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第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快速获得大量鱼类肾细胞中期分裂相的PHA体内注射法

      1982, 6(3):201-208.

      摘要 (3612) HTML (0) PDF 834.67 K (2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导了PHA(Phytohemagglutinin 植物血球凝集素)体内注射制备鱼类肾细胞染色体的方法。在北京鳊、广东鲂、鲮鱼、倒刺鲃.胡子鲶、鳗鲡、乌鳢、罗非鱼等分属不同科、目的近♀0 种鱼类均获得较高的分裂指数。PHA 体内注射法的平均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为肾培养的1.56倍,血培养的1.82倍,常规空气干燥法的4.51倍,达到9.86%。研究结果表明,PHA 在体内同样具有刺激肾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PHA 注射剂量8—10μg/g(鱼体重),秋水仙素注射剂量4—6μg/g(鱼体重),胸鳍基部各一次注射,效应时间4—4.5小时,在7小时内便可获得大量中期分裂相。所建立的方法不需进行细胞体外培养,简便快捷,适用于实验室和野外现场制备鱼类染色体。

    • 荧光法测定海水中石油烃的初步探讨

      1982, 6(3):209-220.

      摘要 (1860) HTML (0) PDF 604.37 K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法以脱芳石油醚为萃取剂,提取海水中的石油烃,用岛津 MPS—5000 多用途自动记录分光光度计(model Ⅲ 荧光分光光度附件)测定萃取液的荧光相对强度。以(艹屈)或大庆原油作为标准,用310毫微米波长♂发,在365毫微米波长♂读取荧光强度。方法的线性范围,(艹屈)为0—900 微克/升;大庆原油为 0—5000 微克/升。本法的石油检测下限至 2微克/升。标准差为±0.0004 毫克/升;变异系数为 3.7%。平均回收率达 91.1%。与(艹屈)等量的大庆原油的荧光强度比率(R)为8.7。

    • 香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1982, 6(3):221-234.

      摘要 (2911) HTML (0) PDF 3.53 M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在天然水域中各个不同发育阶段香鱼卵巢的组织学观察资料,对香鱼卵膜结构、第2时相卵母细胞中出现的透明层、核仁排出物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受精孔形态等问题作了描述和探讨。并对香鱼性周期内卵巢发育和产卵类型等问题作了说明。

    • 太♂洋牡蛎与近♀牡蛎、褶♀蛎人工杂交的初步研究

      1982, 6(3):235-242.

      摘要 (1992) HTML (0) PDF 475.60 K (1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以太♂洋牡蛎、近♀牡蛎、褶♀蛎为亲本的多种组合杂交试验。试验共分为:近♀×太♂,太♂×近♀,褶♀×太♂,太♂×褶♀四个试验组进行;另外还有三种牡蛎的三个自交组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几种牡蛎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褶♀×长♂的受精率较高,而长♂近♀正反交的受精率均较低。杂交子:代的D型幼虫的大小性状一般表现为母本特征,而且其大小变异范围比亲本自交大。此外,文中对各组合的幼体发育作了比较,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 短尾大眼鲷卵及仔、稚鱼的发育

      1982, 6(3):243-252.

      摘要 (2051) HTML (0) PDF 621.54 K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用人工授精方法和拖取浮游仔稚鱼的材料,研究观察短尾大眼鲷的卵内发生的特征。成熟受精卵浮性,直径0.57-0.88毫米;油球一个,直径0.17—0.20毫米。在水温27℃中培养,受精后17小时可全部孵出仔鱼。胚体发育到尾芽离开卵黄时,在嗅囊附近♀听囊前后各出现一对黑色斑。油球位于吻下,其表面出现星状黑色素胞。这些特征一直保留到孵化后5小时的仔鱼。发育到后期仔鱼,头部开始生有枕骨棘,渐长♂向后伸长♂枪状。眼框骨也隆起,上沿出现小刺。直到稚鱼期体长♂毫米左右,枕骨棘开始退化变短,以后逐渐消失。

    • 东海舵鲣的早期发育和生殖习性

      1982, 6(3):253-266.

      摘要 (1862) HTML (0) PDF 805.15 K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主要外部形态,如尾柄上色素的分布和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值,我们鉴定在东海区的舵鲣属(Auxis Cuvier 1829)鱼类的仔稚鱼有扁舵鲣(Auxis thazard)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和一种目前还未定到种,暂定为舵鲣(Auxis sp.)三种。根据其性腺成熟度及仔稚鱼出现的时间来推断,在东海的产卵期为3—9月,盛期为7、8月。较南海区的产卵期迟一些。产卵范围在北纬 25°30′-32°00′,东经125°以西海区。舵鲣鱼类仔稚鱼在东海的分布面很广,但多靠近♀岸和岛屿附近♀一般分布在东经125°以西海区,水深一般为60—100米。栖息海区水温一般为27—29℃盐度为38,00—34,00‰。仔鱼分布与台湾暖流和长♂冲淡水有夫,一般在长♂冲淡水水舌边缘或台湾暖流和冲淡水的交汇区。台湾暖流向北移动,仔鱼的分布区也相应北移。7月以前分布在北纬28°以南,月份分布在北纬28°以北。

    • 鲤科鱼类一新属——棱鱲属Carinozacco gen.nov.

      1982, 6(3):267-272.

      摘要 (2061) HTML (0) PDF 708.88 K (1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叙述一种鲤科鱼名称改变的史实。该鱼首先由冈瑟(Gunther)于1868年依据香港标本题名为 Aspius spilurus。其后各作者在福建、广东大陆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方各地,均陆续有所发现。该种原置于赤梢鱼属 Aspius Agassiz,后曾被纳入于鱲属 Zacco Jordan et Eve-rmann 或马口鱼属 Opsariichthys Bleeker。鉴于该鱼腹部自腹鳍基底至肛门具一肉棱,与上述三属显然不同,因此我们题一新属,叫做棱鱲属 Carinozacco gen.nov.

    • 纬向垂直环流在东海渔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982, 6(3):273-286.

      摘要 (1674) HTML (0) PDF 2.91 M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收集并整理了1972年到1979年东海水产研究所及海洋局东海分局在东海区进行的水文调查资料,以及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同期的渔获资料,探讨东海纬向垂直环流在渔场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讨论了利用该环流系统的有关资料进行渔情预报和渔场安排的可能性。

    • 柔性翼形浮子的研究

      1982, 6(3):191-200.

      摘要 (1863) HTML (0) PDF 2.64 M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柔性翼型浮子,制作材料全部采用帆布,不设刚性支撑骨架。缚结在拖网天井纲上,放网后在来流冲压下成型,近♀刚体机翼,产生升力,带动拖网上纲起浮。试验应用风洞、水槽,对模型流体动力性能进行测试,取得定性、定量分析,继而用实物在海上试捕验证。使用柔性翼型浮子代替球形静浮力浮子后改变了网口高度与拖曳速度呈反比特性,在一定幅度内降低了拖网的总阻力。具有升力大,不存在密闭容器的耐压问题,适合任何水深作业,稳定性好,不会与网衣缠结,起、放网操作简便等优点。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