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1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绥芬河驼背大麻哈鱼移殖放流及回归效果的初步研究

      1992, 16(4):307-315.

      摘要 (1846) HTML (0) PDF 668.31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驼背大麻哈鱼人工放流及其回归效果。根据驼背大麻哈鱼具回归母河川的生物学特异性,在注入日本海的绥芬河水系进行移植放流试验。1988年4月放流稚鱼72万尾,1989年6~8月放流群体回归母河川,在我国境内河区重捕回归成鱼 647尾,比该水系自然群体猛增约30倍,回归率为0.087%,标志回归率为0.023%。该项放流试验效果显著,为绥芬河水系驼背大麻哈鱼资源增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病理生理研究

      1992, 16(4):316-321.

      摘要 (2022) HTML (0) PDF 442.00 K (1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腹水呈淡黄或红色,透明或混浊,pH 值6.5,多数发生凝固,李凡他氏蛋白质定性试验阳性,是由炎症引起的渗出液,主要是肝性腹水。病鱼血清的钠、氯、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都非常显著地低于健康鱼,白蛋白的含量不到健康鱼的1%。病鱼血清肌酐、LDH、GOT、GPT,AMY 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鱼。所有这些都表明病鱼的肝、肾、心、胰等发生了严重病变,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胰功能不全,最后导致尿毒症及肝昏迷而死。

    • 葛洲坝枢纽建成后宜昌-城陵矶河段变化对白暨豚影响的调查

      1992, 16(4):322-329.

      摘要 (1917) HTML (0) PDF 563.08 K (1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中游宜昌-城陵矶河段,受葛洲坝枢纽和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的影响,水流速增大、河床下切、床面粗化,洲滩渚汊并流,破坏和恶化了白鱀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引起白鱀豚分布区向下游退缩。1986年作者调查时,白鱀豚分布区上限尚在离葛洲坝下50公里处的宜都河段;而1991年已下移至距坝下160公里处的沙市河段。同时,藕池口-城陵矶河段(158公里)内白鱀豚分布密度逐年变稀,已从 1986年时的 3.67公里/头锐减到 1991年的10.36公里/头。白鱀豚种群规模小,虽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但人类活动仍严重危及该物种的生存。随着人们进一步开发利用长江,新的水利工程还将兴建,亟待来取相应保护对策。

    • 饲料中脂肪的含量对团头鲂鱼种生长的影响

      1992, 16(4):330-336.

      摘要 (1962) HTML (0) PDF 499.75 K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团头鲂鱼种在饲料中的蛋白质、糖、维生素和无机盐等保持适宜含量的条件下,不同脂肪含量对团头鲂鱼种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试验所用的脂肪为新鲜的豆油。结果表明,团头鲂鱼种饲料中脂肪适宜含量为 2~5%,最适含量为3.6%左右。

    • 家鱼冷冻精液激活、授精方法的研究

      1992, 16(4):337-345.

      摘要 (2079) HTML (0) PDF 672.35 K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激活—授精溶液渗透压对家鱼冻精的能育性有明显影响。当用1毫升冻精与4 毫升卵子授精时,冻精与鲜卵在水中与在 171和 342 mOsm/l NaCl 溶液中的受精率均很高(91%左右),无明显差别;当精卵量比为 1:16时,在水中的受精率明显低于在上述 NaCl 溶液中的受精率;当精卵量比升高到 1:32以上时,冻精在 174mOsm/l 溶液中的受精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鲢卵在171和342 mOsm/l 溶液中维持受精能力的有效时间(6 分钟)明显长于在淡水中(2 分钟)。当精子稀释难的 pH 值偏碱(8.7)和冻精激活—授精溶液偏酸(pH6.3)时,冻精的受精率明显下降。解冻后精子在 4℃存放1.5小时活力和受精率下降不多,少数冻精可存活长达 16小时。冻精活力与受精率之间存在着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回归方程为 Y=3.68+1.23X。

    •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对坝下江段胭脂鱼性腺发育及自然繁殖的影响

      1992, 16(4):346-356.

      摘要 (1800) HTML (0) PDF 1.59 M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大坝兴建后,阻隔在坝下江段的胭脂鱼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只要达到性成熟年龄(雌鱼 7龄、雄鱼 5龄),胭脂鱼性腺不仅能在坝下江段正常发育成熟,而且能自然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有砾石或礁板石水流较紊乱的江段。自然繁殖主要与水温有关。产卵期2月至4月。文中同时讨论了坝下江段胭脂鱼保护等问题。

    • 草鱼LDH同工酶比较酶学和免疫化学性质

      1992, 16(4):357-364.

      摘要 (1840) HTML (0) PDF 2.48 M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草鱼为材料,利用亲和层析法,从肌肉、心脏和肝脏中分离纯化了 LDH同工酶基因产物;LDH-A4、B4和C4,并对其纯度,氨基酸组成以及动力学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制取了A4、B4和C4的相应抗体,利用抗原-抗体免疫吸附反应对一些淡水鱼类的LDH 酶谱进行了准确的鉴定。

    • 稚鳖的营养素需要量及饲料最适能量蛋白比

      1992, 16(4):365-371.

      摘要 (1790) HTML (0) PDF 446.66 K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正交设计法(L9(34))配制九种试验饲料,对稚鳖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总能的需要量作饲养试验。对增重率、饲料系数、日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和总能。较优饲料的总能为320~340千卡/百克饲料,蛋白质为46.6%,脂肪为3~5%,无机盐为2~3%,总糖为21~28%。每百克稚鳖日需蛋白质0.648克,总能4.5~4.7千卡,脂肪 0.042~0.070克,糖 0.32~0.43克,无机盐2~3%,纤维素 20~22%。稚鳖饲料的最适能量蛋白比(C/P值)在7.0~7.55之间。

    • >研究简报
    • 几内亚比绍海区旱季渔获物的组成和分布

      1992, 16(4):372-377.

      摘要 (1863) HTML (0) PDF 421.85 K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几内亚比绍共和国(以下简称“几比”)海区具有西非最宽的大陆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西非著名的渔场之一。近年来,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百多艘渔船到该渔场作业,以往欧洲国家的调查船,曾在此作过调查,但有关其渔获物的组成和分布等尚未见报道。1987年中国和几比政府商定由中方在1988年年内,派渔业资源调查船到该海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经协商,我国决定派东方号前往。本文反映对几比海区的渔获物组成和分布等所进行分析研究,供进一步发展我国在该海区的远洋渔业作参考。

    • 变水层双拖网瞄准捕捞黄海南部越冬鳀

      1992, 16(4):378-382.

      摘要 (1946) HTML (0) PDF 375.11 K (1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鳀(Engraulie japonieus)广泛分布于黄、东海,从五十年代起在我国进行过灯光围网、舷提网、中层拖网等的捕捞试验。由于对资源数量、洄游分布缺乏系统调查和鱼群探测手段落后等原因,都未获成功。1984年10月挪威王国政府赠给我国的“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到达后,对黄、东海中上层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认为鳀资源最高达300万吨,年可捕量约50万吨。越冬期间鱼群相对集中,渔场稳定。因此开展鳀变水层拖网试验研究,促进商业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海水产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承担这一课题,在变水层拖网设计、作业网位控制、渔场探测和瞄准捕捞技术等方面,研究解决了一些技木难点,为采用变水层双拖网捕捞鳀提供了技术保证。

    • 半静态重金属除去装置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1992, 16(4):383-387.

      摘要 (1854) HTML (0) PDF 377.79 K (1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众所周知,重金属离子对海洋生物幼体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随水域污染的加剧,给增养殖业的关键环节——育苗带来了困难。 在对虾育苗中,Cook等首先使用了螯合剂EDTA来提高卵子孵化率和幼体成活率。随后,EDTA广泛应用于对虾人工育苗与高密度养殖中。1981年,Lawrence等通过EDTA改变铜、镉等离子对蓝对虾(P.stylirostris)无节幼体的毒性,阐明了EDTA在对虾育苗与养殖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变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减少游离金属离子的浓度,降低其毒性。关于EDTA在水生生物培养与育苗中的作用及EDTA的性质,袁有宪已做过全面评述。

    • 盐度和营养盐对礁膜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1992, 16(4):388-391.

      摘要 (1929) HTML (0) PDF 320.50 K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礁膜(Monostroma nitid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隶属于绿藻门,绿藻纲,石莼目,礁膜科,礁膜属。礁膜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南沿海,生长在内湾静水处的岩石上或具有泥砂的石块上。日常所见的礁膜叶状体是配子体,为膜状,呈绿色或黄绿色,体软并具光泽。礁膜是绿藻中食用价值最高的一种,体软味美,我国南北沿海居民有食用。日本人也喜食“紫菜酱”(原料以礁膜为主,掺入少量紫菜,加入调味料,高压烹煮而成)。此外,礁膜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清热化痰,利水解毒以及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目前,国内尚朱进行礁膜的人工栽培,有关礁膜的报道较少,因此,我们开展犷礁膜的栽培生物学的系列研究,本文先着重介绍礁膜配子体的发育与盐度、营养盐的关系。

    • >研究论文
    • 淡水浮游植物气候生产力的生态模拟与地理分布

      1992, 16(4):297-306.

      摘要 (1804) HTML (0) PDF 763.92 K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在应用Talling 公式计算浮游植物日光合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模拟计算年光合生产力及通过水温订正后得出其气候生产力的方法。用上述方法联系我国湖泊一般特性,计算了在理想条件下我国大陆东侧 36个点淡水光合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及气候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东部淡水水域的年气候生产力大致呈纬向分布由南向北递减,这与大气光合有效辐射、年日照时数和水温的时空变化有密切关系。各地的气候生产力在 1.6~24.4gc/m2·年之间,与世界相近气候下贫营养湖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大致相当。只是东北北部偏低,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有效生长期太短。此外,四川盆地的气侯生产力亦低,主要原因则是夏秋两季光合生产力过低。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