于平稳。血清渗透压也随盐度的增加而上升,盐度10时最高,达到(328.77±26.78) mmol·kg-1,此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90 mmol·kg-1左右,略高于淡水中血清渗透压。不同盐度下,血清渗透压和鳃Na+/K+ATP酶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3种不同盐度下史氏鲟血清K+浓度平均值保持在3.00~3.30 mmol·L-1之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种盐度下血清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高,盐度20时达到最高。盐度20以下血清Na+和Cl-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史氏鲟血清渗透压调节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应激反应阶段,主要表现为鳃Na+/K+ATP酶活力受到抑制,陡然下降;二是主动调节阶段,鳃Na+/K+ATP酶被重新激活,且活力逐渐上升;三是适应阶段,鳃Na+/K+ ATP酶趋于平稳。

    • 牙鲆淋巴囊肿病毒一抗原蛋白的确认及定位

      2006, 30(4):544-54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36) HTML (0) PDF 0.00 Byte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牙鲆淋巴囊肿病毒(LCDV)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而后将小鼠脾细胞与P3U1骨髓瘤细胞融合,以囊肿组织冰冻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筛选杂交瘤细胞,阳性结果显示特异性块状荧光信号集中在囊肿细胞的细胞质边缘部分,且多个荧光信号相连呈现链圈状,有限稀释 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三次克隆后获得4株稳定产生抗LCDV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1A8、1D7、2B6、2D11)。应用Western-blotting法分析单抗识别蛋白的分子量,结果显示,单抗1D7 和2B6均能特异性结合一条分子量116 kD病毒多肽;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定位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结果发现胶体金颗粒集中吸附在病毒粒子衣壳周围,且背景清洁,无散在的金颗粒或其他污染物。实验结果说明分子量约为116 kD的蛋白多肽为LCDV病毒衣壳蛋白,且具有线性抗原决定簇。

    • 仿刺参胶原蛋白的提取及理化性质

      2006, 30(4):549-55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78) HTML (0) PDF 0.00 Byte (2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仿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胶原蛋白的提取及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提取可得到胃蛋白酶促溶且去除端肽(telopeptide)的酸溶性胶原蛋白(PSC)。紫外-可见扫描测得PSC的最大吸收峰位于220 nm;氨基酸分析发现,在1 000个总氨基酸残基中,甘氨酸为329个,羟脯氨酸为66个,羟脯氨酸与脯氨酸之比为0.69,酪氨酸、苯丙氨酸及组氨酸的含量较低,可能不含胱氨酸,这些特性均符合Ⅰ型胶原的特征。差示量热扫描法(DSC)测定仿刺参PSC的热稳定性温度(Ts)为57 ℃,低于牛皮Ⅰ型胶原5 ℃;苯酚-硫酸及次甲基蓝法测得PSC的总糖及粘多糖含量分别为0.61%及0.48%;经DEAE52纯化后,可得到除去粘多糖的蛋白纯品。SDS-PAGE显示,本研究所提取的仿刺参PSC不含杂蛋白,主要成分为胶原β及α链,含少量γ链;其中α链类似于脊椎动物Ⅰ型胶原α1链,PSC分子组成为(α1)3。

    • 5-羟色胺对中华绒螯蟹眼柄MTXO细胞兴奋和分泌活动的影响

      2006, 30(4):450-45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87) HTML (0) PDF 0.00 Byte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通过检测膜电容变化的方法实时监测细胞的分泌活动,在单个细胞水平观察了5-羟色胺(5-HT)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神经节端髓X器官(MTXO)3种类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兴奋性和分泌活动的调控作用。在电流钳模式下,5-HT使河蟹眼柄MTXO A型和B型细胞产生去极化反应,并诱导细胞兴奋,出现不同频率的动作电位;相反5-HT诱导C型细胞产生超级化反应,抑制细胞的兴奋活动。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模式下,5-HT明显地引起A型和B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膜电容增加,C型细胞的膜电容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表明,5-HT通过调控河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兴奋性诱导CHH和MIH的释放,抑制C型细胞的分泌活动。

    •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及离体后形态学变化

      2006, 30(4):454-46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03) HTML (0) PDF 0.00 Byte (2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绒螯蟹循环血液中血细胞总数为(13357±7196) cells·mm-3,其中大颗粒细胞所占(49.8±7.5)%,其长轴(16.6±1.1) μm,短轴(10.2±0.6) μm;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所占比例(20.6±5.3)%,其长轴(13.1±1.2) μm,短轴(8.4±0.5) μm;小颗粒细 胞所占比例(29.3±4.8)%,其长轴(12.4±1.2) μm,短轴(8.1±0.4) μm;无颗粒细胞所占比例(0.2±0.2)%,其长轴(11.3±1.3) μm,短轴(8.9±1.1) μm。血液离体后,在血液完全凝固的(97.7±25.3) s时间内,只有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及其胞核立即膨大,核质比迅速增大,细胞膜破损崩解,胞浆溢出,血液完全凝固后这些细胞形态结构继续变化,主要表现为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扩张溶解消失,小颗粒细胞中的小颗粒内含物渗出或溢出,颗粒空泡化或崩解,细胞核固缩等变化过程 。而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明显慢于前两种血细胞,在细胞离体后5 min时,细胞和细胞核才开始出现膨大,并逐渐出现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溶解消失,颗粒空泡化或崩解以及细胞核固缩等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血液离体后血细胞形态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推测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可能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血小板,通过释放胞内凝血物质参与血凝的级联反应。

    • >综述
    • 我国赤潮频发现象分析与海藻栽培生物修复作用

      2006, 30(4):554-56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84) HTML (0) PDF 0.00 Byte (2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简报
    • 线纹尖塘鳢的形态生物学与核型

      2006, 30(4):562-56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09) HTML (0) PDF 0.00 Byte (2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中国东南沿海青蟹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2006, 30(4):463-46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36) HTML (0) PDF 0.00 Byte (2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东南沿海5个地区的72个青蟹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OI)部分序列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获得的72个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OI)序列可分为12个单倍型,与GenBank中已知的Scylla paramamosain COI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8%以上,与其它3种 青蟹的差异为7.36%~15.54%。这些序列与S. paramamosain的遗传距离仅为0.00783,但是与S. serrataS. olivaceaS. tranquebarica〗的遗传距离却分别达到0.11659、0.17812和0.08423。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等分析结果都表明本文研究的青蟹为S. paramamosain。结果提示,在进行青蟹属相关研究应当仔细鉴别采集样本的种类。

    • >研究简报
    • 鳗源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2006, 30(4):566-57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66) HTML (0) PDF 0.00 Byte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用RAPD技术探讨5种鲷科鱼类的亲缘关系

      2006, 30(4):469-47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83) HTML (0) PDF 0.00 Byte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RAPD技术对鲷科鱼类的黑鲷、真鲷、二长棘鲷、平鲷和黄鳍鲷进行亲缘关系的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在使用的60个随机引物中,有29个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片段,共计200条,大小在200~2500 bp之间。5种鲷均有其特异性扩增片段,可作为种类鉴别的依据。根据MEGA2.1软件的UPGMA和NJ程序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同属鲷属的黄鳍鲷和黑 鲷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二长棘鲷和真鲷,平鲷与二长棘鲷和真鲷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黄鳍鲷和黑鲷较远,黑鲷和二长棘鲷的亲缘关系最远。两种聚类的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与借助形态学和生化特征进行的传统系统分析具有一致性。在40个个体之间遗传距离矩阵中,最大值达到0.8916。多数的遗传距离指数在0.50~0.85之间。通过分析,认为RAPD技术对分析属级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研究简报
    • 建鲤与异育银鲫生长、生化组成和饲料利用的比较

      2006, 30(4):571-57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32) HTML (0) PDF 0.00 Byte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2006, 30(4):475-48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557) HTML (0) PDF 0.00 Byte (2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3-2004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水质、底泥和浮游生物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所产生的上升流将沉积于底泥的氮营养盐携带至上层,使得鱼礁区的海水特性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鱼礁区与对照区点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由投礁前极高的0.963下降到投礁后3个月的0.863和7个月后的0.685,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鱼礁区的浮游动物个体增重率明显,达到了对照区的5倍之多,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得到了确认。

    • 几种深水网箱养殖鱼类行为习性的观察

      2006, 30(4):481-48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05) HTML (0) PDF 0.00 Byte (2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鱼类生态学、鱼类行为学以及水产养殖学研究方法,对几种深水网箱养殖鱼类的行为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对干露的耐受力强弱依次为黑鲷、真鲷、鲈鱼、美国红鱼和大黄鱼;大黄鱼分布于中下层网箱边缘、集群、不争斗,美国红鱼均匀分布于中下层、集群、争斗激烈,鲈鱼均匀分布于中下层、较少集群、争斗激烈,真鲷分布于下、底层网箱边缘、较少集群、争斗,黑鲷分布于下、底层网箱边缘、较少集群、争斗;摄食节律明显,与潮水涨落有关,在接近早晨、傍晚的平潮或停潮时间内形成两个摄食高峰;对饵料具有选择性,对饥饿的耐受能力较强,不同投饵方式对鱼类摄食强度有影响,对饥饿的耐受力随着水温的降低而增强;7-8月份日平均摄食率最高,2月份最低,鱼类的摄食率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昼夜活动习性不明显,流急时分布于网箱底部或下游网箱边缘,流缓时活动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抗风、浪、流能力强弱依次为美国红鱼、鲈鱼、大黄鱼、黑鲷、真鲷。

    • 低盐度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规律

      2006, 30(4):489-49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13) HTML (0) PDF 0.00 Byte (2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池塘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在最适水温、溶氧、pH及低盐度(2~6)养殖环境的生长特性及规律。实验结果,低盐度养殖健康对虾体长和体重平均生长率分别为1.398 mm·d-1和0.169 g·d-1,对虾前期体长呈线性生长,中后期体重呈加速增长。非线性拟合结果,对虾体长生长为二次曲线,符合Quadratic模型,体重增长为S型曲线,符合Boltzmann模型,生长观测值与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均达到0.99;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典型体长和体重生长模型为L=7.843+2.297t-0.0105t2W=16.541+(-0.621-16.541)/(1+e(t-54.809)/15.456)。低盐度养殖,对虾体长与体重呈立方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W=aLba值范围4.9~9.0×10-6b值范围2.9495~3.0716,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典型幂指数模型为W=4.9×10-6L3.0716

    • 池养黄颡鱼运输应激后在实验循环系统中的恢复和适应过程

      2006, 30(4):495-50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14) HTML (0) PDF 0.00 Byte (2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将土池养殖的黄颡鱼成鱼运往室内实验循环系统驯养,并对鱼的摄食及鱼对日常管理活动的反应、血液皮质醇和血糖、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外周血白细胞百分比和吞噬功能进行了35 d的观察或监测。运输后的黄颡鱼在最初4~7 d内,明显的行为变化是停止摄食。所有的鱼从第8天开始恢复了摄食,从第15天开始适应了日常管理活动。血液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在刚刚运抵实验循环系统(0 d)及驯养1、2、3 d的鱼体内显著升高,至第7天已显著下降,并在第21、28、35天稳定在低水平上。外周血红细胞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与第21、28、35天外周血白细胞的各参数值相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在第3、7天显著减少,嗜中粒细胞百分比在0、1、2、3天显著升高,吞噬细胞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在第7、14天显著降低。以上结果显示(1)运输使黄颡鱼成鱼产生典型的应激反应,(2)运输应激导致黄颡鱼成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嗜中粒细胞百分比的显著改变和外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3)运输应激后的池养黄颡鱼成鱼在本文使用的实验循环系统中充分恢复和驯化所需的最少时间是3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