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鲤属鱼类mtDNA控制区(D—环区)序列的变异性分析

      2002, 26(4).

      摘要 (1941) HTML (0) PDF 0.00 Byte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测序技术对我国鲤属7个种、亚种和2个品种共62个个体(其中鲤的样品包括采自长江、黄河、松花江三个水系的共4个种群),进行了mtDNA控制区(D-环区)始自3'端共459bp碱基的序列测定,发现其D-环区3'端至中央保守区之间不似其他鱼类和哺乳类是一个单一的高变区,而是在其内部还插有一段长约110bp的保守区,这很可能是鲤属鱼类mtDNA D-环区自身的一个特点.

    • 编码鳗鲡生长激素基因的序列与结构

      2002, 26(4).

      摘要 (1605) HTML (0) PDF 0.00 Byte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序列分析表明:欧洲鳗鲡GH基因从ATG到TAG共计2393 bp,有4个外显子、3个内含子,推测编码209个氨基酸.第一内含子存在3个重复单体构成的微卫星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欧洲鳗鲡GH可分为5个结构域,GD1-GD4区域与GH的活性有关,为GH与其受体专一性结合区域,GD5区域与GH分子的结构、稳定性有关.进化分析表明,鱼类GH分可成3个不同的组,欧洲鳗鲡GH基因属Ⅰ组,Ⅱ组可分含4个内含子基因及含5个内含子基因二个亚组,Ⅲ组GH基因有5个内含子.推测原始的GH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通过丢失或增加内含子导致基因歧化.

    • 褶纹冠蚌鳃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

      2002, 26(4).

      摘要 (1902) HTML (0) PDF 0.00 Byte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雌性褶纹冠蚌外瓣鳃的组织学和形态.结果表明,雌性褶纹冠蚌具一对外瓣鳃.每个外瓣鳃都由内、外二鳃小瓣构成.每片鳃小瓣又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组成.鳃丝表面具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其壁主要由角质层、上皮和基膜组成,内含几丁质棒、鳃腺和血管.相邻鳃丝之间由丝间隔相连.鳃小瓣内的空腔被瓣间隔分隔成许多鳃水管.丝间隔和瓣间隔的壁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组成,其内均有血管分布.在繁殖期间瓣间隔形态发生变化,将鳃水管分隔成许多小室,形成胚胎发育的孵化室.

    • 冰冻斑节对虾体内病毒侵染中国对虾的电镜观察

      2002, 26(4).

      摘要 (1846) HTML (0) PDF 0.00 Byte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市售冰冻斑节对虾中头胸甲有白斑的病虾做感染源,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人工感染,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中国对虾仔虾的肝胰腺细胞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冰冻斑节对虾体内的杆状病毒能够使中国对虾致病,其发病程度与对虾养殖密度有关.从病毒基质发生到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及侵染大致分4个阶段:病毒基质发生期、病毒囊膜形成期、病毒粒子装配期、病毒粒子再度侵染期.同时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病毒形成有关的特殊物质,如绒团物和冰晶状物等.

    • 大亚湾马鞭洲大型爆破对周围水域环境与海洋生物影响的评估

      2002, 26(4).

      摘要 (1934) HTML (0) PDF 0.00 Byte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掌握大亚湾马鞭洲岛大型爆破对周围水生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实际影响,对爆破现场进行了监测,并对爆破产生的效应做了评估.结果表明,马鞭洲岛周围水域的14项水质指标在爆破后24h内均恢复正常水平;表层沉积物9项指标在爆破后未发现明显异常;爆破对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和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对鱼卵仔鱼影响的最远距达2000m,并在爆破24h后影响范围内的鱼卵仔鱼数量尚无明显恢复迹象;爆破后渔获量明显降低,对距爆心2000m以内水域的海洋经济种类造成直接损害和持续性影响.

    •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Ti鱼卵和仔稚幼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002, 26(4).

      摘要 (1707) HTML (0) PDF 0.00 Byte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9年夏季Ti鱼卵和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122°00′-123°45′E,34°00′-35°15′N与122°15′E以西海域分别为Ti鱼卵与Ti鱼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其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别为25.5-26.9℃和27.11-31.81与26.4-27.0℃和31.31-32.05。Ti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最适表层水温分别为25.5-26.4℃和25.9-27.0℃;全长为20mm以上的Ti鱼稚鱼已初步形成广盐性分布的习性,Ti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对盐度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水温是影响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Ti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与叶绿素a的分布也有密切的关系。Ti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正是叶绿素a的高值区,随着季节的变化,黄海南部Ti鱼产卵场由青岛外海逐渐向深水区转移,黄海南部Ti鱼活卵所占的比例为45.76%,胚胎发育状况良好。

    •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灰色相对关联评价

      2002, 26(4).

      摘要 (1865) HTML (0) PDF 0.00 Byte (1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和步骤.该方法具有比传统的生物-经济模型更为全面,它可量化地反映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本文以1978-1990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发展状况作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后,东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基本上呈现下降的趋势,1983-1986年处在较低的水平,1987年后可持续利用水平有所上升.

    • 峰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在中国远洋鱿钓渔业方面的应用与比较分析

      2002, 26(4).

      摘要 (1842) HTML (0) PDF 0.00 Byte (1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概述了PTP和DEA法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远洋鱿钓渔业.结果表明:1999年我国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捕捞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仍有潜力可挖;影响西南大西洋鱿钓渔业"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制冷能力、钓机数、集鱼灯和水下灯,而船长、船舶总吨位、功率和舱容仅为次要因素.通过应用,本文分析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特点:PTP法长于在时间序列方面的一个纵向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渔业技术和资源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而DEA法则擅于在捕捞单位间进行横向的"能力"比较,并能对影响"捕捞能力"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灵敏度分析.

    • 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

      2002, 26(4).

      摘要 (3280) HTML (0) PDF 0.00 Byte (2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比较了10个盐度梯度(44.0、41.0、38.0、35.0、自然海水盐度30.5~32.5、27.0、24.0、21.0、18.0、15.0)下赤点石斑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对12批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并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为38.0~24.0,最适盐度为35.0~27.0.盐度高于35.0,孵化率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仔鱼畸形率则随之升高.盐度低于24.0,孵化率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仔鱼畸形率则随之升高.从盐度38.0到41.0以及24.0到21.0是2个对受精卵孵化率和仔鱼畸形率影响很大的盐度梯度.高于或低于这2个盐度梯度,孵化率即明显大幅度降低,畸形率则大幅度升高.赤点石斑鱼仔鱼的SAI值为3.19~12.42,低于长吻鲹和黄条(鱼师)的SAI值.仔鱼的SAI值与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只有SAI值大于5的仔鱼才有可能被进一步培育成苗,低于5的将在数天内死亡.

    • 用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评定异育银鲫维生素C需要量

      2002, 26(4).

      摘要 (1735) HTML (0) PDF 0.00 Byte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维生素C(Vc)含量为0~1200mg·kg-1的精制饲料,连续投喂异育银鲫8周后,测定异育银鲫生长速度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Vc含量达150mg·kg-1时日增重率最大,进一步提高饲料Vc含量,日增重率没有显著变化;饲料Vc含量为75 mg·kg-1时头肾指数显著提高,而脾指数不受饲料Vc含量的影响;头肾细胞吞噬活性和A花环率均在Vc含量为300mg·kg-1时达最高水平;而血清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分别在饲料Vc为300 mg·kg-1和600 mg·kg-1时达最高值.上述结果表明饲料Vc可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免疫力.鉴于Vc的免疫促进作用,建议在疾病多发季节饲料Vc添加量提高到300mg·kg-1.

    • 养殖河蟹弧菌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胞外产物的致病性

      2002, 26(4).

      摘要 (1909) HTML (0) PDF 0.00 Byte (1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杭州一养蟹场的病蟹体内分离到3株细菌,经形态学检查、生化性质测定,鉴定为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健康蟹,48h内均发生死亡,死亡率100%,证实副溶血弧菌为河蟹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菌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氟哌酸、四环素、氯霉素、氟嗪酸、复达欣、菌必治、萘啶酸等药物高度敏感.分离菌株培养物经理化方法处理获得的胞外产物蛋白具有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脂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并对河蟹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 虎纹蛙病毒体外培养及其理化特性

      2002, 26(4).

      摘要 (1825) HTML (0) PDF 0.00 Byte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发病濒死的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蝌蚪中分离到一种病毒.在25℃条件下,该病毒能在鲤鱼表皮瘤细胞系(EPC),胖头鱥肌肉细胞系(FHM)和草鱼性腺细胞系(CO)三种鱼类细胞上产生空斑状的细胞病理变化(CPE).该病毒对氯仿,热(56℃,30min)和酸(pH3)敏感.其体外培养的适合增殖温度范围为20~30℃.电镜下观察,病毒为对称的二十面体,切面正六边形,对角直径125nm左右.

    • >综述
    • 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概况

      2002, 26(4).

      摘要 (1727) HTML (0) PDF 0.00 Byte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胁迫(environmental stress)是指环境对鱼类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可以分为急性环境胁迫和慢性环境胁迫.捉捞(handling)和干扰(disturbance)等引起急性环境胁迫,而水质逐渐恶化和高密度放养等造成慢性胁迫[1].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世界渔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环境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环境对鱼类引起的胁迫也日益严重.

    • >研究简报
    • 丝足鲈的形态特征与核型

      2002, 26(4).

      摘要 (1605) HTML (0) PDF 0.00 Byte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一种危害眼斑拟石首鱼的寄生涡虫及其防治

      2002, 26(4).

      摘要 (1815) HTML (0) PDF 0.00 Byte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俗称美国红鱼,又称红鼓鱼,是福建水产养殖业中重要养殖鱼类之一.它们生长速度快,对饲料的适应性强,饵料转化率高,一年即可养成1kg重的成品鱼,出口韩国,价格好.较之养殖大黄鱼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资金周转快,成活率高等优点.福建省罗源湾的水质适于养殖美国红鱼,因此,近年大量投苗养殖,但在养殖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害.我们在诊治美国红鱼幼鱼(100g左右)大量死亡的病例中,发现鱼鳃上寄生了一种罕见的涡虫,它们没有钩和吸盘,寄生方式特殊,由鱼鳃分泌的大量粘液和增生的组织将其包裹.涡虫的寄生造成幼鱼鳃丝间塞满了泥土样脏物及鳃丝严重缺损,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 羊栖菜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2002, 26(4).

      摘要 (1696) HTML (0) PDF 0.00 Byte (1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