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鲻鱼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2002, 26(6).

      摘要 (2022) HTML (0) PDF 0.00 Byte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7种哺乳类胃肠激素抗体对鲻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5-HT、SST、VIP、GAS和P物质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均存在于鲻鱼胃肠粘膜中,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则显免疫阴性反应.文中还描述了鲻鱼胃肠道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及在胃肠各部的分布密度,并对其可能的分泌方式和功能进行了讨论.

    • 编码鹰爪虾蜕皮抑制激素基因的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002, 26(6).

      摘要 (1741) HTML (0) PDF 0.00 Byte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取鹰爪虾眼柄总RNA,以眼柄总RNA为模板,根据日本对虾的具有蜕皮抑制活性的神经肽Pej-SGP-Ⅳ的氨基酸设计兼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在适宜条件下得到一特异性片段.将这一特异性片段克隆到载体中进行测序,测得鹰爪虾的特异性cDNA片段由213个碱基对组成,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由71个氨基酸组成.序列比较发现许多甲壳动物的CHH家族神经肽与它相似.在所有与该序列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相似的甲壳动物CHH家族神经肽中,MIH与它的相似度最高,表明由鹰爪虾眼柄特异性cDNA片段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可能是鹰爪虾的MIH片段,它相当于MIH成熟肽的第5至75个氨基酸.

    • 欧、美中华绒螯蟹源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证据

      2002, 26(6).

      摘要 (1916) HTML (0) PDF 0.00 Byte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包括Z2和Opp17两个10碱基随机引物在内的10个引物,对来自荷兰斯科克莱(Skokely)、美国加州圣何塞(San Jose)的中华绒螯蟹群体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进行RAPD遗传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中华绒螯蟹群体特有的Z2引物扩增的700bp标记带(Z200bp),在荷兰与美国2个中华绒螯蟹群体中同时出现,而不出现日本绒螯蟹南流江种群中特有的880bp标记带(Z2880bp),表明欧洲、美国中华绒螯蟹与中国中华绒螯蟹为同种Eriocheir sinensis,而非日本绒螫蟹Eriocheirjaponicus;(2)Opp17引物扩增的947bp片段在中国长江、荷兰及美国3个中华绒螫蟹群体内的出现频率均达100%.结合Z2引物扩增结果,欧洲与美国中华绒螯蟹群体极可能是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螫蟹引入繁衍的.

    • 连续孤雌生殖对蒙古裸腹Sao繁殖能力的影响

      2002, 26(6).

      摘要 (1807) HTML (0) PDF 0.00 Byte (1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内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对蒙古裸腹Sao进行了105d的连续孤雌生殖培养。在适宜而稳定的温度、盐度和食物条件下,连续孤雌生殖24个世代后,蒙古裸腹Sao的繁殖能力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实验中,74.1%的蒙古裸腹Sao生殖窝数超过4窝,产幼前发育时间为4.28±0.37d ,两次生殖间隔期为2.30±0.41d,前4窝平均每窝生殖量为7.52±1.39个。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连续孤雌生殖24个世代不会地蒙古裸腹Sao繁殖能力产生明显的负影响。

    • 方格星虫繁殖生物学研究

      2002, 26(6).

      摘要 (3279) HTML (0) PDF 0.00 Byte (2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观察体腔生殖细胞发育的季节变化,研究广西海区方格星虫繁殖周期.研究样本采自北海市大冠沙至白虎头海区3个站点,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每月定期采集.观察结果表明,方格星虫雌雄异体;体腔内的生殖细胞最初成团附着在具有运动能力的滋养细胞上,卵原细胞经过细胞增殖期(1~2μm)、细胞质生长期(3~30μm)、滤泡膜形成期(30~70μm)、胶质膜形成期(70~160μm)和成熟期(≥160μm)5个发育时期;精原细胞的发育经过细胞增殖期、细胞生长期、细胞分化期和成熟期4个发育时期.方格星虫体腔内全年都有生殖细胞存在,卵细胞分期成熟,分批产卵.广西海区方格星虫繁殖期于每年4-9月,繁殖盛期为5-8月.

    • 网箱养殖对东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以及磷的酶促水解与吸附行为的影响

      2002, 26(6).

      摘要 (1710) HTML (0) PDF 0.00 Byte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湖养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网箱下沉积物中有机质和可酶解磷(PHP)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均显示增高,间隙水中的PHP较低,而APA与正磷酸盐的浓度均高,这种现象在垂直与水平两个尺度上均有体现,故由有机物的富集到正磷酸盐的剧增可能受控于酶学机制.Langmuir单分子等温度吸附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网箱下表层沉积物的最大吸附量明显较高,而吸附强度明显降低,此亦为正磷酸盐相应剧增的另一重要原因.不同深度间隙水中APA的动力学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 飞碟型网箱的水动力学数值计算法

      2002, 26(6).

      摘要 (1884) HTML (0) PDF 0.00 Byte (1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导出了波、流共同作用下飞碟型网箱的水动力学方程组,并给出了数值求解.在流速1.5m@s、波长50m、周期8s、水深30m的情形下,计算结果显示,波高大于5.5m时波力大于流力,反之后者占主导.网箱受力呈周期性、不对称变化.相同情形下,设置水层下降5m时,受力峰值由水面的21.1t降至10.4t,后者只有前者的49.3%,表明网箱设置水层下降可以较大程度地减缓其受力.计算所用的部分参数尚需通过现场实测来检验和修正.

    • 舟山渔场及基邻近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初步研究

      2002, 26(6).

      摘要 (1869) HTML (0) PDF 0.00 Byte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苏及浙江共5个地点采集了8种贝类,使用四甲基氢氧化胺和9-氯乙基蒽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的大田软海绵酸含量。结果表明:样品中的大田软海棉酸含量从15.75-218.95ng·g^-1,平均含量为37.10ng·g^-1,检出率为48%。有一个样品的含量超过食用标准(200ng·g^-1)。从该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可以推断腹泻性贝类毒素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广,且在某些地区含量较高。

    • 维生素E、C和HUFA交互作用对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的影响

      2002, 26(6).

      摘要 (2319) HTML (0) PDF 0.00 Byte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投喂添加或不添加VE、Vc和HUFA的四组实验饲料,经198d饲养实验,以雌蟹的性腺系数、产卵力、孵化率、各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为指标,研究这两类营养素交互作用对其生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E、Vc和HUFA对雌蟹生殖性能有显著的影响(P<0.05):在产卵力方面,1组为3790个卵细胞@g-1体重,极显著高于2组(为2317个卵细胞@g-1体重)和3组(为2129个卵细胞@g-1体重)(P<0.01),显著高于4组(为3050个卵细胞@g-1体重)和5组(对照组)(为3010个卵细胞@g-1体重)(P<0.05);而孵化率方面,1组(86.17%)极显著高于2组(36.06%)、3组(29.18%)和4组(25.73%)(P<0.01),也显著高于5组(71.12%)(P<0.05).1组和2组雌蟹性腺中SOD活性分别为40.09Nu@mL-1和39.87Nu@mL-1,相应地,MDA含量分别为6.87nmol@mL-1和3.33nmol@mL-1;而3组和4组雌蟹,尽管其性腺中SOD活性较高,分别为79.21Nu@mL-1和85.2Nu@mL-1,但由于饲料中抗氧化性VE、Vc的缺乏,导致脂质过氧化发生,其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12.65nmol@mL-1和25.18nmol@mL-1.4组雌蟹的产卵力较大,但因VE、Vc的缺乏发生脂质过氧化,导致所产的卵质低下,从而影响了卵子的孵化率.结果表明,VE、Vc和HUFA都是河蟹保持良好的生殖性能的必需营养成分.

    • 三种脂肪源和两种降脂因子对鲈生长、体营养成分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02, 26(6).

      摘要 (1937) HTML (0) PDF 0.00 Byte (1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加入3种脂肪源(鱼油、鱼油+玉米油1.34:1、鱼油 豆油1.34:1)和两种降脂因子(胆碱10g·kg^-1、肉碱350mg·kg^-1)饲喂鲈,并用冰鲜杂鱼铒料作为配合饲料的对照。经过8周的饲养,对鲈的生长情况、体营养成分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鲈对脂肪肝的受性较差,长期大量投喂冰鲜杂鱼易诱发病变,肝脏对病变的敏感性高于肌肉;在满足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的情况下,不同脂肪源对鲈生长差异影响不大,但对体脂沉积有一定影响;胆碱和肉碱具有一定的降体脂作用。

    • 中草药添加剂对异育银鲫生长和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影响

      2002, 26(6).

      摘要 (1872) HTML (0) PDF 0.00 Byte (1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中草药配方Ⅰ和Ⅱ,分别以0.5%、1%、2%剂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连续投喂异育银鲫2个月后,测定鱼体的相对增重率、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能够极显著地影响异育银鲫的生长、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P<0.01).配方Ⅰ以1%组和2%组、配方Ⅱ以2%组的生长最佳,相对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3.47%、32.74%和47.06%.中草药添加剂对肠道、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的影响与生长相似,对照组肠道蛋白酶活性为10.54,配方Ⅰ中1%组为20.33、2%组为22.79,配方Ⅱ中2%组为25.68;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对照组为8.54,配方Ⅰ中1%组为14.13、2%配方Ⅰ组为16.59,2%配方Ⅱ组为20.36.对照组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78.15%,1%配方Ⅰ组为84.38%,2%配方Ⅰ组为86.98%,2%配方Ⅱ组为88.19%.因此中草药添加剂提高蛋白酶活力、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是促进鱼体生长的重要因素.

    • >综述
    • 日本鳗鲡仔鱼摄食机理及其营养策略

      2002, 26(6).

      摘要 (2055) HTML (0) PDF 0.00 Byte (1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鳗鲡属(Anguilla) 鱼类共有19 种和亚种, 其中以欧洲鳗鲡( A. anguilla ) 和日本鳗鲡( A. jap onica) 最为重要。鳗鲡属 鱼类发育需经历奇特的柳叶状仔鱼( leptocephalus larva) 阶段, 其人工育苗技术是一道世界难题。柳叶状仔鱼现象仅见于 真骨鱼类最原始的一个类群海鲢总目Elopomorpha( 鳗鲡目Anguilliformes, 海鲢目Elopiformes, 背棘鱼目Notacanthiformes) 。 有关柳叶状仔鱼的发育策略, 已从形态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 但柳叶状仔鱼的摄食机理至今不 明。 日本鳗鲡的人工诱导催熟试验始于上世纪60 年代, 日本北海道大学Yamamoto 等[ 1] 于1973 年进行日本鳗鲡人工授 精、孵化获得成功, 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我国在.. 七五.. 期间和.. 八五.. 期间, 由上海水产大学、河北省水产研究所、中国 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等进行了人工繁殖鳗鲡试验研究, 对亲鳗催熟、催产、孵化等方面都取得很 大的进展。但是, 孵化后3~ 5d 时, 仔鳗大量死亡, 仅极少数个体偶尔可最长成活到24d[ 2] 。目前, 日本水产厅养殖研究 所Tanaka 等[ 3] 通过采用以鲨鱼卵冷冻干燥粉末为主要成份的糊状饲料作为日本鳗鲡的育苗饲料, 获得重大突破, 在世 界上首次使人工孵化仔鳗成活达到253d, 体长30mm 以上, 并已完全变态为柳叶鳗。该研究成果证实导致日本鳗鲡早期 仔鱼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仔鳗摄食问题, 而不是仔鳗的异常发育或深海水压等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以人工孵化日本 鳗鲡柳叶状仔鱼为材料所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结合近年来海鲢总目柳叶状仔鱼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 以期探 讨日本鳗鲡仔鱼摄食机理及其营养策略, 并为鳗鲡人工育苗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

    • 有害赤潮藻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2002, 26(6).

      摘要 (1829) HTML (0) PDF 0.00 Byte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ffects of harmful algae on f ish based on the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mful algae can affect the survival, enzyme, cell, tissue and behavior of fis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lso the phycotoxin can be accumulated in the tissue and organ of fish, and inf luence the organisms of higher level. At last, we have discussed the elements that affect the toxicity of harmful algae.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