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中国对虾循环系统的发生

      2002, 26(1).

      摘要 (1753) HTML (0) PDF 0.00 Byte (1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对虾循环系统的发生过程,在无节幼体第3期,起源于头胸甲皱褶部位的腹侧中胚层细胞通过增殖向背面迁移,在中肠的背面形成一中胚层板,此板两侧向背面上卷、合拢而成心脏;与此同时,该中胚层板两侧周围的中胚层细胞向两侧迁移,与体壁接触形成围心腔;心孔出现在无节幼体第5期,是由该处的心壁细胞直接内陷形成;心脏的形态结构随着幼体的发育而不断完善,至蚤状幼体第1期以后,组成心壁的细胞分化为单层的心肌细胞,随后其外包被一层由结缔组织细胞形成的心外膜;至仔虾期,心脏的外形和结构已与成虾的相似;背腹动脉发生的方式与时间和心脏的相同;中背动脉的发生包括两部分:心脏近端的中背动脉由心脏前端延伸而成,心脏远端的中背动脉则由幼体前端背部中胚层细胞形成;血细胞最早出现在无节幼体第1期.

    • 皱纹盘鲍食道的结构与功能

      2002, 26(1).

      摘要 (1876) HTML (0) PDF 0.00 Byte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组织学、组织化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的食道.食道可分为前、中、后三段,中段又可分为食物通道和食道侧囊.食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粘液细胞、颗粒状腺细胞、微绒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纤毛柱状细胞参与运输食物和分泌物,并呈现吸收细胞的结构特征;粘液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粘多糖;颗粒状腺细胞内充盈分泌颗粒;微绒毛细胞呈现吸收细胞的特征;分泌细胞具很强的蛋白酶等酶活性,能以顶浆分泌形式分泌消化酶,该细胞还具有吸收和细胞内消化作用.食道中段还呈现3种植物多糖酶活性.

    • CB抑制合浦珠母贝受精卵第一极体释放的染色体分离

      2002, 26(1).

      摘要 (1895) HTML (0) PDF 0.00 Byte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CB抑制合浦珠母贝受精卵(3n♀×2n↑,2n×2n)第一极体释放的染色体分离行为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CB抑制第一极体改变了正常的染色体分离行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多极分离,主要有二极分离(28.67%)、三极分离(40.56%)及四极分离(23.78%)三种模式,不能确定的占6.99%.均等的二极分离可能导致四倍体的产生,而部分四极分离也能产生四倍体,三极分离主要产生非整倍体.未处理组的染色体仍按正常的二极形式进行分离,释放两个极体,但两极的染色体数目通常存在极大差异,导致大量的非整倍体产生.二倍体组(抑制第一极体)也存在同样的多极分离模式,二级分离占25.00%,三极分离占21.51%,四极分离占34.30%,不能确定的占19.19%.另外,对各种染色体分离模式形成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 烟台四十里湾浅海养殖生物及附着生物的化学组成、有机净生产量及其生态效应

      2002, 26(1).

      摘要 (1838) HTML (0) PDF 0.00 Byte (1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四十里湾养殖海区一些双壳贝类和藻类收获时的化学组成和有机净生产量进行了分析.不同双壳贝类软体有机碳含量差别不大,而N含量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软体N含量最高(12.36%),而牡蛎、毛蚶相对较低(8%~9%).贻贝和菲律宾蛤仔贝壳N含量最高,分别为0.55%和0.56%;而栉孔扇贝贝壳则较低(0.1%),且贝壳C、N、P在扇贝C、N、P总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7.5%和6.9%.海带和石莼元素组成说明海区营养元素N的不足.海带的不同部位N含量差别很大,且在不同海区有较大变化.贻贝贝壳C、H、N和P含量在整个贻贝中占有相对大的比例,分别为30.4%、30.2%、31.8%和29.6%;菲律宾蛤仔、长牡蛎和中国蛤蜊等贝类贝壳中这些元素的相对含量也较高;而扇贝贝壳却较低.四十里湾海区每年因贝类和藻类的养殖,海区将至少减少850t N和78t P,其中贝壳的营养损失占据着相当比例.在海水交换受到一定限制、营养不很丰富的海区,养殖生物收获本身也会对海区的营养状况产生影响.根据贝壳N、P的含量,笔者认为在营养不很丰富的沿岸海区,贻贝、牡蛎最好不养或尽可能少养.

    • 饵料密度对卜氏晶囊轮虫种群数量变动和生产力的影响

      2002, 26(1).

      摘要 (1859) HTML (0) PDF 0.00 Byte (1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饵料密度实验表明,在28℃下,当草履虫密度分别为100cell@mL-1(77mg@L-1)、200cell@mL-1(154mg@L-1)、300cell@mL-1(231mg@L-1)和400cell@mL-1(308mg@L-1)时,卜氏晶囊轮虫在群体培养条件下的最大持续产量(MSY)、水体容纳量、种群增长期的平均生产量和增长率均以饵料密度300cell@mL-1组为最高,分别为:6.4 ind@mL-1@d-1(355mg@L-1@d@-1)、13.7 ind@mL-1(760.6mg@L-1)、55(mg@L-1@d@-1)和1 4496(d-1).实验结果还表明,在饵料密度100~300ce11@mL-1范围内,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MSY)、达到最大持续产量时的生物量(CSC)和达到MSY及容纳量的时间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提高或延长.但是,当饵料密度达到400 cell@mL-1时,上述指标反而降低或缩短.以草履虫为饵时晶囊轮虫的日粮为146%~707%,饵料系数19.8~91.7.

    • 诺卡氏菌与假丝酵母的跨界融合及对退化养殖生态的修复

      2002, 26(1).

      摘要 (1922) HTML (0) PDF 0.00 Byte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溶菌酶和蜗牛酶破细胞壁,PEG和Ca2+促融的方法完成了诺卡氏菌和假丝酵母的跨界融合,得到具有亲本优势的融合细胞二株:GW0l和GW02.通过菌落形态比较、抗生素抗性鉴定、耐热性和耐酸性比较、生长速率对比的分析,可确定其为真正的融合细胞.融合细胞较亲本细胞对水体和水质的适应范围更广,降解速率更快,能大幅去除养殖水体环境中的COD、NH4 、N02-、PO3-4-等,稳定pH,提高水中1DO及水体生态环境中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换水量,从而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促进养殖生产.

    • 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代谢

      2002, 26(1).

      摘要 (1771) HTML (0) PDF 0.00 Byte (1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之一--二维电泳技术,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周期中各不同阶段的蛋白质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生长阶段,其蛋白质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发现了与细菌生长代谢各阶段生理活动有关的差异蛋白质,有助于深入了解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基因组表达情况.同时,还对二维电泳和普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维电泳技术是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有效工具.

    • 河口区凡纳对虾亲虾培育及其生长和蜕皮

      2002, 26(1).

      摘要 (1982) HTML (0) PDF 0.00 Byte (1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在上海河口地区成功进行了凡纳对虾的亲虾培育和育苗,并重点研究了凡纳对虾亲虾的生长和蜕皮规律.通过一套自行设计的水循环系统来培育亲虾,盐度为9~12的自然海水加盐度为100~120的浓缩海水调配至盐度28~30.200余尾亲虾(雌:雄为1:1)经过近两个月的培育,成活率达90%左右,暂养12d后,切除雌虾单侧眼柄促使亲虾成熟.手术后3d,即可观察到雌虾卵巢开始发育,7d后开始产卵,但未受精.30d后,雌、雄虾出现追尾、交配现象,得到受精卵并孵化出无节幼体.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河口区低盐海水兑配高盐浓缩海水在水循环系统中培育亲虾,最终生产出健康的苗种是完全可行的.切除眼柄前亲虾完成一个蜕皮周期需要14~15d,手术后,卵巢开始发育,蜕皮周期延长到20d左右.凡纳对虾亲虾在整个实验期间一直持续生长,切眼柄前雌虾的平均日生长率为0.25mm,较切眼柄后的0.17mm快,雄虾的平均日生长趋势与雌虾相似,前期为0.20mm,后期为0.15mm.文中还讨论了有关切除眼柄后亲虾生长减慢、蜕皮周期延长的原因.

    • 三倍体九孔鲍的育种和养成技术研究

      2002, 26(1).

      摘要 (1926) HTML (0) PDF 0.00 Byte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50%九孔鲍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以6-DMAP为诱导剂,用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持续时间抑制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三倍体;并进行了生产性苗种培育和养成试验.结果表明,6-DMAP的诱导浓度为300μmol@dm-3、诱导持续时间为10min时,其胚胎的三倍体率为90%以上,并且胚胎的孵化率高达85%,幼体的畸形率较低,为50%~55%;经过7个月培育,试验组养成鲍的三倍体率为65%以上;试验组养成鲍的平均壳长比对照组增长10%,平均体重比对照组增重30%.与二倍体鲍相比较,三倍体鲍在壳长增长和体重增重等方面,显示了显著的优势[t>t0.01(58)].

    • 池养大海马的摄食_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

      2002, 26(1).

      摘要 (1978) HTML (0) PDF 0.00 Byte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大海马(平均体长92.82±2.052 6 mm,平均体重6.69±0.457 0g)在养殖条件下(放养密度为200ind@m-,溶解氧保持在5.5mg@L-1以上,生物耗氧量低于3mg@L-,pH值7.5~8.2,透明度50~85cm,盐度15.2~26.5)的摄食、生长和食物生态转换效率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系统取样,测量海马的全长、体重和消化道内食物重量,计算其增长速度、摄食率、消化道排空率、生态转换效率等数值,发现大海马的摄食每天有两个摄食高峰,即12:00和18:00,晚上不摄食或很少摄食.大海马的日摄食量为16.634 2±0.782 0 g@(100g)-,日摄食率为1 177.25cai@ind-,排空率0.144 4 g@(100g)-1.h-1,食物转换效率20.04%,能量转换效率31.42%.体长日平均增长速度和日均增长率分别为1.1766mm和1.27%;体重日平均增重速度和日均增重率分别为0.182 0 g和2.27%.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摄食率与体重及温度的相关关系,得出下列关系式:C=6.754 4+0.301 4T 0.219 0W(F=83.596 3,F0.01=18.00,F>F0.01).

    • 美国红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2002, 26(1).

      摘要 (3118) HTML (0) PDF 0.00 Byte (2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两种不同规格(8.25±0.50g,40.41±2.45g)的美国红鱼分别在18~20℃和20~24℃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恢复投喂实验.在实验的30d内,两次实验结果均表现为饥饿5d组的美国红鱼生长略快于对照组,而饥饿10d和15d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各组间生长虽有差别,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饥饿使鱼体水分、灰分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但各成分从恢复投喂到实验结束时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各组间摄食量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步下降,而饵料转换效率逐步上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标准代谢率下降,而在恢复投喂之后又逐步回升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美国红鱼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由降低标准代谢和提高食物转化率实现的.

    • 灌喂必需氨基酸模式溶液对草鱼全鱼_省略_肌肉_肝胰脏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影响

      2002, 26(1).

      摘要 (2304) HTML (0) PDF 0.00 Byte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剂量食道灌喂DL-[4-3H]-Phe,研究不同FAA模式下,20~30g体重草鱼种的全鱼和肌肉、肝胰脏的蛋白质合成代谢.结果表明:①分别缺乏Lys、Met、Trp、Arg的4种极端不平衡FAA模式,同草鱼肌肉EAA模式即相对平衡的基础模式相比,肌肉、肝胰脏及全鱼的蛋白质合成速率(FSR)均显著降低,其降低程度高低依次为Met,Lys,Arg,Trp;②肝胰脏、肌肉的蛋白质合成代谢与整体蛋白质合成代谢对FAA模式的改变产生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三者蛋白质合成代谢速率为肝胰脏>全鱼>肌肉;③FAA模式的Lys、Met、Trp、Arg4因素中,对肌肉、肝胰脏蛋白质合成速率影响最大的是Met,其余依次为Lys,Arg,Trp.

    • “红肉病”文蛤中寄生类立克次体的超微结构与细胞病理学

      2002, 26(1).

      摘要 (1791) HTML (0) PDF 0.00 Byte (1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患"红肉病"文蛤的消化盲囊上皮中所发现的类立克次体以及所引起的受感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该病原包涵体呈球形或椭球形,有强嗜碱性和嗜酸性两种.电镜下观察到上皮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类立克次体,其形态结构及大小表现了极大的多样性.受感染的细胞具有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内质网膨大为潴泡状,核糖体脱落;线粒体溶解或固缩;核膜肿胀,染色质固缩并出现液泡结构.高度感染时,细胞核与大部分的细胞器消失.在上皮细胞中,观察到类立克次体以二分裂和出芽方式进行繁殖.

    • 翡翠贻贝肉酶解动物蛋白营养评价及其生理活性初探

      2002, 26(1).

      摘要 (1797) HTML (0) PDF 0.00 Byte (2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翡翠贻贝肉酶解动物蛋白(enzymolytic animal protein,EAP)进行的营养特性研究表明:粗蛋白含量达72.8%(干基),蛋白营养价高,氨基酸价为93(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且富含赖氨酸、精氨酸、维生素、矿物质等;Glu、Asp、Gly等呈味物质含量丰富,是制作营养保健食品或海鲜调味料的理想原料.经动物实验表明:翡翠贻贝肉EAP剂量为320mg@kg-1体重时,对昆明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的抑瘤率可达50.6%,且有增强免疫力的活性.

    • BP神经网络模型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2002, 26(1).

      摘要 (2373) HTML (0) PDF 0.00 Byte (2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BP神经网络是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网络权值进行训练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以其优良的非线性逼近能力,获得广泛应用.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优异性能的必要条件是神经网络结构及其参数的合理选取、具有足够多和代表性、典型性好的训练样本、训练时求得全局最小点和不出现"过学习"或"过拟合"等.本文根据近几年BP神经网络建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发现目前在建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①训练样本太少,②没有检验样本和测试样本,③神经网络结构太大等,从而极有可能造成在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时出现"过拟合"或"过学习"现象,使建立的模型泛化能力较差或根本没有.在研究近年提出的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模的必备条件的基础上,对目前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水环境质量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是在不满足建模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的.计算实例表明,在不满足建模条件下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泛化能力和预测能力较差,极有可能出现多模式现象,没有实用价值.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