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第2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1997, 21(3).

      摘要 (1927) HTML (0) PDF 0.00 Byte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嘉陵江鲶的卵母细胞划分为6个时相。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和结缔组织膜,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具漏斗状的精孔及椭圆形的精孔细胞。嘉陵江鲶的成熟年龄大多为1龄。生殖期雌雄比约为2:1。繁殖季节中雌鱼的成熟系数高达14.5%。对鲶进行人工催产,成功地获得了鲶的受精卵。鲶的受精卵圆形、绿色,膨大后其直径为4.05~4.57mm。温度在27.5~31℃时,幼鱼孵出需要29小时30分钟。初孵仔鱼全长为4.64~5.12mm。 更多还原

    • 日本沼虾中肠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1997, 21(3).

      摘要 (1887) HTML (0) PDF 0.00 Byte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日本沼虾中肠腺细胞的类型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日本沼虾中肠腺上皮细胞大多呈柱状,顶端具微绒毛,依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R细胞、F细胞、B细胞和E细胞4种类型。R细胞具有吸收、贮存营养物质的功能,细胞内含有脂滴、糖原和吞噬泡,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少;F细胞内蛋白酶原合成活动旺盛,粗面内质网极为发达,在数量上比R细胞多,几乎充满整个细胞;B细胞微绒毛较短,以胞饮方式吸收营养,在细胞中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液泡和消化泡,进行胞内消化,也可以全泌方式释放消化酶进行胞外消化;E细胞体积小,呈多边形,核质比大,为未分化的胚胎细胞。 更多还原

    • 南方鲶胚胎细胞培养及其细胞周期特性检测

      1997, 21(3).

      摘要 (1817) HTML (0) PDF 0.00 Byte (1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方鲶晚期胚胎细胞经原代和传代培养40次,历时36个月建立了上皮型细胞系(SM)。该细胞系表现低世代生长缓慢,每代时间随代龄增加而减少,经EMF测定:G1期细胞占70.1%~85.6%;S期细胞占12.2%~25.3%,G2+M期细胞占1.6%~4.6%,由30代到40代G2 M细胞增加了一倍多,SM细胞能在1~4℃冰箱长期存活并可保持繁殖能力达13个月。 更多还原

    • 三疣梭子蟹幼体消化酶活力及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1997, 21(3).

      摘要 (1809) HTML (0) PDF 0.00 Byte (1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三种变化模式,其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而且在蚤状幼体Ⅰ期时就较高,淀粉酶活力逐渐减小,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极微。氨基酸含量随幼体发育逐渐增加。必需氨基酸中以亮氨酸含量最高,色氨酸含量最低;非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者为谷氨酸,最低者为脱氨酸。同时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略有差异,但基本趋于一致。 更多还原

    • 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的呼吸与排泄研究

      1997, 21(3).

      摘要 (2080) HTML (0) PDF 0.00 Byte (2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的呼吸与排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贝体重对两种贝类的耗氧率和氨排泄率都有明显的影响,且两者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Qo,mg/g/h)和氨排泄率(QN,μg/g/h)与温度(T,℃)和湿重(W,g)存在下列关系:Qo=0.307W-0.7381.004T,QN=7.841W-0,9100.990T;栉孔扇贝的耗氧率和氨排泄率与温度、湿重存在下列关系:Qo=0.040W-0.3491.079T,QN=57.401w-0.5610.992t。 更多还原

    • 饵料的铜含量对中国对虾生长及体内铜_锌和铁含量的影响

      1997, 21(3).

      摘要 (1847) HTML (0) PDF 0.00 Byte (1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铜含量不同的饵料对中国对虾生长及体内铜、锌和铁含量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饵料中铜含量为25.27mg/kg时,可使体长为30~40mm的中国对虾增长最快。饵料中铜含量与对虾头胸部铁含量呈负相关,而与对虾腹部铜锌含量呈正相关。 更多还原

    •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生产与应用

      1997, 21(3).

      摘要 (1703) HTML (0) PDF 0.00 Byte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以动物蛋白废弃物(毛发、蹄角、皮革下脚料等)为主要原料,工业化生产复合氨基酸微量元素螫合物的生产工艺、产品在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产品在鲤、非鲫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按本工艺,蛋白原料水解为氨基酸的转化率高,且氨基酸的种类齐全。由于生产过程中采用了控制氨基酸配体与金属高于摩尔比的中间控制方法,确保了微量元素与氨基酸的螫合效果。养鲤试验表明,添加螯合盐的三个试验组分别比添加无机盐的对照组多增重68.1%。46.9%和37.1%;非鲫的喂养试验表明,添加敖螯合盐的两个试验组分别比添加无机盐的对照组多增重75.8%和86.5%,而且肉质有所改善。

    • 长江_辽河_瓯江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形态判别

      1997, 21(3).

      摘要 (3341) HTML (0) PDF 0.00 Byte (1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形态特点,建立判别中华绒螯蟹水系来源的方法,以辽河、长江、瓯江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三个种群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代表其形态特征的24个度量性状,处理后得48个形态特征参数;然后用逐步判别的方法筛选了其中能提供附加信息的6个参数,并建立了Beyes判别函数;最后对判别进行拟合,拟会概率雄蟹为92.39%,雌蟹为89.37%。用逐步判别的方法对中华绒螯蟹的不同种群进行比较并判别其水系来源是可行的。

    • 汤河水库鲢_鳙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1997, 21(3).

      摘要 (1776) HTML (0) PDF 0.00 Byte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4年的汤河水库鲢、鳙的生物学测定、历年的放养数量和历年的渔获量资料,对汤河水库鲢各龄鱼的残存率、资源量进行了估算(鲢、鳙比例接7:3原则确定),从而确定了鱼种规格为132mm时的最佳放养数量为3.246753×106尾(其中鲢为2.272727×106尾;鳙为9.74026×105尾)。在连续8~10年无任何捕捞时水库对鲢、鳙的环境容纳量为2.246124×106尾(其中鲢为1.572287×106尾;鳙为6.73837×105尾)。依据RICKER模式确定了鲢、鳙的最佳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0和1.9,最佳开捕年龄分别为5和4.5龄,同时确定了1994年汤河水库偷鱼量为5.0×104~6.0×104kg,从而提出了汤河水库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 更多还原

    • 东海带鱼种群鉴别研究

      1997, 21(3).

      摘要 (1824) HTML (0) PDF 0.00 Byte (1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取样于东海不同海区29批2168属带鱼鱼体的各项形态性状的观察、计测,并应用数学方法对性状差异进行统计比较和群体间聚类分析,结合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带鱼,不论近海或外海的群体,相互间形态特征基本酷似,呈现出密切的关系,从而确认它们系同一个种群,在渔业生物学研究和资源管理上当作一个基本单元。东海南部外海(北纬29°以南、东经125°30′以东)的带鱼群体,其形态性状虽与其它海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地理性差异,但差异值界限不甚明显,可能是东海带鱼同一个种群内的一支独立群体。 更多还原

    • 虾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1997, 21(3).

      摘要 (1913) HTML (0) PDF 0.00 Byte (1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黑白瓶测氧法对辽宁省庄河青堆水产公司虾池整个养殖期间(5~9月)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研究。虾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为(5.45±2.36)gO2/(m2·d),日P/B系数为2.39(0.67~6.66),浮游植物对太阳有效辐射的利用率为0.78(0.24~2.18)%,浮游植物毛产量到虾产量的转化效率为7.41%;回归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太阳有效辐射量是决定虾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大小的主要因子。磷是虾池营养盐的第一限制因子,氮是第二限制因子。 更多还原

    • 大沽全海笋生物学习性及人工育苗技术

      1997, 21(3).

      摘要 (1808) HTML (0) PDF 0.00 Byte (1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大沽全海笋的生殖腺发育、繁殖季节、产卵量、胚胎发育、栖息底质及其对水温、盐度的适应性和耐干露能力等生物学习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套工厂化育菌技术,在12.96m3水体中培育体长2.4~10.2mm的苗种526万粒。 更多还原

    • 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1997, 21(3).

      摘要 (1690) HTML (0) PDF 0.00 Byte (1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症状、鳃组织的显微、超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病虾鳃区呈黑色条斑状、活动力差、厌食、死亡率较高。光镜下观察,鳃组织严重坏死、断裂,鳃丝充血,为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大多沉积在鳃丝末端。电镜观察到鳃组织的甲壳层和表皮层中有许多不同切面的杆状细菌,呈多形态,大小约为(0.2~0.4)×(1.2~1.8)微米,单个,偶而连成双,无芽孢,菌体周围细胞结构完全瓦解,组织被腐蚀成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的空斑。 更多还原

    • 鳖“白板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1997, 21(3).

      摘要 (1720) HTML (0) PDF 0.00 Byte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同时还有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

    • 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和致病因素的研究

      1997, 21(3).

      摘要 (1742) HTML (0) PDF 0.00 Byte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爱德华氏菌病的牛蛙肌肉、肝、肾、血液和腹水中分离到8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实验均为该病的病原菌,毒素检测试验表明,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而不是外毒素。分离菌株的主要特性为杆状、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H2S。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V.P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为阴性。分解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利用甘露醇、蔗糖和阿拉伯糖。 更多还原

    • 水质改良机改善池塘水质的初步研究

      1997, 21(3).

      摘要 (1860) HTML (0) PDF 0.00 Byte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利用水质改良机改良池塘水质时,应走机械与生物相结合的道路,文中提出翻喷池塘淤泥是改良池塘水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既能充分利用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释放的大量氧,又能有效偿还氧债,改良水质,从而达到提高鱼产量和节能的目的。本文强调偿还养殖水体的氧债,对改良池塘水质至关重要。

    • >综述
    • 鱼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研究进展

      1997, 21(3).

      摘要 (1579) HTML (0) PDF 0.00 Byte (1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简报
    • 泥鳅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部分性质

      1997, 21(3).

      摘要 (1724) HTML (0) PDF 0.00 Byte (1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台湾海峡真鲷种群鉴别研究

      1997, 21(3).

      摘要 (1877) HTML (0) PDF 0.00 Byte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鲍工厂化育苗设施工程技术参数的优化选择

      1997, 21(3).

      摘要 (1529) HTML (0) PDF 0.00 Byte (1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装配式冷库机组工作时间系数辨析

      1997, 21(3).

      摘要 (1470) HTML (0) PDF 0.00 Byte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