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史氏鲟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2003, 27(1).

      摘要 (1815) HTML (0) PDF 0.00 Byte (2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史氏鲟的活体解剖和对消化系统各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史氏鲟具有胃、幽门盲囊和瓣肠,胰脏形成独立的器官,在肝门部有部分弥散于肝脏组织中.与同属的中华鲟比较,口腔粘膜褶数量和形态不同;食道分段数量不同(史氏鲟分3段、中华鲟分2段);史氏鲟瓣肠有7个螺旋瓣,比中华鲟少;中华鲟的幽门盲囊有17个小盲囊,而史氏鲟只有10~12个小盲囊.

    • 斜带石斑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2003, 27(1).

      摘要 (1778) HTML (0) PDF 0.00 Byte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60d的斜带石斑鱼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脏、胆囊和胰脏等,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表明其消化系统的形态变化与食性的变化相适应.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成熟.胰脏在出膜后第4天出现,是和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发育到第35-60天,位于肠道后部的胰脏组织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 五种蚌的形态变异与判别分析

      2003, 27(1).

      摘要 (3124) HTML (0) PDF 0.00 Byte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6个形态性状对褶纹冠蚌、三角帆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5种蚌的种间以及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受4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54.17%;第二主成分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34.08%.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褶纹冠蚌与三角帆蚌形态相近,椭圆背角无齿蚌与球形无齿蚌外形相似.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明,褶纹冠蚌和三角帆蚌的不同地理种群分别表现出形态上的变异.建立了5种蚌的判别函数,三角帆蚌和圆背角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褶纹冠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98.92%、86.36%和96.88%,总判别准确率为97.83%.

    • 山东半岛南部水域春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2003, 27(1).

      摘要 (1695) HTML (0) PDF 0.00 Byte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86、1998和2000年春季对山东半岛南部水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渔业资源、优势种及多样性的年间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渔业资源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类更替加快,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增加,从而使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演替加快.

    • 象山港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比较研究

      2003, 27(1).

      摘要 (1994) HTML (0) PDF 0.00 Byte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网箱养殖区周围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高达433.53 g@m-2和155ind@m-2、91.92 g@m-2和114.96ind@m-2;海带养殖区仅为1.55 g@m-2和27.5ind@m-2,也明显低于非养殖区5.24 g@m-2和53.04ind@m-2;鱼类网箱养殖区中心未见生物分布.本文同时对底栖生物与养殖生物、沉积物及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作了研究探讨.

    • 红螯螯虾的室内人工育苗

      2003, 27(1).

      摘要 (2125) HTML (0) PDF 0.00 Byte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1996-1998年,在浙北地区,对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红螯螫虾进行亲虾培育、人工越冬,怀卵孵化,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浙北地区,2.8~4.9g的幼虾经5个月左右的饲养可以达到性成熟并部分怀卵,利用电厂余热水水泥池人工越冬的成活率可达70%以上.越冬后亲虾在水温20℃以上即开始交配怀卵,怀卵盛期4-6月.红螫螯虾一年可产卵4次,但只有第一、二次怀卵可用于育苗生产,个体一次怀卵量较少,一般为400~500粒,但群体怀卵比率较高.试验还表明,红螯螯虾出膜幼体即呈幼虾状,需依附母体7~10d后才营独立生活并开口摄食外源性饵料,所研制的幼虾Ⅰ号饲料为红螫螯虾室内人工育苗较好的开口饲料.室内人工育苗成活率可达60%以上.

    • 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2003, 27(1).

      摘要 (1926) HTML (0) PDF 0.00 Byte (2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行了3个试验以考察饲料添加叶黄素对本地胡子鲶体色的影响.试验A比较了野生、半人工养殖、全人工养殖胡子鲶体色的差异,其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8.01、4.64和1.61 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分别为2.06、1.83、0.96 mg@kg-1鲜组织;试验B采用平均体重为52g的本地胡子鲶成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150、20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成鱼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1.07、5.88、7.02、7.81 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64、1.35、1.81、1.86 mg@kg-1鲜组织;试验C采用平均体重为3.2g的本地胡子鲶鱼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鱼种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3.2、8.73、11.49、12.51 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87、1.71、1.97、2.03mg@kg-1鲜组织.上述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胡子鲶体色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食物中叶黄素含量的不同,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类产品可有效改善养殖胡子鲶体色,叶黄素适宜添加量建议为100mg@kg-1饲料(成鱼)或50 mg@kg-1饲料(鱼种).

    • 丁Gui胚胎发育和卵黄囊仔鱼摄食研究

      2003, 27(1).

      摘要 (3125) HTML (0) PDF 0.00 Byte (2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丁Gui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在开口摄食之前的发育、生长以及不可逆点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丁Gui受精卵在水温21.5℃时,胚胎发育时间约为52h;(2)仔鱼在孵出后第7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第9天达100%,第12天降到50%,进入不可逆点;(3)仔鱼对卵黄囊的日净消耗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出膜后第1天,体长最大增长率出现的在出膜后的第2天;(4)仔全出膜后第8天,卵黄囊全部吸收,同时,饥饿期仔鱼开始出现负生长。

    • 二种虾蛄的生长模式及其肌肉生化组成研究

      2003, 27(1).

      摘要 (1713) HTML (0) PDF 0.00 Byte (1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测量口虾蛄与黑斑口虾蛄的长度指标与质量指标,来研究和比较两者生长模式;通过测定两者肌肉的生化组成及其含量,评价与比较其营养价值,探讨生化成分与其生长、繁殖的关系.结果表明:二种虾蛄的长度指标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质量指标之间也呈显著直线关系,质量指标与长度指标呈幂函数关系;在生长过程中,二种虾蛄的体型基本稳定.二种虾蛄肌肉的水份、粗脂肪与灰分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在测定的月份中,脂肪含量波动很少,水份、灰分与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二种虾蛄肌肉中所含的氨基酸绝对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且黑斑口虾蛄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Asp+Glu Gly)含量均高于口虾蛄,但EAA/TAA二种虾蛄没有明显差异.口虾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黑斑口虾蛄.

    • 早熟期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指数、肝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2003, 27(1).

      摘要 (1730) HTML (0) PDF 0.00 Byte (1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采用称量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性早熟前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HI)、肝脂含量(LC)和肝胰腺脂肪酸组成.雌雄蟹的HI和LC在早熟前后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早熟个体低于未成熟个体.在性早熟前,雌雄蟹的肝胰腺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只是雌蟹中C20:5n-3较高(P<0.05).然而,对早熟前后的个体作比较时,发现雌雄蟹变化情况有很大差异:(1)早熟雌蟹中C16:1n-7、C16:0和C18:0高于未成熟雌蟹(P<0.01),而C20:5n-3、C20:4n-6和C22:6n-3则低于后者(P<0.01);(2)早熟雄蟹中C18:1高于未成熟雄蟹(P<0.05),而C14:0(P<0.05)、C16:1n-7(P<0.05)和C20:5n-3(P<0.01)皆低于后者.以上结果表明:雌雄蟹在性早熟前后存在肝胰腺脂肪酸组成变化的差异,且C20:5n-3可能主要参与成熟蜕壳和膜的构建,而C22:6n-3可能主要参与卵巢发育和卵黄的发生.

    • 维生素C、E对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的影响

      2003, 27(1).

      摘要 (2038) HTML (0) PDF 0.00 Byte (1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河蟹雌性亲体投喂不添加或添加Vc、VE的4组实验饲料,并以新鲜河蚌为对照,进行198d饲养试验,以雌蟹性腺系数、产卵力、孵化率以及各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等指标作为判据,研究了VC、VE对雌蟹生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投喂添加0.5mg@(100g)-1VC饲料组)、2(投喂添加0.022mg@(100g)-1VE饲料组)和3(投喂添加0.5mg@(100g)-1VC饲料和0.022mg@(100g)-1VE饲料组)3个组雌蟹的产卵力分别为3620个卵细胞@g-1体重、3540个卵细胞@g-1体重、3710个卵细胞@g-1体重,孵化率分别是83.03%、84.06%、86.27%,均极显著高于4组(投喂未添加维生素饲料组)雌蟹的产卵力(2490个卵细胞@g-1体重)和孵化率(29.28%)(P<0.01),也显著高于5组(饲喂河蚌)雌蟹的产卵力(3010个卵细胞@g-1体重)和孵化率(71.12%)(P<0.05).雌蟹卵巢中SOD活性,1、2和3组则比4组和5组显著低(P<0.05),分别为56.35Nu@mL-1、53.61Nu@mL-1和39.87Nu@mL-1,相应地,MDA含量分别为6.03mol@mL-1、5.65nmol@mL-1和5.57nmol@mL-1;4组雌蟹,虽然其卵巢中SOD活性较高,达79.25Nu@mL-1,但因饲料中缺乏抗氧化性的Vc、VE,引发卵子脂质过氧化,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为23.18nmol@mL-1,导致卵质低下,从而影响了卵子孵化.综上所述,雌蟹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C、VE,能有效地改善雌蟹生殖性能.

    • 耐盐红螺菌对水产养殖病害细菌的拮抗作用

      2003, 27(1).

      摘要 (2410) HTML (0) PDF 0.00 Byte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功能,对病鳖、鳗及南美白对虾动物体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人工感染健康动物检测致病性;探讨耐盐红螺菌对病害细菌分离株的抑菌效能,和有效抑菌作用时细胞所处的生长期.试验结果表明,水产动物病害细菌分离株为弧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菌株;耐盐红螺菌的代谢产物对病害细菌分离株均有抑制作用,其平板抑菌圈为1.2~1.4cm,最低抑菌浓度多为4~8倍稀释液;耐盐红螺菌的拮抗物质随细胞对数生长过程中生成,至细胞衰亡期达到最大值.

    • 鲤慢性喹乙醇中毒的病理学和组织残留

      2003, 27(1).

      摘要 (1978) HTML (0) PDF 0.00 Byte (1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以含10、25、50、100、150和200mg@kg-1喹乙醇的饲料对鲤进行了慢性毒性试验.经90d的试验,各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7.5%、27.5%、35.0%、42.5%、47.5%和55.0%,死亡率分别为5.0%、10.0%、12.5%、17.5%、20%和30.0%.中毒鱼表现为特征性的"应激性出血综合征",且Hb含量和RBC数量降低,血清AST、ALT活性升高.病理组织学表现为鳃小片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上腺细胞空泡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或水泡变性及溶解坏死;肠道发生卡他性肠炎;超微结构上,心肌纤维、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颗粒;肝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肠上皮微绒毛脱落、崩解和肠上皮细胞大量坏死脱落.中毒鱼肝、肾和肌肉组织内喹乙醇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有显栽著性差异.

    • 中日海域划界方案的初步研究

      2003, 27(1).

      摘要 (1835) HTML (0) PDF 0.00 Byte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要介绍了东海的地理和资源概况,分析了有关海域划界的国际实践以及国际司法与仲裁,总结出国际海域划界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地理因素、地质和地貌因素、保护资源的统一性、经济因素和历史性权利(传统捕鱼权)等,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和日本在东海海域可能的划界方案,即以岸线比例进行划分,并就中日海域划界提出几点看法.

    • >综述
    • 鱼类胸腺研究进展

      2003, 27(1).

      摘要 (1612) HTML (0) PDF 0.00 Byte (2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Fish thymus is phylogenetically the first well..developed lympho..epithelial structure for most fish species. It supplies microenvironment for T..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is directly involved in defense mechanism.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f ish thymus research was reviewed in the fo llowing aspect s: 1) structure and possible funct ions; 2) origin, histogenesis and degeneration; 3) ontogeny and function of T..lymphocyte obtained with monoclonal antibody.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