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1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团头鲂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超微结构及其在人工催产过程中的变化

      1986, 10(2):205-212.

      摘要 (1993) HTML (0) PDF 1.32 M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团头鲂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神经分泌细胞及其轴突中,可观察到三种不同类型的颗粒(即电子致密颗粒、电子致密度较低的颗粒和电子透明颗粒)。细胞质中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都比较发达,游离核糖体较多。在尾垂体的无髓神经纤维之间有时还可观察到桥粒结构。 在性腺Ⅲ期至Ⅵ期,上述的细胞器变化不大,但三种颗粒的数量和分布却有明显的差别。根据团头鲂尾部神经分泌细胞和神经血管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看来,人工催产有促进尾垂体电子致密颗粒中的分泌物向血管内释放的作用。

    •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食性的研究

      1986, 10(2):213-222.

      摘要 (2202) HTML (0) PDF 770.60 K (1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和大头狗母鱼)的食料生物组成、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三种狗母鱼类都属于游泳动物食性的底层鱼类,而且是同种残食的中级肉食性鱼类,其食料生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还兼食长尾类、短尾类和口足类。被捕食对象的大小,随着捕食对象(多齿蛇鲻或花斑蛇鲻)叉长的增加而增大。狗母鱼类周年均有摄食,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在产卵盛期(3—4月)摄食强度较高。它们的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肉食性相适应,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的消化器官和食性相近似,比大头狗母鱼的食性较凶猛。

    • >研究简报
    • 太湖人工放流的初步探讨

      1986, 10(2):223-228.

      摘要 (1674) HTML (0) PDF 376.09 K (1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1979—1984年太湖人工放流的生产进行了初步概括性的研究。对于放流品种、鱼类生长、回捕率和放流的效益作了介绍和分析。肯定了人工放流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认为人工放流是增殖太湖渔业资源,改变太湖鱼类区系结构,保证渔业稳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 >研究论文
    • 渤海对虾洄游和分布的研究

      1986, 10(2):125-136.

      摘要 (1971) HTML (0) PDF 863.60 K (1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渤海对虾标志放流与重捕资料、渤海大面水文调查资料、渔场统计资料以及幼虾相对数量试捕资料,对渤海对虾的洄游、分布和中心渔场的位置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表明:每年6、7月份,幼对虾在渤海各海湾及河口水深10米以内的咸淡水交汇处生活;8月上旬至9月下旬由“低盐高温”区(盐度为22—28‰,水温为26-28℃)游向渤海中部东侧或辽东湾中部的“高盐低温”区(盐度为30-31‰,水温为20—23℃)索饵;9月下旬之后,因季风影响浅水区水温下降,原冷水团所在的深水区反而成为相对的高温区,对虾集中于“相对高温区”中。中心渔场位置及其稳定程度取决于底层水温、盐度分布及它们的稳定状况。渤海对虾具有趋向于底层水温20℃和盐度30.5‰的习性。

    • 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优势种及其种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1986, 10(2):137-150.

      摘要 (1759) HTML (0) PDF 822.08 K (1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定量张网渔获物组成资料,研究了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的群聚生态学。着重分析了优势种的区域及逐月和年间变化,以及优势种时空分布上的关系,还对鱼类群聚的食物关系进行了探讨。

    • 草鱼出血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1986, 10(2):151-160.

      摘要 (1994) HTML (0) PDF 2.29 M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鱼出血病提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鱼全身出血,鱼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都明显地低于健康鱼。病毒侵袭草鱼后,小血管的内皮广泛受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从而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广泛性出血。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和小血管阻塞,导致大多数组织和器官缺氧而变性和坏死;尤其是造血组织的坏死,更加速病鱼死亡。此外,还在草鱼血液申首次发现嗜碱粒细胞,查明了草鱼出血病同草鱼肠炎病的肠道组织病变之间的差异。

    • 钓鱼岛近海的涡旋及其与马面鲀渔场的关系

      1986, 10(2):161-176.

      摘要 (2117) HTML (0) PDF 1.02 M (1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1981—1984年各年春季(4月),绿鳍马面鲀产卵场的调查资料及产量统计资料,通过水温、盐度、密度σt比容偏差105δ和地转流等海况要素,对钓鱼岛近海的涡旋特征、强度、位置变化及结合渔况进行分析研究。初步认为钓鱼岛东北海区即黑潮及其分支处附近,存在一气旋型涡旋,涡旋边缘的北侧和西侧流速较小,是马面鲀的过路渔场和产卵场。春季马面鲀的产卵场基本集中在钓鱼岛近海(26°N断面)的涡旋区及其西侧边缘的近底层,水温为17—18℃,盐度为34.6—34.8‰,比容偏差105δ为270-290。若以涡旋底部的比容偏差105δ作为衡量外洋水强弱的指标,则它与上海、舟山渔业公司4—5月份的马面鲀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3;与马面鲀年总产量的相关为0.812。故认为该水文要素可提供渔获量预报的一项指标。马面鲀仔鱼基本沿涡旋周围的海流逐步向东北方向漂移。

    • 罗非鱼的微冻保鲜

      1986, 10(2):177-184.

      摘要 (2044) HTML (0) PDF 1.20 M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养殖的罗非鱼为对象,在-3℃±0.5℃空气微冻条件下,通过对鱼肉鲜度指标K值、细菌数及pH值的测定,探讨微冻鱼的质量的变化情况,并与冰藏鱼作比较。同时还对微冻鱼肌肉作组织切片,观察其冰结晶,并与-18℃冻结鱼及新鲜鱼作对照。实验结果表明,-3℃微冻法比冰藏法温度仅低3℃,但鱼肉鲜度指标K值上升缓慢,细菌繁殖受到抑制,大大延长了罗非鱼的保藏时间,贮藏期可达一个月左右。鱼肉pH值与鱼的鲜度之间无明确的相关关系。-3℃微冻鱼肌肉中的冰结晶是慢冻型的,对肌肉组织有损伤,但其冻结率比-18℃冻鱼低,未冻结部分的肌肉组织与新鲜鱼的肌肉组织相接近。

    •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团头鲂血清中促性腺激素和17β-雌二醇含量变动的研究

      1986, 10(2):185-194.

      摘要 (2050) HTML (0) PDF 634.92 K (1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血清中17β-雌二醇放射免疫的测定方法,将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用于鱼类血清测定,并对方法的准确性(回收率92.8±8.16%)、特异性(抗血清与雌酮、雌三醇的交叉反应分别为<3.20%、<2.99%)和灵敏度(2.36—2.50pg)作了检验。标准曲线的r=-0.998,s=0.023-0.051,检测范围为10—400pg/管。 团头鲂催产后血清中促性腺激素(GTH)含量增高,为产卵前的17倍左右,而未产卵个体的GTH含量则为产卵个体产卵前的3—5倍。与草鱼和鲢鱼一样,当血清中GTH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实现产卵。 随着团头鲂卵巢的发育,血清中17β-雌二醇(17β-E2)含量和成熟系数同步逐渐上升,至第Ⅳ期卵巢发育成熟阶段,血清中17β-E2含量形成一个高峰,达到2004.11±1136.31pg/ml,可作为卵母细胞卵黄迅速积累的指标。过后,血清中的17β-E2含量略有下降,催产前为1392.71±399.09和1219.29±420.51pg/ml,产卵后,血清中17β-E2含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到346.71±129.51和324.28±228.00pg/ml。 雄鱼则与雌鱼相反,17β-E2含量随精巢发育而逐渐下降,并一直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 养殖对虾弧菌病致病菌——非01群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1986, 10(2):195-204.

      摘要 (2085) HTML (0) PDF 1.92 M (1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养殖对虾所患的一种弧菌病作了研究报道。这种病的病原是非01群霍乱弧苗。这是一种菌体短的无芽孢杆菌,弧状,单个,有时联成S状。以一根单极毛运动,鞭毛有外鞘。草兰氏染色阴性。生化反应和已知的01霍乱弧苗基本相同,但不被01霍乱弧菌多价血清凝集。这种病的症状是行动呆滞,时而浮头或在水面上翻滚;眼球肿胀,由黑变暗以至溃烂仅留眼柄,随着病情加重全身肌肉发白。一般在一周内死亡。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